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历史九年级下册的重点。中考考点。

2015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九年级下册(人教版)_中华文本库
第11页/共61页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
A. 向波兰割让“波兰走廊” B. 不得拥有空军
C. 向法国交还阿尔萨斯——洛林 D. 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21.(2015鄂州)一位参加某国际会议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的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这里的“新秩序”是指(A)
A.凡尔赛体系B.华盛顿体系C.美苏两极格局D.一超多强
18.(2015益阳)条约规定:“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以东50千米不许设防;德国须支付大量赔款。”此内容出自(C)
A.《九国公约》
B.《洛桑条约》C.《凡尔赛和约》
D.《色佛尔条约》
15.(2015济宁)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以处置战败国德国为中心的巴黎和会,英、法、美三国首脑以“三人会议”形式控制了局面,下面不属于“三人会议”的是(B)
A.克里孟梭
B.达拉第C.威尔逊D.劳合·乔治
12、(2015桂林)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从会议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看,最能体现这一实质的是(D)
A.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
B. 德国须支付大量赔款
C. 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
D.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17. (2015陕西)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中,最能反映会议分赃性质的是(C) ①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
②对德国的军备实行严格控制
③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④阿尔萨斯和洛林归于法国
【2015 贵州安顺】12.亚太地区是亚洲地区和太平洋沿岸地区的简称。近年,亚太地区局势持续紧张,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许多专家认为,21世纪是“亚太世纪”。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为缓和在亚太地区的矛盾,通过华盛顿会议对亚太地区进行了,安排'。
(1)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哪一条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2分)
材料二:年的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2)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2分)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就开始了战略重心东移的进程。美国国务聊希拉里如此诠释美国未来10年的亚太战略:,把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大幅增加的投入锁定在亚太地区'。
(3)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什么趋势?(2分)请写出一例美国为称霸世界挑战这一趋势的典型事例。(1分)
(4)结合所学知识,为维护当今世界和平提出你的建议?(2分)
【参考答案】12.(1)《九国公约》;(2分)
(2)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或杜鲁门主义;(2分)
(3)多极化或一超多强(2分);科索沃战争等符合题意的答案,任答出一例即可得1分;
(4)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加强国际合作等(符合题意,任答一点即可得2分)。
第11页(共61页)
第11页/共61页
寻找更多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2012年中考题整理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2012年中考题整理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考历史必备知识点(九年级 下册)
中考历史必备知识点(九年级 下册)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1.时间:1922年底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斯大林
2.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到6月
2.目的: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3.操纵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⑴&时间:1919年6月
⑵&内容: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5.意义:《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实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年
2.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3.主导国:美、英、日
4.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⑴&时间:1922年
⑵&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2.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评价: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爆发
1.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3.时间:年。&&& 4.开始国:美国
5.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6.&影响:
⑴&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加深。
⑵&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原因: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2.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1)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2)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了中下层人民的信任和统治阶级及大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2.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4.内外政策:对内: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1)时间:1922年
(2)头目:墨索里尼
(3)标志:向罗马进军
2.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1)时间:1936年2月
(2)标志:日本军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主张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1.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
2.目的: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3.实质:纵容侵略,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4.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5.启示:对待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不能姑息养奸,要坚决斗争。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规模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进一步扩大的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1.标志: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意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启示: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走向联合。
二、雅尔塔会议
1.召开时间:1945年2月
2.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3.与会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1)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决定成立联合国
(3)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5.&影响: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二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四、二战的胜利
1.&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使法西斯德国东西两面受敌。
2.&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5月8日,标志二战在欧洲结束。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
4.&胜利的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全世界人民协同作战,相互支持,共同对付法西斯。
5.&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五、二战的影响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影响:
(1)它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二战的启迪
1.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一、发展概况&
主要表现(特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尤其迅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发展环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经济发展弊端显露;经济危机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20世纪九十年代
持续稳定发展,发展速度名列西方发达国家前列,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社会经济改革;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二、启示:
1.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产业结构上应该注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理配置;在空间布局上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开发的力度。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经济发展(50-70年代)
(1)原因:
外因:美国大力援助。
内因: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科技成果和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2)表现:持续繁荣。
2.欧共体的成立
(1)时间:20世纪60年代
(2)作用:对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欧盟的成立
(1)时间:1993年&&& (2)单一货币——欧元&&&
(3)性质: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
(4)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至2007年,已有27个成员国)&& (5)影响:各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欧洲经济发展。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日本的崛起
(1)美国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美国扶持日本;
(3)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4)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2.表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加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
4.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一度减缓。
5.80年代中期以后促进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实行“科技立国”的政策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年。
2.&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年
2.前期重点:经济改革,没取得成效。
3.后期重点:政治改革。
4.影响: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一党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1991年底)
1.&原因:
(1)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极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其它原因: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等。
2.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
3.&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一、匈牙利改革
1.匈牙利事件
2.匈牙利改革
(1)措施:政治(略)&&&&&&经济(略)
(2)影响: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80年代面临新的经济困难。
3.1968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试图摆脱苏联控制,被苏联镇压。
二、东欧剧变
(1)内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造成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经济困难又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外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2.实质:社会制度的根本性改变。(由社会主义变成资本主义)
3.概况:&各国执政党丧权;社会制度改变;政治版图的改变。
4.启示:(1)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4)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一、印度独立
1.&背景:二战后初期,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再次高涨。
2.&时间:1947年,&英国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
3.&领导人:尼赫鲁
4.&韩国、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埃及独立(1952年,纳赛尔领导),&收回苏伊士运河&&(1956年)。
2.&非洲独立年(1960年,这一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
3.&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也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亲美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人民通过不懈斗争,从美国手里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1999年)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1.&“中东”概念:亚洲西部,欧亚非三洲交界地带,以阿拉伯人为主,也是犹太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地理位置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水资源匮乏。阿拉伯和以色列矛盾错综复杂。
2.特点:战火频仍和动荡不安
3.表现:四次中东战争(发生在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国建立,引发第一次中东战争)
二、错综复杂的矛盾
(1)重要根源:列强的介入。
(2)争夺实质:领土之争。
(3)加剧冲突因素:水资源之争。
(4)民族矛盾、宗教斗争:圣城之争
2.中东问题的关键:巴以冲突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一、冷战政策
(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首位,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
(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日益强大。&&&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3.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4.&具体表现:
(1)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2)经济上:1947年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3)军事上: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5.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6.1955年,苏联成立华约,标志着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形成。
7.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二、美苏争霸: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 2.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1)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美攻苏守。事件: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苏攻美守。事件:&1979年12月,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3)80年代到90年代初,双方实行有限缓和。
4.影响:美苏争霸影响世界和平,也影响世界局势。&&&&&&
5.认识:美苏等大国违背客观的历史潮流,实施霸权主义,导致恐怖主义泛滥,直接威胁世界安全、和平与发展。
★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1.特点: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未定型。
2.“一超多强”:“一超”指美国,“多强”是指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集团,它们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3.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实力。
二、科索沃战争
1.时间:1999年3-6月
2.概况: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以南斯拉夫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地区阿尔巴尼亚族人为借口,对南联盟境内进行狂轰滥炸,造成南联盟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在此期间,中国驻南使馆也遭到北约导弹袭击,三名中国记者不幸牺牲。
3.影响: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联合国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主要趋势(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2)科学技术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3)各国积极寻求国际经济合作。
(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2)跨国公司影响增大;
(3)经济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4)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有利影响:(针对所有国家)
(1)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减少,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2)各国经济互相依存,互相竞争,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不利影响:(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
(1)容易拉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
(2)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进一步加大。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措施:
(1)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
(2)引进国外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2.取得成就:
(1)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
(2)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1.兴起: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首先发生在美国。
2.标志: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3.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4.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时代)。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1)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2)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2.影响:
(1)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2)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3.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_中考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_中考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考考点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_九千网
当前位置: >
中考考点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中考考点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中考考点初中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还有一个多月就要中考了,小编整理了一份人教版的初中历史知识点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各位同学能有所帮助,小编在这预祝各位同学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中考历史知识总结
  中国古代史(历史七年级上册)
  一、元谋人
  北:P2 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
  二、北京人的文化遗存:(P3-P4)
  生活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
  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
  用火方式: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三、了解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
  (一 )河姆渡遗址:
  北:P9 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P10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二)半坡遗址:
  北:P7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
  P8遗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的房子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P9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
  四、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北:P12炎帝和黄帝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P14 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P15 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北:P15尧年老后,部落联盟推举舜为继承人。后来,舜又以同样的方式传位给禹。这种通过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
  [考试说明]国家的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一、夏朝建立的史实
  北:P2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
  二、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北:P2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三、西周分封制
  北:P28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分封制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即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因此,他们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各诸侯国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
  P29分封制的作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四、商鞅变法
  1.主要内容
  北:P43 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做奴隶。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劳的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推行县制,把乡、邑、聚合并成县,县的长官称为县令,由国君任命;统一度量衡,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2.历史作用或影响
  北:P44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试说明]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陈胜、吴广起义
  北:P66 陈胜、吴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二、张骞通西域
  北:P81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P82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三、丝绸之路
  北:P83 《丝绸之路示意图》
  P83 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P84 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四、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P69&72,P71《秦统一文字表》和《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政治上: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分为36郡,郡下设县。
  思想上:焚书坑儒(小字部分)
  经济、文化上: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是六尺),书同文(统一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推行隶书),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军事上:修万里长城
  作用:以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五、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北:P74&76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主要措施: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上: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司隶校尉,在地方在13个州部设刺史。
  军事上:出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
  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交往: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对外交往:开拓了丝绸之路。
  作用: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六、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及评价秦始皇、汉武帝
  [考试说明]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一、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P102 官渡之战,P103赤壁之战,P105《三国鼎立形势图》
  魏、蜀、吴建立
  220年,曹丕,魏,洛阳
  221年,,蜀,成都
  222年,,吴,建业
  二、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南方比较安定。
  三、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北:P115
  改革内容:(1)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2)要求南迁的鲜卑人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改革作用: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如胡食、胡服、胡床、胡乐、胡舞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中国古代史(历史七年级下册)
  一、隋唐科举制度:
  北: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二、武则天
  北:P13-15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北: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四、唐与吐蕃的交往:
  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
  北:P33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
  (三)玄奘西行
  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西行示意图)
  六、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略
  [考试说明]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P64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北:P75-76 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为元世祖。
  [考试说明]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一、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北:P1101727年,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史实
  北:P110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设伊犁将军,加强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三、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略。
  四、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戚继光抗倭。
  P104-105(1)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倭寇到到处烧杀抢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2)戚继光训练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多次挫败倭寇的进攻,声名大振,号称&戚家军&。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后又开赴福建和广东,东南沿海抗倭寇基本肃清。
爱分享,爱收藏:
伙伴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自己未来的运气和发展情况呢?那么和小编一起看看64卦算命术吧,希望大家玩的开心! 作法:用一枚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