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一个名字是梵多海,英文战士应该叫什么名字怎么拼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中文名字叫海洋,取什么英文名字?麻烦不要太平常的.我是个女孩子哦!
uochpahq748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Dooriya 海洋 女性 英语Eldoris 与海有关的 女性 希腊Hali 大海,海洋 女性 希腊Hallie 大海,海洋 女性 希腊Lanikai 天堂般的海洋 女性 夏威夷Maren 海洋 女性 拉丁语Marissa 大海的,海洋的 女性 拉丁语Marny 来自海洋 女性 斯干那维亚Meris 海水中出生 女性 拉丁语Mindel 痛苦的海洋 女性 意第绪语Morgan 光明;白海,海边的居民 女性 凯尔特Morgance 大海的居民 女性 凯尔特Morgandy 从海边来的人 女性 凯尔特Nerin 海的女神,与海有关的 女性 希腊Nerissa 海的女儿 女性 拉丁语Nerita 海洋的,与海有关的 女性 希腊Nessa 岬,向水中突出的陆地 女性 古挪威语Pelagia 从大海来 女性 希腊Thalassa 来自大海 女性 希腊以上资料转自网友 DanTruman 按照自己的星座选一个喜欢的名字吧白羊座男性最适合的英文名字:Charles、Mark、Bill、Vincent、William、Joseph、 James、Henry、Gary、 Martin、白羊座女性最适合的英文名字:Malcolm 、Joan、Niki、Betty、Linda、Whitney、Lily 金牛座男性最适合的英文名字:Fred、Gary、William、Charles、金牛座女性最适合的英文名字:Barbara、Elizabeth、Helen、Katharine、Lee、Ann、Diana、Fiona 双子座男性最适合的英文名字:Bob、John、Thomas、Dean、Paul、Jack、Brooke 双子座女性最适合的英文名字:Judy、Doris、Rudy、Amanda、Shirley、Joan、Tracy巨蟹座男性最适合的英文名字:Kevin、Louis、John、George、Henry、Benjamin 巨蟹座女性最适合的英文名字:Melody、Helen、Debbie、Lisa、Yvonne双子座男性最适合的英文名字:Bob、John、Thomas、Dean、Paul、Jack、Brooke 双子座女性最适合的英文名字:Judy、Doris、Rudy、Amanda、Shirley、Joan、Tracy狮子座男性最适合的英文名字:Robert、Carl、Scott、Tom、Eddy、Kris、Peter 狮子座女性最适合的英文名字:Shelly、Mary、Dolly、Nancy、Jane、Barbara 处女座男性最适合的英文名字:Johnson、Bruce、Robert、Peter、Bill、Joseph、John 处女座女性最适合的英文名字:Shirley、Emily、Sophia、Vivian、Lillian、Joy 天秤座男性最适合的英文名字:Burt、Charlie、Elliot、George、Johnson 天秤座女性最适合的英文名字:Ross、Julie、Gloria、Carol 天蝎座男性最适合的英文名字:Richard、James、Charles、 Bruce、David 天蝎座女性最适合的英文名字:Taylor、Wendy、Grace、Vivian、Caroline、Samantha 射手座男性最适合的英文名字:Nick、Walt、John、Mark、Sam、Davis、Neil、Carl、 Lewis、Billy 射手座女性最适合的英文名字:Maria、Kate、Demi、Sunny、Wendy 摩羯座男性最适合的英文名字:Richard、Howard Allen、Johnny、Robert、Martin、Jeff 摩羯座女性最适合的英文名字:Ava、Christina、Judy、Susan、Grace、Alice 水瓶座男性最适合的英文名字:Paul、Sam、Francis、Lewis、Stephen、Andy、Scott 水瓶座女性最适合的英文名字:Joyce、Sally、Margaret、Rebecca、Teresa、Rita、Jessica 双鱼座男性最适合的英文名字:Albert、Kevin、Michael、Taylor、Jackson、Jack、Jimmy双鱼座女性最适合的英文名字:Elizabeth、Kelly、May 以上关于星座的名字转自网友Somnus名字 含义/意义 性别 名字的来源Mario 有男子气概的 男性 希伯来Marmaduke 海洋的领袖 男性 凯尔特Marvin 海洋,朋友 男性 凯尔特Merlin 海洋上的堡垒 男性 凯尔特Merrick 大海的统治者 男性 英语Merrill 闪光的海 男性 德国Moriarty 海洋武士 男性 爱尔兰Morven 海洋之子 男性 古英语Moses 救世主;水中取出的 男性 希伯来Murdock 海洋上的胜利 男性 苏格兰Murphy 海洋武士 男性 盖尔Murray 水手 男性 凯尔特另外:Civitas 犹太教神话中的海中巨兽,海洋的统治者,拉丁语以上资料均来自网络,出处已注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Henry (谐音)Zale 海的力量Oceanus 水之神
扫描下载二维码该用户没有自我介绍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中东和平进程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宣告成立,开始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此后,巴解组织改变谋求建国的斗争方式,开始以和平谈判来实现建国的漫长历程。日,巴解组织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此后有130多个国家先后承认巴勒斯坦国。由于没有自己的领土,巴勒斯坦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这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试图解决长达40多年的冲突。这次会议构筑了中东和谈的基本框架——和谈分成双边会谈和多边会谈两个层次,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日,巴以双方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在华盛顿签署。根据协议,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杰里科地区实行自治,临时过度期为5年。根据1994年5月,巴以双方签署的关于实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5月4日巴勒斯坦开始自治。1995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塔巴协议,以色列军队先后撤出约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日,巴以开始就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进行了首轮会谈。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内塔尼亚胡执政后,背弃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强调以“安全换和平”的原则取而代之,使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尽管巴以先后签署了《希伯伦协议》和《怀伊协议》,但终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以色列总理。为落实怀伊协议,巴以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双方同意日开始最终地位谈判,并于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达成框架协议,9月13日前达成最终协议。由于以方蓄意拖延,协议条款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脑会晤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戴维营举行。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巴难民回归以及水资源分配等棘手问题,会谈未能达成协议。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巴以关系更加恶化。
和珅的家产肯定据称有数亿两白银之多。这个数目之大,简直令人难以相信。当时乾隆第十一子永瑆富甲京城,赛过众王府,家财也不过八十万两,已经引起永瑆的恐慌,生怕因过富引起皇兄猜疑;而和珅的家财竟然千倍于此,更有传言说“相当于朝廷二十年(亦有十年、十二年等说法)收入”。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分析一下,和珅有没有可能积聚起这么多财产。      和珅出生于中上等的武官之家,并非祖传的殷实巨富,没有什么雄厚的积蓄;且他为官20余年,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大学士、军机大臣、一等公。即使这20余年一直做大学士、军机大臣、一等公这样的高官,那么他每年的薪俸也就2000两左右,从乾隆41年(1776)发迹到嘉庆四年(1799)被赐死的23年时间里,累计薪俸也只有四五万两白银,除去他一家人的开销,剩余不会太多。当然,他是个贪污老手,招权纳贿、贪污中饱的各种财源,积蓄不会少;但是,照常理来看,无论如何一个人的收入也不可能会等于全国每年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庞大的帝国)。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只能发展到那个水平。封建国家从广大劳动人民身上所榨取的剩余劳动不可能再增加百分之五十到一倍这个限度。况且当时不是和珅一个人在贪,整个清皇朝上上下下贪污成风,无官不贪,如果依照他敛财的这个比例的话,那广大人民早已无法再维持生产了,社会将立即崩溃。实际上当时的清皇朝的危机还没有严重到这个地步,只是由盛转衰的开始,而不是社会的总崩溃。      此外,流传甚广的《和珅犯罪全案档》(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八亿两”的传说即来源于此)实际上是一个很成问题的东西。其中破绽百出,字体、用词、称谓以及财产数量等彼此间差异极大。   1 从形式上来看,它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保存的其他档案不同。其内容既包括嘉庆皇帝的上谕,也包括《御览抄产单》;既有和珅的20罪状,又有他和他小老婆的诗文,可谓名副其实的大杂烩。有些嘉庆的上谕在其他档案和官书中根本找不到,不知源于哪里。总之,它更像是一份民间传抄的逸事杂录。     2《全案》不是原档。在全案档中凡遇“宁”字均却末笔,可见它是在避道光皇帝的讳,说明它直至道光年间才出现。     3《全案》所记载审办、查抄和珅家产、园寓人员与《实录》及档案所记载审办抄和珅家产、园寓人员名单分工均不相符。     4在《全案》中出现了什么八王爷、十一王爷、七额驸、绵二爷、王中堂之类的称呼,大谬,与一般的官书档案全不相同。     5《全案》所录嘉庆上谕多和《实录》的同一上谕相比差异很大,错字丢字改字和添字比比皆是,很不严肃。错别字俯仰皆是,如把靖写成竣,把咎写成疚,把苫写成若,朋党写成明党等等。     6《全案》所记载《御览抄产单》与原始档案所载的数字不合,首先是房屋数量不合,其次,是《全案》所载和珅在京家赀数目与正式的档案数目不合。《全案》所引用嘉庆帝上谕说:和申家产中106项中的25项,折合白银“二万三千三百八十九万五千一百六十两”,所藏金银玉石古玩等物约值万万两之多。可是着至关重要的两项不见于正式档案和正史。清末以来薛福成、邓之诚等人早已质疑:“世传《查抄和申家产清单》,出于当时报房小钞,实不足据。”   还有,和珅家中经营的当铺的本钱与一般当铺不相符。《全案》记载,“当铺七十五座,(估银40万两),原始档案记为”查和珅借出本银开当铺12座及家人……开当铺共八座,……查计资本不下十余万……。   《全案》所列举出的每座当铺本银多者高达三四十万两,少者也有10万两左右,这是令人怀疑的。乾嘉时期,京师地区当铺本银一般是达不到此数的,开当铺二三万两白银足以,五六万两在当时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当铺了,无论如何不可能达到三四十万两之多的。成本过多,既不利于经营(资金积压)又造成浪费,有违金融规律,和珅不至于做亏本生意。     综上所述,和珅的家产不会达到亿两白银之多,应该是在一两千万白银左右。这个数字比较可信。它比起传说中的八亿两要少许多;但即便如还是然令人咋舌,依然可将和大人置于史上第一贪官的位置。
郑和下西洋 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有苏洲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的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发展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航海技术和装备-宝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明史o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肯定派:认为明史基本上正确,因为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两千料海船”,不是“宝船”,而是较小的“战座船”。 对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考古,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 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可容20丈。 伊本o白图泰(ibn Battuta)()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白图泰的纪录可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 质疑派:认为木材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做长时间的航行。 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郑和首次出海宝船为“两千料”,根据他们推论,折合长约为长十五到二十丈,宽六到八丈左右。载重量约为五千吨。 至今未有人复制能够实际航行的44丈“宝船”。目前复制中的宝船多采用质疑派的说法。 即便采用质疑派的说法,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航海技术: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 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郑和档案被毁之谜: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朗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项忠追问官员,库中档案,怎么能够失去?当时在场的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郑和出使水程》应当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帐目等。大批郑和档案究竟有没有被刘大夏销毁,至今仍然是个谜。大批郑和档案失踪,给郑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限制。 郑和发现美洲论: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加文o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和大洋洲的论点。 日,北京和伦敦的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同时展出一张1763年绘制的附注有永乐16年(1418年)的中国航海地图。该中国航海地图有详细的航海区域,以及绘画美洲、欧洲、非洲的的轮廓。除此以外,该图更附有对美洲土著(肤色黑红、头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肤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制品)的描术。唯一缺憾是该航海地图中没有不列颠岛的记载。 根据该地图的收藏家中国律师刘刚称,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从一个上海商人处购得该地图,并且因为读过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而得知该航海地图的历史重要性及意义。 开放分类: 历史、历史事件、航海、明朝
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 。因驸马都尉得名。汉武帝时始置驸(副)马都尉,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清代称额驸。  “驸马”的由来  “驸马”,就是皇帝的女婿,公主的丈夫,为什么要这样叫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秦王朝。他自称始皇帝。他经常出巡,每次出巡都前呼后拥,声势浩大。  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张良会同大力士阻击秦始皇,只击中副车。这一下使秦始皇吃惊不小。因此,在以后的巡游中,他乘坐的车辆常有变换,同时安排了许多副车。他还特地设了一个替身来掩人耳目,借以表明皇帝在“副车”上。从此以后,历代皇帝出巡时,都仿效秦始皇的做法,亲自选定一个替身,而这个替身又大都是自己的女婿。因为女婿是皇室的人,不会损害皇帝的威仪和尊严,而且女婿总比其他人可靠。若万一发生意外,女婿又是外姓,死了也不过是一牺牲品,皇子是绝对不会去乘“副车”的。这样,由于皇帝的女婿常作为替身乘坐在副车上,跟随皇帝出巡各地,后来,人们就将皇帝的女婿称为“驸马”。
释迦牟尼 (如来)的由来 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答摩(瞿昙)。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世尊、释尊等。  早年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吠陀时期著名的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即汉译“甘蔗王”的后裔,迦毗罗卫(劫比罗伐 堵)国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迦毗罗卫是释迦族集居的小城,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意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附近,当时是拘萨罗国的属国。在4世纪法显游历印度时,这个国家已日见衰落。19世纪末,考古家在这里发掘出一个藏有遗骨的石壶,上面刻有公元前数世纪流行的婆罗谜文字,意为释迦族供奉的佛骨。另外,在迦毗罗卫发现有阿育王巡幸时所建的石刻,从而证实了它大概的地理位置,以后尼泊尔政府一直在进行考古发掘。  释迦牟尼的父亲,是迦毗罗卫的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母亲名摩诃耶。是与迦毗罗卫场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经蓝毗尼花园,即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罗美德寺院处,生下了释迦牟尼。  有关释迦牟尼的生年,由于古印度典籍没有时确的记载,各国所传和学者研究,一般都是从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证,并从座年推算。因此说法不一,竟有60种之多。最早一说和最晚一说之间,相距达数年。斯里兰卡、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博寨等南传佛教国家,一般认为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前544年,并以此为依据,在得举行纪念释迦牟尼尼涅槃2500周年的盛大活动。西方学者根据南传史料,对佛灭年年代有公元前489、487、486、484、483、482、478、477诸说;日本宇井伯寿根据北传史料,从阿育王即位年代公元前271年上溯116睥,推定为公元前466生、386年卒。中村元又据阿育王即位年为公元前286年,推定佛陀的生卒年为公元前463~前383年。中国年代学者依南齐僧轵跋陀罗所译《善见律毗婆沙》师资相传的“众圣点记”,即释迦牟尼逝世的当年,优波离结集律藏,并在是年七月十五日,在收后记下一点,以后每年添加一点,至南齐永明七年(489),共计得975点。由此上推,则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灭于公元前486年,大体上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同代,而比孔子早逝七年。此说也为日本 、印度、等国的佛教学者所采用。 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又传有公元前1041年生、前961年灭之说。  摩耶夫人在释迦牟怪出生后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提养育的。他从小学习当时教养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即五明)。16岁(另有17岁、18岁之说)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 罗。佛教于东汉时自印度传入中国,成为民间普遍信仰的宗教之一。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者,生于二千五百多年的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处)。释迦牟尼佛,或称「释迦牟尼」、「释迦如来」、「释迦世尊」、「释迦佛祖」、民间简称「传说如来会给人何人带来好运.他派主管命之神宫殿紫衣城佛.把好运带给每个人.可他看不惯世间丑恶.只有人们喊出他的名字.他不得不把好运送给所喊他名字的人.他怕如来回罚他.所以人们喊惯后就喊宫子城.所喊过他名字的人都会在不同的时间交到好运.喊把你们可以试一试
★描写清明扫墓的诗: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  &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  ★唐代杜牧的名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日  【唐】李建勋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湖寺清明夜遣怀  【唐】李群玉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  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  【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  【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  【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清明日  【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亭宴  【唐】张籍  郡内开新火,高斋雨气清。  惜花邀客赏,劝酒促歌声。  共醉移芳席,留欢闭暮城。  政闲方宴语,琴筑任遥情。  ★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唐】张继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江南清明  【唐】郑准  吴山楚驿四年中,一见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风连夜起,韶光随酒著人浓。  延兴门外攀花别,采石江头带雨逢。  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  ★清明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  【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速写》  太阳离开东方的悬崖已经很久  风在树枝上打滚,我们看见  雨燕像一块海绵,在空气中  吸吮着昏暗的水声  我们走上山野,去完成活着的人  一项应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日狸渡道中》 ---范大成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土番)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  ★清明,一向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或是风狂雨恣,或是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始,至黄昏之际,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风冒雨,点缀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  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愁鸦悲啼,雨洗清秋,风吹哀愁,唯见烟雨一片苍茫,不见人家与炊烟。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个凄迷彷徨的画面。  抬头偶望,墓地黯然见: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朦朦,青草何离离。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  山孤烟雾薄,树小雨声稀!风飘飘,雨潇潇,哀思悠悠,悲情渺渺,莫道不销魂,何处暗香盈袖?  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风雨愁煞人,杯土带愁,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唯有心底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  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谆谆教诲,犹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随缘到天涯,念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
☆寒食、清明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有城隍出巡的仪式。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垦利地方自清明节前三日算起,称“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为清明,人们于这四天内扫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关节”。  扫墓是清明的一项主要活动。旧时,泰安的扫墓仪式比较隆重。男主人挑着四个小菜和水饺到祖坟,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香烧纸,洒酒祭奠。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扫墓时还要给坟墓添新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实质上是对祖先的怀念。多数地区是在清明这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而龙口、博兴等地则在清明前四天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扫墓。  清明节山东各地都插柳条、松枝,据说是纪念介子推。泰安家家户户插柳条,并给狗戴上柳条圈。民谣:“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即墨则习惯戴松枝,寓意要象松柏一样兴旺。临沂、诸城却用柳条、松枝在墙壁等处轻轻抽打,边打边说:“一年一个清明节,杨柳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  清明踏青在山东极为普遍。临朐、滕州的儿童一早就到村外踏青、放风筝。有的用柳条做成口哨吹,哨声十分动听。有的地方,儿童仰脸大口呼气,据说可以泄内火。大部分地区都有打秋千的习惯,潍坊地区的秋千有三种:一种是直秋千(适合老年人玩),第二种是转秋千,第三种是翻秋千。即墨比较重视清明节,这天人们一起床就换上节日服装,特别是妇女,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处串门,先看新媳妇坐寒食(新媳妇要象举行婚礼那天一样在炕上坐着),然后去打秋千。秋千甩得高,意味着生活过得好,所以大家都你争我抢,兴高采烈地打秋千。这一天,妇女玩得十分痛快,因此,当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说法
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一般家居皆设有神案组,当然世俗的供佛行为用于保障生命财产安全,佛祖的圣像请回家供奉早晚拜拜,可以保平安。  1.佛像请回家后不管是否供在神桌或书桌、书橱上,首先应该剪一张红纸(红色避邪)(7寸直径)垫于佛座下,以示吉祥。  2.佛像如是以挂图的形式,应该剪一张一元大小之红纸贴在佛祖莲座上或座位上,以示吉祥选初一、十五、卯时)。  3. 佛像请回家千万不可以当贵重古董看待,而锁在保险柜内,这是最不恭敬的。否则会使家里大小不平安心(孩子多感冒)。  4. 佛像的质材不必计较,只要庄严、亲切为原则。  5. 佛像老旧不要的应请到寺庙,或用金纸一同烧化(初一、十五奉送回归本位)。  6. 佛像放在车上应面向前看前方。  7. 佛像不要随便放在佛桌内抽屉中。  8. 小佛像如要放在佛堂桌上应用小盘子垫红纸。  9. 佛像或保身符挂像不要乱丢弃卧室内。  10. 佛像纸类挂图,千万不可卷起来,否则会引发你的头痛。  11. 佛像带在身上的,可以一同去厕所方便。  12. 佛像的安放处不要在房间卧室内,以免晚上多梦。  13. 佛像不要随便丢弃于不洁净的地方。  14. 佛像(正心),佛即心,神是心,天亦是心;信佛──不生不灭,万法唯心,有信心者能得永生,没有信心者,仙佛难度)。
犹太人分布于西亚巴勒斯坦地区,原为古代闪族的一支,曾建立古以色列国及犹太王国,后为罗马帝国所灭。由于不甘被奴役,数十万犹太人被迫离开家园,四处流浪。在西方文化中,自古存在着一种排犹的情绪,犹太人被说成是:出卖耶稣的人、投机商人、不洁的人。 在中世纪的西欧,土地被人们视为最珍贵的财富,商业则是人们鄙视的行业。而犹太人由于没有自己的国家和土地,只能到处迁徙靠经商维持生计。他们迁到西欧后,遭到当地封建主的歧视。 宗教感情衍化成普遍心态 犹太人在西欧遭到仇视还有宗教上的原因。基督教经典《圣经》之一的《旧约全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两教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基督教教义认为,耶稣的12门徒之一犹大出卖了耶稣,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造成基督徒在情感上仇视犹太人。 在欧洲,尤以德国的反犹情绪最为严重。德意志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犹太人自称“上帝的选民”,而德国人则领导了欧洲长达数世纪,德意志国王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年)的历代皇帝成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世俗元首。在普遍信仰基督、反犹的大环境下,德国统治者认为自己肩负着领导欧洲各君主国反对犹太教的任务。这种宗教感情的社会化,逐渐衍化成一种普遍厌恶犹太人的社会心态,从中世纪到近代,一直在德国恶性蔓延。 公元13至15世纪,德国经济经历了飞速发展,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同那些经商致富的新兴的犹太人资本家产生了利益冲突,厄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的头上。现实利益的冲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异,迫使大批犹太人被赶往东欧及美洲各国。这种反对犹太人的意识,在德国一直“遗传”到现代。 政治目的引发大屠杀 19世纪中叶,德国的反犹开始有了明确的政治目的。德国的政客们发现,面对当时的经济衰退,把犹太人定为罪魁祸首可以有效地消弭反对当政政权的声浪。当时在德国内部,民族主义思潮盛行,原有的宗教情绪在现实利益冲突的激化下,使人们本来已有的反犹情绪更加激烈,从而加剧了对犹太人的仇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成为战败国。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中,德国受到严重打击,国力渐衰。当时正在蔓延的经济危机又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刺激了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野心。“德意志民族必须从掠夺的土地和生产空间中寻找出路”,希特勒的这一争霸世界的主张,得到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然而,实施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国的罪恶计划需要巨额资金提供财力保证。在国力衰落的情况下,希特勒把手伸向富有的犹太人就成为必然。 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打着当时在德国流行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块招牌,宣扬德意志民族是优秀民族,把犹太民族视为劣等民族。为了蛊惑人心,欺骗德国广大民众,希特勒对这种种族歧视理论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周密的包装。一是按照他自己的社会逻辑,断章取义地摘取前人论述人口问题中的某些词句,拼凑成一个种族优劣的理论,为把犹太人打入劣等人种制造理论依据。二是利用早就深植于德国人民心中的反犹意识和宗教情结,大肆鼓吹“犹太瘟疫”的谬论。希特勒将此理论蓄意“嫁接”后,它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种族歧视了。希特勒利用历史上宗教的因素,为其灭绝犹太人创设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使这一理论更加具有煽动性。纳粹党还利用当时德国群众痛恨《凡尔赛和约》的心理,煽动复仇主义情绪,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犹太人身上。正因为如此,希特勒一上台,便顺利推行了一整套疯狂的反犹灭犹政策,造成人类历史上一个民族屠杀另一个民族的罕见浩劫。 正如一些历史学家指出的,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罪行,是“德国虚伪的政治家为其侵略战争对民众进行系统的政治愚弄和教化的结果”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魏书武帝纪》篇末评说曹操:&……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才,各固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以上这段文字还算比较精当地描述了曹操一生的行事为人,曹操其实是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是一个乱世豪雄,能够运筹帷演谋,鞭挞宇内,做出常人做不出的事业。他又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标志或世袭或禅让两种抉择夹缝中的乱世奸人。  1、遇事审慎,临危不乱,且多有决绝之举。  《魏书》载,初平元春正月,袁绍等官员连兵讨伐董卓。曹操在丹阳招幕兵丁四千余参战。走到龙亢发生兵变,叛卒火烧曹操帐篷。仓促之间,操沉毅冷静,敏锐决断,手持利刀奋杀数十人,镇定了局势。故事虽小,以至于《三国演义》不取,但要说明曹操的孔武勇敢已经足够。官渡之战是曹袁之争的关键之战,而操力排众议亲率精兵奔袭乌巢。劫寨战斗激烈之时,袁绍援兵来到,形势突变,胜败只在一念之间。曹操的部下开始慌乱,急言操分兵抵挡。不料曹操勃然大怒,厉言喝道:&贼在背后,乃白!&意思是敌人到了背后再说。由于主帅意志坚定,身先士卒。不前则亡的信念立即昭示部众,全军死心拼战,以一当十,终将乌巢攻破,杀死主将酒鬼淳于琼,为最后消灭袁绍奠定了基础。倘曹操一见敌人援兵掩至,悚然无主而分兵以对,那战斗结局当然十二分明白。而自称英雄之言不过是不自量力的可笑癔语罢了。  2、胸襟博大,乐观宏达,且多在危难之中见精神。  电视剧上的曹操多有大笑的场景,征战拼杀无论胜败如何,曹操始终不为表象所动。胜不骄,败不馁是他勇武气质的又一大特色。征乌桓迷走沙漠生死攸关,唯曹操能想出使将士望梅止渴而战胜自我脱离险境的妙策。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乐观精神正是玉成一世英雄的根基。赤壁大战,曹氏惨败,狼奔豕突之中仍能不失帅风范,笑指江山,畅言地利,高度集中地体现了曹操的鸿鹄之志。至于濮阳之战吕布以戟击操盔而厉问之:&曹操何在?&曹操以袖掩面而答:&前面骑黄马者是也。&再后来被马超紧追中弃袍割髯的举止均是一般人临危而不能的。死在眼前,曹操仍能不怯不乱想出办法脱险而去,这其中也不仅仅只是乐观宏达,而是很有些幽默,很些诙谐的道行了。  “大重之举果绝,险危之行无惧,风云诡谲,笑谈其间,唯大英雄者可称之。曹公曹孟德者,诚如是。”  3、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和融合。  曹操算得上一个标新立异的改革派,但他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又是非法理性的独断专制残酷无情。他虽&挟天子以令诸侯&感震天下,却又始终小心奕奕保护着苟延残喘的旧势力的代表刘汉王朝,至死不渝,抛弃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革命,堕入了半途而废的结局。  曹操广屯田,修水利,倡节俭,轻徭薄赋,抑制豪强,为天下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无休止的争权夺利,无意义的军阀倾轧又惨杀了大批降卒和劳力,更深地加重了百姓的痛苦,阻滞了社会的进步。伸出去力图改革的大棒打在了自己的脑袋上,田野里只有多些白骨,多些流民,多些啼饥号寒的哭声而已。  曹操渴仰贤才,广纳善良,不止一次地下过招贤令、求言令,确实给当时人妖莫辨的污浊社会吹进一股清新之风,让有抱负于天下的能人才俊看到了一线希望。但他对网罗来的人才首先一条要求是他们必须无条件地为曹氏集团服务,俯首帖耳地听命于他一个人,任由他私欲野心的驱使。否则,稍有不苟,必遭惩罚。这种手段和心胸又极大地摧残了天才们才华的发扬光大。孔融、杨修、荀彧、华佗这些世上少有的奇才惨死于他的手中,就彻底撕毁了他伪善的面皮。(反对当权者的结局必然如此,这不是伪善,而是政治。至于孔融杨修之流是否奇才,不见得。作为政治家,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和李煜同类了。)  曹操多才多艺,不仅在军事上是个统帅,在文学、音乐等等艺术方面也多有创见。他别具一格的诗歌创作成为文坛上一代新风的标志。然而,他又没能达到顶峰,囿于开创而无大建树,著述不多难成系统,成就和影响远远不如他的两个儿子。他写诗注重内涵的张扬而忽视形式地变革,新酒装进老瓶子,新酒也便成了无根飘蓬。  曹操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先头兵,他应该有一个辉煌的结果。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是充实的圆满的。但他矛盾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关键问题上决断的底气不足。《魏氏春秋》中记夏侯惇曾极力劝操应天顺民立魏去汉。曹操却答说:&若天命在吾,吾当为周文王矣。&在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他用小小的自我满足打了个回旋,狠狠地拉了历史老人的后腿。  当时的天下大势,的确需要曹操来作一个果决地亮像,倘若果真如此,后来的历史必然是另一番景象了。但曹操却没有这一点真勇敢,他是牢牢立足于旧基础上的花朵,徒有灿烂之色,根子却是腐朽的。  所以,曹操的鞭挞宇内只不过是清扫历史殿堂的必然行为,他本人充其量不过是个尽责的佣人,一个新旧时期转换过程中接力长跑持第二棒的中间先手而已。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但也仅仅如此而已
现如今的佩戴习惯是男戴观音女戴佛。身为女子,世事烦扰,难免愁肠百结,佛的宽容大度静默正可化解种种愁绪。因此女子佩戴佛,可促使自己平心静气,豁达心胸,静观世事起伏,笑看风起云涌。观音是中国数千年慈善与救赎的化身,是真善美的代名词。观音心性柔和,仪态端庄,由男士来佩戴,可消弥暴戾,远离是非,世事洞明,永保平安,消灾解难,远离祸害。观音菩萨可以救助世上一切痛苦和困厄。观音菩萨能急人所急,难人所难,随时解救困厄的人。观音可以出现三十三身,能把人度往幸福的彼岸,观音菩萨救人是不图回报的。男人戴观音,是让男人少一些残忍和暴力,多一些观音一样的慈悲与柔和,自然就得观音保佑平安如意。女士多戴弥勒,是让女人少一些妒嫉和小心眼,少说些是非,多一些宽容,要像弥勒佛一样度量广大,自然得佛保佑快乐自在。总的来说,男戴观音女戴佛也就是男女互补的意思,男人可以吸取一些女性的优点来弥补男性的缺点,而女性可以吸取男性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基督教和佛教的区别     关于基督教和佛教的区别,从信仰的角度来对比是容易的,但是我想尽量从比较学术的角度来说明,这样能够让非基督教和非佛教信仰者容易理解。   佛教是释迦摩尼在公元前563年创立的,主要是出于对印度教的反叛和挑战,地点是在今天的尼泊尔,靠近印度边境的地方。佛教的中心教义是四圣谛,即用四条真理来表达对人类的自我认识:人类的苦难——是由欲望造成的——消灭了欲望就消灭了苦难——消灭欲望的方法是进入“空”的境界,即涅磐。这是清楚的逻辑性理论。   那么,要想实现涅磐的境界,就需要通过遵守“八正道”,即八条严格的修行原则。也就是说,你必须要做到这些要求才可以挣得最高境界,“忘我”的四大皆空的境界。这就是一种“靠行为得救”的修炼方式。   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徒们发现没有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涅磐,因为“八正道”的要求是没有人能够完全做到的,这是一条死胡同。于是佛教理论说,你需要经过千百次的生命轮回才有可能做到。   于是,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也是耶稣的时代,佛教开始面对自身的悖论而无法解决,于是在印度衰落,到了公元1000年的时候就基本上消失了。但是,佛教新的理论也开始出现了,认为需要有外力帮助拯救人们,这就是大乘教法,而传统的佛教被称为小乘教法。唐朝的唐玄奘就是前往印度学习大乘教法(西游记里有相关的说明,但不属于清楚的学术语言)。   大乘教法的意思是,佛教徒可以获得已经进入涅磐境界的那些人——就是成为“佛”和“菩萨”的那些成功修炼者的帮助和拯救,通过信仰他们,并怀着纯正的动机念诵佛号,就可以得救进入涅磐境界。佛教徒念诵“阿弥陀佛”或“菩萨保佑”等佛号以及敬拜的礼仪,就是为了获得拯救,从而摆脱轮回之苦。这是一种“因信得救”的方式。同时,涅磐的境界也被佛教内部认为是无法达到的境界,于是,产生了净土或者极乐世界的说法。   全世界85%的佛教徒是信仰大乘教法,尤其是在亚洲。顺便说一下,佛像在印度通常是瘦骨嶙峋,表情痛苦,但是越往东走就越胖,到了中国东部和日本,佛像通常是脑满肠肥,甚至大腹便便。   总之,小乘教法的问题在于,人无法做到无欲,除非你死了。大乘教法的理论要高明一些,是依靠某些“佛”的救恩,但是,问题在于,那些“佛”救你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要救你呢?客观根据是什么?此外,怎样才能保证有纯正的动机呢?这又是另外一个死胡同。于是,有人花钱请别人替自己或亲人念诵佛号,希望能够碰上一次纯正动机的念诵。(如果真能够碰上,应该算谁得救呢,是念诵者,还是雇主花钱指定的人呢?)   基督教信仰的关键教义是,人类都有与生俱来的罪性,这就是为什么需要法律的原因。当然,人类也与生俱来的良知,但是却常常被罪性所扭曲,良知是脆弱的。总之,人类无法自救,因为人类无法做到完全纯洁,人类无法胜过自己对自己的挑战和罪性控制,也就是说,人类需要外力拯救,具体来讲,是需要上帝的介入,这位人类的创造者,他才能并愿意拯救人类。拯救的原理是,上帝来到世界,成为一个人,就是耶稣,然后替人类的罪牺牲,凡是相信耶稣是救主和上帝的人,都会得救。这就是因信称义得救的原理,客观根据是人类的创造者在人类历史中出现,亲自担当人类罪恶所应得的惩罚,就如同父母愿意替孩子挨罚,所以,《圣经中》说上帝是相信他之人的父亲。为什么上帝必须要这样,直接赦罪不可以吗?因为上帝不仅是恩慈的,也是公正的,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同时实现了上帝的公正和恩慈。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这与其它的宗教创始人的语录是不同的,其它宗教的创始人都是告诉人们,他找到了通向永生或神的道路。而基督教则是强调,上帝来到这个世界,亲自引导人类跟随他,上帝本身就是永生和真理的源泉。人类需要敬拜跟随唯一的上帝,这是唯一的出路,否则就是末日的审判和灭亡。(信不信由你,信仰自由)   我们需要明白(无神论者可以不看这一段,看也不容易懂,因为世界观的前提是截然不同的),尽管可以这样从理论上对宗教进行比较,但是宗教之间真正的区别是背后灵界超自然力量的不同:有正义的力量即上帝的力量;也有邪恶的力量,即魔鬼的力量。基督教背后是上帝的力量,所以是人类得救及其文明发展的真理源泉。
在世界上所有古代语言中,梵语文献的数量仅次于汉语,远远超过希腊语和拉丁语,内容异常丰富,可以称为人类共有的瑰宝。广义的梵语文献包括四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包括大量的梵书、经书、奥义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以及大量古事记。此外,它还包括大量的语法书、寓言故事集,以及医学、自然科学、文艺理论等著作。用典型的古典梵语(也就是狭义的梵语)写成的印度古典文学作品,更是文采斐然,影响深远。许多著名的作家,如跋娑、首陀罗迦、迦梨陀娑、檀丁、波那、苏般度、薄婆菩提等等,在印度文学史上,灿如列星。佛教大乘的经典大部分也是用梵语写成的。有几部原始佛教的经典,原来用俗语写成,后来逐渐梵语化,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佛教梵语或混合梵语。   欧美的梵语研究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梵语文学作品引起了欧洲学者的注意,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梵语,从此开始。一方面产生了19世纪最重要的新兴学科之一:印欧语系比较语言学;另一方面又促成了德国学者称之为比较文学史的学科。由后者又衍变出现在几乎风靡世界的比较文学。 中国有1000多年的翻译佛经的历史,对梵语的语言特点当然非常注意,但是系统的研究却非常缺乏。既没有翻译梵语语法,也没有写出梵语语法。唐代出现了一批有关梵语的书籍,比如智广撰《悉昙字记》,义净撰《梵语千字文》,全真集《唐梵文字》,礼言集《梵语杂名》,僧怛多蘖多、波罗瞿那弥捨沙集《唐梵两语双对集》等等。这些书的撰写目的是为了翻译佛经。但是这些书中有的只研究字母,有的则是模仿中国流行的《千字文》一类的书籍,只列举梵汉两语的单词,而根本不讲语法。义净在《梵语千字文》的序言中说:“并是当途要字,但学得此,则余语皆通,不同旧千字文。若兼悉昙章读梵本,一两年间即堪翻译矣。”但是,这是难以做到的。其后还有一些书,如《翻梵语》、《翻译名义集》等,也只是单词对译一类的书。从《高僧传》中可以看出,唐代一些佛教寺庙教授梵语,至于用什么课本,怎样教,我们都不清楚。唐代和唐代以前的一些僧传和其他书籍中间或有一些论述梵语语法的记载,如《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但所记几乎只限于名词变化。梵语-语法结构    梵语波尼尼的特点在于分析。他从语音分析开始,不分析句,只分析词;不管语义,完全以语形为分析对象。他分析词根、词干、词尾、前缀、后缀、派生词、复合词等等。分析到最后就是词根,即所谓“界”。加到“界”上使它成为词,或者再使它表现出名词、动词等所有的关系的都称为“缘”,即直接后缀。因此,构词的基本公式是界+缘=词。这种分析到最后的词根全是动词,也可以说,只有动词的根才是最后的成分。名词都出于动词。一件行为的过程用动词来表达,一旦行为完成了,动作固定了,那就成为一件事,则用名词来表现。 在近代,印欧语系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也和梵语研究关系密切,其研究重点是印欧语系诸语言的语音系统。18世纪英国的东方学学者琼斯(Sir William Jones)爵士提出了著名的“印欧语假说”来解释印欧诸语言之间的相似性。1786年他在亚细亚研究会的一次学术讲演中,指出梵语与希腊、拉丁语的联系。他说:“梵语……的动词词根和语法形式与希腊、拉丁语酷似,这决非偶然。任何考查过这三种语言的语言学家,不能不认为三者同出一源。不过始源语言恐已不存于世。同时也有理由假定(虽然理由还不很足),哥特语、凯尔特语与梵语虽然面目迥异,但与梵语仍属同源,而波斯语也属同一语族。”这种“始源语言”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原始印欧语。   后来,欧洲的语言学家把琼斯的经验性见解提高到科学的论证。丹麦的R.K.拉斯克对于《古诺尔斯语和冰岛语的起源》(1818)做了探索;德国学者F.博普的《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的比较》(1816)第一次把梵语、波斯、希腊、拉丁、德语诸语言同出一源的情况做了详细的考证。琼斯称为“相似点”的现象, 到这时已发展为对应关系。德国语言学家J.格林(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格林兄弟的哥哥)在他的《德语语法》()中提出了印欧诸语的音变定律,这一定律在修正后,使原来认为是例外的现象得到统一的解释。以上三人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德国学者A.施莱歇尔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集大成者,吸取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和达尔文的进化思想,写出了《印欧、梵语、希腊语、拉丁语比较语法概论》(),是提出语言谱系观的第一人。K.布鲁格曼和B.德尔布吕克合著的5卷本《印度-日耳曼诸语言比较语法概要》 ()更是这门学科的巨著。上述学者,无不从语言的实地调查开始,特别对梵语、波斯语、立陶宛语等古老语言,用力尤勤。   可以说,印欧语系比较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得益于对梵语的学习和研究。其最大成绩就是对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尤其是在印欧语系的谱系分类方面,获得了相当确凿的证据。再有就是有助于人们了解有关原始母语的表现形态和使用地区,例如,欧洲学者现在一般认为,原始印欧母语起源于黑海以北的地区。在文献方面,现存最古老的直接材料是用可以上溯至公元前14世纪或更早时期赫梯语的楔形文字书写的,而在20世纪初发现赫梯语和释读迈锡尼线形文字B之前,通常认为用梵文书写的吠陀经典之一《梨俱吠陀》,是印欧语系中最古老的文献。梵语-神话传说    大梵天天城体字母,因为有悠久拼写梵文的历史,被世界人民称为梵文字母,天城体字母是得到印度佛教界及国际公认书写梵文的标准字母。天城体,梵文是Devanagri直译是天上的城市,梵文字母是由天神“梵天”所创,梵天,即中国人俗称的“四面佛”或“大梵天”,梵文字母是天上的神灵所用的文字。梵文字母中的每个字母代表了一种力量源泉,在印度人们修炼“瑜珈”的时候也常常冥想着梵文字母,中国梵文专家“钱文忠” 更用梵文抄写“心经”。念佛教“真言” 的时候要求发音正确,因为梵文单词拼写和读音绝对规则,用梵文字母拼写的真言,既能做到即说即所写,又能保持真言的纯正的梵文语音,所以用梵文字母拼写真言是念真言人士的最佳选择,印度文字历史,梵天创造的书写格式是词和词之间没有空格隔开,所以古代书写梵文及抄写印度神圣的《吠陀》等文献的时候,词与词之间是没有空格隔开的,直到近代,正统的“梵文”和“印地文”词与词之间也是没有空格隔开的,自从现代西方书写格式传入印度后,印度开始模仿西方的格式,词与词之间才用空格隔开,这破坏了梵天创造的书写格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梵文字母的法力。右图为梵文学者钱文忠手抄梵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积功德。梵语-发音    大梵天1.梵语是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梵文--Sanskrit,意思是“完美的”。由于梵文是一个高度的系统化语言,井然有序是它的特质。2.在古印度,梵语被称做”雅语”(即官方用语),而巴利语被称做”俗语”(民间用语), 巴利语的发音与梵语基本相同,北传佛教(大乘,密乘)的许多经典都是用梵文记载的,而南传佛教(上座部)的经典都是用巴利文记载的。3. 梵文的书写字体有很多种(如悉昙体,兰札体,天城体......),本梵文字母表采用国际通用的梵文罗马拼音转写方式,不论任何一种梵文字体都可以用这种罗马拼音转写,这样比较易于阅读,梵文(罗马拼音转写)字母有些与英文字母相同,但其发音与相同的英文字母的发音不同,不可盲目按照英语的发音方式直接念梵文字母,如梵文(罗马拼音转写)字母”k” 与英文字母”k”相同,但是梵文字母”k”近似英语音标/g/的音,而不是英语音标/ k /的音,如此等等。4.梵语的发音与英语的发音不同, 英语中同一个英文字母在不同的单词中发音是不同的,而梵文字母本身就是音标,只要学会了每个梵文字母的发音,就能拼读出各种梵文单词和梵文语句的发音,如英语中 “t”与“r” 组合可以发英语音标/tr/的音,而梵语中“t”与“r”组合,只是“t” 与“r”连音而读 ,并不会因为字母组合而变音。5.用英语音标对梵文字母发音进行注音,只是用近似梵文字母发音的英语音标对其注音,并不能百分之百的完全展现梵语的发音,许多梵文字母的发音在英语中找不到近似的音标。6.梵文的声母中, 英语音标字母下面有”.” 符号标注的都是卷舌音,发音时舌尖上卷接触上腭,如其中的/s/卷舌音有些类似,汉语拼音”sh”(ㄕ)的发音。7.梵文的声母中,有10对是清浊辅音互相对应, 字母前有&`&符号标注的都是浊辅音,发音与其前面的相应的清辅音相似, 清辅音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所以发音比较清脆,而浊辅音发音时声带振动,所以发音比较沉闷。
给谷歌打广告
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后来,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在朱熹看来,“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的精髓之所在。需要指出的是,朱熹在“存理灭欲”理论上的作为,更多的在于阐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在朱熹那里,“人欲”,指的是“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并非同一概念。比如,“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可见,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因此,朱熹并不一概反对人的欲望。他说:“如‘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圣人与常人皆如此,是同行也。然圣人之情不溺于此,所以与常人异耳。”朱熹反对的是沉溺于人的欲望之中。他甚至还说:“人欲也未便是不好。谓之危者,危险,欲堕未堕之间,若无道心以御之,则一向入于邪恶,又不止于危也。”认为人欲只要有“道心以御之”,就“未便是不好”。同时,朱熹也不是盲目地抵御外物的诱惑。他反对司马光“扞御外物”的思想,说:“夫外物之诱人,莫甚于饮食男女之欲,然推其本,则固亦莫非人之所当有而不能无者也。但于其间自有天理人欲之辨,而不可以毫厘差耳。……今不即物以穷其原,而徒恶物之诱乎己,乃欲一切扞而去之,则是必闭口枵腹,然后可以得饮食之正,绝灭种类,然后可以全夫妇之别也。”显然,朱熹并不是一味地“扞御外物”,而是要求通过“即物以穷其原”,正确区分天理与人欲。   至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朱熹说:“天理人欲,其间甚微。于其发处,仔细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知其为天理,便知其为人欲。既知其为人欲,则人欲便不行。”“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处饮食言语,无不是事,无不各有个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虽在静处坐,亦须验个敬、肆。敬便是天理,肆便是人欲。”在朱熹看来,要“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只有通过明理,才能灭去私欲,所以,朱熹更多地讲“明天理、灭人欲”。   其二,“存理灭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朱熹《大学章句》认为,人的本心“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这就是复归于人的本心,即所谓“明明德”。朱熹还说:“‘孩提之童,莫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莫不知敬其兄。’人皆有是知,而不能极尽其知者,人欲害之也。故学者必须先克人欲以致其知,则无不明矣。”可见,在朱熹那里,“存理灭欲”是属于自我修养、复归于人的本心的道德范畴,即使是统治者也必须遵从。朱熹曾在奏札中指出:“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因此,在朱熹看来,“存理灭欲”,就是要通过明辨天理人欲之异,复归于人的本心。   其三,“存理灭欲”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过程。在朱熹看来,尽去人欲,“这事不易言,须是格物精熟,方到此”。他还说:“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正如游兵攻围拔守,人欲自消铄去。”因此,他要求在体认出天理人欲之后,“著力除去了私底,不要做,一味就理上去做,次第渐渐见得,道理自然纯熟”。朱熹还说:“既知学问,则天理自然发见,而人欲渐渐消去者,固是好矣。”显然,在朱熹看来,“存理灭欲”并不是单纯地通过外在的力量,而是要通过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循序渐进,“自然纯熟”。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在理论上的缺陷,是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所谓“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这就有可能把属于社会伦理的“天理”看作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在社会还没有制定出合法的程序来确立“天理”的内容时,而被任意赋予各种规定,从而造成如清代戴震所说的“以理杀人”。当然,这并不是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希望看到的
首先,中国历史自战国时代以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即三次鼎盛局面:第一次在西汉,第二次在唐代,第三次在明清。在第二次高潮中,尤其是唐朝前期,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手工艺品日益精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活繁华似锦。唐朝后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以后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当时在政治上,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呈现一派升平景象,其成就超迈西汉「文景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鼎盛局面达到了高峰,甚至在文坛上也出现了「盛唐气象」。 就当时的世界范围来看,唐帝国也是最重要、最强盛的国家之一。欧洲的封建强国主要有法兰克王国和拜占庭帝国,但就社会发展阶段而言,他们都远远落后于唐朝。东方重要的国家有印度和日本。印度戒日王重新统一次大陆前后刚刚确立了封建制,可他死后次大陆随即分崩离析,割据局面一直持续到十二世纪末。日本的「大化改新」虽然尽量模仿唐朝的制度,但改革本身却是具有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性质。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唐朝不但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属于最先进的行列。 其次,唐代在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中也居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和文化整合,到隋朝重新实现了政治统一。但隋朝毕竟祚短,中华民族新的统一体的巩固和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形成和繁盛,就成了李唐王朝的历史任务。有唐历时几三百年,前期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水平的文化使周边各族增强了向心力,于是国内各民族间的接触和交往空前发展,民族关系进一步密切。因此,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壮大、发展的又一重要历史阶段。 复次,唐帝国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辉煌的经济文化成就,使亚洲各国乃至欧洲、非洲国家对之产生了由衷的欣羡之情,他们争相与唐朝交往,遂使中国成为亚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心,在东西方交往中发挥了显著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的世界中,文化交流中心主要有印度、阿拉伯和唐朝中国,其中又以唐朝地位最为突出。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又一高峰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再次,唐朝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发生转折的关键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唐朝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当时社会变化的中心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文化环境,给传统的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冲击,产生了许多新的因素,世家大族衰颓没落,一般地主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势力空前发展。与此相应是各项制度不断的、全面的变革更新。唐朝后期出现的很多萌芽状态的新事物,对此后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租庸调到两税法的变化,不仅是唐代赋税制度上的改革,而是中国古代税制由税丁到税产的滥觞。宋代的「二税」、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入亩」,都是唐代两税制的继续和发展。中唐时期韩愈和李翱的哲学思想为宋明理学开了先河。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为宋代「古文运动」的第二次高潮奠定了基础,写古文之风一直持续到「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前夕。由此可见,从唐中叶开始到北宋建立,二百年间酝酿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重大变化,许多新事物都萌发产生于唐代。在这个历史转折阶段,既有旧时代衰亡中的痛苦,也有新时代来临的曙光。 总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力强盛,国际地位超迈往古,是中国历史上继汉代出现的又一鼎盛局面,史称「强汉盛唐」;唐朝后期的发展又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巨大变革开了先河。唐代确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伟大时代!
独立宣言  名称:自由女神像(英文:Statue of Liberty,法语:Statue de la liberté),又称“自由照耀世界”(英语: 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法语:Liberté éclairant le monde)  作者:巴托尔迪、维雷勃杜克  时间:年  材质:钢、铜  规格:高46米(加基座为93米),重229吨  地理坐标:40°41'21.17&N,74°02'40.41W  简介:  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的独立100周年礼物,位于美国纽约市哈德逊河口附近。是雕像所在的自由岛的重要观光景点。(原来法国计划送给埃及的,因为神像是女性被埃及拒绝,后转送给美国成为纽约市甚至全美国的标志。)  法国著名雕塑家巴托尔迪历时10年艰辛完成了雕像的雕塑工作,女神的外貌设计来源于雕塑家的母亲,而女神高举火炬的右手则是以雕塑家妻子的手臂为蓝本。  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的服装,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有象征世界七大洲及四大洋的七道尖芒。女神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长达12米的火炬,左手捧着刻有日的《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她象征着自由、挣脱暴政的约束。花岗岩构筑的神像基座上,镌刻着美国女诗人埃玛·娜莎罗其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雕像锻铁的内部结构是由后来建造了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居斯塔夫·埃菲尔设计的。它在日落成并揭幕。  自由女神像高46米,加基座为93米,重200多吨,是金属铸造,置于一座混凝土制的台基上。自由女神的底座是著名的约瑟夫·普利策筹集10万美金建成的,现在的底座是一个美国移民史博物馆。  1984年,自由女神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整座铜像以120吨的钢铁为骨架,80吨铜片为外皮,以30万只铆钉装配固定在支架上,总重量达225吨。[编辑本段]历史  自由女神像的钢铁骨架由设计巴黎铁塔的埃菲尔设计,雕像由法国雕刻家维雷勃杜克设计,并在巴黎完成。法国政府将这一标志自由的纪念像,作为庆祝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赠给美国。  1869年,巴特尔完成了自由女神像的草图设计。1874年造像工程开工,到1884年完全竣工,前后历时十年。  日,自由女神像正式赠送给美国。8月5日,神像底座奠基工程开始,基座高约27米,由花岗石混凝土制成。基座下面是打入弗特伍德古堡中心部位6米深处的混凝土巨柱。该古堡是一座军用炮台,呈八角星状,于年为加强纽约港的防卫而建,1840年翻新。1885年6月,整个塑像被分成200多块装箱,用拖轮从法国里昂运到了纽约。1886年10月中旬,75名工人在脚手架上将30只铆钉和约100块零件,组合一处。  日,纽约港轮船汽笛齐鸣,烟花四起,在21响礼炮声中,格罗弗·克利夫兰总统将北美洲或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像赠送给了美国人民。从此,进入纽约港的船只上的乘客可以看见屹立的自由女神高举自由火炬。对成千上万个来美国的移民来说,自由女神是摆脱旧世界的贫困和压迫的保证, 自由女神像成了美国的象征。  1916年,威尔逊总统为女神像安装了昼夜不灭的照明系统并主持了竣工仪式。  1942年美国政府做出决定,将自由女神像列为美国国家级文物。  1984年~1986年,曾进行整修。
  名称:自由女神像(英文:Statue of Liberty,法语:Statue de la liberté),又称“自由照耀世界”(英语: 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法语:Liberté éclairant le monde)  作者:巴托尔迪、维雷勃杜克  时间:年  材质:钢、铜  规格:高46米(加基座为93米),重229吨  地理坐标:40°41'21.17&N,74°02'40.41W  简介:  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的独立100周年礼物,位于美国纽约市哈德逊河口附近。是雕像所在的自由岛的重要观光景点。(原来法国计划送给埃及的,因为神像是女性被埃及拒绝,后转送给美国成为纽约市甚至全美国的标志。)  法国著名雕塑家巴托尔迪历时10年艰辛完成了雕像的雕塑工作,女神的外貌设计来源于雕塑家的母亲,而女神高举火炬的右手则是以雕塑家妻子的手臂为蓝本。  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的服装,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有象征世界七大洲及四大洋的七道尖芒。女神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长达12米的火炬,左手捧着刻有日的《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她象征着自由、挣脱暴政的约束。花岗岩构筑的神像基座上,镌刻着美国女诗人埃玛·娜莎罗其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雕像锻铁的内部结构是由后来建造了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居斯塔夫·埃菲尔设计的。它在日落成并揭幕。  自由女神像高46米,加基座为93米,重200多吨,是金属铸造,置于一座混凝土制的台基上。自由女神的底座是著名的约瑟夫·普利策筹集10万美金建成的,现在的底座是一个美国移民史博物馆。  1984年,自由女神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整座铜像以120吨的钢铁为骨架,80吨铜片为外皮,以30万只铆钉装配固定在支架上,总重量达225吨。[编辑本段]历史  自由女神像的钢铁骨架由设计巴黎铁塔的埃菲尔设计,雕像由法国雕刻家维雷勃杜克设计,并在巴黎完成。法国政府将这一标志自由的纪念像,作为庆祝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赠给美国。  1869年,巴特尔完成了自由女神像的草图设计。1874年造像工程开工,到1884年完全竣工,前后历时十年。  日,自由女神像正式赠送给美国。8月5日,神像底座奠基工程开始,基座高约27米,由花岗石混凝土制成。基座下面是打入弗特伍德古堡中心部位6米深处的混凝土巨柱。该古堡是一座军用炮台,呈八角星状,于年为加强纽约港的防卫而建,1840年翻新。1885年6月,整个塑像被分成200多块装箱,用拖轮从法国里昂运到了纽约。1886年10月中旬,75名工人在脚手架上将30只铆钉和约100块零件,组合一处。  日,纽约港轮船汽笛齐鸣,烟花四起,在21响礼炮声中,格罗弗·克利夫兰总统将北美洲或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像赠送给了美国人民。从此,进入纽约港的船只上的乘客可以看见屹立的自由女神高举自由火炬。对成千上万个来美国的移民来说,自由女神是摆脱旧世界的贫困和压迫的保证, 自由女神像成了美国的象征。  1916年,威尔逊总统为女神像安装了昼夜不灭的照明系统并主持了竣工仪式。  1942年美国政府做出决定,将自由女神像列为美国国家级文物。  1984年~1986年,曾进行整修。
被天涯愚了,变鸽子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拼出你的名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