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 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分析范文 不少于 1000字

2014年高一历史下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答案
来源: 作者:佚名
&&&&试卷摘要:
原因都对。答案: A
12.(2011&滨州模拟)下面为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产值比较表:项目 1920年产值(亿元) 1936年产值(亿元) 年增长率(%)官僚资本 1.84 2.22 1.18民族资本 2.51 16.32 12.41合计 4.3
B.外商企业退出中国市场
C.民族企业获得迅速发展 D.民族资本多于官僚资本
解析: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从年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都有所发展,但民族资本明显比官僚资本增长快得多。所以,答案为C项。A、B两项本身并不正确,可以轻易排除。D项有一定的干扰,但材料的重点不在民族资本或官僚资本的数量上。
13.位于河北唐山的启新洋灰公司,是旧中国最大的民营水泥工业。1934年前最高产量曾达27万吨,此后产量显著下降。1947年恢复到16万吨,1948年又跌至13万吨,并被征军用。1934年后该公司经营每况愈下的客观原因有(  )
①资金少、技术弱、产品竞争力差 ②官僚资本压制和国民政府内战政策 ③日本的经济掠夺 ④美国的经济侵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中&外部原因&,可知为②③④。
14.外国资本主义阻止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方式有(  )
①限制中国机器进口 ②控制海关和对外贸易 ③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④发行债券收买企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发行债券收买企业是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压迫和剥削的方式,不是外国资本主义阻止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方式,排除④。
15.右图漫画的名称是&撕毁这张中国人的卖身契&,&卖身契&是指(  )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二十一条&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记忆。美国通过此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材料二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经济因素。(6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它与材料三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10分)
(3)材料三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解析: 第(1)问分析材料内容概括出明清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联系所学得出原因;第(2)问根据所学分析外国商船来华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并指出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第(3)问根据图片提示得出其民族资本主义的性质。
答案: (1)明朝中后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原因:农业、手工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6分)
(2)现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埠通商,外国商船云集中国沿海口岸倾销商品。联系:使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纷纷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10分)
(3)出现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4分)
17.(2011&江苏盐城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租地农场主和以集资组成公司的名义来经营的农业牧垦企业&&据北洋政府农商部的统计,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至1912年共有农牧垦殖公司59家,资本总额286万元;1919年已发展到100家,资本总额1 245万元&&到20世纪20年代之后&&许多农牧垦殖公司相继破产,而且相当普遍。
&&《中国通史&近代前编》
材料二 禾丰造纸厂是我国最早的民族造纸企业之一。1937年11月禾丰造纸厂被日本侵华部队占领,而后又被日本&三岛制纸株式会社&强占。抗战胜利后,禾丰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接收过来,但一直奄奄一息;1948年,禾丰账面资金一度膨胀到480亿元,却到了崩溃与破产的边缘。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中国农牧垦殖公司的发展状况。简要分析其原因。(10分)
(2)材料二中,&禾丰账面资金一度膨胀到480亿元&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禾丰造纸厂&到了崩溃与破产的边缘&的原因有哪些?(6分)
(3)从中国农牧垦殖公司和禾丰造纸厂的相似命运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4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原因、认识。第(1)问注意材料一中民族工业的两个阶段,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原因;第(2)问理解&膨胀&实质是通货膨胀,结合&1948年&中国的形势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第(3)问从经济发展与民族独立的关系角度谈认识。
答案: (1)1912年至1919年农业牧垦企业发展迅速。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20世纪20年代后相继破产。原因: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剧侵略。(10分)
(2)实质是恶性通货膨胀。原因:美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6分)
(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4分)
考生们只要加油努力,就一定会有一片蓝天在等着大家。以上就是中国教师站()的编辑为大家准备的2014年高一历史下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答案
同类热门:
2014年高中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汇总
Hi! 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
的试卷 最新试卷请点击:
下载此试卷的人还下载
上一套试卷: 下一套试卷: 没有了
版权声明:本站在建设中引用了互连网上的一些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八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分析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八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分析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431|
上传日期: 11:26:1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八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分析
官方公共微信高一数学1000字试卷分析
●▽●异鸣0105
我们初一要写1500字。。。。。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2014年下学期宁乡县期末调研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分析_教研动态_宁乡教育信息网_宁乡教育阳光服务
2014年下学期宁乡县期末调研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2014年下学期宁乡县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宁乡县中小学教研室& 黄海潮&&& 宁乡十中& 赵& 俐
本次期末考试试题以考查必修1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为主,同时又注重体现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试卷命题思路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立足于新课程标准、教材以及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求的前提下,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结合历史和现实,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结构与去年调研考试卷相同,选择题25道共50分,非选择题4道共50分。作为高一期末试题,总体上看试题难度较小,重点突出,知识分布合理,题目较新颖灵活,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较好的导向性。下面从命题思路、答题情况、教学建议等方面作具体分析。
一、命题思路分析
重视教材,立足基础
本套试题在内容上贯彻了基础性原则。教材是学生学习基本知识的来源,一切试题都是书本知识的深化、扩展和推移,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出处和依据精神,所以要重视教材。因此,本次试卷命题强调基础知识,关注学科主干知识,重在回归课本。部分为能力考查型试题,也是以基础知识为依托。试卷以主干知识为依托,全面考查必修1的重要历史问题,如选择题涉及到宗法制、郡县制、行省制、科举制、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共和政体、《马关条约》、《天朝田亩制度》、五四运动、重庆谈判、巴黎公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主观题考查了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澳门回归、欧共体等。下面选取几例试题进行具体分析。
如.1990年分裂近半个世纪的德国实现了统一,其统一方式是
联邦德国并入民主德国&&&&&&&&&& &&&&B.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C.民主德国并入苏联&&&&&&&&&&&&& &&&D.联邦德国加入欧盟
本题是教材上的原文。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的识记能力。此题实际上又是一道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记忆的试题。如果学生掌握了二战后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建立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史实,不难选出答案。因此学生以教材为本的同时,也要注重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如.在近代,长江流域最早对外开放的口岸是
A.广州&&&&&&&&& &&B.天津&&&&&&&&&& C.重庆&&&&&&&&&& D.上海
此题的命制表明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要学会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
如.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伟大动力。长征这一伟大事件发生在
A.北伐战争时期&&&&&&&&&&&&&&& &&&&&B.20世纪30年代
C.抗日战争中&&&&&&&&&&&&&&&&& &&&&&D.解放战争时期
学考考纲要求识记红军长征的时间。可见试卷命题还突出了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纲要求,据学考知识点命制了部分题目。
强调准确理解知识
对知识的掌握不仅在于简单的识记,更在于对知识的准确理解。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要求学生领会历史概念、现象,在识记的基础上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认识和理解历史本质。
如.湖南在元朝时属于&湖广行省&,当时&行省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朝廷任命&&&&&& B.军阀自封&&&&&& &C.皇帝分封&&&&&& D.地方选举
行省制是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因此由朝廷任命地方官员,集权于中央。学生准确理解了行省制,答案即出。
如.在英国君主立宪政治体制中,实际上掌握国家大权的是
&A.首相&&&&&&&&&& B.国王&& &&&&&&&&&C.议会&&&&&&&&&& D.军队
此题考查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学生知道在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中,议会权力至上,就会想当然地选C。实际上首相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并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这样,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本题的设置表明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理解历史本质。
创设新情境,注重培养学科能力
高中课程更注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提炼、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面的能力。高一学生初次接触高中课程,学科能力的培养有待进一步渗透和加强。
针对既要求题目新颖活泼、形式多样,能够体现历史学科特点的命题趋势,以及高一学生的学情和特点,本卷命题任用不同形式的历史材料,如历史文献摘录、名人语录、中外史学著作等,构建新的历史情境,在新情境中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历史学科能力,培养史学思维能力、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非选择题27、28、29题采用各种历史文献材料,重点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提炼答案、归纳概括、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尤其注重考查学生的前两种能力。
依据材料指出宋朝官员选拔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强调&文治&的历史原因。
&如28题。回答:
(1)从材料中找出葡萄牙在澳门殖民统治的起止时间。依据材料,指出澳门主权回归的重大标志。
(2)澳门回归时,澳门同胞打出了&澳门明天会更好&的旗帜,你认为澳门将在祖国怀抱里怎样发展?
如29题。回答:
(1)二战的结束,对欧洲来说面临着一个怎样的&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
(2)试指出二战后欧洲的联合的具体成就。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其中27(1)、28和29(3)是典型的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再提炼答案答题。27(2)是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材料进行概括答题。
29题第二小问&二战的结束,对欧洲来说面临着一个怎样的&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
实际上转化为欧洲共同体形成的背景作答。
历史联系实际,知识为现实服务
知识就是&工具&,最终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历史学科要体现新的史学价值,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的能力,就要求学生关注当今时势,结合现实,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
如选择题部分:2014年国家正式确立&南京大屠杀&事件国家公祭日,这一天是
A.7月7日&&&& &&&B.8月15日& &&&&C.9月18日&&&& &&D.12月13日
此题的命制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要联系社会实际,以历史鉴知现实。同时引导学生不忘国耻、奋力拼搏、共创未来,潜移默化中起到了思想教育的重大作用。
二、答题情况分析
在阅卷中,了解到学生答题的一些基本情况,以作参考。
26题答题情况:
此题为简答题,要求学生简述《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的基本理论,并指出其历史意义。本题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学生再现课本内容即可。但得分率不高。失分原因一是记忆模糊,基础知识不扎实;二是审题不清,没有抓住关键词语&阶级斗争&;三是不会踩点、分点答题,导致漏答或少答。
27题答题情况:
本题考查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第1问主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学生丢分较多,分值为6分共三点,学生照旧少答或漏答。或找不到中心,答不到点上;或照抄原文,不会简单概括。第2小问问原因,学生多能答出&中央集权&,&武人乱政&少有人答出,其实答案就在材料中。可见学生不会正确处理材料。
28题答题情况:
28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学科能力即归纳概括的能力,依据材料就能概括出答案。但也有学生照抄材料或是概括不全面。反映出学生解读、获取历史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薄弱,没有掌握相关解题技巧如踩点得分的技巧。
29题答题情况:
29题第1小问实为考察欧共体形成的背景。答得较好。第2小问考查基础知识,失分的学生主要是记忆不牢固。第3小问同样是提取有效信息,但是依然有部分学生抛开材料作答,写一大段,不得要领。原因在于不会正确处理材料、读懂材料,没有把握住材料中心。
三、教学建议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一学生最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学生只要有了兴趣,肯定能学好历史。
2、注重对主干知识的归纳整理,夯实基础。对知识的记忆是基础的基础,教学中要重视识记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能够再认、再现历史的发展进程。平时教学中注意对主干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剖析。同时对相类似的知识的进行比较归纳。教育学生学会构建历史知识网络,加强学生纵横思维能力的培养。
3、加强学生解题习惯的规范,提高审题、解题能力。从本次考试情况看,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缺乏应有的审题、解题的能力,答题习惯差。看题马虎、审题不清而导致失分;对一些最基本的解题技能不了解或应用不熟练也影响得分。答题规范方面,部分学生未审清题目、理清思路便开始答题,导致想到哪变写到哪,条理混乱,没有逻辑性。这样会严重影响到学生成绩,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答题进行规范,强调答案的序号化、条理化、层次化;另一方面加强审题能力、解题技巧的培养和训练。首先学会读题审题,注意问题的细节,找准限定语、题干,抓住关键词;其次学会读懂材料,学会提取有效信息、抓其主题意旨;再次会用历史专业术语作答,语言精练,会根据分值判断答题要点。
&4、注重学生学科能力的运用和培养。本次考试中学生的答题情况暴露出薄弱的解读、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用历史阅读法和语文阅读法结合起来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时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查看: 734|回复: 3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科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科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2月5、6、7三天,学校组织了本学期的期末考试,高一历史于1月6日上午进行了测试,本次出卷,学校对试卷的难易程度的要求是7:2:1,试卷的内容可以来自课本,所定练习册,也可自拟。本着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的意旨,本次出卷的内容为必修1内容,难度不大,大多为基础题,有些甚至是与初中衔接的题目,具备较好的初中历史素养就可答出。下面就这次考试情况进行小结及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全年级总分最高分为92分,最低分为18分,选择题最高分为满分50分,最低分为16分,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一、选择题答题情况:
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从以上表格分析,学生做对的题目和做错的题目都非常集中,大多数同学错在第8、11、13、23题,因此,选择题最高分达到50分满分,许多同学都能拿到40分以上的高分。第8题,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学生之所以错,在于大多数同学没能看到三权之间的彼此制衡;第11题近现代的民主政治制度,学生大多选D,错误在于把专制政治的结束标志认为是新民主主义胜利,法治的标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史实的理解不清;第13题考查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学生对原材料理解不清,看到材料较长,缺乏阅读理解的耐性,未能抓住关键句子“资本主义还有很强的扩展能力”进行分析;第23题考查美苏对峙的原因,也属于基础性的问题,但学生大多认为雅尔塔体系不属于原因之一,而这正为美苏对峙奠定基本框架。
二、材料题:
选择题共有4道题,共50分。学生得分最高40分,最低0分,大多集中在15—30分之间。
第(1)问考查的是对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一所提供的图文和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皇权专制”和“中央集权”两方面,也就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管理。考生由于知识不够全面只答对其中一方面。第(2)问考查阅读材料理解分析及知识运用能力,材料的主要观点是“权力分立和制衡”对此的理解需要结合美国的国会、总统、法院权力进行综合。可是考生观点不明,缺乏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大部分考生只有照抄材料而失分。第(3)问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成果的理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应该理解为民主政治建设的三大制度。考生由于知识面不够和理解能力有限而未能全面概括。
第27题分析:
本题考点为两岸的关系,总分为14分,共有四个问,难度偏低,学生得分在9分左右。
第一问,考查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大多数同学能答出“一国两制”,但却没能写出“和平统一”,不太完整。
第二问,分析三位领导人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共同立场,是一道比较型的材料分析题,实际为找共同点。但一些学生没能注意题目中“都”这一字眼,而是从原材料中照抄照搬句子;有些学生回答繁琐,不简洁,反映学生的比较概况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问,考查“一国两制”的应用,在回答其历史意义时,学生不能够根据踩分点,按点回答,只能回答其一二,不全面,思考问题思维不开阔。
第四问,回答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大多数同学能回答出完整答案,但部分同学只能回答出台独势力,但看不到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或者简单地归纳为美国、日本的阻挠,表述不准确。
28题分析:
第一小题: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和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等信息可以直接概括的出美国人的中国观:中国是莫斯科(苏联)的“傀儡”;是忘恩负义的“侵略者”。
【得分情况】得分率很高,88%以上的学生都能从材料中得出答案。
第二小题: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5分)
【试题分析】影响外交的因素与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形势有关:当时两大阵营对立,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再加上直接原因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处于霸权主义利益,对中国持敌视态度。
【得分情况】难度居中。得分率3分左右居多
(1)第一问基本都能得出答案,但是学生概括的能力稍差,很简单的答案,但是大部分学生却长篇大论。此外,学生很喜欢用好坏来形容中国对美国的态度变化,缺乏辩证看待问题的方法和历史术语的表达。
(2)而对于第二问的问题,很多学生都能利用平时课堂所学习的内容来回答,但是理解题目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有大概46%的学生把问题理解成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了,虽然两个问题的答案相近但本质、主体、对象等还是很大的差别。
第三小题:据材料三、四分析,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主要印象是什么?美国认为中国在哪些方面对其形成挑战?(5分)
【得分情况】难度居中,得分率在3左右居多。
第一问:学生基本都能得出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而第二问,学生根据材料基本都能得出“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方面的挑战,但是用“经济方面”来代替“经济发展模式”的学生居多(也都给分了)。可惜除了这个答案以外,能答出其他答案或其他挑战的很少。
29题分析:
第(1)问根据二战时美苏面临共同敌人进行回答;第(2)问回答“冷战”开始的标志;第(3)问根据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和苏联解体的相关知识回答;第(4)问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的角度回答;第(5)问结合图片信息进行分析;第(6)问为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本大题比较简单,总体答得较好,平均分约7分。存在问题:
第二个问,1、是把冷战开始的序幕和开始标志给混了,不少同学回答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2、是把冷战开始的标志和两极正式形成的标志给弄混了,不少同学把此问答成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形成。
第三个问,同二问,把冷战开始和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开始的标志搞混了,所以两大组织的出现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回答是冷战的开始,美国称霸全球。
第四个问,相当一部分同学不会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没懂得从两图中的导弹(原子弹)获取核武器信息,另外此问有一个班所答第一个小问的内容如出一辙,几乎都与参考答案一样。第二个小问也有相当一些同学回答了冷战表现中的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的内容。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试卷分析范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