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反思中如何用好情感教学

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构建“活力课堂”
阅读() | 评论()
丹阳市实验学校&& 陈冬仙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式各种各样。我校也在积极推进“活力课堂”。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是“活力课堂”呢?它决不是简单的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场面,它必须是一堂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应该是一堂有明确目标、多元化目标的课堂;是科学、高效的人本课堂;能够有效整合并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课堂;还应该是自主探究的课堂;合作分享的课堂;是开放、充满激情、智慧生成的课堂。如何做到以上这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
一、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
“活力课堂”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样“一言堂”、“满堂灌”。因此,教师要意识到:⑴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教育不再是为了谋求一纸证书,而是为了开发学习者的个体潜能,教育也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就业”,而是一种贯穿于学习者终身的活动。⑵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分析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能只为学生的一阵子着想,而要为学生的一辈子着想”,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⑶随着分科课程局限性的逐渐暴露和人类活动领域中综合性的问题的不断凸现,以及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与方式的日趋多样化,要求更高层次的综合课程的呼声愈来愈高。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更高层次的综合课程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分科课程的抛弃,恰恰相反,它是建立在传统分科课程基础上的,没有学科的分化,没有分析性的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综合化便无从谈起。⑷与学科课程的分数评价不同,科学的评价更重视学习的过程性、形成性。即把学生学习的成果,比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方案设计、制作等以及形成这些成果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评估学生的重要依据。根据以上教育观念设计活力课堂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科学发展,才能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的主导。
二、改进教学方式是构建“活力课堂”的基本点
⑴在师生角色、地位的定位上,由以前的教师演戏学生观看转向教师导演学生主演,以前的那种教师高高在上、家长般威严的姿态转向平等、和谐、互动的局面。⑵在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上,由面向结果向面向过程转变。所谓面向结果,是指教师把引导学生寻找现成的说明、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认证、现成的答案等视为教学过程的首要任务,教学效果的衡量也是以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为标准的。所谓面向过程,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它与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等。⑶在教和学的方式上,由单向输导向多向交流转变。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更要求多向交流——交往、互动。师与生、生与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思想相互摩擦、碰撞、共振。同时在这种互动中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⑷在对待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上,由因材施教向因材择学转变。也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切合自己认知水平的一系列学习方式和学习材料,使学的过程真正个性化。针对学生间的差别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引导,学生能否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关键取决于教师能否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条件。在学习主体心理能力的调动与投入上,由注重认知向注重情感转变。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和情感交融的过程,教学双方不仅要实现知识信息的相互传递和融合,而且要实现情感信息的相互传递和融合。在教学中,教师没有感召力和缺乏激情的教学,常常使学生们的心理能力处于“冬眠”状态。因此,在情感上与学生实现沟通融合比在认知上与他们取得沟通融合更为重要。
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构建“活力课堂”的具体体现
&&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性,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被控制在预设的程序中。这种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具有不可低估的创造性,教师的职责是要把学生这种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发掘出来,而不是去操纵学生的行为,控制学生的思维。1、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奇心,由好奇心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的动力。在讨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我不是直接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1)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2)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3)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学生通过这组对比实验,比较三个实验的现象后决定用哪一种方法作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方法。学生所得出的结论是不尽相同的:有的认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速度快,用这种方法合适;有的认为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速度适中,用这种方法较好。基本上没有学生认为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因为他们一致认为这种方法反应速度太慢而且很快反应就停止了。学生各抒己见,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就更强烈了。这时教师再作引导:我们在实验室里制出的二氧化碳还要收集起来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两种方法都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哪种方法更适合于实验室使用呢?问题一下就明朗了: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速度太快,不便于收集,所以应该选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得二氧化碳。又如:在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运动》这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说给大家变一个魔术:“铁树开花”。先用铁丝做成一棵树,再在每个树枝上系上用无色酚酞浸泡过的棉花,在旁边放上一个盛有浓氨水的烧杯,再用一个大烧杯把它们罩住。不一会儿,铁树就开花了。整个课堂气氛一下子沸腾起来了,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这是一种看不到的微粒在运动的结果,使得两种物质接触,发生了化学变化。鼓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体验成功的经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被激活了以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处于高峰状态,继续提出更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出来。因此,在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后,继而提出“你能当一个小设计师,根据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设计出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吗?”学生们都表现出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这时教师再次强调决定气体发生装置的因素,联系制二氧化碳的原理,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最后把他们的设计展示出来,并让学生介绍他们的设计意图和他们所设计的装置的优点。教师对学生的设计都给以点评,充分肯定其设计中的优点。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学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在自己的设计成果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和赞许后,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加强了,为今后主动学习化学又迈进了成功的一步。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中,学生探究出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以及装置后,对探究结果是否可行还有疑惑。我让学生亲自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制取出气体并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马上就可以判断自己的探究结果是可行的。当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后,自我体现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这种满足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的影响。
四、优化教学过程是构建“活力课堂”的关键
优化课堂教学要从研究本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及采取的教育方式,寻找本学科教学的最佳着力点入手。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非智力因素情况和有关学习效果信息反馈等情况,这样较好地保证了教师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1、发挥“双主”作用,培养创新精神一是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我们坚持把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和参与多少来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点,努力使教师做到六个尽量,即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尽量让学生动脑思考,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尽量让学生动口表述,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尽量让学生想象创造、标新立异。二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参与不是可以自发形成的,而必须由教师有计划的逐步引导。教学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启发式教学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最直接的体现。 2、活化训练手段,提高参与意识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首先在精选训练题方面要做到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及知识结构的形成;二是有利于形成综合运用知识的技能;三是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激活”上下功夫,采用艺术性手段,把单调的课堂练习变得活泼多样,让学生在愉快活动的气氛中巩固和运用新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自主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尽管“教”与“学”同等重要,但人们对学法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教法的研究,极不适应学习方法的改革。为了强化这个薄弱环节,为了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维、用学习方法的改革保证教法改革的实现。在教学中努力探索学法指导的精髓,总结成功的学法指导经验。
总之,“活力课堂”的构建,既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力,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力,还包括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这三方面的活力综合起来,才是真正有“活力”的课堂。“活力课堂”的形式多种多样,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思考、不断探究。
&&&&&&&&&&&&&&&&&&&&&&&&&&&学校:丹阳市实验学校 地址:丹阳市迎宾路&&
电子信箱:om&& 邮编:212300& 技术支持:上海弘育 联系方式: 3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落实情感目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落实情感目标
上传于||文档简介
&&化​学​论​文​,​新​课​标​是​三​维​目​标​,​本​文​即​论​述​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阎敏的BLOG
&我的日志分类
My Article Sort
NEW article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达成
15:57:37 &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这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能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
&&&&&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知识教育或片面的能力教育占据了绝对的中心,对于非理性的、非逻辑的情感的生成未给予应有的重视,造成了种种缺陷,也对落实素质教育设置了很多障碍。在化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个性品德素质及审美素质,这些都是化学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对科学的热爱及对真理的追求。由于化学学科特点----知识点繁、乱、杂,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情感的投入和趣味性的引入,难免使很多学生视化学为&第二外&,因此,毫不夸张的说,情感是化学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将情感教育运用于化学教学之中,不仅是对化学教学工作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当前化学素质教育的需要。下面介绍几种化学课堂教学中情感达成的方法。
一: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情感的&正迁移&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感情基础,,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俗话说:&&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情感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在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结构:接受、反映、态度,我觉得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应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学生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具有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让学生心情愉快地认同教育要求,并将它转化为自己的意愿或行为,这就是由接受&&态度能够递进的关键措施。如化学课本中的实验,有的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现象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生动。对于一些观察性较差而方法较简单的实验改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讲边实验,这样学生亲自参与化学实验过程和亲眼目睹化学现象,都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增强化学课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另外还可以把教材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边做、边看、边想,体验探究的乐趣,由于好奇,学生会愉悦地参与到原本不感兴趣甚至枯燥单调的化学活动中,学生的兴趣被充分地调动,他们的学习效率则将大幅提升。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有了兴趣,再困难的学习学生也会乐此不疲;少了兴趣,再重要的学习也会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孔子所言极是:&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不论学生学什么、做什么,教师都要创造条件让他们获得成功,并及时、恰当地加以肯定和鼓励。对有自卑感和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进他们的转变。要适当夸大他们的进步,这种夸大的指向不是无意义的做作,而是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感对于自卑、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能够长善救失,他们的心弦定能被拨动,他们心灵深处闪现的上进火花,定能燃成熊熊的求知之火。
布卢姆认为&认知改变情感,情感也影响认知&。可见情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它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当我们埋头于我们衷爱的教育事业时,别忘的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最有力气灵气的人,要理解、尊重、信赖、欣赏每一个学生,多融入些情感于其中,教育就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文章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匿名教师]化学教育_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疾风资料库
化学教育_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发布时间: 16:06&&&&发布人:
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阶段,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本文简要阐述了化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几个方面的措施。【关键词】情感教育;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世界观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历来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教育实践中,为适应社会的功利性,往往表现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过分强调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人的个性情感,出现了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的结果。如果学生只是局限于太狭窄、太技术化的知识,就很难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渗透情感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情感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素材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笔者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作了一些尝试。1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环保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中充分挖掘素材,培养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水和空气是人类和动植物赖于生存的必要物质,同学们通过学习《水》和《空气》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的缺乏以及空气、水被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课后,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研究活动:在我们的周围有哪些浪费水以及污染空气、污染水的现象,然后要求同学们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最后布置学生亲自参与实践:你为防治水污染或者防治空气污染做一件实事,同学们能够踊跃参与这些活动,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我们不经意间污染空气污染水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同学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而且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三五成群到堰塘处理垃圾,有的同学植树,还有的同学给附近的工厂领导写信提供排污治污的方案,这些充分说明同学们已经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在学习和活动中,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当同学们学到化学肥料的相关内容时,同学们能够正确分析化肥使用给人类带来的利弊。人类的生存,需要不断从大自然中索取矿物资源,通过学习《燃料和热量》、《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让同学们认识到金属资源以及三大化石燃料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同学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养成了崇尚节约的好风尚。2 结合化学发展史,增强同学们民族自豪感 在课堂上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制火药以及烧制瓷器、冶炼金属这些典型的化学工艺,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使同学们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是勤劳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进一步介绍我国化学家侯德榜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制碱技术的封锁,发展我国民族化学工艺毅然放弃美国舒适的生活,回到贫穷的祖国,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利用名人的高贵品德,感染同学们,促使同学们形成爱国的意识,从而把学习化学与报效祖国相联系,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爱国的热情。3 学习科学理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青少年是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同学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往往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在这一时期教师应该利用科学理论引导学生,感化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对立统一性,通过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使学生认识到物质不灭的道理,能够有力地批判法轮功组织能将“铝变成金”的歪理邪学,通过分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物质给人类带来的利弊,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从而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物质是微粒构成的,分子、原子等微粒总是不停运动的,让同学们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通过这些科学理论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形成崇尚科学与文明,反对迷信与愚昧的思想,逐步形成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4 结合化学物质,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化学教学中,学生对抽象的理论以及枯燥乏味的化学符号感到厌烦,笔者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素材对同学们激起美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璀璨夺目的金刚石,这些物质外在的颜色能够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情感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塑造学生自我成功的意向,还应在教学中利用科学家的事例,激励同学们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同学们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收稿日期:分享:莎萨娜 > 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化学史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化学史是化学学科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历史。化学史不仅如实地记录了影响化学发展的重要事件,系统地阐述了化学发展的历程,而且还向人们展示了化学家们揭开化学现象背后的规律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和所采用的科学方法以及他们所具备的科学精神、所呈现的科学道德。关键词:化学史;兴趣;情境一、利用化学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最活跃的表现形式,也是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心理品质。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入化学史辅助普通化学教学是克服这种现象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利用化学史知识,创设化学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就在于把抽象、枯燥、单调的化学知识赋予具体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内涵,把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化学史料联系在一起,通过化学史知识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学习空间。如,在讲授“元素周期表”的课题时,以门捷列夫的发现其的经历与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总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化学史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教师应尽量找好化学史人物事件与学生的结合点,引起学生思维的共振和感情的共鸣,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春风化雨中得到浸润。三、开启学生智慧,掌握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学习化学史,向学生展示化学家们揭开化学现象背后的规律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所采用的科学方法以及他们所具备的科学精神、所呈现的科学道德,从而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如1846年,瑞士化学家雄班在厨房里做实验,偶然弄洒了一瓶硫酸和硝酸的混合物,他立即抓起妻子的棉布围裙去擦污染,然后又把它放在炉子上烘干,不料,围裙“砰”的一声着火了,烧得一无所有,而且没有一点浓烟。班雄立即意识到这种化合物威力无比,不久,便发明了一种烈性炸药——火棉。从科学家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中,不难发现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坚持实践、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继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综上所述,在课堂中渗透化学史教育,对学生的化学成绩、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整体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切实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所以课堂中渗透化学史、教育史应该被大力提倡。同时,化学史的引入,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兴衰、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科技的进步和环境的改善等,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都大有帮助,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作者单位 辽宁省庄河市第二高级中学)?誗编辑 薛直艳
关于化学创新教育的思考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科技发展到今天,生成大有&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趋势,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例如,在初中化学中有这样一种计算题:1000吨含Fe2O370% 的赤铁矿石中含铁多少吨?这类题对初三刚学化学计算的同学来说,确实难了一些,但如果我们把它拆成这样二个题目: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Fe2O3多少吨?和这些Fe2O3中含Fe多少吨?这对于学生来说就相对比较容易了。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严谨是创新的作风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严谨的工作作风。2、顽强是创新的精神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Cu(OH)2蓝色沉淀。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上述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领&创新&成功的滋味。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
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地球环境的质量关系到人类的生存问题。随着能源结构的变化,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化肥、农药的利用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破坏。因而环境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将环境保护的知识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途径如下。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中学化学教材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如进行“碳及其氧化物”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重者使人死亡;结合讲CO2性质,介绍空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有机物的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变暧,将使冰川融化,许多岛屿被海水淹没。防治措施:①最简单、最实在的措施是大力发展绿色植物,植树造林,恢复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②控制污染源,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等。③开辟新的能源,如取之于水发展氢气能源。学习了“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后,教师介绍“酸雨”(成分:硫酸、硝酸等)的形成原因是含硫、氮燃料的燃烧,化工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还介绍了“酸雨”可以使工业机械锈蚀,寿命缩短;可以使河流、湖泊中沉积的某些重金属元素化合物溶出,从而进入鱼、贝体中,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可以使土壤酸化,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可以使一些价值很高的古文物腐蚀等危害。“臭氧层空洞”是因为:氮的氧化物(NOx)、硫的氧化物(SOx),以及作为冰箱致冷剂的“氟氯代烷”等的排放,在臭氧的分解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加速了臭氧的分解,从而形成了臭氧层“空洞”,进而导致太阳辐射的对地球上的生命有害的紫外线穿过“空洞”直射到地球。近几年来人类癌症、眼科疾、皮肤病及一些无名病不断地发生,一些植物不明原因地枯死,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紫外线辐射。“光化学烟雾”是因为氮、硫的氧化物在人类生活的空气中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经过光化学反应,便形成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能严重地刺伤人的眼、鼻、喉,严重时可使人呛出眼泪,引起呼吸道感染。这些都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防治措施:①采用低硫的煤,或者对含硫燃料进行加工脱硫。②开辟新能源,如太阳能、原子能的开发利用。③对工业废气进行综合处理,提高回收利用率,化害为益。④限制超高速飞机的飞行。⑤限制使用氟氯代烷致冷剂,寻找新的无污染的致冷剂,是当今制冷工业发展的方向。学习“磷”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由于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进入水体,使得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不断积累,氮、磷元素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含氮、磷化合物进入水体,少量促进植物生长,过量则使水中植物疯长,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变黑、变臭。含磷洗衣粉的大量使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富营养化的防治是水污染处理中最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这是因为:①污染源的复杂性,导致水质富营养化的氮、磷营养物质,既有天然源,又有人为源。这就给控制污染源带来了困难。②营养物质去除的高难度,至今还没有任何单一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措施能够彻底祛除废水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途径。实验需要使用各种试剂,会排出相当数量的成分复杂的废物、废水、废渣,它们不仅对实验室环境构成一定威胁,也对周围环境构成一定危害。我们在实验教学时强调按用量使用药品,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规定要将实验废弃物放到统一地点,统一回收处理。在实验前讲明道理,使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如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教室、实验室的空气会遭到污染,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可将有毒气体通入相应的吸收液来吸收(如多余的Clx通入碱液吸收),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在进行化学实验,我们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在完成铜与HNOx的实验时,铜片改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环保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三、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我们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四、从法制的角度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我们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让学生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通过以上活动,学生能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一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能够解决得了的,它需要全社会都来关注,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从而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参考文献:[1]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12.[2]张蔚琴.中学化学教学中要重视环保教育[J].泰安师专学报,1997,(5):119-120.
浅谈在中学化学教育中渗透“绿色”化学观
【摘要】绿色化学是新世纪化学发展的方向和议题,特别是中学化学教育教学,面对的是接受启蒙化学教育的中学生,贯彻绿色化学内涵,推广绿色化学成果显得尤为重要。在化学教学中贯彻绿色化学观点,化学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绿色化学思想最为重要。因此,为了适应绿色化学新要求,中学化学实验必须进行改革。本文通过对绿色化学现代内涵的介绍,从绿色化学角度分析现行教材,提出了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新设想。【关键词】中学化学,化学教学,绿色化学面临全球人口的增加,人类的生存和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全球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等现代内涵,所以,在中学阶段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教育,是培养具有绿色意识和环保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提出了几点在中学化学教育过程中渗透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设想,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投入这项工作,共同努力,使中学绿色化学教育成为可能。1.“绿色化学”的提出和内涵“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把绿色化学融合于中学课程教材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之中,变绿色化学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学化学教育的崭新课题。2.“绿色化学”在中学化学中的渗透2.1在素质教育中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素质教育是全面的教育,中学化学教育也应是围绕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进行的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体现绿色化学思想,既是传播绿色化学观点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将来的责任感的需要,更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需要。2.2立足课堂,渗透绿色知识。化学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向学生传授环保知识的好场所。绿色化学要求与环境教育宗旨是高度一致的。在实施环境教育过程中,要向学生阐明绿色化学的观点、要求使他们树立起防治污染、保证人类生存质量的责任感。化学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环保知识内容,采取渗透的方式,在介绍某种物质或操作方法时自然地引入相关的环保知识,让学生增长环保知识。2.3立足实验,培养绿色习惯。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清晰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在实验教学贯彻绿色化学思想是非常必要的。(1)药品贮存的规范化。如易挥发的液溴、浓硝酸、浓盐酸等用钟罩封闭贮存;对大多数有机物如苯、甲苯、丙酮、甲醛等用专柜避光保存;对剧毒品如汞、白磷等用专柜上锁保存,定期检查贮存情况。(2)演示实验中尾气的吸收处理。如在制取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氯化氢、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氨气、一氧化碳等气体时一定要通过演示实验讲清吸收的原因(有害气体不允许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使学生深深认识到只要涉及气体的制备问题就应考虑尾气处理。(3)规范实验操作。化学实验中,师生都要接触有害物质和无害物质,在实验中也会闻到有害和无害气体。因此,必须指导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各种实验。正确地闻气体、取药品、取有毒性原料,甚至如何盖瓶盖、放置试剂、取药品的各种工具的选用、取用药品量的多少都要向学生交代清楚;改进实验方法,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尽量采用封闭措施,减少师生被动接受有毒有害气体的污染。实验结束后,处理化学废物和实验中产生的废气。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桌面,这些都要认真细致指导,使实验活动从始至终成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课堂。(4)实验微型化。目前在常规实验中,药品用量较多不仅造成浪费,还污染环境。因此,在实验中用玻璃管制成各种可加热仪器的替代实验仪器、用点滴板等进行微型系列实验。这种方法药品用量少、反应产物少、操作安全,实验不会造成危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轻。同时也达到了实验的目的。如硝酸银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要求学生不用试管做实验,而是改用点滴板,实验时只需取一滴稀盐酸滴在孔穴处,再取一滴硝酸银溶液滴在孔穴处,立即可见白色沉淀生成,然后取一滴稀硝酸滴入沉淀中,沉淀不溶解。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稀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操作中不仅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而且把化学实验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渗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绿色习惯。(5)要努力改革实验方式,即要努力减少实验对玻璃仪器的依赖性。有些颜色变化明显的定性实验可放在点滴板中进行,如指示剂与酸或碱作用实验、Fe3+的显色实验等,有些定性实验可放在滤纸上完成,如电解饱和食盐水、检验醛基存在等。(6)要设法删改有关实验,现行化学课本中有些实验仍有危险性,需要进行删改:考虑到硝基苯及苯的毒性,硝基苯、溴苯制备实验可以。2.4立足课外,提高绿色素质。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绿色教育的主阵地,但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是课堂教育的很好补充。为了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绿色素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1)专题讲座。对教材中讲的少而对环保具有重大意义的内容,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如针对有的学生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生产造成的,与自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可举办——家庭生活与环境污染讲座,实际研究表明:工业污染占污染的百分之四十一,家庭污染占百分之五十九。据有关专家统计,一个人一天平均要制造0.9kg垃圾,5个不可降解的塑料袋,2~3个一次性饭盒;一个人因洗发、洗澡、洗衣服等等一天平均制造200升废水在污染着河流、大海和土壤。可见环境保护不只是国家、环保部门的事,每个人都应从家庭污染出发保护环境。通过这些信息的介绍,使学生感到自身在制造污染破坏环境,是多么可怕又多么可悲,要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少用化学用品,以减少污染,为保护环境而改变生活习惯。(2)课外实验。积极利用课外实验配合课堂教学,开展环保教育。“河水、雨水酸碱性的检测”、“模拟水体受硝酸汞、硫酸铜等污染的检测及危害”、“干电池的收回和利用”等,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锻炼动手能力又强化了绿色意识。(3)实地参观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邻近的自来水厂、污水处理站、化工厂并进行实地调查。如空气污染调查、水污染及对策调查等调查报告,并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能使他们感知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及环境保护的迫切性。(4)展览板报、墙报。利用教室及校园的黑板报、墙报进行环保展览宣传,以增强环保安全等意识。组织学生植树种草,绿化环境,减少噪音,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量。总之,中学化学必须体现绿色化学教育,要让绿色化学的思想和内容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之中,真正做到绿色无所不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够充满生机,绿意盎然。参考文献[1]陈卫国,石峰.《化学教学应渗透环境保护意识》.中学化学教与学,052.[2]俞巧红,文海山.《绿色化学——一种新的化学理念》.中学化学教与学,015.分享:花若怜 > 浅谈在中学化学教育中渗透“绿色”化学观
CopyRight&2012- AllRight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学课堂教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