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大一西方经济学新生为专业学习应该做哪些准备,我们大一西方经济学没学专业课,

英语专业的大一新生,想以后考金融专业的研究生,那么大一时应该做些什么准备么_百度知道
英语专业的大一新生,想以后考金融专业的研究生,那么大一时应该做些什么准备么
比如辅修或双学位
提问者采纳
可以报金融的双学位,但是金融考研主要是数学、英语、政治和专业课,专业课主要就是宏微观,如果单纯只是想考金融研究生的话就要好好学数学,因为英语专业一般不学数学,所以可以跟着其他专业上数学课,还有可以跟着去听宏微观,宏微观具体学校用的教材顶法侈盒侬谷畴贪川楷不一样,但是基本上知识是一样的,你可以就从你们学校用的教材学起,然后学习一下高鸿业或是曼昆的宏微观。也不用把时间都浪费在考研上,大一还是要好好享受大学生活,然后学一些基础课。祝你成功哈
那么我是大一就注意数学方面,还是大三是准备是在努力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英语和金融都是前些年的大热专业啊…我记得10年的就业统计里面,就业竞争最激烈的专业前十,英语和顶法侈盒侬谷畴贪川楷金融都榜上有名啊,所以劝你考虑换个专业考虑下…金融如果不是学的研究型方向的话,重要的就是养成一个以经济学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真正学术上的东西其实涉及的不深,所以大一的时候不用太去想考研的事情,粗略的看看西方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公司金融,货币银行学之类的,了解一下就好,主要是多去关心下经济方面的实事,多培养下经济角度的思维方式。
金融专业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点击:5619
点击:36188
点击:13480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胡乃武教授寄语经院新生:做厚德博学的国家栋梁之才
发布日期:
在2014年经济学院开学典礼上,胡乃武教授为经济学院2014级新生以“做厚德博学的国家栋梁之才”为题作了报告,全文转载如下: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经济学院开学典礼,欢迎534名新同学进入经济学院学习与深造,我向你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祝贺!
大家知道,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是全国著名的经济学院,学院中的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在多次全国高校的学科评估中一直名列第一。你们能够考上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是很不容易的,希望你们珍惜这一难得的学习机会,刻苦学习、深入钻研,成为德才兼备、经邦济世的经济人才。大学生的学习不同于中学生,研究生学习也不同于本科生,为了尽快实现转变,需要处理好以下六个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为人”与“治学”的关系
人民大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国民表率”是“德育”的要求;“社会栋梁”是成才的要求。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品德修养最为重要。古人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你们作为人民大学的青年学子,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的希望,你们的道德准绳和价值判断将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你们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一定要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要在自身修养和行为方式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志存高远、厚德善行、脚踏实地、砥砺前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大潮中成为中流砥柱。
总的来说,在整个学习期间甚至一生都始终要把德育放在首位,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第二,要处理好“学”和“思”的关系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说: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学习,就会一无所获,浪费时光。这里所说的“思考”,就是要对所学的东西,进行独立思考,看它是否真有道理,是否符合实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掌握其精神实质。
就“思考”来说,强调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而不是离开学习去冥思苦想。荀子在《劝学》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就是说:我常常整天地冥思苦想,还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
第三,处理好“基础理论”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之间的关系 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功底,对于学好专业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第一,只有把基础理论学好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业课的学习就比较容易了;第二,专业知识多半是带有技术性和操作性的知识,在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知识废旧率很高,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到毕业时已经有许多是过时了。但是,由于基础理论功底扎实,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凭借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工作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第三,基础理论功底扎实,走向社会后,当需要转换专业时,就比较容易,就业的适应性会比较强。
就经济学专业来说,其基础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除了研读《资本论》等经典原著外,建议你们认真读一读徐禾教授等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概论》。学习西方经济学要认真读一读高鸿业教授主编的《西方经济学》。
第四,处理好“广博”与“专深”的关系
人们求知的过程,总是从知之不多逐步向知之更多的方向扩展。当已经具有了广博的知识之后,如果就此止步,那他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什么也懂一点,但什么也不精通的“万精油”式的学者。对于大学生来说,当具有了广博的知识之后,还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向“专深”的方向发展。鲁迅曾经说过:无论什么事,如果继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也曾说过: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总而言之一句话:要在广博的基础上求“专深”。
第五,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
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经济理论之后,一定要用来解决中国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经济学是致用之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尤为重要。
第六,学习经济学的同学不仅要有深厚的数学功底,还应当在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有相当的素养和造诣
数学的学习,有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简洁准确地表达复杂的经济关系,所以学经济学的,应当有深厚的数学功底和较强的定量分析能力。
哲学是智慧之学。有了哲学素养,可以使人变得更加聪明起来,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了头脑,就可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就可以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获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学习历史知识,可以帮助人们“知今知古”,“知内知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对规律的认识。对于经济学院的学生来说,应当
学习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经济史,外国经济史,中国经济思想史,外国经济思想史等。
学习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陶冶情操、科学准确地表达思想、提高写作能力。学习文学著作,应当力争多读一点中外文学名著、散文、诗词等。每天的茶余饭后都可以读一点文学著作。
以上我所讲的,仅供同学们参考,愿与大家共勉。
谢谢大家。
(编辑:王宝奎、陆美贺;核稿:丁凯)我是大一新生,我以后想考研,我现在该怎么做?做哪些准备?
我是大一新生,我以后想考研,我现在该怎么做?做哪些准备? 20
帮助了很多大学新生来回答类似的问题了。
首先你要确定自己大学毕业后,到底想干什么?考研还是就业?或者这个问题你还模棱两可。
如果确定要继续深造,就要做关于考研的相关准备。
基础知识是首位的,学好英语和政治,还有专业课。这是硬件
其次对你要报考的专业要有充分的了解,这个专业是否适合你,你在这个专业能否取得成绩,是不是只是为了混一个研究生文凭?!
你的大学生活还很漫长,会有各种事情发生,也会影响你未来的人生,但尽早最打算总是一件好事,有一个长远的计划,人生可能就丰富多了。呵呵,加油
我不想就业,想继续深造,但我英语非常差,都几乎到了不想学的地布了!政治高中几乎也没学,因为我是理科,那么考研英语和政治需要什么样的水平?
英语是一个很大的坎的,我当初考了三次,必须要过的,否则专业课分数再高都没有用。政治就简单多了,大家一般都能考50分以上,过国家线就行。你一定要在英语上多下功夫,否则你就干脆别打算考研了,想考就一定要好好准备的,相信我,我是过来人,在英语上吃过太多亏饿了,加油!!!
英语要过几级才行?
不用过级,过了国家线就行,给你一个表
下表是作者总结的近五年从2006年到2010年英语国家线成绩。
36/37/41/46/46
33/34/37/44/44
30/31/35/41/40
经济学[02]
46/47/54/53/56
43/44/50/51/54
40/41/48/48/50
43/46/53/53/55
40/43/49/51/53
37/40/47/48/49
教育学[04](不含体育学[0403])
41/42/49/50/53
38/39/45/48/51
35/36/43/45/47
文学[05](不含艺术学[0504])
50/51/57/55/57
47/48/53/53/55
44/45/51/50/51
历史学[06]
36/40/39/41/48
33/37/35/39/46
30/34/33/36/42
37/38/47/49/46
34/35/43/47/44
31/32/41/44/40
工学[08](不含照顾专业)
36/37/44/41/45
33/34/40/39/43
30/31/38/36/39
32/32/39/40/39
31/31/35/38/37
30/30/33/35/33
医学[10](不含中医学[1005])
37/39/44/44/48
34/36/40/42/46
31/33/38/39/42
军事学[11]
42/48/49/46/46
39/45/45/44/44
36/42/43/41/40
管理学[12]
46/47/54/54/54
43/44/50/52/52
40/41/48/49/48
体育学[0403]
36/39/42/45/47
33/36/38/43/45
30/33/36/40/41
艺术学[0504]
32/42/45/45/47
31/39/41/43/45
30/36/39/40/41
中医学[1005]
36/37/39/43/46
33/34/35/41/44
30/31/33/38/40
工学照顾专业(一级学科)*
36/37/39/38/42
33/34/35/36/40
30/31/33/33/36
享受少数民族政策的考生*
30/31/33/33/35
30/31/33/33/35
30/31/33/33/35
表格中所列的数字(从右往左)依次是年英语成绩
&看到了吗?不是很高的,只要考50分以上,肯定能上。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考研领域专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释经济危机论文(大一学生,简单些就可以)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释经济危机论文(大一学生,简单些就可以)
09-06-22 &匿名提问 发布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2)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4)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就已经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但这仅仅一种可能,经济危机并没有变为现实。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才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激化,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在萧条阶段,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为复苏阶段做准备。在复苏阶段,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缓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进一步发展,使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形成高涨。高涨又使资本主义经济各种矛盾加以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又爆发新一轮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会扩张生产能力,引起生产高涨,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奠定物质基础。==================================补充: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在探讨危机理论时,我们必须把总危机同局部危机和经济周期区别开来;总危机是指再生产的经济和政治的关系的全面崩溃,而局部危机和经济周期则是资本主义历史的正常现象。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追求利润的个人愿望会同社会分工的客观必然性周期性地发生冲突。局部危机和经济周期仅仅是该制度把上述个人愿望与客观必然重新结合起来的固有的方法。当制度健全时,它会很快地从其固有的失调动乱中恢复过来。但如果制度不健全,则恢复期越长,恢复就越没有生气,其进入长期萧条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比如,在美国,从1834年到现在的150年中虽然出现过35次经济周期和危机,但只有两次——年和 年的大萧条——称得上是总危机。当前资本主义世界所面临的问题是:在这一统计表中会不会有一天再增加1980年的大萧条这一次(见“参考书目”10和3)。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时,马克思常常提到它的“运动规律”。比如,他认为利润率趋于下降就是一个一般规律,但同时又指出“ 阻挠和抵销这个一般规律的作用”(《资本论》第3卷,第258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的起反作用的趋势。因此,人们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即“规律 ”怎么会从趋势和相反的趋势中产生呢?回答这个问题有两个基本方法。一方面,可能是从概念上把各种趋势看作是基于同等基础起作用的趋势。资本主义导致一系列的冲突的趋势,而某个特定历史的“紧要关头”的各种力量的平衡则决定制度的最终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说,结构性改革和国家干预似乎具有很大的潜力,因为在正常的情况下它们能够左右各种力量的平衡,从而实际上支配其后果。后面我们将可以看到,这一总的见解是大多数现代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另一方面,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则不同。他认为,重要的是区分占有支配地位的趋势和各种起抵销作用的次要趋势,因为后种趋势是在前者所规定的范围内起作用的,由于占支配地位的趋势起因于制度本身的性质并赋予制度以强大的推动力,所以次要的趋势实际上是在原动力的范围内起作用的,或者说被纳入一定的导向的(在这些范围内,次要的趋势也可以只作为基于同等基础的冲突的趋势而起作用)。从这一高度出发,那些结构性的改革、国家的干预以至未能触动制度的基本实质的阶级斗争,只具有有限的潜力,这正是因为它们最终将会从属于该制度的内在的动态。现在我们可以划分出两种主要的危机理论,这种划分同探讨资本主义历史的两种不同的方法是一致的。一是可能性理论,它基于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规律是各种冲突趋势的产物;根据这种理论,每当历史的决定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相结合时就会出现总的危机。另一是必然性理论,它基于这样的看法,即认为规律是使各种抵销的趋势处于从属地位的、内在的占支配地位的趋势的表现;按照这种理论,定期出现总危机的特定形式和发生的时间,在一定范围内是由历史和制度的因素所决定的)。下面我们将考察一下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是如何具体解释上述两种理论的。可能性理论这种理论可以分为两大类:消费不足——停滞论;工资压缩理论。第一,消费不足——停滞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它的纯产量的货币价值等于支付工人的全部工资加上资本家所得的利润。由于工人的所得少于纯产量的总值,因此他们的消费永远不足以把纯产量的总值购买回来,工人的消费产生了“需求缺口”。而且利润对工资的比率在增殖的价值中所占的份额越大,这种需求缺口也越大。当然资本家也消费其部分利润,这有助于填补一部分缺口。但是资本家的大部分利润不是消费掉而是储备起来的;按照凯恩斯的说法,这些储备被看作是需求的“渗漏”,其最终的基础依然是限制大众的收入和消费。如果相当于资本家储备的这部分需求缺口不填补上的话,那末部分产品就销售不出去,或至少不能按正常价格进行销售,结果整个体系就要收缩,直到利润降低到使资本家被迫消耗其全部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有(纯)投资从而也就谈不上增长。因此,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经济逻辑易于使资本主义经济趋向于停滞。当然,需求的缺口不仅可以通过消费,而且也可以通过投资需求(工厂和设备的需求)来填补。投资需求越大,该体系的生产水平和就业水平越高,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就越快。因此,该体系的最终运动,归根到底将取决于资本家的储蓄计划所导致的停滞趋势与资本家的投资计划所导致的起抵销作用的发展趋势之间的相互作用。资本家所以储备,是因为作为个体的资本家他们必须为生存而努力发展。但是只有具备客观可能性时,他们才会投资,而且这些又取决于两个因素。具体地说,就是当某个特定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的霸权能使它对国际政治经济的稳定性加以协调并巩固时,也就具备了发展大规模商业贸易活动的基础;当大批新产品、新市场和新技术同时出现时,要具备为大规模投资所需要的动力。只有基础和动力同时具备,发展的因素才会蒸蒸日上。然而,随着动力的耗尽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对基础的不断损害,各种对立的因素在某些方面会重新表现出来,而停滞就会成为一种趋势——当然,这种局面将一直延续到新的统治秩序(也许通过世界战争来促成)和许多新的发现能开创出另一个发展时代为止。垄断权力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现代资本主义中,据说少数实力强大的企业能支配各自的行业,通过限制产出和抬高价格它们能够靠牺牲工人和小资本家的利益而使收入的再分配有利于自己。鉴于大资本家把较大份额的收入储备起来,所以总的储蓄额将增加;另一方面,为维持价格和利润,大企业将只限于在本行业中进行投资,从而减少了可利用投资的出路,由于加大了需求缺口并同时减少了投资的机会,因此,从理论上讲,垄断将使停滞实际上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当然,实际上战后的“垄断资本主义”直到最后“一直享有长期的繁荣……在许多方面超过了它先前的历史”(见“参考书目”14)。所以,由于存在着非常强有力的抵销因素,诸如战后的美国霸权、新产品、新技术和军事费用等等,这一切又足以说明实际上并不存在停滞现象。在这样一种框架内,任何可以加强和指导发展因素的经济干预,显然在原则上都可排除停滞的威胁。比如,凯恩斯经济学就宣称国家不管是通过本身的开支还是通过刺激私人消费,均可使产出和就业达到社会期望的水平,从而最终决定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参看凯恩斯和马克思条目)。消费不足论者也并不否认这种可能性。他们只是认为,由于现代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垄断而不是竞争,因而这种干预并不是普遍可行的。垄断会加剧资本主义停滞的趋势,而当停滞出现时,国家就会通过刺激总需求来抵销这种趋势。但接着垄断者将以抬高价格而不是以扩大生产和就业来与之对抗(就象各竞争的企业所做的那样)。因此,国家力量与垄断力量之间形成的对峙局面将导致停滞加通货膨胀即“滞胀”(见“参考书目”14、5 和13)。如果国家退出这场斗争并采取紧缩措施,那我们就会处于衰退甚至是萧条的局面。从这一观点来看,由于国家不愿同垄断集团对抗,所以危机的出现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事件。凯恩斯理论认为国家有驾驭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能力,而一旦认可这一前提,则危机的形成和摆脱就成了运用这一能力去实现政治目标的问题。因此,人们将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一项通过价格控制、调节和有力的经济计划来削弱垄断势力的政治方案,将击中通货膨胀的要害,而增加社会福利费用和提高工资则不仅使工人阶级而且也会使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获益(通过缩小需求缺口)。因此,假如能对国家施加足够的压力,那末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经济矛盾就可以移置到政治领域并在政治领域内解决。斯威齐本人故意避开了他论证中所固有的政治结论,虽然他警告说资本家本身也许会找到支配资本主义制度的新方法(见“参考书目”14第31期,第12—13页)。但其他人就很少有什么保留了。(参看哈林顿著《社会主义》,1972年英文版,第12章;又同一作者所著《民主社会主义组织委员会与左派》,1979年英文版,第29页;以及《金元与理性》杂志各有关争论文章,特别是1979年10月和1981年7月—8 月各期;此外还可参看哥登等人合著的《改变公司的四种办法》一文,载《民族》杂志,日英文版,第589—591页)。第二,工资压缩理论。工资压缩理论企图把总危机同利润率持续下降的趋势联系在一起(参看利润率趋于下降条目)。其出发点是承认假定其它条件相同,实际工资增长或工作日的长度缩短和工作日的强度减少时,潜在的利润率就下降。按照马克思的看法,假使其它情况均保持不变,剩余价值率的下降将导致一般利润率的下降。然而,这不过是说实际工资的增加(为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所作的调整)从趋势上看将减低利润率。如果利润率趋于下降与这种情况无关,那末(调整的)实际工资的增加仅仅只是促进先前存在的利润率的下降。这正是马克思所论证的,我们将在下一节里看到。但如果利润率趋于上升的话,那未只有实际工资有足够迅速的增长,才能表现出利润率的实际下降。这就是工资压缩理论者的典型主张。他们假定实际工资不变,技术改造也有助于提高利润率和提高利润对工资的比率。这一理论的一种看法认为,这种利润率的一升将直接刺激投资高涨;该理论的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利润对工资的比率的提高以及垄断力量的不断增长将扩大需求缺口,从而导致该制度的停滞的趋势,但国家能够抵销这一点从而维持繁荣;这实际上是消费不足或停滞理论的发展。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如果繁荣期持续到足以使劳动市场变得紧张起来,而同时工人又如此富有斗争精神,以致他们的工资需求导致实际利润率持续下降,那末最终就会爆发危机。从典型的意义来说,工资压缩理论力图把实际工资增长快于生产力的增长看作是这样一种证据,即在危机背后起作用的是劳动力。比如,通常处理所谓技术选择的数理方法就认为,利润率是趋于上升的,除非实际工资的增长逆转了利润率上升的进程(见“参考书目”12,第242—247页)。大多数现代支持工资压缩理论的人如罗默(见“参考书目”11)、鲍尔斯(见“参考书目”2)、以及阿姆斯特朗和格林(见“参考书目”1)都引证这一点。其他人,比如霍格逊(见“参考书目”7,第75—76页),只是把有机构成的经验稳定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特征。最后,卡莱斯基(见“参考书目”9)则通常被看作是提出下述论点的人,即国家干预将把消费不足的趋势变成工资压缩的现象。应当指出的是,甚至在传统的关于技术选择的文献中,实际工资高于生产率的增长,既不是不可避免的也不足以导致利润率的下降。这从沙克的图解中可以很容易看出来(见“参考书目”12,第236页),在这个图解中,最大限度的工资率(纵截线)就是每个工人的纯产量。这里要指出的重要一点是,因为危机只有当工人的工资增加得“过多”时才会出现,所以这一理论在看待资本主义时是留有充分余地的,它既可以使工人的实际工资提高又可以使资本家的利润率有所提高。从这一观点来看,如果工人和资本家都作出充分的让步,国家在原则上就可以设法复苏,而如果工人和资本家双方都表现出某种克制,则国家就能进一步阻止危机。一般来说,可能必的理论的特征就在于:由于工人和资本家都承认国家有决定资本主义运动规律的权力,所以这种理论的支持者们的期望和前提都主要取决于这样一种观念,即甚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政治也可能控制制度。如果这一前提不正确,那末围绕着它而制定的战略和策略无论如何也会导致严重问题。我们在下面将会看到,这恰恰是必然性的危机理论所包含的内容。必然性理论现代最主要的必然性理论,就是马克思的利润率趋于下降的理论。过去,甚至把某些消费不足论的变种(如卢森堡的主张)也都列为必然性理论,但一般都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对这些主张本身论证的逻辑作了错误的理解而造成的。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试图说明,资本主义为什么在经过长期的加速发展后必然会出现相应的减速发展时期并导致危机。对于消费不足论显然是通过外在的因素(比如突然涌现的许多发现)来说明的东西,马克思则是通过立足于潜在的利润率的变化的内在因素来加以说明。一切资本主义行动的动力都是利润,而剩余价值则是其隐藏的基础。为尽可能多地榨取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增加劳动日的长度或增大劳动日的强度,而最重要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为了同其他资本家有效地进行竞争,他们必须同时降低单位生产的成本。增加固定资本就是要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简单地说,相对于劳动力的固定资本的增加(生产的机械化)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而相对于产出的固定资本的增长(生产的资本化)则是降低单位生产成本的主要手段。然而,可以看到,在采用较先进的生产方法的基础上,固定资本的增长也往往会引起利润率的降低(参看利润率趋于下降条目所引用的参考材料)。对首先采用这些规模较大、资本集约程度较高的方法个体资本家来说,较低的单位成本使他们得以降低价格、击败竞争对手而进行发展,从而以更大份额的销售来抵销利润率的下降。但是,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来说,这将导致平均利润率下降。虽然有各种因素可暂时抵销这一下降趋势,但这些因素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起作用,所以利润率的持续下降将成为一种主要的趋势。在一个长的历史时期内,利润率的这种下降趋势对投资的影响,将造成总潜在利润量的“长期波动”,即先是增加,接着便是降低和停滞。在后面这个阶段,投资需求下降、生产能力过剩将成为普遍现象,而新的投资不足则会使生产率的增长放慢,因此实际工资在一个时期内就可能相对于生产率的缓慢增长而增长。换言之,无论是消费不足还是工资压缩这类现象,都表现为盈利能力的危机效应。但是它们并不会导致总的危机,因为在资本主义积累范围内存在着各种固有的机制,这些机制使能力适应有效需求,并使工资的增长维持在生产能力增长的限度之内(参看《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中译本,第25章;“参考书目”4)。每一次的总的危机都会使弱小的资本受到巨大的破坏,使工人遭到沉重的打击,而这些破坏和打击,则又有助于通过加强集中和积累、通过提高全面的盈利能力来恢复积累。这些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天然的”恢复机制。但由于利润率的持续下降,因而每一次随后出现的高涨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即长期的利润率和增长率一般都比较低,因此,在资本主义统治的世界里,停滞和世界范围的失业问题在整个时期内将变得更为严重。因为这些问题是资本主义积累本身所导致,而不是由不充分的竞争或工资过多而造成的,所以国有干预不管其意图多么好,也不可能完全“解决”上述问题。政治不可能也不会支配制度,除非它愿意承认资本主义解决危机的方法需要损害工人阶级的利益,而社会主义的解决办法则必须摧毁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正如耶费(见“参考书目”15)所指出的,可能性理论所特有的对国家权力的依赖性,也许是一种危险的错误观念(参看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条目)。(AS)参考书目1P.阿姆斯特朗和A.格林:《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与寡头制——对沙克的评论》,1980年英文版。2S.鲍尔斯:《技术变革与利润率——对置盐信雄定理的简单证明》,1981年英文版。3A. F.伯恩斯:《变化世界中的经济周期》,1969年英文版,表11,第16—17页。4P.加雷纳尼:《关于消费、投资及有效需求的笔记——答琼·鲁宾逊》,1978年英文版。5C.哈曼:《危机的理论》,1980年英文版。6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1910),1981年英文版,第4部分。7G.霍格逊:《托洛茨基与宿命论的马克思主义》,1975年英文版。8罗塞尔·雅科比:《危机论的政治——对机械的马克思主义批判之二》,1975年英文版。9M.卡莱斯基:“充分就业的政治特征”,载《论文选集》(1943),1971年英文版。1010)E.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1972),1975年英文版。11J.E.罗默:《关于利润率下降的持续争论——固定资本和其它问题》,1979年英文版。12A.沙克:“危机理论史导言”,载《危机中的美国资本主义》,1978年英文版。13同上作者:《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1978年英文版。14保·斯威齐:年发表在《每月评论》第31(3.6)、32(5)、33(5.7)和34(2)期上的主要文章。15D.耶费:《霍格逊与能动改良主义》,1976年英文版。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释孟捷(中国^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摘要:本文在生产与交换,使用价值与价值,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诸矛盾的基础上利用新拓展的再生产图式辩证地阐述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并与之相联系把产品刨新概念化.阐明在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基础的经济增长中,产品剖新对于克服上述结搀性矛盾的积极作用.美键谛:经挤增长的结构性矛盾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产品创新中图分类号:014.1文献标识码:文章霸号095--35—04一,商品二因素之间的矛盾:魁奈悖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交换成为生产单位之间联系的唯一中介.罗莎?卢森堡指出;&如果新产品能够长期进行交换,那就证明了该新生产部门是被社会承认为必要的.从而.社会劳动分工也将有新的扩大.&卢森堡总结道:&交换就好象一部抽水机,调节了全部经济.它在各个生产者之同,创造了联系.强制他们劳动,调节他们的劳动分工,规定他们的财富及财富的分配.交换统治了整个社会.&生产与交接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互为中介,使得物化于商品中的劳动即价值处于运动之中,不断地变更自身赖以存在的使用价值形式,依次经历商品,货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外壳&.马克思将价值的这种作为实体——主体而自主运动的特点称作&价值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是以预定生产和交换的同一而非对立为条件的,并表现为与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具体属性及数量无关.然而.一旦我们把生产与交换的矛盾置于中心,使用价值马上表现出对价值的制约作用.古典经挤学家魁奈试图通过下述悖论来把握到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作为重农学搌的代表,魁奈相信价值来源于土地而非劳动.为了驳倒劳动价值论,魁奈采用了独特的反证法: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看,单位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即伴随劳动生产率的进步而下降,但这一点与资本主义生产在概念上是相冲突的——以价值增殖为目的资本主义生产不可能建立在商品价值永恒下降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生产如果在现实中能够成立,劳动价值论就遭到了证伪.魁奈悖论在马克思那里是这样解决的,在马克思看来,商品单位价值下降及其中所包含的单位利润的下降,与总利润的增长可以同时并存.但是,马克思的这个解决要想成立,还必须假设生产出来的越来越多的使用价值全都实现.商品的单位价值下降与使用价值量的增长都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函数式来表示这一点: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单位价值=(劳动生产率)为简明起见,我们假设生产某商品不需要不变资本,即;0,该商品的单位价值为;^=+—(1+),故有—/1+.这里,是单位商品所吉的可变资本+是单位商品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率.由=',我们有:?/1+'.生产这种商品的总利润为ⅱ=?=?^?/1-'(1)是生产出来并得到实现的全部商品量.当^因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下降时,即使假设剩余价值率不变,总利润ⅱ仍可由于的更快增长而增长.因此,在这里,价值增殖的程度是由使用价值的实现规模所决定的.在这个公式里,'的提高和的增长一起成为下降的抵销困素.但是,在数学上取极限时,'/1+=1,这意味着,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对于下降及其所包含的单位利润的下降,抵销作用是有限的.总利润量能否增长在长期内越来越取决于使用价值的实现规模.謇儡羿孟20捷00(967~1).安徽省芜湖市人.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6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增长理论,价值理论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学方法论研究,35~:,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生产与交抉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矛盾,最终概括为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之问的矛盾.关于这一矛盾,马克思写道:&直接剥削的条件和实现这种剥削的条件,不是一回事.二者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分开的.前者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后者受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但是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这个消费力还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受到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剩余价值生产及其实现的矛盾,可以通过再生产图式直观地表现出来由资本积累的总量均衡条件;】+】+1=】+2++2+2+2一1+2+】十2+¨+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均衡等式:+=1+++(2)在发表于98年的一篇论文中,我们论证了这个新的均衡条件.该式左端是两部类资本家的意愿积累.为意愿积累率;右端则是剩余价值需求项目,这些需求项目恰好是实际资本积累.上标和+】表示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在时空及概念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否转化为对立,取决于资本积累的实际规模.上述引文中列举了三项决定剩余价值实现条件的因素:部门之间的比例;群众的消费力;以及资本家的积累欲望.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家是整个经济机构的主动轮;积累是决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括动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在这三项剩余价值实现条件中,资本家进行积累的欲望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因为积累会按照其规模和方向重塑部门间的比例和群众的消费力在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史上.曾有过比例失调论和消费不足论.这两种理论把部门间比例和群众的消费水平无条件地看作直接给定的,决定一切的因素.但就消费而言,从第(2)式可以看出,只有在积累动机疲弱,追加可变资本不足以吸收第二部类全部剩余价值时,由群众现有消费水平低下所引起的消费品实现困难才会凸显出来.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台越来越激化.当商品单位价值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时,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的~36一数量比剩余价值增长得更快,价值增殖越来越依赖于使用价值实现.举例来说,假设不变资本为零,如果消费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一倍,即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里生产出来的消费品数量比以前增加一信.如果必要劳动时问占工作日的比例以前是】/2,那么现在工人只需要劳动1/22=1/4工作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单阐释一下。2.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起因,发展和预测展望,以及目前已有的解决办法。3.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国家是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不是采用或者说是不是信仰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什么冲突。4.我们是否能够用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理论解决办法来解决当前的这场经济危机,如果能怎么解决,如果不能为什么。5.赞扬马克思主义或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不足之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是从更深层次上对农村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是一场更广泛、更深刻、更艰难的改革。不仅关系到农村繁荣发展与稳定和谐,还关系到全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局,关系到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    一、当前农村综合改革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一)体制机制障碍。免征农业税不仅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赞誉和拥护,而且使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大为改善。免税后不收粮不收税,把乡村干部从容易与群众产生矛盾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但是税改前农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还在起作用。农村不交税了,但政府服务也少了,乡镇政府不收税了,但也无事可做了。    乡镇政府机构设置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比较明显,乡镇事业单位不能满足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乡镇一级政府职能定位不明确,职责、职权划分不清,导致什么都要管,却什么也管不了。管理的角色强而服务的角色弱,而且管理无手段,服务没能力。由于条块分割,工商、税务、金融、司法垂直领导,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经济协调能力不足,市场管理乏力。农村公益事业严重滞后,影响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政府职能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但很多基层干部还没有进入这种状态,不是他们不想干好工作,而是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及时完成,行政体制改革没有到位,工作机制包括对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没有从过去的习惯中调整过来。如果不及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及时在基层组织中建立健全新的工作机制,免征农业税带来干群关系好转的局面,就不能得到巩固,更谈不上有所发展。    (二)乡镇财力匮乏。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化和中央、省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乡镇财政实力明显增加,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社会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乡镇经济基础薄弱,财政体制不完善,达标升级活动多,管理薄弱,养人过多,超财力办事等原因,不少乡镇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乡镇财政困难日益突出,明显地表现为“五难”:收支平衡难、工资兑现难、机关工作运转难、债务消化难、经济发展难。这种情况如不加以扭转,将会造成乡镇财政的恶性循环,既不利于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也危及乡镇政权组织的巩固和农村社会稳定。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大多数乡镇存在着机构臃肿,养人过多的问题,财政不堪重负。虽然对多余人员进行了清退,但清退工作不彻底,财政减负效果甚微。乡镇财权、事权不统一,经费只保工资,“有钱养人,无钱做事”。实行乡财县管后,从支出上兼顾了公平,但对于经济较好的乡镇,由于上缴较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其积极性。    “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极大地理顺了群众的情绪,化解了干群矛盾,密切了党群关系,农民因此得以休养生息,农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一些小额的救济和补助款直接到户,无形中增加了乡镇的工作负担和成本,出现了“给钱难,取钱难”的现象。    (三)精神文明建设有待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水平虽然不断提高,但城乡差距还比较明显,并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这种差距从表面上看是城乡面貌、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但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农民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经济越发展,越离不开精神文化的支撑,也就越需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文环境是形成整体环境的基础和根本,软环境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当前,农村干部群众在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开放意识淡薄,依然固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资源发展观;二是大局意识淡薄,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至上;三是法制意识淡薄,普法宣传不够,农民群众知法守法水平不高;四是进取意识淡薄,小富即安,小富则满。    通过开展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了文明新风尚,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了科学、文化、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和谐人际关系,改善了村风民风,整治了村容村貌。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贫富差距拉大,人的心理变得更加浮躁,仇富虐穷心理滋生,集体主义、互助精神下滑。个别地区社会风气不正,恶势力抬头,出现了宗族势力、封建迷信、操纵上访等现象。    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对乡镇机构要合理设置,定位准确,职能清楚,使其从跑项目、办企业、搞经营逐步转变为制定发展规划、搞好基础建设、优化地方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上来。首先要优化和精简乡镇机构设置。进一步缩减乡镇数量,等将来条件成熟了,部分市县可以取消乡镇,设置县级政府派出机构。其次理顺乡镇管理机制。对乡镇机构和人员管理权限合理划分,如农技、畜牧、林业、水利、土管、公安、司法等站所机构,统一归属乡镇管理;对实行全国垂直管理的工商、税务等机构,应在工作上接受乡镇党委政府监督,人员考核、任免、奖惩应征求和尊重乡镇的意见。    (二)取消不合实际的任务分派型的指标,建议省政府出台科学的农村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促进农村各项工作有效落实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业务主管部门和县、乡政府明确每项工作的考核内容、考核指标、评分标准等,有利于“以钱养事、以责取酬”机制的建立和落实。在考评标准上,可在统一方案、统一考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工业型、农业型和资源型乡镇三类标准;在考核指标上,弱指标考核,重实绩考核,取消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招商引资等总量指标的考核,强化对经济综合实力增强、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考核;在考评主体上,变内部考、上级评为内外结合、上下结合,广泛听取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对政绩评议的意见;在考评方式上,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在适当范围内进行考评预告、政绩申报公示、接受群众公议、实地核查、考评结果公示和反馈等,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真正把考评结果与奖惩挂钩,使其成为干部能上能下的重要依据。    (三)对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当前我省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显著,但也遇到许多问题。如下岗分流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乡镇历史债务化解问题等。妥善合理地解决分流人员的安置和乡镇历史债务的化解问题是改革的难点所在。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上级的支持。目前我省乡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均未建立,建议省里对其出台统一的指导性意见。各级政府可采取共同分担、财政支持等措施,将下岗分流人员纳入社会保障系统,统筹考虑,解决下岗分流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等待遇问题。改革需要成本,尤其是事业单位改革将变“养人”为“养事”,将事业单位职工置换为“社会人”,这个过程需要巨额的置换成本,县乡无力承担,建议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安排改制人员专项补助经费,为县级提供农业综合改革借贷款项等办法帮助解决。    (四)切实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农村小学长期投入不足,教师待遇普遍不高,教师知识老化,接受继续教育机会少,生员流失严重,学校布局不合理。某地有一所小学仅10余人,但要开四个班;偏远地方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将来,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到镇里或城里上学,择校费用、租房费用、生活费用成本很高,加大了农村对孩子的教育成本。城乡学校反差很大,一边人满为患,一边稀稀拉拉。呼吁建立教育投入长期保障机制,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整合优化教师资源,制定政策激励和稳定教师在偏僻学校工作,抽调城市老师定期在基层任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掌握该地当年的招生院校、专业、人数,弄清哪些属统招院校或专业,哪些属定向招生,哪些属委托代培等。  2.近年来该院校招生录取的最低控制分数线以及近年来该院校在本省市录取新生的第一志愿报考 人数、实际录取数、录取分数线等数据。不仅要从横向看近几年的专业设置,招生政策和招生人数上的变化,还要从纵向去了解所处的相对位置,因为即使同一学校同一专业,不同年的录取分数线也不相同,要仔细分析。  3.根据考生本人学习成绩和统考发挥情况,推断自己在本校、县、省考生中的位置。恰如其分地确定自己的相对位置,在实力具备的基础上考虑志趣。  4.了解《体检标准》,以及考生身体状况有无限报的专业。了解哪些院校在政审方面对考生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有些特殊的限制性条件。在此基础上,各考生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1.专业方向及毕业生去向。如专业方向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特长,符合自己的优势相关科目,毕业后就业前景如何等等,将专业、将来的工作、志趣理想与实力联系在一起。  2.院校的名望和办学条件,毕业后考研条件,以及所在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饮食习惯、生活条件及交通情况。  3.院校的助学条件,包括收费标准,奖、贷学金发放办法,勤工助学措施,以及学生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等。  以上各因素都是每位考生选择志愿的重要依据,考生在填报志愿前,一定要认清形势,找准位置,确定目标,实事求是。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2)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4)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就已经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但这仅仅一种可能,经济危机并没有变为现实。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才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激化,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 (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在萧条阶段,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为复苏阶段做准备。在复苏阶段,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缓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进一步发展,使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形成高涨。高涨又使资本主义经济各种矛盾加以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又爆发新一轮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会扩张生产能力,引起生产高涨,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奠定物质基础。 ================================== 补充: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 在探讨危机理论时,我们必须把总危机同局部危机和经济周期区别开来;总危机是指再生产的经济和政治的关系的全面崩溃,而局部危机和经济周期则是资本主义历史的正常现象。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追求利润的个人愿望会同社会分工的客观必然性周期性地发生冲突。局部危机和经济周期仅仅是该制度把上述个人愿望与客观必然重新结合起来的固有的方法。当制度健全时,它会很快地从其固有的失调动乱中恢复过来。但如果制度不健全,则恢复期越长,恢复就越没有生气,其进入长期萧条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比如,在美国,从1834年到现在的150年中虽然出现过35次经济周期和危机,但只有两次——年和年的大萧条——称得上是总危机。当前资本主义世界所面临的问题是:在这一统计表中会不会有一天再增加1980年的大萧条这一次(见“参考书目”10和3)。 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时,马克思常常提到它的“运动规律”。比如,他认为利润率趋于下降就是一个一般规律,但同时又指出“阻挠和抵销这个一般规律的作用”(《资本论》第3卷,第258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的起反作用的趋势。因此,人们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即“规律”怎么会从趋势和相反的趋势中产生呢?回答这个问题有两个基本方法。一方面,可能是从概念上把各种趋势看作是基于同等基础起作用的趋势。资本主义导致一系列的冲突的趋势,而某个特定历史的“紧要关头”的各种力量的平衡则决定制度的最终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说,结构性改革和国家干预似乎具有很大的潜力,因为在正常的情况下它们能够左右各种力量的平衡,从而实际上支配其后果。后面我们将可以看到,这一总的见解是大多数现代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另一方面,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则不同。他认为,重要的是区分占有支配地位的趋势和各种起抵销作用的次要趋势,因为后种趋势是在前者所规定的范围内起作用的,由于占支配地位的趋势起因于制度本身的性质并赋予制度以强大的推动力,所以次要的趋势实际上是在原动力的范围内起作用的,或者说被纳入一定的导向的(在这些范围内,次要的趋势也可以只作为基于同等基础的冲突的趋势而起作用)。从这一高度出发,那些结构性的改革、国家的干预以至未能触动制度的基本实质的阶级斗争,只具有有限的潜力,这正是因为它们最终将会从属于该制度的内在的动态。 现在我们可以划分出两种主要的危机理论,这种划分同探讨资本主义历史的两种不同的方法是一致的。一是可能性理论,它基于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规律是各种冲突趋势的产物;根据这种理论,每当历史的决定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相结合时就会出现总的危机。另一是必然性理论,它基于这样的看法,即认为规律是使各种抵销的趋势处于从属地位的、内在的占支配地位的趋势的表现;按照这种理论,定期出现总危机的特定形式和发生的时间,在一定范围内是由历史和制度的因素所决定的)。下面我们将考察一下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是如何具体解释上述两种理论的。 可能性理论 这种理论可以分为两大类:消费不足——停滞论;工资压缩理论。 第一,消费不足——停滞理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它的纯产量的货币价值等于支付工人的全部工资加上资本家所得的利润。由于工人的所得少于纯产量的总值,因此他们的消费永远不足以把纯产量的总值购买回来,工人的消费产生了“需求缺口”。而且利润对工资的比率在增殖的价值中所占的份额越大,这种需求缺口也越大。当然资本家也消费其部分利润,这有助于填补一部分缺口。但是资本家的大部分利润不是消费掉而是储备起来的;按照凯恩斯的说法,这些储备被看作是需求的“渗漏”,其最终的基础依然是限制大众的收入和消费。如果相当于资本家储备的这部分需求缺口不填补上的话,那末部分产品就销售不出去,或至少不能按正常价格进行销售,结果整个体系就要收缩,直到利润降低到使资本家被迫消耗其全部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有(纯)投资从而也就谈不上增长。因此,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经济逻辑易于使资本主义经济趋向于停滞。 当然,需求的缺口不仅可以通过消费,而且也可以通过投资需求(工厂和设备的需求)来填补。投资需求越大,该体系的生产水平和就业水平越高,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就越快。因此,该体系的最终运动,归根到底将取决于资本家的储蓄计划所导致的停滞趋势与资本家的投资计划所导致的起抵销作用的发展趋势之间的相互作用。资本家所以储备,是因为作为个体的资本家他们必须为生存而努力发展。但是只有具备客观可能性时,他们才会投资,而且这些又取决于两个因素。具体地说,就是当某个特定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的霸权能使它对国际政治经济的稳定性加以协调并巩固时,也就具备了发展大规模商业贸易活动的基础;当大批新产品、新市场和新技术同时出现时,要具备为大规模投资所需要的动力。只有基础和动力同时具备,发展的因素才会蒸蒸日上。然而,随着动力的耗尽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对基础的不断损害,各种对立的因素在某些方面会重新表现出来,而停滞就会成为一种趋势——当然,这种局面将一直延续到新的统治秩序(也许通过世界战争来促成)和许多新的发现能开创出另一个发展时代为止。 垄断权力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现代资本主义中,据说少数实力强大的企业能支配各自的行业,通过限制产出和抬高价格它们能够靠牺牲工人和小资本家的利益而使收入的再分配有利于自己。鉴于大资本家把较大份额的收入储备起来,所以总的储蓄额将增加;另一方面,为维持价格和利润,大企业将只限于在本行业中进行投资,从而减少了可利用投资的出路,由于加大了需求缺口并同时减少了投资的机会,因此,从理论上讲,垄断将使停滞实际上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当然,实际上战后的“垄断资本主义”直到最后“一直享有长期的繁荣……在许多方面超过了它先前的历史”(见“参考书目”14)。所以,由于存在着非常强有力的抵销因素,诸如战后的美国霸权、新产品、新技术和军事费用等等,这一切又足以说明实际上并不存在停滞现象。 在这样一种框架内,任何可以加强和指导发展因素的经济干预,显然在原则上都可排除停滞的威胁。比如,凯恩斯经济学就宣称国家不管是通过本身的开支还是通过刺激私人消费,均可使产出和就业达到社会期望的水平,从而最终决定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参看凯恩斯和马克思条目)。消费不足论者也并不否认这种可能性。他们只是认为,由于现代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垄断而不是竞争,因而这种干预并不是普遍可行的。垄断会加剧资本主义停滞的趋势,而当停滞出现时,国家就会通过刺激总需求来抵销这种趋势。但接着垄断者将以抬高价格而不是以扩大生产和就业来与之对抗(就象各竞争的企业所做的那样)。因此,国家力量与垄断力量之间形成的对峙局面将导致停滞加通货膨胀即“滞胀”(见“参考书目”14、5和13)。如果国家退出这场斗争并采取紧缩措施,那我们就会处于衰退甚至是萧条的局面。从这一观点来看,由于国家不愿同垄断集团对抗,所以危机的出现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事件。凯恩斯理论认为国家有驾驭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能力,而一旦认可这一前提,则危机的形成和摆脱就成了运用这一能力去实现政治目标的问题。因此,人们将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一项通过价格控制、调节和有力的经济计划来削弱垄断势力的政治方案,将击中通货膨胀的要害,而增加社会福利费用和提高工资则不仅使工人阶级而且也会使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获益(通过缩小需求缺口)。因此,假如能对国家施加足够的压力,那末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经济矛盾就可以移置到政治领域并在政治领域内解决。 斯威齐本人故意避开了他论证中所固有的政治结论,虽然他警告说资本家本身也许会找到支配资本主义制度的新方法(见“参考书目”14第31期,第12—13页)。但其他人就很少有什么保留了。(参看哈林顿著《社会主义》,1972年英文版,第12章;又同一作者所著《民主社会主义组织委员会与左派》,1979年英文版,第29页;以及《金元与理性》杂志各有关争论文章,特别是1979年10月和1981年7月—8月各期;此外还可参看哥登等人合著的《改变公司的四种办法》一文,载《民族》杂志,日英文版,第589—591页)。 第二,工资压缩理论。 工资压缩理论企图把总危机同利润率持续下降的趋势联系在一起(参看利润率趋于下降条目)。其出发点是承认假定其它条件相同,实际工资增长或工作日的长度缩短和工作日的强度减少时,潜在的利润率就下降。按照马克思的看法,假使其它情况均保持不变,剩余价值率的下降将导致一般利润率的下降。然而,这不过是说实际工资的增加(为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所作的调整)从趋势上看将减低利润率。如果利润率趋于下降与这种情况无关,那末(调整的)实际工资的增加仅仅只是促进先前存在的利润率的下降。这正是马克思所论证的,我们将在下一节里看到。但如果利润率趋于上升的话,那未只有实际工资有足够迅速的增长,才能表现出利润率的实际下降。这就是工资压缩理论者的典型主张。他们假定实际工资不变,技术改造也有助于提高利润率和提高利润对工资的比率。 这一理论的一种看法认为,这种利润率的一升将直接刺激投资高涨;该理论的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利润对工资的比率的提高以及垄断力量的不断增长将扩大需求缺口,从而导致该制度的停滞的趋势,但国家能够抵销这一点从而维持繁荣;这实际上是消费不足或停滞理论的发展。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如果繁荣期持续到足以使劳动市场变得紧张起来,而同时工人又如此富有斗争精神,以致他们的工资需求导致实际利润率持续下降,那末最终就会爆发危机。从典型的意义来说,工资压缩理论力图把实际工资增长快于生产力的增长看作是这样一种证据,即在危机背后起作用的是劳动力。 比如,通常处理所谓技术选择的数理方法就认为,利润率是趋于上升的,除非实际工资的增长逆转了利润率上升的进程(见“参考书目”12,第242—247页)。大多数现代支持工资压缩理论的人如罗默(见“参考书目”11)、鲍尔斯(见“参考书目”2)、以及阿姆斯特朗和格林(见“参考书目”1)都引证这一点。其他人,比如霍格逊(见“参考书目”7,第75—76页),只是把有机构成的经验稳定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特征。最后,卡莱斯基(见“参考书目”9)则通常被看作是提出下述论点的人,即国家干预将把消费不足的趋势变成工资压缩的现象。应当指出的是,甚至在传统的关于技术选择的文献中,实际工资高于生产率的增长,既不是不可避免的也不足以导致利润率的下降。这从沙克的图解中可以很容易看出来(见“参考书目”12,第236页),在这个图解中,最大限度的工资率(纵截线)就是每个工人的纯产量。 这里要指出的重要一点是,因为危机只有当工人的工资增加得“过多”时才会出现,所以这一理论在看待资本主义时是留有充分余地的,它既可以使工人的实际工资提高又可以使资本家的利润率有所提高。从这一观点来看,如果工人和资本家都作出充分的让步,国家在原则上就可以设法复苏,而如果工人和资本家双方都表现出某种克制,则国家就能进一步阻止危机。一般来说,可能必的理论的特征就在于:由于工人和资本家都承认国家有决定资本主义运动规律的权力,所以这种理论的支持者们的期望和前提都主要取决于这样一种观念,即甚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政治也可能控制制度。如果这一前提不正确,那末围绕着它而制定的战略和策略无论如何也会导致严重问题。我们在下面将会看到,这恰恰是必然性的危机理论所包含的内容。 必然性理论 现代最主要的必然性理论,就是马克思的利润率趋于下降的理论。过去,甚至把某些消费不足论的变种(如卢森堡的主张)也都列为必然性理论,但一般都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对这些主张本身论证的逻辑作了错误的理解而造成的。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试图说明,资本主义为什么在经过长期的加速发展后必然会出现相应的减速发展时期并导致危机。对于消费不足论显然是通过外在的因素(比如突然涌现的许多发现)来说明的东西,马克思则是通过立足于潜在的利润率的变化的内在因素来加以说明。 一切资本主义行动的动力都是利润,而剩余价值则是其隐藏的基础。为尽可能多地榨取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增加劳动日的长度或增大劳动日的强度,而最重要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为了同其他资本家有效地进行竞争,他们必须同时降低单位生产的成本。增加固定资本就是要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简单地说,相对于劳动力的固定资本的增加(生产的机械化)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而相对于产出的固定资本的增长(生产的资本化)则是降低单位生产成本的主要手段。然而,可以看到,在采用较先进的生产方法的基础上,固定资本的增长也往往会引起利润率的降低(参看利润率趋于下降条目所引用的参考材料)。对首先采用这些规模较大、资本集约程度较高的方法个体资本家来说,较低的单位成本使他们得以降低价格、击败竞争对手而进行发展,从而以更大份额的销售来抵销利润率的下降。但是,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来说,这将导致平均利润率下降。虽然有各种因素可暂时抵销这一下降趋势,但这些因素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起作用,所以利润率的持续下降将成为一种主要的趋势。 在一个长的历史时期内,利润率的这种下降趋势对投资的影响,将造成总潜在利润量的“长期波动”,即先是增加,接着便是降低和停滞。在后面这个阶段,投资需求下降、生产能力过剩将成为普遍现象,而新的投资不足则会使生产率的增长放慢,因此实际工资在一个时期内就可能相对于生产率的缓慢增长而增长。换言之,无论是消费不足还是工资压缩这类现象,都表现为盈利能力的危机效应。但是它们并不会导致总的危机,因为在资本主义积累范围内存在着各种固有的机制,这些机制使能力适应有效需求,并使工资的增长维持在生产能力增长的限度之内(参看《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中译本,第25章;“参考书目”4)。 每一次的总的危机都会使弱小的资本受到巨大的破坏,使工人遭到沉重的打击,而这些破坏和打击,则又有助于通过加强集中和积累、通过提高全面的盈利能力来恢复积累。这些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天然的”恢复机制。但由于利润率的持续下降,因而每一次随后出现的高涨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即长期的利润率和增长率一般都比较低,因此,在资本主义统治的世界里,停滞和世界范围的失业问题在整个时期内将变得更为严重。因为这些问题是资本主义积累本身所导致,而不是由不充分的竞争或工资过多而造成的,所以国有干预不管其意图多么好,也不可能完全“解决”上述问题。政治不可能也不会支配制度,除非它愿意承认资本主义解决危机的方法需要损害工人阶级的利益,而社会主义的解决办法则必须摧毁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正如耶费(见“参考书目”15)所指出的,可能性理论所特有的对国家权力的依赖性,也许是一种危险的错误观念(参看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条目)。 (AS) 参考书目 1P.阿姆斯特朗和A.格林:《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与寡头制——对沙克的评论》,1980年英文版。 2S.鲍尔斯:《技术变革与利润率——对置盐信雄定理的简单证明》,1981年英文版。 3A. F.伯恩斯:《变化世界中的经济周期》,1969年英文版,表11,第16—17页。 4P.加雷纳尼:《关于消费、投资及有效需求的笔记——答琼·鲁宾逊》,1978年英文版。 5C.哈曼:《危机的理论》,1980年英文版。 6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1910),1981年英文版,第4部分。 7G.霍格逊:《托洛茨基与宿命论的马克思主义》,1975年英文版。 8罗塞尔·雅科比:《危机论的政治——对机械的马克思主义批判之二》,1975年英文版。 9M.卡莱斯基:“充分就业的政治特征”,载《论文选集》(1943),1971年英文版。 1010)E.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1972),1975年英文版。 11J.E.罗默:《关于利润率下降的持续争论——固定资本和其它问题》,1979年英文版。 12A.沙克:“危机理论史导言”,载《危机中的美国资本主义》,1978年英文版。 13同上作者:《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1978年英文版。 14保·斯威齐:年发表在《每月评论》第31(3.6)、32(5)、33(5.7)和34(2)期上的主要文章。 15D.耶费:《霍格逊与能动改良主义》,1976年英文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2)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4)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就已经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但这仅仅一种可能,经济危机并没有变为现实。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才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激化,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 ,(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在萧条阶段,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为复苏阶段做准备。在复苏阶段,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缓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进一步发展,使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形成高涨。高涨又使资本主义经济各种矛盾加以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又爆发新一轮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会扩张生产能力,引起生产高涨,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奠定物质基础。 ,================================== ,补充: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 ,在探讨危机理论时,我们必须把总危机同局部危机和经济周期区别开来;总危机是指再生产的经济和政治的关系的全面崩溃,而局部危机和经济周期则是资本主义历史的正常现象。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追求利润的个人愿望会同社会分工的客观必然性周期性地发生冲突。局部危机和经济周期仅仅是该制度把上述个人愿望与客观必然重新结合起来的固有的方法。当制度健全时,它会很快地从其固有的失调动乱中恢复过来。但如果制度不健全,则恢复期越长,恢复就越没有生气,其进入长期萧条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比如,在美国,从1834年到现在的150年中虽然出现过35次经济周期和危机,但只有两次——年和年的大萧条——称得上是总危机。当前资本主义世界所面临的问题是:在这一统计表中会不会有一天再增加1980年的大萧条这一次(见“参考书目”10和3)。 ,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时,马克思常常提到它的“运动规律”。比如,他认为利润率趋于下降就是一个一般规律,但同时又指出“阻挠和抵销这个一般规律的作用”(《资本论》第3卷,第258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的起反作用的趋势。因此,人们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即“规律”怎么会从趋势和相反的趋势中产生呢?回答这个问题有两个基本方法。一方面,可能是从概念上把各种趋势看作是基于同等基础起作用的趋势。资本主义导致一系列的冲突的趋势,而某个特定历史的“紧要关头”的各种力量的平衡则决定制度的最终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说,结构性改革和国家干预似乎具有很大的潜力,因为在正常的情况下它们能够左右各种力量的平衡,从而实际上支配其后果。后面我们将可以看到,这一总的见解是大多数现代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另一方面,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则不同。他认为,重要的是区分占有支配地位的趋势和各种起抵销作用的次要趋势,因为后种趋势是在前者所规定的范围内起作用的,由于占支配地位的趋势起因于制度本身的性质并赋予制度以强大的推动力,所以次要的趋势实际上是在原动力的范围内起作用的,或者说被纳入一定的导向的(在这些范围内,次要的趋势也可以只作为基于同等基础的冲突的趋势而起作用)。从这一高度出发,那些结构性的改革、国家的干预以至未能触动制度的基本实质的阶级斗争,只具有有限的潜力,这正是因为它们最终将会从属于该制度的内在的动态。 ,现在我们可以划分出两种主要的危机理论,这种划分同探讨资本主义历史的两种不同的方法是一致的。一是可能性理论,它基于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规律是各种冲突趋势的产物;根据这种理论,每当历史的决定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相结合时就会出现总的危机。另一是必然性理论,它基于这样的看法,即认为规律是使各种抵销的趋势处于从属地位的、内在的占支配地位的趋势的表现;按照这种理论,定期出现总危机的特定形式和发生的时间,在一定范围内是由历史和制度的因素所决定的)。下面我们将考察一下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是如何具体解释上述两种理论的。 ,可能性理论 ,这种理论可以分为两大类:消费不足——停滞论;工资压缩理论。 ,第一,消费不足——停滞理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它的纯产量的货币价值等于支付工人的全部工资加上资本家所得的利润。由于工人的所得少于纯产量的总值,因此他们的消费永远不足以把纯产量的总值购买回来,工人的消费产生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是从更深层次上对农村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是一场更广泛、更深刻、更艰难的改革。不仅关系到农村繁荣发展与稳定和谐,还关系到全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局,关系到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   一、当前农村综合改革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一)体制机制障碍。免征农业税不仅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赞誉和拥护,而且使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大为改善。免税后不收粮不收税,把乡村干部从容易与群众产生矛盾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但是税改前农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还在起作用。农村不交税了,但政府服务也少了,乡镇政府不收税了,但也无事可做了。   乡镇政府机构设置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比较明显,乡镇事业单位不能满足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乡镇一级政府职能定位不明确,职责、职权划分不清,导致什么都要管,却什么也管不了。管理的角色强而服务的角色弱,而且管理无手段,服务没能力。由于条块分割,工商、税务、金融、司法垂直领导,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经济协调能力不足,市场管理乏力。农村公益事业严重滞后,影响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政府职能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但很多基层干部还没有进入这种状态,不是他们不想干好工作,而是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及时完成,行政体制改革没有到位,工作机制包括对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没有从过去的习惯中调整过来。如果不及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及时在基层组织中建立健全新的工作机制,免征农业税带来干群关系好转的局面,就不能得到巩固,更谈不上有所发展。   (二)乡镇财力匮乏。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化和中央、省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乡镇财政实力明显增加,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社会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乡镇经济基础薄弱,财政体制不完善,达标升级活动多,管理薄弱,养人过多,超财力办事等原因,不少乡镇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乡镇财政困难日益突出,明显地表现为“五难”:收支平衡难、工资兑现难、机关工作运转难、债务消化难、经济发展难。这种情况如不加以扭转,将会造成乡镇财政的恶性循环,既不利于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也危及乡镇政权组织的巩固和农村社会稳定。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大多数乡镇存在着机构臃肿,养人过多的问题,财政不堪重负。虽然对多余人员进行了清退,但清退工作不彻底,财政减负效果甚微。乡镇财权、事权不统一,经费只保工资,“有钱养人,无钱做事”。实行乡财县管后,从支出上兼顾了公平,但对于经济较好的乡镇,由于上缴较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其积极性。   “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极大地理顺了群众的情绪,化解了干群矛盾,密切了党群关系,农民因此得以休养生息,农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一些小额的救济和补助款直接到户,无形中增加了乡镇的工作负担和成本,出现了“给钱难,取钱难”的现象。   (三)精神文明建设有待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水平虽然不断提高,但城乡差距还比较明显,并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这种差距从表面上看是城乡面貌、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但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农民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经济越发展,越离不开精神文化的支撑,也就越需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文环境是形成整体环境的基础和根本,软环境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当前,农村干部群众在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开放意识淡薄,依然固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资源发展观;二是大局意识淡薄,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至上;三是法制意识淡薄,普法宣传不够,农民群众知法守法水平不高;四是进取意识淡薄,小富即安,小富则满。   通过开展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了文明新风尚,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了科学、文化、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和谐人际关系,改善了村风民风,整治了村容村貌。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贫富差距拉大,人的心理变得更加浮躁,仇富虐穷心理滋生,集体主义、互助精神下滑。个别地区社会风气不正,恶势力抬头,出现了宗族势力、封建迷信、操纵上访等现象。   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对乡镇机构要合理设置,定位准确,职能清楚,使其从跑项目、办企业、搞经营逐步转变为制定发展规划、搞好基础建设、优化地方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上来。首先要优化和精简乡镇机构设置。进一步缩减乡镇数量,等将来条件成熟了,部分市县可以取消乡镇,设置县级政府派出机构。其次理顺乡镇管理机制。对乡镇机构和人员管理权限合理划分,如农技、畜牧、林业、水利、土管、公安、司法等站所机构,统一归属乡镇管理;对实行全国垂直管理的工商、税务等机构,应在工作上接受乡镇党委政府监督,人员考核、任免、奖惩应征求和尊重乡镇的意见。   (二)取消不合实际的任务分派型的指标,建议省政府出台科学的农村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促进农村各项工作有效落实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业务主管部门和县、乡政府明确每项工作的考核内容、考核指标、评分标准等,有利于“以钱养事、以责取酬”机制的建立和落实。在考评标准上,可在统一方案、统一考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工业型、农业型和资源型乡镇三类标准;在考核指标上,弱指标考核,重实绩考核,取消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招商引资等总量指标的考核,强化对经济综合实力增强、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考核;在考评主体上,变内部考、上级评为内外结合、上下结合,广泛听取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对政绩评议的意见;在考评方式上,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在适当范围内进行考评预告、政绩申报公示、接受群众公议、实地核查、考评结果公示和反馈等,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真正把考评结果与奖惩挂钩,使其成为干部能上能下的重要依据。   (三)对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当前我省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显著,但也遇到许多问题。如下岗分流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乡镇历史债务化解问题等。妥善合理地解决分流人员的安置和乡镇历史债务的化解问题是改革的难点所在。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上级的支持。目前我省乡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均未建立,建议省里对其出台统一的指导性意见。各级政府可采取共同分担、财政支持等措施,将下岗分流人员纳入社会保障系统,统筹考虑,解决下岗分流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等待遇问题。改革需要成本,尤其是事业单位改革将变“养人”为“养事”,将事业单位职工置换为“社会人”,这个过程需要巨额的置换成本,县乡无力承担,建议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安排改制人员专项补助经费,为县级提供农业综合改革借贷款项等办法帮助解决。   (四)切实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农村小学长期投入不足,教师待遇普遍不高,教师知识老化,接受继续教育机会少,生员流失严重,学校布局不合理。某地有一所小学仅10余人,但要开四个班;偏远地方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将来,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到镇里或城里上学,择校费用、租房费用、生活费用成本很高,加大了农村对孩子的教育成本。城乡学校反差很大,一边人满为患,一边稀稀拉拉。呼吁建立教育投入长期保障机制,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整合优化教师资源,制定政策激励和稳定教师在偏僻学校工作,抽调城市老师定期在基层任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一西方经济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