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活化石是什么东西的动物是什么?

除了大熊猫外,现在世界上有哪些能够被称为「活化石」的动物?
按投票排序
104 个回答
谢邀。说到能被成为活化石的动物,首推的便是“腔棘鱼” (Coelacanth),一种“长着腿”的鱼类。如图生命从海底里逐渐萌芽,到了距今4亿年左右时,腔棘鱼的祖先出现了。它们和其他鱼类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强壮的鳍。凭借着这一优势,他们(腔棘鱼的近亲,来自同一祖先)爬上了陆地,经过进化,成为了真正的四足动物。 而留在大海里的腔棘鱼,则几乎保持着原有的状态,幸存到今天。腔棘鱼的发现有力的支持了学术界广泛认同的生物海洋起源说。可以算上是真的活化石。
补在前面的几句话,与答案内容无关~真没想到微信的抄袭已经令人发指到这个地步了……刚刚看了一下
姐姐的维权之艰辛,以为自己知名度这么低,写的东西这么水,又臭又长的,而且这么边缘的问题应该不会有人抄吧~ 可没想到啊!这才两天啊,公众号就开始了!你说你抄吧,还不都抄走,为了跟自己“男女”的公众号定位凑上,生把文章拆散。链接:对此,我不得不说,你真行!突然感觉,知乎就快成了微信公众号高质量“原创”内容最重要的采掘地了。每天九点,数万小编登上知乎,想试着运气,寻找一些赞同数较高的新鲜食材……这么冷门的问题让我给碰上了,嘿嘿。鲨鱼、鳄鱼、蟑螂神马的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鹦鹉螺年龄:约5亿年一种极其原始、呆萌又珍贵的活化石。已发现的鹦鹉螺化石有2500多种,存活下来的鹦鹉螺却只剩2个属6种,而且数量稀少,格外珍贵。已发现的鹦鹉螺化石有2500多种,存活下来的鹦鹉螺却只剩2个属6种,而且数量稀少,格外珍贵。鹦鹉螺的壳由隔膜分隔成许多“小室”,最外的一个小室体积最大,是它居住的地方,叫“住室”。其他小室可贮存空气,叫做”气室“。鹦鹉螺不断长大,小室的数目也跟着增加。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 鹦鹉螺的小室壁上有一条条清晰的环纹,这是它的生长线,每个壁上都有30条生长线。而距今6950万年前的鹦鹉螺腔内只有22条生长线,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距今3亿2千万年前,那时候的月亮离地球较近,绕地球一周需15天,鹦鹉螺每月留下了15条生长线;在距今7000万年前,那时月亮离地球远了,绕地球一周需22天,鹦鹉螺每月留下了22条生长线。也就是说,鹦鹉螺腔内生长线的条数,正好记录着月亮绕地球一周的天数。鲎年龄:约4亿多年跟我读,念”后”。这东西基本吃不到肉,血还是蓝色的,活脱外星生物。真不知道你辣么小的身子拖个大壳干嘛用。鲎是一种海洋节肢动物,满身长着坚硬的甲壳和长长的剑形尾巴,头胸甲的形状像马蹄,腹面有6对附肢,有6对片状游泳肢,还有5对鳃用来呼吸。这家伙又叫马蹄蟹,但和蟹类没啥瓜葛,相比之下跟蜘蛛和蝎子倒是近亲。哦对了,刚才说这家伙的血是蓝色的,原因是里面含有大量的二价铜。其实,大多数节肢动物的血液都是蓝色或绿色的。这东西分布非常广泛,太平洋沿海、北爱尔兰沿海、北美洲东部沿海到墨西哥湾,咱们这儿的闽南等东南沿海地区也很常见。说实在的,我觉得丫没灭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太特么瘦了,一身骨头谁吃啊。还不照皮皮虾,剥开壳好歹有肉。而且它血液里的二价铜,相比对人对其他海洋生物也不是什么有益的元素。下次去海边玩儿的时候,看到被海浪拍翻在沙滩上的鲎,别害怕,帮忙把它翻过来吧,老祖宗级别的家伙了,混到今天还没灭绝挺不容易的。拉蒂迈鱼又名:矛尾鱼/空棘鱼年龄:4亿年左右看着就很恐怖吧~我也被吓到了这种鱼很出名,意义极其重大!它的发现还有个故事:这种鱼很出名,意义极其重大!它的发现还有个故事:日,在非洲东海岸,离东伦敦港17km的海域中,偶然捕获了一条奇怪的大鱼。它有1.5米长,蓝色的眼睛,青铜色的身体,鳍长得很健壮,肌肉很结实,能在船上跳来跳去。渔民们把它送到了东伦敦的地方博物馆,它种58kg。可惜当时没有进行详细的研究,只是用鱼皮做了标本,除了头骨和鳍外,骨骼、肌肉和内脏全部被抛弃。当时,东伦敦博物馆工作人员拉蒂迈女士给这条鱼描了图,因此取名为“拉蒂迈鱼”。拉蒂迈女士迅速通知了格雷厄姆斯登大学的史密斯教授,请他速来鉴定。史密斯因事拖了10天才赶到东伦敦,鱼已腐烂。后来,史密斯研究了拉蒂迈鱼的头骨和标本后,发现它是被人们认为早在1.2亿年前就已经绝迹了的总鳍鱼类。它的发现立即轰动了全世界。不是说它颜值低才出名,拉蒂迈鱼代表着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它是鱼类进化为两栖类的过渡类型,是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桥梁”。拉蒂迈鱼的发现之所以珍贵和引人注目,主要是它给人们提供了生物进化史的一个活的见证。由于当时科学家对拉蒂迈鱼十分感兴趣,就千方百计寻找拉蒂迈鱼,在非洲沿海各地张贴拉蒂迈鱼的招贴画,并用高昂的奖金来鼓励捕捉。不巧的是,二战爆发了,战火淹没了这个新发现。可惜那些在非洲沿海张贴通缉令的科学家们不知道,马达加斯加岛上的渔民世世代代都吃着这种“活化石”。之后十几年,陆续捕捉到了更多的拉蒂迈鱼,可惜这种鱼一般生活在水下几百米的地方,捞上来连一天都活不了。地质学家从泥盆纪地层里找到了总鳍鱼化石,也找到了鱼石螈,具有总鳍鱼类和两栖类的双重特征,这就把人们的思维带到了遥远的地质年代。远在3.5亿年前,总鳍鱼生活在地球上的各大水域中。后来因为环境越来越糟糕,特别是天气炎热、植物腐烂、水中空气不良等影响,总鳍鱼的一支——骨鳞鱼,为了寻求新的生活领域,在长期尝试和适应陆地生活中,身体构造逐渐改变,鳃退化了,肺发育了,鳍变成了四足,进化为两栖动物的祖先。而总鳍鱼的另一只——空棘鱼类却顽固不化,始终不肯离开水,最终成为了我们现在见到的拉蒂迈鱼。而在这漫长的3亿多年中,空棘鱼类的变化只有体型稍大,胸鳍更壮,内鼻孔没有了,而鱼鳔只留下一点痕迹。中华鲟年龄:1亿年左右“江中蛟龙”,极为珍贵,几乎被水利局搞灭绝。踏马的咱们真是什么都吃啊。鲟鱼类体型一般都巨大,可长到3米左右,最大的体重可达1吨。而鲟鱼中的中华鲟更是珍贵。有鱼类学家认为中华鲟1亿年来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是鲟鱼中的“活化石”。鲟鱼类体型一般都巨大,可长到3米左右,最大的体重可达1吨。而鲟鱼中的中华鲟更是珍贵。有鱼类学家认为中华鲟1亿年来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是鲟鱼中的“活化石”。中华鲟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绝大多数在长江中洄游生殖。鱼卵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孵化,那里水流湍急、河床面积广阔,水温也很合适。仔鱼出生后,亲鱼就带着它们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到长江中下游湖泊,或者出东海一只到太平洋。每年春天都是中华鲟雌雄群体结伴还乡的时间。中华鲟们溯流而上,在途中相亲、谈恋爱,奇特的是,中华鲟不到故里金沙江绝不OOXX。这途中需要越过三峡等天险。其实对于中华鲟归乡恋爱的场景,在《尔雅·释鱼篇》中就有了记载。但是,80年代初,葛洲坝水利工程成功将长江拦截,中华鲟洄游入川的通道全部隔断,由于没有鱼道,致使长江鱼类洄游通道阻断。大批中华鲟被迫滞留坝下,个体较大的因为上溯遭遇阻挡,挣扎到头破血流,遍体鳞伤,有的甚至直接撞死。好在国家及时重视,在葛洲坝下建立蓄养池,使用人工崔卵孵化,然后在长江放流鱼苗。遗憾的是,日,葛洲坝截流32年来首次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产卵。基本可以断定,长江中华鲟野生灭绝。1亿年的生物,为我国社会主义伟大复兴做出了绝种的牺牲。大鲵/娃娃鱼年龄:接近2亿年有可能是最可爱的两栖动物,身比你胖,命比你长。大鲵的样子长得很怪,头大、扁圆而宽,嘴也大,眼睛小到很难发觉,后面拖着一条侧扁的大尾巴。全身赤条条,前肢很像婴儿的手臂,叫声也很像婴儿。大鲵的样子长得很怪,头大、扁圆而宽,嘴也大,眼睛小到很难发觉,后面拖着一条侧扁的大尾巴。全身赤条条,前肢很像婴儿的手臂,叫声也很像婴儿。2亿多年前,大陆还是连成一起的,娃娃鱼在北半球有广泛的分布,从发现的许多娃娃鱼化石就可以证明。后来,古陆逐渐分离,海水相隔,娃娃鱼在不同的自然环境里,经过自然选择,有的被淘汰了,有的保存了下来。目前世界上的野生娃娃鱼,除了我国的大鲵外,还有日本的大山椒鱼和美国的隐鳃鲵,外貌很相似,它们虽然远隔重洋,却保持了“祖先”的亲缘关系,说明这么久以来娃娃鱼本身的样貌基本没有变化,算得上“活化石了”。我国的娃娃鱼就有120多种,本来分布很广,遍及黄河流域以南各省。一般长约60-70cm,最大的一种能长到1.8m。杂食,什么都吃,鱼、虾、昆虫、蛇、蛙、老鼠、王八等。大鲵的宝宝生长很慢,3年才长到20cm、100g重。不过它的寿命在两栖动物中是最长的,一般能活50年,人工饲养的最长记录是130年。但是由于过度滥捕、水质污染,很多地方的娃娃鱼已经绝迹了,现在是国家级保护动物。鼷鹿年龄:大约5000万年最小的偶蹄类,比兔子还小的“鹿”。鼷鹿不是真正的鹿,而是介于鹿科和骆驼科中间的一个类型——鼷鹿科。它的犬齿长成獠牙,龇出嘴外,这是区分雌雄的一种特征。西路分布在西非、南亚和东南亚等地,我国西双版纳森林。夜行,机警,怕水。通常吃树叶、水生植物和落地的果实、种子。此外,它还吃鱼、昆虫和动物尸体。鼷鹿不是真正的鹿,而是介于鹿科和骆驼科中间的一个类型——鼷鹿科。它的犬齿长成獠牙,龇出嘴外,这是区分雌雄的一种特征。西路分布在西非、南亚和东南亚等地,我国西双版纳森林。夜行,机警,怕水。通常吃树叶、水生植物和落地的果实、种子。此外,它还吃鱼、昆虫和动物尸体。鼷鹿中有一种水鼷鹿,不怕水,反而善于游泳。水鼷鹿的胃虽然没有怎么分化,可是吃食以后却会反刍。在腿骨的结构上,也跟牛和鹿有些相似。从化石来看,古水鼷鹿出现于5000万年前,在鹿的祖先出现以前就已盛极一时了。后来由古水鼷鹿分化出了现在的鼷鹿和水鼷鹿,貌似水鼷鹿的反刍系统还很原始,可以说是一种“活化石”了。————————————————————————————补充:鸭嘴兽年龄:2500万年最低等的哺乳动物,卵生向胎生进化活的例证。鸭嘴兽生活在澳洲,是当地特有的动物。这个奇怪的家伙兼具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鸭嘴兽生活在澳洲,是当地特有的动物。这个奇怪的家伙兼具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哺乳动物特点:1、能分泌类似乳汁的液体,喂养幼崽;2、身上长着浓密的短毛,而非羽毛;3、可以调节体温;爬行动物特点:1、体温调节机制十分不健全;2、生蛋,幼崽从蛋中孵出;3、生殖孔和排泄孔共用,是典型的爬行动物特征;鸭嘴兽绝对是“十大另类哺乳动物”之一了,原因是它太萌、太原始了。鸭嘴兽具备哺乳动物的特征,但都非常原始;具备爬行动物的特征吧,可偏偏又要给孩子喂奶。另外鸭嘴兽拉屎和生孩子是从一个眼儿里出来,这是典型的爬行动物特征。其实,鸭嘴兽从侧面印证了哺乳动物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这个观点。可是有化石证明,早在白垩纪晚期原始的哺乳动物就已经出现了,那为什么鸭嘴兽的出现时间是2500万年前呢?这并不矛盾。澳洲大陆与亚非分离后,岛上的生物走上了一条自我进化的道路。也许是那时候的澳洲大陆就很安全,没有什么大型食肉动物,因此原始的哺乳类动物可以放慢进化的脚步,安逸的生活。2500万年前,鸭嘴兽出现了,由于本身活泼好动、会游泳、雄性的脚后还有毒针,不挑食,因此可以在澳洲生存下来,以至于都不需要自我进化。同时,澳洲西部和新几内亚还有一种像鸭嘴兽一样卵生的哺乳动物——针鼹,也证明了独特的生存环境可以导致生物的进化停滞不前。貘(跟我念,漠)年龄:约4000万年最原始的现代奇蹄类哺乳动物。↑马来貘↑马来貘↑少年马来貘↑少年马来貘↑马来貘宝宝,嘿哈~!↑马来貘宝宝,嘿哈~!↑中美貘(猪一般)↑中美貘(猪一般)↑南美貘↑南美貘↑山貘/毛貘↑山貘/毛貘绝对让人啼笑皆非……你是中大型食草类哺乳动物啊,能不能长得严肃点儿!貘是现代奇蹄类中最原始的。早在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时期就有貘生活着,样子和今天区别不大——前脚仍保留着四趾,后脚三趾,四肢肥短,身体笨重,脊背弯曲。这家伙曾经在地球上广泛分布,在河南安阳也曾发现过残骨,可能后来由于大多数地区的气候变化以及古人的捕杀,生活范围逐渐缩小,目前只有南美洲和东南亚等少数地区生活着野生貘。现在,世界上仅存的貘有四种:中美貘、南美貘、山貘和马来貘。其中马来貘的颜色最另类,就像一头穿着超大内裤然后被晒黑的猪。为什么要长成这个颜色搭配呢?有种说法是,马来貘是夜行性动物,晚上出来,头和四肢都是黑色的,与环境融为一体,剩下的白色大身体让其他动物看不出来自己是什么……另外,马来貘出生不久的幼貘,体毛呈深褐色,带有茶色斑点和条纹,反正是不走寻常路。貘的性情有些“孤僻”,一般是独行,偶尔也两三只聚在一起。它们活动的地方总是靠近溪流和湖泊,因为水是它们唯一的避难所,一旦遇到猛兽来袭,就赶紧往水里跑。也正是因此,貘拥有高超的游泳本领,美洲豹也会游泳,但在水里绝对追不上傻貘。貘真的很傻,它生活的附近都有自己常用的通道。遇到虎豹追击,它也从来不乱跑,不管通道怎么曲折,它都按照通道,低着头一门心思跑。在热带雨林中,这些通道很窄,虎豹在通道里追的时候往往会被周围的树枝刮伤皮毛,但傻貘凭借自己皮厚,总能坚持到对方先放弃……另外一个搞笑的地方,是貘的屁股总是光秃秃的,没毛。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经常在河岸和山坡上蹲坐着往下滑……就这么个货,居然能扛4000万年……你就是凭着皮糙犯傻蹭屁股活下来的么。————————————————————————再补充:科莫多龙/科莫多巨蜥年龄:约4000万年现金地球上最大的蜥蜴。或许是为数不多的逃过大灭绝的“恐龙”?“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有个长约45km、宽十几公里的科莫多岛,热带雨林气候,出产一种巨型蜥蜴——科莫多龙。“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有个长约45km、宽十几公里的科莫多岛,热带雨林气候,出产一种巨型蜥蜴——科莫多龙。科莫多龙长达3-4米,重约130kg。头部巨大,没有耳廓,头后却长着一个大耳孔。奇怪的是,科莫多龙貌似是个“聋子”,巨大的爆炸声也从不理会,还是个“哑巴”,即使在争斗时,也只能发出轻微的嘶嘶喘气声。脖颈粗大,全身四周都是层层叠叠的披着鳞甲的坚硬皮肤。因为长得像已经绝迹了的恐龙,人们就叫它科莫多龙了。科莫多龙爱吃腐肉,个人卫生极差,不刷牙还老流哈喇子,嘴里巨脏。这一点反倒成了自己捕食的武器。比如它看上一头野牛,咋办呢?悄悄跟在野牛后面,趁它喝水不防备的时候,一口咬屁股上,马上松嘴,用嘴里长期养出的各种腐败病菌侵入到野牛身体中。从此,野牛进入了缓慢的败血症致死期。阿龙就一直跟在野牛后面,时间有时长达一周。这期间会逐渐聚集两只、三只乃至更多科莫多龙,一直跟着这头在病痛中挣扎的野牛。终于有一天,野牛倒下了,阿龙们一拥而上,在野牛还清醒的情况下将其分食。找了一张图,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科莫多龙是地球上残存下来的远古爬行动物的后代,在澳大利亚曾经发现过科莫多龙的化石,距今已有4000万年了。有人认为那时候科莫多岛还没“出世”。后来,科莫多岛从海面升起来了,曾经有一个地峡同澳大利亚相连接着,因此,科莫多龙来到了岛上。后来环境变化,科莫多岛与澳洲大陆分离,由于岛上气候湿热,食物丰富,没有敌害,因此世代繁衍,得以保存。而其他地方的巨型蜥蜴,由于种种原因全部绝迹了。这又是一个地缘隔绝后得以幸存的典型案例。科莫多龙是地球上残存下来的远古爬行动物的后代,在澳大利亚曾经发现过科莫多龙的化石,距今已有4000万年了。有人认为那时候科莫多岛还没“出世”。后来,科莫多岛从海面升起来了,曾经有一个地峡同澳大利亚相连接着,因此,科莫多龙来到了岛上。后来环境变化,科莫多岛与澳洲大陆分离,由于岛上气候湿热,食物丰富,没有敌害,因此世代繁衍,得以保存。而其他地方的巨型蜥蜴,由于种种原因全部绝迹了。这又是一个地缘隔绝后得以幸存的典型案例。评论里有人提到蜻蜓,其实很多今天的动物,它们的远古形态都要大很多,昆虫大到直接秒人是没问题的~现有的鹦鹉螺,直径约十几厘米。而7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底层的古代鹦鹉螺化石,直径达2.6米。↑现代蝎子长5、6厘米,可是从4亿年前的地层中挖到的古蝎化石,长2.74米,甚至还有3米长的。这种蛛形类动物叫翼肢鲎,生活在海中,同现代蝎子有些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眼睛特别大,头前端长有一对钳子,尾巴扁平呈卵圆形。↑现代蝎子长5、6厘米,可是从4亿年前的地层中挖到的古蝎化石,长2.74米,甚至还有3米长的。这种蛛形类动物叫翼肢鲎,生活在海中,同现代蝎子有些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眼睛特别大,头前端长有一对钳子,尾巴扁平呈卵圆形。↑古代蜻蜓生活在3亿年前的石炭纪,同现代蜻蜓的形状有较大差别:腹部又粗又短,翅膀竖立在脊背上。古代蜻蜓有多大?在法国阿里埃科芒特里发现的古代蜻蜓的化石,翼展宽达70厘米。而前苏联学者扎林斯基发现的一种类似蜻蜓的昆虫化石,翼展有115厘米。↑古代蜻蜓生活在3亿年前的石炭纪,同现代蜻蜓的形状有较大差别:腹部又粗又短,翅膀竖立在脊背上。古代蜻蜓有多大?在法国阿里埃科芒特里发现的古代蜻蜓的化石,翼展宽达70厘米。而前苏联学者扎林斯基发现的一种类似蜻蜓的昆虫化石,翼展有115厘米。↑↑大鲨鱼生活在距今2500万-100万年前。根据两颗10厘米长的牙齿化石,复原出的大鲨鱼的上下颚长达2.75米,张开嘴的高度为1.8米。估计这种古代大鲨鱼身长达24米。↑俾路支兽(巨展),有史以来最大的陆栖哺乳动物。身高5.5米,身长8.5米,昂起头来高8.2米,体重至少有20吨。而非洲象的最大体重记录则是11.75吨。↑俾路支兽(巨展),有史以来最大的陆栖哺乳动物。身高5.5米,身长8.5米,昂起头来高8.2米,体重至少有20吨。而非洲象的最大体重记录则是11.75吨。↑短吻巨袋鼠。现存的体型最大的袋鼠是澳大利亚的大袋鼠,最高能长到2米,一腿豁开人的肚子不成问题。可这种2万年前灭绝的短吻巨袋鼠有多高呢?3米。我们人的体积刚好够爬进它的袋子里。↑短吻巨袋鼠。现存的体型最大的袋鼠是澳大利亚的大袋鼠,最高能长到2米,一腿豁开人的肚子不成问题。可这种2万年前灭绝的短吻巨袋鼠有多高呢?3米。我们人的体积刚好够爬进它的袋子里。个人公众号:『凯凯的小车库』
手欠挖坟~来补几个没有提到的|oωo`)1.Sponge海绵动物(多孔动物),曾经被认为是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最近地位被动摇。至少在新元古代(六亿年左右)就已经出现的海绵动物,是一个巨大的细胞邦联,是多细胞动物组织的最初形式。来个现代图来几个寒武纪的海绵:Vauxia gracilenta沃克西海绵~|。oωo)っ萌萌哒Diagoniella hindei这张炒鸡棒的呈现了海绵的骨架部分:骨针Crumillospongia frondosa,钱包海绵ps:我们刷碗的那个叫海绵的玩意其实是一种工业合成物,只是长得略像,跟真正的海绵动物没有半毛钱关系,生活中99%的”海绵“也是如此。真正的海绵动物却无人问津,一位研究化石海绵的老师告诉我,研究现代海绵的人还没有研究化石海绵的人多,令人吃惊。(。?`ω??)ps:我们刷碗的那个叫海绵的玩意其实是一种工业合成物,只是长得略像,跟真正的海绵动物没有半毛钱关系,生活中99%的”海绵“也是如此。真正的海绵动物却无人问津,一位研究化石海绵的老师告诉我,研究现代海绵的人还没有研究化石海绵的人多,令人吃惊。(。?`ω??)2.栉水母Ctenophora,真的是一种美到飞起的动物。然而此货至少5.4亿年前就存在了,作为刺胞动物门内一员,栉水母在动物演化史上占据着基干(的旁支)位置。寒武纪的标本和复原然而此货至少5.4亿年前就存在了,作为刺胞动物门内一员,栉水母在动物演化史上占据着基干(的旁支)位置。寒武纪的标本和复原之前提到过这种生物。( o ?ωo? )?3.Onychophora有爪动物是一类莫名其妙的动物,一度作为节肢动物内奇怪的一纲(?),被视为叶足动物与节肢动物之间的关键环节。然而在这个软舌螺都能提为门的时代,有爪动物也成了动物界独特的一门了。现生的有爪动物生活在热带森林的旮旯里,,,萌化了生活再寒武纪的埃谢栉蚕Aysheaia,,靠啃食海绵为生4.来个植物的Equisetum木贼,其实我们现在很多所谓活化石地位是尴尬的,木贼家族(Equisetopsida木贼纲)的先驱自从三亿多年前泥盆纪登陆以来,花了千万年杀出了一片天地。但是后来家道中落,早期登陆和打江山的分子早都死光了,只有木贼的大招牌还挂在现生的木贼属身上。作为这个家族很可能的最后一员,侏罗纪才诞生的木贼属太年轻了。5.昨天我的回复里出了错误,我要道歉 呜呜呜。
我把木贼与银杏的故事搞混了。Ginkgo银杏属才是真正还在世的老当家,Ginkgophyta银杏门的家族历史非常有趣,现生的Ginkgo是最早打天下的元老级分子之一,后来这个家族异常庞大,其旁支在世界各处广泛分布,但后来他们都死绝了,巧的是先驱Ginkgo竟然活了下来。黑发人送白发人的赶脚?现生图就算了吧,行道树啊。6.下面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水熊虫→可能难以想象,早在五亿年前,这种变态生物就存在于地球上了。不过当时是海洋生物。活到现在也难怪,这么变态的生物~--------未完待续(σ°?°)σ给学校打个小广告~欢迎关注公众号山科地学研究院(官方脸)~我将推送大家喜欢的古生物内容~
真.唯一活化石,腕足动物门的舌形贝(Lingula),俗称海豆芽。现生动物的祖先们诞生前(至少从化石记录上来看),这货就已经遍布大洋底了。经历了5次生物大灭绝而未绝种,尤其是二叠纪大灭绝事件(95%属灭绝);现生的舌形贝依然与它们5.x亿年前的祖先几乎一模一样。古生物学家在岩层里看到它会激动:这里是海相沉积!而后会哀叹:没有找到其他化石之前,不知属于什么年代的。我觉得这货一定会熬过正在经历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现代的化石版化石版
鲎:鲎的出现在地质古生代的,当时尚未,鱼类刚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或者,而惟独只有鲎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之称。
节板蛛科 Liphistiidae Thorell, 1869 隶属于中纺亚目,仅分布在中国、日本和东南亚。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活化石蜘蛛,未演化出毒腺,因此无毒、穴居,丝腺不发达,仅能在洞口处织有少量丝。拥有蜘蛛目中独一无二的腹部分节、纺器位于腹部中央的特征。前螯、纺器在腹部中部,腹部分节且有骨化板,都为蜘蛛目共有祖征。螯肢发达,用以迅速制服猎物。前螯、纺器在腹部中部,腹部分节且有骨化板,都为蜘蛛目共有祖征。螯肢发达,用以迅速制服猎物。目前节板蛛科一共有八个属,外表差异很小,一般是通过解剖生殖器来分类。七纺蛛属节板蛛属:图片来源:图片来源:可以观察到在洞口的四周有放射丝,用以感知猎物。中国有1属17种,在山东以南均有分布。洞穴极其隐秘,需要一定的经验才可发现。
很多无脊椎动物都挺活化石的……
生活在美洲淡水环境的“活化石”弓鳍鱼。补充一个植物苏铁类植物是现存最古老的裸子植物,属中生代恐龙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优势植物类群,由于环境的变化和竞争不过被子植物,在植被中逐渐衰退。现存苏铁物种和化石物种形态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也反映它们对环境适应的保守性。了解现存苏铁类植物的生理特征和叶片功能发育中所遵循的规律,可为了解叶片结构和功能“设计”规律的古老性以及模拟古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提供依据。补充一个昆虫衣鱼衣鱼上海师范大学10月28日在沪披露,该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昆虫学研究室青年教师殷子为博士等在国际动物分类学著名期刊《Zootaxa》发表论文,报道了继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发现的第三种缺翅目昆虫物种——“海南缺翅虫”。缺翅虫是一类稀有的原始昆虫,属于孑遗类群,被称为昆虫纲中的“活化石”。缺翅虫直到20世纪才被发现报道,迄今全球仅记载1属39种,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上海师范大学10月28日在沪披露,该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昆虫学研究室青年教师殷子为博士等在国际动物分类学著名期刊《Zootaxa》发表论文,报道了继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发现的第三种缺翅目昆虫物种——“海南缺翅虫”。缺翅虫是一类稀有的原始昆虫,属于孑遗类群,被称为昆虫纲中的“活化石”。缺翅虫直到20世纪才被发现报道,迄今全球仅记载1属39种,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谢…莫名其妙邀_(:3」∠?)_看了一圈答案,本来想说鸭嘴兽的结果有了…不过没人说肺鱼诶(?????????)肺鱼是鱼类中可以用肺呼吸的一种,这种鱼可以在没有水的环境中生存,是地球上少数保存着古代种族遗留下来的,有四亿多年的历史,是鱼类的老祖宗,也是现存的和一些物种已灭绝的呼吸空气的鱼类的统称,是绝对的“活化石”哟!部分肺鱼有一个很奇特的生理现象,夏天它会钻进泥巴里,将身体团成球状,停止摄食并将身体各个器官的消耗量降到最低点,进入一种休眠的状态,等到雨季来临的时候,河床重新泛滥,它才会醒过来~肺鱼比起其它鱼类来说,呼吸空气的能力更强,因为它比鱼类多了一个肺,而作为陆生动物才具有的器官,肺鱼表现出了在生物进化学中的重要位置,被认为是鱼类和陆生脊椎动物之间的一个中间过渡物种,而且依靠胸鳍和腹鳍在河地或是水塘底部像走路的澳洲肺鱼更是与陆生四足脊椎动物的形态很像,所以被认为是古生物研究的“活化石”~~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活化石是什么东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