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烘干玉米种玉米,5月份有什么农活??

[重庆新闻联播]潼南:玉米播种机械化 农活也能轻松做
24小时排行榜
编辑:刘一 你下地干农活,有什么值得说的经历?
知乎上有谁下地干过农活,有什么值得说的经历?问题相关:现在看来,知青下乡失败几十年后,城乡隔膜依然巨大,阶级矛盾以城乡矛盾、地域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是闹着玩的,河南人、新疆人可是深有体会,我希望大家能发现更大的世界。10.21迄今为止280个回答,排在首位的依然是不胖妞的那个欢快的答案,可见群众所关心的,往往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最普遍的大众,往往只能吸引最少的注意力,正如我在中所提到的,屌丝是这个世界的基础,可是却享受着最少的资源,中国的农民就是一个典型,我看到有别的用户修改了标签,我认为她有很大可能没有干过农活。我也因为时间和精力的有限,不能为新的回答者点赞,也不能一直占据别人的时间线,但是我希望大家好好看看农村,了解农村,理解农村,农民真苦,田园风光不是良辰美景。
按时间排序
343 个回答
很小的时候了,大致在上小学甚至之前。我们去玉米地,我一般不干活,就在那儿呆着,偶尔做点什么也跟没做一样.我们在日落的时候回家,我说累,我爸就把我放在他担着的扁担里把我担回去.做了一天的农活可是很累的. 我就记得某一次的场景,我望着天边的夕阳,觉得这大概是人世间最快乐的事情了.写到这里感觉眼眶湿润.那时候感到高兴,是懒得走路.现在想起来感到高兴,是为父亲高兴.为他可以满足儿子而高兴.父亲已去世多年.再度眼眶湿润.
很小的时候和父母一起回大伯家帮忙干农活 父母都在学校所以有假期 以下是我妈一直觉得有趣的故事“妈妈 我想吃鱼”“哪来的鱼 平时让你吃你不吃 饿着”“那我吃个方便面行不行 ”“都干活呢 谁给你买去 饿着吧 一顿饿不死”“那我想吃 馍馍”“自己拿去吧 不挑了哈?”
有次给葡萄上粪,父亲和三伯开车农用三轮(我那叫三马子)去很远的地方买,因为直接从羊圈买,比较便宜,但是要自己起圈(就是刨粪。。。)再往车上装。
我呢,就在地头用独轮车往地里推,把羊粪铺在畦里,从中午干到晚上8点多,回家吃完饭就睡着了,却是累的。
。。。_(:з」∠)_还没睡到四点就被叫起来接着干,父亲和三伯继续去拉粪。
╮(╯_╰)╭
跟着父母去坡里浇地。。。铺上那种塑料水管。。三轮车上有不断抽水的水泵,我负责给三轮车加水。。。。至于是为啥加水,我现在也不太清楚额。。闲着无聊,我就放坡火,就是在农村的 沟里烧野草。烧着烧着就烧着我家的水管了。。。热胀冷缩。。。那一节塑料水管像吃了食物的蟒蛇。。变得越来越肿。。。吓尿了。。。我就立马把火扑灭了。。。被父亲一顿训斥。。。
种花生,躺三天: “妈我腰疼!”“小小年纪那里来的腰!”
题主想问的是,真正的下地做农活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可惜这个问题知乎上很多人是没有亲身去经历过的,而很多一辈子在做农活的人又基本上不会上知乎来回答这个问题。个人觉得七武士里的农民还是描写的很真实的,但是可能大多数人是很真正难理解菊千代所说的那段很经典的关于农名的话。我来把我所了解的一部分那种比较传统的小农生活写出来吧,希望能帮到题主。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真实的做农活是怎样的一回事。 给知乎这排版跪了,好吧。是我不会用! 农村长大的,小时候做过很多农活,93年,男,现在普通的工科僧一枚。感受很简单,就是累,苦,难。 当时家里在食物方面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各种食物蔬菜水果包括肉类都是自己家的,不是为了吃绿色食品,而是因为穷。而且种植这些的过程全基本上是全人工,(所在地区是丘陵,现在也不适合机械化生产)。采用了是间种、套作、轮种的方式,地里一年四季都会有作物在生长,也就是一年四季基本上不会有歇息的时间。 按照作物种类来描述做农活的过程吧,每家每户都会种很多作物,主要有玉米,高粱,小麦,红薯,水稻,油麦,花生等。 玉米: 玉米的种植是从育苗开始的,所谓育苗,就是先找一块大概几平方米的地,先用锄头把土给锄到特别的细才行。基本上等到土是一小粒小粒的才行,然后灌上有机肥 (你懂的)。再用一块木板把这块地给弄平,用塑料膜给盖上,等到快干的时候,用墨斗给画上边长为5厘米左右的小方格。这样就基本上把准备工作做完了。接下来会在之前画的每一个小格子里面安上一粒玉米种子,--这个步骤大人会让孩子们也来帮忙的,当然自己当时也觉得这个过程非常有意思啦,自己屁颠屁颠的跑着去帮忙,会让玉米种子用不同的方向给插到土里(因为看过自然书上有讨论所以就会自己去试一下),还会猜测到底怎样才会长的更好,这个疑问一直到学了生物之后才了解。 然后就是给盖上薄膜,等待种子发芽了,就像电视上看到的大棚那样,不过用来撑大棚的竹条是自己做的而已。 到玉米发芽长到5~10厘米的时候,就把幼苗给移栽到地里。当然,地要提前处理好,先用耕牛来耕一两遍,然后再锄头来把地给挖细一点,再给每一颗玉米挖好一个小坑,一列两个坑,列与列之间间隔一米多,留着种红薯。这真的是一个费体力费时间的活,每到需要挖地的时候一家人总是会早出晚归,真的是忙到饭都顾不得吃,而且是不管天气炎热还是寒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法逃避,真的特别辛苦。如果真的让知乎上面很多人去体验的话,不到十分钟肯定就累到不行了不说,手上还会起很多水泡。所以每一块地里不知道会流过多少人的泪与汗的。接下来往坑里放上一些化肥,这样主要的好处是比较节省化肥。(这个时候一般也会让小孩子去帮帮忙的,即使有时候不情愿,但也要去做。不过相比之下自然没有挖地那么辛苦。)把坑给盖好,再浇上有机肥,基本上就把玉米给栽好了。 好了,接下来就可以等着收玉米粒啦。咦,怎么长草了!快点去把草拔掉。对,就是用手拔,记得当初真的是一边哭一边拔草。。。 终于把草给拔完了,咦,怎么有虫害了,快点去打农药。对,就是传说中的敌敌畏,真的还有人不小心中毒或者喝药自杀的。咦,怎么又缺水了,快去浇水。水可不是就在地的旁边,是要从水塘里给挑过去,一舀舀的给给一颗玉米交的,因为在天旱的时候可是很缺水的。拔完草,打完药,浇完水。剩下的基本上只用向天老爷祈祷了啊,不要下一场暴雨就把所有的玉米给刮到了,不然的话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收成了。之前忙的这么多就全是瞎忙活一场了呗。还有各种乱七八糟的的问题不过基本上不大吧。 恩,这下真正的该吃玉米啦。收获的过程永远是让人开心的,在玉米刚刚快熟的时候,就想这个样子。也就是玉米粒还没有变干的时候的玉米最好吃了啊! 搬一个玉米回家,煮着吃,烤着吃,生吃(好吧,是给鱼生吃。这个时候的玉米用来钓草鱼很方便的)。儿时真的觉得这就是美味啦。现在吃玉米的时候永远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而且,用嫩玉米粒来煮稀饭,味道真的特好的,甜甜的,还有种像孩子的乳香一样的淡淡的香味,不是超市里卖的玉米可以比的,这个时候乡里的少年们会把玉米的胡须粘到鼻子下,现在虽然觉得很无聊,但那时候总是没心没肺的玩的特别开心,这就是很多小伙伴们童年玩乐的记忆啊! 好吧,你以为这样就完了么,想得美呢。吃掉的玉米只是一少部分,地里还有大片大片的玉米呢,等到玉米外面的那一层壳干掉后,先把玉米给搬下来,玉米的叶子会割得人皮肤上全是伤痕,把玉米给背回家,用背篓背,得来来回回不知道多少趟--惨痛的记忆啊,撕掉外壳。把玉米给晒干,天气好的话,三五天左右就差不多了,但是,夏天的天气可能是刚才还是好好的,一眨眼雷阵雨就来了,所以晒玉米的时候一直会有一个人要注意天气的,一旦发现情况有变就一大家子人急急忙忙的冲出来把玉米给收进去,那场面现在想起来简直是历历在目。郁闷的是有时候辛辛苦苦的把玉米给收了起来然后太阳又调皮的从云里给钻了出来,或者是雨来的太快让你之前几天都白白忙活。当然,遇到这种情况除了骂一句老天之后该做什么还是得去做什么,毕竟那样的情况下人是得靠老天吃饭的。 是不是都已经看得嫌烦了,但是还没完呢,之前把玉米给晒干的目的只是为了剥玉米,小时候是没有玉米脱粒机这么高端大气的东西的,所以呢,用手来呗。人的手是很灵活的机器对嘛!先用一种锥子给戳一路下来,然后就用手来剥呀剥,剥呀剥。大人们会告诉你剥十筒玉米算一分钱,在那个连一毛零花钱都没有的年龄里这是怎样一种的奢侈啊,然后当时会忍着眼泪,不管手是肿成怎么样子,辛辛苦苦的剥,虽然不知道怎么一回事说好的零花钱就变成已经给缴了学费了(哭)。一般一家人会抽比较空闲的时间来剥,但加起来差不多要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吧。通常是边剥边晒玉米粒,要把玉米粒晒到非常干才可以(因为答主在四川,气候潮湿,不管什么东西都要做好防潮的)。晒好玉米之后再把玉米给装到柜子里,基本就差不多了。 看了这么多了,你知道玉米是用来干什么的么,什么,吃。 晒干之后的玉米是不能用来吃的,通常我们会不定期的把玉米给背到村里的磨坊给磨成粉(电动的,村里就一台。)。然后作为猪的饲料,对,就是给猪吃!要是只给猪吃野草的话猪是不容易长肉的,这可是精饲料呢。哈哈,感觉和现在喝的玉米粥真没什么两样,不过现在的玉米粥肯定没有花这么多心思吧。好吧,再来谈谈感受。 我不知道这样的经历究竟给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也不知道好还是坏。。我相信让一个人去体验一天这样的生活并不会就让他懂得这样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而且就算他真的理解这种艰难也没有什么意义! 人的生活方式有千万种差别,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我们都追求更加美好的类型,就像真正的农民一样,他们难道不知道他们所做的事比别人辛苦千万倍而没有什么指望么。可是,宥于环境和思维,他们能够做的改变很少,也许出门去打工对他们来说就是人生的希望,在城市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里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生活环境异常的差,会把身体给折磨的一身病痛。有时候你们会看见他们成群结队的蹲在马路边吃着便宜的盒饭,身上始终是脏兮兮的,你不过会在心里默默的给他们一个白眼然后口中说着感谢农民工对这个城市的无私贡献然后皱着鼻子走开,担心他们会不会在这个城市里违法犯罪什么的(虽然他们确实是一些不稳定因素的来源)。而他们只是看着这个城市里的大屏幕,相互之间下流的说笑着,心里永远想的是家里的妻子、老人与孩子,自己省点钱可以给他们多买件新衣服,可以给家里添些新的家具……好像偏题偏的太远了,我想说的只是这样的生活远远不是什么美好快乐的田园生活,只是对人的精神和肉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消耗,然后就把人变成和机械差不多的东西,不会有什么好的精神生活,人也不是什么淳朴善良,在物质资源匮乏的时候,是会真的导致精神生活匮乏的,真的就像七武士里菊千代说的那样,农民是懦弱、自私、伪善、残忍的。在一个有限的小空间里,大家也许在意的不是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创造更多的价值,而是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彼此钩心斗角,两家人可以为了一件小事而骂上几天几夜(不是夸张,真的是几天几夜的,晚上累了后还是会休息的),用上各种带有生殖器和对方先辈的词汇。你也许会说这就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是这些可恨的人不是真的很可怜么!说了这么多,其实个人的感觉是时代在变得越来越好,得益于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已经把文明的曙光撒到了社会最底层,最偏远的角落。答主有幸见证了这样的一个没人关注的角落变得越来越好的过程,当下农村里的生活变得是越来越好,之前所描述的那种生活早已经逐渐成为了历史。相比农村所生产的价值来说,也许国家所花费的投入要多得多。不管这种投入是出于怎样的目的,但确确实实的改善了数以亿记的农名的生活。要是你去农村里随便问一个老人今天的生活怎么样,她是肯定会笑呵呵的告诉你现在的日子就是好啊。再扯的更远吧,突然想到的,脑洞开得大过头了。 经历这些后会让自己对人类的未来抱有乐观的态度。有时候在网上随便逛逛,感觉现在的人们都好急躁,动不动就是各种喷人,做什么事都想着一一步登天,什么都想得到。 其实,有时候把心放慢点,给自己点时间和信心,相信自己会把生活中的事给处理好,给国家和社会些时间,很多问题是最终能够处理解决的。给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些信心,就像我喜欢的K.K.说的那样,技术是有一个道德维度。在这个道德维度的约束下每次让人们在创造与毁灭的平衡中偏移那么一点点,人类的未来就会更加美好灿烂~
村里浇地一般是好几家共用一口井,到了玉米要浇地的日子就要排队,家里大人忙,就让我和我哥晚上去浇地,一般要浇4个小时,十一点左右就可以回家了。
我们这浇地都是漫灌,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容易“决堤”,必须要来回巡逻防止水势高出岸边,流到别人家地里。我哥负责来回巡逻,我负责在地中间改水道。
那晚天一直有点阴,有点风,后来风忽然变大了,满耳朵风声,抬头能看到眼前的黑云变幻很快,2米多高的大片玉米秸秆像海浪一样左摇右摆,我就像掉进海里一样,像恐怖电影要死了的情景,我害怕了,快要窒息,艰难的吸了一口气,大喊:“哥!哥!哥!——”,使劲全身力气喊出的声音迅速消失在狂啸的风中,恐惧开始渗透到肉里。
这时,我哥跑来了,看了我一眼,没啥事,平静的说:“走”
一瞬间,我心里踏实了,一切都没那么可怕了。
我和我哥都属于身材瘦小且沉默寡言的,在学校都受欺负,回家会把负面情绪发泄到对方身上,争吵不断,偶尔打架。十几年来,很多事都淡忘了,就那天晚上的场景每次回忆都很清晰。
那么长的地头,那么大的风声,他肯定没听到我大喊,那他怎么那么快就跑过来了?
小学暑假,我和我姐都有写日记的需求,实在找不到可以写的事情,于是我们决定去把屋后树林的蒿草割一下。拿着锋利的镰刀,割了几把,在后面的姐姐割破了我胫骨上的皮肤,伤口不长,但是这地方受力,留下了一个不小的疤。
那么我来答吧。我六岁就进农田干活。直到大学毕业三年左右还在国庆的时候抽空回家帮忙秋收。很多农活我都干过。我想题主问这个问题,更多的应该是想知道城乡差距大的原因和未来如何发展的问题,而不是干农活的故事,那么我先把我认为重要的写在前面:本人生于东北产粮大县,一家之言,或有偏颇。1、一年忙多久?在东北真正的农忙其实大约只有两个月,半个月种、一个星期左右的锄地、三天犁地、一个星期左右的第二次锄地、一个星期左右的施肥、三天犁地、二十天左右秋收。这是消耗在田里的活计。其他的时间,大多是养养鸡鸭、修缮房屋、打些零工、整理菜园、义务工和漫长的猫冬。(猫冬也是要干活的,背柴生炉子,火不能停,否则零下三十几度会冻使)其实也没怎么闲着。在田里做活的时候是很辛苦,可是平摊到一年来看,活一点都不多。---我太爷爷当年是这么评价的,当然我太爷爷是我见过世界上最勤快的人,可能参考意义不大。哦,忘了补充,我们这边人均耕地是2.6亩,一年一熟。补充:义务工,村里修路等公共设施农民需要分摊的劳动。2、忙这么久可以赚多少钱?以种玉米为例:现在比较稳定的产量是2500市斤/亩。一家三口人种玉米的收入应该是1.9万斤左右。2014年玉米收购价格约2100元/顿。这家人卖玉米的收入可以达到2万元左右。需要扣除的成本:种子、化肥约1000元;牛具(雇用农机具播种、犁地、运输费用)约1200元;阿弥陀佛现在不收农业税了;农业直补:1斤粮食国家补贴0.14元,收入2700元。全年净收入(不计人力成本)20593元:东北多种玉米和黄豆,经济作物很少。由于信息不通畅(种的东西其实此时已经不值钱了)、气候问题(比如大涝年里种西瓜,收成少,不甜,难卖),种经济作物赔本的几率反而高些。3、农业工业化水平?与二十年前相比,我认为农机具的变化并不大。跟刀耕火种相比,只是畜力变成了拖拉机。别的该用镰刀用镰刀,该用锄头用锄头。我记得我跟我爸爸讨论过为什么我们不能用电视上很拉风的“联合收割机”呢?,我老爹说:咱家的地太窄,收割机上来都把别人家的给收了,到地头怎么分呢?所以我觉得,包产到户曾经促进了农业发展;但是现在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发展。4、有多累?好吧到了讲故事的时候了。我六岁下地干活,干的第一份农活是施肥。我太爷爷在玉米秧旁边刨坑,我手里抓一把化肥丢进去,再把坑用土盖上。当时年纪小,不记得有多累。只是记得化肥在手里面化开,回到家手心的皮肤摸上去像是盖了一层膜,我太爷爷说是化肥烧的。现在施肥工具改进多了,使用一个管子直接在犁地的时候顺着犁耙施到地里了。后来开始扒玉米。我家人把这个活给我做是因为相对比较轻松。但是看看一公里外的地头,我总是心情很惆怅啊。而且其实一点也不轻松,玉米的根部,跟我的手腕差不多粗,要掰下来,常常要用到膝盖。后来我找到诀窍,左手扶住玉米及玉米秆,右手从上往下掰,用左手垫住玉米,就可以掰得很快。缺点是,常常干一天下来,左手虎口就肿了。到现在我的左手虎口处仍不能吃力,怕是伤太久了。5、其实我想说说农业税农业税是在2006年才取消的,在此之前怎么收税的呢?大约是年产粮食的15%,向上面举例的三口之家,在收税的情况下收入为:2万-2200(种子化肥农具)-2万*15%(农业税)=14800元纳税额:3000元同样收入情况下城市工人纳税:税前家庭年收入17800元(三口之家假设一个孩子两个大人)人均收入:8900元 /年
741元/月。不到个税起征点,不交纳个人所得税。农业税从建国开始就存在。算算农民累计付出了多少??农民没有医保、没有养老保险,这一部分再算进去,你就知道政策上对农民是多么的刻薄了。
夏天双抢的时候,有时候能够捡到很多田螺,有时候还能逮到鱼,都非常有意思
初中时1.2米68斤的我,挑水浇辣椒(估计2桶80斤左右吧),浇了差不多5亩地吧,累的一周的时间都爬不起来床。现在我是挑不起的,真不知道当时自己怎么来的神力!
田(农)园(田)无诗酒豫东平原
秋冬 大蒜小麦
春夏 花生 玉米 大豆 红薯 棉花
已经种过 白菜 萝卜 大葱 菜花 甘蓝 土豆 圆白菜 菠菜 芫荽 大小辣椒柿子椒 西瓜 芝麻 大豆等我暂时想不起来的,当然都是拿去卖钱的。
庄稼现在机械化程度都很高了
犁地用拖拉机,犁地之前要把草处理干净,但好坏更操作人的技术有关 ,犁之前化肥要人自己撒,耙平弄好再修修边角,基本可以种了。
十一回家刚种完蒜,现在蒜是最累的了,在弄平的地上用工具划出沟,然后只能人工来种,要保持沟距相等,蒜距相等,蒜瓣尖朝上,种好还要把土封上不使蒜露出。种蒜的一般标准姿势是蹲着前行,我妈是拿个袋子装点草坐着前行,我是为了赶进度连爬带跪,半天的半天就腰酸腿疼的不行了,还得坚持干。而且我家的第一块地是下雨前犁的,雨后被拍的结结实实,蒜根本按不下去,一天下来我大拇指外侧就起了个泡。种完后平一下,打一遍除草剂,之前打药需要自己手动压着给喷头供水,现在药桶可充电了,只需边走边匀速左右摇摆拿着喷头的手臂,当然你得背着药桶以及它里面的水,一般30升左右吧(没太注意,下次回家看看),为了防止以及踩着刚喷过的药,你得退着走。我是女生,十八岁之前没背过桶,现在也是只要我爸在家他不是特别累的话轮不到我,光是来回摇摆就很累了。然后是盖上地膜,这个比较简单,用一个能安上成捆的地膜的装置,先一头压在土里,前面一个人拉着,后面就一两个人跟着封土,注意把边缘都盖进土里防止一场风给掀起来。然后,如果正常速度和墒情,一般种下去一周多就芽破土了,这边刚盖好就好它们就完戳破地膜了。是就要,当然你得帮它们,这又是个累腰的活,如果你不帮它,它只能自己戳出一个尖尖,然后整棵蒜苗被窝在地膜里弯弯曲曲的长,长不好啊。拿跟带尖的棍把长得差不多的蒜苗旁得的地膜戳破,不该戳的等它长好了再,然后小心掏出全部叶子。洞不可你太大,否则要地膜干嘛,小蒜苗很脆弱不可碰断又要全出来。然后,中间会有施肥,打药,还有浇水。然后就是抽蒜薹了,超累。找根手指粗一米长的木棍靠近一头的侧面钉一颗大钉,拿它扎破蒜茎,找准方向使对力气快准狠的抽出蒜薹,不熟练会断很多,这个过程还会很虐心,你总是在全神贯注的小心心的等待它什么时候会断,有多少地就可以抽多少地的蒜薹,抽过一茬再长一茬,种得多根本懒得抽第二次啊。蒜薹还没卖完就该卖蒜了。要一头头的刨出来。而且刚出蒜的那几天是一天一个价钱,所以必须抓紧时间刨,一天一卖啊。
艾玛,好困,先睡了,剩下的坑慢慢填。
蒜还没完了。手机都拿不动了。
在自闭症庄园建设阶段去劳动过。1、先松土,因为这个院子很久都没种过庄稼,用铁锹,与地面成80-90度,用力踩下去,然后把土翻起来,越深越好,因为地太硬,力气不足,每次只能翻一点土,大的土坷垃还需要用锹打碎,这一过程会让手很爽,磨的光亮,气泡。五个志愿者和自闭症康复机构的大boss,还有两三个老师,大约150平方米的地,我们翻了三四个小时。2、先留坑,换电脑后上图
干过的农活太多了 打药、施肥、浇地、锄草、收小麦玉米相关的、打棉花叉、拾棉花... 好吧 太多了 以至于我现在比一般女生力气大 换桶装水到饮水机毫无压力
最讨厌的活莫过于打麦子 就是联合收割机出现以前 有种机器叫脱粒机 那个麦粒打的脸啊胳膊啊生疼 庆幸再也不会干这个活了
最令我感到骄傲的活是打药 打药背负的满的药桶应该有四十多斤吧 不是所有人能背的动 尤其是女生 所以当年打药的时候心里居然在说我好牛逼
最近的印象深刻的干活是前年十一 爸妈我和弟弟四个人 两天掰了15亩玉米
临回来的前一天下午撒化肥 天黑了看不见用摩托灯照着 居然撒完了十几亩地
每次回家干活回来再上班 都会觉得还是上班轻松哇
下地干过农活,并不是多值得说得经历,毕竟现在回忆起来都觉得太辛苦了,以致你都不得不佩服那时候的自己。因为,要现在去干那些活,已经想都不想去干了。我列举几个特“辛苦”的农活:1、砍麻笋为了砍的时候方便,首先得把种有麻笋的那一片山地上长草了的用镰刀除掉或者用锄头,这个要6-7月份来做;笋长长了的时候,平均每隔二到三天,要砍一次,就是腰上系着刀篓一片山的走,看到长大了的就砍,然后把一定面积里的拉成一堆;却掉不要的,把嫩的砍掉扔进蛇皮袋里;装满袋,拉回家里,还要三四个小时才能烧熟,然后晒干,才出卖。其中,最辛苦的,若过于砍笋这一环节,因为山上蚊子多,而且,那些笋外壳都是有很多毛的,粘在手上、身上都很痒,而且这个笋最多的时候是最热的夏天。2、拔苗、插秧干这活的时候要整天脚泡到水田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插秧的途中,被一马黄附在脚上了,发现后大叫着跑离水田,本想跑到田边的一户人家里打井水洗掉的,结果,估计是跑得动静太多,不知什么时候就掉了。3、收割水稻热、痒,用镰刀的手做到起水泡。还记得,有一次我哥没去干农活,我爸追着他,他就跑,被棍抽过,晚上的时候,我爸还不给他饭吃,哥就在屋子的一角的地上坐着,爸直接扔给他一个碟子和篮子,说,不干活有得吃的话,你直接去乞食算了。我还记得那一晚我爸边骂,我和妹妹两个人饭也不吃了,直接哭了起来。因为小时候都很怕我爸。长大后聊起,我问哥哥,你还记得这件事不,他说不怎么记得了。但对我来说,这是为数不多我还能记得的小时候的片断。那时候,还在上小学。4、砍柴、扛柴至今,左手食指上还留有小时候砍柴不小心砍到手的一条疤痕。5、肩扛木条这纯粹是体力活,比起砍笋来,我更乐于选这个来做,毕竟累的、痛的只是肩膀。感觉,把这些写下来,好像回忆了一遍少年经历似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干农活生涯止于08年暑假,那个暑假是我最后一次砍麻笋。也许是再也忍受不了这种辛苦了,大二的暑假来临前我就提前跟家里说,不管钱多还是钱少,我要去打暑假工暑假不回家做农活了。然后,09年的暑假两个月,只回到所在的县级市,在一家文具店打工。小时候也曾想过逃避农活,但这一想法在19岁的夏天才得以实现。
一提到农活,感慨万千。儿时的记忆扑面而来,印象最深刻是我家的那头老牛,伴随了我的成长。
小时胆大,每天牵着乱跑,骑在牛背让爷爷拉着,感觉是最幸福的人了。耕地时,牛拉着耕地的那个工具(抱歉,叫什么已经记不得了),而我踩在工具上面,拉着牛尾巴,有时牛边耕地边拉粑粑,真是臭啊,但不敢放手,生怕牛乱跑。
年轻时候的爷爷,腿疼走不动的爷爷,以及早已不在了的老牛。。。杀猪刀
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我这里是广东的某个小镇,这里大多数人都在普通的加工厂上班,种田只是业余的,只是不想让地荒了吧。 最近都在割禾苗了,我来说下种禾苗基本的步骤吧。一开始田是干的,需要从沟里灌溉些水到田里,然后就等一种机器把田的表面打成泥浆(如果不用机器就自己挖),施肥,然后就尽量把禾苗往土里插的深一点,就这样等它长大,偶尔灌下水就可以了,刚种下去一个月左右会有草需要拔,然后基本不用理睬了。保持有水就可以了,我家只有一点点地所以不觉得有多累。最近割稻谷也是外地有人开着车运着割稻谷的机器过来的,大部分人都是叫机器收割的,毕竟都还要上班,单单种稻谷的钱是养活不了自己的。手动割,就用镰刀在禾苗根部20厘米左右隔断,然后用机器把稻谷和禾苗分离开。稻谷身上很多毛,割稻谷会很痒。然后分开的稻谷先要晒,晒干就放到一种机器里去皮,最后就成了米了。如果不是靠种田为生其实并不是很辛苦,靠种田为生买个收割机基本也没多大事了。偏远山区应该会比较辛苦吧。不知道基数有多少,反正我没体验过有很辛苦的感觉。
插过秧,割过稻子,移栽过棉花,摘过棉花,种过豆类,捆过油菜,推过板车……这些一点都不美好,不是那么诗意,重复的体力劳动,和其他能挣钱活动相比,产出率极低。吃过白茅草,挖过蚯蚓,钓过龙虾,捕过蝉……童年的生活之一。家里至今还有一亩三分地。
下地干过活我就不说了,基本上每年都有的事。
中考后我和朋友去游泳,把人家一地的瓜全吃光了,然后去另一个地里,刚挑了几个,结果主人家就来了,撒脚就跑,我朋友还抱着个大的,可是跑不动,只好作罢。是不是很好玩的样子?现在肯定不会干这样的事了,可是如果真回到那个年纪,你怎么知道?
当过枇杷果农。。1.果树是在山上阶梯状种植,要从一个阶梯到上一个阶梯,之间是一条很陡的小路,要挑着农家肥上上下下什么滋味可想而知。。。2.要防止刚长出多久还没有多久的果实不被雨和虫子啥侵扰,得制作一种纸袋子,用订书机订好,留出一个空隙,然后爬到树上一个个套好,再用订书机订好,一边爬树一边订钉子姿势很销魂的。。3.山区缺水,农民得自己在山上修蓄水池,各家各户之间水源还有点争端。这个没亲自干过,不过听说很烦人的。4.山上很热,用水管冲过的土地被太阳蒸着,在上面干活很难受(╯﹏╰),不过习惯了还好。。。。5.用担子挑着一锅午饭上山,然后在山坡上蹲着吸溜着面条,很开心。6.要致富,先修路。交通不便,单户农民很多无力承担运输费用,容易被采购商压价。7.农村真穷,农民真苦。事情久远了,有的记得不真切了,大家海涵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北烘干玉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