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使出菇房的杏鲍菇做法长得又大有重。减少通风。二氧化碳真的有促进菇生长的作用吗?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杏鲍菇(Plewdus oyngit)又名刺芹侧耳,是欧洲南部、非洲北部以及中亚地区高山、草原、沙漠地带的一种品质优良的大型伞菌。肉肥厚,质地脆嫩,且具有杏仁香味,适合保鲜,加工和烹调。
目前国内杏鲍菇以自然栽培为主,由于杏鲍菇形成原基温度为10~18℃,最适12~15℃。子实体生长一般适温为10~21℃,但也有不耐高温菌株,以10~18℃为宜。我所自1998年开始金针菇工厂化周年栽培和珍稀食用菌系列开发工作,目前,杏鲍菇工厂化栽培也取得良好的进展,现将杏鲍菇工厂化栽培工艺技术总结如下:
1.1设施菇房按工艺要求分为发菌室,催蕾室和育菇室。菇房平面宽3.5m,长9m,房高3.5m。各室的门统一开向缓冲室,缓冲室宽度2m,它是进出各菇房的公共通道,墙体铺贴阻燃、防潮聚乙烯发泡隔热层,有利于降低能量消耗。菇架双列纵向排列,四周及中间留有过道,便于操作和空气循环。发菌室菇床7层,层距0.35m;催蕾室和育菇室菇床5层,层距0.45m,底层菇床距离地面均为0.25m。
1.2设备菇房有制冷,光照,通风三种主要设备。各室配备1台5HP的压缩冷凝制冷机组,对应配套1台40m2的吊顶冷风机;或2室配备1台8凹的压缩冷凝制冷机组,对应配套2台40m2的吊顶冷风机。催蕾室与育菇室的天花板上及纵向二垛墙各安装2盏40W日光灯。各室安装1台45W轴流电风扇,新鲜空气经由缓冲室打入菇房,废气从菇房另一排气口经缓冲室隔层排出。
应选朵形圆正,菇柄粗细均匀,组织致密,色白,口感好菌种,笔者选用福建三明真菌所的杏鲍菇1号和2号菌株。①母种:培养基用普通PDA培养基,培养温度25℃,菌龄10天。1支母种可接7~8瓶原种。②原种:配方为棉子壳68%,蔗渣10%,麦麸20%,蔗糖1%,碳酸钙1%。料水比1:1.2。每支750ml的广口瓶装料干重270g左右,装瓶后用尖形木棒插入形成孔穴,利于菌丝快速生长。原种经高压灭菌,接种后25℃培养30天菌丝可长满,每瓶原种可接25包栽培袋。
3栽培袋制作
3.1塑料袋选用对折角的聚丙烯塑料袋,袋宽170mn,长度360nm,厚度0.05mn。
3.2配料装袋栽培袋的配方同原种,料水比1:1.3。要求使用新鲜麦麸,甘蔗渣和棉子壳须先用破碎机破碎。拌料使用搅拌机,拌料前先将蔗糖溶解于水中,与棉子壳和甘蔗渣搅拌,让棉子壳吸足水分后再加入其它材料一起搅拌均匀。装料方法按常规,袋装(17cm×36cm×0.05cm)培养料干重500g,装料高度18.5cm。装袋后用直径20mm的尖型木棍在料中打孔,套上塑料套环,塞好棉塞灭菌。
3.3灭菌将栽培袋竖置于用钢筋焊成的周转筐内,周转筐四周和底部用编织袋铺垫,防止栽培包破损,周转筐上面覆盖一层耐热薄膜,防止冷凝水打湿棉塞。将周转筐堆叠于平板轨道车上,推人灭菌柜内进行蒸汽灭菌。使用1台0.3t,蒸汽压力1kg的锅炉,送汽后2.5小时左右可使容量2,200袋的灭菌柜温度达100℃,保持12小时后再闷4小时结束灭菌。
3.4接种培菌灭菌后的栽培包经冷却后接种,接种消毒方法按常规。无菌条件下,在每包栽培袋的料面和孔穴内各接人蚕豆大小菌种1块。接种后菌袋移人发菌室避光培养,室内设定23~25℃。杏鲍菇在营养生长期间CO2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随着菌丝的生长,袋中CO2浓度由正常空气中含量0.03%逐惭上升到0.22%,能剌激菌丝生长,所以培养期间少量换气即可。培养35天左右菌丝可长满栽培包。
4.1催蕾培养结束的菌袋移人催蕾室菇床上,去掉棉塞和套环,表面覆盖农用地膜进行催蕾。催蕾室设定12~15℃,白天灯照9小时,光强在100~200lx。调节室内空间湿度85%左右,CO2浓度1000mg/kg以内。催蕾时每天掀开地膜2次,每次15分钟。催蕾7天后原基开始形成,每天应检查菌袋原基发生情况,10天左右菇蕾形成后进入出菇管理阶段。据观察,2号菌株原基和菇蕾形成比1号菌株早2~3天。 4.2育菇现蕾后将菌袋移人育菇室培育,离料面3cm高以上塑料袋剪去。育菇室内设定温度15~18℃,每天灯照9小时,光强200~500k。空气湿度85%~90%,提高湿度应在缓冲室调节或进行菇房空间喷雾。室内通风换气量控制在C02浓度2000mg/kg以内。当菇蕾长到花生米大小时,用小刀疏去畸形和部分过密菇蕾。据观察,每袋产量与成菇朵数趋正相关,应根据目标市场的消费要求决定每袋应留菇蕾数。2号菌株单菇较大,每袋成菇4朵左右菇形较好产量较高。1号菌株单菇较小,每袋成菇4朵以上才能提高产量。
4.3采收当菌盖平展,抱子未弹射时为采收适期。采大留小,分次采收,采收单菇时,手握菌柄基部旋转拔起,丛菇用小刀切割。大多数菇袋只采收第一潮菇,1号菌株单袋平均产量可达250g以上,2号菌株280g以上。第一潮产量不足150g的菇袋可继续管理,10天后可再长出第二潮菇。据测定,1号菌株两潮菇单袋最高产量可达580g,2号菌株最高可达610g。鲜菇采后应分级上市,或在3~4℃冷库中保鲜,保鲜期可达1周以上。
陈上海 李宗宝 林春煌 陈彦卿
(福建省厦门市农科所,厦门361009)
& 文章编号3)03-0031-01
郭美英.杏鲍菇的特性与栽培技术研究.食用菌,
注:本文经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所长黄年来研究员审阅,特此致谢!
杏鲍菇高产栽培技术
杏鲍菇又称刺芹侧耳,雪茸,是近年来引入我国栽培的一种珍贵食用菌。其菌肉肥厚,菌柄和菌盖脆嫩,味道鲜美,被称为“平菇王”。1.栽培季节杏鲍菇属中温偏低的菇类,一年可生产两季,在春季、秋季出菇,即1月-2月或8月-9月生产菌袋,2月-4月或9月-12月出菇。2.菌袋制作(1)培养料配方及配制。配方一:杂木屑73%,麸皮25%,石灰1%,石膏1%,含水量60%-65。配方二:棉籽壳88%,麸皮10%,石灰1%,石膏1%,含水量60%-65%。将配料混合拌匀制成培养料。(2)装袋、灭菌、接种和培养。将培养料按要求装入菌袋(规格为22厘米×45厘米),封口后放入灭菌锅内灭菌。先用猛火使锅内温度升至100摄氏度开始计时,8小时-12小时后闷4小时-5小时,然后将料袋取出。料袋冷却到常温时放入已消毒的接种箱(室)内接种,接种量为5%―10%。将接种后的菌袋送往已消毒的培养室培养,室温应控制在20摄氏度―25摄氏度之间。30天左右,菌丝可长满袋,然后移至出菇房出菇。培养室要求黑暗、通气、不潮湿。3.排袋催菇在出菇房内搭建栽培架,将培养好的菌袋横排重叠堆在架上或地面上,在温度下降到10摄氏度―18摄氏度时,向地面洒水提高菇房内湿度。菇房内散射光线要强,光照明亮。4.出菇管理(1)温度控制。杏鲍菇子实体形成和生长的温度范围窄,对温度极为敏感。最适宜的出菇温度为15摄氏度―17摄氏度,应严格掌握。(2)湿度调节。子实体生长期间,菇房内湿度要比前期催菇时的湿度低,保持在85%左右为宜。保湿时,主要向地面浇水,切忌向子实体上和袋口上喷水。(3)光线管理。保持菇房内光照明亮,散射光强(不能有直射阳光)。(4)通风换气。每天开门(窗)约2次―3次,每次通气约半小时。5.采收& 从原基形成到采收大约需要10天,当子实体菌盖直径达到4厘米―6厘米(菌盖八分开)时采收。采收完后,在袋口上盖上纸封口,停止喷水,约5天后,再喷水提高湿度诱导第二茬菇生长。& 杏鲍菇的产量主要集中在第一茬,每丛菇的重量最多可达到600克,平均每袋产量可达到500克。第二茬后,出菇量减少。
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是欧洲南部,非洲北部以及中亚地区高山,草原,沙漠地带的一种品质优良的大型伞菌。肉肥厚,质地脆嫩,且具有杏仁香味,是高档食用菌。杏鲍菇的发菌适温为23-25℃;形成原基的温度为10-18℃,最适12-15℃;菇体发育适温范围为10-21℃。日本的工厂化杏鲍菇栽培,其拌料,装瓶,灭菌,接种,培养,搔菌,育菇,挖瓶等工序都采用机械操作,由传感器和电脑自动控制温,湿度,投资大,效益高。许多理念和技术值得借鉴。1、菇房:分为发菌室,催蕾室和育菇室。菇房宽3.5M,长9M,高3.5M。各室的门统一开向走廊(图2),廊宽2M。墙体喷涂聚乙烯发泡隔热层。菇架双列向排列,四周及中间留有过道,便于操作和空气循环。发菌室菇床7层,层距0.35M;催蕾室和充菇室菇床5层,层距0.45M,底层菇床距地面为0.25M。2、设备:有制冷,通风,喷雾(图3)光照四种主要设备。各室配备1台5HP的制冷机和1台40M2的吊顶冷风机;或2室配备1台8HP的制冷机组和2台40M2的吊顶冷风机。催蕾室与育菇室的天花板上及纵向二垛墙各安装2盏40W日光灯。各室按装1台45W轴流电风扇,新鲜空气经由缓冲室打入菇房,废气从另一排气口经缓冲室隔层排出。3、木屑配方(干料100kg中的比例):原料名干重含N%含N%备注杂木屑 39kg 1.00 0.39kg折干85%玉米芯 39kg 0.48 0.19kg同上麸皮 20kg 2.20 0.44kg同上碳酸钙 2kg 0 0或石灰合计 100kg 0 1.02kg N%=1%木屑先喷水堆积,玉米芯粉碎0.3-0.5cm颗料,含水量62%-65%。(国内配方:棉子壳68%,蔗渣10%,麦麸20%,蔗糖1%,碳酸钙1%。料水比1:1.2)。4、装瓶:机械装瓶,中心打孔,加滤气瓶盖。采用耐高温塑料筐(16瓶/筐)。(袋式:聚丙料袋,宽17cm,长36cm,厚度0.05mm。装干料500克)。5、灭菌:高压灭菌,121℃,1.5小时。6、接种:瓶温30℃以下,无菌室接种。7、培养:发菌室恒温23-25℃,黑暗。随着菌丝的生长,瓶中CO2浓度由正常空气中的量0.03%逐渐上升0.22%,较高浓度CO2可刺激菌丝生长,所以培养期间少量换气即可。培养30-35天左右菌丝可满瓶。8、搔菌:菌丝满瓶后再培养7-10天,使其达到生理成熟。此时搔菌,即除去瓶口1-1.5cm厚老化菌丝。机械操作,包括开盖→搔菌→冲洗→扣盖→搔菌可使出菇整齐。9、催蕾:搔菌后入出菇室,瓶口向下翻入一个空筐,利于菌丝恢复生长,空气湿度90%-95%,温度12-15℃,适度通风。菌丝恢复长生长后,湿度降到80%-85%,形成湿度差;光照500-800Lx,CO2浓度0.1%以下,7-10天形成菇蕾。如果CO2浓度超过0.1%,则菇体畸形(图4)10、育菇:菇蕾形成后再翻筐,使瓶口朝上育菇,温度15-17℃,湿度90%-95%。用喷雾机调湿,不可向菇体直接喷水。当菇蕾长到花生米大小时,用小刀疏去畸形和部分过密菇蕾。每袋产量与成菇朵数趋正相关,应根据市场需求决定每袋所留菇蕾数,一般每袋成菇4朵产量质量较高。)11、采收:菇盖基本展开,孢子未弹射时采收,采大留小,分次采完。采收单菇时,手握菌柄基部旋转拔,丛菇用小刀切割。一般从现蕾到采菇10-20天,工厂化瓶式栽培只采收一潮(图5),转化率为50%左右。采后机械挖瓶,以备下轮装瓶。(代式:单袋500克干料,一潮菇平均产量为250克左右)(转化率50%);10天后可再长出第二潮菇,两潮菇单袋最高产量可达610克;覆土一潮可达154%(850/550)。
韩国工厂化杏鲍菇栽培技术
& 韩国工厂化栽培杏鲍菇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从拌料、装瓶、灭菌、接种、培养、搔菌、出菇、控瓶都采用机械操作或自动控制。这些虽然不太适合我国国情,但是有些栽培技术值得我们借鉴。
1、配料装瓶和灭菌 配方:松木屑39%,玉米芯39%,米糠或麸皮20%,贝壳粉2%。pH自然,含水量62%~65%。木屑先喷水堆积,玉米芯粉碎0.3~0.5cm颗料。机械搅拌装瓶。装瓶的同时沿瓶中轴打1孔,以利透气。装瓶要稍紧一些。然后盖好带有海绵过滤空气的瓶盖。将瓶装入塑料筐,每筐装16瓶,然后再装载在灭菌车架上,推人灭菌锅内灭菌,高压自控灭菌121℃1.5小时。
2、接种与培养 灭菌锅气压降到零,温度下降到80℃以下,打开灭菌锅,开动空气过滤机,推出灭菌架车进行冷却。待冷却到30℃以下后,将车架推人接种室内,进行表面消毒,在无菌条件下机械接人固体菌种。接种前将菌种瓶上部3~5cm的老化部分除去。接种后推人接种室,24~26℃黑暗条件下培养,自动控制温、湿度。培养过程中要检查2~3次,及时拣出污染瓶和未萌发瓶。
3、搔菌与催蕾 菌丝发满瓶后再继续培养7~10天,使其达到生理成熟并积累足够的营养,为出菇打下物质基础。此后除去瓶口1~1.5cm厚老化菌丝(即搔菌)。此过程是机械一次完成,包括开瓶盖,搔菌、冲洗。搔菌的作用是促使出菇齐快。搔菌后推入出菇室。在摆排的同时用另一个空筐扣在瓶口上,然后一翻使瓶口朝下,以利菌丝的恢复生长,并将湿度调至90%~95%、温度调为16~17℃,保持空气新鲜。待菌丝恢复生长后,将湿度下调到80%~85%,使其形成湿度差。增加光照500~800lx。这样7~10天即可形成菇蕾。待菇蕾形成后再用一只空盘筐扣在瓶底上一翻,即使瓶口朝上。将湿度保持在90%~95%,温度16~17℃,培养子实体。子实体培养期间要注意通风换气,如果空气不新鲜CO2浓度过高超过0.1%,可造成子实体生长不良,甚至畸形。湿度由调湿设备完成,但不可向子实体直接喷水。当菇盖基本展开,子实体洁白无黄色即可采收,采收后修整菇脚,分类包装出售。一般从出菇到采收需10~12天,工厂化栽培只采收一潮,采收结束后及时挖瓶,以备下轮装瓶栽培。挖瓶机械进行。
4、工厂化栽培配方与搔菌要求 工厂化栽培为了保证质量,只收一潮菇,二潮菇多不符合质量要求。这样在配料上就注重营养物质在一潮菇就基本用完。因此配方很有讲究。用料如果营养物质含量高,不易吸收利用,释放缓慢,势必一潮后用不完,造成损失,成本提高。如果用料营养物质过少又产量低,效益不高。韩国此配方一潮菇转化率可达50%左右,配方较合理。用松木屑和玉米芯不仅不影响一潮菇的产量,而且松木屑来源广,节省了较紧缺的阔叶木屑,扩大了食用菌原料来源。工厂化栽培应尽可能地缩短出菇时间,因为工厂化是周年栽培出菇,提高设备利用率,夏季供应市场要降温保证出菇期对温度的要求。如果出菇期长,成本加大影响效益。采取搔菌可使同批出菇同步进行,这不仅出菇快,而且出菇齐,菇蕾形成的数量适中,减少了疏蕾用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韩国采用瓶栽,与塑料袋栽培比较,因瓶较贵,所以一次性投资较大。但从工厂化栽培看,瓶不仅可重复使用,且装料不用套颈圈,很适合机械作业,很省工,再者瓶的坐立性好,便于机械接种搔菌和摆放管理。挖瓶清除废料也很快。
杏鲍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
&王志强 &&郭倩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农业部食用菌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 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106 )
一、概述:
杏鲍菇(Pleusotus eryngii DC. Ex Fr.)发生于伞形花科、刺芹属、刺芹枯死的植株上,所以又叫刺芹侧耳。隶属于真菌门、真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主要分布在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摩洛哥等国,印度、巴基斯坦和我国的新疆、四川北部和青海也有分布。是高山、草原、沙漠地带的一种品质优良的大型肉质伞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先后进行杏鲍菇的人工驯化和栽培研究,并在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栽培成功。目前美国、中国、韩国、泰国和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已开始商业性生产。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菌盖初球形,渐平展,浅黄白色。菌褶延生、密集,乳白色。菌柄偏生至侧生,中实,棒状至球茎状,表面平滑,浅黄白色,无菌环;孢子椭圆至纺锤形[1]。
根据子实体形态特征,目前国内外的杏鲍菇菌株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保龄球形、棍棒形、鼓槌状形、短柄形和菇盖灰黑色形。其中保龄球形和棍棒形在国内栽培中较为广泛。
二、杏鲍菇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杏鲍菇的菌柄和菌盖质地脆嫩,肉质肥厚,味道鲜美,且具有独特的杏仁香味,素有“平菇王”、“草原上的美味牛肝菌”之称,极受南欧和地中海沿岸各国居民的青睐。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各国推荐推广这种食用菌。目前,国际市场上价格较高,约为平菇、金针菇的3-5倍,真姬菇、滑菇的2-3倍,灰树花的1-2倍。杏鲍菇的营养丰富均衡,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保健食品。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八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它可与肉类、蛋类食品相媲美。中医学认为,杏鲍菇有益气、杀虫和美容作用,可促进人体对脂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胆固醇的溶解,对肿瘤也有一定的预防和抑制作用。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与肥胖症患者理想的营养保健食品。经过各国科学工作者多年努力,杏鲍菇纯菌种的制作技术取得成功,培育出了一批优质高产、适应性强、栽培原料广泛的新菌种,并成功地探索出一套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人工栽培简单粗放、生产周期短,培养料利用率高的栽培工艺和管理技术。杏鲍菇已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均受欢迎的珍稀食用菌[1]。
三. 生物学特性:
(-)生态、生长习性:
野生杏鲍菇常在春末夏初腐生或兼性寄生于大型伞形花科植物如刺芹、阿魏、拉瑟草等的根上及四周泥土中。生态形较多,各生态型的垂直分布完全不同,生活习性也有所区别[2]。
(二)生长条件:
从不同地理位置、环境条件采集分离的杏鲍菇菌株,生物学特性也不同。同一菌株在不同的生活条件下,表现性状差异也较大。人工栽培时应尽可能地创造适合其菌株特性要求的环境条件,以夺取优质高产和高效。
1.营养: 经人工驯化培育后的杏鲍菇菌株,可在杂木屑、油籽壳、玉米秆、蔗渣等农副产品下脚料的培养基上生长,且产量高、品质优。经系统研究表明,杏鲍菇需要较丰富的碳氮源,特别是氮素营养越丰富,菌丝生长越好,产量越高。所以,在一般的母种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蛋白陈、麦芽汁可使菌丝生长加快,长势旺盛。在普通栽培料中加入款皮、玉米粉、棉籽壳、豆秆粉等能提高产量和品质。但氮源含量过高,易造成出菇延迟。一般以不超过30%为宜。杏鲍菇是一种分解木质素、纤维素能力较强的食用菌[2] 杏鲍菇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黄豆粉,最适碳氮比为60 : 1 ,最适无机盐为硫酸钙。
2、温度: 温度是决定杏鲍菇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发育的最重要的因子,也是产量能否稳定的关键。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郭美英等人的深入研究表明,杏鲍菇菌丝在6 -- 32 ℃ 范围内均能在PSA 培养基上生长,菌丝生长适温20 --28 ℃ ,速度较快,粗细均匀,生长较为旺盛。最适温度为24 ℃ 左右,生长速度最快,浓白、旺盛.而温度6 --16 ℃ 和32 ℃ 时,菌丝能够生长,但速度极缓慢,长势也较稀疏。4 ℃ 以下和36 ℃ 以上均停止生长.
温度对子实体发生和生长的影响极为显著。把长满菌丝的栽培袋放入栽培室,当温度在10--20 ℃ 范围内均能出原基。原基形成最适温度为12--15℃ ,在该温度范围内,只需7d 便可出现原基,原基即分化成子实体,而且形成子实体的数量最多。高于或低于该温度范围,原基分化时间延长,大约需10--15d ,而且形成菇蕾的时间也延长。杏鲍菇子实体生长的适温是10--18℃ ,当温度在10 --15℃ 时,子实体生长良好,菌盖正常开展,色深灰,菌柄粗长,产量高;温度在16--20 ℃ 时,能正常生长的菇蕾数较少,子实体色泽浅,呈浅棕色,菌盖开伞快,柄较短,产量较低;气温超过20 它时,子实体容易枯萎死亡,或感染细菌性软腐病。气温是杏鲍菇栽培成败的关键,温度低于8℃ 时子实体不会发生,高于21 ℃ 时,子实体也难于发生,即使原基出现也容易死亡。所以选择适合的栽培季节和掌握杏鲍菇发生和生长的温度是成功地进行杏鲍菇栽培的一项重要的技术[3]。
3.水分(湿度):在自然条件下,冬季刺芹、阿魏茎叶枯萎被雪覆盖,翌年春天雪化后(5 月份), 杏鲍菇就会随着温暖的气候和刚刚化雪后的水分条件,很快地长出子实体。水分和湿度是杏鲍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不可缺少的因子,而基质的含水量是决定子实体发生的重要条件,只有含水量充足,子实体才能形成。从表3 可看出,菌丝在含水量45% --80% 的木屑培养基上均可生长。含水量在60 %一70 %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浓白、旺盛;菌丝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最佳为70%左右;子实体生长发育所需水分主要来源于栽培料,含水量65%-70%更有利于原基形成和发育,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0%左右;子实体生长期,需适当降低湿度,保持80%-90%为宜,以防病虫害发生和延长产品货架寿命。杏鲍菇较耐干旱,不宜在菇体上喷水,以免菇体发黄甚至死亡[3]。
4、空气: 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时期都需要新鲜空气。但在菌丝营养生长阶段,较高二氧化碳浓度能促进菌丝生长。随着菌丝的生长,袋中以二氧化碳浓度由正常空气中含量0 . 03 %逐惭上升到0 . 22 % ,能刺激菌丝生长,所以培养期间少量换气即可。培养35 天左右菌丝可长满栽培包。原基形成和生长期,需要充足的氧气,否则菇蕾形成慢、畸形菇多[4]。
5、光线: 杏鲍菇菌丝在黑暗条件下生长良好,但营养生长的后期,适当增加漫射光,有利于子实体提早发生。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要求有一定量的散射光,一般为200 -- 1000Lx (勒克斯), 光照过强,菌丝变暗,光照过弱,菌盖变白,菌柄变长[5]。
6、酸碱度(pH值) :根据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管道平、黄毅的研究表明,培养料的pH 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食用菌菌丝细胞的新陈代谢和整个生活史的完成。因此,栽培食用菌时务必使之在适宜的pH 环境下生长发育。不同的食用菌类型,其新陈代谢的酶特性不同需要的pH 值环境也不同,杏鲍菇菌丝生长的适宜州为5 . 6 。PH 过高和过低都会导致杏鲍菇菌丝生长不良,尤其是较高的pH 菌丝生长明显受到抑制。pH 对菌丝的影响机制比较复杂,其原因可能是在不同的pH 环境中菌丝酶活性大小不同,直接影响到菌丝生物活动的强弱。另一方面,还可能是pH 胁迫影响到菌丝细胞渗透力,pH 过高或过底,都会影响外界溶液的渗透压,破坏了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从而影响到细胞的生活力[6]。
四. 目前国内栽培技术现状:
(-)栽培季节安排:
杏鲍菇的出菇温度范围是8-24℃,最适为10-18℃,一般以秋季和冬季栽培较为适宜,在高海拔山区也可进行反季节栽培。我国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各地要依据当地气候变化规律和栽培设施,选择最适的栽培季节。杏鲍菇不同于平菇栽培,杏鲍菇的首批菇蕾若未能正常形成将影响第二潮菇也难以正常出菇。以浙江为例,秋季栽培一般在8-9月份,春季栽培在l-3月份。春季栽培发菌培养阶段温度较低,发菌慢,出菇期温度升高,雨水增多,病虫害较多,生产效益不如秋季栽培高。
(二)菌种制作时间:
适温条件下,杏鲍菇菌丝生长快,长势旺,一般母种培养需10-14天,原种30-40天,栽培种约40天。因此,春栽用母种转管在上年12月中旬,原种12月下旬至1月,栽培种扩制在1-2月上中旬。秋栽用母种转管时间为4-5月,原种生产5-6月份,栽培种6-7月份。
(三)栽培料及组成:
杏鲍菇菌丝分解木质素、纤维素能力较强,可广泛利用杂木屑、棉籽壳、蔗渣、玉米芯、黄豆秆、废菌糠等。但仅用木屑和菌糠栽培,生物学效率仅有20%-40%,棉籽壳栽培效率较高,用作物秸秆栽培产量不够稳定。因此,要全面考虑杏鲍菇的营养特性,因地制宜选择较好的原料及配方。现将国内栽培常用的几种配方介绍如下。
l.杂木屑36%,棉籽壳36%,麸皮20%,豆秆粉6%,过磷酸钙1%,石膏粉1%。
2.杂木屑30%,棉籽壳25%,玉米芯18%,麸皮15%,玉米粉5%,豆秆粉5%,过磷酸钙1%,石膏粉1%。
3.杂木屑22%,棉籽壳22%,麸皮20%,玉米粉5%,豆秆粉29%,过磷酸钙1%,石膏粉1%。
4.杂木屑73%,麸皮25%,过磷酸钙1%,石膏粉1%。
以上配方任选回种,含水量60%-65%,自然pH。
根据云南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李荣春等的研究, 添加大麦啤酒糟能有效提高杏鲍菇产量。大麦啤酒糟无论添加到锯末培养料中还是秸秆培养料中都能显著地提高杏鲍菇产量。锯末培养料中加人25 %的大麦啤酒糟,每袋平均增产18 % (不覆土)和32 % (覆土),大麻秸秆培养料中加人25 %的大麦啤酒糟,每袋平均增产11 % (不覆土)和巧%(覆土)[7]。这一研究结果与Royse的报道[8]的结果相似,这可能是由于大麦啤酒糟所含的微量元素、维生素以及少量蛋白质的协同作用所致。
五.菌种制作:
(-)母种转育培养:
1.培养基及制作
(1)PDA培养基十5%麸皮(煮汁)。
(2)PDA培养基十0.5%蛋白胨。
常规配制、分装、灭菌和制斜面。
2.转管培养将分离保藏母种或引进的母种,在无菌条件下,取菌丝体1小块移接入新制斜面上。置25℃左右条件下培养,菌丝长满斜面备用。
(二)原种、栽培种制作培养:
1.培养基及制作
(1)小麦95%,杂木屑4%,石膏粉1%。
(2)杂木屑40%,棉籽壳36%,麸皮23%,石膏粉1%。
(3)杂木屑74%,麸皮20%,玉米粉5%,石膏粉1%。
小麦浸泡过夜,清水冲洗后,煮沸15分钟,捞出加入其他成份,分装入750毫升蘑菇瓶内,装量为瓶子容量的2/3,该料供原种用;木屑麸皮培养基按常规拌制,可用15厘米×26厘米×0.005厘米聚丙烯折角袋分装,套塞元棉盖体。含水量60-65%,自然pH,常规灭菌。
2.接种培养无菌条件下挑取母种1块移接人麦粒原种瓶内,25℃左右条件下培养,菌丝长满瓶即为原种。铲取原种1接种铲,接入木屑麸皮栽培袋内经培养即为栽培种。
(三)液体菌种的研究进展:
自从1948 年美国H . Humfeld& 首先提出并成功地采用液体培养法培养双饱菇菌丝体以来,利用生物深层发酵技术培养各种食、药用菌引起人们的极大重视。杏鲍菇是近年来发展的新品种,栽培面积逐年增大,因此,各研究单位纷纷探索利用生物深层发酵技术生产菌种,改变固体生产周期长、菌龄不一,劳动强度大的传统工艺,最大限度地缩短生产周期以适用于订单农业的大规模生产。山东省农科院长肥所的刘炳明,曹德宾等进行了杏鲍菇液体培养条件的研究,认为培养基配方以天然基质,如:麦扶、豆粉等适量加入为好,并优选了蔗塘0.2 % ,蛋白陈0.05%,麦麸5%,KHZPO4 0.3% ,MgSO4 0.15%,琼脂0.1 %的配方,其兰物量干重达4.49g /100mL ;摇床培养时间7d 为宜,其生长曲线提示,为减少发酵罐培养动力、人力等投入,应在增殖旺盛期转接,预计可使时间缩短为4d 左右;摇床培养三角瓶装量I / 2 以内,溶解氧满足需要,生物量较稳定,大于1/2 生物量明显减少[9]。
六. 杏鲍菇菌株遗传差异性的研究:
目前在国内,这方面研究的文献报道很少。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的贺冬梅,高君辉,陈明杰,谭琦, 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具有代表性的7 个杏鲍菇菌株,结合其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产量和质量.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存在很大的遗传差异本研究表明,7 个杏鲍菇菌株遗传差异很大,亲缘关系甚远,有着极丰富的遗传多态性,颇具开发利用价值[10]。这一研究结果也为杏鲍菇杂交亲本的合理选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七. 高产栽培技术:
杏鲍菇栽培方式主要有瓶(箱)栽、袋栽、覆土栽培三种,较为适用的是袋栽和覆土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袋栽
适用于室内栽培及室外塑料大棚栽培。
1.原材料准备和预处理利用农副产品如玉米芯、麦秆、棉籽壳等作主要原料栽培杏鲍菇,都要对原材料进行预处理。一是粉碎,如玉米芯,应粉碎成直径1-2厘米的颗粒,麦秆类切成长2-3厘米长的小段。二是进行软化处理,因麦秆等原料表面的蜡质层较厚且坚硬,吸水速度比木屑慢,易刺破塑料袋。一般栽培时都应将原料用清水或2%的石灰水浸泡12-24小时,捞出用清水冲洗沥干即可。
2.制袋接种与菌丝培养袋栽杏鲍菇多采用17厘米×55厘米×0.005厘米的聚丙烯袋或15厘米×55厘米×0.005厘米的低压聚乙烯袋。前者适用于高压灭菌,常压灭菌多用后者。准确称取各种原料,搅拌均匀,含水量适当,用手工或装袋机分装,一般掌握17厘米X33厘米料袋装干料0.5千克左右,15厘米×55厘米的料袋装干料0.8-1.0千克为宜。按常规灭菌要求进行灭菌,冷却后接种。长袋多采用打孔法接种,接种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接种量适当加大,以提高发菌速度和提高正品率。
接种后,将菌袋置25℃左右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下,光线较暗的培养室中培养。经对30-40天菌丝即可长满全袋。
3、菇蕾培育杏鲍菇第一潮菇蕾能否正常形成,直接影响到第二潮正常出菇及整个总产量,因此,首批菇蕾培育尤为重要。
杏鲍菇原基形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充分的营养积累,这是杏鲍菇原基形成的物质基础;二是适宜的环境条件,特别是较低的温度刺激和较高的相对湿度。生产上常依据两个原则,一是菌丝长满袋后,因积累的营养较少,须继续培养10-20天后才开袋出菇,并掌握宁迟勿早的原则,不同栽培料,略有差别,以木屑、棉籽壳为主料栽培时,可延长至15-20天,以农作物秸秆为主料栽培时,以10-15天为宜。二是当时与当地环境条件是否利于原基分化和形成。当气温高于20℃以上时不宜开袋,气温稳定在10-18℃时把塑料袋口反卷至靠近培养基表面。温度控制在10-18℃,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并增加适当的漫射光,每天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保持空气新鲜,经过8-15天左右就可形成原基并分化成幼蕾。
4、出菇管理当菇蕾形成至米粒大小,淡灰色即可进行出菇管理。出菇阶段温度可略高于原基分化温度,气温保持在8-20℃范围内,忌超过22℃以上,以防幼小菇蕾萎缩死亡。不同生态形的菌株,造成幼菇死亡的临界温度有所不同,造成的损失也有差别。温度较高,子实体生长快,菇体小,开伞快,产品质量差。因此,室外自然条件下,大棚栽培时,应在中午前后气温高、光照强烈时结合喷水、通风进行降温处理。早春或秋冬季,气温较低时(8℃以下),适当关闭门窗,中午增加强光,晚上加厚覆盖,以提高栽培棚内温度,有条件的可采用地热或人工加温措施。
水分管理是子实体发生和生长阶段重要的措施之一。初期空气相对湿度要保持在90%左右,当子实体菌盖直径长至2-3厘米后,湿度可控制在85%左右,以减少病虫害发生和延长子实体货架寿命。当气温升高,空气湿度低于80%以下时应进行适当喷水增湿,但切忌重水和把水喷于菇体上,以免引起子实体黄化萎缩,严重时还会感染细菌,引起腐烂死亡,降低子实体产量和质量。生产上常用细喷常喷方法补湿,也可喷水前,用报纸或地膜盖住子实体,喷水结束后,拿掉覆盖物,可减少喷水造成的不良影响。
当l-2潮菇采收结束,菌袋失水较多,宜进行注水法和浸水法补水。也可在2-3潮菇后进行覆土栽培,以减少补水的烦琐。在做好菇棚温度和水分管理的同时,还应注意保证光照适宜,空气新鲜。
(二)覆土栽培:
杏鲍菇袋栽由于受其本身基质营养、水分、菌丝代谢及环境条件的限制,往往在l-2潮菇能有较高产量和上乘质量,但两潮菇后,因其营养不足、失水、菌丝老化和病虫害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产量降低,质量下降,菌盖小肉薄,或干瘪发黄,有的出现畸形,甚至不能形成正常子实体。因此,生产上常采用袋式覆土栽培,即制成菌袋后直接覆土出菇或在l-3潮菇后再进行覆土出菇的栽培方法。
杏鲍菇覆土后,由于覆土的土壤营养作用、微生物作用、隔光作用、厌氧作用、低温及保湿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培养料的降解和转化,增强了菌丝抗杂菌能力,延缓了菌丝老化,因此质量也有明显改善,转化率得到提高。同时管理方便,成本低,杂菌污染少,而且不会出现袋栽时头潮菇出菇难的现象。
覆土栽培方法简述如下。
1、菌袋制作及培养 菌袋制作、菌丝培养与袋栽相同。
2、覆土材料及处理杏鲍菇覆土材料不象双孢蘑菇那样严格,一般的菜园土、田土、河泥土等,只要有团粒结构、透气性、持水力强,pH适宜5.5-7.5,干不成块,湿不发粘的土壤均可。使用前拌入2%石灰和5%甲醛溶液进行喷雾消毒处理,拌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24-48小时待用。
3.阳畦建造一般在大棚内或林间果园内空地均可建畦。畦宽60-100厘米,长度依地势和需要而定,畦深5-10厘米,四周开好排水沟。畦内灌水湿透,并用杀菌剂喷雾畦内和四周消毒。
4.脱袋覆土当菌袋菌丝全部发满6-10天后即可脱袋覆土,将菌袋的塑料袋全部脱去,排放于已建好的畦床上,袋与袋之间相距3-4厘米,袋间可用培养料或泥土填满,然后用处理后的土壤覆盖,覆土厚度为3-4厘米,覆土含水量约16%-20%,覆土后土壤适当压实、平整。若是林间果园套作,则盖上薄膜或做好小弓棚。
5、覆土后管理覆土后要经常检查土壤干湿情况,并进行喷水管理,补水应少量多次,2天内完成。以后掌握两个原则,一是表土不发白,二是水分不流进料内。同时做好控温保湿和通风换气。每天早晚各通风一次,每次30分钟,晴天加
厚覆盖物,阴天减少遮荫。经10-20天后,即可形成原基。
6、出菇管理与袋栽相似。
(三)工厂化栽培:
传统的生产方式,杏鲍菇栽培受自然条件和季节的影响很大,产品不能周年生产、均衡供应,产量不稳定,品质参差不齐,出口菇所占比例低下。国内已开展杏鲍菇的工厂化栽培研究,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生产工艺流程。上海浦东天厨菇业有限公司的张引芳,刘遐,陈建华等对杏鲍菇进行工厂化瓶栽生产,比较不同生产工艺对杏鲍菇产量和质量的影响[11],认为:
1.杏鲍菇子实体生长发育速度快,代谢旺盛,需要消耗大量的养分。菌种后熟期长短影响到培养料养分的分解程度,杏鲍菇菌种长满培养料后再经过一定的后熟期,可促使培养料的养分得到充分的分解和积累,供子实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后熟时间不足,培养料养分的分解和积累不能满足子实体生长发育的要求,虽然可产生子实体,但子实体往往会畸形,产量也低。倘若后熟期过长,培养料内消耗的养分过多,亦会降低杏鲍菇的产量。所以,在工厂化瓶栽杏鲍菇生产过程中,杏鲍菇菌种长满培养料后,10d 左右的后熟期最合适。& 2. 经过搔菌,去除了衰老的菌丝和徒长的菌皮,刺激了表面菌丝的新陈代谢,有利于子实体原基的形成与分化,因此,在杏鲍菇工厂化瓶栽生产过程中,搔菌后出菇快,且畸形菇明显减少,比对照产量高、质量好。& 3 . 搔菌后喷水,会增加料面的湿度,促使原基形成数量增加,但商品菇产量降低。所以,工厂化瓶栽杏鲍菇搔菌后不宜喷水。由于杏鲍菇抗杂菌能力差,搔菌后菌丝受损,更易被杂菌侵染,若搔菌后瓶口加覆盖物,可以防止杂菌污染,且可保湿,稳定小环境,减少瓶间湿度差异,促使料面菌丝恢复生长。覆盖塑料薄膜,虽能保湿,但透气性差,无纺布既透气又保湿,所以,覆盖无纺布,既能保湿、防止杂菌污染,又能保证空气交换,有利于杏鲍菇子实体的分化和正常生长发育。
&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的高君辉经多年栽培试验将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要点和重要参数总结如下:
1 栽培工艺:原料混合→杀菌→冷却→接种→培养→搔菌→催蕾→生育→采收→挖瓶
2.技术要求:
(1) 原料混合:木屑或木屑和玉米芯以6 :4 的比例混合,营养物质以米糠和麸皮各50%。含水量66 %~68 %。最适pH5 . 5~ 6 . 5 。
(2) 灭菌:冷神常压灭菌100℃ 保持4 小时,高压灭菌121℃ 保持l 小时。在洁净的房间内冷却,以防止带菌的空气倒回到瓶中。
(3) 接种培养:在无菌状态下接种,接种10 c c /瓶( 850 c c 菌种瓶大约接90 瓶)。培养分两个阶段,前20 天控制翻度在18 ℃ 左右,后15 天控侧在23 ℃ 左右.湿度为60 % ~ 80 % , CO2 :浓度在3000 mg/kg 以下 ,黑暗培养。
(4)搔菌:保持出菇整齐、均一,进行搔菌处理。同时.为了减少原基数量,搔菌高度在10mm 以上.
(5) 催蕾:温度14℃~15℃ ,空气相对湿度80 %~90 % .原基形成时,湿度掌握偏低一些.以减少原基数量 ; CO2浓度在2000 mg / kg 以下,白天光线在5 0~200 Lx .瓶倒立催蕾或表面覆盖无纺布,催蕾时间7~10 天.
(6)育菇:温度16℃~18 ℃ ,空气相对湿度75 %~90 % ., CO2 浓度对菌柄、菌伞形响很大,应控制在3000 mg/kg以下 ,光照50~500 Lx 。
(7) 采收:从搔菌到采收约20 天.整个周期共55 天.850 c c瓶可收120~15 0g.采收后.及时挖瓶[12].
目前,韩国在工厂化栽培杏鲍菇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栽培技术要点和重要参数总结如下:
1配料装瓶和灭菌:
配方:松木屑39%,玉米芯39%,米糠或麸皮20%,贝壳粉2%。pH自然,含水量62%~65%。木屑先喷水堆积,玉米芯粉碎0.3~0.5cm颗料。机械搅拌装瓶。装瓶的同时沿瓶中轴打1孔,以利透气。装瓶要稍紧一些。然后盖好带有海绵过滤空气的瓶盖。将瓶装入塑料筐,每筐装16瓶,然后再装载在灭菌车架上,推人灭菌锅内灭菌,高压自控灭菌121℃1.5小时。
2接种与培养 :
灭菌锅气压降到零,温度下降到80℃以下,打开灭菌锅,开动空气过滤机,推出灭菌架车进行冷却。待冷却到30℃以下后,将车架推人接种室内,进行表面消毒,在无菌条件下机械接人固体菌种。接种前将菌种瓶上部3~5cm的老化部分除去。接种后推人接种室,24~26℃黑暗条件下培养,自动控制温、湿度。培养过程中要检查2~3次,及时拣出污染瓶和未萌发瓶。
3搔菌与催蕾:
菌丝发满瓶后再继续培养7~10天,使其达到生理成熟并积累足够的营养,为出菇打下物质基础。此后除去瓶口1~1.5cm厚老化菌丝(即搔菌)。此过程是机械一次完成,包括开瓶盖,搔菌、冲洗。搔菌的作用是促使出菇齐快。搔菌后推入出菇室。在摆排的同时用另一个空筐扣在瓶口上,然后一翻使瓶口朝下,以利菌丝的恢复生长,并将湿度调至90%~95%、温度调为16~17℃,保持空气新鲜。待菌丝恢复生长后,将湿度下调到80%~85%,使其形成湿度差。增加光照500~800lx。这样7~10天即可形成菇蕾。待菇蕾形成后再用一只空盘筐扣在瓶底上一翻,即使瓶口朝上。将湿度保持在90%~95%,温度16~17℃,培养子实体。子实体培养期间要注意通风换气,如果空气不新鲜CO2浓度过高超过0.1%,可造成子实体生长不良,甚至畸形。湿度由调湿设备完成,但不可向子实体直接喷水。当菇盖基本展开,子实体洁白无黄色即可采收,采收后修整菇脚,分类包装出售。一般从出菇到采收需10~12天,工厂化栽培只采收一潮,采收结束后及时挖瓶,以备下轮装瓶栽培。挖瓶机械进行。
&4工厂化栽培配方与搔菌要求:
工厂化栽培为了保证质量,只收一潮菇,二潮菇多不符合质量要求。这样在配料上就注重营养物质在一潮菇就基本用完。因此配方很有讲究。用料如果营养物质含量高,不易吸收利用,释放缓慢,势必一潮后用不完,造成损失,成本提高。如果用料营养物质过少又产量低,效益不高。韩国此配方一潮菇转化率可达50%左右,配方较合理。用松木屑和玉米芯不仅不影响一潮菇的产量,而且松木屑来源广,节省了较紧缺的阔叶木屑,扩大了食用菌原料来源。工厂化栽培应尽可能地缩短出菇时间,因为工厂化是周年栽培出菇,提高设备利用率,夏季供应市场要降温保证出菇期对温度的要求。如果出菇期长,成本加大影响效益。采取搔菌可使同批出菇同步进行,这不仅出菇快,而且出菇齐,菇蕾形成的数量适中,减少了疏蕾用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韩国采用瓶栽,与塑料袋栽培比较,因瓶较贵,所以一次性投资较大。但从工厂化栽培看,瓶不仅可重复使用,且装料不用套颈圈,很适合机械作业,很省工,再者瓶的坐立性好,便于机械接种搔菌和摆放管理。挖瓶清除废料也很快[13]。
七、采收加工销售:
(一)采收
杏鲍菇采收标准应根据市场需要而定。出口菇要求菌盖4-6厘米,柄长10厘米左右;国内市场要求不严格,一般掌握菌盖平整,孢子尚未弹射为采收适期。杏鲍菇头潮菇产量约占总产量的60%-80%,采收后15天左右可采第二潮菇,整个生育期可采收3-4潮,后几潮菇质量相对较差,目前生物学效率可达50%-70%,覆土栽培可达80%左右。
(二)加工
同一般菇类比,杏鲍菇保存时间较长,在4℃冰箱中,敞开放置10天不会变质。气温10℃时可存放5-6天,15-20℃也可保存2-3天,很适宜鲜销。
1.干制杏鲍菇干品风味很好,口感脆、韧、鲜。因菌盖、菌柄肉质厚,整朵烤干时间长,产品形状质量均差。因此,烤干之前需把菌柄和菌盖分别切片,然后参照其他食用菌干制要求进行干制。干品以白色或奶黄色为好。干制后密封包装远销。
2.制罐杏鲍菇因口感脆而不易破碎,煮后不烂,把它切片制成罐头仍保持脆、嫩特色,外形美观。除内销外也可外销[14]。
[参考文献]:
1. 郭美英,杏鲍菇的特性与栽培技术研究。食用菌.).-11-12
2. 宫志远、于淑芳 等 , 营养和环境条件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食用菌学报.).-13-17
3. 郭美英等,珍稀食用菌杏鲍菇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福建农业学报.).-44-49
4. 陈上海 李宗宝等,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食用菌.).-31-31
5. 刘贵巧杏鲍菇的特性及栽培。西北园艺:蔬菜.).-29-30
6. 管道平、黄毅,pH胁迫下杏鲍菇菌丝保护酶的变化研究。食用菌.).-6-8
7. 李荣春,不同培养料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食用菌学报.).-53-56
8. Royse DJ. Yield stimulation of king oyster mushroom, Pleusotus eryngii,by& brewers grain and spawnmate II,SE supplementation of cottonseed hull and wood chip sbstrates. Mushroom News,):4―8
9.刘炳明 曹德宾 于迎春 马晓红 鲁桂珍, 杏鲍菇液体培养条件的研究。中国食用菌.).-40-41
10.贺冬梅 高君辉等, 杏鲍菇菌株遗传差异的研究。食用菌学报.).-7-10
11.张引芳,刘遐,陈建华等,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工艺研究。食用菌学报.).-36-39
12.高君辉,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要点。食用菌.).-34-34
13. 郝光明,韩国工厂化杏鲍菇栽培技术。食用菌.).-38-39
14.王波,杏鲍菇栽培新技术彩色图解,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成都,2003
豫北地区杏鲍菇高产栽培技术关键
王志强 1& 郭倩1郑瑞谦2& 李翠梅2
(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农业部食用菌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106;2河南省濮阳市科龙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濮阳& 457000)
摘 要:在豫北地区针对保龄球状杏鲍菇的生物特性,通过大量试验,总结出一套从制菌包到最后采收的一系列高产栽培措施,生物学效率可达100%左右。
关键词:豫北 保龄球状& 杏鲍菇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又名刺芹侧耳,其菌肉肥厚,味道鲜美,具有杏仁香味,近年来极受消费者欢迎。特别是保龄球状的菌株,其菇形美观怡人,菇柄色泽白净,肉质紧密,很适合小包装鲜销。作者在2002年于豫北地区试种成功,生物学效率达100%左右,将栽培试验和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后,归纳以下几点成功经验,供菇友们参考:
1.& 菌株与培养基配方
1.1& 供试菌株: 杏鲍菇1号(引自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
1.2& 菌株菇形表现:
其菇柄雪白,粗壮,菇盖灰白色,菇形呈可爱的保龄球状,且香味浓郁。
1.3& 菌株温型表现:
该菌株杏鲍菇的菌丝在23~26℃ 的环境下,发菌最快,菌丝健壮洁白;出菇期间,温度在12~16 ℃ 时,菇体生长良好,速度也较快,一般从现原基到采收只需16~20天;若在9℃±1℃的条件下,菇体生长则会明显延迟,一般从现原基到采收22~25天,在8 ℃以下,则不易出菇,18℃以上菇体极易畸形和感染细菌,若发生15℃左右的温差变化,小菇极易萎缩发黄而死亡。
1.4& 栽培袋培养料配方:
栽培试验表明,该菌株最佳配方为(%):棉籽壳60,木屑20 ,麸皮15,玉米粉3,石灰粉1,石膏1。这一配方透气性好,发菌有力,菌丝健壮,速度快,且出菇后劲足,二潮产量高。
2& . 高产栽培技术
2.1& 培养料要预湿充分
豫北地区适合在8月底~9月中旬制菌包,木屑则应提前一个月进行预湿堆制,使之充分吸足水,棉籽壳应在装袋前5天按料:水=1:1.3 预湿后堆制成宽1.2~1.5m,高1.0~1.2m,料堆底部中间用砖搭成“通气管道”,以免厌氧发酵,导致料酸败。最后盖上薄膜但不要盖住两头的通气孔,待料升温至55 ℃后,保持2天,翻一次堆,再上升至55℃ 时,马上翻一次堆,又上升至55℃时,翻第三次,翻完后第二天便及时装袋,麸皮、玉米粉只需提前一天预湿即可。
[技术关键]:
棉籽壳堆制时料堆底部一定要设有通气道,且要保持畅通,有了通气管道,堆料就可以覆盖薄膜,以利尽快升温和减少料内外层温差,提高料的均一性。
2.2& 适宜的装袋量及在袋中央打孔:
选用17 cm× 33 cm × 0.05 cm规格聚乙烯袋,装料应在350 C400 g干料为宜,料高16 cm 左右,含水量64% ~68%& ,pH7.5左右,装袋松紧适中套上颈圈后在袋中央用直径2.0 cm 钢筋打一个圆柱形的孔,距袋底3 cm处,切勿打到袋底并刺破袋子,最后盖上无棉盖。常压灭菌12个小时,打空洞可以使袋中央的料被充分分解利用,且有利于发菌时积累在料中的废气及时排出菌包。
[技术关键] :
打孔时,不要动作过快,应匀速打正,并在钢筋上作好深度标记,以免打破袋底。
2.3& 适宜的接种量:
试验证明,该菌株杏鲍菇最佳接种量应以750ml棉壳木屑种接40~45袋产量最高,黑暗条件20~26℃发菌一般40天~50天即可满袋(一头接种)。
2.4& 适时催蕾及开袋口:
发菌满袋7天后,适当提高昼夜温差,白天尽量升至16~18℃ ,晚上降至8℃~10℃ 为佳,并给以少量散射光,,连续2~3天即会有少量黄豆粒大小菇蕾出现,待大部分菌包有1~2个黄豆粒大小菇蕾出现便可挽口开袋,使袋口离菌包5~7 cm为宜,同时提高环境湿度,RH保持在85%-95%,以直立式出菇为宜,其菇形保龄求状较墙式(6层排袋)出菇的更明显,少量未现原基的可以盖上湿报纸催蕾。
[关键技术]:
此时光线应控制在300Lx~500Lx。在走道浇水提高湿度时切记勿溅到小菇,否则小菇会发黄,品质下降,严重时会感染细菌致死。
2.5& 适当及时疏蕾:
为了提高菇的商品性状,一般每个袋口留3~4个健壮、菇形好的菇蕾为宜,且避免“丛生”,即尽量留位置相距稍远一些的菇蕾,不要留3~4个挨得“肩并肩”的菇蕾,以免相互挤压成畸形菇。
[关键技术]:
当大部分菌包产生3个原基后,应适当将空气相对湿度降低一些,一般在85%~90%为宜,湿度再高则会形成过多的原基,疏蕾时过于费工费时,相反,只要及时开袋,及时降低一些空气相对湿度,一般就不会有过多原基形成。
2.6& 幼菇生长期管理要点:
2.6.1光照避免过强,否则菇柄不够白净,发黄,每天只需有5个小时左右的散射光即可,但光源要固定,菌包不可随意搬移。
2.6.2 由于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和昼夜、棚内外温差大,薄膜上会有大量露水,要避免水滴到菇盖上,因此建议用“无滴膜”菇体较大时,若菇盖上有水滴,表面会形成“疤”(稍凹陷,发黑),影响外观品质。
2.6.3 此时温度在12~15℃为宜,温度高了菇柄会不够紧实。
2.6.4 采收前3天,湿度应在85%左右,以延长采收后的保鲜期。
2.6.5 及时采收:当菇盖即将展平时,颜色变浅时采收,此时菇的香味浓,口感好,保鲜期长。
[技术关键] :采收前3天,适当降低温湿度,可使菇的口感更好,更接近白灵菇的口感。
2.7& 转潮期管理:
只要掌握好上述技术,第一潮产量生物学效率应在75%左右,菌包会严重失水而变软,所以,刮净料表之后,及时用直径约2.0 cm左右的钢筋打孔洞,深度至袋底3 cm 处,然后灌水至高于料表2 cm左右,48 h之后倒去多余的水,盖上湿报纸催蕾,此时,气温应在15~17℃ 为宜。
[技术关键] :
打孔千万要避免打得过深,从而避免打透之后“一灌水就漏光“的现象发生,灌水能使菌包及时补充水分,提高二潮产量,所以如果24 h 之后,发现有些菌包料表面的水已吸完,应马上再灌水,如果操作得当,第二潮可收25%左右的生物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黄年来,18种珍稀美味食用菌栽培.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2. 陈士瑜,菇菌生产技术全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中国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现状与问题探讨
近些年来国内掀起杏鲍菇栽培热,杏鲍菇周年工厂化栽培象雨后春笋在各地涌现,日产量从数百公斤到10吨的企业全国大致有100多家,难以用准确数据统计,估计全国平均日产量已超过200吨。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数福建漳州市,2008年10月止整个漳州平均日产量有38吨,2009年10月止平均日产已超过50吨,厂家由2008年的35家增长到现在有42家,累计投资额达二亿元,全部都是自有的资金投入,没有拿政府一分钱的扶持资金。  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目前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稳定性依然不够,除福建漳州市在技术上相对比较稳定外,全国大多数工厂化栽培成功率较低,百分之五十的厂家处于时好时坏,仍然在亏本。但是,由于市场价格相对较高,每公斤平均价一直保持在10元以上,全国有多家企业都有扩大再生产的打算,更有业外的资金看好这个项目的发展前景,想要投资建厂。本人就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杏鲍菇工厂化栽培存在的几个问题,发表一些看法,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也许能对同行和想投资者起一点点帮助。  一、对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没有作可行性研究,盲目投资。  经常会碰到业外的人想投资,他们只是听说种杏鲍菇很赚钱,就想投资,问其对食用菌产业了解多少,回答是完全不了解或只了解一点点。这种人又是很冲动,说干就干,立即上马,到处参观,依样画葫芦,结果可想而知,失败告终。  我国食用菌工厂化栽培起步比较晚,对金针菇栽培技术相对成熟,而对环境要求相对比较苛刻的杏鲍菇就没有那么顺利了。食用菌属于生物学范畴,即使是从事食用菌工作很熟悉的人,也许还不能够胜任某一菌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也还需要一个认识再认识的过程。更何况其他行业对生物原理不懂,对食用菌特点更不清楚。大多数企业也仅是停留在依样画胡芦,靠经验,靠模仿生产,还是处于低水平栽培阶段,有些甚至连基本原理也没有弄明白,对栽培工艺中的细节更不了解,遇到问题时常束手无策,其产品产量和质量波动性比较大。  投资要谨慎,投资杏鲍菇工厂化栽培虽然是一个很好的项目,但是如果你是一个业外的人士,你应该先对食用菌行业作比较全面的了解,要对投资项目作可行性研究。投资食用菌业是有一定风险的,首先要有承受风险的心理准备,另外,一个企业必须要有一个在技术上能统筹兼顾的总负责人,相当于一个技术总监的角色,当然企业的法人或者所有者也应该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才不致于外行领导内行,受制于人。  二、没有对聘请的技术员作综合评价,盲目投师。  许多业外投资者不懂得技术,又不知道技术的有多重要,以为聘请一个月工资一二千元的技术工人来管理就可以种出菇来,就可以帮助企业赚钱。结果是由于技术上的综合素质太低,碰到问题束手无策,或胡乱摆弄,把生产厂变成试验厂,同样是连连亏本,才后悔莫及,早知道种菇这么难,就不会去选择种菇。  要知道,工厂化栽培需要具备数、理、化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而常规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已不能满足于工厂化栽培的需要,要想获得成功,没有各种人才的群策群力、合作攻关,就难于应付生产过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导致失败。目前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还不成熟,大多数厂家对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没有充分了解,多为依样画葫芦,特别对如何制作成功栽培包的方法技巧不够,对菌包生理成熟后诱导菇蕾形成的机理缺乏基本了解,对子实体发育过程的温度、湿度、空气、光照不能正确调控,等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的成功率。所有这些,不是一般技术工人能胜任的,特别是文化程度特低的技术工人,他们虽然能种出菇来,但是却不能应对不同条件下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种出来的菇时好时坏。  要避免盲目投师,就要对想引进的技术进行综合素质的考量。首先,要选择有资质的单位,是否有技术资格证,是否有技术贸易许可证,技术员是否有职称。同时,看看有没有技术实力,有没有自己的杏鲍菇工厂,具备实际操作经验到底有多少,要作详细的了解。最后还要考察一下专业水准,对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了解多少,是否具备规划设计能力,会不会制定操作规范、操作标准、岗位责任等一系列管理运作文件。  三、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认知度不够,没有企业运作理念。  许多业外投资者不懂企业管理,以为只要聘请一个技术高手就可以使企业赚钱。虽然这种企业有技术高手,但是由于企业管理无序,没有一整套有效的管理手段,工人没责任心,甚至有的管理人员对技术操作要求更是阳奉阴违,不按操作规程去做,结果还是赚不到钱。  有一位投资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的老板折腾了三年后,深有体会的说:不要指望有钱投入,就想叫工人帮你赚钱,不抓企业管理,就会导致失败。管理出效益,如何进行认真有效的管理是工厂化栽培的核心,人是技术措施的实施者,再好的设想如果实施不到位也是纸上谈兵,技术必须有管理的协调。很多人不重视企业管理,老板做事随心所欲,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工人不按操作规程去做,这种企业虽然技术上还可以,但是管理上问题百出,经常不是发生制包污染杂菌率高,就是菇长得不行,天天有问题,天天出问题。  想要使杏鲍菇工厂化栽培能赚钱,有效益,必需建立标准化的生产管理体系。管理标准化,操作标准化,产品标准化。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变传统的监督管理模式为自主管理模式,变产品的事后检验为对危害的源头控制。用操作标准化来保证产品标准化,抓培训,抓过程,抓反馈,整个生产环节始终处于符合标准要求的稳定可靠状态。建立产品的企业标准,包括从菌种、原材料一直到产品包装出厂、运输、上货架的整个生产过程的规范要求。与此同时,还要相应制定保证产品达到标准的三套文件.即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及无公害产品标准。企业标准要坚持高起点,不仅以国内行业标准为基础,而且尽量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必须依托现代工业技术,把众多工业领域的高新技术和成熟技术引入到生产过程,例如生物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化学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大批高新技术成果都可以在食用菌工厂化这个平台上应用。因此,投资食用菌产业,必需整合先进的技术,加上规范的企业管理,才能使您走向成功。
(福建省龙海市九湖食用菌研究所涂改临)
以下是近年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现将文章摘要登出,读者如需要论文全文,可来电索取。
联系信箱: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安徽阜阳]阜阳市颍泉区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安徽阜阳]阜阳市颍泉区科技局,安徽阜阳236000
[1] [2] [3]
依据杏鲍菇生物学特性,研究开发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的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找出人工智能控制下的适合其生长发育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参数,从而提高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的经济效益。[著者文摘]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杏鲍菇又名剌芹侧耳,是欧洲南部,非洲北部以及中亚地区高山,草原,沙漠地带的一种品质优良的大型伞菌。肉肥厚,质地脆嫩,且具有杏仁香味,是高档食用菌。杏鲍菇的发菌适温为23―25℃;形成原基的温度为10―18℃,最适12―15℃;菇体发育适温范围为10―21℃。日本的工厂化杏鲍菇栽培,其拌料,装瓶,灭菌,接种,培养,发菌,育菇,挖瓶等工序都采用机械操作,由传感器和电脑自动控制温,湿度,投资大,效益高。许多理念和技术值得借鉴。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厦门361009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要点
高寒地区反季节杏鲍菇栽培技术
,青海西宁811600
本文分析了杏鲍菇生物学特性,提出了在高寒地区栽培反季节杏鲍菇的技术要点。[著者文摘]
杏鲍菇栽培技术
一、& 条件要求 1.营养杏鲍菇属木腐菌,对栽培原料的适应范围广泛。一般调配基质碳氮比在20:1左右时菌丝活力明显增强,产菇量亦随之提高。杏鲍菇需要较丰富的碳源和氮源,氮源越丰富,菌丝生长越好,产量也越高。菌种生产中添加一定量的有机氮、无机盐,如蛋白胨、酵母或麦芽汁可加速菌丝生长。栽培生产中可将棉籽壳、玉米芯等作为主要原料,调配氮源时以麸皮、4.出菇管理①幼蕾阶段幼蕾个体小,抗逆性差,需较严格稳定的环境条件,该阶段可将棚内温度稳定在10-18℃、相对湿度90%-95%、光照强度500-700勒克斯,少量通风,保持棚内凉爽、高湿、弱光及清新的空气,约3-5天,幼蕾分化为幼菇,即可见子实体基本形状。
杏鲍菇栽培技术初探
,晋州052260
杏鲍菇(Pleurotuseryngii)因其野生条件下主要发生于刺芹植物枯死的根茎及周围土层中,故又称刺芹侧耳。分类学上属担子菌亚门、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由于杏鲍菇菌肉肥厚,菌柄粗壮,质地脆嫩,并且食之有一种特殊的杏仁香味,是侧耳属中味道最好的一种,故被誉为"平菇王"。杏鲍菇子实体内含18种氨基酸及部分对人体有益的矿质元素等营养成分,且其呈味物质十分丰富,尤其令人食后不忘的杏仁味,使得消费者对其青眯有加;加之较高的耐贮、耐运性,使其保鲜性能及货架寿命大大延长,也是受市场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21世纪开年以来,不断有商家在寻求该产品,无论鲜品、烘干或粗制品均可,但是由于生产者对杏鲍菇没有投入相当的精力去开发生产,致使该商品供不应求。这说明了杏鲍菇开发的前景及其潜力。[著者文摘]
高山绿色杏鲍菇栽培技术
,]浙江天台县农业局植保站,] [2]
为了提高高山绿色杏鲍菇产品的质量,满足人们对绿色杏鲍菇的需求,实现高山杏鲍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天台县高山杏鲍菇生产实际,总结出高山绿色杏鲍菇栽培技术,供参考。[第一段]
日光温室杏鲍菇栽培技术
,兰州市雁宁路234号730010
甘肃省兰州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日光温室,截至2006年底,全市日光温室栽培面积已达2667hm^2,成为当地冬季蔬菜供应的重要基地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但由于长期周年连茬生产,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病虫种类积累、为害加重,导致产量下降,生产效益降低。为了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生产品种,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珍稀食用菌品种筛选及栽培技术研究”项目组自2003年开始引进杏鲍菇在日光温室试种,[第一段]
袋栽杏鲍菇栽培技术
杏鲍菇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食用菌新品种,现已形成规模种植.笔者在万苍乡农技站杏鲍菇基地,总结了一套袋栽杏鲍菇栽培技术,包括栽培前与栽培过程的有关知识及栽培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
珍稀食用菌――杏鲍菇栽培技术
,]兰州市农科所[1] [1] [1] [2] [2]
杏鲍菇是近年来推广的一种珍稀食用菌,属担子菌亚门,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杏鲍菇菌肉肥厚,菌柄粗壮,质地脆嫩,并且食之有一种特殊的杏仁香味,是侧耳属中味道最好的一种,胡被誉为“平菇王”。子实体内含对人体有益的18种氨基酸及部分矿质元素,是一种理想的保健食品。[第一段]
杏鲍菇栽培技术探讨
,建阳354200
杏鲍菇又称雪茸,是近年从国外引进的又一食用菌新品种,它口感脆嫩,味道鲜美。产品可保鲜出口,可盐渍制罐,又可脱水烘干,市场潜力极大,且栽培周期短,我市建瓯、建阳等地5年来进行大规模栽培,每万袋投资约5000元,产值可达万元以上,但是各栽培者因栽培环境、品种选择、气候条件及栽培技术各环节的影响,使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差异,现将几年来试验研究与指导生产中,发现的问题与取得的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第一段]
杏鲍菇优质高产栽培
杏鲍菇,即刺芹侧耳,子实体菌盖极小,色泽灰暗或灰色,菇柄肥大,中实,整株呈棒状或保龄球状,与平菇同种同属,质地脆嫩,味道鲜美,柱状菇尤胜。产品可保鲜出口,可盐渍制罐,又可脱水烘干,市场潜力极大。[第一段]
图解杏鲍菇的特性与栽培――菇房准备,原料及其处理
《 食药用菌 》
,福州350001
1栽培简介和所有商业性木腐生菌类一样,杏鲍菇栽培也是走熟料栽培技术路线。国内杏鲍菇栽培分为季节性自然栽培和工厂化周年设施栽培。杏鲍菇出菇温度范围窄,国内不少地方引进福建漳州杏鲍菇栽培模式进行自然季节栽培,但很多栽培者对于如何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变化进行调控,以满足其发育条件,经验依然不足,商品菇的比率偏低,[著者文摘]
杏鲍菇菌渣栽培草菇技术
,漳州353000
草菇(Volvaria volvaceae)属热带和亚热带高温型食用菌类,子实体分化适温在30-32℃。草菇风味独特,生产周期短,很受市场欢迎。草菇品质优良、味道鲜美、肉质细腻、菇汤如奶,营养价值很高,它还具有降低胆固醇和抗癌、解毒作用。草菇是世界第三大栽培食用菌类,但生产上一般采用稻草栽培,[第一段]
杏鲍菇菌渣栽培草菇技术
,漳州353000
草菇(Volvaria volvaceae)属热带和亚热带高温型食用菌类,子实体分化适温在30-32℃。草菇风味独特,生产周期短,很受市场欢迎。草菇品质优良、味道鲜美、肉质细腻、菇汤如奶,营养价值很高,它还具有降低胆固醇和抗癌、解毒作用。草菇是世界第三大栽培食用菌类,但生产上一般采用稻草栽培,[第一段]
杏鲍菇液体菌种研制与工厂化栽培应用
,安徽阜阳]阜阳市德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2] [2]
杏鲍菇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相比较,液体菌种制种时间缩短了40天以上,发菌培养时间缩短10天以上,所以批量出菇时间提前50天以上。提高菇房利用率和产能,降低成本。液体菌种在培养罐内,一次培养菌种量大,接种快,效率高。液体菌种接于固体培养料内,萌发点多,菌丝生长快而均匀,污染少,出菇整齐,产量高,品质好,节约资源,提高效益。[著者文摘]
杏鲍菇“速转”高产栽培及高效加工
杏鲍菇是大型肉质伞菌,菇柄肥厚,质地脆嫩,味道纯正,保质期长,市场售价较高,栽培效益较好。但常规栽培转化率较低,特别是后期产量很低。"速转"即快速转化新技术栽培,有以下优点:一是菌龄可缩短10天左右,转化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100%以上;二是有利于实现半机械化操作,省工节本增效;三是杏鲍菇商品性好,售价高;四是易管理;五是产量高,特别是后2潮菇产量为常规栽培的1~2倍。一、选用良种。选用纯化的PLeura菌株。其菇体单生或丛生,单菇重100~150克,菌龄50~65天,出菇温度5~20℃。[第一段]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配方的筛选
,天津300384
以木屑为主栽培料,辅以棉子壳、玉米粉、玉米芯和麸皮,用正交试验设计出四因素不同水平的9个栽培料配方,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出菇试验,筛选出了子实体产量高、品质好的杏鲍菇生产原料配方。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原料对杏鲍菇的性状及生物学转化率有很大的影响。2号配方子实体菇形规整、呈棍棒状,生物转化率高达91.4%,是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高产配方。[著者文摘]
杏鲍菇袋式工厂化周年栽培技术
《 食药用菌 》
,宁德352100
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菌盖及菌柄组织致密结实,菌柄雪白粗长,营养丰富,质地脆滑爽口,口感极佳,因其子实体具有杏仁的香味和鲍鱼的口感。被称之为“平菇王”,深受消费者喜爱。而利用制冷机组等设备工厂化周年生产杏鲍菇,可满足消费者的周年消费需求。[第一段]
菌草栽培杏鲍菇的配方优化
,广东韶关512005
利用粤北山区四种菌草为主要原料,设计出6种不同配方的培养基,进行杏鲍菇的栽培试验,筛选出菌草栽培杏鲍菇的最佳配方.实验结果表明:杏鲍菇在菌丝培育阶段,配方3和配方6中菌丝生长速度较快,最快的达0.455 cm/d,比对照组多0.056 cm/d;杏鲍菇在配方2中菌丝生长速度最慢,仅0.325 cm/d.在子实体形成发生阶段,杏鲍菇在配方3和配方6中子实体形成最快.生物转化效率最高的是配方6,达103.13%,与对照组相比,高出20.88%;最低的是配方4,转化率仅51.60%.[著者文摘]
杏鲍菇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
,江苏高淳211300
从适生条件、原料配制、菌袋制作、出菇管理等方面介绍杏鲍菇的规模化栽培关键技术,以为提高其栽培效益提供参考。[著者文摘]
杏鲍菇室内外栽培高产六要诀
,福建省古田县新城过河路13号
  杏鲍菇含有杏仁香味,日本人把它称为香口蘑,是近年来新开发的珍稀菇种.福建省古田县近年来从国外引种栽培.其鲜菇售价每公斤12~16元,栽培效益高,前途广.……
龙海市杏鲍菇标准化生产技术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中不同培养料配方的研究
,上海市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201106
对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工厂化瓶栽栽培的5个培养料配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配方5(玉米芯32%,杂木屑35%,米糠16%,麸皮12%,玉米粉5%)是试验的最佳配方,其子实体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分别达到0.148 kg/瓶和52.21%。相关性分析表明,每瓶产量和菇体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0.989)。[著者文摘]
杏鲍菇高产栽培技术
杏鲍菇又名雪茸、刺芹侧耳,也称平菇王或干贝菇,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大型肉质伞菌;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菌肉厚、开伞慢,菌柄细密结实、雪白粗长,孢子少,保鲜期长;味道鲜美,杏仁香味,富含寡糖,具有保健美容之功效。2000年以来,建瓯市东游镇与福建省农科院协作,进行杏鲍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取得良好成效,出口优质菇比例达80%以上,年栽培量达600多万袋。现将杏鲍菇的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第一段]
杏鲍菇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
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商品名也称雪茸。其菌盖肥厚,质地脆嫩,口感好,稍具杏仁味,有益气和美容作用,是一种口感好,又具有药用功能的珍稀食用菌品种。现将其无公害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第一段]
菌草工厂化栽培杏鲍菇研究
,福建福州350013
利用菌草替代木屑和棉籽壳作栽培配料,进行工厂化栽培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研究.试验以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工厂化栽培配方作对照,设置含菌草不同比例的配方3组,每组配方配制栽培50袋.结果表明,不同比例菌草配方菌丝满袋时间比对照缩短1~4d,生长周期比对照缩短3~9d,菌草可以促进杏鲍菇生长.不同比例菌草配方栽培杏鲍菇的生物率为73%~83%,单朵菇重72~91g,而对照的仅为71%和65g,菌草工厂化栽培杏鲍菇的商品率较高.[著者文摘]
杏鲍菇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杏鲍菇栽培场所、栽培原料、栽培方式和季节、菌种制作、栽培管理和采收等技术。本标准适用于杏鲍菇管棚和室内塑料袋栽培。[第一段]
杏鲍菇杉木屑不同梯度培养基工厂化设施栽培试验
《 新农村(CN23-1552/S) 》
,福建将乐]三明市食用茵技术推广站,福建三明]将乐县禾生原公司,福建将乐] [1] [2] [1] [1] [3]
针对如何提高利用杉木屑工厂化设施栽培杏鲍菇的产量及高产配方问题,我们于2011年在将乐县禾生原公司做了“杏鲍菇杉木屑不同梯度培养基工厂化设施栽培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第一段]
松木屑设施化栽培杏鲍菇配方试验
,福建三明]三明市食用菌技术推广站,福建三明]将乐县禾生原公司,福建三明] [1] [2] [1] [1] [3]
针对如何提高利用松木屑设施化栽培杏鲍菇的产量及高产配方问题,笔者于2011年在将乐县禾生原公司进行了杏鲍菇松木屑不同梯度培养基工厂化设施栽培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第一段]
松杉木屑工厂化栽培杏鲍菇的试验
,福建将乐]三明市食用菌技术推广站,福建三明]将乐县果树研究所,福建将乐] [1] [2] [3] [2]
为了使松、杉木屑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和解决迅速发展的工厂化栽培食用菌原料供应越来越困难的问题.在松、杉木屑替代杂木屑常规栽培香魏蘑等珍稀食用菌的试验取得较大成效基础上,2009年进行松、杉木屑工厂化栽培杏鲍菇试验。[第一段]
毛竹屑栽培杏鲍菇试验
,三明365000
毛竹是我市林区重点资源,竹林面积居福建省第2位。全市现有竹胶板、竹地板、竹凉席等加工企业400多家,竹企业加工下脚料资源十分丰富。这些竹企业生产大量的毛竹下脚料只有少量利用烧竹性炭,大部分遗弃没有利用,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环境。能否利用毛竹屑资源栽培杏鲍菇,现将这方面的试验情况报告如下:[第一段]
三明市食用菌生产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区划
通过对三明市山地农业气候资源和食用菌生产的气象条件的调查与分析,采用划分温期法和候平均气温资料,选择适栽食用菌品种和菌株,科学安排栽培生产季节,实现食用菌周年生产和高产优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气候资源小网格推算模式,制作食用菌生产气候区划图,趋利避害,为合理开发利用闽中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发展食用菌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食用菌应成为三明市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我市是福建省欠发达的内陆山区市,农业农村经济比较落后,但丰富的森林、土地、劳力等资源是我市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巨大财富。因此认为,发展食用菌生产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的最佳切人点,食用菌生产应成为市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食用菌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民增收,是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立市,生态兴市,科教强市”发展战略的一项有力措施和保证。
珍稀食用菌袋料栽培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以种植大户为“磨芯”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的探讨―将乐县万全乡珍稀食用菌产业化经营的调查
三明市实施食用菌生态工程的内容与成效
尤溪县野草栽培食用菌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五节芒栽培杏鲍菇等三种珍稀食用菌试验研究
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禾本科野生植物。荒山林沿空地都有大量分布,多年生,耐瘠薄,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是农林耕作主要的除草对象,资源十分丰富。近几年,我市永安、将乐等县建立了一批五节芒(菌草)栽培香菇、杏鲍菇、灵芝等食用菌生产基地,取得了较佳的经济效益。现将五节芒(菌草)栽培杏鲍菇、茶树菇、香魏蘑等三种珍稀食用菌试验情况报告如下:[第一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杏鲍菇做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