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的科学有意思吧

了解科学,就会支持科学了吗?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了解科学,就会支持科学了吗?
本文作者:Lithium42
科学界和科学传播界似乎有这么一种潜在的共识——了解科学,公众便会支持科学。他们一再宣传香烟或者肥胖的危害,希望能够让更多人有所行动。他们一再阐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希望能够消除公众的恐慌。他们一再论述气候变化问题,希望民众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这便是在科学传播中广泛流行的 “缺陷模型” (Deficit Model)——假设公众对于科技的误解与反对,源于他们缺乏科学知识、无法处理晦涩的科学概念。当他们了解科学后,自然就会像科学界自己一样拥抱科学的观点。
可是,调查发现,公众对科学的了解程度和他们对于科学的态度,呈现出一种吊诡的趋势——总体而言,公众对科学的了解程度和对科学的正面态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具体到某些特定的科技产品,如核能和转基因食品,知识和态度要么没有关联,要么就表现出负相关。还有的研究发现,对某些领域的认识程度和态度强度相关,但不能预测态度是正面还是负面。
科学知识,究竟有多大的力量?传播科学,到底有没有用处呢?
无力的事实
诚然,“缺陷模型”符合直觉,然而,这一方法论有一个脆弱的前提——它假定传播的对象都是一张崭新的白纸,会不加选择地接受得到的所有信息。但实际上,受众常常筛选媒体中的信息。他们脑海中已经生根的经验与观点,他们对于自身的身份认同,就像滤镜一样为呈现给他们的内容增添效果,以维护自己已有的价值体系。譬如,在美国,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高度政治化的议题。一般而言,民主党人或者自由主义(Liberalism)者,会更关心气候变化问题,并支持相关的环境政策;而共和党人或者保守主义(Conservatism)者,不仅会反对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举动,甚至否认全球变暖现象的存在。
【图说】左边的两幅图表展示了从 2001 年到 2010 年,在美国民众中相信全球变暖事实的人数变化趋势。上图是自由主义者(蓝线)和保守主义者(红线)的对比,下图是民主党(蓝线)和共和党(红线)的对比。来源:Andrew J. Hoffman,via Nature Climate Change
在美利坚大学的传播学者菲利普o索尔哈特(Phillip. Sol Hart)和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埃里克o尼斯比特(Erik C. Nisbet)的一项研究中,240 名成年人阅读了一则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报道。报道中写道,气温升高会促进蚊子和蜱虫的繁殖,从而加剧西尼罗河热和其他虫媒传染病的流行。这个知识理应让受众对全球变暖问题更加关切,但实际效果却让受众发生了极化:民主党人确实变得更加支持缓解气候变暖的政策;但是共和党人在看到这则消息后,反而产生了逆反效应,比对照组更不支持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
受众热爱生动而充满情感的故事,而不是冷冰冰的分析与数据。在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约翰o德o威特(John B. F. de Wit)和他的合作者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通过网站招募了118名男男性行为者,告诉他们,性交让他们容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注射疫苗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手段。接下来,研究者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说服方式。第一种客观阐释,通过流行病学数据,论证男男性行为有很高的感染风险。第二种则让一个感染者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因性行为感染病毒的经历。也许在科学工作者看来,孤立不证,第二种方式中的个例恐怕并没有说服力。然而偏偏是这样的论述比客观的数据更能让这些被招募来的人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并产生接种乙肝病毒疫苗的想法。
受众常常根据亲身经验形成自己的判断,尽管这种个体经验,可能在科学上并不严谨。在一项研究中,纽约大学政治学家帕特里克·伊根(Patrick J. Egan)和天普大学梅根·穆林(Megan Mullin),分析了美国民众对于全球变暖的态度和民众所在地气温的关系。他们发现,调查前一段时间的气温,较平时异常升高,会增加他们对于全球变暖这一现象的信念。来自公共医学的研究同样证实了个体经验对于人们的科学行为的影响。在决策是否接种流感疫苗时,之前是否经历过流感病状,是否接触过相关疫苗,是否有熟人接种过相关疫苗,都是重要的预测指标。
我不必举更多的研究来说明这一现象——在形成自己的观点与态度时,公众并不会乖乖地从事实出发。他们在认知上太懒惰,在维护既有观点时太顽固。在情感的鼓动、个体的经验、价值观的博弈面前,理智的分析似乎只是一个无力的下下之策。科学传播工作者希望提供给公众准确、客观的科学信息,帮助他们理性地决策。然而,完全理性的公民,只存在于学者乌托邦的幻想之中。
值得庆幸的是,公众在认知上的缺陷,又给科学与环境传播者一些“可趁之机”。正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缺陷模型”在增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与支持方面成效有限,传播学者在反思之余,也在提出新的解决方法,希望可以绕过知识层面,直接作用于人的态度甚至行为。
针对价值观来传达信息
正如我在之前提到的,保守主义似乎与全球变暖格格不入。相比于自由主义者,保守主义者有更高的“系统公正化”(System Justification)倾向。他们更愿意认为现有的社会系统是合理的、公正的,更想要维护它,而不是让它发生改变。保守主义者也有更高的国家认同感,为自己的国家辩护。而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和其他环境友好政策,通常需要对现有的经济、社会体制做出改革,因而常常会遭到保守主义者的反对。
不过,纽约大学伊琳娜o费吉纳(Irina Feygina)和她的合作者发表的一项实验发现,可以利用保守主义者“因循守旧”的价值观,来促进他们做出环境友好的行为。实验把保护环境诠释为一种维系美国的生活方式,保护国家自然资源的爱国举动。这样一种解释方式自然能赢得保守主义者的人心,于是他们系统公正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就消除了。
利用情感来传播
恐惧、愤怒、羞耻、内疚……这些蕴藏在我们原始大脑中的情感,似乎比理智的分析更具有力量。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医疗政策学者丽萨o高德曼(Lisa K. Goldman)和斯坦顿o格兰兹(Stanton A. Glantz),分析了各类型戒烟广告的效果。他们得出结论,无论是呈现烟草对健康短期或长期的危害,或是强调吸烟的成瘾性,在减少香烟使用量上都没有多大成效。相反,一种指控烟草产业的宣传手段,反而比宣传健康知识有效。这种策略告诉人们,烟草公司利用具有欺骗性、操控性的手段诱骗人们上当,让他们成瘾,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
这便是利用了情感的力量。对于成人来说,很多烟民虽然已经意识到了烟草对自己和他人的危害,却无法戒除,只能感到沮丧甚至内疚;这种宣传手段将他们内心的无力感,转换为对烟草行业的愤怒。而对于青少年来说,吸烟本来带着叛逆情绪,是为了抵抗社会规范和父母的约束;而这种宣传手段让他们意识到烟草行业的“阴谋”,从而促使其努力摆脱烟草公司的控制,争取行为上的独立。
用行为影响态度
我们常常以为是态度决定了行为。但社会心理学早就证实——行为也可以影响态度。如果把某一种价值观念转换为社会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的行为,等到公众亲身参与到其中之后,他们的态度自然会“跟上”他们的行为。芝加哥大学的行为学家诺亚o戈尔茨坦(Noah J. Goldstein)等人曾经做过这么一个实验,他们选择了一家酒店,在毛巾架上摆上卡片,鼓励房客重复使用毛巾。第一种情形下,卡片告诉人们,重复使用毛巾可以保护环境。而在第二种情形下,卡片写道,75%的房客都参与了这项通过重复使用毛巾保护环境的能源节约项目,这种标语,让毛巾的重复使用率显著提升。这种情形悄然中树立了社会规范,无形中有一种约束的力量,让人不得不遵守。
必须认识到,受众并非一张白纸,可以由传播者任意涂抹。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既有知识、成长经历、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他们筛选、解读媒体中信息的方式也千差万别。正因为这样,科学传播者的工作才显得艰巨甚至悲壮。在充满既有观点,甚至是敌意的受众中传播科学事实,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然而,倘若绕过知识,“操控”公众的想法,又会陷入伦理上的质疑。
是秉承传播事实的准则,希冀科学最终能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影响公众的既有态度,还是选择灵活变通,在必要时用一些技巧和手段推广科学的观点? 这仍然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不让信息畅通无阻地在政府、公众和学界之间流通,不让媒体健康地履行它本应承担的社会角色,只会导致双输局面。
内容注释:
态度强度(Attitude Strength),指态度具有坚持性和抵抗性的程度及其对信息加工过程和行为产生影响的程度。
参考文献:
Egan, P. J., & Mullin, M. (2012). Turning personal experience into political attitudes: the effect of local weather on Americans’ perceptions about global warming.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1(1), 1-14.
Goldman, L. K., & Glantz, S. A. (1998). Evaluation of antismoking advertising campaigns.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79(10), 772-777.
Goldstein, N. J., Cialdini, R. B., & Griskevicius, V. (2008). A room with a viewpoint: Using social norms to motivate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in hotels.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5(3), 472-482.
Hart, P.S, & Nisbet, E. C. (2011). Boomerang effects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How motivated reasoning and identity cues amplify opinion polarization about climate mitigation policie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XX(X), 1–23.
De Wit, J. B., Das, E., & Vet, R. (2008). What works best: objective statistics or a personal testimonial? An assessment of the persuasive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message evidence on risk perception. Health Psychology, 27(1), 110-115.
Feygina, I., Jost, J. T., & Goldsmith, R. E. (2010). System justification, the denial of global warming, and the possibility of “System-Sanctioned Change”.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3), 326-338.
文章图片:Nature Climate Change;(小图)Gordon Studer,via
你可能感兴趣
这文章才叫做误读研究,这些基于短期社会调查的结果怎么能用于解释具有深远影响的价值观,如果提高科学水平真的导致对科学的不信任,那人类对科学的热情应该早就没了来自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122)
了解科学,并不会让人支持科学。那么,传播科学的意义何在?
读完不知道能抢到第几
银行安保人
了解法律,并不会让人支持法律。
这个我觉得也得看个人吧。就像转基因食物,我觉得完全没问题,但是还是有不少人在抵制。有些伪科学的东西让人盲目,也对真正了解科学有一定障碍。国民素质有待提高。
这文章才叫做误读研究,这些基于短期社会调查的结果怎么能用于解释具有深远影响的价值观,如果提高科学水平真的导致对科学的不信任,那人类对科学的热情应该早就没了来自
前排有木有,先马克再看....
教育无边界字幕组概率课组长
引用 的话:了解科学,并不会让人支持科学。那么,传播科学的意义何在?引用 的话:这文章才叫做误读研究,这些基于短期社会调查的结果怎么能用于解释具有深远影响的价值观,如果提高科学水平真的导致对科学的不信任,那人类对科学的热情应该早就没了来自文章不是说“缺陷模型”有“缺陷”么? 意思是,了解科学,不一定能让所有人都支持科学…………所以,传播科学还是有意义的,而且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geek笑点低管理员
一知半解更可怕,科学知识有时候太容易被误解了。
眼科学博士
找到了图片还真是nature,我想吐槽的是,为什么没有error bar? 没有error bar凭什么说蓝线在上红线在下啊?
的确是误导,首文中所说”不支持“是什么意思,”了解“是什么定义。 在survey里面,问题是怎么样表达出来的。问问题不同也会造成偏见。比如问“你是否支持全球天气暖化这个论点” 答案可能就只有是,否。但是回答不知道的那些人呢?如果想回答不知道的人都因为不回答是,而被归纳成否,那么这个所谓的调差根本就是一个政治游戏了。 文中写到“报道中写道,气温升高会促进蚊子和蜱虫的繁殖...这个知识理应让受众对全球变暖问题更加关切,...民主党人确实变得更加支持缓解气候变暖的政策;但是共和党人在看到这则消息后,反而产生了逆反效应,比对照组更不支持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如果一个人被问到气温升高会进蚊子和蜱虫的繁殖,会不会支持措施,首先如果那个人不认同全球天气暖化这个论点,而回答不会支持措施,那么TA的回答根本不能归纳到这调差的结果里面。TA的 “不” 并非说不支持科学,而是不相信天气暖化。美国大学生大部分都自称民主党的,这种程度的调查,根本就是利用“教育”来误导读者,再打着教育的旗号,使无知愚民选择被文章美化政治立场。
法理学硕士
怎么看都不可能形成因果啊。比如说我了解宗教,但我不支持宗教啊==
第1次这么前
传播科学对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应该还是有相当大作用的,不然果壳的意义何在...
这里所谓的了解,只不过是“知道”而已吧。就像是我们从电视里看到一条新闻,“知道”了这条新闻而不是亲历这个事情,肯定不会完全相信的吧
“也许在科学工作者看来,孤立不证,第二种方式中的个例恐怕并没有说服力……”,到底是“孤立不证”,还是“孤证不立”?,嘿嘿
反过来似乎也成立——许多人不了解科学,但支持科学。
首先要了解: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引用 的话:这个我觉得也得看个人吧。就像转基因食物,我觉得完全没问题,但是还是有不少人在抵制。有些伪科学的东西让人盲目,也对真正了解科学有一定障碍。国民素质有待提高。转基因并非你想象的那么理想。人类将某种想表达的基因植入细胞的时候,产物是不可控的!选种的时候可能仅仅是达到了人类预期的表达效果,毒理实验过关,就算成功了。但是基因表达出来的其他物质的毒性可能并非短期内能显现出来的。也就是毒理实验并非绝对可信!而我们现在食用的是经过人类几千年验证的食品,十分安全。
毫无疑问 传播科学是有意义并且是必须坚持的。 以讹传讹是国人在大环境中被潜移默衍生的天赋。 以至于很多时候 一些无谓的谣言就足以引起大范围恐慌。从而各种各种不可思议的疯狂,譬如盐 譬如醋。 但在大环境下, 因为这些又是必需品 所以更多的时候又不得不跟风的去买。无知确实可怕。
录音爱好者,万有青年养成计划入围选手
引用 的话:转基因并非你想象的那么理想。人类将某种想表达的基因植入细胞的时候,产物是不可控的!选种的时候可能仅仅是达到了人类预期的表达效果,毒理实验过关,就算成功了。但是基因表达出来的其他物质的毒性可能并非短期内能显现出来的。也就是毒理实验并非绝对可信!而我们现在食用的是经过人类几千年验证的食品,十分安全。这个么,分类分层讨论……如果转入的基因片段完全来自已知的无害食物的可食用部分对应的DNA,那按照“几千年验证(虽然这个也不见得就一定靠谱)”的规则,可以认为是无害……如果转入的基因片段来自无害食物所在生物的不可食用部分的DNA(比如果树的根),但该部分基因在食用部分不表达(不产生对应的蛋白质和其他产物)或极少表达,那理论上还是可以认为是安全的,当然,保险起见还是需要实验……如果转入的基因片段来自其他生物的DNA,但该部分基因在食用部分不表达,那理论上还是可以认为是安全的或极少表达,保险起见还是需要实验……如果转入的基因片段是别的生物的什么功能或者干脆就是完全人造的DNA,这属于风险最大的类型,必然要经过长时间检验……所谓产物不可控,究竟是什么程度上的不可控?三个核苷酸对应一个氨基酸全都有确定的规则,如果是已知物种完成DNA测序,那转入基因片段所表达的蛋白质还是原来的类型(何况还不一定表达)……毒理实验当然不是“绝对”可靠的,你想要绝对,得排除无限种“可能有害”的因素,别说转基因,野生纯天然的物种都没法达到这条件,能把常规项检完就行了。不是时间够长就保险,黄樟素致癌,花椒八角还不是照样吃了几千年……对于转基因食物,如果一个人吃上两三百年一定会死的话,但吃无妨XD
录音爱好者,万有青年养成计划入围选手
逻辑、思辨等都是违反人直觉的,你说的再科学合理,很多人还是会不得不屈从或者顽固地执于本能,无论是烟酒造成的感官刺激,还是宗教带来的精神体验……科学把这些人性的弱点都剖析清楚,不等于人们就会接受这些反本能的规律,越是理性,越反人性XD
好meta的研究,科学家太狡猾了!
引用 的话:转基因并非你想象的那么理想。人类将某种想表达的基因植入细胞的时候,产物是不可控的!选种的时候可能仅仅是达到了人类预期的表达效果,毒理实验过关,就算成功了。但是基因表达出来的其他物质的毒性可能并非短期内能显现出来的。也就是毒理实验并非绝对可信!而我们现在食用的是经过人类几千年验证的食品,十分安全。但是生物本身也是不断变异着呢,你也无法判断生物自身的变异会不会有其它边际效应
引用 的话:这个么,分类分层讨论……如果转入的基因片段完全来自已知的无害食物的可食用部分对应的DNA,那按照“几千年验证(虽然这个也不见得就一定靠谱)”的规则,可以认为是无害……如果转入的基因片段来自无害食物所在生物的不可食用部分的DNA(比如果树的根),但该部分基因在食用部分不表达(不产生对应的蛋白质和其他产物)或极少表达,那理论上还是可以认为是安全的,当然,保险起见还是需要实验……如果转入的基因片段来自其他生物的DNA,但该部分基因在食用部分不表达,那理论上还是可以认为是安全的或极少表达,保险起见还是需要实验……如果转入的基因片段是别的生物的什么功能或者干脆就是完全人造的DNA,这属于风险最大的类型,必然要经过长时间检验……所谓产物不可控,究竟是什么程度上的不可控?三个核苷酸对应一个氨基酸全都有确定的规则,如果是已知物种完成DNA测序,那转入基因片段所表达的蛋白质还是原来的类型(何况还不一定表达)……毒理实验当然不是“绝对”可靠的,你想要绝对,得排除无限种“可能有害”的因素,别说转基因,野生纯天然的物种都没法达到这条件,能把常规项检完就行了。不是时间够长就保险,黄樟素致癌,花椒八角还不是照样吃了几千年……对于转基因食物,如果一个人吃上两三百年一定会死的话,但吃无妨XD我之前说的是基于现在科学界采用的基因转入方法!你说转入特定基因,表达出特定的蛋白质,那种危险性是非常低的。那是理想情况,现在做不到!拿个例子说吧:防冻西红柿!将深海鱼的表达防冻蛋白质的特定基因转移到西红柿细胞核内!听起来很安全很简单是吧?实际操作呢?现实是人类现在对DNA的认识非常有限!特定基因具体是那块?不知道!好了,各种实验找到一段(但是真正表达防冻蛋白质的也就是一段中的千分之一)。但把特定基因放进细胞核哪里才会表达出来?人类现在还不知道!那么做法是什么?把一堆片段,打进一个细胞核内!对,是一堆片度!各种DNA打断植入,各种不确定性因此出现!这就是现在很多学者也不接受转基因食品的原因!现在市面上流通的那些转基因物种,只是通过了现在的测试标准(至于标准就是,现在没发现的问题就不需去检验。如:三聚氰胺没发现致病之前,绝对不作检验)。所以以现在的技术去讲全面推行转基因,弊大于利!
引用 的话:但是生物本身也是不断变异着呢,你也无法判断生物自身的变异会不会有其它边际效应你这种情况影响相对小很多!特变只是少量个体变出对人类有害的物质,影响范围小!但转基因食品却不同,大规模培育、种植和食用!
科幻译者/作者/评论家
这篇文恰恰表现出对于科学传播的错误认识。科学传播最重要的不是传播科学知识,而是传播科学精神。文中举出戒烟的例子:通过指控烟草产业来诱使人们戒烟,并将之作为科学传播的成功案例。但事实上,这一策略尽管在短期内会比科学分析更为有效,但从长期来看,它却是助长了普通大众的偏见和无知,是对人类文明基础的又一次打击。作为科学传播者,我们不能因为敌人使用无耻的手段便用同样的无耻去还击。否则我们与他们何异?
引用 的话:这篇文恰恰表现出对于科学传播的错误认识。科学传播最重要的不是传播科学知识,而是传播科学精神。文中举出戒烟的例子:通过指控烟草产业来诱使人们戒烟,并将之作为科学传播的成功案例。但事实上,这一策略尽管在短期内会比科学分析更为有效,但从长期来看,它却是助长了普通大众的偏见和无知,是对人类文明基础的又一次打击。作为科学传播者,我们不能因为敌人使用无耻的手段便用同样的无耻去还击。否则我们与他们何异?唉,真是一个怪圈啊。如果有人想用“生动的事例”之类的东西来说服我,或是让我用“生动的事例”去说服别人,会引起我的反感;但对于大众来说,不唤起那些“本能”(呃,或者叫“进化产生的心理机制”)又不行。。。真是让人郁闷啊。。。
引用 的话:这篇文恰恰表现出对于科学传播的错误认识。科学传播最重要的不是传播科学知识,而是传播科学精神。文中举出戒烟的例子:通过指控烟草产业来诱使人们戒烟,并将之作为科学传播的成功案例。但事实上,这一策略尽管在短期内会比科学分析更为有效,但从长期来看,它却是助长了普通大众的偏见和无知,是对人类文明基础的又一次打击。作为科学传播者,我们不能因为敌人使用无耻的手段便用同样的无耻去还击。否则我们与他们何异?我也觉得是这样,但短期利益总是更显而易见。
引用 的话:这篇文恰恰表现出对于科学传播的错误认识。科学传播最重要的不是传播科学知识,而是传播科学精神。文中举出戒烟的例子:通过指控烟草产业来诱使人们戒烟,并将之作为科学传播的成功案例。但事实上,这一策略尽管在短期内会比科学分析更为有效,但从长期来看,它却是助长了普通大众的偏见和无知,是对人类文明基础的又一次打击。作为科学传播者,我们不能因为敌人使用无耻的手段便用同样的无耻去还击。否则我们与他们何异?顶一下。我也觉得有点标题党,文章里说的很多恰恰是因为不了解科学,所以误读科学研究的结果。后面的内容更只是相当于一种观点营销,感觉与科学精神相悖啊。
显示所有评论
(C)2016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地球上虽然有大量的水,可惜能为人类所利用的...
提高文化素质、广闻博见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道理。一个对生活有着...
日,中国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改建成功。改建之后,这座反...
前不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2015年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
疫苗中究竟有什么?注射疫苗的副作用大吗有多危险?担心孩子身体不...
前不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2015年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结果显...
  ①: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展出的百度大脑,已建成大规模神经网络,能模拟人脑工作...
成为一名科学家,是许多人童年时的梦想。然而,将这一梦想拉近,变成现实,可不是...
十万个为什么
地星人的异能
好奇实验室
小发明制作
是真的吗?
真的存在吗?
消失的物种
珍稀动植物
电脑手机答疑
qq空间日志
微信公众号引导小学生科学地解释探究数据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引导小学生科学地解释探究数据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绝对值什么意思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绝对值什么意思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曲高和寡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