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故事》的作者是谁?

中国通史作者是谁_百度知道
中国通史作者是谁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章嵚、钱穆、王桐龄、缪凤林、邓之诚、黄现璠作者有李泰棻、吕思勉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中国通史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五卷本《中国通史》展开中国历史的浩瀚图景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作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总撰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撰稿的五卷本《中国通史》,将于2016年2月由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本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15年度基础研究重大成果”和“‘国家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研究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联合制作的大型纪录片百集《中国通史》,也将于近日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
  本书作者和受访嘉宾可谓集一时之盛,包括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祖武、王震中、方克立,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佩琦,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等有重要影响的学者。近年来,图书市场出现了“历史热”,引领这场历史热的,主要是非史学专业人员,大多数专业史学工作者置身事外。虽然有些讲史图书以“学者品位、权威解读”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也聘请了一些史学专家,但具体到讲史这个领域,并不一定就是特定领域的专家,不少是其他专业的学者在跨界行动。至于网络写手,大多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许多所谓的讲史著作,无视历史研究的基本准则,热衷于“恶搞历史”,对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五卷本《中国通史》的推出,是中国最高学术机构专业史学工作者对于“历史热”的一次集体回应,它将史学研究新成果以贴近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方式展示出来,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与实践。
  全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用100个专题叙述了从中国境内的人类起源到晚清的中国历史,以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为主线,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充分吸收考古学和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时代演进纵向贯通,以问题分析横向展开,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宏阔的视野回顾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探索了中国历史的大脉络、大趋势、大线索、大走向、大波折,可以使读者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待中国历史,认识中国历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从祖先创造的文明中获取自信心和自豪感。
  与其他版本的《中国通史》比较,本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广阔的全球视野。本书站在21 世纪的历史高度来把握、透视与思考我们民族所走过的历程,同时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史的大背景下考察,通过与不同国家和民族历史的比较,勾画出中国历史发展的特色。
  二是严谨的学术态度。广泛吸收一切对中国历史有深入研究的学者的观点,客观对待有学术争议的问题,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复古主义,又注重防止唯我独尊的民族意识,体现出严谨的学术态度。
  三是从体例和内容看都是一部全新的通史著作,在图书规模上适合普通读者。比较恰当地处理了重点与全面的关系,对历史问题提炼恰当,在篇目设置上,既在总体上显得均衡协调,又各具时代特色;以专题式的综合体叙述中国历史,以普及化的方式表述对历史的解读,从人物、事件的细节入手,采用了人物传记与重大事件结合的方式,如周公摄政、诸葛亮治蜀、炀帝功过、永乐迁都等,着重写出了人物身上体现的时代特点以及对历史的贡献和影响,体现出了新的观点、新的视角、新的评价,既使中国通史表现的历史进程更加多姿多彩,又体现出了专业历史学者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深化了读者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宏阔的视野回顾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道路,表现出中国叙事、自主叙事的突出特色。
  四是恰当地处理了普及与提高之间的关系。本书在流畅叙事的基础上,适当地引用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原文,并对文献的历史背景和含义做了深入的解读,是从史学的浅阅读到史学古典原著、学术性经典作品精读的桥梁。
  五是本书是高端史学大众化作品。本书是以作者的原稿为基础编成的,保留了学术著作的特点――注重史料的考订诠释,保证了史实的准确与可信;借鉴了现代传媒的表达方式,以文学的叙述铺陈手法及讲故事的技巧赋予历史以肌理和血肉,从微观视角出发,注重生动逼真的历史细节的刻画,从而克服了以往专家写作的历史著作重视科学严谨,忽视可读趣味性的缺点,可以使本书适合大众读者的需求;本书采用了专业文物摄影师拍摄的历史图片,许多珍贵的图片是首次与大众读者见面。
  五卷本《中国通史》的创作前后历经八年,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多次组织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论证,并广泛听取所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它凝聚了全国众多的史学与文博工作者的智慧。
(责任编辑:孔令孜 HB001)
01/06 00:3001/04 07:4112/31 07:2712/26 03:3812/25 14:5212/25 00:3012/23 03:5412/22 09:53
读书精品推荐
特色: 品牌: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连载推荐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中国通史_吕思勉_在线阅读_九九藏书网
& 中国通史
作者:标签:
点击或手机扫描二维码链接访问3G版
上编 中国政治史下编 中国文化史...(展开全部)
正在读取信息...
正在读取信息...
你的评论...《中国通史》
来源:中工网
(一部有见识、没有意识形态框子的中国通史,著名历史学家陈恭禄先生遗稿尘封60年后首次公开出版。蒋介石高度肯定、顾颉刚先生誉为“较近理想”的中国通史版本,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学历史教科书之一,代表民国知识分子立场和最高学术水准的经典之作。弟子章开沅先生作序,著名学者雷颐、张鸣、谢泳联袂推荐。)
  书& 名:《中国通史》
  作& 者:陈恭禄 著&
  开& 本:16开
  定& 价:78.00元
  印& 张:39.75
  页& 码:636
  书& 号:ISBN 978-7-
  上架建议:中国历史
  中图分类:K
  内容简介:
  本书是陈恭禄先生著作中影响较大的通史著作,曾被顾颉刚先生誉为“较近理想”的中国通史版本。
  全书共60篇,70余万字,由史前写至清代,是一部持论公允、史料丰富、详略得当的中国通史著作。本书前20篇从史前写至三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已经出版,为当时高校通用教材;后40篇系根据陈恭禄先生的遗稿整理而成。本书现由中国工人出版社整理出版,使得陈恭禄先生的《中国通史》在新中国成立后得以首次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陈恭禄(),著名历史学家。1900年生于江苏省丹徒县。1916年考入美国教会办的扬州美汉中学,1921年考入金陵大学,先习化学,再转农科,后入历史系学习,大学期间撰写《日本全史》《印度通史大纲》,深受欢迎。1933年到武汉大学任教,1934年完成巨著《中国近代史》,数月内售至四版,被列为当时大学丛书之一,其后又重印再版多次,在当时的学界影响极大。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日病逝。与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教授并称为“史坛二陈”。
  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代史》《中国通史》《中国上古史史料之评论》《甲午战后庚子乱前中国变法运动之研究》《近代中国史料评论》《曾国藩与海军》《日本全史》《中国近百年史》《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等。
  编辑推荐:
  中国通史的写作,到今日为止,出版的书虽不少,但很少能够达到理想的地步……所有的通史,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其中较近理想的,有吕思勉《白话本国史》、周谷城《中国通史》、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陈恭禄《中国史》、缪凤林《中国通史纲要》、张荫麟《中国史纲》、钱穆《国史大纲》等。
   ——著名历史学家& 顾颉刚
  陈恭禄先生是中国近代史学科草创时期重要的先驱者之一,他不仅培养了一批中国近代史学者,还撰写了好几部颇有影响的教材,这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学术遗产,理应给以珍惜并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治学经验,至少可以作为进一步完善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参考。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章开沅
  陈恭禄先生学兼中西,这部《中国通史》提纲挈领、举重若轻,以自己的视角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疆域、人口、经济、民族、思想、宗教、艺术方方面面的繁复演变作了清晰梳理和深刻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颐
  陈著既不搞思想先行,以论代史,也不是史料堆砌,有学无识,而是既重史料,又兼分析,有叙有论。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郭世佑
  这是一部有见识,没有意识形态框子的中国通史。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鸣
  我中年以后读书,主要不是看什么书,而是看书是谁写的。陈恭禄先生的书,我每见必读,因为我敬佩陈先生这个人。
  ——厦门大学教授& 谢泳
编辑: 杨星
·相关文章
&&&&&&&&&&[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通史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