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十六,读初三学生厌学怎么办(女)特长班,成绩不好,成绩乎高乎低,分到班时11位,上次28位,有厌学侵象(家长不知道)总让...

某校九年级2班第一小组的7位同学今年参加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满分30分),其平均成绩为27分,其中4位男生成绩的方差为4.5,三位女生成绩分别为26,28,28.则这个小组 7位同学的体育考试成绩分数的方差为?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某校九年级2班第一小组的7位同学今年参加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满分30分),其平均成绩为27分,其中4位男生成绩的方差为4.5,三位女生成绩分别为26,28,28.则这个小组 7位同学的体育考试成绩分数的方差为?
某校九年级2班第一小组的7位同学今年参加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满分30分),其平均成绩为27分,其中4位男生成绩的方差为4.5,三位女生成绩分别为26,28,28.则这个小组 7位同学的体育考试成绩分数的方差为?
设四位男生的成绩分别为a,b,c,d∴¼[(a-27)²+(b-27)²+(c-27)²+(d-27)²]=4.5∴[a-27)²+(b-27)²+(c-27)²+(d-27)²]=18∴S²=1/7[(a-27)²+(b-27)²+(c-27)²+(d-27)²+(26-27)²+(28-27)²+(28-27)²]=3 答:7位同学的分数方差为3麒麟瓜西瓜种子8424,吉泽明步5张无码图片
<a href=".cn/able/40.html" title="陈冠希人肉,什么播放器电影最全,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陈冠希人肉,什么播放器电影最全,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c
友情链接:初二一年没学,初三想好好学考高中晚吗.初二期末成绩语文55数学49英语50物理28生物24政治91历史18地理16各位大哥大姐,帮帮忙啊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初二一年没学,初三想好好学考高中晚吗.初二期末成绩语文55数学49英语50物理28生物24政治91历史18地理16各位大哥大姐,帮帮忙啊
各位大哥大姐,帮帮忙啊
按我们老师的话说 初三努力能行!但那是骗你的话
可以啊,只要你下定决心,再说了你的成绩也不是很差的,加油哦。。
你这成绩去监狱读个高中差不多吧~
初中阶段只要初三非常努力 绝对没问题!如果还有问题 请加我吧
我爱陈翔)
不晚。只要你能够比别人多花一倍的时间。在学习新课的同时,补习初二的内容,首先补习与开学后马上要学的内容有关的内容(这主要指数学),物理初二初三的关联性小些,初二初三一起学问题不大。英语,每天坚持,多读、多背、多写、多练。各门课程都不能放松。现在还有一周,非常重要,在数学英语上多下功夫。...
以我的经验是可以的!找准方法!努力!肯定行!加我吧,帮帮你
你现在想全面提高是不可能的,时间来不及了,需要抓住重点,分类突破。看你的成绩,政治还可以,务必保持。生物、历史、地理需要多看书,有些东西不一定要全背下来,要多理解,历史地理结合起来学习,生物需要多观察,这几门还是有很大的提高余地。数学、物理你必须打好基础,从初一的开始从新学习,还是可以提高的。语文、英语建议找老师补课或者请家庭教师吧,经过一年的努力,基本可以...
一点也不晚,绝对来得及,我同学就是一个例子。别听老师瞎说,那都是吓唬人的,老师那只是为自己的任务着想。心若在,梦就在。没有声么晚的,只要你肯努力。
没有不可能……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就一个字,多做练习,每种题目做到你会为止,那种一看就会的题目就先放着,然后最后考试前认真做老师给的题目,所有的。语文政治历史就靠背了,其实真的不会难,努力去背总会有时间的。英语能背课文就背课文,不能背就把课文读到烂熟,语法什么的其实很难搞懂,读多了就靠语感也行的。地理有些题目是理解的,有些题目是背的。说真的,就是看你愿...
初中纯记忆性的东西,刻苦努力就行的我初三就复习了一年第一次中考300多分,第二年刻苦努力608分考上了不错的高中努力吧,没有什么不可能。加油!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长沙金井绿茶_去爱播电影_张筱雨人体艺术zhongtu_人体艺术与摄影...美服延迟总是乎高乎低的,有类似的朋友吗?(页 1)
清华附中入学50年纪念(6)
青&葱&岁&月
&&&&&&&&&&&&&&—清华附中初631班回忆
作者:初631班 于海南
一.入校报到、开学典礼
1963年我13岁,“小升初”考上了清华附中。父亲很高兴地告诉奶奶,奶奶年纪大了耳朵背,没听清楚,操着蓬莱口音疑惑地问“哪么考上了‘大蚧疤子’(青蛙)中学吗?”逗得全家人大笑不止。
8月30日父亲陪我提着行李到学校报到。乘31路公交车在清华园站下车,从南校门进入清华大学,一路向北经过化学馆,出清华园北一个很小的校门,紧贴着花岗岩砌成的围墙,有一条长约200百米煤渣铺成的小路,路西是一片水稻田,向北走过一座水泥板铺成的小桥就到了清华附中。(这段路从1963年9月~1968年6月,近5年的时间,我不知往返了多少次。)
我分在初631班,学号19。教室在教学大楼一层,正对门厅东边的第一间。班主任是王文元老师。全班同学50人,29个男生、21个女生,其中有清华附小考入的13人(4男9女)。学生陆续到齐,老师点名、分组、排座位。全部就座后,老师宣布了班委会名单,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宣传委员、体育卫生委员、文娱委员、伙食委员等。发了新课本。住校生回宿舍收拾行李床铺。下午,全体初63级的新生在5楼西侧的大教室听入学教育报告。教务主任谢德芳老师对新生的到来表示了欢迎,给我们讲了校规校纪、作息制度等等。像打开水、洗澡、有小病找校医这样的生活小事都讲到了。特别强调了住校女生的安全问题,由于学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每周学生往返校园存在安全隐患,要求女生最好结伴而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8月31日星期六,下午全校师生排队进入清华大学大礼堂,参加开学典礼。校长万邦儒作报告。万校长一头浓密黝黑略微卷曲的中分发型,本是络腮胡的脸刮得干干净净,皮肤泛着青光,两道浓眉,双目炯炯,睿智、自信,一个很有风度的中年人。他用略带湖南口音的普通话给我们描述清华附中的美好远景,办学理念、发展方向,分三步实施的步骤,实现为清华大学培养后备人才的“一条龙”办学设想。他全面总结了上一学年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对新学年的期望。特别强调:清华附中是工程师的摇篮,要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材。再一次激励大家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做一个合格的革命接班人。万校长还特别表扬了今年升学考试的前三名,初中前三名就有我们班的彭承元同学,他以199分的成绩高居榜首。校长的报告引起了阵阵热烈的掌声。接着,又有优秀学生代表上台发言。
报告会结束后,文艺演出开始了。有我们初631班辜家曼、杨巾农等同学的舞蹈:《采茶上北京》、《雁群舞》。我们班这几个同学是清华附小舞蹈队的,这两个现成的舞蹈直接就搬到附中的舞台上来了,跳得很好看。有初61级王明伦的男生独唱《穿过密密的甘蔗林》;有初62级女生的藏族舞蹈《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还有初634班新生张伟的童声独唱《放驴》:
参加劳动过星期呀儿哟,
我给队上放小驴呀儿哟,
小驴小驴驮着我,
咿嘚儿、咿嘚儿走得急,
走着走着撒了欢,
一头闯进庄稼地,
碰倒两棵红高粱呀儿哟,
咬坏一棵老玉米……。
张伟是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的独唱演员,嗓音清脆嘹亮,幽默顽皮的歌声引起全场阵阵笑声。节目很精彩,演出结束,全校师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开学报到、住校、认识老师、认识新同学、隆重的开学典礼……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一切让我感到很新鲜,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990年校庆部分同学与万邦儒校长(前排左5)合影(王晶提供)
二.我们的校园
初进清华附中校园,让我惊叹:只见一座暂新的六层教学大楼拔地而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醒目。再走近看,二楼平台的护栏上镶嵌着一组汉白玉浮雕:描写少年学子学习、锻炼、劳动、科学实验的场景。听我们班同学说,教学大楼是清华大学土建系参与设计的。五、六十年代的北京,除了十大建筑外,一般办公楼多是3、4层。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清华附中能建成这么漂亮的教学大楼,太超前了!绝对是一个奇迹。
1963年9月,清华附中校园尽管还没有完全建好,但已初具规模。整体布局简约大气,三座主建筑:教学楼、宿舍楼、食堂。教学楼座北朝南,隔一条柏油路,正南面是一个400m标准跑道的大操场(这时的操场还没建好,但已预留了地方),操场东南方是一栋4层学生宿舍楼,宿舍楼南面有两个篮球场。食堂建在教学楼西北。操场东北建有一座锅炉房,平时供开水、洗澡水,冬季供暧。操场西边隔着一条南北路建有自行车棚,车棚北边有两排平房,用作办公室、体育器材、劳动工具库房。整个校园南靠清华大学,西临圆明园遗址(仅隔一条马路),东面、西南面、北面全都是一片片水稻田,还有荷花(藕)池。春种秋收,我们能见到农民在田里劳作,水田里的稻秧在生长,能闻到稻谷黄熟的清香。夏夜,我们躺在五楼大宿舍的床上,能听见远处传来的蛙鸣声。清华附中卧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优雅、宁静、得天独厚。
清华附中是完全中学,初、高中合校,原本只有初中部,1960年起开设了高中部。教学大楼各种设置、设施完整齐备。设有生物、化学、物理实验室;设有外语语音教室、录音室;音乐、美术专用教室;6楼是图书馆,5楼大教室是科教片放映室。每个教室都配备有先进的磨砂玻璃黑板,广播喇叭。此外,我们还共享了清华大学的大礼堂,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在这里观看科教电影、故事片,学校重要的大会、典礼、联欢演出也在这里举行。
三.学习那些事儿
我们的任课老师
我们班的任课老师大多数很有学问,讲起课来个个身手不凡。当然也有些年轻的老师正在成长过程中,稍有欠缺。说起清华附中的教师来源,有师范院校毕业分来的青年教师;也有很多学养深厚,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如:孔祥英、王蒂澂、雷彬茹、王漱瑱、高恬惠等等,这些大学教授的夫人经历了很多政治风雨,朴素、低调,都是认真教书的好先生;还有一些原先在大学任教的青年教师,因扩校教师紧缺而调剂到清华附中来,这些科班出身的老师,个个专业一流;甚至有几个清华大学的教师在附中兼课;还有一些因政治运动整下来的大学教师,到附中教书来了。老师们十分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功不可没。
为我们初631班教课的老师及课代表见下表:
初631班任课老师及课代表一览表
王文元&&雷彬茹
姜岁宁&&张亦鸣
刘&&斌&&高&&进
王家椿&&杨玉琴
郭海箴&&陈&&弥&&寇秀娟&&郭老师(新华社)
植(生)物
李向凯&&郭静芳
于志深&&高凤池
王振宗&&刘凤英
初一语文课本发下来了,是北京市教育局最新版本的教材,封面很漂亮,印着著名国画家关山月创作的国画:嶙峋的山峰苍松挺立,气势磅礴的云海,一轮红日正喷薄而出。画面右上角题写着:江山如此多娇。王文元老师教语文,他也是我们的班主任。
初见王老师,穿一身浅灰色制服,干净整洁、文质彬彬,只是梳着背头让我们有点儿“不感冒”。他讲课时微微笑着,声调不高,亲切自然,娓娓道来。一手漂亮的板书,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把我们“震了”。王老师站在黑板前,粉笔在手指间舞动,或重或轻,徐疾徐迟,得心应手,富有韵律,诗画一样美!
第一节课,王老师讲的是中国文字的起源:从最早的图形符号说起,到形成文字的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几千年中国文字的形成、发展、演变,从具象到抽象,几乎每种文字和字体王老师都演绎了一遍,清楚地印在我们的记忆里。王老师画画功夫也很了得,在他的主持下,我们班的墙报是全年级最棒的。王老师讲寓言《刻舟求剑》,他先在黑板上写下了课文题目和主题,然后寥寥数笔在旁边画了一幅画:一只小船在水面上行走。边讲边画,“坐在船上的人,一个不小心,手中的剑掉水里了……”,画画完了,寓言故事也讲完了。这节课,王老师书画并举,将寓言《刻舟求剑》的意境准确地表达出来了,别开生面。
为了给学生们充分的时间构思、写作,我们的作文课两节连在一起上。这天又是作文课,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作文命题,两个大大的字“秋天”&。他并没有马上让大家铺开纸写,而是带着我们上楼,直奔5楼楼顶平台看风景。让我们观察校园周围的景象:还没有收割的稻田,公路两边的杨树,西边圆明园遗址高高的土墩,矮矮的灌木丛……。王老师进一步引导我们,观察顔色、光线的变化。回到教室,我苦思冥想,感觉并不好写,肚里没有那么多漂亮词,只能平铺直叙了,其中有这样几句:“一片片水稻田,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太阳失去了夏天火辣辣的性格,变得温柔了。”“道路两旁的白杨,树梢已开始变黄,而下边树冠的叶子依然是深绿色的,仿佛小丑戴的帽子。一阵秋风吹过,刮落几片黄叶。……”这篇作文没有华丽的词汇,我写得很没底气。万万想不到,却得到了老师很高的评价:“文章叙述清新、自然,语言朴实、简练,刻画细腻如白描。”“像一盘丰盛、美味的野餐。”下一节作文课,王老师在班上念了我写的“秋天”,并作了讲评。课后还将我的这篇作文贴在楼道的墙报上。从此我懂得了:一篇好文章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朴素写实的风格也能打动人。
1990年校庆部分同学与王文元老师(前排左4)合影
雷彬茹老师教我们初三语文。她是北大知名教授的夫人,很朴素,在所有教过我们的老师里她最年长,同学私下叫她“雷大妈”,透着几分亲切。雷老师个子不高,挺直的胸脯,微胖的身材,花白微卷的短发,穿一件已洗成灰白色的开关领外套,和蔼、慈祥。讲起课来声音有些沙哑,但气势夺人。她讲毛主席诗词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只见她双眼微眯着望向远方,双手在空中有力地挥舞着“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她动情地讲着,仿佛面前耸立着白雪皑皑的昆仑山,狂风暴雪漫天飞舞……。抑扬顿挫的音调,吸引了全班同学。这一课雷老师讲得特别投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天雷老师上课提问,她指着中间一男生问:“喂,你来答,叫什么名字?”这男生蔫蔫地站起来,挠着头还没张口,旁边就有男生抢着说:“哈二蛋。”雷老师不知情:“哈二蛋你来答。”全班同学“轰”地笑了,这时他才红着脸开口:“我不叫哈二蛋,我叫刘国力。”原来刘国力跟着父亲从哈尔滨到北京时间不长,还没完全适应,听课不太专心,在下面画小人玩儿,被男生“戏弄”了一把,其实他人很老实。
数学换师风波
初中一年级,姜岁宁老师教我们代数,她教学经验丰富,口齿清晰,对数学公式的演绎表达很有条理,是我们喜欢的老师。她教了我们代数式、一次方程、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课程进行得很顺利。我们的代数作业有统一的格式要求:一张活页纸纵向对折,在页眉右边写下班级、姓名、学号,习题演算分两列写在活页纸上。每天早上,由组长收本组人员前一天完成的作业,收齐交给课代表,课代表将全班同学的作业交给姜老师批改。第二天早上老师再将批改过的作业发给每个人。
快到期中的时候,突然换了一个刚毕业的男老师—张亦鸣,江西人,矮个儿,中分头,瘦长脸,眼睛不大,厚厚的嘴唇,其貌不扬,穿一件灰黑色粗花呢长大衣。讲课嗓音沙哑,有口音。由于个儿矮,在黑板上写公式常常要踮起脚来,坐在前排的同学能看到他不太合脚的皮鞋里露出破了洞的袜子。他从南方到北方,初来乍到,不适应北京干燥的气候,有一次我见到他讲课的时候流鼻血了。张老师给我们上课,正讲到代数“零指数、负整数指数幂”这一节,由于口齿含混,又有口音,他很卖力地讲了半天,大多数同学都没听明白。没多久代数期中考试,姜老师教的那部分,大家考得还行,唯独张老师讲的那部分,大家错误比较多。同学们不习惯听张老师的课,期中又没考好,情绪很低落。郑燕铭也没考好,生病在家,我们几个女同学去照澜院看她,大家议论的全是张亦鸣老师,讲课听不懂,又没考好,都受不了了。有人嚷嚷:“不行,换老师!”还真有学生家长找到学校来了,要求换数学老师。校方问:“老师叫什么?”学生家长答:“张赤妈。”“我们学校没这个人呀!”“嗯?”学生家长一时语塞。原来,新来的张老师在黑板上自报家门时,这位同学高度近视没看清楚,将“张亦鸣”看成“张赤妈”了,闹个大笑话。后来校长出面了,在弄清事情原委后,校长很认真地向学生家长解释:“张亦鸣老师是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的高材生,教书应该没有问题的。”这件事对张老师是个不小的打击,可能校长找他谈了,后来张老师在课上曾心情复杂地表示道歉:“我知道你们都是高材生,我没有教好,影响你们的成绩了。”从此,张老师备课更加下功夫,讲课也更努力了。生怕我们听不懂,他白天课上讲过了,晚自习又跑到班上答疑,再给我们讲一遍。我几次生病缺课,他好几次在办公室里给我补课,从不怕麻烦。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张老师在班上组织了数学兴趣小组,课下专门辅导训练,班上很多同学都参加过数学竞赛,如刘斌、秦嘉黎、高进、欧阳永樱等同学。就这样,张亦鸣老师一直在努力着,我们也慢慢地适应了他的江西口音普通话,一直到初三我们也没换过数学老师。
教几何的是王家椿老师。他大脸盘,浓黑的扫帚眉,矮胖身材,不修边福。有一次上课,他两手沾着面粉嘎巴儿就进教室了。课堂上,王老师拿着木制三角板和粉笔,在黑板上画几何图,同学们的眼睛不由自主地全都注意到他手上的面粉嘎巴儿,这个印象太深了。
初中一年级,学校安排1、2班学俄语,3、4班学英语。拿到俄语课本的时候,班上议论纷纷:“怎么不让咱们班学英语啊?”“学俄语没用,学英语才有用哪!”班上有个同学父母曾留学英国,家里有很好的英语环境,对学俄语很失望,甚至想找学校调语种,但最终我们班还是学俄语。
教我们俄语的是郭海箴老师。他中等个儿,白净脸,穿一件灰色的中山装,干净、利落。听说郭老师从小生活在大连,有很好的俄语环境,口语棒极了。郭老师给我们讲课,面带微笑,自信、幽默。先教我们字母发音,俄语有10个元音、21个辅音、2个无音共33个字母。元音字母好发音,有些辅音则靠唇齿运气发出一点点气声,无音字母完全不发声。最难发音的是“Р”卷舌颤音,太难了,我们的舌头僵硬打不了弯儿,完全发不出音来。为了这个“Р”,我们早起练,课间练,在食堂打饭排队也练,就跟舌头较上劲了。经过一番苦练,好歹发出音了,但怎么也不如郭老师的发音那么好听,自然流畅。郭老师教我们俄文字母的发音、书写、单词的拼读。班上有个男生贾怀信,小个儿,圆圆的脸,光光的头,因为学俄语,被男生起了外号“лампа”意为灯泡。
上俄语课,只要听见郭老师说:“拿出纸和笔来。”我们就明白这是小测验,听写单词,也有简单的句子俄译汉或者汉译俄,10分钟左右的题。小测验天天有,大测验几乎每周一次,是郭老师刻写油印的试卷发给我们,这时我们每个人的神经都紧张起来,如果功课做到家了能很顺利地答完,如果没好好下功夫,结果会很惨。每到测验,同学们埋头答题,郭老师总喜欢趴在讲台上。这天课前,也不知是哪个男生恶作剧,在讲台上洒了胶水,郭老师没发觉趴了半天,等测验结束起来的时候,衣服袖子粘在讲台上了。
为了提高学俄语的兴趣,“учитель郭”(郭老师)还编了打油诗教给我们:
“я是我,ты是你,
карандаш是铅笔。
身上背着сумка(书包),
脚下踩着улица(道路),
来到наша&школа(我们的学校)。
路上碰见小юра(尤拉),
Юра(尤拉)的朋友是нина(妮娜)”。
汉俄语夹杂的打油诗,押韵上口,念着很好玩,还顺带着记了些单词。郭老师还请高中的大姐姐教我们用俄文学唱一首忧伤的越南民歌《我的家乡》。
2000年校庆部分同学与郭海箴老师(左4)合影
初二第一学期,换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陈弥教我们俄语。陈弥老师新婚不久(她丈夫是教初三数学的王锡祥老师),打扮入时,身穿玫瑰红色的小棉袄,烫着一头大花的卷发,戴一副深色宽边的眼镜。可能因为近视吧,曾发生过这样的事,陈老师上课提问,因为新来乍到谁也不认识,就看着我们班的花名册点名:“刘宁杰”,同学们一阵疑惑不知道叫谁。看看没人应,陈老师又点了第二个:“李建宇”,大家左右看看更是不解,沉默了一会儿,终于明白了,陈老师没看清楚念错名了。马上有同学说:“老师,不对!是刘宇杰、李建宁!”学生的纠正让陈老师一下子红了脸,太尴尬了!陈老师还曾将班上另一男生“张隅(yu)”念成了“张偶(ou)”。
这天上课,陈老师正在黑板上书写,全班同学也都注视着黑板,忽然教室后面“咕咚”一声巨响,把大家吓了一跳,原来是坐在后排的男生刘二朝趁老师看不见,抓起一个铅球,两手倒换着练“块儿”哪,一不小心没托住,铅球砸地上了,所幸没伤着人。陈老师气坏了,脸上一阵红一阵白。秦嘉黎坐在刘二朝前面,早就警告过刘二朝:“别练了!砸着我怎么办哪!”刘二朝就是不听。看看,今天够悬的,差点出事儿吧。
后来又换了寇秀娟老师教俄语,一直教到初三。我们的俄语课除了课堂教学,还有听力课,在专门的听力教室,放俄语录音,让同学们锻练听力,熟悉俄语对话的音调、语气。俄文可以直接拼读,初学俄语,我们觉得还比较容易,挺好玩的。随着课程的进展,词汇量的增多,内容的加深,俄语语法成了我们面前的拦路虎,俄语的变格变位,唉,太复杂了!名词分阴、阳、中性、单数、复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动词有不定式、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命令式等等。不管喜欢不喜欢,我们必须应付考试。都是死记硬背的功夫,花得时间越来越多。要知道,我们同时面对9门课呀,时间和精力的分配,对我们也是个难题。这时,我除了完成其他作业,就是背单词、背语法,真痛苦啊!很多年以后,我还做梦梦见俄语考试,大脑一片空白,单词没背下来,急死我了!
生物、理化
我们初一的《植物》课本是大32开本,可真厚呀!教课的是李向凯老师,个子高高的,楞角分明,一脸的严肃认真。李老师原来在大学教课,为支援附中,教我们了。李老师教课既注重书本知识,更注重实践和体验。他在教学楼北面开辟了一块地,西边栽有5、6排葡萄,用水泥柱拉上三根粗铁丝搭成葡萄架,东边是一片菜地,种着茄子、西红柿、黄瓜、豆角什么的。这个园子是我们的生(植)物教学实践基地,李老师带着我们在这里翻土、拔草,让我们观察不同植物的叶序类型。他带着我们在圆明园野地里采摘各种植物的叶子、花朵,夹在书里压平,做成标本。在生物实验室,李老师教我们做玻璃切片,滴上药水,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组织。教我们解剖青蛙,观察青蛙腹腔内部的器官组织。这个实验难度比较大,可我们兴致勃勃地按照老师的指点操作着,觉得很有意思!现在回想,为准备这个实验,李老师要付出多少劳动呀。我们的实验课管理很严格,有的学生因病缺课,课下还要找时间补实验。为配合教学,老师还利用晚自习在5楼大教室用小电影放映机放映科教片,有《植物嫁接》、《腔肠动物》等片子,一些大教学片是在清华大学大礼堂放映的。老师还组织我们参观过北京自然博物馆,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李老师在课堂上认真讲解基础知识,并利用一切机会、手段增加我们的感性认识。学习《植物》、《生物》,我们知道了植物(生物)的起源、发展、演变、种类划分…。尽管期末考试,我们捧着厚厚的课本记呀、背呀,很痛苦,但我们很敬重李老师。班上有几个男生逮了一只猫头鹰,给李老师送去了,算是为支持老师教学做点儿贡献吧。
初二第一学期,于志深老师教我们物理,于老师曾留学苏联,说话带有东北口音。与别的老师着装不一样,他经常穿着一件夹克,喜欢敞着怀,露出里面的衬衫,很有个性。他讲课语言表达简练,但概念、公式讲得清楚明白。课下,于老师还组织了无线电小组,韩国柱是小组成员。限于当年的条件,无线电小组活动并不多,仅是在物理实验室老师作一些操作示范,让学生在旁边观摩学习,但从此也给学生们埋下了爱好无线电的种子。
后来,高凤池老师教我们物理。他大高个儿,微黑的脸膛,戴一副近视眼镜。他讲课、板书都很认真,特别是一手很“跩(zhuai)”的“高体”字,一笔一划写得比较慢,撇、捺、横勾、竖勾都带着圆弧。高老师也是我们班初三的班主任,元旦班里联欢,高老师很动情地唱了一曲西部民歌《高高的太子山》:高高的太子山,山是那金银山,弯弯洮河水,水是那金银河……。
2010年10月部分同学与高凤池老师(左5)合影
初二物理课,来了一位姓李的实习老师,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瘦小白净,戴眼镜,梳着两条齐胸长的小辫,人很和气。“液体的压强”是她给我们讲的,她嗓音清亮,表达清晰,黑板板书字体娟秀,拿着“U”形玻璃试验架做实验演示很到位。这堂课李老师备课认真,准备充分,讲得很成功。李老师实习教课之余,还教我们学了一首新歌《奋发图强》:奋发图强,奋发图强,伟大的祖国要富强。奋发图强,奋发图强,革命的烈火高万丈。中华好儿女热血满胸膛,大海不能拦高山难阻挡……。&这首昂扬的歌曲也唱出了少年学子的心声。
初三教化学的是郑世仁老师(同学底下淘气地叫他“郑不是人”),矮个儿,白圆脸上架一副眼镜,说话带有江浙口音,书呆子气十足。第一节课,郑老师拿来几个盖着盖子的玻璃瓶放在讲台上,有的装着液体,有的似乎什么也没有。郑老师在讲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他边说边示范,教我们如何“嗅”,只见他打开一个瓶盖,左手拿着瓶子,鼻子与瓶子保持7、8cm的距离,右手五指当扇子,从瓶口向鼻子方向搧着,说:“这是最科学、安全的嗅法。因为有些液体、气体有刺激性、毒性,伤人的,很厉害的呀!”接着郑老师拿了瓶子,分别打开盖,让前排同学学着用他的方法嗅,并要求回答闻到什么味了。
郑老师有一句口头禅“很厉害的呀”常常挂在嘴边。他除了教课、实验,还很关注化学科研新动向,常看些化学专业杂志。讲课时,经常插上几句,国外杂志登了,某某又研究出新的化合物。“很厉害的呀!”讲元素周期律,郑老师告诉我们,有些元素自然界没有,而是通过一些特殊、超常规的实验设备、实验手段才能得到,国外先进发达的科学技术已能做到。讲到这儿,他情不自禁地感叹起来:“很厉害的呀!”为这,有同学给他戴高帽:“崇洋媚外”。
历史、地理、政治课
王振宗老师教我们历史,他是我们班初二班主任。王老师中等身材,白净脸,一口标准普通话,他讲课语言通俗、重点突出,一些大的历史事件像讲故事一样叙述得很清楚。1965年10月下旬,秋风瑟瑟,草木枯黄,王老师带我们全班同学凭吊了圆明园遗址,站在西洋楼远瀛观的断柱殘垣旁边给我们上了一课。王老师先讲了圆明园的建造史,展示了几张圆明园全盛时期的图片,我们无不为圆明园的建造艺术的高超、巧夺天工的美丽而惊叹,为我们祖先的勤劳智慧、非凡的创造力而感到骄傲自豪。王老师又向我们叙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初英法联军大举进攻北京,在圆明园野蛮地抢劫,疯狂地破坏,能搬动的统统抢走,不能搬动的连摔带砸,刀砍斧辟。10月18日他们又涌入圆明园放火焚烧,就这样举世无双的东方明珠圆明园不复存在了。清政府昏庸无能,竟与这些狗强盗签下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听到这里,怒火在我们胸中燃烧:这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啊!我们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更痛恨洋鬼子的侵略暴行。现场教学,深刻地教育了我们:落后要挨打!为了建设强大的祖国,我们要发奋努力学习。
初三是刘凤英老师教历史。刘老师短发,红脸膛,是个胖胖的中年人。讲课大嗓门儿,有浓重的江西口音。在讲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建立了红色政权,形容根据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刘老师说“焕然一新”因为口音变成了“han&lan一新”。
张葆琳老师教我们地理。她人到中年,高个儿,长方脸,大眼睛,染过的头发乌黑乌黑的。她讲课情绪饱满,声音洪亮。学习地理我们知道了地球形成的过程、地球的构造、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昼夜四季的变化,海洋、陆地的运动形成,天气和气候等等。张老师讲北京地区山的海拔高度如数家珍:“景山88.7m、香山557m、凤凰岭778m、妙峰山1291m、百花山1991m……。”这些课本之外的常识,丰富了课堂教学,很多同学至今仍然记住香山的海拔557m。在讲山东省这一课,张老师指着山东地图说:“山东省三面临海,一面接内陆,呈半岛状。地理位置优越,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物产丰富,盛产小麦、棉花、花生。山东的水果久负盛名:烟台苹果莱阳梨,即墨葡萄肥城桃……。”哇,太诱人了!说得我们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我们在清华大学大礼堂观看过地理科教片《泥石流》,影片中泥石流触目惊心的场面,巨大的破坏力,使我第一次知道了自然界还有这种地质灾害。我是地理课代表,课余时间,张老师让我帮忙画过不少分省挂图,用广告色上色,六十年代很多老师自己动手做教具。
顾小华老师教我们政治。她戴一副眼镜,双颊内陷显得颧骨突出,人很廋,背微驼着。政治课是副课,一般安排在上午后两节或下午上课,往往这时学生精力不易集中。在学生心目中,政治课比较乏味,提不起大家的兴趣。顾老师上课很有一套,为了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她精心备课,尽量突出重点。她讲课声音抑扬顿挫,音调乎高乎低。顾老师讲课声调平缓说明大家在认真听课,如果忽然抬高了音调,说明有情况了,可能有人思想开小差了。有时顾老师边讲边走到学生中间,说明有同学没认真听,在做小动作了。也真难为了顾小华老师,为了让学生学好政治课,她真是绞尽脑汁与学生们周旋。
从初一到初三,乔淑荣老师教我们体育。乔老师身高1.68m,剪着短短的运动头,穿一身合体的运动服,身材挺拔,步履矫健,特别精神。喊起操来,声音洪亮,短促有力,令全班同学都抖起精神来。乔老师对体育课的安排设置很讲究,一年四季,会根据季节变化安排不同的科目:跑、跳、投掷、体操、球类等等,注重训练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柔韧性、协调性,促进体能的全面发展。乔老师讲课很专业,动作要领示范、理论知识的讲解都很清楚到位。如:跑步摆臂是为了减小前进的阻力;腰部侧转用力带动手臂投掷才能投得更远……。很多体育运动的专业名词、人体力学常识我们都是从乔老师这儿学到的。乔老师很重视基础训练,但更讲究科学,为防止运动受伤,乔老师自己编创了一套《行进操》教给我们。有伸展运动、扩胸运动、左摆臂、右摆臂、左转体、右转体、左右前压腿、左右侧压腿等等。动作幅度很大,边走边做。然后再活动头颈(左右旋转)、两手腕、两脚腕、高抬膝,一般用四八呼喊操。这样一套准备活动做下来,浑身舒展,完全活动开了。当年乔老师领着我们,在操场上绕着大圈儿,喊着四八呼做《行进操》。这套操几十年来一直伴随着我,只要跑步锻练、游泳前做准备活动,我都会做这套操,很提精神,很舒服。
初一开学没两天,我得了疟疾住院,大病初愈后身体很虚弱。乔老师知道了,给我“免体”,让我去“体疗班”跟高年级免体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学打太极拳,慢慢恢复健康。西华初一时又瘦又小(仅1.41m高),乔老师担心她跳远从踏板到沙坑这段距离跳不过,也为了保护她别受伤,就让她直接站在沙坑边上起跳。我不是干体育的“料”,身体不好,又很笨,班上男生嘲笑过我,因此特别不自信。在上“单杠”这节课时,别的同学都能很顺利地完成动作:双手撑杠,右腿骗腿上杠,绕杠一周,再骗腿下杠。班上几个学过体操的同学更是上下翻飞动作完成得很漂亮。我心里恐惧,撑杠都撑不起来,好不容易撑起来了,战战兢兢骗腿上了杠,却无论如何身体在杠上旋转不起来。乔老师很耐心,一边做着保护一边鼓励我:“别怕,大胆做!”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勉强完成这套动作。
清华附中非常重视学生的体能发展,体育锻炼是每天“必须的”,量化要求就是每个学生体育达标。为此乔老师花了很多心思,强化训练,提高成绩。她带着我们到圆明园跑越野,陪着我们练俯卧撑,双臂吊在垒木架上练臂力,掐着秒表测验我们的短跑成绩。三年辛苦耕耘,我们每个人的体育成绩或多或少都有提高。说起来很惭愧,我不是乔老师的好学生,虽然也努力了,体育成绩始终不好,无以报答老师的辛勤栽培。
除了教学,乔老师还带运动队,主抓中长跑队。每天早晨或下午课后是训练时间,队员都是选拔出来的,个个一身运动衣,一双白球鞋,活跃在学校操场上,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班人才济济,有体育天赋的也不少:徐明明、郑燕铭、辜家曼、欧阳永樱、董志荣、秦嘉黎、王小平、彭承元、师勤、刘斌、宋启安、李颕明等等,各有所长。经过乔老师的科学指导、严格训练,成绩大幅度提高。其中李颕明初一时还没有体育运动的观念,后来参加了航海队、中长跑队的训练,他的强项男子800m的成绩逐渐提高,由少年级、三级运动员提高到二级运动员的水平。乔老师是我们最喜爱的老师,她带出来的学生都有一种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1964年夏乔淑荣老师(前排左一)和部分中长跑队队员(徐明明提供)
我们的音乐教室在教学楼二楼的西南角,一间四四方方很大的教室。光线充足,布置典雅:两块毛玻璃黑板挂在西墙,一架深棕色立式钢琴斜放在黑板右侧。教室东墙分别挂着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的油画像,靠墙角的木台座上摆着贝多芬的石膏像。教室中间整齐地排列着60多把特制的木椅,漆着淡黄色的木漆,椅子右侧支着一块前宽后窄类似扶手的托板,是放歌本用的。
王玉田老师教我们音乐。他极有才华,非常勤奋。王老师中等个儿,白净脸,宽额头,双目炯炯有神,嘴角似乎永远挂着微笑。他从教多年,经验丰富,弹起钢琴来激情澎湃,唱起歌来声情并荗。他上音乐课内容广泛,既有课本上的,也有自己选用的教材。比如教唱歌,有现代歌曲也有民间小调,甚至还有戏曲选段。王老师教我们学唱过评剧《夺印》选段:&&&&&&&&&&&
&&&我良言苦口将你劝,
&&&你是水火不进不愿听。
&&&你当队长四五载,
&&&迷魂汤灌得你昏沉沉。
&&&他们是虛情假意将你哄,
&&&你却与他们当知心。
&&&你要想一想……。
这个唱段的调子唱词我至今没忘,因为我们是头一次学戏曲,感觉特别新鲜。评剧是北京地方戏,学习这个唱段,让我们接触了民族传统文化,知道了我国戏曲的丰富多样。
王老师教我们乐理知识,学习简谱,也学习五线谱,期末考试也考乐理、视唱。有音乐欣赏课,用电唱机放一些著名的唱片给我们听,并进行讲解,提高我们的音乐鉴赏能力。还上过“二胡”课,每人一把二胡,王老师详细给我们讲解二胡的构造,各部位的名称。并示范如何调琴弦,用琴弓在二胡的两根弦上拉出“1”、“5”调试音准。
初一第一次音乐考试,同学们有的跃跃欲试,有的神经紧张。该李静云考了,唱的是《我们走在大路上》,王老师用钢琴伴奏,李静云放声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这时教室里出现了另外一种声音,是敲搪瓷饭盆的声音“当、当、当、当”,只见李朝鲜拿着吃饭的小勺,很认真地配合着唱歌的节奏,起劲儿地敲着饭盆底儿,笑死我们了。不记得老师给了多少分,但这种有创意的精神还是应该鼓励的哟。
王老师酷爱音乐创作,是个优秀的少儿作曲家。只要拿到好的歌词,一有时间就琢磨谱曲,有时也自己写歌词,没几天就写出一首新歌。我们在合唱队、小组唱活动时,经常试唱王老师创作的新歌。如《小河边》:
柳树墩儿,
哥哥河边吹小笛儿,
吹得小虾迷了路,
吹得莲蓬结大籽儿。
另一首《什么时候最快乐》:
布谷,布谷,
叫着的布谷鸟啊,
在什么时候最快乐?
在百花盛开的春天里,
它最快乐,最快乐!
游在水里的哲罗鱼儿呀,
在什么时候最快乐?
在深深的呼玛河里,
它最快乐,最快乐!
1963年12月底,学校接到一个演出任务,王老师组织我们排练了女声二重唱《划船歌》,代表清华附中的学生到北京电视台与外国小朋友新年联欢。我也参加了,还有初一的刘欣、初二的杨爱伦、钮丽英、陈曦等8个女生,演出着装要求红毛衣、蓝裤子,我向宋京一借了红毛衣。在北京电视台剧场的舞台上,王老师弹着钢琴伴奏,我们放开歌喉纵情唱着:
蓝蓝的天空无边无际,
朵朵白云轻轻漂荡,
碧绿的大海一望无边,
让我们划起船来尽情歌唱。
哦呀喳朋友们哪用力掌舵呀,
大海的怀抱里我们多快乐!
3/4拍的节奏,旋律优美欢快,二声部重唱和谐动听。一曲唱完,羸来热烈的掌声。
王老师热爱音乐教育事业,除了音乐教学,担任班主任工作,他还组织了很多学生文艺社团,有合唱队、军乐队、民乐队等等,王老师亲自指导排练活动。1965年春,在101中举行了海淀区中学生红五月歌咏比赛。我们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唱了一首王老师创作的新歌《眼镜找朋友》:
眼镜眼镜找朋友,
一找找到王小秋,
小秋躺在床上爱看书,
慢慢地眼睛就坏喽。
王小秋啊王小秋,
你说叫人多发愁,
将来工作不方便,
架副眼镜多别扭。
&&(白)王小秋哇可真后悔死了!
你说可怎么办呢?哎!
已经晚喽,已经晚喽!
这首新歌是给不爱护眼睛的少年朋友创作的,王玉田老师作词作曲。歌曲有4段,有领唱有合唱,演唱要求尽量口语化,加上动作边唱边演,表情很夸张。让大家在风趣幽默的表演唱中受到教育:一定要爱惜眼睛,保护视力,不要和眼镜做朋友。
听说王玉田老师有很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无法治愈,大夫预言:最多活到30岁。面对疾病的挑战,我们从未看到他有半点儿愁苦,整天见他乐呵呵地忙碌着,活跃在音乐课堂上,活跃在乐队、合唱队排练场上,活跃在音乐创作编曲写谱中,好象永远不知道疲倦。
1965年&1月学校师生共同编创了一台大型歌舞《做共产主义接班人》,朗诵词、歌词是附中学生集体创作,全部音乐谱曲是王玉田老师完成的。放寒假了,我们暂时没回家,利用假期抓紧排练合唱歌曲。窗外北风呼啸,而五楼大教室里热气腾腾,我们站在桌子椅子搭成的站台上,近200人的合唱队,近30人的乐队一起排练。王玉田老师担任指挥,他右手一抬,乐队奏出前奏,大鼓打着节拍,王老师嘴里也“邦邦邦邦,邦邦邦邦……”地伴奏着,紧接着又两手一挥,我们放声唱着:
长空万里东风浩荡,
祖国大地红旗飘扬,
革命战鼓惊天动地,
英雄的人民斗志昂扬。
亲爱的祖国是谁把你建设得这样富强,
是共产党和毛主席,
指引着革命前进的方向。
组织这么多人的合唱队在清华附中是第一回,雄壮激昂的歌声和着乐声、鼓声在五楼大教室里震响,我看见王老师起劲地挥舞着双手打拍子,兴奋得两眼放光,脸色发红,完全陶醉了。我心里在想:听说心脏病人害怕声音吵闹,可在王老师身上完全不是这回事。音乐是王老师的最爱,音乐让王老师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春暖花开时节,清华附中师生集体编创的大型歌舞《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上演了。由初64级李慧玲伴唱,校舞蹈队王金枝的独舞《十月里来秋风凉》,把我们带到黑暗的旧社会,孙毅等男生二重唱《童工挖煤歌》,舞台上七、八个童工破衣烂衫,背着沉重的煤筐,工头的皮鞭无情地抽打着……。舞台上,演出继续进行着:有压迫,就有反抗、斗争,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人民军队解放了中国。最后压轴的《葵花舞》将演出推向高潮,歌声唱着:
葵花朵朵向太阳,
我们的心儿向着党,
一颗颗火红的心哪,
永远为祖国激烈地跳荡。
演出非常成功,这是王老师最出色的音乐创作实践。几十年了,他倾情创作的歌曲,依然回响在我们耳畔。
舞蹈《葵花朵朵向太阳》演出剧照(徐明明提供)
日《王玉田从教35周年作品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音乐会即将开始,王玉田老师却突发心脏病不幸辞世。我看了电视实况转播,王老师的音容笑貌在我眼前浮现,他一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地斗争,写了近千首歌。歌如其人,乐观、坦诚、积极、向上。他为音乐而生,是用生命书写音符的人。
吴承露老师是我们的美术老师。微黑的四方脸已爬上了皱纹,直挺的鼻梁上架一副眼镜,花白的短茬头,粗壮结实的身材,说话京腔京韵,风趣幽默。第一节课讲“美学”,吴老师说:“人人都喜欢照镜子,照镜子就是欣赏自己的美。哪有一照镜子‘啪啪’给自己俩大嘴巴的。”几句话说得班里哄堂大笑。吴老师告诉我们,美是需要发现的,需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美无处不在,有静态的美,一只瓷瓶、一块蓝印花布,瓷瓶的形态,花布的图案,都有它的美。有动态的美,运动员跑步的姿态,舞蹈演员优美的舞姿,都有美在里面。吴老师说得太有道理了,从此我懂得:要学会发现美,欣赏美,美就在你心里头。
美术教室在二楼西北角。教室西墙挂着一幅巨大的油画,是吴老师的作品齐白石肖像:白石老人戴着老花镜,精神矍铄,花白的山羊胡子纤毫毕现。据说吴承露老师是齐白石的关门弟子,这幅精心绘制的肖像,足见吴老师对齐白石老人的敬爱。黑板挂在东墙上,旁边的桌上放着很多教具、石膏模型。教室里排列着高矮不一的几十把圆凳,每个凳前放一个画架,我们的美术教室条件相当好。
吴老师说:“美术课很重要,要打好基础。清华大学建筑系学生第一年上课就有写生,没有画画的功底考不上这个专业。”我们的美术课就从练基本功开始,桌上罢着立方体、圆锥体、球体石膏模型,我们用铅笔画素描。吴老师教我们用透视法观察物体的基本轮廓,远近、大小、光线、角度,指导我们铅笔素描明暗的表现手法。吴老师给我们上课,内容、体裁多样,铅笔画有静物素描,人物肖像素描;水彩画有风景临摹、图案设计;水墨画有人物临摹等等,还学习常用美术字。尽管美术课并不好学,学时也不多,但吴老师教给我们的技法,我们打下的那点儿基础,还是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出墙报、黑板报,布置会场,运动会设计标语牌,展板设计,甚至单位举办集体婚礼的装饰布置我都兼职干过,多亏了当年练就的这点儿本事。我至今仍保存着一张图画作业,是我初一画的水墨人物临摹,五十年了,是很珍贵的纪念。
&&&&&&于海南初中一年级的图画作业&&&&&&&&&&&&&&&&&&&&&&背面有吴老师的评分
吴承露老师油画、国画、水彩画、水粉画无不精到。当年清华附中每逢年节,教学楼门厅正面的照壁墙,准有吴老师的杰作,精心的设计,美丽的画面,那都是大手笔啊!吴老师书法也有一手绝活,有“板桥体”遗风。在北京昌平蟒山的天池旁,立有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吴承露老师的漂亮的书法“天池”。
1994年5月北京市教育局、海淀区教育局、清华附中、清华附中校友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吴承露书画展》。吴老师年轻时曾师从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李苦禅,这都是中国美术界如雷贯耳的大师呀!可是吴老师从不张扬,行事低调,毕生默默耕耘在教师岗位上。很可惜,吴老师年轻时的很多精品画作,都毁于文革。展出的书画作品大多数是文革以后创作的,几十年艺术实践的积累,厚积薄发,我们从中见到吴老师书画的精彩。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是对吴承露老师一生的肯定:我们的吴老师是当之无愧的美术大师!
劳动那些事儿
我们班教室黑板右侧贴着课程表,课程表上有劳动课,每周两节。一般排在下午,两节一起上。学校有专门负责劳动课的老师。
我们班劳动课代表是翟淑英。翟淑英家在圆明园以北的树村,世代务农。她从小跟着父母干农活儿,成了行家里手,劳动课代表她是最佳人选。翟淑英在女生里是中等个儿,身材壮实,梳着两条小辫儿,微黑的面孔,不大的眼睛,一脸朴实憨厚。人极聪明,能考上清华附中,很不简单。她干活儿泼辣,力气很大,女生里掰腕子她占绝对优势。
学校的基本建设还没完成,我们劳动课主要是建校劳动。操场到处坑坑洼洼,还没修起来。学校用大卡车拉了几十车土卸在操场西边,1964年3月我们集中劳动的任务就是垫平操场。大家分工合作,一些同学负责铲土过筛,一些同学负责装筐,两人一组抬筐运土,还有一些同学拿着铁锹、耙子平整垫土。春寒料峭,刮着西北风,我们却干得浑身冒汗,连续3天的劳动,我们手上打了泡,肩膀压肿了,但看到平整出来的操场地面,心里很高兴。后来学校买了耐火砖(马路牙子)为操场鑲上了边儿,在跑道上铺上了细煤渣,压实,划上了白色的跑道线,我们的操场终于修好了!利用劳动课,我们曾在校园西墙外,栽下两排白杨树。我们曾在劳动课老师的指导下,在宿舍楼西边拌三合土垫平压实,修了两个标准排球场。在这个排球场上,我们观看了学校高中男排与体院男排的精彩比赛。建校劳动让我们收获了劳动成果,体验到“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带给我们的快乐和自豪。
学校有意识地组织我们到农村与农民“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1964年9月开学没几天,我们初63级全体学生打起背包爬上大卡车,一路开向西北,来到冷泉村下乡劳动。我们吃住在老乡家整整7天。正是秋收大忙季节,地里活儿忙不完。第一天下地,给我们安排的活儿是捡“茬(zha)头”,就是清理玉米地的活儿。在玉米收割完翻过的土地上,将玉米茬头捡出来,扔在地边儿上,再集中运走。这活儿简单,但也需要注意安全,镰刀割过的斜茬很锋利,不小心会扎脚。我们忙活一个下午,终于清完一大块地。收工了,我们排着队,迈着整齐的步伐边走边唱《打靶归来》: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感觉挺棒的。回到老乡家洗过脸,吃着老乡蒸的玉米面窝头,就着白菜汤,感觉很香。我们7、8个女生住在老乡家一偏屋,地上铺着稻草,我们打地铺挤在一起睡,很快进入梦乡。晚上上厕所不太方便,我们打着电筒,几个人结伴去村里的公共茅房。在老乡家,我们学着解放军帮着扫院子,挑水,干些杂活儿,和老乡拉家常。以后的几天,我们运过玉米秸,摘过棉花,在场院儿扒玉米……。一个星期很快过去,我们明显地晒黑了,有的同学身上还“收获”了很多跳蚤咬的包。但下乡“三同”的经历,是我们学生时代难忘的一课。
每逢夏收、秋收时节,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到农村劳动。我们在学校附近的村里参加过下乡劳动:割麦子、起稻秧、插秧、挠秧这些大田里的活儿我们都干过。那时邢燕子、侯隽、董加耕成为革命青年的代表,大家从观念上鄙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踩一脚泥巴,炼一颗红心”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走革命化道路的行动,所以大家很积极地参加下乡劳动,自觉地磨练吃苦耐劳的精神,谁都不甘落后。
体育那些事儿
体育明星徐明明
徐明明学号10号,是班里的活跃人物。她扎着两把小刷子,大眼睛,高鼻梁,薄嘴唇,长得很精神啊!她身材修长,反应灵敏,性格活泼开朗,兴趣爱好广泛。在她身上你看不到女孩儿的娇柔,却处处透着一股阳刚之气。她跑起来健步如飞,董志荣送给她一个外号,得到大家的赞同,都亲切地称呼她“самол&#1105;т”(飞机)。
在大家眼里徐明明是“体育天才”,但我更相信“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份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这句话放在她身上最合适。在我们宿舍,每天清晨起床铃响了,总是徐明明第一个起身,麻利地穿衣洗漱,早早地下楼跑步锻炼去了。下午课后又见她到操场上参加训练。课余时间她参加了三个运动队:乒乓球队、中长跑队、舢板队。我见过她与校队的朱璞、窦英英、丁祥妹打乒乓球,只见她握着乒乓球拍,在台前左推右挡,又吊又杀,打得真漂亮,是我们班女生里乒乓球打得最棒的一个。谁都知道中长跑既要求速度,又要求耐力,训练运动量大。而舢板队的训练更艰苦,平时在学校有基础训练,每周还有一次水上训练,要步行到颐和园昆明湖(学校到颐和园约有5公里)在舢板上实际操练,训练完再步行回校。这种训练强度、精神体力的消耗放在我身上无论如何吃不消,可她坚持下来了!徐明明坚强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绝对是班里第一。&
乔淑荣老师发现了徐明明这棵好苗子,精心地培养她。为了合理利用时间,科学训练,乔老师动员徐明明退出乒乓球队、舢板队,专心中长跑队的训练。徐明明悟性极好,训练刻苦,短短几个月就初见成效。1964年春季海淀区中学生运动会上,学校临时抓徐明明参加女子400m项目,这是她第一次参加比赛,她长衣长裤,也没穿跑鞋,竟然拿了第六名。
小试初露锋芒,乔老师喜在心头,决定让徐明明专练400m。为她“开小灶”,制定了更为详细、合理的训练计划,并从生活上、思想上处处给予关心帮助。徐明明有了明确的目标,训练更自觉、认真、努力了。日复一日,乔老师的系统训练、技术辅导,为徐明明打下扎实的基础。冬去春来,在校运会上,徐明明脱颖而出,400m成绩一举打破维持了九年的校纪录。以后徐明明的400m成绩不断刷新,又多次打破校纪录。她在1965年春季的海淀区中学生运动会上400m拿了第一,在北京市中学生运动会400m拿到第三。她的400m最好成绩是1'5"8,距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成绩仅差0.8"。短短一年功夫,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这里面包含了多少艰辛和汗水啊!徐明明让我们刮目相看,让我们由衷地佩服!在班里,在学校里,徐明明是我们心目中的“体育明星”。每有她的比赛我们一定观战助威:发令枪一响,只见徐明明箭一般地冲向跑道,步幅大,姿态美,前300m速度始终不减,最后100m她开始加速了,速度越来越快,一路冲向终点,一个漂亮的撞线,又一个新的纪录诞生了。真过瘾哪!
徐明明在学校操场训练(1995年夏)(徐明明提供)
说起来,徐明明从未因体育训练影响过学习,她很善于抓紧时间,学习效率极高,成绩也很好。她一直是我们班里的体育卫生委员,工作认真负责,模范带头作用好,在班里积极组织大家参加体育锻炼,在初631班里有很高的威信。
初631班的“辉煌”
清华附中历来重视体育,学校每年都开运动会,早先是每年一届,后来又改为每年二届。比赛分甲、乙、丙三个组,甲组为高二、高三年级;乙组为初三、高一年级;丙组为初一、初二年级。学校的运动会很隆重,像一个盛大的节日,二楼平台围栏上悬挂着红色的会标,操场周边插上了数十面彩旗。全校按班级在操场北边设了观众席,各班都有黑板报展示,有大幅的宣传画、标语口号,也有本班体育明星的报导。广播喇叭声、锣鼓声、观众喊声汇成雄壮的交响曲。&
1965年春(我们初二第二学期)即将召开第七届校运会。为组织这届运动会,体育委员徐明明和班长、班委们动了很多脑筋,在班里作了充分的动员和准备。为初631班荣誉而战的雄心在我们胸中胀鼓着,几乎每个人都报了比赛项目,王晶报了手榴弹、女子丙组800m,小个儿的西华报了女子丙组400m,有的同学甚至报了三个(个人和集体)项目。体育是我的弱项,也破天荒地报了个400m。说实话,我的体育成绩实在拿不出手,但自认为队列走正步还是不错的。课下练队列,平时驼背的我昂首挺胸,摆臂踢腿,格外卖力气。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初631班蓄势待发。
彩旗飞舞,雄壮的运动员进行曲在空中飘荡,清华附中第七届运动会正式召开了。校领导及贵宾站在二楼平台上,83岁高龄的清华大学著名教授、人民体育教育家马约翰老先生作为贵宾也站在台上,检阅着各班级队伍。运动员入场后,万校长讲话,接着是马约翰老先生讲话,详细内容我已记不清了,但我记住了马老先生的一句话:“为祖国健康地工作50年。”强调体育锻炼能提高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为祖国多作贡献。
比赛开始了,径赛十分激烈,田赛也煞是好看,预赛、决赛,一轮又一轮。女子丙组400m比赛开始了,我平足,跑步横摆臂,完全没有运动员的“范儿”,我使出了全部力气,咬牙坚持跑到终点。不用猜,最后一名,毕竟是我人生的第一次,我不觉得丢人,重在参预嘛。我兴奋地坐在观众席上,为自己班级也为其它班级的运动员们加油。“咚咚”的鼓声、“加油”的呐喊声此起彼伏,整个清华附中操场简直沸腾了。
赛场上我们初631班异军突起,战绩辉煌,班里的“准运动员”个个发挥出色,居然拿了12个项目的第一!他们是:郑燕铭女子60m第一;郑燕铭女子跳远第一;徐明明女子400m第一(破校纪录);辜家曼女子跳高第一(破校纪录);董志荣女子800m第一;由郑燕铭、欧阳永樱、董志荣、徐明明组合的女子4&100m接力第一(破校纪录);刘斌男子400m第一;彭承元男子铅球第一(破校纪录);手榴弹男子彭承元第一(破校纪录);宋启安男子跳高第一;李颕明男子800m第一;由秦嘉黎、师勤、王小平、卢振华组合的男子4&100m接力第一(破校纪录)。此外还有董志荣女子200m第二;王晶女子800m第二;欧阳永樱跳远第二;翟淑英女子手榴弹第二;刘向东男子200m第二;童明开男子跳高第二,还有众多的其它名次。最后总分统计我们班有400多分,为校团体总分第一。这是初631班团队精神的集体迸发!这是初631班最辉煌的时刻!1965年的春天,班上多数同学还不满15岁,却尝到了成功的快乐,我们尽情地欢呼喝彩,为我们的班集体而感到骄傲自豪。乔淑荣老师也很高兴啊,她一年多来认真教学,严格训练使我们的体育成绩稳步增长,这届运动会是最好的检验。这届校运会凡是破校纪录的,都得到了马约翰老先生颁发的特制奖章,师勤一直珍藏着一颗。(见下图)&
马约翰老先生颁给师勤破校纪录的奖章&&&&&&&&&&&&师勤参加校运会的奖状(2张图片师勤提供)
因为比赛成绩优异,班里一些同学还代表清华附中参加了海淀区中学生运动会、北京市中学生运动会。他们是:徐明明女子400m;郑燕铭女子60m;辜家曼女子跳高(最好成绩1.34m);宋启安男子跳高;彭承元男子铅球(最好成绩10m);彭承元男子手榴弹(最好成绩57m);李颕明男子800m;刘向东男子三项全能。
60年代初,日本女排教练大松博文的教学法“魔鬼式训练法”风靡中国。北京体育学院为此立了一个课题,在清华附中组织了一个中长跑队,班里很多男生报名参加了,有王小平、秦嘉黎、刘斌、裘愉南等人。当时学校有两支中长跑队,一个体院队,一个校队。体院队只有男生,校队男女生都有。当时参加体院队的男生很自豪,认为比校队的高一个等级。
体院队采用的是“魔鬼式训练法”,强度高、运动量大。每天课余,体院的老师带着一队附中的学生(有的仅13、14岁)跑步、压杠铃……,训练格外艰苦。小队员们个个听话、认真训练,咬牙锻炼着。也有个别坚持不了退出的,但大多数一直坚持着。有的队员成绩有提高,有的成绩始终平平。训练了一年多,有的队员出现了伤病,有的甚至比较严重。过度的训练使我们班王小平几乎不能正常走路,总是一瘸一拐的,本来他的运动成绩不错,后来则完全不能跑了。其他队员或多或少也有程度不同的伤病。实践证明:对13、14岁的孩子进行超运动量的训练是不科学的,容易出现劳损伤病,还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没多久体院中长跑队宣布解散,一部分队员并到校中长跑队,一部分则完全退出了运动队。
体育锻炼是清华附中的优良传统,学校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我们的身心健康地成长。我们曾在清华大学观看过篮球比赛;曾到北京体育学院田径馆观摩国家运动员的训练。196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运会在北京召开,学校组织我们到北京工人体育场观摩田径比赛。我们见到了陈家全打破男子百米全国纪录,见到了郑凤荣打破女子跳高全国记录。我们坐在看台上,拼命地喊“加油”,拼命地鼓掌。随着时间推移,体育运动观念渐渐地在我们心中扎根。体育带给我们快乐、健康,带给我们精神力量,使我们终生受用。
当年4&100m破校纪录的四条汉子(左起:秦嘉黎、师勤、王小平、卢振华)(王晶提供)
文娱那些事儿
初一我担任了班里的文娱委员,开始我不知道怎么干,学校的开学典礼让我开了窍。开会前,我看到高年级的几个班互相拉歌儿,歌声整齐雄壮,全是些解放军部队战士们唱的歌。这些歌不是音乐课学到的,于是我抄些歌篇儿挂在黑板上,利用晚饭后,晚自习前的一点儿时间,教大家学歌。学了《南京路上好八连》、《打靶归来》、《拼刺刀》、《千里野营一路歌》等歌曲,学校再开大会的时候,我们班也能吼几嗓子军歌了。
1964年新年快到了,班里要开联欢会,排点儿什么节目呀?黄丹璐很能干,教大家排练新疆舞。这个舞蹈是根据维吾尔族大型歌舞《黑力奇罕》节选其中的一段,稍微改编一下而成。我参加海淀区小学生红五月歌咏比赛的时候,曾经见到五一小学表演的全本《黑力奇罕》,特别精彩!黄丹璐就是五一小学毕业的,能歌善舞。业余时间,在宿舍的楼道里,西华、陈湘珍、李朝鲜、方建明等几人跟着黄丹璐学新疆舞,我是伴唱,也跟着一起排练。新疆舞节奏感强,舞步、上肢动作都还好学,动脖子就难学了,好在大家学习热情很高,认真揣摩练习动作要领,没有多久也学会了。新年联欢时,随着:“吐鲁番的葡萄结成了串,树上的苹果甜。吐鲁番的羊儿成了群,人民的生活乐无边。哎呀呀……”西华、陈湘珍、黄丹璐他们出场了,大家欢快地舞着,虽然没有漂亮的演出服,但舞蹈动作,一招一式还是很地道的。这个节目受到大家的欢迎,还代表初631班到别的班里表演。
1964年10月班里组织了一个主题活动—参观清河敬老院,这是我们为社会尽义务、献爱心的一次体验。班主任王老师和班委会很重视这个活动,大家积极性也很高,很短的时间里就排练出一台节目。有合唱、独唱、诗朗诵、还有舞蹈。在清河敬老院礼堂里,我们为孤残老人、儿童演出,向他们表示慰问。黄丹璐、西华、陈湘珍这几个同学跳着新排练的舞蹈《刨地瓜》,我仍然是伴唱:“种呀种地瓜呀,种上大地瓜,地瓜本是个好呀好庄稼。…”这首歌风趣幽默,舞蹈动作夸张,逗得大家使劲地乐,得到观众热烈的掌声。参观敬老院,给我很深的印象,见到这么多畸形残疾儿童,我很震惊,心都抽紧了,同在蓝天下,同样是人,他们太可怜了!我很佩服敬老院里的服务员,细致耐心地照顾着他们。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这是中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的成功。喜讯传来,整个清华附中沸腾了。下午课后,全校师生打着红旗、敲着锣鼓,有人举着套红的“号外”,按班级编队绕着学校操场游行。我们兴奋地喊着口号,唱了一首又一首歌:伟大的国家伟大的党,红日东升照四方。伟大的人民顶天立地,伟大的军队握紧枪。……此时此刻,只有歌声才能表达我们激动的心情,只有歌声才能表达我们对党和祖国的热爱。
相比北京城里(今天的二环以内)的中学,清华附中没有很多大型集会、欢迎外宾的活动。但每逢“十一”国庆节、“五一”劳动节学校就组织学生到天安门参加游行、广场组字、狂欢晚会。初二那年“五一”前,班里宋京一先到外面学习了集体舞,回来在教学楼北面教大家学跳藏族舞《毛主席的光辉》、《学大寨赶大寨》、《打靶归来》等5、6个集体舞。“五一”那天下午5点左右,我们早早来到天安门金水桥旁,各单位、学校的演出场地早已划分好了:东边是北京大学,西边是清华大学,还有北京其他高等院校,整个天安门广场到处是北京市各单位参加焰火晚会的人。在我们的演出场地上,一面巨大的清华大学校旗迎风招展,庞大的乐队早已准备就绪。清华参加狂欢活动以大学生为主,我们附中的学生是来助演的。傍晚,华灯初上,乐队奏起欢快的舞曲,我们随着乐曲,绕着大圈儿跳着集体舞。“嗵、嗵”礼花弹轰响着飞向夜空,“啪、啪”爆开绚丽多彩的花朵。乐队暂停演奏,我们稍微休息一会儿,全都仰头欣赏美丽的礼花。礼花不时地变幻着品种,红、绿、黄、蓝、紫,有的像菊花,有的像牡丹,有的像星星一闪一闪的,有的像灯笼挂在天际缓缓下落,美不胜收!音乐又响起来了,我们继续欢快地跳着。
我们班里人才济济,有艺术天分的也不少。1965年1月学校排练大型歌舞《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班里大部分同学都参加了。辜家曼、杨巾农、宋京一在清华附小就是舞蹈队的,有舞蹈基础,她们参加了葵花舞的排演。秦嘉黎的笛子吹得很棒,歌舞中悦耳动听的笛子独奏就是他演奏的。我们大部分同学参加了大合唱。清华附中文娱活动一直很活跃,只要你有文艺特长,这里就有你施展才艺的舞台。
初三毕业前,黄丹璐报考了音乐学院附中,辜家曼报考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初试、复试已有些眉目了,一场文化大革命终止了这一切。
学校有自己组织的军训团,平时有60炮班定期训练,李朝鲜、李静云都是60炮班的。学校还请了军事教官,教我们练习射击描准,准星、标尺、靶心三点成一线。在清华大学射击场,我们参加了汽枪实弹射击,每人五发子弹,我们很兴奋,趴在地上,左手托着汽枪,眼睛描向靶心,右手扣扳机,只听一声令下“叭、叭”子弹射向靶标。这是我第一次打枪,很珍惜这次机会,实弹射击结束,我特意跑到靶标处捡了几个打扁了的铅弹,放在小盒子里作纪念。
初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后,学校组织部分同学到河北怀涞县的沙城军营集训了几天,徐明明、董志荣等人参加了这次军训。在部队,大家像真正的战士一样顶着烈日摸爬滚打,练习队列,学习匍匐前进,练习射击描准。一天的军训结束,真是饥肠辘辘,部队伙食很好,管饱:一大盆大米和小米合蒸的二米饭,几盘炒菜,都已摆上桌。10人一桌坐着,只等开饭的命令。部队战士们一首接一首唱着歌,董志荣看着满桌的饭菜,却不能动口,急坏了。好不容易下令开饭,大家狼吞虎咽,风卷残云吃得那个香呀。实弹射击开始了,每人发一支小口径步枪,6发子弹。董志荣近视眼,视力不好,看不清靶心,刚开始有点着急。后来一想,豁出去了,反正也看不清楚,瞄个差不多就扣了扳机,心里放松了,“叭、叭、叭……”6发子弹全射出去了,报靶员一报成绩居然打了个58环,可把董志荣高兴坏了!
月份,正是文革期间,解放军来到清华附中军训。初63级的教官是隋永珍连长,我们班的教官是梅文輔排长和一个姓王的战士。梅排长是河北宣化人,中等个儿,白皮肤,浓眉大眼,性格沉稳,配上一身绿军装,真是英俊帅气。那个年代,学生们特别崇拜解放军。军训让混乱了几个月的学校,顿时有些秩序了。军训期间,梅排长组织我们学毛选,练队列,打扫校舍卫生。军训教官还组织了全校学生行军拉练,按班级编队从清华附中行军到天安门广场。从学校到天安门,有将近20公里路,这样一路行军,我的脚打了好几个泡,但胜利完成拉练行军任务,大家都很高兴。李朝鲜招呼董志荣、陈湘珍、西华、李静云几个人说:“咱们五壮士在天安门照个像吧?”大家同意,黄友农站在旁边看热闹,李朝鲜一招手:“黄友农你也过来。”于是乎就有了拉练“六壮士”天安门合影。
梅文辅排长在天安门前(高进提供)&&&&&&&&&&&&&&&&&&&&&&1967年春拉练“六壮士”
班里那些事儿
初一我们班的班委成员:班长方建明、副班长彭承元、学习委员高进、宣传委员高王凌、体育卫生委员徐明明、伙食委员董志荣、文娱委员于海南。
初二、初三曾经担任过班长、副班长的是刘斌、方建明、高王凌。
这些班委们尽责尽力。每节课,老师一进教室,是班长喊“起立”、“坐下”。自习课秩序不好,班长会管:“别说话了!”“别下位子了!”宣传委员高王凌&,字写得漂亮,班里墙报是他负责办。体育卫生委员徐明明天天忙,锻炼、打扫卫生她都管。班里有重大活动,班委们一起策划商量,分工负责,配合默契。
五、六十年代海淀区的中学,101中是首屈一指的,清华附中则略胜一筹。在增设了高中部、搬入了新校舍后,经过努力,清华附中办学的整体实力大大提高。因为是附中,历年“小升初”直接从清华附小招一个班的学生,已形成规矩。但是独独1963年提高了门槛儿,这一年“小升初”清华附中没有照顾清华附小,而是公平竞争,按分数线录取。这一年,清华附中与101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差不多,因此,清华附小只有13人考入清华附中。后来这事引起清华大学教工的不满,1964届招生清华附中略微放宽了分数线。
清华附小考上来的13人统统进了初631班,4男9女,都是走读生。据说班里学号顺序是按升学考试分数高低排的,我们班学号前11位,清华园子弟就占了6位:彭承元1号、师勤3号、高进6号、郑燕铭7号、李牛牛8号、王晶11号,实力很强啊!确实,清华园子弟天分聪颖,学习自觉,在班里成绩不错。体育、文娱也各有特长,在班里相当突出。彭承元的铅球、手榴弹成绩大名鼎鼎,师勤的短跑、跳远,郑燕铭的短跑、跳远,辜家曼的跳高,王晶的800m在班里有目共睹。师勤还是清华附中校足球队的主力队员,在比赛场上曾攻进两个球。杨巾农从小练过体操,据说她和姐姐杨巾玄参加过海淀区小学生体操比赛,拿过名次。宋京一、辜家曼、杨巾农都有舞蹈特长。
得益于清华大学“厚德载物”的校训,清华园里长大的同学知书达理,纯朴善良,没有特别调皮捣蛋的。翟淑英也是走读生,家住圆明园北边的树村,离清华附中约有10里路,沿途荒郊僻壤,向西走全是羊肠小道,几乎没有人家。每到放学天色晚了,翟淑英一人回家很害怕,班里清华园的几个女生主动送翟淑英回家,有李牛牛、黄友农、王晶等同学,一来一去,再回到清华园家里,有20多里路啊!这事在班里从未张扬过。(如今提起当年的这些往事,翟淑英特别感谢这些同学。)因为路远,翟淑英上学中午从不回家,黄友农、欧阳永樱就在教室里陪着翟淑英下象棋、军棋、老虎棋,这几个同学的棋艺就是那会儿练出来的。有一次午休,我见到副校长韩家鳌来到班里,与欧阳永樱杀了一盘棋。本来走读女生没人有外号,黄友农和翟淑英经常一起玩儿,互相开玩笑,从此就有了“黄嘎巴儿”、“翟毛儿”。翟淑英和宋京一同桌,她觉得宋京一的字好看,竟然练出“仿字”的本事,她们俩写字几乎一模一样,简直绝了。翟淑英有个哥哥,在解放军排雷部队,1967年牺牲在越南前线。我们班女生特地去树村,向她家里表示崇敬和慰问。
平时班里男女生接触不多,一般男生一起玩儿,女生一起玩儿,有集体活动才一块儿商量着办。班里走读生、住校生关系融洽,女生互来互往更是经常的。因为同学关系,几乎每个女生家我们都去过,就这样熟悉了清华园。
初631班女生合影(徐明明提供)
(前排左起:黄友农、郑燕铭、宋京一、高进、徐明明、于海南、辜家曼;后排左起:西华、陈军、黄丹璐、杨巾农、欧阳永樱、王晶、董志荣、李楠)
以上照片由徐明明提供,照相时间在初三第一学期(1965年下半年)。学校组织参观历史博物馆,参观后全体女生一起在天安门前合了影。全班女生共19人,尚缺4人:方建明、李朝鲜、李静云、翟淑英。
学校女生宿舍分两处:教学楼五层有女生宿舍,学生宿舍楼四层也有女生宿舍。初一第一学期我住在五楼南面的宿舍。房间很大,有14张上下铺,我们班住校女生11人,和初62级女生合住。同宿舍有初62级的郭小荃、陈曦、贾天真、林淮、汪正萍等人,虽然她们仅大我们1岁,却像大姐姐一样关照我们。刚住校,感觉一切都新鲜,第一天吃了晚饭,我们几个女生在校园里遛弯儿,出食堂门向南没走多远,发现一条小溪,清澈见底,“哗啦啦”地一直流向学校南边的稻田。小溪里居然游着透明的小虾,这太好玩了!董志荣试图捞小虾,可忙了半天一无所获。
初一第二学期我们调到五楼北面的宿舍住宿。这回我们和高632班的女生住在一起,有:张蕴环、吴凤英、刘世先、付凤花、李小聪、马云香、俞吉林等人。我住上铺,旁边下铺是西华。她太瘦小了,穿着圆领灯芯绒上衣。高中的大姐姐们逗她:“哟,穿的童装呀!”西华声音颤颤地回答:“我妈妈在儿童用品商店里买的,省布票。”一天晚上,西华突然发起高烧,烧得满脸通红,痛苦地躺在床上。经检查患了“猩红热”,这是一种急性传染病,需要住院隔离。同宿舍高632班的付凤花,毫不犹豫地背起西华,送到清华大学校医院。学校医务室的大夫在我们宿舍里洒了消毒水,给每个人发了些预防药片,让大家吃。
住在五楼大宿舍的还有高61级的刘延东,她衣着朴素,梳着两条齐胸短辫,待人亲切温和。
初二我们搬到学生宿舍楼4层411室。同宿舍有欧阳永樱、方建明、董志荣、徐明明、西华、陈湘珍、李朝鲜和我。李静云、黄丹璐、徐纪琴和别的班女生住在旁边的宿舍里。学校住宿管理比较严格,每日早6&#8758;00起床,晚10&#8758;00熄灯。宿舍卫生大家轮流值日,学校不定期抽查卫生,打分评比。因此每个值日生都不敢马虎,床铺平整,被褥叠放整齐,床下脸盆、鞋子摆放整齐,壁柜上的漱口杯摆放整齐。有时卫生检查员伸手一摸门楣,如果有灰就要扣分。所以每到值日我要忙活半天,时间来不及了,早饭只能买个馒头夹2分钱酱豆腐凑合吃,否则上课要迟到了。我们宿舍始终保持着干净整齐。我去过男生宿舍一次,简直没法比。刘二朝脚受伤了,班主任王老师领着我们去宿舍看他,宿舍里那个乱,那个味儿,床下净是些臭鞋臭袜子!
我们宿舍里的几个女生,个个都比我强。欧阳永樱学号2号,短发,戴一副眼镜,人特别聪明。学习好,棋下得好,体育成绩好,短跑、跳远都是她的强项。董志荣学号4号,毕业于铁路五小,思维敏捷,反应极快,一肚子的文化水儿,出口成章,是我们宿舍里的“大文豪”,她是急性子,跑步频率极快,百米、200米成绩出色,800m&拿过第一。方建明学号5号,是我们班的班长,人长得漂亮,学习及各方面的能力自然不在话下。西华学号9号,个子瘦小,胆子也小,但学习理解力极强,成绩极好。徐明明学号10号,前面已有介绍,这里不再赘述。陈湘珍学号13号,个子不高,但人特别能干,自理能力很强,学习、文娱、体育各方面也是全面发展。还有李朝鲜,部队大院子弟,个性不张扬,为人热心诚恳,学习、体育也是全面发展的。
我们宿舍里有同学喜欢给人起外号,什么“西瓜”、“香瓜”、“老徐子”、“黄胖子”、“老马猴”。董志荣是寝室室长,有了外号“董室长”,后来简化成“室长”,有一次被张亦鸣老师听见了,说了一句:“反动!”我们知道他误会了,此“室长”非彼“市长”也,大家哈哈一笑,也不给他解释。
我体弱多病,开学后得了气管炎,晚上整夜咳嗽,躺不下来。大夫开了中草药,宿舍楼传达室的大爷义务为大家熬药,只要你送去中药,下了晚自习到传达室就能取来熬好的汤药。我吃了两个多月的汤药,终于彻底治好了气管炎。为此我又多了一个徐明明起的外号“病包子”。
我们宿舍的董志荣极有“文”才,出口成诗。中秋节到了,她馋月饼,晚上躺在床上一口气谄了5、6首打油诗:“中秋月圆,月圆饼甜,想吃没钱。…”逗死我们了。
大家一起住着,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也互相影响。有什么热点话题,大家在一起争论;个人有什么苦脑,大家会帮你化解。谁生病了,会有人主动帮忙打开水、打病号饭送到床前。我们一起在操场上锻炼,一起到圆明园的土坡上念外语,一起学唱二重唱“红梅赞”、“双双草鞋送红军”。我们宿舍女生还在乔淑荣老师的指导下,排练了一个女生表演唱《女民兵》:劳武结合好主张,大中学生扛起枪。要问这是两道什么杠呀,老师同学们哪,民兵连里她把排长当……。
同学们穿衣服都不讲究,因布票紧张,很少添新衣服。很多同学衣服裤子短了就接上一截,有的衣服胳膊肘、膝盖打着补钉,大家都以艰苦朴素为荣。要说时尚,班里的徐明明就算最时尚的了,一身合体的运动服,一双白色运动鞋。但徐明明是运动员,训练需要,我们觉得她穿着很好看,显得很有朝气。我们自己并不追求这些。
董志荣是我们班伙食委员,负责每月收伙食费,领发饭卡。饭卡每日三餐基本定量三两,余下的发些机动粮票。我们在食堂就餐10人一桌,每桌有桌长,负责本桌卫生管理。那年月国家经济刚刚好转,粗粮多,细粮少。食堂大师傅巧动脑粗粮细做,蒸发糕、蒸金银卷。米饭做成捞饭,有一大桶米汤供大家随便喝。后来条件更好了一点儿,每天早上给学校运动队的运动员们增加一瓶酸奶,有时有加菜供大家挑选。为了让学生们吃好,伙房刘宗有班长带领大师傅们尽心尽力,服务堪称一流。
李牛牛是我们班第一个加入共青团的。她外表文弱,不多言语,爱思考,行事低调,显得比较成熟。初二第二学期,她为发展徐明明、秦嘉黎、刘向东、刘斌、王小平入团做了很多工作。那个时候“入团”就是政治进步的表现,很多同学刚满15岁就写了申请书。说实话,我思想简单,但还是上进的,我两个姐姐都是团员,所以也写了“申请书”。那时入团不太容易,起码具备四个条件才有可能入团:家庭政治上没问题、本人政治思想表现好、学习成绩比较好、群众基础好。60年代强调“阶级斗争”,重视革命队伍的纯洁性。这些政治标准也影响到学校的校长、老师,选拔干部、发展团员,干部子弟比别人有优势。我们班最先发展的几个团员全是干部子弟,这无形中刺激伤害了一些同学,那些敏感的同学认为是班主任老师搞“宗派”。还有些同学学习很好,表现也不错,却无法摆脱家庭阴影,只能默不作声,无可奈何,将精神压力和痛苦深埋在心底。初三第一学期,班里成立了团支部,刘向东是支部书记,李牛牛为组织委员,又发展了高王凌、高进、陈湘珍入团。&
我们班男生多,女生少,班里部分男生自控能力稍微差点儿,注定淘气顽皮的事儿多一些。班里大部分同学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有一部分干部子弟,有一部分部队大院子弟,只有几个是工人、农民家庭出身的,大家和睦相处,比较团结。平心而论,我们班里的干部子弟大多数比较有思想,学习努力,行事低调,属于比较老实的。1966年6月,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真是一场浩劫啊!将是非黑白颠倒,心灵扭曲,我们也曾盲目跟风,但更多的是迷茫困惑,看不清楚,看不明白。我们班有“老兵”,但他们并不极端。可能是骨子里的善良本性在起作用,我们班没有发生过学生打学生、学生打老师的事儿,在疯狂动乱的年月里,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在时间隧道里穿越,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色彩,这些片断串起来的回忆,客观地描述了五十年前我们在清华附中的学习生活。我很钦佩万邦儒校长当年办教育的开拓精神、大胆实践。在我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清华附中给予我们的是“正能量”,为我们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13岁,我们就像青葱的幼苗,清华附中像肥沃的土地,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像阳光雨露,滋润着我们茁壮成长。
写成此文,是为了感恩。感谢清华附中,感谢培育我们的老师。同时也为了纪念“初631班”五十周年。我们生长在中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社会大课堂里,我们虽然经历了风雨磨难,但学习过、努力过、奉献过,我们无怨无悔,还是很享受这个过程。忙碌一生,我们的心态渐归平和宁静,愿这篇回忆带给我们温馨、美好!
5月31日我收到高进发来的Email通知:清华附中初63级50周年聚会并征集照片、资料、文稿。我整理了一些珍藏的老照片,扫描下来,用软件进行了编辑,陆续发给了黄友农。有些女生集体照,可以看出我们当年青春年少的影子,也能看出班里同学的团结心齐。有的老照片是我去北大荒前,与同学临别前的留影。真得好好感谢李朝鲜,当年是她用相机拍下来,自己冲、扩成照片,寄给我的。这些照片虽然不十分清楚,也发黄了,但太珍贵了!几十年来我一直珍藏着,时时感念着同学之间珍贵的友情。由照片引起的回忆,促使我写下这篇《青葱岁月》。
&1967年2月女生在天安门前合影
(前排左起:王晶、辜家曼、宋京一、郑燕铭;中排左起:西华、董志荣、李朝鲜、陈军、李牛牛;后排左起:黄友农、高进、于海南、杨巾农)
日于海南去北大荒前临别合影
(左起:西华、董志荣、徐明明、于海南、陈军)
本文主要以我的回忆为基础,穿插了班里其他同学的记忆片断。可以说这是初631班同学的集体回忆,只不过通过我的收集、整理把它形成了文字。为了尽可能的详实,我断断续续费时一个多月,在家里联系老同学、电脑前码字。我电话联系了初631班的老同学有23个,通了电话的有19个:高进、黄友农、徐明明、李朝鲜、董志荣、西华、李楠、王晶、陈军、欧阳永樱、翟淑英、黄丹璐、杨巾农、彭承元、师勤、刘斌、裘愉南、刘中朝、卢振华、。电话中,他们或多或少地提供了一些信息,师勤、王晶还提供了一些珍贵的资料照片。在此向老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还联系了乔淑荣老师,也核实了一些材料,在此,特向乔老师表示感谢。
本文有不实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于海南
&2013年8月
《青葱岁月》从A版修改到F版,历时近1个月。这期间又联系到了刘向东、俞跃德、赵大生、韩国柱、高王凌、李颕明、方建明,又了解了一些信息。与李牛牛、徐明明又核实了当年团支部的一些史料,徐明明还提供了一些十分珍贵的资料照片。经反复补充、修改,终于弄成现在这个样子。在此感谢所有提供帮助的老同学。文中除了注明出处的照片,其余都是我自己保存的资料照片,特此说明。
在写我们的任课老师的时候,老师们当年的形象历历在目,让人感怀万千:当年清华附中的老师们工资收入并不多,但他们朴素、敬业、较少“功利心”,师生之间的感情自然、清纯,像水一样透明,让人倍觉珍贵。
在修改本文期间,我曾与清华附中校友会的王武镝(原初634班)老师通过电话,我提出在初63级同学50周年聚会时,希望尽可能地请到当年教过我们、还健在的老师。从王武镝老师处我了解到已有很多老师作古了,他们是:雷彬茹、郭海箴、张葆琳、王稼春、顾晓华老师,加上万邦儒校长、王玉田老师、吴承露老师,在此,我向这些曾经教过我们的老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怀念。向还健在的老校长、老师们表示感恩和祝福:师恩难忘,感谢老师们当年的辛勤教诲,祝福各位老师们健康幸福。
我昨天(9月23日)改完稿,今天已将稿件发给清华附中校友会的王武镝老师。然后我与王晶通了电话,王晶报告了一个消息:今天上午她游园博园,刚好遇见清华附中的一些退休老师也在游园博园,乔淑荣老师、张亦鸣老师也在里面,王晶当即给几位老师留了影。晚上9点多王晶发来了2张数码相片,我一并放在这里与大家共享。感谢王晶提供的最新资料。
乔淑荣老师(左2)、邵光砚老师(左3)、张亦鸣老师(右1)(王晶提供)
乔淑荣老师(左)、张亦鸣老师(右)同游园博园(王晶提供)
老照片说明
日上午我即将乘车奔赴北大荒。在北京火车站的月台上,班上有好几个同学送我,其中也有几个男生到车站送行。童明开对我说:“于海南你去北大荒,这个送给你。”说完递给我两件东西:一张毛主席去安源的画(16开大小),这幅画当时还没正式发表,直到7月份才正式发行。另一张是初63级老兵在天安门前的合影,是我仅存的一张有初631班男生的照片。(于海南)
照片前排从左至右:解建华、冯立国、王书计、童明开、燕长江、裘愉南、刘瑞虎、曹光、郭淳学、吴辉;中排从左至右:赵小津、王江汉、单和平、李铁、刘二朝、刘瑞东、刘杰、王安南、樊太原、李建中;后排从左至右:闫新华、姜力、高建军、周继海、卜伟华、(不详)、张万利、刘杭东、金公理、江远、郭华明、饶小阳、贾怀信、赵大生。
注:名字下有横杠的是初631班男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5 www.51yue.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三学生厌学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