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成立的背景?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发布日期:&|&nbsp浏览()人次&|&&|&&]  日,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编辑:俞虹)[字号:
]前一则: 后一则: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行政区划——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宣告成立
15-07-27 09:19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新城区、玉泉区、赛罕区、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武川县、清水河县、土默特左旗
包头市:昆都仑区、东河区、青山区、石拐区、九原区、白云鄂博市、固阳、
乌海市:海勃湾区、海南区、乌达区
赤峰市:红山区、元宝山区、松山区、林西县、宁城县、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汉旗
通辽市: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开鲁县、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达拉特旗、准格尔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赉诺尔区、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根河市、阿荣旗、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五原县、磴口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
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丰镇市、卓资县、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凉城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阿尔山市、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赉特旗
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多伦县、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太仆寺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59725。您在:&&&&&&&&&&&&
内蒙古的农业科学技术-品种选育
作者:&&&&社会博览来源:&&&&点击数:419&&&&更新时间:&&&&
远在新石器时代,内蒙古地区已有适宜当地种植的黍、稷旱地品种。夏周时期,汉民已学会选择“嘉种”和区别早、晚熟品种。汉代大规模移民垦殖,作物品种从中原引入内蒙古地区种植。既有秦汉已在中原广为种植的黍、稷、粟、麦等,也有公元前从西域引进的豆、葱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4年,内蒙古地区居延郡(今额济纳旗)、朔方郡(今河套地区)已种植粟、小麦、大麦、黍、稷、豌豆、油菜、菊芋、长山药(薯)和高粱。清朝中叶,玉米和马铃薯传入内蒙古地区。
民国时期,开始有计划地品种引进。1930~1934年,绥远省建设厅委托华洋义赈会从美国引进兰麦(硬粒种)、鱼麦、甜菜、银白高粱、大根高粱、大豆、亚麻和棉花等品种。晋唐时期,内蒙古河套已引渠灌溉种植水稻。1919年,通辽地区朝鲜族农民首先开发水田种稻。30年代末,在牙克石、扎兰屯等地设立了35处原种圃。1940年,绥西农业改进所在临河世成西从四川省引进一批小麦,包括普通小麦、密穗小麦、硬粒小麦、圆锥小麦、波兰小麦。其中佛手小麦(圆锥)有一定种植面积。1941年,伪满洲国兴农部成立农作物奖励品种委员会,并决定在内蒙古东部一些地区推广优良品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代初到80年代共引进春小麦、莜麦、玉米、水稻、油菜、两用亚麻、豆类、马铃薯、甘薯、甘蓝、大白菜、花椰菜、根菜、蕃茄、茄子、青椒、黄瓜、南瓜、菜豆、洋葱等290个品种。80年代,除谷子、糜、黍、食葵和晚熟球茎甘蓝等少数作物外,大面积种植的优良品种绝大部分是引进种。1954年引进的抗锈、抗倒伏的水浇地小麦良种甘肃96号,1958年全区种植面积达240万亩。70年代和80年代中期引进的小麦品种欧柔、墨麦和永良4号种植面积超过150万亩。其中永良4号在巴盟种植3~4年,面积达全部小麦面积的90%以上。1958~1973年,巴盟农研所从欧柔小麦中分离出白欧柔(内麦4号、河套3号),1974年种植面积曾达40万亩。巴盟杭锦后旗良种场从欧柔中分离出的杭良一号,推广面积也曾达3万亩。
1924年,绥远省农事试验场开始农家品种资源研究和利用。当时以绥西农家小麦、糜子品种为主。40年代中、后期,绥远省立归绥农科职业学校也曾作了大量搜集研究。1950年,绥远省立归绥农业试验场成立。1954年,内蒙古五里营农事试验场开始全面搜集、整理、利用和保存农家品种。1956~1957年,内蒙古自治区三次部署全区农家品种资源征集工作。1959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编写《内蒙古自治区农家品种目录汇编》,编入品种1069个。截止1962年,全区各地共搜集保存粮油和工业用原料17种作物10194份材料。1961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研所成立品种资源研究室。1966年完成区内小麦、莜麦品种资源的观察和初步合并整理。1967年完成谷子和食用豆品种资源的初步整理和归并。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内蒙古自治区和盟、市农研所参加中国谷子、高粱、燕麦、大豆和亚麻品种资源目录和志的编写工作。1982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研所调查了区内野生大豆品种资源并提出保护意见。
1947年至6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大规模开展作物新品种选育,都是以整理、利用、系统选育现有品种和引进品种为主。1956~1958年,内蒙古和昭盟、乌盟农研所首先分别开始了小麦、玉米、谷子和马铃薯的品种间杂交育种。60年代初,巴盟农管局西山嘴农业试验站和巴盟农研所开始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同期,内蒙古农研所开始钴60小麦和玉米辐射育种。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各级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普遍进入小麦、糜子、马铃薯以杂交育种为主;玉米、高粱、向日葵和甜菜以杂交优势利用为主,兼顾引种筛选和系统选育的育种途径。80年代,又开始莜麦、黍子、胡麻等杂交育种(包括杂交优势利用)。70年代初,各地结合育种开始进行作物遗传及其变异的研究。1976年,伊盟农研所首先开展春小麦花药诱导植株研究。70年代末,自治区农业厅组织内蒙古种子公司和内蒙古农研所编制内蒙古农作物品种区划。1988年,内蒙古种子管理站完成12个品种分区的初步区划。
第一节 育种方法
一、春小麦
1975年,内蒙古农研所提出内蒙古西部六个生态区(河套平原黄灌区、土默川平原灌区、沿山平原井灌区、阴山前山丘陵山区、阴山后山高寒丘陵区和鄂尔多斯高原灌区)小麦品种选育和引进对熟性和性状要求。1977年,巴盟农研所提出巴盟黄灌区小麦育种目标是“四抗一高”(抗盐碱、抗病虫、抗青枯早衰、抗倒伏、高产稳产)。同时提出了八个主要性状指标(熟性、株高、丰产、抗青枯早衰、抗病虫、秆强、整齐度和千粒重)和四个类型(高产、中产、特早熟和抗盐碱)的要求。乌盟农研所明确当地需要抗秆锈病菌生理小种,提出小麦分蘖到拔节期短的品种才能减轻麦秆蝇的危害。1980年,内蒙古农研所和内蒙古种子公司提出内蒙古自治区小麦生态区划与品种布局,全区划分为三个生态主区和十个副区,分别提出适应各区的小麦品种类型,对其特征特性等提出了具体要求。1986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院(1980年前为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发表《不同生态区域小麦性状表现和育种引种及其与区域试验的关系》一文。
1957年,内蒙古农研所在系统选育为主的同时,进行了普通小麦种间和属间杂交的尝试。50年代末,杭锦后旗杨继武曾以小麦和披碱草杂交,取得变异的后代种子。60年代初,内蒙古农研所开始射线辐射处理,开展小麦育种。自治区各级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先后进入以杂交育种为主的阶段。70年代中后期,巴盟、伊盟等农研所相继开展小麦单倍体育种,哲盟农研所获新品系65个。1979年,巴盟农研所提出:加强品种资源研究鉴定工作是搞好小麦育种的基础,主张扩大亲本材料来源;杂交组合配置以单交为主,品种间杂交为主;提高杂交后代的选择效率应立足于当地选择为主,而异地育种以加代鉴定为主,选择为辅。杂种第二代(F2)群体应适当加大,但选择要严格。特优品系要扩大后代种植群体;利用南方育种和当地夏播加代,实现一年三代;灵活运用育种程序,超级提升。以多点代替多年,缩短育种年限。1981年,内蒙古农牧学院提出:选育早熟或中早熟而又丰产的品种是解决小麦主产区河套平原黄灌区、土默川平原等地高产稳产品种的捷径;以常规育种为基础,辐射和复式杂交结合;广泛搜集和深入研究原始材料是育种的关键;做好鉴定工作,提高选择效果是育种工作的重要一环。内蒙古农科院总结南方繁育经验,1984年提出在南繁基地加代时,对小麦主要性状的选择应注意的问题,1980年提出农作物品种性状编号在育种上的应用。1982年,内蒙古农科院开始引进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观察和转育,至1985年共转育回交470个组合。在小黑麦育种工作中也转育了一批桥梁不育材料和小麦×黑麦的不育材料。利用不育材料作杂交亲本,几乎节省全部整穗、去雄工作,提高工效,而且能提高杂种质量和结实率。转育的不育材料还可供连续利用进行轮选。
二、莜麦(裸燕麦)
1969年,内蒙古农科所主持全国燕麦育种栽培协作组,开展六倍体皮、裸燕麦种间杂交及其在裸燕麦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内蒙古农科院、内蒙古农牧学院、乌盟农科所等单位育成一批适宜不同生态条件下种植的高产、高蛋白、高亚油酸、高赖氨酸和抗黑穗病、秆锈病和极早熟的新品系、新品种。1983年,内蒙古农科院提出将内蒙古自治区莜麦品种划分为3个生态区划。
三、小黑麦
1973年,内蒙古农研所引进异源八倍体小黑麦材料进行观察试验。1976年开展以品种(系)间杂交为主的育种工作,开始以克服小黑麦生育期过长、株高过高(饲用型除外)、饱满度差、千粒重和成穗率低等缺点。并充分利用内蒙古自治区的小麦和黑麦品种资源,开展远缘杂交,人工合成新原始品系。到1983年已育成三批春性新品系,并在人工合成原始品系上取得经验,80%以上的品系不感染叶锈病。
50年代初,昭盟农研所系统总结了该盟谷子品种选育工作经验。1975年,内蒙古农研所总结昭盟农研所多年谷子育种经验,提出系统选育是谷子育种的基本途径。在系统选育方法上,采用单株选择法(一穗传)或多次单株选择法。但此法遗传基础窄,适应性较差,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群体,则可采用集团选择。为了创造新类型品种以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应采取杂交育种。提出选择亲本的原则是双亲主要性状必须符合育种目标,优缺点能互补,要选择亲缘关系远、生态型差异较大的亲本。1976~1980年,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公社农科站用温汤杀雄接触授粉方法育成红岩谷1号,总结出温汤杀雄的温度和时间。1979年,内蒙古农研所整理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180个谷子地方品种的主要性状。将内蒙古西部地区划分为五个类型区(阴山以南、土默川平原灌区、河套灌区、鄂尔多斯高原和阴山以北高寒新谷区)分别提出了各区对谷子的不同要求和代表性品种类型。1979~1983年,该所用粳性谷毛谷2号和糯性谷酒谷杂交培育成毛谷2号。同期,昭盟农研所研究谷子子代抽穗期的相关性和早熟品种的选择。该所从谷子远缘杂交后代中发现谷子显性雄性核不育株为世界首例。1988年,赤峰市农研所总结了谷子常规育种工作经验。曾将1979年在昭谷1号大田发现的一株农艺性状较好的变异矮株的后代,按高矮分别选留经6个世代选择,矮株始终分离,难以稳定。1984年在小区中分离出叶片宽、短、厚、茎穗节和穗子短、农艺性状较好的矮秆植株,得到较稳定的矮秆型植株。1988年该所实现谷子的核型3系配套后,为了使核不育基因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选出强优势结合,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和分析方法,对赤峰地区和引进的优良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赤峰市80年代谷子育种目标是高产、多抗、优质,赤谷4号和赤谷5号为新品种代表。
1975年,伊盟准格尔旗良种场系统研究了糜黍花器构造、开花习性、有性杂交的去雄技术和授粉方法,提出人工温水杀雄的水温、浸泡时间和授粉方法。1979年,该场研究糜黍皮壳率的结果表明,粒色与皮壳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认为皮壳率是影响制米产量的重要因素,应作为一个重要鉴定项目。1979年,巴盟农科所分析不同穗型类群的主要生态特性后,提出不同穗形应是重要性状指标之一。1984年,伊盟农研所研究内蒙古黍稷(糜)品种生态型。根据自然条件将内蒙古黍稷产区分为七大区,提出各区黍翟品种的主要性状表现。
50年代中期,内蒙古地区开始玉米品种间杂交育种工作。50年代末60年代初,内蒙古和昭盟农研所总结了品种间杂交亲本选择等方面的经验。70年代初,自治区农业科研单位开始转入自交系配制杂交种为主的育种方法。1973年,赤峰市农科所以γ射线处理品种间杂交种的不育株,育成雄不育双26(赤型)。1976年,内蒙古农研所用一母多父的方法从二环系中选出隐性纯合矮秆自交系配制单交组合。1976~1977年,昭盟农研所进行玉米品质育种,培育出适用于当地种植的中早熟和中晚熟高赖氨酸(LYS)和高色氨酸(TYP)自交系和杂交种。系统地取得了品质育种的方法和经验。选育高赖氨酸系时,有选择地利用综合花粉选系,利用二环系方式选系,为既快又好的方式。
高粱育种工作主要集中在哲盟、昭盟农研所。50年代初开始,到1957年已选出哲盟地区的4种高粱类型,并提出了5种类型的5个选育种目标。昭盟通过混合选择从地方品种中选出几个良种。1973~1974年,内蒙古农牧学院观察测定了高粱花粉生活力和存活时间,认为开花前一天去雄为宜。同期,内蒙古农研所提出生产上种植的7个高粱杂交种的繁殖制种技术,列出了父母本适宜播期和根据叶数预测的花期指标。1969~1974年,赤峰市农研所从不育系3197B(♀)和当地小青米(♂)杂交后代分离育成高粱不育系赤不育10号A。1981年,利用引进和自选不孕系育成的新组合已在生产上推广普及,采取边杂交边稳定品种,边回交转育成一批不育系和恢复系。
八、马铃薯
50年代末60年代初,内蒙古农研所开始进行马铃薯实生薯利用和杂交育种工作。随后马铃薯育种工作转移到乌盟农研所。1964年开始,乌盟农研所在马铃薯实生薯(TPS)利用和杂交育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70~1972年,该所提出实生薯就地留种的新途径,采取有性和无性世代交替的繁殖方法,在云贵川高寒山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在解决晚疫病和退化方面收到一定效果,但在内蒙古地区推广使用面积不大。一度开展群众性实生薯选用,实行“以繁带育,繁育结合,以用为主,边用边选”,简化了育种和繁育程序,缩短了时间。Kuannae是内蒙古自治区也是中国最早选育的自交实生薯。丰镇市等地曾选出一些优良品系。70年代开始,杂交育种已成为马铃薯主产区(如呼盟和伊盟)农业科研单位主要育种途径。并由单一亲本变为多亲复式杂交。1977年,伊盟农业科学研究所以37-1为母本,福禄多×黄3号为父本,于1986年育成内薯6号。呼盟农研所利用近缘栽培种已筛选成功新栽培种如H1等单交种。1986~1988年,内蒙古农科院和呼市郊区农牧站通过试验分析,提出采用回归系数和离回归方差两个参数分析品种产量的稳定性。80年代中后期,内蒙古地区在品种试验上,已普遍采用产量稳定性分析。80年代末,内蒙古农科院完成马铃薯杂种优势利用和实生种子筛选课题。
70年代末,内蒙古农科所开始荞麦选育工作。1979~1984年,从搜集地方品种入手,根据地方品种大量存在同名异种、异名同种等混杂情况,制订出归并和分离标准。1981年,内蒙古农科院经过荞麦花器构造的观察,证明一般认为“同型(同种)异株授粉才能授精结实”的结论,只适用于普通荞麦,而鞑靼荞麦和有翅荞麦及米荞等苦荞型荞麦,均属花丝与柱头长的自花授粉授精结实型,并非天然异交授粉。
1952年开始直~60年代初,内蒙古自治区的甜菜品种都以引种鉴定和系选为主。当时的选择目标是块根产量和糖分含量,生育期间块根重量,含糖量,产糖量增长速度,幼苗抗冻性,抗褐斑病性和适应性。以单位面积上产糖量决定品种的优劣。50年代末~60年代初,内蒙古特种作物研究所在系选为主的同时,首先开展甜菜杂交育种工作,包括二倍体3系选育。60年代末,巴盟狼山甜菜育种站、呼市郊区太平庄和毕克齐甜菜育种站也相继开展多倍体和杂交优势利用等育种工作。呼和浩特市糖厂甜菜育种试验站则从70年代中期开始。70年代初,内蒙古农研所研究三种授粉方法对甜菜系统选种的效果,认为应根据栽培条件和育种目标选择授粉方式。同期,该所在总结甜菜二倍体三系选育的几个问题中从雄性不育育性的分级,育性的3期观察,不育株与授粉株成对杂交,授粉株自交后代育性变化和利用,不育株及其后代选择方法以及加速繁殖和增加种子等方面作了具体介绍。1981年,内蒙古农科院提出单粒种的选育途径、指标和方法。该所采用选用二倍体单粒不育系的育种途径,选育的标准包括发芽率、单粒率、不育率和配合力4项,与国际标准相近。在育种方法上,采用三种方法获得单粒不育系及保持系。同期,该院从国外三个不同品种内选育出三个品系,再杂交选育成二倍体标准型和高糖型新品种。1983~1984年,内蒙古农科院提出在甜菜育种小区褐斑病调查中,绘制动态测定图和动态病性指数比较法。1985年,该院采用甜菜遗传型适应性分析,解决一个性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80年代中后期,呼和浩特市糖厂甜菜育种试验站根据多年采用四、二倍体材料配制杂交组合的经验,提出甜菜多倍体杂交优势和亲本选择的关系,以及杂交优势和杂交率、配合力、组合数量的关系。
十一、胡麻(亚麻)
50年代初,内蒙古西部地区引进油纤两用亚麻,育种工作一直以引进和系选为主。1973年,内蒙古农研所首次发现显性雄性单基因控制的亚麻植株后,经杂交、连续回交转育带有Fmsd基因的基础材料,已选出优良基础材料400份,其中不育材料100份,经过多次互交轮选,综合性状改善。80年代初,内蒙古农牧学院开展了以抗旱为目标的亚麻杂交育种工作。
十二、向日葵
1956年,内蒙古农研所开始向日葵良种选育工作。1975年,转入以杂交优势利用为主,确定的育种总目标以油用为主,兼顾食用。要求耐盐碱、抗病,对皮壳率、籽实含油率、增产率等都作了具体要求。1981年完成质核雄不育“三系”配套。1987年,育成优良杂交组合内蒙葵杂1号和2号。80年代,内蒙葵杂1号已在巴盟等地广泛种植,并被列为国家100项适用增产技术之一。内蒙葵杂2号杂交种的杂交制种技术获国家级发明专利。两个杂交种均已在山西、宁夏、甘肃和新疆等省区应用。
十三、蓖麻
蓖麻育种工作主要由哲盟农研所进行。早期通过整理农家品种和系统选育的方法,侧重抓高产育种。70年代末,该所通过大量农艺性状间相关关系的研究,提出蓖麻育种的具体目标。1977年,在科左中旗从杂交后代中发现单性雌株蓖麻,雌花发育良好。1979年,进行单性雌株蓖麻的选育。到1984年,雌株率已稳定在50%,而且经济性状良好。80年代中后期,哲盟农研所开始杂交育种和杂交优势的利用,并利用杂种第三代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提出选择标准。1987年,该所研究蓖麻杂种优势和子代产量关系,认为可利用杂交优势提高产籽量。通过一些遗传规律的研究,为亲本选择标准和提高育种效率提供了依据。
十四、大豆
内蒙古地区豆类育种工作起步较晚。60年代末70年代初,呼盟农研所在引种鉴定和系选的同时开展了品种间杂交育种工作,都以早熟和中早熟、耐旱、丰产稳产为育种目标,适宜于呼盟、兴安盟岭东南地区种植。70年代初和80年代初,兴安盟和乌盟农研所也开始了大豆的系选和杂交育种工作。1983~1986年,呼盟农研所开展大豆辐射育种工作,以选择早熟型为主。同时研究了辐射对大豆性状的诱变效应。在辐射材料的选择上,主张选用综合性状好的推广品种,只改变熟期或其它一两个性状,易于定向培育。
第二节 遗传和变异
一、春小麦
1972~1982年,内蒙古农牧学院研究相关性、遗传力和选择指数。1979年开始,内蒙古农研所作了春小麦若干性状遗传力的研究。
二、莜麦(裸燕麦)
70年代初,内蒙古和乌盟等农研所开始了裸燕麦(莜麦)和普通燕麦(皮燕麦)的种间杂交工作。1977~1982年,内蒙古农科院和河北省察北牧场实验站合作研究皮、裸燕麦种间杂交外稃性状遗传规律。1987年后,内蒙古农牧学院陆续观察研究了不同类型燕麦的染色体倍性并作显微照像。
三、小黑麦
80年代末,内蒙古农科院对8个品系小黑麦后代的减数分裂观察。结果是:品系内花粉母细胞出现比例不等的混倍率,混倍率越高,后代越不整齐。
1975年,内蒙古农研所系统总结了谷子品种间杂交育种主要性状传递表现,对熟性、秆高、穗长、穗形、粒重、幼茎刺毛、籽粒颜色等的遗传变异作了总结,对真假杂种的识别,杂种后代的培育方法,辐射育种处理谷子后代的变异幅度和雄性不育株的选择方法作了说明。1977年,该所研究谷子抽穗期的遗传与早熟性选育问题,对亲本和后代抽穗期的关系,不同世代抽穗期的分布作出统计分析,为亲本选择和世代的选择提供了依据。1978~1984年,赤峰市农研所统计分析了谷子亲代和子代抽穗期的分布情况,为亲本和子代选择提出了依据。1979年,该所利用大田发现的一株天然变异矮秆植株,经六代自交分离选择,未获纯合矮秆群体。
1974~1986年,伊盟农研所利用大量杂交组合和亲本研究糜黍杂交种8个主要性状的遗传和分离情况(籽粒粳糯性、小穗结实粒数、花序颜色、穗形、籽粒颜色、生育期、千粒重和秆高)。1978~1979年,该所在准格尔旗良种场对糜子F2F3主要性状遗传力采用广义狭义二法遗传进度和性状相关研究。
1956年,内蒙古农研所通过玉米品种间杂交,总结了杂交种和亲本在一些性状上的差异。同期,昭盟农研所研究玉米晚熟品种在杂交组合中的作用。分析了晚熟品种配制的杂交组合对后代生育阶段、株高、穗高、有效穗数、果穗类型和产量的影响,认为晚熟品种遗传传递力较强。1972年开始,内蒙古农牧学院研究雌株玉米的植物学形态、生长发育特性、生产、饲用和抗逆性能,认为雌雄异株可能是玉米的一大进化。1985年,该院测定雌株玉米茎秆含糖量的消长动态,探讨其利用的可能。1979~1980年,内蒙古农研所研究自选的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力。1987~1990年,内蒙古农牧学院研究小麦DNA导入玉米引起的性状变异。
1983~1990年,哲盟农研所和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协作开展新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对双色绒毛草(野生高粱)×YS25O1(双色A)不育系作同工酶分析,表明该不育系的遗传背景与A1、A2、A3型不育系完全不同,应属何种类型不育系尚待研究分析。
八、胡麻(亚麻)&
1981~1982年,内蒙古农牧学院探讨相关遗传力在胡麻育种中的应用。分别估算了胡麻的两个杂交组合中7个农艺性状间的相关遗传力,进而估算了各性状间的相关遗传变异贡献率、相关遗传进度、相对效率,同时又做了相关遗传力的通径分析,讨论了相关遗传力在育种中的应用价值,认为遗传变异贡献率高的性状如株高、工艺长度等早代选择有效,而相对效率大于直接效率的性状可以用间接选择为主的选择方法。70年代中后期,内蒙古农研所研究了雄性显性核不育亚麻的遗传现象和不育基因的表达方式等。
第三节 抗逆性育种
80年代初,内蒙古农科院通过小麦抗早衰品种和早衰品种杂交,明确小麦抗早衰与早衰的表现由一对基因控制,抗性为显性。同期,包头市蔬菜科研所研究选育矮秆秆强品种以解决抗倒伏问题,认为小麦株高遗传受多基因控制,主张选育株高80~90厘米,叶片较窄、中等长、株型紧凑的类型。1983~1985年,内蒙古农科院研究旱地小麦的抗旱性,表明水地、旱地小麦品种各有特定的形态生理结构。旱地品种生育缓慢、植株较高、有茸毛、叶片长而窄、穗码稀、穗节和穗叶距长、籽粒含蛋白质高,具有较特殊的抗旱性结构和水分生理现象。
70年代中后期,内蒙古农研所研究莜麦抗倒伏品种的形态特征,认为抗倒伏性的强弱,除茎秆形态特征外,叶相和叶的配置、穗部形态结构等均与倒伏有关。在选育抗倒伏品种过程中,应将根、茎、叶、穗等有机联系起来。抗倒伏的形态特征必须是体型直立,茎秆矮、粗、坚、韧,根系发达,穗长适中而紧凑。株型和秆型是选择重点。1986~1987年,内蒙古农牧学院认为用形态、生理和经济指标测定品种抗旱性可靠,评价品种抗旱和丰产性状时必须采用综合指标,单一指标难以反映全面情况。
80年代末,伊盟农研所测定糜子品种的耐盐力,认为叶片伤害率和相对电导率与糜子耐盐性呈正相关,是评价糜子耐盐性的有效形态和生理指标。提出在选育耐盐品种工作中,首先应以芽期盐害率、苗期幼苗存活率为筛选指标,然后在盐分协迫下,以籽粒产量为指标鉴定其耐盐性,以此选育耐盐、丰产型品种。该所和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所协作,对糜子渗透调节效应的研究表明,不同品种的糜子具有不同的渗透调节效应,为导致耐旱适应性差异生理原因之一。
四、胡麻(亚麻)
1981~1983年,内蒙古农牧学院筛选耐旱性鉴定方法。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测定亚麻枞形期展开叶片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和幼株保水力,可作为筛选适应性强、稳产性能好的育种材料的室内指标。同时测定了种子在水分逆境条件下对水分的利用能力。同期,该院研究了胡麻枞形期叶片相对电导率与抗旱性的关系。
第四节 种质资源
赤峰市农研所介绍了准备存入国家种子库的16个表性小麦新种质资源,都具备早熟和极早熟的特性。1983年,内蒙古农科院通过麦类种资源贮藏试验,明确在该院种质库(呼和浩特市)小麦、莜麦(裸燕麦)和皮燕麦的更新周期。
二、莜麦(裸燕麦)
1978~1983年,内蒙古农科院通过对国内外1000多份皮、裸燕麦资源性状的鉴定,结果表明:(一)具有早、中、晚熟种。中国西南地区和陕西南部有弱冬性品种;(二)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包括籽实蛋白质、脂肪和亚油酸含量)。高蛋白品种主要分布在陕西秦岭,高脂肪品种分布在云、贵、川高原;(三)具有高抗坚黑穗病的皮燕麦材料;(四)具有籽实产量较高和大粒种等特异材料。也有粮草兼用的资源。证明中国的裸燕麦蛋白质含量和皮燕麦亚油酸含量高于国外材料,异地种植燕麦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变化很大,品种间的差异也很大。
80年代中后期,伊盟农研所测出国内主产区糜黍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高于国外材料。除赖氨酸不足外,其它必需氨基酸组成平衡。伊盟紫秆野糜,纤维素含量特高。普遍表现含多种维生素,糜黍淀粉品质和适口性好,糯性株淀粉含量高。“八五”期间,赤峰市计划有102份谷子优良种质资源入国家种子库。其中高维生素品种如赤谷4、5号,优质品种如昭农21号,粮草双丰品种(系)如赤谷7号和87-666。
1982年,内蒙古农科院等单位考察野生大豆。我区东自阿荣旗,西至乌海市,南自伊金霍洛旗,北至阿荣旗,都有野生大豆群落。尤以辽嫩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为甚。
1980年,食用豆品种资源工作从内蒙古农研所转至兴安盟农研所。征集到自治区各盟市的食用豆品种资源,对其生长情况作了初步观察研究。80年代中后期,内蒙古农科院对自治区的豌豆品种资源进行了观察分析并作了整理和评价。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大豆品种资源蛋白质脂肪含量作了初步研究。
社会博览录入:地方志信息中心01&&&&责任编辑:地方志信息中心01&
上一个社会博览: 下一个社会博览: 没有了
| | 在线单位 | 网上投稿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Copyright www. All rights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大街1号自治区党政综合办公大楼 邮编:010098 电话:(5备案序号:蒙ICP备号 技术支持:用户访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