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对食是什么意思概念?

海洋旅游_百度百科
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以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娱乐和度假等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海洋旅游是指人们以为基础的包括观光、度假和的各类旅游形式的总称
海洋旅游是以海洋为旅游场所,以探险、观光、娱乐、运动、疗养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形
式。海洋面积辽阔,开发潜力很大。海洋空气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碘、大量的氧、、碳酸钠和溴,灰尘极少,有利于人体健康,适于开展各种旅游活动。在海上旅行具有与陆地迥然不同的趣味,游客可在海上观看日出日落,开展划船、海水浴,以及各种体育和探险项目,如游泳、、冲浪、钓鱼、驰帆、赛艇等。游船是海洋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当今世界拥有数百艘豪华型游船,不仅可为游客提供食宿,而且具有各种服务项目和娱乐设施。
国家旅游局将2013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海洋旅游年”,这对促进海洋旅游发展将大有裨益。
“建设海洋强国”的概念进入十八大报告,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建设海洋强国,要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在这些方面,发展海洋旅游都能起到重要而独特的积极作用。
一本由魏小安、陈青光和魏诗华三人合著的《中国海洋旅游发展》一书是总结三位
作者多年来研究和实践中国海洋旅游的认识和体会,供全国尤其是沿海各地政府和企业及其他相关单位和人士参考,力求为旭日东升的中国海洋旅游发展、国家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海洋旅游超越传统的海滨旅游概念,涉及海滨、海上、海下、近海、远洋等发展空间。海洋旅游发展是用巧妙的柔性方式保障国家利益,以融合的方式维护蓝色国土的权益。海洋旅游的发展不仅涉及领土安全,也涉及经济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建设蓝色经济区已经成为共识;南部沿海的海洋旅游和沿海城市旅游发展也风生水起。应该说,中国海洋旅游发展备件完全成熟,可以做一篇大文章。
世界海洋旅游发展现状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和《21世纪议程》的实施,海洋在全球的战略地位日趋突出。为了抢占海洋时代的新优势,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
、韩国、印度等国都相继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如韩国制订了“海洋韩国——21世纪战略”,日本大力实施“海洋立国”规划。而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世界经济布局也日益向沿海地区聚集,海洋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总产值由1980年的不足250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本世纪的一万多亿美元。仅以美国为例,作为海洋大国,美国海洋线长22680公里,其专属经济区海域总面积达到340万平方公里,海洋及相关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支柱之一。2002年以来,美国海洋直接相关的产业总产值每年都超过1000亿美元,创造的就业机会在200万个以上,美国沿海地区每年经济产值总计超过1万亿美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约十分之一的比重。与此同时,全球人口的趋海性也进一步增强,约65%集中在海岸带地区。人类从未像现在这样依赖海洋,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对海洋寄予巨大期望。
海洋旅游业是世界海洋经济的最大产业之一,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海洋旅游业大致在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当前,海洋旅游业发展呈现出以下三大特点:一是海洋旅游在世界旅游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呈现强势增长态势。在全世界旅游收入排名前25位的国家和地区中,沿海国家和地区有23个,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旅游总收入占到全世界的近70%。二是海洋旅游在各国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日趋重要。在西班牙、希腊、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海洋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或支柱产业,在热带、亚热带的许多岛国,海洋旅游业已成为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有的甚至占到国民经济比重的一半以上。三是热带和亚热带目的地在世界海洋旅游中占主导地位,形成了一批世界级海洋旅游目的地。目前最具市场影响力的世界级海洋旅游目的地主要包括地中海地区、加勒比海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南太平洋地区和南亚地区正在迅速成为世界海洋旅游的新热点。这些世界级海洋旅游目的地,尽管其开发时间和发展背景各不相同,但共同的特点都是很好地把握并且利用了各自拥有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机遇。大多数世界级海洋旅游目的地都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文化背景。从地中海、加勒比海、东南亚、南太平洋到美国夏威夷和南亚的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土著民族的生活方式、多民族交融的文化背景、传统文化积淀与现代时尚元素的结合,不仅成为最有魅力的旅游吸引物,而且成为了旅游目的地的独特形象。
随着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化和旅游市场的逐步成熟,世界海洋旅游业显示出以下几方面趋势:
一方面,是旅游功能的多元化。具体而言,主要指观光、休闲与度假、康体、娱乐、疗养等功能的有机结合。从海洋旅游的自身发展看,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治病疗养阶段、疗养游乐阶段、游乐度假阶段,康体、娱乐等功能越来越成为现代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旅游产品类型的多样化。将由传统的阳光、沙滩、海水等单一产品逐步扩展出高尔夫、滑水、摩托艇、海底观光等项目,形成滨海、海面、空中、海底立体式的海洋度假旅游产品系列。
摆脱城市生活的负效应,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是海洋度假旅游者的主要动机之一。同时,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入也是海洋旅游生态化发展的一大动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是海洋旅游乃至整个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根基。环境、设施、服务将被视为海洋旅游产品整体框架的一部分,海洋旅游产品的生态含量也将越来越高。
美国未来学家甘赫曼将人类社会发展的第四次浪潮预言为“休闲时代”,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体验已成为旅游者消费需求的一大特征,而海洋旅游所具有的良好环境、丰富内容又能为游客休闲提供特殊的经历与体验。为适应这一市场需求,在未来的海洋旅游发展中旅游产品的休闲性功能将不断增强,使旅游者在享受大自然所赐的同时还能享受到民俗、文化、艺术等无限的休闲乐趣,这也将大大延长游客的平均逗留时间并提高重游率。
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随着市场的成熟化程度逐渐提高,新的需求特征逐步凸现,海洋旅游要寻求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根据市场变化做出及时的创新与调整,以实现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对海洋旅游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规划开发、经营模式、产品设计、营销管理等方面。
世界海洋旅游业总收入约2500亿美元,占全球旅游业总收入的1/2,全世界40个大知名旅游目的地中有37个是沿海国家或地区,沿海37个国家的旅游总收入占全球旅游总收入的81%。随着海洋旅游的火热兴起,世界范围也涌现了一大批国际知名的海岛旅游度假胜地,如夏威夷群岛、马尔代夫群岛、巴厘岛、普吉岛、塞班岛、冲绳岛、济州岛等等。这些海岛之所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与它们的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科学合理的开发理念十分不开的。海洋的定义?_百度作业帮
海洋的定义?
海洋的定义?
广阔的海洋,从蔚蓝到碧绿,美丽而又壮观.海洋,海洋.人们总是这样说,但好多人却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们彼此之间是不相同的.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呢?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它的水温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很少.世界共有4个,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夏季,海水变暖,冬季水温降低;有的海域,海水还要结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节,海水会变淡.由于受陆地影响,河流夹带着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浊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没有自己独立的潮汐与海流.海可以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边缘海既是海洋的边缘,又是临近大陆前沿;这类海与大洋联系广泛,一般由一群海岛把它与大洋分开.我国的东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边缘海.内陆海,即位于大陆内部的海,如欧洲的波罗的海等.地中海是几个大陆之间的海,水深一般比内陆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个.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海洋科学的准确定义:海洋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开发利用海洋的知识体系。是地球科学的组成部分。
扫描下载二维码海洋卫星_百度百科
海洋卫星(Ocean satellite)是主要用于海洋水色色素的探测,为的资源开放利用、海洋污染监测与防治、海岸带资源开发、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服务,设计发射的一种人造地球。2020年前我国将发射8颗海洋系列卫星,包括4颗海洋水色卫星、2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2颗海陆雷达卫星,加强对、及全部岛屿附近海域的监测。
卫星海洋遥感技术在资源,,减灾和研究等方面 海洋卫星发挥了不可替代
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的海洋卫星和以海洋观测为主的在轨卫星已有30多颗。[1]
海洋卫星是地球观测卫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气象卫星和陆地资源卫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高档次的地球观测卫星,包括军用海洋监视卫星、综合性的海洋观测卫星、各种专用的海洋学研究卫星等。
利用海洋卫星可以、方便地对大面积海域实现实时、同步、
连续的监测,它已被公认为是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海洋卫星与陆地卫星和气象卫星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 海洋环境要素探测要求大面积、连续、同步或准同步探测。
(2) 海洋卫星可见光传感器要求波段多而窄,灵敏度和信噪比高(高出陆地卫星一个数量级)。
(3) 为与海洋环境要素变化周期相匹配,海洋卫星的地面覆盖周期要求2~3天,空间分辨率为250~1000m。
(4) 由于水体的辐射强度微弱,而要使辐射强度均匀,具有可对比性,则要求水色卫星的降交点地方时(发射窗口)选择在正午前后。
(5) 某些海洋要素的测量,例如海面粗糙的测量、海面风场的测量,除海洋卫星探测技术外,尚无其他办法。[2]
海洋卫星有六个方面的用途。
1、为海洋专属经济区(EEZ)综合管理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服务。
海洋卫星一方面可为EEZ划界的外交谈判提供海洋环境和资源信息,尤其是那些调查船及飞机难以进入的敏感海域。
2、提高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能力。
我国地处西北太平洋西岸,该海域是全世界38%热带风暴的发源地。我国深受其害,平常年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60亿元左右,严重年份超过100亿元。1997年的“9711”特大风暴袭击浙江沿海,仅浙江省直接经济损失达170多亿元。
3、为海洋资源调查与开发服务。
海洋资源主要是海洋油气、海洋渔业和海岸带资源。我国40多个近海渔场普遍出现衰竭现象,迫切需要发展远洋渔业。我国在海外现有1000多艘远洋渔船,形成3亿美元的资产和50万吨的远洋渔业生产能力,蛤全球渔场信息困乏制约了远洋渔业的进一
4、加强海洋军事活动保障。
人造卫星及中、远程导弹发射后弹道轨道的计算必须以全球大地水准面、重力场为基本参量,而我国在这方面数据非常稀少,因而极大地影响了导弹命中率。另外,实时的海况、流场、海面风速资料对海军水下舰艇的作战与航行意义重大,这些资料是常规方法无法获得的,特别是敌方海区的实时海况。
5、有利于实施海洋污染监测、监视,保护海洋自然环境资源。
海洋污染主要是石油污染和污水污染。海上石油污染来自陆源排放、海上油井泄漏及船舶排放等,其中陆源排放量最多。我国沿海约有250多处油污染源,每年排放量10万t以上。
6、发展海洋卫星有利于加强全球气候演变研究,提高对灾害性气候的预测能力。
海水温度是影响中长期天气过程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台风生成与海温关系密切,中国南海台风生成前24h海温平均27℃;太平洋东岸冬季海温与西岸次年夏季风强度呈负相关。
自美国日发射世界上第一颗海洋卫星Seasat-A以后,苏联、日本、法国和欧洲空间局等相继发射了一系列大型海洋卫星。这些卫星一般搭载有(如水
色扫描仪、主动区微波遥感器、散射计、SAR等)和被动式等多种有效载荷,可提供全天时,全天候海况实时资料。
按用途分,海洋卫星可分为海洋水色卫星、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海洋综合探测卫星。
能研制和发射海洋水色卫星的国家有、、俄罗斯、印度、韩国等。日,美国航天局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专用海洋水色卫星SeaStar。美国计划自SeaStar起,进行20年时序全球海洋水色遥感资料的连续积累。日,中国台湾省委托美国研制并发射一颗低轨道(600km)水色卫星ROCSAT-1,星上有效载荷为6通
道水色遥感器(OCI)2002年5月和2007年4月,中国海洋水色卫星海洋一号A和海洋一号B分别成功发射,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海洋二号预计于2009发射,海洋综合探测卫星海洋三号也已进入预先研究阶段。
利用卫星遥感器测量海洋动力环境的构想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人提出,70年代得以实施。发射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法国。美国的GEOSAT系列卫星和TOPEX/Poseidon系列卫星具有代表性。
,欧洲空间局发射ERS-1卫星,星上装有微波散射计、雷达高度计和微波辐射计等遥感器,主要目的是开展卫星测量海洋动力基本要素,为用户进行业务服务及为世界大洋合作研究项目提供业务服务参数(包括海面风场、大地水准面、海洋重力场、极地海冰的面积、边界线、海况、风速、海面温度和水气等)。散射计风速测量精度为2m/s或10%、风向精度为±20°;高度计的测
高精度为3cm;辐射计测量海面温度精度为±5K。ENVISAT-1卫星是ERS卫星的后继星,2001年底发射,是一颗篝的有轨对地观察卫星,将进行为期5年的对大气海洋、陆地、冰的测量。该星测验数据连续,主要支持地球科学研究,并且可以对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做出评估,甚至可以为军事、商业的应用提供便利。
2002年5月和2007年4月,中国海洋水色卫星A和海洋一号B分别成功发射。[1]
2012年9月,国家海洋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表示2020年前,将发射8颗海洋系列卫星,形成对国家全部管辖海域乃至全球海洋水色环境和动力环境遥感监测的能力,同时加强对、以及、和全部岛屿附近海域的监测。从太空监测海洋已成为世界各国探索海洋的重要方式。[2]
海洋综合探测卫星方面,1992年美国和法国联合发射TOPEX/Poseidon卫星。星上载有一台美国NASA的TOPEX双频高度计和一台法国CNES的Poseidon高度计,用于探测大洋环流、海况、极地海冰,研究这些因素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TOPEX/Poseidon高度计的运行结果表明其测高精度达到2cm。
JASON-1星是TOPEX/Poseidon的一颗后继卫星,主要任务目标是精确的测量世界海洋地形图。该星装有高精度雷达高度计、微波辐射计、DORIS接收机、激光反射器、GPS接收机等,其中雷达高度计测量误差约2.5cm。JASON卫星轨道高度1336km,倾角66°,设计寿命为3年,最大功耗为435W,总重量为500kg。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总体上我国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我国海洋卫星工程起
步晚、星载仪器的飞行会小、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基本建成但业务化应用还需完善等方面。为此,要坚持独立研制;建立海洋卫星体系,逐步形成业务化运行能力;要实行军民结合,综合利用;重视关键技术储备;同时发展卫星海洋的应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其中,“十五”期间要发射我国第一颗试验业务型海洋水色卫星,此后每2~3年发射一颗业务型海洋水色卫星,使海洋水色形成系列化卫星。“十五”期间还要开展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关键技术攻关,卫星研制立项。年,将继续发射海洋水色卫星系列卫星,发射三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两颗海洋环境综合卫星;建立三种类型系列卫星组成的我国地球海洋观测系统框架,开始全面为国发经济服务。
根据海洋专家建议,总体发展目标是:2015年建立起海洋水色
海洋卫星拍摄的图片
卫星、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海洋环境综合卫星3个业务化运行的卫星系列;2015年使我国的海洋卫星及其应 用水平达到国际2005年的水平,在国际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海洋水色卫星是对海洋水色要素(如叶绿素、悬浮沙和可溶性的黄色物质等
中国首颗海洋卫星
)和水温及其动态变化的探测,有效载荷通常选用灵敏度高、信噪比高、光谱分辨率高、波段多、带宽窄的海洋水色扫描仪。要求空间分辨率在250~1000m,地面覆盖周期要求2~3天。
发展海洋水色系列卫星的目的是:掌握我国近海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海洋渔业及养殖业资源状况和环境质量,了解我国重点河口港湾的悬浮泥沙分布规律,监测我国近海海面溢油油漠、赤潮富营养、电场循环水排海热污染、海冰冰情、浅海地形等。
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是对海面风场、海面高度、浪场、流场以及温度场等协
海洋卫星拍摄的图片
动力环境要素探测的卫星,有效载荷通常是微波散射计、微波辐射计、雷达高度计等,并具有多种模式和多种分辨率。
发展海洋动力环境系列卫星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微波散射计监控全球海洋表面风场,得到全球海洋上的风矢量场和表面风应力数据,利用雷达高度计提供全球海洋地形数据,得到全球高分辨率的大洋环流、海洋大地水准面、重力场和极地冰盖的变异。
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所获取的海面动力和海底拓扑资料,具有明显的军事价值,美国把这类卫星资料置于五角大楼控制下,尤其是实时高精度资料控制严格,绝不向别国提供。
海洋环境综合卫星是对全球与近海(包括海岸带)的海洋动
态环境和水色环境各种信息的综合遥感监测,有效载荷包括可见光、红外,主动、被动遥感器,如多光谱成像仪、合成孔径雷达、微波散射计、辐射计、高度计等。
为实施战略,落实《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海洋卫星及卫星海洋应用须尽快实现从“试验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建立健全天地协调,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产品丰富、信息共享、服务高效的长期、连续、稳定运行的海洋卫星遥感应用体系。提升海洋遥感应用基础和技术能力,达到产品多样化、数据标准化、应用定量化、运行业务化,逐步满足海洋监测监视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要求。通过努力,力争在“十一五”计划期间实现以下目标:
(1)继续推进3个系列
的海洋卫星的发展,力争实现发射海洋水色系列卫星3颗、海洋动力环境系列卫星2颗和海洋监视监测系列卫星1颗的发展目标。
(2)在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方面,努力实现新建亚布力海洋卫星地面站、北京海洋卫星地面站、数据中心,扩建三亚海洋卫星地面接收站,力争实现南、北极国家级的卫星回放数据接收站建设和海上遥感卫星辐射校正与真实性检验场的建设。
(3)在卫星海洋应用方面,结合应用技术成熟程度和海洋卫星的发展计划,有计划地开展HY-1卫星在海洋资源调查、海洋生态灾害预警、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海温海冰预报等应用;有计划地开展HY-2卫星在海洋环境预报、海洋全球变化等方面的应用;有计划地开展HY-3卫星的信息处理平台、海洋监视和海洋动力现象的应用,推广和普及卫星海洋应用工作,为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目标,维护国防安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有效服务和可行支撑。
发展海洋环境综合卫星主要目标是:提供全天时、全天候海况实时资料,用于改进海况数值预报模式,提高中、长期海况预报准确率。同时提供海上目标、海岸带调查、海洋污染的实时同步海洋要素,为海洋环境监测、维护海洋权益和海岸带资源调查、综合利用与管理服务。
海洋一号A(HY-1A)卫星于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至今已稳定运行一年多,卫星数据已逐步应用,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和海洋事业的一项重大成就。海洋一号A卫星的成功发射、稳定运行和广泛应用,是在国防科工委、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总装备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有关单位共同努力和通力协作的结果,是广大科技人员辛勤劳动的成果,具有十分重大的,它结束了中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进一步充实了中国航天对地观测体系;海洋一号A卫星在轨稳定运行,实现了中国第一颗海洋观测试验型业务卫星的预定目标,使我国有能力对所管辖的近300万km2海域的水色环境大面积、实时和动态监测,并具备对世界各大洋和南北极区的探测能力;海洋一号A卫星的成功运行,也使中国海洋立体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海洋监测能力得到增强。海洋一号A卫星数据已逐步在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海洋环境监测与、海洋灾害监测与预报、海洋科学研究、海洋领域的国际与地区合作、南北极科学考察等领域发挥作用,卫星应用取得了初步成果。 为总结和展现海洋卫星及应用工作的进展和,人们编制了《中国海洋卫星应用报告》,希望藉此使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和了解我国的海洋卫星,推动中国海洋事业和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作出更大。
“海洋二号”卫星,是中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采用的是微波遥感技术,可全天时、全天候对海面风场、海流、海浪和温度等海洋要素进行监测,直接为海洋减灾防灾、海上交通运输、海洋工程和海洋科学研究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海洋二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海洋卫星向着系列化、业务化方向迈出一大步,为中国海洋观测开辟了一个崭新领域,将极大提升中国海洋监管、海权维护和海洋科研能力随着“海洋二号”卫星的顺利升空,至今中国已成功发射3颗海洋卫星。[3]
日,国家海洋局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暨第三届中国数字海洋论坛津召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蒋兴伟透露,按照规划,2020年前我国将发射8颗海洋系列卫星,包括4颗海洋水色卫星、2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2颗海陆雷达卫星,加强对黄岩岛、钓鱼岛及西沙群岛全部岛屿附近海域的监测。该规划由国土资源部牵头。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射3颗海洋卫星,其中2颗 “海洋一号”系列卫星(即水色卫星),1颗“海洋二号”系列卫星(即海洋动力卫星)。“目前已实现了对包括黄岩岛在内的远海海域的环境观测。”蒋兴伟说,海陆雷达卫星系列建立后,将能实现对海上目标的监视,满足在恶劣海况下对海上溢油等灾害应急、海洋权益维护保障、海域和海岛监管等监测和监视的需求。
国家海洋局曾经透露,在对我国近岸海域实现业务化定期监测后,我国海域动态监管实现又一重大进步,逐渐实现从近海到远海的覆盖,黄岩岛、钓鱼岛及西沙群岛全部岛屿附近海域的卫星遥感影像,被纳入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4]
海洋监视卫星是用于探测、识别、、定位和监视全球海面舰艇和水下潜艇活动的卫星,它能提供舰船之间、舰岸之间的通信,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十分先进的卫
海洋卫星拍摄图片
星技术。由于它所的海域广阔,探测目标多而且是活动的,所以它的轨道较高,并且多采用多星组网体制,以保证连续监视。海洋监视卫星分为电子型和型两类,它是军事预警和侦察卫星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海洋监视卫星问世以来,广泛用于发现和跟踪海上军用舰船,探测海洋各种特性。海浪的高度、海流强度和方向、海面风速、温度和含盐量等等数据,都是极为宝贵的军事情报。苏联和美国都先后发射了这种卫星。美国的“海洋1号”卫星能利用其侧视雷达全天候地监视海上小型船只,它还能探测出高度不过10厘米的海浪。它是用于监视海上舰只活动、侦察舰艇雷达信号和无线电通信的侦察卫星。世界上第一颗海洋监视卫星是苏联于日发射的“宇宙”198号卫星,这是一颗卫星。苏联的海洋监视卫星自1973年后进入实用阶段。
1985年,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开始立项准备。自此,我国海洋卫星工作开始进入基础调研和技术准备阶段。
1993年,国家海洋局启动海洋卫星研制立项论证工作。
1996年5月,成立“国家海洋局海洋卫星工作领导小组”和“海洋卫星总体部”。
日,海洋卫星总体部完成了海洋水色卫星的综合论证报告和立项的准备工作,并通过专家评审。
日,国防科工委正式下达“关于海洋水色卫星立项研制的批复”,同意海洋水色卫星立项研制。这颗卫星被命名为“海洋一号A”卫星。
1998年3月,成立“国家海洋局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负责海洋卫星的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和地面应用研究工作。
1999年5月,“海洋一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工程得到国家计委的立项批复。
2000年9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批复成立了“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负责建立“海洋一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
2000年11月,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与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正式签订了研制合同。
2002年3月,完成正样发射星研制。
日9时50分,中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火箭发射升空,结束了中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
日,“海洋一号A”卫星定轨在预定高度798公里的准太阳同步轨道上。
日,北京、三亚地面接收站成功获得第一轨海洋水色遥感图像,并验证了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的各项功能。
日,完成“海洋一号A”卫星在轨测试评审,卫星试验任务圆满完成。
日,举行了“海洋一号A”卫星的交接仪式和“海洋一号B”卫星研制协议的签字仪式。海洋卫星进入了业务化应用阶段和海洋卫星事业的正常发展时期。
日,“海洋一号A”卫星数据正式对外分发。
2005年1月,国防科工委、财政部批复了“海洋一号B”卫星工程研制立项。同年7月,国防科工委正式批复了“海洋一号B”卫星研制总要求。
2007年3月,“海洋一号B”卫星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出厂,并由专列运达太原卫星发射场完成吊装。
日,完成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
日11时27分,装备更为精良的“海洋一号B”卫星,由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日6时57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海洋二号”成功送入太空。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日 [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引用日期]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中国通信学会
中国通信学会
原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互联网中心
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中国移动设计院
首席架构师业务总工程师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百度公司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通信学会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评审专家委员会
中国通信学会是全国通信...
提供资源类型: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食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