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的水合铜离子焓数据

2012春季《无机化学》Ⅱ教学大纲-通化师范学院化学学院-Powered by PageAdmin CMS
当前位置: &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第二部分&大纲文本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使学生在学习过的周期律、物质结构理论基本知识、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氧化还原、配合化学、电化学原理和沉淀溶解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理解和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结构、存在、制法、用途等基本知识;
2.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揭示无机化学中的辩证关系,结合生活和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3.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类比等重要思想方法,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和自学能力。
二、各章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第13章&稀有气体(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氢和氢化物的物理与化学性质;
2.了解稀有气体的发展简史,掌握稀有气体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
3.能熟练地运用VSEPR理论来判断稀有气体化合物的结构。
【教学内容】
氢的存在和物理性质;氢的化学性质和氢化物;氢能源。
2.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发现简史;稀有气体的存在、性质、制备和应用;稀有气体化合物。
第14章&卤素(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卤素单质、氢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
2.掌握元素电势图并用以判断卤素及其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以及它们之间地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内容】
1.卤素的通性
卤素原子的物理性质;卤素的存在;卤素的电势图。
2.卤素单质
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卤素的制备和用途。
3.氟氯溴碘的化合物
卤化氢和氢卤酸;卤化物、卤素互化物、多卤化物;拟卤素;卤素氧化物和含氧酸及其盐。
第15章&氧族元素(4学时)
【教学要求】
1.理解氧化物的分类;
2.掌握氧、臭氧、过氧化氢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3.掌握硫的成键特征及多种氧化态所形成的重要物种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内容】
1.氧族元素的通性
氧族存在;氧族元素的基本性质;氧族元素的电势图。
2.氧及其化合物
氧气单质;氧化物;臭氧;过氧化氢。
3.硫及其化合物
硫的同素异形体;硫化物和多硫化物;硫的含氧化合物;硫的其它化合物。
第16章&氮 磷 砷 (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氮和磷的单质及其氢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应用;
2.了解砷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内容】
1.元素的基本性质
2.氮和氮的化合物
氮;氮的氢化物;氮的含氧化合物;氮的其它化合物。
3.磷及其化合物
单质磷;磷的氢化物、卤化物和硫化物;磷的含氧化合物。
单质;砷的化合物。
第17章&碳 硅 硼(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碳、硅、硼的单质、氢化物、卤化物和含氧化合物的制备和性质;
2.通过硼及其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了解硼的缺电子特性;
3.了解硅酸及硅酸盐的结构与特性;
4.认识碳、硅、硼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
【教学内容】
元素的基本性质;电子构型和成键性质;自然存在和丰度。
单质;碳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碳的硫化物和卤化物。
单质硅的性质、制备和用途;硅烷;硅的卤化物和氟硅酸盐;硅的含氧化合物。
硼原子的成键特征;单质硼;硼的氢化物(硼烷)和硼氢配合物;硼的卤化物和氟硼酸;硼的含氧化合物。
5.碳化物、硅化物和硼化物
离子型化合物、共价型化合物、间隙型(金属型)化合物。
第18章&非金属元素小结(4 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非金属元素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已学过的化学理论去理解、归纳和总结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变化规律;
2.了解有关酸碱强度的ROH规则和鲍林规则;
3.了解P区元素在周期性变化上的某些特殊性;
4.为学习非金属元素提供一些方法和规律性知识。
【教学内容】
1.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性质
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物理性质;非金属单质的化学反应。
2.分子型氢化物
热稳定性;还原性;水溶液酸碱性和无氧酸的强度。
最高氧化态氢氧化物酸碱性;含氧酸及其酸根(含氧酸阴离子)的结构;含氧酸的强度。
4.非金属含氧酸盐的某些性质
溶解性、水解性、热稳定性、含氧酸及其盐的氧化还原性。
5.p区元素的次级周期性
第二周期p区元素的特殊性;第四周期p区元素的不规则性。
第19章&金属通论(2学时)
【教学要求】
1.要求能从金属结构的角度认识金属的共性;
2.了解金属冶炼的方法及现状,掌握埃林汉姆(Ellingham)图的意义及使用方法;
3.了解合金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
2.金属的提炼
金属还原过程的热力学;工业上冶炼金属的一般方法;金属的精炼。
3.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
低共熔混合物(低共熔合金);金属固溶体;金属化合物。
第20章&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单质的性质,了解其结构、存在、制备及用途与性质的关系;
2.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的类型及重要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
3.了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碱性和溶解性的变化规律;
4.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重要盐类的性质和用途,了解盐类热稳定性、溶解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1.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
2.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单质
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单质的制备。
3.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化合物
氧化物、氢氧化物、氢化物、盐类、配合物。
第21章&P区元素(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Al、Sn、Pb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了解其用途;
2.了解锗分族、锑和铋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3.了解铝的冶炼原理及方法。
【教学内容】
1.P 区金属概述
2.铝&镓分族
铝及其化合物;周期表中对角线关系;镓分族。
锗、锡、铅的存在和冶炼;锗、锡、铅的单质;锗、锡、铅的化合物。
锑、铋的单质;锑、铋的化合物。
6.P 区金属6S2电子的稳定性
第22章&ds 区元素(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铜族和锌族元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2.掌握铜、银、锌、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重要盐类以及配合物的生成与性质;
3.掌握Cu(Ⅰ)、Cu(Ⅱ);Hg(Ⅰ)、Hg(Ⅱ)之间的相互转化;
4.掌握ⅠA和ⅠB ;ⅡA和ⅡB族元素的性质对比。
【教学内容】
1.铜族元素
铜族元素的通性;铜、银、金的单质;铜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I B族元素和I A族元素性质的对比。
2.锌族元素
锌族元素概述;锌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锌的生物作用和含镉、汞废水的处理;锌族元素与碱土金属的对比。
第23章&d 区金属(一)第四周期d 区金属(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过渡元素的价电子构型特点及其与元素通性的关系;
2.掌握第四周期d区金属元素氧化态、最稿氧化态氧化物及其水合氧化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稳定性、水合离子以及含氧酸根颜色等变化规律;
3.掌握第一过渡系元素Ti、V、Cr、Mn、Fe、Co、Ni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内容】
2.第一过渡系元素的基本性质
金属的性质;氧化态;最高氧化态氧化物及其水合氧化物酸碱性;氧化还原稳定性;配位性;水合离子的颜色和含氧酸根颜色;磁性及催化性。
3.钪、钛、钒
概述;钛与钒的重要化合物。
概述;铬的重要化合物、含铬废水的处理。
概述;锰的重要化合物。
6.铁 钴 镍
铁系元素的基本性质;铁、钴和镍。
第24章&d 区金属(二)第五、第六周期d 区金属(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第五、第六周期d区金属的基本特征及其周期性规律;
2.了解锆铪分离和铌钽分离;
3.掌握ⅥB族元素钼、钨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4.掌握同多酸、杂多酸及其盐的概念;
5.了解铂系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以及铂系金属周期性规律。
【教学内容】
1.基本特征
存在、制备与分离;性质和用途;重要化合物。
存在、性质和用途;制备和分离;重要化合物。
存在和冶炼;性质、反应和用途;重要化合物;钼的生物活性和固氮作用。
单质、氧化物和含氧酸盐;锝和铼的配合物。
6.铂系金属简介
铂系元素的通性;单质、氧化物和含氧酸盐;卤化物、配合物。
第25章&f区金属&镧系和锕系金属(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简单介绍)
机动(2学时)
(制订单位:无机教研室&&&&& 制订时间:2010年8月&&&&& 执笔人:王凤春&&&& 审定人:王立斌)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化学专业本科生
第二部分&大纲文本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必修课之一。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学生所学的第一门基础实验课,是以实验为手段,研究无机化学中的重要理论、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变化,以及相关仪器、装置、基本操作和有关原理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正确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技巧,进一步加深对基础化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准备和进行实验的能力,细致地观察和记录现象,归纳、综合、正确处理数据的能力,分析实验和用语言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组织实验、研究实验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继化学课程和实验,将来从事化学教学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实验内容的选取,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性实验、基本化学原理实验、基础元素化学实验、化合物的制备以及综合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上得到全面的训练,并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
要求学生会做31组基础实验(其中必修24个,选修7个),掌握基本操作,巩固基本化学原理和基础元素化学的知识,掌握无机化合物的一般制备和分离方法,并达到能独立进行综合性实验的能力。
A.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20学时)
实验一&仪器认领和洗涤(2学时)
熟悉无机实验室的规则要求;领取无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并熟悉其名称规格,了解使用注意事项,落实责任制;学习常用仪器的洗涤和干燥方法。
实验二&&台秤、分析天平和电子天平的使用(3学时)
1.了解台秤、分析天平和电子天平的基本构造,学习正确的称量方法;
2.了解使用天平的规则,熟悉分析天平的使用方法;
3.检查分析天平的稳定性和灵敏度,学会用直接法和减量法称量试样;
4.学会正确使用称量瓶。
实验三&灯的使用、玻璃管简单加工和塞子钻孔(4学时)
1.了解酒精喷灯(煤气灯)的构造和原理,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2.初步学习玻璃管的截断、弯曲、拉制、燃烧和塞子钻孔等操作。
实验四&溶液的配制(3学时)
1.掌握一般溶液的配制方法和基本操作;
2.学习吸量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3.清楚质量分数和物质量浓度的关系,并能由固体试剂或者较浓准确浓度溶液配制准确浓度溶液。
实验五&强酸强碱的中和滴定操作(4学时)
1.通过测定氢氧化钠和盐酸的浓度,初步掌握酸碱滴定的原理和滴定操作;
2.掌握指示剂的选择、终点判断和数据处理。
实验六&五水硫酸铜结晶水的测定(4学时)
1.了解结晶水合物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2.熟悉分析天平的使用;
3.学习研钵、干燥器的使用以及使用沙浴加热、恒重等基本操作。
B. 基本原理实验(28学时)
实验一&& I3- ≒ I - +I2 平衡常数的测定(4学时)
1.测定I3-≒ I - +I2平衡常数,加强对化学平衡,平衡常数的了解,并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2.巩固滴定操作。
实验二&化学反应速率与活化能(4学时)
1.了解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测定过二硫酸铵与碘化钾反应的反应速率,并计算反应级数,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活化能。
实验三&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常数的测定(4学时)
1.测定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常数;
2.学习使用pH计,了解pH计、甘汞电极、玻璃电极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解pH值与[H+]浓度的关系。
实验四&碘化铅溶度积的测定(4学时) &&&&&&&&&&&&&&&&&&&&&&&&&&&&&&&&&&&&&&&&&&&&&&&&&&&&&&&&&&&&&&&&&&&&&&&&&&&&&&&&&&&&&&&&&&&&&&&&&&&&&&&&&&&&&&&&&&&&&&&&&&&&&&&&&&&&&&&&&&&&&&&&&&&&&&&&&&&&&&&&&&&&&&&&&&&&&&&&&&&&&&&&&&&&&&&&&&&&&&&&&&&&&&&&&&&&&&&&&&&&&&&&&&&&&&&&&&&&&&&&&&&&&&&&&&&&&&&&&&&&&&&&&&&&&&&&&&&&&&&&&&&&&&&&&&&&&&&&&&&&&&&&&&&&&&&&&&&&&&&&&&&&&&&&&&&&&&&&&&&&&&&&&&&&&&&&&&&&&&&&&&&&&&&&&&&&&&&&&&&&&&&&&&&&&&&&&&&&&&&&&&&&&&&&&&&&&&&&&
1.用离子交换法测定难溶物碘化铅的溶度积;
2.了解离子交换法的一般原理和使用离子交换树脂的一般方法。
实验五&电离平衡和沉淀平衡(4学时)
1.进一步了解电解质电离的特点,巩固pH值的概念;
2.掌握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的使用;
3.了解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
4.学习巩固缓冲溶液的配制并验证其性质,观察盐类的水解作用,了解影响水解的因素;
5.掌握沉淀平衡、同离子效应实验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
实验六&氧化还原反应(4学时)
1.理解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和介质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2.加深理解氧化态或还原态物质浓度变化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3.进一步理解原电池、电解及电化学腐蚀等基本知识,学会正确使用低压电源。
实验七&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4学时)
1.了解气体密度法测定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启普发生器的使用和气体净化操作,学会气压计的用法;
3.进一步熟练分析天平的使用。
C.基础元素化学(12学时)
实验一&卤素(1学时)
1.了解氯气、次氯酸盐、氯酸盐的制备方法;
2.进一步练习气体的发生、收集和仪器装配技能;
3.了解卤素、次氯酸盐、氯酸盐强氧化性,区别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
4.掌握制备氯、溴和氯酸钾的安全操作技能。
实验二&氧、硫(1学时)
1.掌握H2O2的鉴定以及H2O2氧化还原性;
2.了解金属硫化物的溶解性;
3.了解亚硫酸盐的性质;
4.验证硫代硫酸盐的性质和过二硫酸盐的氧化性。
实验三&氮、磷(2学时)
1.验证并掌握不同氧化态氮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验证磷酸盐的酸碱性和溶解性以及焦磷酸盐的配位性。
实验四&硅、硼(1学时)
1.验证并掌握碳的还原性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2.熟悉碳酸盐的主要性质和硅酸盐易成凝胶的特性。
实验五&碱金属、碱土金属(2学时)
1.掌握钠、钾、过氧化钠的主要性质;
2.比较碱金属碱土金属的活泼性和焰色反应;
3.掌握镁、钙、钡化合物的溶解性。
实验六&铜、银、锌、镉、汞(1学时)
1.了解铜、银、锌、镉、汞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生成和性质;
2.了解锌、镉、汞硫化物的生成和性质;
3.掌握铜、银、锌、镉、汞重要配合物的性质;
4.掌握铜、银、汞重要的氧化还原性。
实验七&第一过渡金属(钒、铬、锰)(2学时)
1.掌握钒、铬、锰主要氧化态的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及各氧化态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
2.巩固沙浴加热操作。
实验八&第一过渡元素(二)(铁、钴、镍)(2学时)
1.验证并掌握二价铁、钴、镍的还原性和三价铁、钴、镍的氧化性;
2.验证并掌握铁、钴镍配合物的生成及性质。
D.无机化合物的制备(4学时)
实验一&海盐制备试剂级氯化钠(4学时)
1.学习海盐制备试剂级氯化钠及其纯度检验方法;
2.练习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操作;
3.学会使用布氏漏斗。
实验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硝酸钾的制备*
1.掌握转化法制备硝酸钾晶体;
2.熟悉溶解、过滤操作,练习重结晶操作。
实验三&高锰酸钾的制备*
1.学习固体碱熔氧化法从铬铁矿粉制备重铬酸钾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运用容量分析测定产物含量。
实验四&硫代硫酸钠的制备*
1.掌握用Na2S制备Na2S2O3的原理和方法;
2.进一步熟悉布氏漏斗抽滤、气体发生器皿连用的操作。
实验五&一种钴配合物的制备*
1.掌握制备金属配合物常用的方法--水溶液中的取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2.掌握电导仪的使用以及通过电导仪测电导率确定化学式所含离子数的方法。
E.综合设计实验(16学时)
综合设计实验总体原则是学生根据所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辅以必要的文献查阅,根据预定产物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在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物质的性质。能熟练使用溶解、过滤、抽滤、萃取、分液、蒸发、结晶、重结晶以及装柱等一系列操作。
实验一&离子鉴定和未知物的鉴别(4学时)
1.掌握对未知物进行鉴别或鉴定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步骤;
2.运用所学知识对常见物质进行鉴定鉴别,进一步巩固阴阳离子的重要性质和反应。
实验二&生物体中几种元素的定性鉴定(4学时)
了解植物或动物体内某些重要元素的简单检出方法。
实验三&环境化学实验&水中溶解氧的测定(4学时)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四&硫酸亚铁铵的制备(4学时)
设计合理方案制备硫酸亚铁铵。
实验五&碱式碳酸铜的制备 *
通过碱式碳酸铜制备条件的探求和生成物颜色、状态等的分析,研究反应物的合理比例并确定制备反应的浓度和温度条件
三、考核方式
无机实验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因此有必要进行考核。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仪器装置、操作过程、基本操作、实验安全、产品数量与质量、实验报告、科学态度、使用药品及仪器的情况等进行考察,注意有针对性地及时纠正一些存在的问题。主要考核内容包括:预习报告及课前提问: (10分)&实验操作: (40分)&实验效果:(10分)&实验报告:(40分) 。
根据不同情况也可安排考试( 采用:笔试、口试、单元操作等方式 )。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占50%。期末考试以综合实验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促进学生学习。
(制定单位:无机化学教研室&&& 制定时间:2010年8月&&& 执笔人:王凤春&&&&& 审定人: 王立斌)
《中级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第二部分&大纲文本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中级无机化学》系统介绍现代无机化学所涉及的新理论、新领域、新知识和无机新型化合物。在教学方法上突出结构化学、配位化学及热力学等基础理论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在修读本课程时能掌握近代无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运用热力学、动力学及结构、谱学知识掌握重要类型无机物的结构及反应性;了解、熟悉近代无机化学的某些新兴领域。
二、各章基本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绪言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历史;
2.了解无机化学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
3.了解现代无机化学发展的特点。
【教学内容】
1.无机化学的发展历史
2.无机化学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
3.现代无机化学发展的特点
第一章&原子、分子和元素周期性(4学时)
【教学要求】
1.学会用徐光宪改进的Slater规则计算电子的屏蔽常数;
2.掌握价电子对互斥理论的理论要点,熟悉小分子的构型预测;
3.熟悉分子的对称性与偶极矩的关系;了解分子的对称性与旋光性判定法则;
4.熟悉原子轨道和分子轨道的对称性;
5.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轨道对称性。
【教学内容】
1.原子的性质
2.共价键分子的成键理论
3.小分子的立体化学
5.周期反常现象
第二章&酸碱和溶剂化学(4学时)
【教学要求】
1.要求掌握Lewis电子酸碱理论及SHAB规则、质子酸碱理论及其应用的知识;
2.要求掌握各种溶剂的特点及其应用;
3.了解影响含氧酸的酸性及质子酸碱、电子酸碱强度的因素;
4.了解超酸和魔酸的理论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1.酸碱概念
Lewis电子酸碱理论及SHAB规则,质子酸碱。
2.溶剂化学
质子溶剂;水合焓;非水质子溶剂(酸性质子溶剂、碱性质子溶剂、类水两性溶剂);非质子溶剂(vander Vander溶剂,Lewis碱溶剂,离子传递溶剂,熔盐体系)。
3.酸碱强度的量度
水溶液中质子酸碱的强度;含氧酸的酸性;非水溶剂中质子酸碱的强度;酸度函数;电子酸碱的强度;超酸和魔酸。
第三章&无机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3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2.掌握无机分离技术;
3.熟悉无机化合物的各种表征技术。
【教学内容】
1.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高温无机合成;低温合成;高压合成;水热合成;无水无氧合成;电化学无机合成;等离子体合成。
2.无机分离技术
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分离;膜法分离技术。
3.表征技术
第四章&p区元素&(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硼烷及其衍生物的分类、命名规则;
2.了解硼烷结构的定域键处理和分子轨道处理,能熟练画出硼烷的拓扑结构;
3.了解硼烷的典型反应;
4.了解无机碳化学的新进展;了解碳单质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及其用途;
5.了解无机高分子的一般性质;了解无机高分子的结构及其用途。
【教学内容】
1.硼烷化学
硼烷;硼烷的命名;硼烷的结构分类和Wade规则;硼烷的拓扑结构;杂硼烷;碳硼烷;金属碳硼烷和金属硼烷。
2.无机碳化学
碳单质及其衍生物(金刚石,石墨及其石墨层间化合物,富勒烯等)。
3.无机高分子
无机高分子的特点;构成无机高分子物质的元素;无机高分子物质的分类、命名;无机高分子物质举例。
第五章&d区元素(Ⅱ)-元素化学 (5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过渡元素的定义及其分类;
2.掌握d轨道的特征,并能应用交换能的概念解释过渡元素的电子构型;
3.了解第一过渡系元素单质和化合物制备原理和元素氧化态及物种的特征和分布;
4.初步了解自由能-温度图,自由能-氧化态图,电位-pH图的构筑及其应用;
5.掌握重过渡元素的特点,要求对一些典型重过渡元素的存在与制备、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主要氧化态及其简单化合物、配合物作一般性的了解;
6.初步了解铂系金属的特征和铂系金属配合物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1.过渡元素的定义及其分类
过渡元素的定义;过渡元素的分类。
2.d轨道的特征和过渡元素的价电子结构
d轨道的特征;(n-1)d与ns轨道能级;过渡元素的电子构型。
3.第一过渡系元素
单质和化合物制备;元素氧化态及物种的特征和分布;元素的化学;自由能-温度图;自由能-氧化态图;电位-pH图。
4.重过渡元素
重过渡元素的特点;存在与制备;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主要氧化态及其简单化合物;配合物。
5.铂系金属
铂系金属的特点;铂系金属的配合物;铂系金属的用途。
第六章&d区元素(Ⅲ)-有机金属化合物、簇合物&(4学时)
【教学要求】
1.要求熟悉有效原子序数规则及其应用;
2.初步了解二元羰基化合物的一般性质、制备和反应;熟悉羰基化合物和类羰基配体(NO、N2、CN-、PR3等)化合物中的结构、成键特征;
3.初步掌握过渡金属不饱和链烃配合物的结构、成键特征;
4.初步掌握过渡金属茂夹心型配合物、二苯铬、环辛四烯夹心型化合物的结构、成键特征;
5.正确认识金属-金属键;认识羰基簇合物、卤素簇合物的特点。
【教学内容】
1.有效原子序数规则
有效原子序数规则及其应用。
2.金属羰基化合物及类羰基化合物
二元羰基化合物;羰基化合物和类羰基化合物(亚硝酰基配合物,分子N2配合物等)中的化学键。
3.过渡金属不饱和链烃配合物
过渡金属不饱和链烃配合物的结构、成键。
4.过渡金属环多烯化合物
茂夹心型配合物;二苯铬、环辛四烯夹心型化合物。
5.过渡金属的簇合物
过渡金属的羰基簇合物;过渡金属的卤素簇合物。
第七章&f区元素&(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镧系原子的价电子层结构特征,对产生镧系收缩的原因及其镧系收缩对周期系的影响有正确的认识;
2.熟悉镧系元素特性殊性;
3.要求对锕系理论,锕系元素的特点,锕系收缩,磁性,锕系元素的标准电极电位,形成配合物的能力,锕系元素的放射性,锕系元素的存在与制备等知识有一般性的了解;
4.对人工合成新元素的艰巨性有初步的正确理解,对周期系的远景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
【教学内容】
1.镧系和稀土
镧系原子的价电子层结构;镧系收缩;镧系离子的分离。
2.镧系元素的一些性质
镧系元素各氧化态物种的稳定性;光学性质(镧系离子的电子能级,镧系离子的电子光谱和颜色,镧系离子的超灵敏跃迁,镧系激光,镧系荧光);磁学性质;放射性;
3.锕系元素的一般性概貌
锕系理论;锕系元素的特点;锕系收缩;磁性;锕系元素的标准电极电位;形成配合物的能力,锕系元素的放射性;锕系元素的存在与制备。
4.超重元素和周期系远景
超重元素的人工合成;周期系远景。
第八章&放射性和核化学(4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核化学的基本知识,包括核反应的基本类型、核稳定性、人工核反应、诱导核反应、核裂变与核聚变等。
【教学内容】
1.放射性衰变过程&&自发核反应
2.诱导核反应
3.放射性衰变动力学
4.放射性衰变类型的预测
5.核的稳定性与结合能
6.核裂变与核聚变
7.放射性核素的应用
(制订单位:无机教研室&&&&& 制订时间:2010年8月&&&&&&& 执笔人:王凤春&&& &&审定人:王立斌)
《中级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第二部分&大纲文本
一、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适应当前无机化学学科的迅速发展,通过综合实验便于学生加深理解和综合运用无机化学的有关知识;了解在研究无机物方面常用的合成方法,测试无机物性质、结构、有关常数(或参数)的手段,为进行毕业论文工作和毕业后从事有关无机化学领域内的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2.进一步培养同学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素养以及分析和解决无机化学中有关问题的能力。
3.实验教学要求
(1)课前要充分预习,了解实验目的、原理,熟悉和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写出预习报告;
(2)实验时认真操作,关键设备应在教师指导下操作,若发生故障应向教师报告,及时处理;
(3)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记录实验数据,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4)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按要求撰写,要有实验结果的讨论。
二、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一&& 离子型化合物的离子交换分离(4学时)
1. 熟悉离子交换木树脂的装柱、转型、淋洗等基本操作;
2. 了解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元素及一般原理和方法。
实验二&三乙二胺合钴配离子的光学异构体的制备、离析和旋光度测定(5学时)
1. 通过三乙二胺合钴配离子的制备和离析,了解配合物的光学异构现象;
2. 测定右旋和左旋三乙二胺合钴配离子的旋光度。
实验三&配合物稳定性顺序的测定(5学时)
通过配合物稳定性顺序的测定,了解中心离子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实验四&配合物键合异构体的红外光谱测定 *
1.通过[Co(NH3)5NO2]Cl和[Co(NH3)5ONO]Cl2的制备,了解配合物的键合异构现象;
2.利用红外光谱图鉴别这两种不同的键合异构体。
三、成绩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
预习报告及课前提问:(10分);实验操作:(40分);实验效果:(10分);实验报告:(40分)。
1.预习报告及课前提问:加强实验的课前预习,通过预习了解实验的目的、内容,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条件;
2.实验操作: 详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作好数据记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仪器的使用能力和实验的技能技巧;
3.实验效果:通过认真实验,获取准确的实验数据及理想的实验效果;
4.实验报告: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规律之间的关系,提高查阅有关工具书及运用理论解释现象和分析误差的能力,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归纳,增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制订单位:无机教研室&&&&& 制订时间:2010年8月&&&& 执笔人:王凤春&&&& 审定人:王立斌)
《配位化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第二部分&大纲文本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熟悉配位化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及研究任务;能用基本理论和知识处理一般的配位化学问题;
2.了解配位化学的新领域、新成果、新物质、新内容、新知识、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3.了解配位化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
4.通过学习使学生对配位化学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了解,掌握事实与理论,普及与提高,基础与实用,以及了解个别与综合,独立与联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
5.拓宽和加深知识的层面和深度,提高综合知识的运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上得到更高、更好的训练和培养。
二、各章的基本要求和讲授内容
绪言(1学时)
【教学内容】
介绍配位化学的重要性、应用价值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第一章&配位化学概述(3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配位化学的发展简史;
2.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
3.了解配合物的组成、定义及配体类型;
4.掌握配合物的分类及特点;
5.了解配合物的对称性和异构现象。
【教学内容】
1.配位化学发展史
2.配合物的组成、定义
3.配位原子和配体的类型
4.配合物的结构和异构现象
5.配合物的分类
6.配合物的命名
第二章&配位键(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配合物结构理论的发展;
2.理解晶体场理论关于中心原子d轨道能级分裂的基本指导思想,掌握八面体场和正四面体场中d轨道分裂状况;了解姜-泰勒效应对配合物构型的影响;
3.定性了解分子轨道理论和角重叠模型对配合物结构的讨论。
【教学内容】
1.配合物的静电-极化理论
2.价键理论
3.晶体场理论
4.分子轨道理论
5.角重叠模型
第三章&配离子稳定性(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溶液中配离子的配合离解平衡,中心原子及配体本性对配离子稳定性的影响;
2.了解冠醚配合物的特殊稳定性;
3.了解稳定常数的测定方法。
【教学内容】
1.稳定常数的表示方法
2.中心原子性质对稳定性的影响
3.配体性质对稳定性的影响
4.冠醚配合物的特殊稳定性
5.稳定常数的测定
第四章&配合物的电子光谱和磁性(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配合物电子光谱和第一过渡系离子的d-d光谱;
2.了解自由离子的光谱项和配离子光谱项分裂;
3.了解配合物的磁性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1.分子光谱的一般介绍
2.配合物电子光谱
3.自由离子的光谱项和光谱支项
4.配位场中离子的谱项分裂
5.第一过渡系离子的d-d光谱
6.配合物的磁性
7.磁性在配合物中的应用
第五章&配合物的反应机理(6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配合物取代反应的可能机理,八面体配合物和平面正方形配合物的取代反应;
2.了解溶剂水对取代反应的影响以及配合物的电子转移。
【教学内容】
2.取代反应的可能机理
3.溶剂水对取代反应的影响
4.八面体配合物的取代反应
5.平面正方形配合物的取代反应
6.配合物的电子转移反应
第六章&配合物的制备(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配合物合成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2.了解经典配合物的制备以及异构体的制备和分离;
3.了解一些特殊配合物的制备。
【教学内容】
1.配合物合成的基本方法手段
2.经典配合物的制备
3.异构体的制备及分离
4.特殊配合物的制备
第七章&非经典配合物(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有效原子序数法则;
2.掌握非经典配合物的性质、结构特征。
【教学内容】
1.有效原子序数法则
2.烯烃配合物
3.夹心配合物
4.羰基配合物
5.簇状配合物
第八章&配体反应性及配位催化(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配体的反应性能以及双氮配合物;
2.了解氧分子、氢分子的活化问题;
3.了解配合物的催化机理。
【教学内容】
1.配体的反应性
2.双氮配合物
3.氧分子的活化
4.氢分子的活化
5.配位催化
第九章&与生命相关的配位化学(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生命必需元素的含义、种类;
2.了解生命体中的金属离子及其存在形式和生理作用;
3.了解生物体中的生物配体;
4.了解酶的类型、作用和特性及常见重要的金属酶和金属蛋白;
5.了解金属药物以及金属药物与配合物的联系。
【教学内容】
1.生命中的金属离子和生物配体
2.金属酶和金属蛋白
酶的类型、作用和特性;金属酶和金属蛋白
3.金属药物
机动(2学时)
(制订单位:无机教研室&&&&& 制订时间:2010年8月&&&&&&& 执笔人:王凤春&&&& 审定人:王立斌)
《材料化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第二部分&大纲文本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化学综合知识系列课程之一,它是建立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和高分子化学基础上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从化学的角度研究材料的性质、功能和应用,是实用性很强的一门知识普及性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学化学教师及其他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各种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性能及应用,能够初步了解材料的设计和性能预测。
二、各章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
绪论&(2 学时)
【教学要求】
本章的重点是材料的分类和各要素,让学生从一个整体上把握材料化学的学习内容,为后面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1.材料的地位、作用与发展
2.材料的分类
3.材料的要素
4.材料化学发展趋势
第一章&& 金属与合金(6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金属的结构,掌握金属的性质;
2.了解各种合金的应用;
3.掌握金属还原过程热力学知识。
【教学内容】
1.金属材料概论
2.金属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3.金属的化学性质
4.金属的提炼和精炼
5.金属还原过程热力学
7.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8.钢铁的冶炼原理和结构
第二章 无机材料化学(8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晶体中缺陷;
2.了解一些新型无机材料;
3.熟悉一些半导体材料。
【教学内容】
1.晶体中缺陷
&2.陶瓷新材料
4.发光材料和磁性材料
5.半导体材料
6.薄膜和非晶态固体
第三章&产品生产过程概述(6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各种常见材料的生产过程。
【教学内容】
1.玻璃的生产
2.有色金属的生产
3.合成丁苯橡胶及橡胶轮胎的生产
4.聚乙烯及聚乙烯薄膜生产
5.聚氯乙烯及聚氯乙烯电缆料生产
6.聚丙烯腈纤维的生产
7.环氧树脂及其玻璃钢的生产
第四章&高分子材料(8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
2.了解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3.了解一些现代材料领域中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教学内容】
1.高分子材料概论
2.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
3.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4.高分子材料的化学转变及老化
5.医用高分子材料
抗凝血材料;可生物降解材料;高分子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6.液晶高分子材料
液晶高分子的理论基础;高分子液晶态的结构和性质;液晶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7.吸附与分离高分子材料
吸附与分离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吸附与分离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技术;吸附与分离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及展望。
第五章&功能复合材料(4学时)
【教学要求】
主要了解各种复合材料,开扩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
【教学内容】
1.复合材料概论
2.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原则
3.压电复合材料
4.导电复合材料
5.磁性复合材料
6.摩擦功能复合材料
7.阻尼功能复合材料
第六章&生物医用材料(4学时)
【教学要求】
熟悉生物医用领域中的各种材料。
【教学内容】
1.生物医用材料概论
2.特种医用材料
可降解与吸收材料;生物活性陶瓷;口腔材料;控制释放材料
第七章&能源材料(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化学发展前沿知识;
2.掌握当前各种能源材料。
【教学内容】
1.二次电池
2.金属氢化物镍电池材料
3.储氢合金负极材料
4.电池材料的再生利用
第八章&材料化学展望(2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材料化学知识,了解材料化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
1.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2.纳米材料
三、成绩评价方式
考查为主,结合平时作业和期末成绩综合评定。
(制订单位:无机教研室&&&&& 制订时间:2010年8月&&&&&&& 执笔人:王凤春&& 审定人:王立斌)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第二部分&大纲本文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上述知识,去解决有关无机化学中一些问题和独立进行无机化学实验的初步能力,以及学生能自学一般无机化学书刊、查阅信息资料、和利用参考资料的能力,以便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1.使学生掌握溶液、物质结构理论基本知识、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氧化还原、配合物化学和沉淀溶解等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结构、存在、制法、用途等基本知识。
2.适当介绍现代化学的新发展、特点及研究新方法。
3.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初步正确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化学计算、自学和利用参考资料等方面的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类比等重要思想方法,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和自学能力。
二.各章的基本要求和讲授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
2.了解化学、药学及食品科学;
3.掌握无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1. 无机化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
2. 化学与药学。
3. 无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 溶液(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几种常用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2.掌握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3.了解电解质的性质。
【教学内容】
1.溶液的浓度
2.稀溶液的依数性
3.电解质在水中的存在状态
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率 (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掌握基元反应、复杂反应、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活化能和催化剂等基本概念;
3.了解速率方程和阿累尼乌斯公式;
4.掌握浓度、压力、温度及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内容】
1.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
2.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3.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四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6学时)
【教学要求】
1.理解状态函数的特性;
2.掌握焓和焓变、吉布斯自由能变和熵变及相互关系;
3.掌握盖斯定律,能运用有关数据进行标准状态下焓变(△rH&)和自由能变(△rG&)和熵变(△rS&)的计算及其初步应用;
4.学会用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判断化学反应方向;
5.理解化学反应等温式的含义,会用其求算△rG&和K平衡;
6.根据吉布斯&&该姆霍兹公式理解△r G&与△r H&及△r S&的关系,掌握温度对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影响。
【教学内容】
1.热力学第一定律
2.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3.吉布斯能和化学反应方向
第五章 化学平衡(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平衡常数的意义。
2.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3.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教学内容】
1.平衡常数
2.化学平衡的移动
第六章 酸碱平衡(6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水的离子积常数、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及掌握多元弱酸电离的机理;
2.掌握同离子效应、盐效应等影响电离平衡移动的因素;
3.掌握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
4.了解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作用原理、缓冲溶液的性质及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5.了解酸碱理论发展的概况。
【教学内容】
1.酸碱理论
2.水的质子自递平衡
3.弱酸弱碱电离平衡
4.缓冲溶液
第七章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Ksp的意义及溶度积规则。
2.掌握沉淀生成、溶解和转化的条件。
3.掌握有关溶度积常数的计算。
【教学内容】
1.溶度积原理
2.难溶电解质的沉淀和溶解平衡
第八章 氧化还原(8学时)
【教学要求】
1.牢固掌握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掌握氧化数及其确定规则;
2.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方法。
3.理解标准电极电势的意义,能运用标准电极电势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氧化还原
&& 反应的方向和计算平衡常数。
4.会用能斯特方程式讨论和计算离子浓度变化时电极电势的改变和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5. 掌握元素标准电极电势图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2.电池电动势和电极电势
3.氧化还原平衡
4.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5.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6.电势-pH图
第九章 原子结构(8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掌握四个量子数并用其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初步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2.能够运用轨道填充顺序图,按照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写出一些常见元素的电子构型;
3.掌握元素周期律与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4.了解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等概念的意义和它们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内容】
1.玻尔的氢原子模型
2.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3.多电子原子结构
4.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5.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第十章 分子结构(8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基本特性和它们的区别;
2.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和键参数的关系;
3.理解杂化轨道理论和价电子对互斥理论;
4.初步了解同核双原子的分子轨道理论;
5.了解分子间力和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6.掌握四种晶体类型的特征,特别是质点间相互作用力的状况;
7.掌握晶体的类型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8.掌握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的定义及其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教学内容】
3.分子结构与物理性质
4.分子间作用力
5.离子极化
6.晶体结构
第十一章 配位化合物(8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和配位键的本质;
2.熟悉配合物价键理论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此解释一些实例;
3.掌握配离子稳定常数的意义和应用;
4.熟悉配合物形成时性质的变化。
【教学内容】
1.配合物的组成、命名和异构现象
2.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3.配位平衡
4.生物体内的配合物和配合物药物
第十二章 非金属元素(4学时)
【教学要求】
1.熟悉卤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基本化学性质、结构、制备和用途,既要了解它们的共性,还
&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性;
2. 熟悉卤素单质和次卤酸及其盐发生歧化反应的条件和递变的规律;
3.能运用元素电势图来判断卤素及其化合物各氧化态间的转化关系。
(二)氧族元素
1.熟悉氧化物的分类;
2.熟悉臭氧、过氧化氢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3.了解离域Л键的概念;
4.熟悉SO2、SO3、亚硫酸、硫酸和它们相应的盐、硫代硫酸盐、过二硫酸及其盐等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三)氮族元素
1.熟悉氮在本族元素中的特殊性;
2.熟悉氮、磷以及它们的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和含氧酸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
3.熟悉本族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氧化态间的转化关系,从磷到铋(+III)氧化态的化合物渐趋稳定的规律性;
4.熟悉砷、锑、铋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
(四)碳族和硼族元素
1.掌握铝、锡、铅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熟悉锗分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递变规律;
3.了解铝的冶炼原理和方法。
【教学内容】
2.氧族元素
4.碳、硅、硼
第十三章 金属元素(3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性质以及结构性质与存在、制备、用途之间的关系;
2.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的性质和类型以及氢化物的性质;
3.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氢氧化物的溶解度、碱性和盐类溶解度、热稳定性的变化规律;
4.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类的一些重要性质;
5.了解对角线规则;
6.掌握铝和砷及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内容】
3.碱土金属
4.铝和砷分族
第十四章 过渡元素(3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过渡元素的价电子构型的特点及其与元素通性的关系;
2.掌握过渡元素铬、钼、钨、锰和铁、钴、镍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
3.掌握铜、银、锌、汞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
4.掌握铜、银、锌、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及其重要盐类的性质;
5.掌握Cu(I)、Cu(II);Hg(I)、Hg(II)之间的相互转化;
6.掌握IA和IB;IIA和IIB族元素的性质对比。
【教学内容】
1.过渡元素的通性
4.铜、锌、汞
(制订单位:无机教研室&&&&& 制订时间:2010年8月&&&&&&& 执笔人:王凤春&& 审定人:王立斌)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第二部分&大纲本文
一.实验课的目的和任务
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无机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实验技能与化学素质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不仅应使学生巩固和加强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它的目的是:
1.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无机化学原理、元素性质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扩展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
2.通过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正确掌握无机实验的技术和方法,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般无机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及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和结果。熟悉和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了解、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技术、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了解基本实验研究方法的应用。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会联系理论知识,独立设计和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习正确处理数据及解释现象,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4.培养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今后从事临床药学的科研、开发等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诱导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受到化学技能和化学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基本原理
无机化学实验课与无机化学理论课同时开设。本实验课的基本理论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一为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和元素性质部分,这是本实验课基本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初步知识、电解质溶液、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合物、物质结构理论以及元素各论等内容;其二为物理学基本原理,它涉及力学、电学、光学等知识,它是利用相关仪器对物质的某些物理量进行测试的依据。
三. 实验项目的设置与内容提要
无机化学实验绪论(2学时)
&介绍本课程的性质、任务、目的、基本内容和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考试考核办法;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训练的目的、任务、作用和要求。
实验一. 溶液的配制:(2学时)
1.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及常见溶液的配制方法;
2.熟悉台秤、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习移液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3.学习溶液的定量转移及稀释操作。
实验二.分析天平的使用(4学时)
1.了解分析天平的基本构造,学习正确的称量方法;
2.了解使用天平的规则。熟悉分析天平的使用方法;
3.检查分析天平的稳定性和灵敏度。 学会用直接法和减量法称量试样;
4.学会正确使用称量瓶。
实验三.化学反应速率与活化能(4学时)
1.了解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测定过二硫酸铵与碘化钾反应的反应速率,并计算反应级数,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活化能;
3.学习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
4.进一步加深对反应速率、速率常数及活化能概念的理解。
实验四.酸碱滴定(4学时)
1.掌握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2.学习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3.练习滴定操作。
*实验五. 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常数的测定(4学时)
1.测定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常数;
2.学习使用pH计;
3.学习使用吸量管。
实验六. 电离平衡和沉淀平衡(4学时)
1.了解同离子效应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2.学习缓冲溶液的配制并了解其缓冲原理及应用;
3.了解盐的水解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沉淀的生成及溶解的条件;
5.再次练习pH计的使用方法。
实验七.醋酸银溶度积的测定(4学时)
1.了解醋酸银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2.学习离心分离操作和离心机的使用。
实验八.氧化还原反应(4学时)
1.了解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了解浓度、酸度、温度、催化剂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3.熟悉常用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反应,学习选择氧化剂和还原剂。
实验九.配位化合物(4学时)
1.了解有关配合物的生成和组成;
2.了解配位平衡与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以及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3.再次练习离心分离的操作,掌握Ag+、Al3+、Cu2+混合离子的分离方法。
实验十.药用氯化钠的制备及杂质限度检查(4学时)
1.掌握药用氯化钠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2.初步了解药品的质量检查方法;
3.再一次练习蒸发、结晶、过滤等基本操作,学习减压过滤的方法。
四.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考核方式多样化,采取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为每次实验评分的总分。实验评分采用100分制:预习情况(包括预习报告和课堂提问)20分、实验状况40分、实验报告40分。预习情况与实验状况在实验现场打分,实验报告评分内容包括:报告完整、图表规范、数据处理正确、结果正确、字迹工整及整洁、有创新意识等。
&&&&&&&&&&&&&&&&&&&&&& &&&&&&&&&&&&&&&&&&&&&&&&&&&&&&
(制订单位:无机教研室&&&&& 制订时间:2010年8月&&&&&&& 执笔人:王凤春&& 审定人:王立斌)
《基础化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第二部分&大纲本文
一、基础化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基础化学》是根据专业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设置而开设的重要基础课程,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与人类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也是生物系各专业必修的理论基础课。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涉及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各章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绪论(1学时)
【教学要求】
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目的、任务和方法。
【教学内容】
1.化学的研究对象
2.化学的分类和无机化学研究的内容
3.化学与生物科学的关系
4.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3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其熟练的相互换算;
2.熟悉胶体的基本概念、结构及其性质等;
3.了解稀溶液的通性及其在专业课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1.各种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相互之间浓度的换算
2.稀溶液的通性,以及用相关公式对稀溶液进行计算
3.胶体的性质及结构,以及破坏胶体的原理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方程式,掌握质量作用定律及其适用范围;
2.掌握温度与反应速率关系的阿累尼乌斯经验式,并能用活化分子、活化能等概念解
释各种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正确理解平衡常数的意义及书写注意事项;
4.从平衡常数表示式来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5.理解以下基本概念: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活化能、速率常数、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的移动;
6.了解碰撞理论及过渡态理论。
【教学内容】
1.化学反应速率及其理论简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化学平衡状态及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
3.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
第三章 电解质溶液和离解平衡(6学时)
【教学要求】
1.理解电离度的意义和影响因素,掌握其计算;
2.初步掌握多元弱酸、碱溶液中[H+]浓度和pH的计算方法,并掌握同离子效应及有关计算;
3.熟悉pH标度,;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了解水解类型以及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掌握不同类型盐溶液中的有关计算;
4.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及缓冲原理,熟练掌握缓冲溶液中[H+]浓度和pH的计算,了解缓冲溶液在生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5.理解Ksp的含义,懂得表达式的书写,掌握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和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6.简单介绍酸碱滴定知识。
【教学内容】
1.电解质离解平衡
&强弱电解溶液理论的基本内容,活度及活度因子
2.酸碱溶液中有关[H+]离子浓度的计算
&一元弱酸或碱溶液,多元弱酸碱溶液,缓冲溶液盐溶液
3.盐类溶液的酸碱性
4.难溶电解质的沉淀平衡
沉淀平衡常数溶度积,溶度积规则,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5.简单介绍酸碱滴定知识
第四章&氧化还原和电化学(4学时)
【教学要求】
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理解氧化数的概念,并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
2.理解原电池和电极电势的概念,了解浓度和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3.掌握电极电势和电动势的Nernst方程及影响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因素,了解电极电势的应用;
4.掌握用标准电动势判断非标准下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法以及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教学内容】
1.氧化数,氧化还原反应
2.原电池的概念,组成,电极类型,电池的电动势
3.电极电势的产生、测定以及标准电极电势的概念及应用
4.Nernst方程式及浓度,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5.电极电势在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方向,进行程度,测定溶液pH值方面的应用
第五章 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6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2.掌握四个量子数,电子层、能级、轨道、能级组物理意义及含义;
3.熟练掌握能级图,根据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学原理,洪特规则以及电子的填充顺序,熟练写出一般元素核外电子的排布;
4.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周期律以及元素若干性质之间的关系;
5.掌握现代价建理论即离子键、共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教学内容】
1.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及特性
2.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及电子构型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3.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4.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特点、共价化合物间的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定义、组成和结构特点,了解配位化合物的分类;
2.理解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此解释一些实例;
3.理解配位化合物的稳定常数(或不稳定常数)的意义和应用;
4.了解螯合物及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1.配合物的组成及命名
2.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3.配位平衡和配位平衡的移动与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的关系
4.螯生物的概念及在生物学上的应用
制订单位:无机教研室&&&&& 制订时间:2010年8月&&&&&&& 执笔人:王凤春&& 审定人:王立斌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生物、制药
第二部分&& 大纲文本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正确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技巧,进一步加深对基础化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准备和进行实验的能力,细致地观察和记录现象,归纳、综合、正确处理数据的能力,分析实验和用语言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组织实验、研究实验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及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实验内容的选取主要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性实验,使学生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上得到全面的训练,并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
实验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4学时)
1.通过氧化反应及水解反应了解提纯硫酸铜的原理和方法;
2.练习台秤的使用以及过滤、蒸发、结晶等基本操作;
实验二&化学反应速率(4学时)
1.了解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测定过二硫酸铵与碘化钾反应的反应速率,并计算反应级数,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活化能;&
实验三&溶液的配制(4学时)
&&1.掌握一般溶液的配制方法和基本操作;
2.学习吸量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3.清楚质量分数和物质量浓度的关系,并能由固体试剂或者较浓准确浓度溶液配制准确浓度溶液。
实验四&弱电解质离解平衡和缓冲溶液(4学时)
1.进一步了解电解质电离的特点,巩固 pH值的概念。
2.掌握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的使用。了解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
3.学习巩固缓冲溶液的配制并实验其性质,观察盐类的水解作用了解影响水解的因素。
4.掌握沉淀平衡、同离子效应实验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
制订单位:无机教研室&&&&& 制订时间:2010年8月&&&&&&& 执笔人:王凤春&& 审定人:王立斌
通化师范学院化学学院 &版权所有&Copyright & & &
& & & &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合铜离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