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国际贸易论高手 英文怎么写写,有没有高手可...

有谁知道《国际贸易概论》的论文具体内容么`````等啊~~_河南工业大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92,217贴子:
有谁知道《国际贸易概论》的论文具体内容么`````等啊~~收藏
嗯,写一张纸上,不知道扔哪去了,求题目,格式,上交时间
1楼 20:28&|
3000字以上,内容:大宗商品(,……)现状,阐述,分析格式:格式4月26号晚上7:30在4号楼4111附近教师休息室交
2楼 20:28&|
回复:2楼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谢昂~~问下有封面要求么
3楼 20:28&|
4楼 20:28&|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能说几个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毕业论文题目吗-有问必答
能说几个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毕业论文题目吗
提问者:nini9528,提问时间:问: 我马上 要写 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 没有合适的论文题目 请给我出几个范围比较小的 比较好写的关于国贸这方面的论文题目!谢谢!
回答者:qiyang2005 回答时间:答: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贸易磨察!
民族工业与国际贸易的联动影响
....市改革开放以来的贸易成就与问题初探1
...市的贸易现状及发展对策
等等有针对性又联系实际的课题,最好是与你所在城市联系,因为既好调查研究,又符合服务地方需要的要求!“亚洲经济一体化问题”这个论文该怎么写好呢?谁能回答我呀,谢谢!(国际贸易专业)
“亚洲经济一体化问题”这个论文该怎么写好呢?谁能回答我呀,谢谢!(国际贸易专业)
写这个论文嘛,我提点建议:你回答为什么会有亚种经济一体化这个问题,它的存在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它与政治有什么关系,它与国际间的形式有什么关系,它的存在会带来什么好处,我国是怎样对待这个问题的,你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建议。这些应该就是问题的实质了。
在下言辞浅薄,望各位看了的高手莫笑话。
其他回答 (1)
亚洲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和现实[内容提要]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经济增长最快的亚洲正在走众多双边合作过渡到多边合作、由小区域合作过渡到大区域合作的道路。这是一条理论和实践都不同于其他经济体的一体化道路。在未来亚洲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必然将考虑吸收大国和大陆型经济体加入。亚洲的地缘大国和经济大国,理应在亚洲经济一体化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关键词]亚洲经济一体化理论与现实亚洲一体化特征
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目前,世界上已经形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北美经济自由区两大经济一体化体系。而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最快的亚洲,经济一体化仍然在酝酿之中,一体化进程远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一、亚洲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及其理论意义一个地区中若干个国家通过条约组成集团,建立一整套国际或超国家的组织机构,实行一定程度的政策协调和紧密合作,甚至制定和执行共同政策,这就是经济一体化的表现。一体化组织对促进区域内经济合作,消除经济矛盾和摩擦,实现区域内各成员经济体的共同利益最大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是亚洲唯一的自由贸易区,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北美经济自由区”相比,贸易区内仍是关卡重重,远未实现“自由”的贸易。而且日本、韩国等主要亚洲国家还都没有加入。学术界对经济一体化有着不同的解释和分类。从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看,依据合作程度的不同,经济一体化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和货币联盟等不同的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完全可能有不同的“经济一体化”的表现形式与存在的方式。我们认为对经济一体化的不同表述,只是反映人们对不同程度的经济一体化状态的界定。按照目前流行的经济一体化的标准模式讨论,“欧盟”是一个典型。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关税同盟为起点,通过实施共同市场、统一大市场而最终向全面的经济货币联盟迈进。1991年12月9日,欧共体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召开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日《马约》生效,欧洲联盟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欧共体从单一的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随后欧盟进行了5次扩大,至日,已由原先的15国一举扩大到25国,人口由3.7亿增至4.8亿;地域面积由328余万平方公里增至393余万平方公里。欧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然而在同一时期,亚洲经济一体化却缺乏理论认同和有目的的实践。首先,关于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究竟始于何时,至今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其次就是亚洲一体化的道路选择问题。除了欧盟的发展道路外,是不是还有其它适合亚洲地区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又是如何?有人认为亚洲经济一体化,应当从中国加入东盟开始。日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这六个老成员国已于2002年将绝大多数产品的关税降至0~5%。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四个新成员国将于2015年实现这一目标。2003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成为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非东盟国家。2004年11月,中国-东盟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规定自2005年7月起,除2004年已实施降税的早期收获产品和少量敏感产品外,双方将对其他约7,000个税目的产品实施降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涵盖18亿人口,GDP超过2万亿美元,贸易额达1.23万亿美元,成了世界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随着“东盟方式”的兴起,出现了一种不同于欧盟的“亚洲模式”。这种模式似乎既不符合欧美的区域化理论也不符合于国际关系理论的描述,因此有的学者认为“东盟方式”与其说是一种亚洲区域化理论,不如说是一种区域化的“亚洲方式”。理解这种区域合作方式的合理性及其局限性,无论对推动亚洲区域合作的现实进程,还是对于国际关系学界从理论上审视亚洲区域化都是有益的。[1]我们认为亚洲一体化的进程始于20世纪60年代。已经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上个世纪60年代以日本经济起飞形成的“雁型发展模式”;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经济改革后出现的“大中华经济增长模式”,以及随后出现的“东盟经济增长方式”。我们认为20世纪60?80年代是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战术预备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则是战略布局期。日本和中国先后在这两个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不同时期推动了亚洲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在战术预备期,日本经济以“领头雁”的姿态构建了经济发展的“雁行模式”,使亚洲经济发展出现了所谓的“亚洲经济奇迹”,令全世界瞩目。而在战略布局期,我们看到,在中国大陆的大力推动下,亚洲经济的活力得以继续保持,亚洲建立了多种活跃的合作机制,显示出了区域合作的特点和重要性,为其他区域合作提供了相当成功的范例。[2]中国大陆经济的崛起,开启了亚洲一体化的崭新的发展道路。各个地区一体化的道路可能并不相同,日本经济起飞带动而形成的“雁行模式”,自然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但我们必须排除政治色彩来考察亚洲一体化的进程,才能理解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关于日本经济对一体化的贡献,正如学者余永定所言:“在过去几十年中,‘亚洲奇迹’除了应归功于东亚各经济体的对内社会和经济发展政策外,东亚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也功不可没。这种合作是以日本主导的‘雁行模式’为主要特征的。”[3]实际上世界各地的“一体化”,包括亚洲经济一体化在内,自然不可能只有“欧盟”这一种方式可供模仿与选择,我们如果用欧盟的标准来判别亚洲一体化的进程,结论可能是“不合格”。亚洲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亚洲一体化的进程是一个从点到面、全面展开的过程。亚洲地区经济差异和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决定了其一体化进程的特殊性。亚洲的经济发展、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都与欧美一体化地区有着相当大的区别。所以亚洲一体化进程必然是从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开始。因此,亚洲一体化进程的阶段性和特殊性也就特别突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亚洲一体化进程,大致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每个经济增长方式的时间段都相当短暂,有交叉递进的作用,而且每个增长方式都在拓展经济空间。最重要的是,每个增长方式都在逐渐地走向区内市场,对区外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度在逐渐减弱。第二,亚洲一体化进程,从一开始就有浓烈的对抗强大经济体和对抗地缘大国的色彩。这和亚洲各国历史和近代的经济发展趋势有密切关系。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一开始是由日本经济起飞带动的。在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战术预备期,日本作为“领头雁”的作用,主要是在自身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下,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夕阳产业的转移,以“雁行模式”促进了亚洲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合作上认同。而这一过程对亚洲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亚洲经济一体化的第二个阶段以中国的大陆型经济体成长方式为标志。如果说欧盟的一体化是在相同经济状况和共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雁型模式是以日本为领头雁带动岛屿和半岛型地区经济形成的,则中国经济的崛起,对大陆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有极强的示范作用。二、影响亚洲经济一体化的阶段性因素影响亚洲一体化的因素既有经济性的,也有非经济性的,这已为人们所熟知。此外,我们认为,影响亚洲一体化的各种因素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与表现形式。亚洲创造的经济奇迹,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人们在讨论亚洲经济的发展时,往往只是试图对这一奇迹做出结论。但是,亚洲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既不具备普遍的世界意义,也不能作为亚洲未来经济发展的指南。亚洲经济并不是在现成西方成熟的经济模式上发展起来的,亚洲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沿着本身的经济轨迹在运行。在亚洲一体化进程的第一阶段,亚洲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出现这一奇迹依靠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以新兴工业与传统工业的分工代替了殖民地时代的资源与生产的分工,解脱了旧有的僵硬关系,使摆脱了殖民统治的当地民众从感情上乐于接受这种国际分工;二是各国基于这种分工,根据本身经济发展状况,形成产业梯度转移与投资的倾斜,使人们能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和利用发展的阶段差异来实现本国经济的增长,提高在相应领域的竞争力。但是这种一体化的态势也有以下的局限性:首先,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是属于“浅碟型”经济,经济总量有限,本身没有资源与市场,因而其经济发展战略都是建立在出口导向的基础上。而推动这种出口导向经济增长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美国的市场能继续不断吸收60%以上发展中国家制成品,这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可以实现的。二是日本能继续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并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保持东亚“四小龙”经济能不断吸收来自日本或发达国家的技术与资本。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泡沫,经济进入持续衰退。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累计已达1,447亿美元,占美国赤字的37%。显然,创造亚洲奇迹的外在与内在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变化,日本所极力推动的这种国际产业分工也就寿终正寝。其次,在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这一阶段,几乎亚洲所有的经济体都是在政府政策的强制干预下建立起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因而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极高。而政府干预下本身又缺乏市场调节功能。在世界经济总体看好时,亚洲经济发展似乎是没有太大风险,但经济发展过程中累积的非经济因素所产生的恶果却往往是无法预测的。第三,这一时期内区域内彼此间的有效合作平台没有建立,区内市场没有发展。各方都是把对方作为对手,竞争出口市场,争夺投资,压低价格,最终造成的恶性循环往往使亚洲各国重新沦为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各方一味争夺发达国家的市场,忽视了自己内部市场的开发,不去增长内需,只一味寄希望于发达国家,这样难免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波动而影响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第一阶段的一体化进程亟待调整。但是不可否认,这种一体化进程也激发出一种经济发展效应,让更多的地区和国家,在这种经济发展的示范作用下,逐步放弃了意识形态的争斗,自觉地加入了一体化的进程。这一阶段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此。亚洲经济一体化的第一阶段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而宣告结束,但是创造亚洲奇迹的力量并没有消失。亚洲一体化进程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力量的强大和东盟力量的兴起,再次成了世界经济的发动机。经过1997年的金融危机,亚洲各国都意识到搁置意识形态的争议、加强区内团结和抵御外部冲击、达到互利与相互扶持的重要性。亚洲一体化进入第二阶段之后,已经形成“多头”的状况。和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不同,欧盟有法德两个大国领头主导,北美有美国主导,而在亚洲出现的是日本、中国、韩国、印度等国各显身手的多极状况。值得注意的是,进入第二阶段后,民族的历史认识和民族精神成了亚洲经济一体化的一股塑造动力。一些国家在不同程度地挖掘和发现本民族和本地区经济增长的文化内动力和凝聚力。在这种现实面前,亚洲各国参加“亚洲一体化”进程显得比较谨慎。但与此同时,双边自由贸易(FTA)却发展得很快。原来的APEC组织,为东亚各经济体提供了进行经济合作的平台,但它只是一个非制度化的合作框架,在推动地区合作的力度上无法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样的制度化区域合作组织相提并论。由于推动地区一体化的核心力量尚未出现,亚洲区内以双边自由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合作发展反而最快,涉及的国家也最多。目前,东亚各国已经缔结的FTA有中国-东盟FTA、日本-新加坡FTA、日本-墨西哥FTA、新加坡-新西兰FTA等;正在谈判的FTA还有10多个,正在协商和意向中的FTA就更多了。短短几年时间里,区域内各国已经签署、正在谈判和意向中的双边FTA已经超过40个,俨然掀起了一股双边FTA“热”。鉴于目前亚洲地区出现的这种状况,有识之士建议要警惕双边FTA中存在的一些影响全地区一体化目标实现的因素,及早采取对策,把双边FTA的发展纳入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大框架中。但这种多头并进的状况,引起人们对亚洲经济一体化可能性的质疑。总之,在亚洲一体化第一阶段失速后形成的多极经济状况,似乎正在阻碍着亚洲一体化的进程。然而笔者认为:亚洲一体化的进程,自有其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不要和欧盟和北美相比。亚洲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远比欧盟和北美复杂。亚洲要按照亚洲自己的发展轨迹走自己的一体化道路。亚洲一体化进程中呈现出的众多双边FTA的现象并不一定是坏事,我们认为这正是亚洲经济和文化的特殊性,它们决定了亚洲地区的一体化会呈现出不同于欧盟的制度安排。正如郑有国在2004年“博鳌论坛”上表达的观念一样,亚洲并不能照搬欧盟的一体化经验,亚洲目前的一体化模式只能是一种功能性的联合。亚洲要在经过相当长时期的酝酿之后,建立起较为松散和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经济合作组织,才能推进亚洲一体化的进程。[4]亚洲地区应保持多样性的一体化,这是该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的经济状态、多元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地理条件、国家面积与人口悬殊等客观条件决定的。此外,亚洲各国国内市场的成熟度和开放度也是影响这一地区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以中国和印度为例,由于幅员广阔,这两个国家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和内地贫穷地区的经济状况截然不同,甚至产生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这在欧盟地区是罕见的。现阶段,亚洲地区最为切实可行的一体化路径选择是:由双边合作到多边合作、由小区域合作过渡到次区域合作。由于这种合作是由若干地缘相近、条件类似、经济利害关系较为密切的国家或地区开展的多领域的和多层次的较灵活的合作,所以能够较好地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一体化”的路径也易于走通。目前的双边FTA形式的一系列特点实际上正符合亚洲地区的现实需求,它们的存在为亚洲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三、一体化中的大国因素———大陆型经济体加入一体化的选择亚洲区域一体化的不断加强和发达国家经济一体化的成功实践使得人们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倍加关注。发展中国家如何实行经济一体化,其一体化进程又会有什么样的障碍,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般进程考察中,人们关注了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和共同市场。实际上,亚洲地区一体化的特殊性也在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特别是亚洲区域存在着被称作“大陆型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中国与印度不仅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多样、且人口众多,两个国家的人口几乎是全球人口的一半。如此大型经济体的存在,它们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影响力,对世界经济有极大的杠杆作用。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地区的“一体化”需要以大国作为核心力量,“大国”可以是幅员与人口大国如中国与印度,也可以是经济总量大国如日本。大国为区域一体化提供最主要的推动力,这是经济学家与政治家的共识。首先,大国在国际舞台上承担更大的责任,面临更大的挑战,追求更广泛的利益,因而它们比小国更需要超出本国疆域的区域性组织作为它们的后盾。其次,大国能够在地区合作组织中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获得更多的综合和长远利益。在参加自由贸易协定中,大国与小国的收益是不一致的,大国的收益要远远大于小国的收益。对于大国来说,由于其国内的市场规模较大,对外部市场的依存度较低,抵御外部(下转第52页)(上接第63页)冲击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谈判交易能力较强。因此大国往往愿意充当地区合作与一体化的积极推动者。如果一个地区没有少数大国的积极推动,该地区的合作组织也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第三,大国有更大的天然影响力,容易形成地区的统一意志,可以有效地组织、调动、整合地区力量,使之成为步调比较一致的整体,同时可以使一体化组织的决策机制和运行机制更加快速高效。正是大国在这种一体化游戏中的绝对优势,使得小国在加入一体化进程时显得小心谨慎。“东盟”力量的整合和加速形成,除了1997年金融危机影响之外,实际上与东盟对中国和日本经济的力量的恐惧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地缘大国和经济大国的中国、印度、日本,在地区一体化中获得更多利益的同时,也必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尤其是中国、印度这样的大陆型的经济体,不仅仅要强化与周边的关系,同时要自觉地促进自身国内经济一体化,加强本国内部的经济整合,扩大国内市场,才能化解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不平衡关系。如果没有整合好本国的国内市场,而一味把其它国家或者地区作为自己的市场和原料产地,那只会增加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不信任感和反抗意识,是得不偿失的。注:[1]王正毅,张岩贵.国际政治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42.[2]郑有国.中日经济与亚洲经济一体化[J].亚太经济,2006(6).[3]余永定.东亚区域一体化中的中日经济合作[J]..[4]郑有国.亚洲经济:走出阵痛强劲复苏[N].海南日报:“亚洲博鳌论坛”特刊,.
等待您来回答
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当前分类官方群专业解答学科习题,随时随地的答疑辅导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 题目是浅谈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求高手_百度知道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 题目是浅谈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求高手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我有成文,正文8000以上,附带英文文献及翻译,需要可联系,价格合理
给多少钱?
其他类似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手 英文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