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的电阻!!!电阻是怎么产生的

初二物理 电阻是可以改变电流的吧?可以改变电压吗?(在电阻可变的情况下)
展如哥哥sGW2
两者都可能改变其实,在改电流的同时,用电器的电压也就变了,如果你改用电器的电压,电流也会跟着变的.两者是同时变的.
其实我是想问电阻可以改变电流和电压吗?
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弱智。。。
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你改变了电阻的大小,那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都会改变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可以的。电流是由电压产生的啊!滑动变阻器
就是可以改变电流和电压的
根据U=IR和I=U/R可以看出只要改变电阻,电压和电流都会发生变化!
电压可变,电流大小可以变,电流方向不能变哦
错 !I=U/RR是定量,要看实际的用途,电阻串联分流,并联分压,还有括扑电路根据两电阻一电流控制确认某电压.
这要看是什么地方的电压,如果改变电源电压就不可以,而改变其它电阻的或自身两端的电压就可能。所以可以改变电压。
电阻可以改变的是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前提是要是串联电路。你说的电阻可变,其实是滑动变阻器
扫描下载二维码初中物理替换电阻的题目有什么方法么?高分悬赏!!!回答完再加50分!_百度知道
初中物理替换电阻的题目有什么方法么?高分悬赏!!!回答完再加50分!
初中物理替换电阻的题目有什么方法么?高分悬赏!!!回答完再加50分!要有详细的例题以及题目解答 拜托了!!高分急求!!务必保证我能拿到物理计算题最后一题最后一小题!!!!!!!!!!!!!!!
就是那种,物理试卷计算题最后一题经常有的,什么滑动变阻器替换定值电阻啦,或者求什么滑动变阻器最大最小值拉
现有以下器材:一个电源(电压恒定),一个电阻箱,一个小灯泡,一个电压表,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单刀双掷开关,导线若干。已知额定电压为U。(1)画出电路图(2)操作步骤以及所测量的物理量(3)P额表达式。先连接灯泡,调节滑动变阻器R2使电压表示数为U,在把开关连接电阻箱R1,调节电阻箱使电压表示数为U,观看电阻箱示数为R,即为电灯泡电阻,用P=U^2/R.(R1上面的是电压表)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7条回答
一个串联电路(电压表测滑动变阻器R2两端电阻,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电阻R1=30欧,滑动变阻器R2标有“100欧 2A”字样,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电压表量程为0~15V。闭合电键S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处于某一位置时,电压表的示数为9V,电流表的示数为0.5A
求:(1)此时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的阻值
(2)电源电压
(3)为了保证两个电表都能正常工作,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的阻值范围
从两方面思考
1.先从电流表的量程确定,电路电流最大是0.6A,(电源电压求出是24V),所以路中总电阻最小是40欧姆。R1是定值电阻等于30欧,所以滑动变阻器电阻最小10欧。即R2&10欧。
2.再从电压表量程确定。R2两端最大电压15V,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那么电路中各电阻两端的电压很电阻值成正比。所以V2:R2=V1:R1,V2最...
其实如果只是为了中考,没必要这么认真学替换电阻的问题,很难会考到。首先要判断是电阻是并联还是串联。在并联时,电压不会改变,电流会变。在串联时,电流不会改变,电压会变。看题目的要求而定。主要靠的就是整个电路会变什么,不会变什么,公式灵活运用你可以找几道题做做,不会追问吧。我找不到题目
不十分明白你问的问题具体是什么?是实验中“替换电阻”吗?另外,说句你可能不喜欢的话:谁都没有把握让你“能拿到物理计算题……”。学习成绩是你自己辛苦努力换来的!如果有时间的话,去《物理OK网》看看有没有对你有帮助的地方。
主要是用基本原理,主要是搞清串并联的问题。你有什么例题吗?
就是那种,物理试卷计算题最后一题经常有的,什么滑动变阻器替换定值电阻啦,或者求什么滑动变阻器最大最小值拉
我认为做这类题的简单方法就是等分割法,就是在总干路上把他看做一定数量的比。在同一支路上的电阻用比例化简。比如把总题画出简单的图后在电阻的下方表明同一串联的电阻的比值,在电阻的上方写上其对应的电压,然后就用方程的方法解决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解一下方程就行了。其实你买个较好的教材详解,看一下肯定比网上找来的详细,可靠。
像名师一对一,高效课堂等资料很多人就再用。你可以去书店看看啊。这类的资料很多的。
R串=R1+R2+R3+R4+……1/R并=1/R1+1/R2+1/R3+……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懂你说的是什么
初中物理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物理问题 通过一段电阻的电荷量一定,那么是不是通过越快产生的热量越多呢?为什么呢?
么么EEtc03
这句话其实是对的.可以通过推导证明出来.因为电荷量和热量的字母都是Q,我就设电荷量为q,热量为Q.电流有个公式:I=q/t焦耳定律:Q=I平方Rt将1式代入2式化简得:Q=q平方R/t.题目已经恒定了q,也恒定了一段导体,即恒定了R.所以Q和t成反比,通过电荷量越快就是说时间越短的意思,则Q越大.用户“喧闹的街道”回答的“电荷量是一定的则电流一定”这个错的,因为电流由电荷量和时间2个因素决定,电荷量一定,但时间不一定,那电流也会不同.其实他前面自己都说了电流的定义“单位时间通过的电荷量”,说明跟时间有关,也就是I=q/t的意思.而且,他最后那句“电流一定.产生的热量是不变的.”又是错的,因为根据焦耳定律:Q=I平方Rt,电流一定,热量Q还与时间有关,他又没控制时间变量.而用户“骑士激发态”的推导是另一种推导方式,但是他没推完,也没给出答案.其实他也是对的,推完的答案也是一样,不用微分那么麻烦.这种方法我就不写了,你要想知道的话再追问吧.PS,这个题目其实就是考差上面2个公式,这2个公式初中就已经学了,按道理初中就应该可以做了,但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又会难了点,所以,应该是高二物理的题,但如果是高二物理的题目,作为一个理科生来说,又不算很难哦,中等难度.兄弟加油啊!另外补充,作为高考物理满分,大学四年学习物理学专业,毕业六年一直在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岗位工作的人来说,我的答案还是比较可靠的,欢迎交流.
哥哥很厉害嘛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如果电流i恒定Q=it,功率iiR,总功iiRt=iQR,可见QR都是恒量,i越大总功越大。 同理可以用微分严谨一点推导。 你直观理解也很简单,你想同样是这么多电子,低速爬过导线,和在高压下高速冲过去造成的发热肯定是不同的。
不是;电流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电荷量,电荷量是一定的则电流一定。产生的热量是不变的。
电荷量一定,电流大小一定,单位时间内,通过越快,这就意味单位时间里累积通过的电荷量更多,做功就越多,虽然电流大小不变。 你说的(通过一段电阻的电荷量一定)意味着任意时刻,通过导体截面上的电荷量是固定值,与单位时间内通过截面的电荷量是不一样的 ,前面是瞬时值。后面是单位时间里累积的值。...
首先,你这个问题的假设就是忽略了许多围观现象近似分析然后才能讨论:电荷量的速度(也就是流量)就是电流,一定量的电荷量,越快则电流越大,功率也就越大。但是功率是大了,由于电荷一定,跑得快了,时间还短了呢,所以乘以功率,总热量又饶回来了...
扫描下载二维码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电阻温度系数是温度每变化1度(摄氏),电阻变化的比例。
—1次方的意思就是倒数的意思。例如0.002°C-1,就是0.002/°C的意思,读作每摄氏度多...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电阻定律 -
公式:R=ρL/S,R=U/I
ρ——制成电阻的材料电阻率,国际单位制为欧姆 & 米(Ω & m) ;
L——绕制成电阻的导线长度,国际单位制为米(m);
S——绕制成电阻的导线
,国际单位制为平方米(m2) ;
值,国际单位制为欧姆,简称欧(Ω);
值,国际单位制为伏特,简称伏(v);
值,国际单位制为安培,简称安(A)。
ρ叫电阻率:某种材料制成的长1米、横截面积是1平方米的导线的电阻,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是描述材料性质的物理量。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率的单位是欧姆&米,常用单位是欧姆&平方毫米/米。与导体长度L,横截面积S无关,只与物体的材料和温度有关,有些材料的电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有些反之。
1.电阻率ρ不仅和导体的
有关,还和导体的温度有关。在温度变化不大的范围内,:几乎所有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作线性变化,即ρ=ρo(1+at)。式中t是摄氏温度,ρo是O℃时的电阻率,a是电阻率温度系数。
⒉由于电阻率随温度改变而改变,所以对于某些电器的电阻,必须说明它们所处的物理
。如一个220 V -100 W电灯灯丝的电阻,通电时是484欧姆,未通电时只有40欧姆左右。
⒊电阻率和电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电阻率是反映物质导电性能好坏的
,电阻是反映物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属性。
电阻率是一个反应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
电阻率数值上等于单位长度、单位截面的某种物质的电阻,其倒数为电导率。
电阻率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等因素无关,是导体材料本身的电学性质,由导体的材料决定,且与温度有关。
电阻率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Ω&m,读作欧姆米,简称欧米。常用单位为“欧姆&厘米”。
电阻率较低的物质被称为导体,常见导体主要为金属,而自然界中导电性最佳的是银。其他不易导电的物质如玻璃、橡胶等,电阻率较高,一般称为绝缘体。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 (如硅) 则称半导体。
几种导体材料在20℃时的电阻率
其中锰铜合金:85%铜,12%锰;镍铜合金:54%铜,46%镍;镍铬合金:67.5%镍,15%铬,16%铁,1.5%锰。
电阻的分类
当电压为1V,且电流为1A 时,电阻为1欧姆
按阻值特性:固定电阻、低阻值电阻、可调电阻、特种电阻(敏感电阻) 按制造材料:碳膜电阻、金属膜电阻、线绕电阻,捷比信电阻,薄膜电阻等 按安装方式:
电阻、贴片电阻 按功能分:负载电阻,采样电阻,分流电阻,保护电阻等金属
金属由一群依一定规则排列原子构成,每颗原子均有一层(或多层)由电子组成的外壳。这些在外壳的电子能脱离原子核的吸引力而到处流动,是金属能导电的主要原因。当金属两端产生电势差(即电压)时,电子因电场的影响而作规则的流动,是为电流。在现实中,物质的原子排列不可能为完全规则,因此电子在流动途中会被不按规则排列的原子打散,是为
电阻的来源。
高温加速电子运动,增加电子被打散的机会,故热的物体电阻较高。横切面面积大的金属有较多空间予电子流动,故电阻较小。电子横过较长的金属时一般会发生较多的碰撞,故长的金属电阻较大。半导体与绝缘体
[编辑] 能量带理论 根据量子力学,电子的能量不会维持在某个定值,但会停留在某个等级 (电子的能量值不能在不属于任何等级的范围内)。这些能量值等级至少可分为两组,一组称为
传导带,另一组称
价能带。传导带的能量等级通常要高一些,而能量值在传导带的电子能在电场中自由流动。
在绝缘体和半导体中,原子之间相互影晌,使
价能带之间出现了一个
禁制带,即电子无法拥有的能量值地带。在这些物质中导电需要较大的能量,以协助电子自价能带跃升至传导带。因此,即使对这些物质施加大的电压,产生的电流仍较导电体为小。
[编辑] 半导体 另外,半导体的电阻性质可以调校。如微量的砷或硼被加到半导体中,会产生额外的电子或“洞” (缺少电子的地方),两者均可以在半导体中流动。这种经过掺杂的半导体是二极管、三极管等电子配件的重要原料。离子液体(电解质)
在电解质中,电流是由带电的离子的流动产生,因此液体的电阻很受盐的浓度所影响。譬如蒸馏水是绝缘体,但盐水就是很好的导电体。
在生物体内的膜,离子盐负责电流的传送。膜中的小孔道会选择什么的离子可以通过。这直接决定膜的电阻值。
电阻定律 -
如电阻跟随电压及电流变动,则可定义
微分电阻为:
微分电阻的单位仍为欧姆,惟微分电阻值与基本的电阻值并不一致。微分电阻值有可能因有关仪器的特性而出现负值,称为负电阻。然而,基本电阻 (即电压与电流的商) 永远为正值。
电阻定律 -
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温度对不同物质的电阻值均有不同的影晌。
导电体 在接近室温的温度,良导体的电阻值,通常与温度成正比:
上式中的 a 称为电阻的
温度系数。
半导体 未经掺杂的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度而下降,两者成几何关系:
有掺杂的半导体变化较为复杂。当温度从绝对零度上升,半导体的电阻先是减少,到了绝大部分的带电粒子 (电子或电洞/空穴) 离开了它们的载体后,电阻会因带电粒子的活动力下降而随温度稍为上升。当温度升得更高,半导体会产生新的载体 (和未经掺杂的半导体一样) ,原有的载体 (因渗杂而产生者) 重要性下降,于是电阻会再度下降。
绝缘体和电解质 绝缘体和电解质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一般不成比例,而且不同物质有不同的变化,故不在此列出概括性的算式。
电阻定律 -
《电阻定律》说课案例
一、教材分析
电阻定律是课标课程物理3-1的第二章《恒定电流》的第六节内容。它是《恒定电流》这一章节的基本规律之一,它反映了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电阻率的定量关系,由于在初中时学生只知道定性结论,故本节内容属于发展和提高的范畴,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之一。
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数,知道电阻定律。所以,电阻定律的定量关系的得出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实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对电阻定律的认识,所以定量的实验探究导体电阻与导体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关系便成了本节课的关键。
我通过学习新课标和各地的新课程之后发现,在原大纲教材中,本节内容安排在第二节,而新课标课程大多将之安排在后面。除了人教版之外,例如,
二期课改的新课程将之安排在“拓展性课程”第二册的第十二讲的第一课时,为什么这样安排?这可能与这节课的特定的内容和学习方法有关,为了突出本课的探究性。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经历过程,体验方法,而本节内容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很好的锻炼的平台,而且往后挪一挪,有了前面的串并联知识,理论探讨和实验探究就可以有机结合起来。所以本节内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与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相吻合的典型课程。
在本节课中,我们知道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怎样研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呢?研究的方法是采用控制变量法,这一点应该让学生深刻体会。在通过实验得到定律之后,还要强调,电阻率是表征导体本身材料性质的物理量,但并不是不变的,它和温度有关。总之,本节教学要突出实验,强调方法,采用实验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进一步深化对电阻的认识。
⑵理解和掌握电阻定律及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电阻率与温度有关。
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能力;通过理论探究,培养学生
⑷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从猜想→研究方法→实验操作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体验“通过控制变量和对比、分析解决三个变量之间关系和数据处理等的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实验,领悟实事求是的理念,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
⑵通过动手合作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体会研究的乐趣。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电阻定律的得出。
2.难点:电阻率。
3.解决办法:
⑴对于重点,主要是通过课堂上师生一起(教师引领,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探究,最后用科学的处理方法导出定律,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渗透。
⑵对于难点,主要是通过与电阻的比较,从而明确电阻反映导体本身属性;电阻率是材料本身的属性;通过介绍金属温度计和半导体温度计,使学生知道电阻率和温度有关。四、学法分析
以往的教学显示: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整理能力、
普遍较弱,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更是有待提高,往往不能全面考察问题、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得到结论,本节课应注意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五、教法与教程
1.教法: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积极引导和评价,过程中体现师生互动:控制变量分析、逻辑推理、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3.依据:由课程和学情并结合课标决定教法。
4.手段:实验和多媒体课件(ppt和flash)
六、教学设计
(总体设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经历过程,体验方法,突出实验探究和理论探讨相结合)
1.情境引入,自主学习
(师)用半导体温度计测量学生的耳根温度。引出问题:为什么我能很快测出该同学的体温?
(生)……。
(师)要知道答案,就需要我们来共同学习本节课内容,了解和导体电阻相关的量及相应的测量方法,下面先请大家阅读课本前5段,准备回答投影上的问题。
(pp)问题:确定材料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测量?
(生)学生活动:测量电阻,体会电阻与电压、电流的大小无关,与本身有关。
(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具体数值关系呢?
引导学生猜测,R可能与L成正比,与S成反比,我们可通过实验来探究,本节课我们的主要目标就是用实验探索得出电阻定律,这种方法也是我们研究自然、社会的常用方法。
(师)如何探究?
(生)控制变量法。
2.实验探究,得出规律
学生活动一:(物理是实验科学,实验可以推翻理论,但是理论不能推翻实验,强调实验的重要性)认真阅读p58探究方案一的实验部分,体会实验原理,并结好电路,通过电压表的读数,比较a与b、a与c、a与d的电阻之比,从而得出长度、横截面积、材料这三者与电阻的关系。(提示:调节滑动变阻器,测量三组数据)
学生按组讨论,总结结论,汇报结果:……。
教师积极评价。
3.理论探究,推理论证
学生活动二:理论探究(引导学生学习方案二“理论探究加实验探究”。交代理论探究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不要谈到探究就是实验)。
学生结论:①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
②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成反比。
教师评价,师生共同得出:
根据以上结果归纳总结出电阻定律:在温度相等时,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数学表达:,写成等式:。
(师)是比例常数,最有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猜测)?
(生)材料。
学生活动:测定相同长度和横截面积,但不同材料的电阻丝的电阻值不同。
教师评价:猜测合理,即是反映了材料特性的物理量,叫电阻率。
物理意义:反映了材料导电性能好坏的物理量,数值上等于用该材料制成长度1m,横截面积1m2的导体的电阻。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单位为欧&米,即。
(师)阅读p60:思考与讨论。
(生)回答。
(师)指导学生阅读书本中表格:“几种材料在20℃时的电阻率”,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各种导线一般用什么材料制成?为什么?
②发热元件(如电炉丝等)用什么材料制成?为什么?
(生)回答。
(师)评价与强调:
①纯金属的电阻率较小,合金较大;
②金属的电阻率与温度有关。
金属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师)演示:
现象:加热电阻丝,小灯泡变暗,电阻丝冷却后小灯泡又变亮。
结论: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对一般金属,温度每升高1℃,电阻率大约增加0.4%。
应用:金属温度计(一般由铂制成)
标准电阻(康铜、锰铜等合金制成)
4.及时归纳,总结提高
a.知识总结:电阻定律:
电阻率:物理意义:表示材料导电性能好坏的物理量
数值:等于单位长度、单位横截面积导体的阻值
金属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方法总结:
①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②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多次测量减小误差、数据处理(列表法、作图法)。
③数学方法:用数学公式来表示物理规律(简单、明了)。
5.课堂实践,思考应用
练习(课本“问题与练习”:4),及时巩固。
6.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①课本“问题与练习”:1、2。
②拓展性学习:上网查寻有关超导的信息,写一篇相关小论文。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4次
参与编辑人数:4位
最近更新时间: 14:35:00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理的电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