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很纠结的问题妈妈 希望你能明白高手指点讲明白,在...

有道词典 打开时说遇到问题需要关闭 怎么处理_百度知道
有道词典 打开时说遇到问题需要关闭 怎么处理
遇到问题需要关闭,信息有可能丢失,我们对此引起的不便表示抱歉。。如果您正处在进程中。我重新下载安装了这个软件可还是不行
打开时显示 :有道词典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看看吧这里的SOSO百科不知道://baike。我也没有找到.htm" target="_blank">http.soso.htm:///v8793365,解决方案./v8793365,有没有用。<a href="http
有可能中病毒了把 建议杀毒把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有道词典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载]从“有神”走向“有道”
从“有神”走向“有道”
——“5&5”新课堂实践研究顶层设计
如果说孔子的学说是一种思想,那么老子的学说则是一种哲学。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规律、方法、规则。老子让我们遵循“道”,所遵循的也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规则”。
教育是“道”,而不是技术。因为我们深知每位教师身上都是百药齐全,只要给予“道”的提示与点拨,大家一定能创造出无限精彩的教育技术,以及适合自己学生的生动的教育策略,做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道”才是教育的至尊境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效法的是自然规律。世界上最根本的“道”,即大就是小,小就是大。任何时候,万事万物的基本规律都是由小变大,又由大变小的。别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融会贯通;把简单的问题深刻化——推陈出新。大“道”至简,这就是教育的真谛。
“5&5”新课堂实践研究,从2011年开始尝试,已经从“无形”走向“有形”——量变;正在探寻从“有形”走向“有神”——质变;期许是从“有神”走向“有道”——实现蜕变。这需要理性思考、文化自觉和机制创新,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需要强烈的教育情怀和深厚的教师素养,需探究教育之“道”,需要回归教育的质朴。
一、追求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运用、整合、生成,实现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之有机结合
“5&5”新课堂的理论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目标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布卢姆(B·Bloom)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首创“教育目标分类学”。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三个领域,共同构成教育目标体系。
1.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简介
(1)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从低到高的六个层次:知道(记忆)——理解(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前三项称为低阶思维,后三项则称为高阶思维。事实上,我们一般认为认知目标用“知道、理解、掌握、应用”等四个层次动词表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认知过程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三个层次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这都是《课程标准》之中的表述。与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分类,虽有不同但理念是一致的。
(2)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五类:一是接受或注意,其中又分为三个亚类:觉察、愿意接受、有控制的或有选择的注意;二是反应,其中包括三个亚类:默认的反应、愿意的反应、满意的反应;三是评价或价值化,它包括三个亚类:价值的接受、对某一的价值的偏好、信奉;四是组织,包括两个亚类:价值的概念化,价值体系的组织;五是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这个领域也包括两个亚类:泛化心向、性格化。
(3)动作技能领域教学目标分为六类:一是反射动作;二是基础性基本动作(这两种动作是自然形成的,教学中不设定目标);三是知觉能力即对所处环境中的刺激所做的观察和理解,并做出相应调节动作的能力;四是生理能力即动作的耐力、力量、灵活性、敏捷性(学习高难度动作的基础);五是技能动作即熟练完成复杂动作的能力;六是有意活动即传递感情的体态动作,亦即身体语言(姿势、手势、面部表情)。
2.目标主义对“5&5”新课堂教学的启示与运用
(1)依据布卢姆关于思维过程(认知领域)的六个教学目标,对于必要的知识记忆等学习任务,要通过巧妙的方法使之变得简便有趣,而对于高层次的思维任务,则更要针对不同学科的思维特点,让学生掌握获取、分析、重组、使用知识的方法和策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他们会学知识,即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结合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理论设计“5&5”新课堂“阶梯递进”教学体系。在测评分层教学的基础上,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对每一课要教的知识设定教学目标,并划分等级(梯度),从而避免盲目学习;同时,课程中由单纯的老师讲解,调整为依据目标配备习题,讲一个知识点练一个知识点,并参照目标及时反馈,对应的课后练习依据学生课上目标完成情况,实现个性化有针对性的作业布置。这样实现了学生能在和老师在多次互动过程中,直观的看到离每个具体知识点掌握目标的差距,看到每次课自己取得的进步,这样,既激励了学生自己与自己比一比,又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个性化施教。
(3)通过开展中考理论与实践课题的研究,总结中考命题趋势和学习方法。目标是使中学生摆脱“疲劳作战”、“题海战术”的困扰,同时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为广大家长、学生展示分析教育改革前沿动态,未雨绸缪,谋划更好的未来。
“5&5”新课堂之“阶梯梯进”教学体系所能做的,不是提高几十分、上百分考试成绩,也不只是通过改进学习方法,获得更高的成绩,还要给学生一种不服输的奋斗与拼搏精神,更希望能够给学生一份快乐的心情和美好的未来。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它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人的认知结构就是不断地通过同化和顺应发展起来的。学习的过程就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1.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生观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4)教学观
教师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让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教师不应该只是知识的呈现者和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2.建构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的启示与运用
建构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倡导支架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和抛锚式教学。这里只简单介绍抛锚式教学。
(1)什么是“锚”,什么是“抛锚”
抛锚式教学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这些事例和问题就是“锚”。确定这类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例或问题被确定时,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虽然很多老师不一定熟悉“抛锚式”教学这个名词,但一定在实际教学中经常运用这种教学方式。
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欲望,并通过班级同学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结合自己的主动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总之,抛锚式教学是使学生适应日常生活,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2)抛锚式教学的环节
1)创设情境:是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这一点和情境式教学相同。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学生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辩论、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以上几个环节可以看出,新课程的很多理论都来源于抛锚式教学理论,“5&5”新课堂自然不能例外。
综上,目标主义:呈线性、程序化、目标导向,具有可预测性和确定性;建构主义:非线性、循环往复、注重情境性,具有不可预测性(多维评价)和不确定性。“5&5”新课堂在于这两种价值取向的整合,教学设计从“确定性”转向“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整合”。课堂教学从“容器教学”转向“人的培养”;变“教”的完整为“学”的完整;变“课堂练习”为“主动探究”。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教育和发展的关系问题。
1.最近发展区理论简介
(1)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把学生已有水平和在成人(教师)帮助下,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称为最近发展区。而这个“距离”就是教师设计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如果不在这个“距离”之内,或者学生接受不了或者完全没有必要。
(2)教学就是转化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而这也印证了我国传统教学中“跳一跳、摘桃子”的优秀经验。这也是“5&5”新课堂三个特点:预学突破;鼓励挑战性学习;评价与过程平行其中之一。把学生尚处于形成的形态不能自己完成的智力任务在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完成了又转化成现有的水平,在之后的智力活动中又产生了新的最近发展区,正是这种循环的模式形成了发展。
2.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启示与运用
(1)最近发展区,主要是就智力而言的,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围绕“最近发展区”大做文章,通过联系簿、周记、作业本、期末鉴定、书信、《我的成长档案》等载体给学生写评语,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
(2)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过程不是按部就班地实施教案,而是学情不断调控。“多了,就是少了”是课堂教学的辩证法。教师要有取舍的胆魄,变“教教材”为“用教材”,通过预学单这个载体进行创新,使之深化发展,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好更精准的帮助。
(3)教师要做有思想的助产婆。教师要构建思维发展的“阶梯”,安装思维操作的“抓手”,搭设思维的支架,使学生沿着支架爬到新的高度,到达维果斯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搭设支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最终是为了撤去支架,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总之,把课堂让给学生,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学生会迸发出巨大的潜能,放飞学生心灵的翅膀,让学生自由地翱翔,师生都品尝到自由飞翔的喜悦和享受,这就是有生命的“5&5”新课堂。
二、研究学科教学存在的真实而具体的问题,解决学科教学效能低下之痼疾
在进入“5&5”新课堂实践研究深水区后,需要站高望远,需要探索创新,同样需要查摆不足、找准问题,因为“看不到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为此,只有坚持顶层设计和底层创新相结合,做到“规定动作”规范、“自选动作”精彩,切实解决学科教学的真实而具体的问题,才能闯激流、过险滩,到达胜利的彼岸。
(一)学科课堂需要重建
模式构建起码使教学更规范,课堂更有效,学生发言更积极。但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变化都是形式上的变化,更多的是初级阶段的变化,“5&5”新课堂不过如此。更高层次的课堂重点是着重于课堂里的教学流,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动态的内容,要有思维的含量,要有智慧的含量,要有文化的含量,也就是学生在课堂里最终实际收获的是价值最大的,极富思维意义的课程。
当课堂的形式模式走到今天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关注专家课程(教材),到教师课程(教学),最终转化为学生课程,我们需要课堂深度变化。这也是“5&5”新课堂从“有神”走向“有道”的根本之所在。
学科课堂重点,可以从三个维度界定。
第一,多维视角的课堂。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答案,而应该启发学生从多个维度看问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不应该是单一视角,而应该学会全面地、整体地看问题。从多种角度看同一事件,激活学生思维,学生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思考。选择理科教学,同一个题目,应该让学生知道有多种解题方法,所谓一题多解,还要让学生知道一题多变,同样一种情况,会有几种变化,掌握变化中的规律,所谓“变式训练”。再进而探究与所谓规律相反的情况,让学生知道相同,知道差异变化,知道相反,多角度看问题,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这也是孙维刚倡导的学习方式,这正是新课程理念提倡的学习方式,孙维刚远远走在了新课程的前面,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矛盾冲突的课堂。也就是说课堂不是片面传输,而应该充满思维的矛盾,让学生的思维出现矛盾冲突,才能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有冲突、课堂才有深度。
第三,批判思维的课堂。学生在课堂里不是简单的了解,认同和吸收课本上的知识和老师的讲解,而是要勇于质疑,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次上来审视教材内容,与课本对话,与教师对话,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或者是在批判基础上的认识、收获,或者是另辟蹊径,发现新的问题进而形成对教学内容的新认识。
只有跳出形式化的变革,才能真正实现有意义的国家课程校本化重构。“5&5”新课堂立足于构建六个“5&5”,这应是题中应有之意。
(二)让“教学”回归“课堂”
充实课堂的教学容量。不要浪费学生的时间,也不要浪费教师的时间,一定要让课堂变得有效起来,最好变得高效起来,最终变得实效起来。事实上,有效、高效是过程,实效才是结果。当然如果真正实现课堂有效、高效。实效自然不在话下。
“5&5”新课堂走到今天发现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六点:一是课堂教学的容量减小了;二是过度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三是忽略学生学习的过程指导;四是思维加深、内容拓展、方法指导、当堂训练的时间不足;五是为探究而探究、为活动而活动、为互动而互动、为讨论而讨论、为展示而展示、为环节而环节,总之,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学生没有学会什么东西,一句话,形式主义泛滥;六是学习成绩下降,在考试中败下阵来。
让“教学”回归“课堂”,可以从四个方面界定。
第一,要尽快地切入课堂主题。已经经过了预学环节,不能再把教材当作课堂教学的起点,而是要尽可能将学生对教材已有的认知水平作为起点,从而尽快切入课堂教学的主题。
第二,要让课堂变得富有思想。殊不知,教师为学生讲解的,永远是学科知识,而教师向学生展示的,才是教育思想。举例而言,教师看了答案再向学生讲解题目的,那讲的只是知识;教师没有看到答案,向学生讲解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思考的,这个过程呈现的就是自己的思想。
第三,要让课堂对教材有拓展。教材上的知识,于学生而言,有三种学习层次:一是对教材知识本身的学习;二是通过对教材知识形成过程的了解,习得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去应用和进一步拓展教材知识。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有少部分教师能够达到第二个层次,到了这个层次就已经做到探究式教学,但这种探究是在知道结论或者结果的情况下,对这个知识获得过程的重复性验证。我们之所以要求学生学习教材,目的并不是掌握或验证教材知识,而是要学生学会应用教材知识,甚至在应用教材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或者创造新的知识,这就进入了教材学习的第三个层次。但目前的情况下,课堂教学在第一和第二个层次上花的时间太多,由于总是面对现成的知识,学生既无兴趣,也无成就感。
第四,要让课堂对学生有指导。有了学生的学习才需要教师教学,教师教学只是对学生学习的引领与指导,不管是在课堂教学的前还是后,学生学习都是存在的,它并不依存于教师教学。尽管学生并不依存于教师教学,但并不等于说它不受教师教学的影响。因此,课堂上的教师教学,除了为学生讲解具体的学科知识和学科习题之外,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给予指导。比如,对于课后的复习,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总结,如何把课堂上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习题和生活实践之中。只有当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够引领和指导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时,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因为它的开放性而赢得无限的课堂容量。
三、挖掘课堂效能低下的教师原因,探寻旨在提升课堂效能的教师素养发展之路
如果用三个词来概括教师的素质,那么,应当是:上进、勤奋、换位。上进的人在一线教师中占30%,勤奋的人在一线教师中占50%,换位的人在一线教师中占10%,而同时具备这三大素质的人在教师中占5%。他们是中国教育的脊梁,未来的教育家必然产生于这可贵的5%。
其实,不必把“教师”这个称呼过于神圣化,毕竟教师只是一种职业。任何职业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不得已而从事这个职业,俗称“混饭吃”;二是对这个职业有兴趣,在实践中又能获得内在愉悦感,进而变成“热爱”并“享受”;三是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甚至领军人物,实现人生辉煌。教师也不例外。
教师要变,换句话说:如果教师不变,教学就不变;教学不变,课堂就不变;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其结果就是“一切都没有改变”,以学生为本和以学定教就是“空中楼阁”。因此,“5&5”新课堂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
(一)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于教师
1.落实新课改,实施“5&5”新课堂,需要老师在理念上认同,在教学行为上改变。
事实上只有一部分老师接受新课改的理念,有些老师讲了多年,已经养成了独霸课堂话语权的习惯,对于课改理念从心理上排斥,更没有从行动上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经验型教师不了解学生身上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和激情,不相信学生自己能讲好,顽固地坚持自己传统的讲授法,拒绝课堂变革。
思想问题是课改的首要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它贯穿于课改始终。如果不解决认识问题,很难实现高效课堂。传统教育思想还根深蒂固,稍不注意就会走到老路上去。虽然有些教师表面上实施“5&5”新课堂,但脑海深处并没有认可“5&5”新课堂;有些教师时而实践“5&5”新课堂,时而回归传统课堂;很多教师对“5&5”新课堂仍然存在抵触情绪,所以,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任重道远。
2.经验型教师的三个停留。
(1)经验型教师的价值观还停留在从学科教学的角度看问题,没有站在生命教育的高度看待课堂教学,没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课堂教学,育人观不强,只教不育。这些话看起来高调,可是这不是教育的本质吗?当然,这是当前的教育评价体制造成的,教师只管教,很少关心学生的情绪和情感。
(2)教学方法还停留在怎样给学生讲明白的层次上,没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只是关注自己如何掰开揉碎讲给学生听,很少和学生互动。
(3)在教学的评价上还停留在只关注如何教,不关注学生如何学的层次上。在教研组评课活动中,评课教师(也包括领导)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授课教师身上,详细讨论某个地方该怎样教,很少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好的课堂,不但是教师的精彩,更是学生的精彩。
3.维护传统课堂的根源在于教师的惰性。
惰性可能在大多数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但在传统课堂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教师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大家都清楚,传统课堂教师基本上一堂课都在唱独角戏,有的教师一本教案用了好几年,很多教师认为他们的责任就是传授自己所任学科知识,课余时间很少钻研学习来提升自己,只是在吃老本,时间久了,老本也丢了很多。
这种工作惰性对于推进“5&5”新课堂影响很大。其实有些教师知道课改的重要性,但就是身上的这种惰性让他们不愿去做。因为高效课堂是新东西,需要教师去不断学习、研究、给自己充电,备课时需要更多的时间,远远不如直接讲下去容易和方便,不如自己直接讲授调控课堂更容易。
4.部分尝试改革的教师遇到困难,就对高效课堂失去信心。
在“5&5”新课堂实践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学生如何分组、课堂上学生动不起来,学生讨论不热烈、学生不爱发言,等等,当改革遇到困难时,部分教师就对改革产生了怀疑,进而不能坚持下去,半途而废。
其实,遇到各种困难都是正常的,关键是处理问题的态度:要直面问题,不回避,用研究的眼光来解决问题,出现的问题就是课题,在实践中的研究更有学术价值,在研究中改进高效课堂的做法,使改革更科学,更适合自己的学生。所以,遇到困难反而是好事。
5.对考试成绩没有信心。
很多教师担心“5&5”新课堂会导致成绩下滑,致使在实际教学中不敢彻底放开。如果高效课堂在考试中失败、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说明课改不成功,成功的高效课堂不会导致成绩下滑,恰恰会使成绩上升。传统课堂下的学生不是也有差生吗?而且比现在还多,为什么不尝试改变呢?
(二)提升教师素养的途径
1.教师的素养
(1)民主平等的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观点。
(2)新课改的理念侵入每一个毛孔。
(3)有素质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
(4)做一个研究型教师,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5)要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2.提升教师素养的途径
(1)中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途径之一——读书
1)一个不读书的教师是注定教不好书的。
2)只有输出没有输入的教师生活是不正常的。
(2)中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途径之二——反思
1)形成自觉的反思意识。
2)明确反思目标。
3)把握反思重点。
3)掌握反思方法。
5)养成反思习惯。
(3)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三——教育研究
中学教师是一线教学的实践者,如果也是研究者,就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中学教师应该有这样的研究理念:
1)研究是教师的一种工作方式;
2)研究是一种态度;
3)教师就是研究者,在实践中研究,研究是为了解决实践问题和实际问题。
中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方式:
1)“行动研究”;
2)“经验总结”;
3)“案(课)例研究;
4)“叙事研究”和“随笔研究”;
5)“反思式研究”。
3.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新基本功”
(1)问题设计开放之功;
(2)过程设计关联之功;
(3)信息捕捉处理之功;
(4)互动推进生成之功。
要求教师将师生互动的重心下移到“关注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呈现的状态”上来。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设计、组织实施和指导学生活动的能力上。
4. “5&5”新课堂实践研究,教师的三个精神追求和三个重点关注
三个精神追求:
(1)追求研究学生学得好不好,怎么让学生学得更好;
(2)追求教师学习团队在研究中能取得怎样的启发和提高,我们还有什么需要改进和不足的地方;
(3)追求在实践中的发现研究。
三个重点关注:
(1)关注资源与结构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2)关注提问与表达;
(3)关注学科核心价值(学科思想)。
5. “5&5”新课堂教师践行参考系
教学参考系以体现学生的自主思辨过程,体现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和体现教师的引领导学过程为基本原则。于学生而言,“引导、等待、倾听、组织、协助”等五个基本要素构成“5&5”新课堂教师践行参考系之具体内容,使之成为老师为学生保驾护航的标准。
对教师而言参考系主要内容:
(1)尊重学生思维习惯,创设情境,激趣之时激疑,引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2)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思维整理的时间;
(3)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与见解,把握学生思维的状态;
(4)明确学习任务,将探究聚焦于1-2个核心问题;
(5)为学生提供完成任务的多种资源(材料、工具等)。
6.一个教师怎样才会有前途
我们通常会关注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普通教师——教学能手——学科教育专家——教育家,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指标和评价办法。可是,专业发展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北京大学职业教育专家陈宇教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他说:到底什么样的人在职场上能成功?通过30年的观察,他发现,第一,他(她)每天用笑容迎接生活和工作;第二,他(她)的到来是团队的企盼和快乐;第三,遇到困难时,领导总是会想到他(她)。只要具备其中一条就能成功。如果三条齐备,则前途无量,妙不可言。
世界上一切幸福生活、美好未来,都从劳动中来,从奋斗中来。敬业正是劳动、奋斗的具体体现,是创造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不二法门。唯有敬业,我们才能成事成功,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提升人生境界。
敬业体现在“畏而不敢怠慢”,将“凡做一件事,便忠于这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在这件事上头,一点不旁骛”的精气神体现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事业中。
我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说:“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必需,对人生最为利”。达芬奇说:“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对于个体而言,敬业不仅仅是一种工作伦理和职业情感,还是“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修为方式。
教育是具体的,教育的意义却是诗意的,关系民族未来的。
追寻高效课堂,实施“5&5”新课堂,既是学生的解放,也是老师的解放,学生和老师都得到解放,就是教育的解放,就是教育的理想。
这是个变化的世界。
世间的任何人,乃至万事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变是生活的常态,变化是永恒的。
学生在变。他们的生活条件、生长环境、视野、心理特征和所受的教育层次均在不断变化。
教师在变。教师队伍的生成结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心灵纯度、育人艺术都在不断变化。
我们确实需要既坚持原则又能变通,不固执。
厚积才能薄发,融汇才能贯通。
这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更重要的,它能使你思想常新,激情常在,不至于被世俗琐事所湮没,而能永葆一种新的热望、战斗的姿态。
倘若把教师比作清澈的“小溪”,那么学校就是那灵动的“小河”。奔向大海是每个教师的期望,教师在奔腾的过程中,留下的是拼搏,释放的是激情。
主要参考文献
林格著《教育的温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年7月第1版& 2013年7月第1次印刷(限量不重印)
王中伟著《走向高效课堂》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3年12月第1版& 2013年12月第1次印刷
陶妙如著《做温暖的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年10月第1版& 2013年10月第1次印刷
程红兵《重构课程一定要跳出形式化的藩篱》《上海教育》2014年/4A/4月1日出版
周彬《大容量课堂:让“教学”回归“课堂”》《上海教育》2014年/3A/3月1日出版
二十三中初中部编印内部资料《“5&5”新课堂续集》《“5&5”新课堂集(3)》
2014年6月11日一稿
& &6月12日二稿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妈妈 希望你能明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