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关于VAR模型的分布滞后模型阶数怎么确定?

基于VAR模型的中美不同期限国债市场相关性研究
第3页-国债研究-论文联盟
您好,游客
背景颜色:
基于VAR模型的中美不同期限国债市场相关性研究
来源:论文联盟&
作者:王盼龙,刘荣
由图2可知,对于来自自身的一个标准差冲击,MZQ和ZZQ都出现了较强的冲击反应,比较而言,ZZQ与MZQ对来自自身的一个冲击,MZQ在第一个交易日到期收益率上升了6.5个单位,往后缓慢下降,ZZQ值上升3.5个单位,往后爬升至4个单位后不变,故MZQ对一个来自自身的标准差冲击的反应要大于ZZQ。对于来自对方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而言,ZZQ对来自MZQ的标准差根本没有任何反应,而MZQ对来自的标准差反应较为缓慢,但从第三个交易日开始冲击产生了将近1个单位到期收益率的上升。&  相比较于短期国债市场而言,ZZQ与MZQ都保持了较大的惯性,总体而言MZQ的惯性更强,ZZQ的惯性有增强趋势,但MZQ的惯性则有一定程度的减弱,自身波动对对方的影响都出现了很大程度的下降,且ZZQ的波动可以影响MZQ,但MZQ不影响ZZQ。&  (二)中美长期债券到期收益率的VAR模型分析&  1.VAR模型滞后阶数的确定&  表8所示ZCQ和MCQ之间的信息准则,故中美长期债券到期收益率的VAR模型滞后阶数最终选择应为3阶。&  2.VAR模型结果分析&  表9所示ZCQ和MCQ两变量VAR(3)模型及参数估计结果,经检验模型特征方程的根全部都落在单位圆内,模型的稳定性良好。从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看:第一,ZCQ和MCQ两变量的波动继续保持了较强的惯性,但相对于中期债券市场而言,ZCQ的波动惯性更强(ZCQ滞后一期和二期的参数估计值分别为1.239598,-0.271760,影响程度要大于中期债券市场);第二,从相互影响的角度看,ZCQ的波动对MCQ产生的影响要小于中期债券市场,而MCQ的波动对ZCQ不产生影响。&  3.脉冲效应分析&  从图3可知,对于来自自身的一个标准差冲击,都对ZCQ和MCQ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但MCQ对来自自身的冲击的脉冲效应相对于ZCQ更大;对于来自对方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MCQ的冲击基本上不能对ZCQ产生任何应影响,而ZCQ对的MCQ冲击对产生的影响也很有限,虽然在在产生效应的大小上与中期债券市场相差不多,但是ZCQ对MCQ冲击产生的反应在时间上要比ZZQ对MZQ的冲击慢三分之一个交易日。&  综上所述,相对于以ZZQ和MZQ为代表的中期债券市场而言,ZCQ和MCQ的波动保持了较强的惯性,MCQ的惯性更强;ZZQ的惯性继续有增强趋势,MZQ的惯性则继续有一定程度的减弱;ZCQ波动对MCQ的影响进一步减弱,ZCQ继续不受MZQ波动的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不同期限的中美国债到期收益率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对中美各期限的国债到期收益率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序列均服从一阶平稳I(1)过程,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分析相同期限的中美国债到期收益率的稳定性关系,发现各相同期限的中美国债到期收益率之间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2)对各序列组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全部相同期限的中美国债到期收益率序列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且是双向的因果关系;(3)通过对各相同期限的中美国债到期收益率序列构建VAR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美不同期限的国债到期收益率均存在较大惯性,且随着期限加长中国国债到期收益率惯性呈增强趋势而美国国债则相反,中美两国国债到期收益率对对方的冲击效应随着期限增长而逐渐减弱,其中美国国债到期收益率波动只在短期内可对中国国债形成显著冲击,而中国对美国国债到期收益率在所有期限内均产生显著地影响。基于上述结论,为促进中国国国债市场的稳步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发挥国债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当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市场化,有力地推动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为金融资产定价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标准,国债到期收益率一定程度上已经展现出了国债市场发挥资金价格信号的功能。因此,进一步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能进一步增强国债市场调节资金配置流动性的功能。&  (二)丰富国债市场的交易品种,提高国债交易的活跃程度&  我国规模已上升至世界第二,但国债市场发展缓慢,国债品种较少,导致国债交易不够活跃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交易不够活跃而引起的国债市场流动性缺乏会影响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的有效性,降低政府宏观调节的时效性。因此要根据市场要求,丰富国债交易品种,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  (三)逐步实现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两个国债交易市场的统一,增强我国国债市场抵御国际金融市场的不良冲击&  在期限上虽然只有短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会受到美国短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的影响,但随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金融市场对我国国债市场的影响必将加剧。因此,我国应逐步实现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两个国债交易市场的统一,增强我国国债市场的影响力,抵御其他国家金融市场动荡对我国国债市场产生的不良影响。&
欢迎浏览更多 →
相关文章 & & &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论文写作指导、论文发表请咨询客服老师
内容分类导航
本栏目Digg排行
本栏目热门文章
本栏目最新更新格式:ppt&&&
贡献者:Motoracer16
上传时间: 17:32
此文档归属以下专题
暂无相关专题
-------------
新增文件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VAR系统建模方法及其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分享到:&&
下载本文档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积分。()
文件大小:457KB
所需积分:& 20
(C) MBA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做granger因果检验时,怎样能看到它的AIC值从而确定最优滞后阶数_百度知道
做granger因果检验时,怎样能看到它的AIC值从而确定最优滞后阶数
提问者采纳
首先格兰杰检验的本质其实就是VAR模型,要求序列必须存在同阶单整的协整关系或者都是平稳内序列,如果序列不平稳或者不协整那么很可能会产生伪回归问题。
然后对数据做个最小二乘处理之后,会出现一些统计结果,其中Akaike info criterion
这一项就是我们需要的AIC值,这个是结果直接体现出来的。
最后确定滞后阶数就是不管对数据进行有假设条件回归还是无假设条件回归,都分别根据情况做几个滞后阶数的回归(一般是滞后一阶、二阶、三阶),分别得出AIC值,进行比较,AIC值最小的那个即为最优滞后阶数的方程。您同时提问了两次啊?那我不妨回答两次咯,哈哈!
提问者评价
谢谢,有耐心的帮助者!
其他类似问题
aic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摘要应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我国寿险需求_豆搜网
摘要应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我国寿险需求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22
新兴市场的人寿保险需求
――对中国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 郑宇
研究领域:宏观经济政策与金融改革,金融市场与保险市场等.
摘要:本文首先运用传统的计量经济理论,采用OLS回归技术作分析,然后重点选用最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Hendry学派的动态计量经济建模理论,采用VAR回归技术,建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同时进一步运用现代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分析等现代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实证考察了我国寿险需求影响因素和寿险需求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利率,人口死亡率和寿险需求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和单向因果关系.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寿险业自身的发展是寿险需求增长的根本原因,实际利率和人口死亡率对寿险需求也有显著的影响,通货膨胀率和人口出生率对寿险需求的作用并不显著.在此基础上,可操作性的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结构调整促发展,调整寿险产品定位,优化市场格局,提高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培育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寿险需求;动态计量经济模型;VAR;结构调整
对于高速发展的新兴保险市场的人寿保险业而言,为确保其持续的快速,稳定和健康发展,研究新兴市场的人寿保险需求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
作为新兴保险市场的代表国家之一,我国的寿险市场发展很快,自1982年恢复人寿保险业务以来一直保持迅猛的势头.然而横向比较,我国寿险业的发展水平在国际上还处于相当落后的地位:2003年我国寿险保费收入仅占世界的1.94%,寿险密度约为25.1美元,居世界第71位,寿险深度为2.30%,居世界第44位;同期美国寿险保费收入占世界的28.75%,寿险密度为1657.5美元,寿险深度为4.38;日本的数据分别为22.80%,3002.9美元和8.61.在看到差距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我国寿险业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和光明前景.为保证我国寿险市场持续稳定的发展,了解寿险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必不可少,因此对人寿保险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就十分必要.
二,文献回顾
回顾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寿险需求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寿险需求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是针对寿险需求的实证研究.
(一)国外有关人寿保险经济需求的文献回顾与简评
近几十年有关人寿保险需求的理论模型几乎均以效用理论为基础,并将Menahem Yaari(1965)的分析作为理论起点;而实证的分析却强调建立寿险需求与相关影响因素间的计量经济模型,应用多变量解释影响寿险需求的因素. Menahem Yaari在1965年的先驱性论文中,在期望效用理论的范式下,在贯穿不确定性的一生的生命周期模型的框架下,从理论上研究了保险的需求,尤其是人寿保险的需求.他的研究表明,由于未来寿命的不确定,人们更倾向于现在消费而不是选择以后消费,保险的作用在于消除了这种寿命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Yaari的研究成为很多寿险需求理论研究的起点.在此基础上,Hakansson,Fischer,Karni和Zilcha进行了扩展.扩展的研究表明,风险资产的存在不会改变人们对保险的需求或消费,人寿保险的需求主要是为了消除由于寿命的不确定带来的收入风险,而不是为了消除资产的风险.这个结论说明,寿险的作用主要是储蓄和保障,而不是投资.Lewis则拓宽了研究视角,从被抚养人的角度而不单单从投保人的角度研究寿险需求.他认为保险的购买不仅仅是出于投保人自己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其被抚养人(如妻子,子女)获得保障的需要,投保人家庭成员的风险偏好也会影响保险需求.
在寿险需求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寿险需求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主要针对影响寿险需求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在实证研究中分析的影响因素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1)人口统计学因素;(2)经济及金融因素.人口统计学因素主要指年龄,期望寿命,教育程度,出生(死亡)率和赡养(抚养)率等与人口结构相关的因素;经济及金融因素主要包括收入,财富和价格水平等与经济有关的因素.这些因素对寿险需求的影响,尤其是涉及经济及金融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实证研究取得了一些较为一致的结论.但实证研究中也留下一些相互冲突的结论.有些因素在某些实证研究中与寿险需求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在另一些研究中这种相关关系并不显著,甚至在有的研究中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样的矛盾在人口因素中显得突出一些.例如,Truett,D. B.和Truett,L.J.的研究表明教育水平与寿险需求显著正相关,而Browne和Kim则认为教育水平与寿险需求不能确立明确的关系,Duker则指出教育水平与寿险需求负相关.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的相关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var模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