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思想道德修养心得与法律基础 课程怎么下...

2013年自考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09:33:40&&&来源:&&&评论: 点击: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过关冲刺试卷(一)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理想信念&是由理想和信念两个概念结合而成,包含了理想和信念各自的含义。其中,理想是&&&&(&&)
&&A.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B.人们对现实未来发展状况的随心所欲的想象
&&C.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D.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2.决定人的历史使命的是&&&&(&&&&)
&&A.人的主观需要和愿望&&&&B.一个国家的传统和文化
&&C.一个民族的特点和风貌&&&&D.人所处的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实际状况
3.陈毅元帅曾经指出:&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理想主义者!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行动主义者!
&&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理想和行动的综合者。&他的意思是&&&&(&&&&)
&&A.理想是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B.崇高的理想必须落实在行动上
&&C.确立理想信念离不开读书学习
&&D.追求和实现理想是一个坐享其成的过程
4.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是&&&&(&&&&)
&&&&A.对故土河山家园的热爱&&&&B.对任何国家的忠诚与热爱
&&&&C.对人们的热爱&&&&D.对自己国家的热爱
5.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从戚继光抗击倭寇到郑成功收复台湾,从三元里人民抗英到全民族抗日战争等,这些都表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中&&&&(&&&&)
&&A.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精神 B.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精神
&&C.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的精神 D.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的精神
6.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看法不正确的是&&&&(&&&&)
&&&&A.是国家兴旺发达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必备条件
&&&&B.是民主集中的必然要求
&&&&C.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是中国发展进步的保障
&&&&D.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7.人们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是&&&&(&&&&)
&&&&A.人生观&&&&B.历史观
&&&&C.自然观&&&&D.世界观
8.在人生旅途中,有的人旗开得胜,有的人屡屡败北,有的人顺顺当当,有的人一波三折,
&&即使同一个人,在一生中也往往有顺境和逆境的交替。对于逆境,正确的人生态度是
&&&&(&&&&)
&&A.居安思危,自制自励&&&&B.大胆正视,积极应对
&&C.怨天尤人,自暴自弃&&&&D.玩世不恭,虚度光阴
9.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是&&&&(&&&&)
&&A.正确的人生态度
&&B.较高的自我主体素质和能力
&&C.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D.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
10.&-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即所谓&身心健康&。下
&&列表现中,属于心理健康的是&&&&(&&&)
&&&&A.能够较好地完成同龄人一般能够完成的活动
&&&&B.能够抵御一般传染性疾病的侵袭&&&
&&&&C.能够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D.能够生活在社会群体之外,自我封闭、孤芳自赏
11.关于道德,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仰来维持
&&&&B.是调整社会秩序的底线
&&&&C.&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且通过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体现出来&&&&
&&&&D.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12.&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士可杀不可辱&等这些观
&&&&点强调的是&&&&(&&&)
&&&&A.树立价值意识&&&&B.树立名利意识
&&&&C.树立生死意识&&&&D.树立荣辱意识
13.判断一个人的行为道德与不道德的基本尺度和基本标志是&&&&(&&&&)
&&&&A.道行品德&&&&&B.道德规范
&&&&C.道德意识&&&&D.道德行为
14.乘车、登机、坐船时主动购票、自觉排队;出行时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游览观光j
&&&&购物、提款时按先后顺序,不插队等。这是社会公德中&&&&(&&)
&&&&A.助人为乐的要求&&&&B.文明礼貌的要求
&&&&C.爱护公物的要求&。&&&&D.保护环境的要求
15.从业者在职业劳动中,有一分力出一分力,出满勤,干满点,不怠工,不推诿,不自
&&&&欺,遵纪守法;对待他人严格履行合同契约,说到做到,不说谎,不欺人,不弄虚作假,
&&&&不唯利是图,不做缺德事,不做亏心事。这是职业道德中&&&&(&&&&)
&&&&A.助人为乐的要求&&&&B.办事公道的要求
&&&&C.诚实守信的要求&&&&D.勤俭自强的要求
16.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为着品德而去眷顾一个情人,总是一件很美的事。&他的意思是,
&&&&在爱情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
&&&&A.人的姿色和容貌&&&&B.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面貌
&&&&C.人的自然属性和生理需要&&&&&D.人的金钱权势和社会地位
17.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持续不断地重复某种道德行为,使之沉淀于心理中:并变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是&&&&(&&&&)
&&&&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志
&&&&C.道德习惯&&&&D.道德理念
18.&在道德标准与法律标准发生冲突的场合,在个人权威与法律权威发生抵触的情形下,最终应当&&&&(&&&&)
&&&&A.坚持法律的立场,依法办事&&&&B.坚持道德的立场,依德办事
&&&&C.坚持法律与道德并重的立场.D.以领导及领导注意力的转移为转移
19.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
A.党的领导&&&&B.执法为民
C.依法治国&&&&D.公平正义
20.在保存或收集证据的时候应当注意证据的特性,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这强调的是证据的&&&&(&&&&)
&A.客观性&&&&B.关联性
&&&&C.合法性&&&&D.完整性
21.经济安全是指国民经济能够抗御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而保持平稳有序运行的态势。下列
&&&&选项中属于经济安全的是&&&&(&&&&)
&&&&A.能源安全&&&&B.文化安全&
&&&&C.科技安全&&&&D.生态安全
22.决定法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是&&&&(&&&&)
&&&&A.统治阶级的意志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国家强制力
&&&&D.历史、传统、宗教、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
23.对于法律关系,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一般的社会关系&&&&B.权利义务关系
&&&&C.本质上是一种意志关系&&&&D.统治阶级有目的建立的社会关系
24.&-个国家的全部法律规范可以按照一定标准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在此基础上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称为&&&&(&&&&)
&&&&A.实体法&&&&B.程序法
&&&&C.法律体系&&&&D.法律渊源
25.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检察机关在工作中的法律适用所进行的解释是&&&&(&&&&)
&&A.学理解释&&&&B.立法解释
&&C.行政解释&&&&D.司法解释
26.交通主管部门对违章驾驶司机依法处以罚款的制裁,属于法律制裁中的&&&&(&&&&)
&&&&A.民事制裁&&&&B.违宪制裁
&&&&C.刑事制裁&&&&D.行政制裁
27.法律公布以后还涉及法律完善的问题。下列法律完善的形式中,属于国家立法活动的是(&&&&)
&&&&A.法律汇编&&&&B.法律的清理
&&&&C.法律编纂&&&&D.法律的学理解释
28.国体在一国政治制度结构中居于核心位置,决定了一国的国家性质。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国体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9.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连续任期不得超过&&&&。&&&&(&&&&)
&&&&A,一届&&&&B.两届
&&&&C.三届&&&&D.四届
30.不是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途径的是&&&&(&&&&)
&&A.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B.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C.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D.不用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直接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相关热词搜索:
延伸阅读:&&本文主题:
&以下是对 []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自考串讲笔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串讲笔记
一、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 基本内涵有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 1、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2、有利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
&&&&&& 3、有利于鼓励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昂扬斗志。
&&&&&& 4、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 这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人生的责任和使命
&&&& (一)基本含义:责任就是分内应该做的事。使命被喻为重大的责任。人生的责任就是作为人生应该做的事情。主要是指,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个人,要对社会、他人和自身做所应做的事,承担所应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不可逃避,不能推卸。这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组成的社会。
&&&& (二)明确人生的责任和使命:在社会生活中,人生的责任和使命是客观存在的,是每个人都有的。有责任是人性的光辉,是人作为人的自觉,而不是束缚,不是紧箍咒。有意义的人生过程就是一个包括了认识自己的责任、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且为之奋斗的过程。良好的教育可以增强个人对自身的责任和使命的意识,以产生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责任的自我要求即责任感,从而自觉地担当起这种责任和使命。
三、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1、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作贡献。
&&&&&&&&&&&&&&
本章重点:&&&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意义。
  人的责任和使命。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本章提示:
&&& 1、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及其基本内涵
&&& 2、领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 3、理解人的责任和使命的基本含义
&&& 4、领会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5、综合应用相关概念、理论分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当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
第一章 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
第一节 理想信念及其作用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及其关系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理想和信念是密切相关的,它们是同一种精神现象即信仰现象的两个侧面。任何信仰都包含着信念和理想两个基本方面,它们分别是这个信仰的基本信条和这些信条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
  理想信念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的理想信念既是多样化的,也可以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
二、理想信念的三个基本特点
  1、理想信念具有思想性和实践性。
  2、理想信念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3、理想信念具有多样性和共同性。
三、理想信念的四种基本类型
  1、生活领域的理想信念。生活理想。
  2、职业领域的理想信念。职业理想。
&&& 3、道德领域的理想信念。道德理想。
&&& 4、社会领域的理想信念。社会理想。
四、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三个方面的作用
&&& 1、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导向作用。
&&& 2、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动力。动力作用。
&&& 3、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支柱作用。
  可以简称:向导、动力、支柱三作用。
五、深刻领会理想信念为什么在人生中具有这样重要的作用
&&& 1、人生需要有明确的目的,离不开追求目标和前进方向,理想信念发挥人生的精神向导作用。
&&& 2、人生需要克服外部困难,战胜自我,离不开奋斗的动力和毅力,理想信念发挥人生的精神动力作用。
&&& 3、人生需要精神意志,支撑自身,离不开奋斗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发挥人生的精神支柱作用。
第二节 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想信念,它有四个主要特点:&
&&& 1、现实性
&&& 2、科学性
&&& 3、崇高性
&&& 4、健全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基本要求
&& (一)基本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二)具体内容:
&&& 1、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职业理想。
&&& 2、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生活理想。
&&& 3、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道德理想。
&&& 4、现代化建设、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社会理想。&&
&& (三)基本要求:
&&& 1、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 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 3、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任。
三、共产主义是人类最高的理想境界
&&&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是阶段性理想和最终理想的关系。我们现在阶段的奋斗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理想是迈向共产主义主义最高理想的一个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未来的必由之路。
&&& 2、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仍有其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共产主义理想指明前进方向。社会主义事业是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运动。离开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什么就说不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没有离开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没有离开共产主义的大方向。
3、我国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当代大学生应该科学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在追求崇高理想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第三节 树立和践行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确立理想信念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 1、把崇高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
&&&&&& 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最科学最崇高的理想信念。
&& 2、把个人的理想信念和社会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
&& 3、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自觉抵制邪教。
二、充分认识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现实上看,一般人们对理想的美好有着充分的想象,对实现理想的艰难往往估计不足。
  1、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
  理想变为现实是一个过程。一般说来,一个理想目标越小越低,实现它所需要的时间和努力就越少;理想越高实现它需要的时间越长。
  2、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
  通向理想的道路不是笔直的,而是充满了曲折。
  3、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
  尽管不同的理想实现的难度程度不同,但总起来看,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
三、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走出片面性的两个误区
  (一)理想和现实是辩证统一的矛盾关系
&&&&&& 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是对立同一的关系。
&&&&&& 一方面,它们是对立的。理想主观,现实客观;理想完美,现实有缺陷;理想的未来性,现实的当下性。
&&&&&& 另一方面,它们是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现实孕育着理想,理想来源于现实。
&&&&&& 简单地说,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但这个转化是有条件的,需要经历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二)走出两个片面性误区
&&&&&& 如果认识不到理想和现实是辩证统一的矛盾关系,把两者对立起来,就容易产生两种错误认识,一是以理想来否定现实,二是以现实来否定理想。因此要走出两个片面性的误区。
&&&&&& 1、走出&以理想来否定现实&的误区。这个误区往往导致对社会现实全盘否定,逃避或反对现实社会。
&&&&&& 2、走出&以现实来否定理想&的误区。这个误区导致全盘认同当下的现实,对消极乃至丑恶现象不愤怒、不斗争甚至同流合污。
&第一章小结
本章重点:
&&& 理想信念及其特点、类型。
&&& 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作用。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
&&& 正确把握确立和追求理想过程中的问题。
本章提示:
&&& 1、掌握理想和信念的含义、特点和类型,领会理想和信念的关系。
&&& 2、掌握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三个方面的作用。领会理想信念为什么在人生中具有这样重要的作用。
&&& 3、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基本内容。
&&& 4、掌握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正确看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走出片面性的误区。
&&& 5、领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 6、领会理想的追求和实现具有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7、理解如何走出理想追求的两个误区。&&&&
第二章 倾注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第一节 爱国主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爱国主义的含义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对自己祖国的一份责任,是将个人的民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调整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是一种重大的政治原则,是鼓舞和凝聚各民族的精神支柱。重点是感情、责任、道德规范、政治原则、精神支柱。
二、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
  1、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2、热爱人民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
  3、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
  简称:爱故土、爱人民、爱国家
三、爱国主义的三个优良传统
  1、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
&&& 2、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
&&& 3、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
四、深刻领会爱国主义的三个历史作用
  1、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2、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 3、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
  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人民的解
放和幸福贡献毕生精力,以此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这是中国知识分子
成长的正确道路。
第二节 明确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
一、爱国主义的主题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确保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每个爱国者都应做改革开放的促进派。
第二章 第二节 明确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
三、深刻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特征:五个统一
  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2、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统一。
  3、爱国主义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统一。
  4、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
  5、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四、如何理解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坚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
  第一,社会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结果。
  第三,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如何理解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
  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在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爱国主义所渴求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根本无法实现。
  第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经过流血牺牲,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建立的。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国家繁荣昌盛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的历史。
  第三,当代中国,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代替中国共产党。
六、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首先,爱国主义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趋势下,并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应该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妄自尊大、固步自封的狭隘民族主义。
二是妄自菲薄、重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主张全盘西化,很容易变成卖国主义。
  最后,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最大限度地分享全球经济增长的利益,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按照本国国情,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
七、如何理解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
  (一)民族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二)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是统一
  第一,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上,爱国主义始终发挥着民族精神的核心作用。爱国主义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的。
  第二,我们要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特别需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三,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需要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
第三节 做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一、如何做新时期的爱国者
  (一)培育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和自信。
  (二)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
  (三)努力学习和工作,以实际行动和贡献履行爱国义务。
  1、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过硬本领。
  2、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定、团结和统一。
  3、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逐步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
第二章小结
本章重点:
&&&&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优良传统和历史作用。
&&&&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基本特征。
&&&& 做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
本章提示:
&&&& 1、掌握爱国主义的含义、基本内容、爱国主义的主题。
&&&& 2、掌握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内容。
&&&& 3、领会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和历史作用。&&&&
&&&& 4、领会爱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尤其是理解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统一,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内涵。
&&&& 5、领会如何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 6、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章 科学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
第一节 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一、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二、人生观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世界观的一部分,用世界观来观察和对待人生问题,就形成了人生观。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是三个方面: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断什么样的人才有意义。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三、人生目的的含义&&&&& &&&&&&&
&&&&&& 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目的性。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在为某个具体的目的从事着具体活动。在这些具体目的之上,有一个总的、根本的目的,这就是人生目的。
&&&&&& 简单地说,人生目的是指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反映了人生的根本愿望和目标,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
四、为何人生目的在人生观中居于核心地位
  人生目的一经确定,就居于人生观的核心,它决定着其他两个方面
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是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尺度。
  第一,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第二,人生目的决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第三,人生目的决定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五、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指引人生方向
  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目的,才值得
当代大学生终身尊奉和践行。
  1、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党和人民对大学生的要求
  2、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
  3、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影响
的有力武器。
第二节 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
一、人生态度和人生境遇的含义
&&&&&& 人生态度属于人生观的范畴,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分为两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
&&&&&& 人生境遇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具体环境。顺利的境遇称为顺境,不顺利的境遇称为逆境。
二、为什么要培养和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 积极的人生态度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用乐观的心态看待世界,对生活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善于创新,不怕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挫折,经得起磨难和考验。
&&&&&& 第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促进人生目的达到。
&&&&&& 第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 第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够调整人生道路的方向。
&&&&&& 最后,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利于人们正确地对待人生境遇。
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境遇
&&&&&& 首先,人生境遇有顺境和逆境之分,对不同的人来说,两者并不是均等的。有的人顺境多些,有些人逆境多些。
&&&&&& 其次,顺境和逆境对人的影响都有两重性,大学生要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来对待人生的顺境和逆境。在顺境中向目标奋斗,如顺水行舟,有利于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在逆境中奋斗,如逆水行舟,阻力大,条件差,困难重重,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可能取得成功。
&&&&&& 对于顺境,不能麻痹大意、得意忘形,而应居安思危、自制自励,使自身的活动保持良好的度,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乐观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
&&&&&& 对于逆境,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应大胆正视,积极应对,努力创造条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待时机成熟,因势利导,使之成为人生旅程上的一个闪光点。不应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虚度光阴,成为环境的奴隶。&&&&&&
第三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人生价值、人生价值观的含义
&&&&&& 人生价值就是指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的满足,或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所具有的意义。
&&&&&& 人生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稳定的、系统的理解和主张。它在深层次上影响、制约和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为人们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提供依据。&&&&
第三章 第三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二、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区别和联系
&&&&&& 人生的社会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在人生的社会价值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第一位的,社会对个人的满足和尊重是第二位的。
&&&&&&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自身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
&&&&&&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了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社会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个体的奋斗。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基础。人都是社会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生的自我价值活动都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个人现实的社会价值活动在他身上的显现。一个人追求的价值目标的社会内容愈多、社会奉献精神愈强、社会贡献愈大,他的自我价值就愈高。
三、正确把握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方法
  社会价值的创造过程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是统一的。人生的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是一项重要的人生实践活动。正确把握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方法至关重要。
  1、选择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是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
  2、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和能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的主观条件。
&&& 3、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新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第四节 协调人生道路上若干关系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含义
  就是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影响另一部分人的发展,这一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下一代人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能损害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健康发展。
二、人和自然关系的实质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也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与自然之间真正的纽带是生产劳动。人的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人正是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结成了社会关系,反过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又极大地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三、身心健康的标准
在生理方面,要有强壮的体力和体魄,生理功能状态良好,身体发育匀称,能够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  
在心理方面,要经常保持愉快的心境,适应能力强,自我评价客观,善于与别人相处,能够较好地完成同龄人一般能够完成的活动,具有自我调节以适应自身及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四、身心健康实现途径与方法
&&&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2、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
&&& 3、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
&&& 4、注重与他人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成功交往的四条原则
&&& 第一,平等原则。
&&& 第二,诚信原则。
&&& 第三,宽容原则。
&&& 第四,互助原则。
六、成功交往的方法和艺术
第一,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 第二,注意交往的第一印象。
&&& 第三,运用适当的沟通方法。
七、正确认识并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只有科学地把握了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协调好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更加稳妥地走好人生道路,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科学把握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质。
  就实质而言,个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特定的社会条件决定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个人并不是被动地由社会所决定的,而是对社会有能动性。
  2、在社会发展中认识自我,调整和充实自我。
  就是使人与社会的联系总是处于积极的状态,从而获得自我发展的基本优势。
  3、在个人发展中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社会进步又必须依赖个人的劳动和创造。
  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以自己的劳动和创造为社会作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责任感。
第三章小结
本章重点:
  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
  人生价值和人生价值观。
  协调人生道路上若干关系。
本章提示:
  1、掌握人生观的含义、主要内容、人生目的的含义。
  2、掌握人生态度、人生境遇的含义。
  3、掌握人生价值、人生价值观、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含义。
  4、掌握可持续发展观的含义、成功交往的基本原则和身心健康的标
  5、领会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指引人生
  6、领会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境遇的基本做法。
  7、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
  8、理解树立正确人生观,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原理。
9、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人生价值。
第四章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第一节 道德及其发展
一、道德含义
  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并且通过生产生活实践体现出来,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二、道德的起源
  (一)非科学的道德起源观:比较典型的有四种观点。
  1、道德起源于&天&的意志、&神&的启示或&上帝&的意志。
  2、起源于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
  3、起源于人性中的情感、欲望。
  4、人类的道德是动物的合群性和社会本能的简单延续和复杂化的&自然起源论&。
  (二)科学的道德起源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起源,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不是人主观自生的,也不是神的意志,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道德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本质,认为道德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并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
四、社会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2、社会经济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必然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而具有阶级性。
  4、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五、道德对现实生活的调节方式不同于政治、法律等其他意识形态的规范体系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第一,道德对社会行为的调节是非强制性的。
&&& 第二,道德规范具有相对稳定性。
&&& 第三,道德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广泛性。
六、道德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道德同社会经济关系相比,是第二性的,被决定的。但是道德一经产生就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这表现在道德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及其社会作用两个方面。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态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和能力。
  道德功能有:调解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评价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其中,调解功能是道德的最主要的功能。认识功能也是道德的主要功能。道德其他功能都是建立在调
解功能和认识功能的基础之上的。
  (二)道德五个方面的作用
  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 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 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 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 正常的生活和交往。
&&& 5、道德能够保护或者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
七、道德的历史和发展规律
  (一)道德历史演变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影响和制约道德的发展。
&&& 道德发展随着人类社会先后经历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而出现五种不同的历史类型。
&&& 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统一的社会道德是: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关系,没有阶级、没有对立。
&&& 奴隶社会形成了奴隶主和奴隶两种对立的道德,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道德占统治地位。
&&& 封建社会主要是封建主道德和农民道德两种对立的道德,封建主道德占统治地位。
&&& 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种对立的道德,资产阶级道德占统治地位。
&&& 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剥削阶级已不存在,形成的社会主义道德不再是对立的阶级道德。而且还有一部分先进分子,践行共产主义道德。
  (二)道德的发展规律
  这个规律是:道德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道德有其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道德追求是一个曲折前进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
一、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现实要求
&&& 第一,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
&&& 第二,要建立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社会主义道德
&&& 第三,要建立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
二、领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何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当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上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 2、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优势的发挥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作用。
&&&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提供了道德价值导向。
&&& 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保证和促进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三、领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何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 1、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 2、社会主义德治和社会主义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 3、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在作用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一)含义: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从中华民族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
  (二)主要内容:
  1、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
  2、勤奋劳动,追求自由解放。
&&& 3、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
  4、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
&&& 5、励志自强,崇尚精神境界。
  6、德性修养,重视躬行慎独。
五、领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何要与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首先,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才能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其次,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才能使体现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利于每个中国人道德品质的完善和中华民族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
第三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重点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重点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二、人民、为人民服务的的含义
  (一)人民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容。现阶段凡是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范围,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二)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为人民服务就是立足于人民是历史主体地位,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把为人民服务作为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道德建设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谋幸福,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道德建设核心问题实质上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国家的主人。因此,为人民服务必然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领会为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道德建设的核心,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道德现象。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3、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四、集体、集体主义的含义
  (一)集体:
  是指由于共同利益而联合在一起的生命共同体或利益共同体。
  (二)集体主义:
  简单地说,是指在一个集体中,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时,以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和主张。&&&&&&&&
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思想,就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经济前提。
&&& 第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共产党为执政党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政体,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政治前提。
&&& 第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文化前提。
六、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
  1、最高层次:大公无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 2、中间层次:先公后私。
&&&&&& 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 3、基本层次:公私兼顾。
&&&&&& 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意义
  1、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成事之基。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是否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关系到一生的前途和发展。
&&& 2、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
&&& 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竞争经济,也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既要靠法律手段,更要靠道德力量,以诚信的道德觉悟维护市场经济。
&&& 3、诚实守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 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和沟通的道德基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第四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荣辱和荣辱观的含义
  &荣& &辱&是两个相对立的道德基本范畴。荣即光荣、荣誉,是社会对个人履行社会义务之后的褒扬和赞许,以及个人产生的自我肯定性心理体验。辱即耻,是社会对个人不履行社会义务所给予的贬斥和谴责,以及个人所产生的自我否定性体验。荣辱包括两层指向:一是来自社会上的评价;二是思想和行为主体自身的主观感受。
  荣辱观就是怎样看待荣与辱,以做怎样的事为光荣,以做怎么样的事为耻辱。荣辱观是道德观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含义和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对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
&&& 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
&&&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背信弃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和创造者。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科学技术始终是一种历史上清推动作用的、进步的革命力量。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国家统一、民族强盛的重要条件。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背信弃义为耻。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遵纪守法是法律的要求也是道德的要求。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关荣传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精髓。
四、领会如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 1、重视荣辱,树立荣辱意识。
&&& 2、明荣辨耻,掌握科学内涵。
&&& 3、趋荣避耻,贵在践行。
第四章小结
本章重点:
&&& 道德及其发展。
&&&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
&&&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本章提示:
&&& 1、掌握道德的含义、起源、本质、功能、作用、发展规律。
&&& 2、掌握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现实要求,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含义、内容。
&&& 3、掌握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含义。
&&& 4、掌握集体、集体主义的含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
&&& 5、掌握道德建设原则的基本内涵。
  6、掌握诚实守信的含义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 7、掌握荣辱、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含义。
&&& 8、掌握&八荣八耻&的内容。
&& &9、领会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把握道德的本质,积极发挥道德的功能和社会作用。
  10、领会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因。
  11、领会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何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 12、领会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何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 13、领会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践行诚实守信的美德。
&&& 14、理解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
&&& 15、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一个有道德人。
&&& 16、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17、理解当代青年如何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涵养良好品德
第一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
&&& 2、【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
&&& 3、【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
&&& 4、【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
&&& 5、【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为公、服务社会。
二、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
&&&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
&&& 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公民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
&&& 3、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第二节 遵守社会公德
一、公共生活的含义及四个特点
  公共生活是与私人生活相对而言的,它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多样性和相关性的特点。
&&& 特点: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 4、活动结果的相关性。
二、公共秩序的含义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
&&&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四、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 1、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 2、道德与法律互为补充、互为条件。
五、社会公德的含义和三个特点
  (一)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1、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 2、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
&&& 3、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二)社会公德的三个特点。
&&& 1、基础性。
&&& 2、全民性。
&&& 3、相对稳定性。
六、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和文明上网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1、文明礼貌:文明礼貌作为社会公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是社会交往的必然产物,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助人为乐: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救济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3、爱护公物:爱惜和保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4、保护环境:保护环境主要是指保护自然环境,诸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绿色环境、矿产资源、动物资源等,也包括保护文物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管理资源等人文环境。
  5、遵纪守法: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此外,还有文明上网。&&&&&&&&&&
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德。
  1、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
&&& 2、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
&&& 3、遵守社会公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
  在一定意义上,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必须高扬的基本道德。
第三节 遵守职业道德
一、职业和职业道德的含义
  (一)职业的概念:人们靠劳动以维持生活的一种社会性的位置。简单地说,人们所专门从事的社会工作。
  (二)职业道德的含义: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三)职业道德的特点:
  1、规范性和专业性。
  2、可操作性和准强制性。
&&& 3、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四)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 1、爱岗敬业
&&& 2、诚实守信
&&& 3、办事公道
&&& 4、服务群众&
&&& 5、奉献社会
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 1、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 2、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貌的重要手段。
&&& 3、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从业者素质的重要途径。
&&& 4、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领会如何培养职业道德素质
&&& 1、努力学习,增强职业道德意识。
&&& 2、努力所塑造优良的职业品质。
&&& 3、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能力。
第四节 遵守家庭美德
一、爱情的本质
  爱情的本质是基于一定的自然基础之上,并受制于社会物质和文化因素的互相爱慕、担当责任的精神。
  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
  性爱:生理因素,异性之间的相互吸引。
&&& 理想:社会因素,双方对生活的共同理想。
&&& 责任:道德因素,情感交往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
二、爱情的本质特征
  1、平等互爱性。
&&& 2、专一排他性。
&&& 3、强烈持久性。
&&& 4、纯洁严肃性。
三、恋爱关系的道德要求
&&& 1、真诚负责。2、平等互尊。3、文明相爱。
四、婚姻和家庭美德
  (一)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产生的夫妻关系。
  (二)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五、现代社会家庭美德
  1、尊老爱幼
  2、男女平等
  3、夫妻和睦
  4、勤俭持家
  5、邻里团结
六、领会遵守恋爱婚姻家庭美德要求的重要性
  家庭美德是维护婚姻家庭幸福的重要保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幸福的港湾。遵守家庭美德,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大事,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基,事关重大。
  (一)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1、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建立美满温馨的幸福家庭,创造和睦的邻里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
  2、加强家庭美德建设,认真严肃地对待两性关心,提高个人生活情趣和道德情操,能净化美化心灵,提升人生境界,增进人生价值。
  (二)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
  1、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建立稳定和谐的幸福家庭,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 2、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提高家庭成员的文明素质,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第五节 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
一、个人品德的含义和良好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
  (一)个人品德:
  是个人的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一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的特征。
  (二)良好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
  正直无私、忠诚守信、友爱善良、勇敢进取、敬业好学、勤劳节俭、谦虚谨慎、遵纪守法、文明礼貌。
二、个人品德的形成及其意义
  (一)个人品德的形成发展,根源于社会。
  第一,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的制约。
  第二,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个体的社会实践。
  第三,个人品德的形成过程包含多种心理成分的相应发展。
  (二)良好个人品德形成的意义
  1、良好个人品德的形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
  2、良好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道德修养、省察克己、慎独的含义
  (一)道德修养:是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的自我审视、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活动。
  (二)省察克己:通过反复检查以发现和找到自己思想中的不良念头和行为上的不良习惯,坚决克服和整治掉所发现的不良念头和习惯。
  (三)慎独:就是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自觉按照道德要求行事,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四、领会进行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
  1、学思明理。
  2、择善而从。
  3、学习榜样。
  (二)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
  1、知行统一。
  2、积善成德。
  (三)严格要求,完善道德品质。
  1、省察克己。
  2、陶冶情操。
  3、慎独自律。
第五章小结
本章重点: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和意义
&&& 公共生活中应遵守社会公德
&&& 职业生活中应遵守职业道德
&&& 恋爱婚姻家庭生活应遵守家庭美德
&&& 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
本章提示:
  1、掌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含义、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
  2、掌握公共生活的含义、特点,公共秩序的含义,社会公德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3、掌握职业、职业道德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4、掌握爱情的含义、本质特征,恋爱的道德要求,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5、掌握个人品德的含义、形成,道德修养的含义,省察克己和慎独的含义。
  6、领会如何加强个人品德修养。
  7、理解如何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8、理解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及当代青年如何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9、理解遵守恋爱婚姻家庭美德重要性,如何做到在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遵守家庭美德。
  10、理解道德修养的途径,如何提升道德境界,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第六章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第一节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一、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一)依法治国含义:就是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二)依法治国基本要求:
  1、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3、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
二、如何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2、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3、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要做到&相同的情况相同对待,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
三、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的三个基本要求
  1、要确立宪法和法律是人们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人人都要自觉把宪法和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原则。
  2、要维护法制的稳定、统一和尊严。
  3、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克服官本位和权力本位的思想。
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 1、依法治国是最根本的治国方略。
&&& 2、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属于不同范畴。
&&& 3、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互促进。
五、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 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法制、法治、人治的含义
  法制:是国家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常常与民主相对称,如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法制是实现&法治&的前提。
&&& 法治:法治是相对于人治的,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属于意识形态。法治就是在人民民主基础上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强调把社会关系纳入法律的轨道,强调法律的权威及其规范作用。众人之治。
&&& 人治:强调具有高尚道德人的统治。强调人的威望、智慧及其解决具体问题的作用。一人或者几人之治。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对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
&&&& 1、反映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2、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4、拥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5、从中国国情出发。
&&&& 6、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四、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 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
&&&&&& 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 1、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是法治作为治国方略的更为完整的表述。
&&&&&& 2、执法为民。是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 3、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 4、服务大局。我国当前的大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法律工作要服务这个大局。
&&&&&& 5、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和国家安全意识
一、法律思维、法律程序的含义
  (一)法律思维:是按照法的原理、法律原则和立法精神,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思想取向。
  (二)法律程序:是人们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需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时间或空间上的步骤和形式,是实现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条件。
二、社会主义法制思维方式的内容
  1、权利义务相统一。权利义务的对等性。
  2、重证据。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3、讲程序。公正的法律程序通过抑制、分工、间隔等功能设计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克服执法、司法的随意性,从而保证运作的结果客观公正。
三、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证据就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
  证据的三个特征:一是证据具有客观性。即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既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二是证据要具有关联性。即证据只有与案件有实质性联系的,才能对案件事实具有证明作用。三是证据具有合法性。即证据的形式、收集和查证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第六章 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和国家安全意识
四、法律程序的价值
  实体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只有通过法定程序才能有效实现;合法权利受侵害时,也只有通过法定程序,才能获得有效救济。
  法律程序作为实现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合法方式与必要条件,对于维护实体正义具有积极的意义。公正的法律程序通过抑制、分工、间隔等功能设计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克服执法、司法的随意性,从而保证运作的结果客观公正。
  此外,公正的程序本身也体现了正义。
  由于程序正义比实体正义更为直观,因此程序正义也称为&看得见的正义&。
  我国长期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观念。
五、国家安全的含义
  一般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国体和政体的稳固、国家的统治机能与作用、涉及国家和全体人民的重大利益不受威胁、侵害和破坏。&
  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理解为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
六、新的国家安全观
  新的国家安全观包括政治安全、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其中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和核心。没有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就根本不可能有国家安全。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1、政治安全:是指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保持稳定,不受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颠覆。
  2、国防安全:是指国家的领土、领海和领空安全,不受外来军事威胁或侵犯。
  3、经济安全:是指国民经济能够抗御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而保持平稳有序运行的态势,包括金融安全、能源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等。
  4、科技安全:是指国家的科学技术系统能够有效地应付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能力和状态。
  5、文化安全:是指一国人民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制度,独立自主地控制和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包括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
  6、生态安全:是指国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7、社会公共安全:是指国家预防、控制、处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突发灾害事故,以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包括社会治安、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
七、领会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首先,维护国家安全是公民的基本法律义务。我国《宪法》第5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从事危害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按照《国家安全法》的规定,公民和组织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有:
  1、机关、团体和其他组织应当对本单位人员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动员组织本单位的人员防范、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2、为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和协助。
  3、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向国家安全机关和公安机关及时报告。
  4、遇调查,公民有如实提供情况的义务。
  5、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6、不得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
  7、不得非法持有、使用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等。
第六章小结
本章重点:
&&& 依法治国的内容及其相关概念的关系。
&&& 法治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 法律思维方式的内容。
&&& 国家安全及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本章提示:
  1、掌握依法治国概念、基本要求。
&&& 2、掌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内涵。
&&& 3、掌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 4、掌握法制、法治和人治的含义。
&&& 5、掌握新国家安全观。
&&& 6、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 7、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 8、理解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的内容。
&&& 9、领会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第七章 学好法学基础理论
第一节 法学基本知识
一、法的概念、特征与本质
  (一)法的概念: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体系。
  一般来说,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有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纪律规范和法律规范。
  (二)法的特征与本质:
&&& 1、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规范。
&&& 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而不是个别统治者的意志,或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而仅仅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
  2、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
&&& 法律规范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纪律规范等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规范体系。
  3、法是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规范。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面貌、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二、领会法的作用
  (一)社会作用:是法所具有的维护有利于并适合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法的社会作用包括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
  1、维护阶级统治方面:法通过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来维护统治秩序。统治阶级可以通过规定一些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条款,以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对于统治阶级内部的违法犯罪即危害统治秩序的行为,也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2、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一方面满足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公共利益。
  (二)规范作用:
  1、指引作用。个别指引和规范指引。
  2、评价作用。法是一种带有价值判断的行为规范,是评价、衡量他人行为合法性的标准。
  3、预测作用。法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可以使人们对外部主体某种行为进行预先分析。
  4、教育作用。包括对违法行为人实施法律制裁后发生的教育作用,也包括通过人们的合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产生的示范作用。
  5、制裁作用。法律又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和惩罚的功能。
三、法律规范的含义和种类
  (一)概念: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法律规范设定了人们行为的范围和程度,法律规范的主要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1、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不同。法律规范是法的文体,法律条文是法律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法律规范是法的基本构成要素,法律条文是法律内容的文字表达。法律条文可以分为规范性条文和非规范性条文。
&&& 2、法律规范与规范性文件不同。
&&& 3、法律规范与非规范性条文不同。
 (二)种类:
  1、根据法律规范的内容不同,分为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授权性规范:主体有权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形式。
  义务性规范:主体应当或必须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形式。
&&& 禁止性规范:主体不得为一定的行为的法律规范形式。带有禁止、不准、不得、制止、不允许等字样。
&&& 2、按照规范对人们行为的限定程度和范围,可以分为强行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 强行性规范:要求主体必须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都属强行性规范。
&&& 任意性规范:是法律允许主体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确定法律关系的情形。授权性规范属于任意性规范。
四、法律关系的概念、构成
  (一)概念: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特征:
  1、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
&&& 2、法律关系体现意志关系。
&&& 3、法律关系反映特定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三)构成: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构成。
  法律关系的主体分为三类:自然人、各类机构和组织、国家。
&&& 法律关系的客体分为三种:物、行为和智力成果。
&&&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 法律权利是法律主体为满足自己的利益或社会利益而采取的为法律所保障的手段。
&&& 法律义务是指法律主体按照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从事一定行为或不从事一定行为的约束手段。
五、法律事实
  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等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和行为。它分为事件和行为。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体系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保障。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一)法的渊源:
  根据内容不同,法的渊源有实质意义的渊源和形式意义上的渊源。在我国,对法的渊源的理解,一般指形式意义上的法的渊源。
  (二)我国法的渊源的特点:&
  1、制定法是我国法的基本渊源。
&&& 2、特别行政区法律是我国法的渊源。
&&& 3、习惯在我国法的渊源中的意义很小。
三、我国法的渊源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4、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
  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6、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7、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四、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全部法律规范再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的基础上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依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我国法律体系由具有内在联系的法律部门组成,这些法律部门可以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实体法包括:宪法和其他与宪法相关的法律、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
  程序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实现的程序方面的法律规范。它包括:《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仲裁法》等。
&&&&&&&&&&
第三节 法律运行
一、法律运行
  法律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法律实施、法律遵守、法律监督等环节。
二、法律制定
  法律制定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又分为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一)有立法权的机关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2、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制定行政法规。&
&&& 3、国务院各部门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可以制定部门法规。
&&& 4、地方立法机构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可以制定地方法规。
  (二)全国人大的立法程序
  1、法律案的提出。
  按照法律规定,全国人大主席团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议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议案;一个代表团或者30人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议案。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10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议案。
&&& 2、法律案的审议。
&&& 3、法律案的表决和通过。
&&& 4、法律的公布。
三、国务院的立法程序
  1、提出行政法规议案。享有提案权的机关有:国务院各部委;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的办事机构;国务院由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非常设机构。
  2、审议行政法规议案。
  3、通过行政法规议案。
  4、发布行政法规。
四、法律的完善
  法律完善的形式,包括法律解释、规范性文件的清理、法律
广州自考网声明:
(一)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 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联系方式:邮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思想道德修养心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