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书上册物理第十二章重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二章重点_百度知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二章重点
我还有二十分钟就要考试了
求各位哥哥姐姐老师们帮帮忙!
我有更好的答案
早干嘛去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十二章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使用您的微博帐号登录,即刻尊享微博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QQ帐号登录,即刻尊享QQ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人人帐号登录,即刻尊享人人用户专属服务。
按住视频可进行拖动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收藏成功,可进入查看所有收藏列表
方式1:用手机看
用爱奇艺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人教版_初三_物理_全一册_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第1、2节《分子热运动、内能》
方式2:一键下载至手机
限爱奇艺安卓6.0以上版本
使用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164eL4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设备搜寻中...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连接失败!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部安卓(Android)设备,请点击进行选择
请您在手机端下载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164eL4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爱奇艺云推送
请您在手机端登录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180秒后更新
打开爱奇艺移动APP,点击“我的-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登录
没有安装爱奇艺视频最新客户端?
爸爸去哪儿2游戏 立即参与
人教版_初三_物理_全一册_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第1、2节《分子热运动、内能》
播放量数据:
你可能还想订阅他们:
&正在加载...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安装爱奇艺视频客户端,
马上开始为您下载本片
5秒后自动消失
&li data-elem="tabtitle" data-seq="{{seq}}"& &a href="javascript:void(0);"& &span>{{start}}-{{end}}&/span& &/a& &/li&
&li data-downloadSelect-elem="item" data-downloadSelect-selected="false" data-downloadSelect-tvid="{{tvid}}"& &a href="javascript:void(0);"&{{pd}}&/a&
选择您要下载的《
色情低俗内容
血腥暴力内容
广告或欺诈内容
侵犯了我的权力
还可以输入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教案[人教版]
[导读]第十二章 功与机械 一、功 授课地点: 教室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 小铁球、长木板、砝码、线等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 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
第十二章 功与机械一、功授课地点:  教室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  小铁球、长木板、砝码、线等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 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复习提问
提问: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些?
提问: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
提问:力作用在物体上会怎样 ( 产生什么效果 ) ?
  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
会改变物体的状态。
二、新课引入
由力的不同作用效果引出功。举例:推桌子:小明和小聪分别用力推动桌子,小明虽费了力气,但桌子没有移动,小聪用力将桌子推走了。
还可举些其他例子。
例如:擦黑板。用力压黑板擦,在黑板上挪动黑板擦。
推箱子,搬椅子......
  由这些例子给出功的定义。
区分不同情况理解。
三、新课展开
1.力学中功的含义
我们常说的功是有"成效"的意思,但在物理学中它还有特殊的含义。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显然力做功有两个条件。
一是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
二是 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S)举例:  ⑴ 举重运动员向上举杠铃,作用在杠铃上的力是向上的,并且杠铃向上运动了一段距离,我们说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功。
  ⑵ 直升机向上拉动铁塔,对铁塔有一个向上的拉力,铁塔在这个拉力的作用下,沿拉力方向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飞机对铁塔做了功。
2.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举多个例子,要求学生判断是否做功。例如:⑴ 火箭升空,燃烧的气体对火箭有没有做功?
学生答:做了,因为燃烧的气体对火箭有一个向上的推力,火箭在这个推力作用下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
  ⑵ 同学们将自行车推进校门,对车有没有做功?
学生答:做了,因为人对车有一个向前的推力,车在这个推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
  ⑶ 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有没有做功?
  ⑷ 推讲台没推动。
  ⑸ 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有没有对桶做功?
  ⑹ 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学生答:不做功。
  要求学生举例,可将学生举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学生举例。
  进行分析。
  教师注意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1)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
  (2)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
  (3)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
  教师要注意同学们的回答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弥补关于惯性的知识。
  教师小结:从以上例子,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力学中功的含义,即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3.功的计算
  我们知道了力做功的两个条件,那怎样来计算功呢?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即: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用 W 表示功,用 F 表示力, s 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 W = Fs。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 N ),距离的单位是米( m ),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 J )。
  1 焦=1牛?米。
  几点说明:
  ①使用 W = Fs,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②做功的多少只由 W = Fs 决定,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③知道 1 焦的物理意义,知道 1 焦的大小。
例题:(书上例题)用20N的水平推力,使重为100N的物体在水平桌面上移动0.5m,试求推力和重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题规范化。
  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
  追问:此题中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做了功?对什么物体做功?重力做了功没有?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学生回答。4.功率  物体在力 F 作用下经过时间 t 运动了距离 s ,求 ① 力对物体做的功
  ② 物体运动的快慢。(类比)
  我们在运动学中学过物体运动的快慢是物体单位时间里运动的距离。v = s /t  那么力做功的快慢呢?就是力在单位时间里做的功。我们把它叫做功率。
  定义:功率 P = W /t
  单位: W
  1W = 1J/s
  可提供例题要求学生计算。
  学生理解。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力学中 "功"的概念,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给出了功的计算公式
W =F?s,知道了功的单位是焦耳。大家完成课后练习,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功的意义,学会功的计算。
【 实践活动 】
  课外小实验: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要求:
  1 .测出:
 ( 1 )体重 G ;
 ( 2 )楼层高 h ;
 ( 3 )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 t 1 ,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 t 2 。
  2 .计算:
  ( 1 )上楼所做的功;
  ( 2 )两次登楼过程的功率。
【 板书 】
  1 .功的定义:
  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2 .功的计算:
  功=力×距离
  公式: W = Fs
  单位:焦耳 符号: J
  3 .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用 P 表示。
  公式: P = W /t
  单位: W
    1W = 1J/s
授课地点:  物理实验室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  羊角锤等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
 (2)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认识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 教学重点 】
认识杠杆。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引入新课
  通过浮力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有两项:浮力问题与杠杆平衡问题。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 ? 你认为这可能吗?
  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也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1.认识杠杆
  要求学生观察书上图12-2-3: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
  要求学生举出其他生活中的杠杆。
  进行讨论,找出图中杠杆的共同特征--都绕一固定点转动。
  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
  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硬杆"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的受力的杆状物体,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以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要求学生再举其他例子。
  例如:用来拧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们轻易地将螺母拧紧或拧松。
  订书机可以很方便地把纸装订在一起。
举出生活中其他杠杆。
学生观察图,讨论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找到图中所示工具的固定点。举例。2.与杠杆有关的概念
  首先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 ( O )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 ( F1 )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 F2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 ( L1 )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 ( L2 )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作力臂的步骤:( 1 )找准支点;( 2 )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 3 )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 4 )标出力臂。
  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如图所示,我们假设杠杆在动力作用下做逆时针转动,其中 O 点是不动的,所以 O 点就是支点。
  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如图所示,动力的作用线是从 A 点起沿 F1 方向的直线。
  从支点 O 向动力 F1 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L1 ,从支点O 向阻力F2 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L2 了。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只要把平面几何中作"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迁移过来,就不难解决力臂作法这一难点。
  必须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图所示中,不能把 OA 和 OB 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
  例题: 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如: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
  由4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可选择分析一些实际杠杆,如:抽水机、汽车刹车踏板、胳膊、缝纫机踏板等。
学生理解。
  4名学生画到黑板上,其余自己画。
  有能力的学生选作。
三、课堂小结
  认识杠杆,并介绍了杠杆的几个重要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
【 实践活动 】
  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杠杆,试着分析它们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 板书 】
第二节 杠杆
  杠杆:1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2 、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 ( O )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 ( F1 )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 F2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 ( L1 )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 ( L2 )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二、杠杆(二)
授课地点:   物理实验室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   杆秤
分组实验器材: 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2) 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 教学重难点 】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 教学方法 】
实验探究法。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 杠杆的原理
  出示杆秤,对杆秤进行分析,画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使用杆秤称水果,要求称不等量的水果,请一位学生上来演示。
  学生称不等量的水果。
  置疑:
  你为什么要这样称 ?
  因为要使杠杆达到平衡,如果杆秤不平衡了,就无法称出水果的多少,且要根据水果的多少来移动秤砣或更换秤钮。
  对,我们要使杠杆达到平衡。
  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
  与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有关。
  与水果及秤砣重量,还有他们与杠杆提手之间的距离有关。
二、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确定的关系。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讨论实验步骤。
步骤如下:
(1) 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 ( 静止 ) ;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此处可提问: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学生回答不出,可要求课后思考。
(2) 在杠杆支点的左边挂一定量的钩码,在支点右边也挂上钩码,直至杠杆平衡为止。
(3) 重复多做几次平衡实验,得到不同数据。
(4) 将数据记录下来,分析得出结论。
  记录的是杠杆上的格数,如果不在水平位置平衡,那么臂长就不等于格数×格长了。
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完成实验后,任意选择五组,请组中作记录的学生将结果投影到屏幕上。
  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表格中,讨论可得到什么结论 ( 杠杆平衡的条件 ) 。
  教师可提出各种猜想,加减乘除关系都可。
  可能有学生得到其他关系式,但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
  学生分组认真探究,将结果填入自己设计好的表格中,同时对得到的结论进行分析、讨论。
  对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得到比例式 ,它的含义是: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学生: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
【课堂练习】  
  1.画出下图中 F'和 F"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 F'
与 F"的大小.
  2.下图所示杠杆,OA 长20cm,AB 长60cm,现在 A 处挂一重200N的物体,若使 B 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
练习,理解。
三、杠杆的分类
由杠杆的平衡关系,可以得到当力不等时,对应的力臂也不等。可将杠杆分为三类:杠杆类省力杠杆
力臂的大小关系L1& L2L1& L2
力的大小关系F1 & F2F1 & F2F1 = F2力的作用点移动距离的大小关系s1 & s 2费距离s1 & s 2省距离
s1 = s2
跟随教师分析出三种类型的杠杆。
分析中提出相关问题:省力、费力是谁相对谁而言?省距离、费距离的含义是什么?
举例分析:从撬棒撬石头分析费距离的含义。
所谓省距离或费距离指的是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1 ,相对于阻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2 而言的。杠杆平衡条件说明,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动力小于阻力是省力杠杆。如图所示,当动力作用点移动 s1 距离时,阻力作用点移动s2 距离,且s1 &s2 ,因此使用撬棒撬石头省力而费距离。
  思考,回答。
要求学生举例,并进行分类。
举例,分类。
四、课堂小结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 F2L2;
  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 实践活动 】
1. 通过探究,你能理解阿基米德的名言吗? 请就此写一篇短文。
2. 用杠杆知识分析、理解天平的原理和调整过程。
【 板书 】
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
F1L1 = F2L2
授课地点:   物理实验室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   定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
分组实验器具: 动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刻度板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理解滑轮的原理 , 知道滑轮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由问题的提出、猜测、经过实验探究 , 使学生亲身经历物理问题的研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 从而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 培养抽象思维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 , 培养严肃认真的操作态度及科学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 教学重点 】
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 教学方法 】
采用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的方法。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复习提问
1.杠杆有哪三种?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剪铁用的剪刀和镊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实物并进行演示,并画出这两个杠杆的示意图。要求学生正确画出它们的力臂,讲清道理,说明结论。
剪铁用剪刀和镊子两杠杆示意图如图所示。
画出力臂。
二、新课引入
教师先举一个滑轮的实例,再要求学生举滑轮的例子,根据使用时滑轮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即按定滑轮和动滑轮分类)。
学生举例。
提问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由此给出定义: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并可以绕轴转动的轮子。
教师给出滑轮的分类。
滑轮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的叫做定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的叫做动滑轮。
讨论特点。
再举些滑轮实例,可连接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
1 .定滑轮
观察定滑轮。定滑轮工作时,它的轴固定不动。
  举例:如旗杆顶部的装置为定滑轮。
  (2) 提问:使用定滑轮有什么特点?
  观察定滑轮工作的状态,轴是固定不动的。
  演示实验:
  ① 称量钩码的重力;
  ② 演示如图所示的实验,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物体上升,拉力的方向改变,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特点是 G = F 。使用定滑轮吊起物体时,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达到操作方便的目的。
  观察实验:
  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得出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定滑轮不能省力。
  提问: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那么能否省距离?能否省功?
  学生思考
  按照下图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 s 与物体上升高度 h 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离。" 由此得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功。
  观察实验,得出结论:
  ①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 s 与物体上升高度 h 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离。
  ② 由 W = Fs得出 W 与提升物体所需的功Gh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功。
2 .动滑轮
(1) 教师边讲边演示动滑轮提升重物。
要求学生讨论分析,此时提起重物使用的滑轮与刚才演示实验使用的定滑轮有何不同点?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小结:动滑轮工作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另外用力方向也不同,用定滑轮时拉力方向是向下的,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拉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 提问:使用动滑轮有什么好处?动滑轮中绳的拉力和做功情况怎样?
  学生讨论。
  (3) 组织学生实验,按课本实验探究,参照下图进行实验。
  由于研究定滑轮时教师已演示过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出实验步骤。
  说明:重物用 2 个钩码表示,有利于分析数据。用弹簧秤测出钩码重。读取弹簧秤的示数时,跨过动滑轮的两条绳要竖直、平行。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两人一组,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及表格记录数据。
  按左图所示进行实验。
  观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 和 F2 及钩码升高的高度 H 和手拉弹簧测力计拉起的高度s。
  学生实验完毕后,教师请几组学生分别将自己的一组数据填到教材中的表格中,分析学生数据。
  (4) 总结:
  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
  两根绳子吊着重物和滑轮,这两根绳子的力之和约等于钩码的重力,符合平衡力的原理。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是物体上升高度 H 的 2 倍。
  使用动滑轮不能省功。
  说明: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也把动滑轮提升起来了,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才可忽略不计,从而得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结论。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
  ⑴ 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
  ⑵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是物体上升高度 H 的 2 倍。而使用动滑轮虽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可以省一半力。使用动滑轮不能省功。
三、课堂小结
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 实践活动 】
  建议:"发展空间"中的"我的设计"。
【 板书 】
第三节 滑轮
  一、 定滑轮
  1. 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
  2. 不省力 , 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3. 使用定滑轮不省功。
  二、 动滑轮
  1. 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
  2. 可以省一半力 , 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 使用动滑轮工作,不省功。
四、功的原理及应用
  教学要求
  (l)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2)会应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3)会计算机械做的功和不使用做的功。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功的原理。通过实验,设置物理情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2.利用机械做的功,不使用机械做的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入、提问: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是不是也能省功呢?
  2.组织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实验l、2。
  学生自己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1)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使用杠杆(或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即手对杠杆(或滑轮)做的功与杠杆(或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
  (2)明确实验中动力就是手的拉力,阻力的大小等于钩码重。
  图14-4,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图14-5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
  钩码重G=mg。
  (3)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起始位置。当用杠杆(或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终了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米)和手移动的距离s(米)。
  (4)实验中,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因为实验研究的是理想机械。
  (5)按课文实验1、2,并参照图13-4、图13-5组装实验器材,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结论
  ①学生报告实验记录数值和实验结论。教师将几组数值记于黑板一或事先画好表格的小黑板)上。
  ②实验表明:
  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F?s(焦)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焦)相等,即使用杠杆不能省功。
  利用动滑轮提起砝码,使用滑轮做的功F?s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相等,即使用动滑轮也不能省功。
  总结出功的原理并板书:"二、功的原理
  1.使用机械不能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2.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适用。"
  3.提问: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为什么人们还要使用机械呢?(课文后"想想议议")
  要求答出:可以省力,或省距离,或改变动力的方向,使用方便等好处。
  4.例题:课本章后习题5。
  教师板演讲解。首先弄清已知条件、物理过程。
  三、布置作业
  1.填写课文章后"学到了什么" 2。
  2.课本习题6。
  3.自学课本"斜面"。
五、机械效率
授课地点:  教室
授课时间:  1课时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
  (2) 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及物理意义,会进行相关的计算;
  (3) 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机械效率;通过讨论,了解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
观察教材图12-5-1或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机械做功,如起重机将砖块提升到楼顶,除了克服砖块重力做功外,也一定同时需要克服装砖的筐子、滑轮和钩子等辅助措施的重力做功;此外,由于物体之间总存在摩擦,所以起重机对砖块做功的同时,或多或少要克服摩擦做功。
起重机提升砖块做的功是有用功,提升筐子、滑轮、钩子以及克服摩擦做的功是额外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叫总功。
用 表示总功, 表示有用功, 表示额外功,它们的关系是
  举例提问加深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提问,人用水桶从井中提水,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各是什么?
  视学生理解程度可再举几个例子。
  回答:提升水做的功是有用功;提升水桶、竹竿做的功是额外功;二者之和为总功。
二、机械效率举例
引出机械效率
学校二楼的墙坏了一个洞,修补的话需要40Kg 的水泥。如果你是建筑工人,你需要将40Kg 的水泥从一楼搬到二楼。现在你手上有重5Kg 的铁桶,重2Kg 的塑料桶,都能装下40Kg 水泥,你可以叫楼上的同事用铁桶或者塑料桶把水泥提上去,当然也可以自己提上去。
提问:你愿意采取哪种方法?
提问:为什么?
  回答:叫楼上的同事用塑料桶把水泥提上去。
  回答:省力或做的功少。
提问:"做的功少"指的是什么功少?有用功、额外功、还是总功?
  回答:总功。
提问:三个方法做的总功不同,有用功相同吗?
  回答:相同。
  逐步引导。
  任何机械所做的有用功只是总功的一部分。有用功所占的比例越大,说明机械的效率越高。物理学中把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的符号是η,读作: yita ,常用百分数表示。
  说明:η为一比值,没有单位。
提问:总功又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则η又可以表示为什么?
说明:在实际机械中,由于机械重力、摩擦力等等因素的存在,额外功 是一定存在的,即 &0 , 可见η & 100%; 只有在理想机械中,机械重力、摩擦力等等因素可以忽略,这时 =0 ,
η = 100% 。
  回答:
三、例题例题:如图利用一个动滑轮把重为400N的货物匀速提高2m,所用的拉力 F 是250N,求总功、有用功、额外功和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教师板演。
解:人做的总功 等于人拉绳子的力 F 乘以在拉力作用下绳子的自由端被拉上去的距离s。人拉绳子的力F=250N,s=2×h=2×2m=4m,h 为货物提升的高度。
= Fs = 250N × 4m = 1000J
有用功只是克服货物重力做的功。货物所受重力 G=400N ,提升高度 h=2m 。则
= Gh = 400N × 2m =800J
= - =J=200J
η = ( / ) × 100% =( 800J/1000J ) × 100%=80%
  总结:由例题得知,只要我们知道了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三者中的任意两个,就可以算出用机械做功过程中的机械效率。
  学生思考解答。
四、提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
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值,机械效率越大,做相同的有用功,需要的总功越少,机械能够更好地发挥效用。η的高低是机械性能优劣、质量好差的重要标志之一。
提问: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呢?
  回答:由η = ( / ) × 100% ==[ /( + ) ] × 100% 可以看出 : 在 一定时,减少额外功 ;在 一定时,增加 ,可以提高η。
  回答:可以采取减轻动滑轮重量以及减少滑轮与绳子之间摩擦的方法。
提问:例题中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减少 ?
  当机械一定时,在可能情况下,增加 ,也可以提高η。
  提问:例题中怎样增加 ?
  回答:增加被提起货物的质量。
五、与功的原理对比
说明: 一般来说,用机械对物体做功,有用功 是固定的,这时候,机械效率越高,机械需要做的总功就越少,可见,机械效率越高的机械越省功。
提问:这和功的原理中说的"任何机械都不省功"矛盾吗?
  回答:不矛盾 ,功的原理说的是使用机械时,人们做的总功,不会少于有用功。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机械做功过程中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概念,学习了判断机械性能优劣、质量好差的重要标志之一:机械效率η。通过η的计算公式:
η = ( / ) ×100%
=[ /( + ) ]×100%
  讨论了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七、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手册相关内容。
【 板书 】
  一、 有用功:
     额外功:
     总功: 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
  二、 机械效率:η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η = ( / ) ×100% =[ /( + ) ]×100%
  η无单位
   实际机械 η< 100%;理想机械η =100%
  三、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在 一定时,减少额外功 ;
  在 一定时,增加 。
六、机械能
授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  铅球,乒乓球 , 橡皮筋 , 纸弹 , 弹簧 , 小钢球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2) 知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
(3) 知道机械能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定义,寻找日常生活的各种形式能量的例子,初步具备从能量角度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现实生活中树立起科学的能量的观念。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新课引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量,也简称为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能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量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 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 并且,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大,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就越大。能量的单位和功是一样的,也是焦耳。
  自然界中,能量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习最常见的能量的形式-- 动能和势能。
  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具有动能的物体。
有条件时可以幻灯片演示 : 失控的汽车常常容易撞倒路旁的柱子、广告牌;呼啸的海浪有时会冲坏海堤,推倒房子;弹出去的玻璃球能把静止的球弹得远远的 , 跑动的人能撞倒别人...
  这些现象说明了失控的汽车、呼啸的海浪、弹出去的玻璃球、跑动的人能够对其他的物体做功,可见它们都有能量。
  提问 : 是什么原因使它们都能够做功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它们的能量是因为它们运动才具有的。 我们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回答 : 它们都在运动。
提问 : 举例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提问: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物体的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汽车速度越快出事故就越严重,对别的物体做的功越多,这说明物体动能的大小和它的速度有关。相同质量的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一辆汽车以同一速度运动,重载时比空载时出事故会更严重,这说明物体的动能还和质量有关。具有相同速度的物体,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总之,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
  学生举例。
三、重力势能
1.重力势能概念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
  提问 : 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吗?也就是说具有做功的能力吗?
  例如:举高的铅球,能够在落地时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铁锤,能够在落下时把木桩打入地里。高处的流水能够冲击水轮碾米,磨面。它们都具有做功的能力,也就是说它们都有能量。
  分析一下它们的共同特点,它们的位置,都是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较高的方向。我们把 物体由于位置较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学生回答。
2.重力势能的大小和质量及高度有关
  让学生列举具有重力势能物体的例子。
  举例。
试问树上的苹果有重力势能吗?
反问:苹果没有做功啊,为什么有能量呢?
说明: 注意" 能够 "二字,我们说一个物体 能够 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不是说物体做了功才有能量。即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就有能量,不一定显露出来。树上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 , 但"能够"落到地面把地上砸一个坑,就是具有重力势能。
  回答:有,因为位置较高。
  疑惑。
重力势能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举例: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 铅球能够在落下时做的功多(可看地上砸的坑),具有的重力势能大。可见 : 物体的质量越大 , 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同一个铅球举的高度越高,能够做的功也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可见 : 物体的位置越高 , 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总之: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回答。
四、弹性势能
得出弹性势能的概念
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
演示并说明 :
橡皮筋弹射纸弹 , 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
压缩的弹簧使小钢球在桌面上滚动 , 也能够做功。 拉长的橡皮筋和压缩的弹簧都具有能量。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
  回答:都是有弹性的物体,并且都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形状的变化。
  有弹性的物体, 在被外力改变形状时会产生一个弹力来对抗这种形变。 这种形状的改变叫做弹性形变。发生弹性形变后的物体产生弹力可以做功,因此物体具有能量。我们把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弹性势能。
提问 : 请列举具有弹性势能的物体。
举例: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拉弯的弓等。
很明显, 同一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如弹簧被压缩不同长度使放在上面的小球弹起的高度不同。
提问 : 如果外力撤消,物体恢复原状,这时物体有没有弹性势能了 ?
回答 : 没有弹性形变 , 就没有了弹性势能
通常,把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六、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一样,是焦耳。
  提问: 推出去的铅球,动能是300焦耳,重力势能是200焦耳,弹性势能为0 ,那么铅球的机械能是多少 ?
  回答 :500 J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能量的形式-- 机械能。 它包括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并且明白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 实践活动 】
观察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机械能。
【 板书 】
什么是机械能
一 能量 : 我们说一个物体 能够 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
  1.动能 : 我们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2.重力势能 : 物体由于位置较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3.弹性势能 :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弹性势能 .
  同一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4.势能 :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5.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七、改变世界的机械
授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  斜槽、小钢球、 弹簧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 能分析、解释简单的物理过程中能量转换情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机械 ,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机械的发展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新课引入
由上节课的作业引入新课
提问: 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回答 : 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由于高度在变小,重力势能也减小。在滚下的过程中有动能,它的动能越来越大,因为速度越来越大。
二、 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边演示边说明
  ( 让小球从斜槽最上端滚下 )
  说明: 小球在斜槽最上端时,重力势能最大,动能为零;在从斜槽上端滚下的过程中,重力势能不断减小,动能不断增加,到斜槽最下端时,速度最大,高度最小,也就是说重力势能最小,动能最大。所以说在从斜槽上端滚下的过程中,小球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演示: 小球从斜槽最下端向上滚。注意不让小球滚出斜槽。
  提问: 小球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又怎样变化。
  说明: 在从斜槽最下端向上滚的过程中,小球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回答:小球的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加。
  总结: 在一定条件下 , 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提问: 举出在现实生活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举例: 秋千,钟摆在摆动的过程中都有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举高的铅球在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势能也在不断转化为动能,等等。
三、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演示:弹簧水平放置 , 将一个小球放在弹簧上,用手指压小球,使弹簧被压缩,忽然松开手指,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滚动。
说明: 在一定条件下, 弹性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
提问: 举出在现实生活中弹性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举例: 拉开的弓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 等等。
四、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演示:将一个小球放在弹簧上,用手指压小球,使弹簧被压缩,忽然松开手指,小球弹起,上升到最高处后,又落到地面。
(可借助多媒体演示慢镜头)
提问: 这个过程中弹性势能、 动能和重力势能是怎么转化的?
  用手指压住小球后,弹簧被压缩,也就是产生了弹性形变,具有了弹性势能,此时小球的动能为零;松开手后,弹簧慢慢回复到原来的形状,同时对小球做功,将小球弹起,弹簧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的动能。
  小球向上飞起后,高度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小,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到达最高处时动能为零,重力势能最大;之后又在重力的作用下往下落,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总结: 在一定的条件下 , 物体的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提问: 举出在现实生活中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举例。五、机械能同其它能之间的转化
  说明: 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都是机械能的一种。能量除了可以在机械能内部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转化外,还可以在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量间转化。
  列举教材上几个图中的例子。
  总结: 在一定条件下,机械能还可以与热能、电能、光能、化学能、核能等等能量进行转化。
  提问: 分析一下教科书图 12-6-4 中拉弓射箭过程中的能量。
  分析其中能量的转化。
  回答: 人的化学能先转化为弓的弹性势能,弓的弹性势能再转化为箭的动能。
六、改变世界的机械
  引入新课
  教学过程
  凡能使我们省力或得到方便的工具,都可以称为机械。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机械的发展史,机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我们来看看人类已经发展了多少先进的机械。
  具体详细列举几种学生感兴趣的现代化机械。
  如: 神舟5号 , 机器人 , 等等。
  可采取多媒体辅助。
七、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了:
  在一定的条件下 , 物体的弹性势能、 动能和重力势能 可以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机械能还可以与热能、电能、光能、化学能、核能等等能量进行转化。
  现代化机械正实现着各种各样的能量转化,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学生活动手册相关内容。
【 实践活动 】
制作麦克斯韦摆 , 并通过它研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在因特网上查找有关神舟五号、机器人等有关资料。
【 板书 】
机械能的转化
  一、在一定条件下, 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 弹性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 物体的弹性势能、 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二、 在一定条件下,机械能还可以与热能、电能、光能、化学能、核能等等能量进行转化。
改变世界的机械
  凡能使我们省力或得到方便的工具,都可以称为机械。
  机械时刻改变着人类社会。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
品德与社会
Copyright& 北京学而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京ICP备号-1)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