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的哲学与自然哲学有什么区别

哲学与自然科学_百度知道
哲学与自然科学
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就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
第一,对象不同:具体科学以某一领域作为自己的对象,哲学以整体的世界作为对象;
第二,方式不同:具体科学以实证知识的方式来进行,哲学则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再思考的方式进行;关于什么是哲学,需要加以全面把握,人们往往容易忽略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一点。这部分近些年没有出过题,但不要忽略,因为首先必须把握什么是哲学,这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首要应把握的内容。这部分出大题的可能性较小,经常出选择题。但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第三,一般与个别的区别,哲学是一般的方法论,具有普遍意义,而具体科学则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
哲学与具体科学又密切联系。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具体素材,哲学依订骸斥缴俪剂筹烯船楼靠具体科学提供的各种知识,才能使自己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哲学只有经常关注具体科学的新成果,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才能保持活力。反过来,哲学理论对于具体科学研究又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要注意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种是认为哲学无用、可以不要哲学的&取消论&;一种是认为哲学可以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哲学是关于人的反思。它是对人最本质的思维和思维方式的探索。而自然科学的探索要靠人的思维和思想。因此,哲学可以为自然科学提供思想订骸斥缴俪剂筹烯船楼和思维武器。自然科学得到的理论也可为哲学的思想提供材料。因此,它们围绕着人的思维和理性互相影响。
哲学在以前是人们为了研究自然科学而分离出来的。为什么,因为以前人们探讨自然科学的观点,不是像现在哪么完整有依据。但是哲学最现是神学主义者的观点 为了神学的统治。但是在西方由于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的观点。人们逐渐意识到神学的虚伪 要用人的思想去考虑。但是呢?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有些神学观点被证实是错误的。但是由于哲学是人们了解世界改变自己思想的一个手段。可以改变自己的思想。对发展自然科学都有帮助。于是便使哲学遗留下来了[所以现在有宗教哲学} 哲学最先是被判断成自然科学的,但是由于科学的发展,逐渐被自然科学分离出来 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就像树枝,现树枝和树干一起生长,后来树木越来越高,树枝逐渐被分离出来一样。所以你看以前西方的自然科学家 许多都是哲学家。比如希腊的一...
春雷哪堪惊冬雪,爱到能忘亦是情
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30、马克思和黑格尔在自然科学美上有什么区别?
30马克思和黑格尔在自然科学美上有什么区别?
我们知道,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美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过:“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
这就是说,在黑格尔看来研究美学就是研究艺术。黑格尔把美学确定为艺术,当然,他也提出了要研究自然美。不过,黑格尔研究的自然美仅仅是包括在艺术里的自然美。他在《美学》中说过:“心灵和它的艺术美‘高于’自然,这里的‘高于’却不仅是一种相对的或量的分别。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就这个意义来说,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涵在心灵里。”
由于黑格尔研究的自然美是包括在艺术中的自然美,不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美,在这个基础上,他也不承认对自然科学美的研究。在《美学》中,否认自然科学美的观点十分明确:“此外,把美学局限于美的艺术也是很自然的,因为尽管人们常谈到各种自然美——古代人比现代人谈得少些——从来却没有人想到要把自然事物的美单提出来看,就它来成立一种科学,或作出有系统的说明。人们倒是单从效用的观点,把某些自然事物提出来研究,成立了一种研究可用来医病的那些自然事物的科学,即药物学,描绘对医疗有用的矿物,化学产品,植物和动物;但是人们从来没有单从美的观点,把自然事物提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研究。我们感觉到,就自然美来说,概念既不确定,又没有什么标准,因此,这种比较研究就不会有什么意思。”由于黑格尔不承认自然科学美的研究,在黑格尔美学影响下,西方自然科学的危机一直未能解决。我们从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即数学、物理、化学谈起。
众所周知,早在古希腊时期,当亚里士多德提出形式逻辑学说以后,几何学才逐渐发展起来了。数学家们认为几何学的研究首先需要提出一些不证自明的几何公理。以这些不证自明的公理为基础,通过逻辑推理一步一步地推导出所有有几何定理。在这个思想支配下,欧几里德几何学建立起来了。16、17世纪以后,科学家们从欧几里德建立几何学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研究科学具有严密性和清晰性。于是都采用了欧几里德建构几何学的方法来研究自已所从事的学科。当然,数学家们更是信心百倍地把这个数学公理化体系搞得更加完备些。科学家们认为,从公理出发,也就是从本学科已有的知识出发推导出预见性结论来,可以使我们对客观存在的真理取得认识。在数学家们看来,探讨真理的过程也就是数学证明的过程。这个证明可以通过公理来证明出几何学中的所有定理。随着更深入的研究数学家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数学体系中,给出了公理以后是否对这个数学体系中的任何一个命题,我们都是可以得到证明?数学家们把这个问题称作数学证明体系完备性问题。数学证明体系是否具有完备性?数学家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出现了四个流派,希尔伯特、哥德尔、罗素和布劳维尔等,都谈到了他们对数学证明是否具有完备性的问题的看法。
著名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哲学认识论的支配下,对数学证明完备性充满了信心。他提出:“对于数学家来说,没有不可知论,自然科学也根本没有不可知论。哲学家孔德有一次曾试图举出一个不可能解决的问题的例子,他指出,科学将永远不能解答天体的化学组成之谜。可是,几年之后,这个问题就被解决了。在我看来,孔德找不到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其真正原因在于,根本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与那种愚蠢的不可知论相反,我们的口号是: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将会知道。”希尔伯特在提出现代公理方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希尔伯特纲领:在任何一个数学体系中,只要给出了公理与推导规则后,我们可以证明出这
个数学体系中任何一个命题是对的,还是错的。
&&&&&&&&&&&&&&&&&&&&&&&&&&&&&&&
虽然希尔伯特是从哲学认识论出发对数学证明进行了研究,但他实际上并不理解什么叫哲学。他只是提出了科学哲学观点。科学哲学是17世纪初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的。现代科学哲学又分为逻辑主义和历史主义两个派别。逻辑主义者认为,旧的理论不断被证伪而只能为新的理论所代替。历史主义者强调了科学研究只能从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分析。总之,由于希尔伯特的哲学不能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上来,因此,他始终不能理解数学证明完备性问题。
正当人们相信希尔伯特纲领时,1930年奥地利数学家哥德尔发表了一篇题名为《论数
学原理及其有关体系中的形式不可判定命题》的论文。哥德尔提出的这个证明具体思路是:任何一个数学体系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定理与命题的集合,我们可用符号T来表示,即T﹛
t1、t2。t3。……﹜,其中t1、t2。t3。……分别代表语句与命题,它们是这个集合的元
素。数学证明的过程就是从公理出发,用一种推导规则把这个集合中的元素一个个枚举出来的过程。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中心思想是:当我们在一个递归可枚举集合中给出了某
一个递归可枚举的子集合,它的补集合却不一定都是递归可枚举,因此,数学证明是不完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在生活中还能找到例子,一张木床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当白蚁把这张木床蛀了个洞,且在里面筑了个巢,对于白蚁来说,它们的巢和把木床蛀空了的部分是个有组织的系统,但对它的补集合,即那些没有被白蚁蛀的木头却是没有组织的系统。又如,一幅图画,画本身是有规律的,表现了一个可理解的形象。当我们把这幅画从纸上剪下来后所剩余的部分则往往就不是一幅图画了。
但是,歌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基本解释在科学与艺术中都可以找到反例。在自然数集
合中的一个子集合是偶数集合,恶它的补集合,即自然数集合中除去欧数集合而得到的剩
余部分是奇数集合。偶数集合是一个递归可枚举集合,奇数集合也是一个递归可枚举集合。
又如,著名画家埃舍而曾画过一些很奇特的图案,图案的奇特之处在于图案本身是一个图案,当把图案剪下来后所剩余部分仍然是一个图案。因为,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之处,假如,希尔伯特纲领是正确的,那么,就不会出现象埃舍尔的那些奇特的图案。由于埃舍尔的图案出现了,就说明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是不完备的。
总之,哥德尔之所以不能解决数学证明完备性问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哥德尔数学的集合论出发来研究数学证明完备性问题。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从数学出发来寻找数学证明也就是从自然科学出发来寻找数学证明。由于这个寻找方法是科学主义的,因此,哥德尔是不能解释数学证明的。
我们还应该看到,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指出,假如我们一定要设法证明那些不可判定的问题,只有增加新的公理,但新的公理引入后,整个系统没有矛盾,还会出现新的不可判定的问题。我们还可增加新的公理……。从上述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这个观点来看,哥德尔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与自己定理相反的观点,即数学证明是完备的。因为,只要增加新的公理,就可以证明不可判定的问题。这就说明在哥德尔定理中出现了观点不一致的问题,说明了哥德尔只是从数学形式上证明了数学不完备性问题,还未从证明本质上提出数学不完备性定理。
在数学证明中的争论中,以罗素为代表从形式逻辑学说出发提出了逻辑证明。但是,我们知道,逻辑学发展至今至少形成了四个逻辑学说,即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数理逻辑和制约逻辑等。这就是说,逻辑学至今未建立体系,因此,以罗素为代表的逻辑证明理论不可能解释数学完备性证明。
直觉主义者布劳威尔是提出了构造性数学。构造性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得到了应用。但是,计算机自从问世以来,可靠性证明方法一直未能解决。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纽约
&&&&&&&&&&&&&&&&&&&&&&
时报》的科技记者们经过征询,提出了今后10年10项关键性技术,其中第10项就是计算机程序可靠性证明技术:“软件编制技术——从艺术到科学。由于医学设备、飞机和武器的计算机化不断提高,如果找不到更为迅速可靠的软件编制方法,程序错误将越来越有可能造成毁灭性的严重后果。”
科技记者们告诉我们,软件编制技术是一个艺术到科学的问题。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过:“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这就是说,在黑格尔看来美学的研究和范围就是艺术。在谈到美学证明时,他又说:“以上这番话讨论自然美和艺术美,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何以要把自然美排除于美学范围之外,这番话的用意在消除一种误解,以为我们对美学作这样的界定是任意武断。目前我们还不能就这些关系加以证明,因为这就是美学本身所要做的事,所以只有待将来再去讨论和证明。”
从这里可以看到,计算机可靠性证明方法是一个美学科学性的问题,这个问题依据黑格尔美学是得不到证明的。既然黑格尔美学得不到证明,计算机程序可靠性证明方法也没有找到,直觉主义者布劳威尔提出的构造性数学对数学完备性问题的解释是无效的。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学完备性证明的讨论中产生了四个流派,希尔伯特是从哲学认识论出发来研究数学完备性证明难题的,哥德尔是从数学集合论出发对数学完备性证明进行了探讨,罗素用逻辑思维推理对数学完备性证明进行了解释,直觉主义布劳威尔对数学完备性证明的研究涉及到美学这门科学。换句话说,数学完备性证明的研究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和美学。由于这些科学中存在着危机,因此,这四个流派无法解答数学完备性证明难题,也无法找到数学证明中的真理。
不仅数学研究出现了危机,在物理学的研究中也出现了危机。物理学的危机和数学的危机是一样的,都是在研究真理时产生了危机。物理学研究的真理危机主要表现在物理学研究产生了两个流派。真理在这两个流派的争论中始终未能表达出来。
我们知道,在现代物理学研究中对量子力学的解释有两种意见:一个是爱因斯坦的决定论,另一个是玻尔的统计论。爱因斯坦认为,虽然我们的现实世界是以感性知识的对象展示现象之间不清晰的相互关系,而且我们的主观是自由的,不服从任何规律,但是我们还是觉得需要将事件解释为必然的,是完全服从因果性的规律的。他说过,自然界的规律应这样描述:根据世界在某一时刻的状态,应当无分歧的得出它在过去和未来的其他一切状态。他还说:“我对统计性量子理论的反感不是针对它的定量的内容,而是针对人们现在认为这样处理物理学基础在本质上已是最后方式的这种信仰。”他确认,当代量子物理在本质上的统计论,是这个理论所运用的一种物理体系不完备性的描述。他不同意这个观点:电子受到辐射的照射,不仅它的跳跃时刻,而且它的方向都是由它自己的意志来决定。
玻尔提出了统计轮观点。他提出,传统力学研究物质体系的状态只是研究了各个物体的瞬时位置和瞬时速度;在已知时刻的状态及作用于各物体上的力的知识,就可在了解了非常清楚的简单原理,推导出在任何其他时刻的状态。传统力学的这种描述只能用决定论思想来表达。同样,在电磁学研究中,只要在定义了状态,包含了各带电体的位置和速度以及电力和磁力在给定时刻和每一空间点上的方向和强度,也可用决定论来描述。就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保留了决定论的特征。但是,在量子力学的形式体系中,一般来定义物理体系中的一些物理量,却换成了一些符号性的算符,算符的运算要受到和普朗克恒量有关的非对易算法的制约。这样,我们不能将这些量按照古典物理学决定论所谓的描述,只有我们来确定出这些量的值谱分布。在适应这种形式体系的非形象化特征时,它的物理解释可描述为同在给定实验条件下所观察到的结果有关,从本质上对这种观察的认识是属于统计类型的一些规律。量子力学和经典物理的描绘为什么会出现差异?珀尔回答说,在古
&&&&&&&&&&&&&&&&&&&&&&&&&
典物理学的研究中客体和观察仪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很小的,但是,在量子物理学的研究中,这种相互作用却不能忽略不计。也就是说,解释量子物理学研究时,要取得一致的意见必须对实验装置的特点进行强调。特别是在重复进行按上述方式定义的实验时,总会得出客体的不同记录。这就说明了,对于这个研究的经验的概况论述只有从统计规律中表达。
从上述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争论中我们可以看到,爱因斯坦坚持了量子力学研究的客观存在,玻尔却强调了量子力学研究的主观认识。爱因斯坦和玻尔之间的分歧涉及到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这就是,在科学的研究中一个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另一个是研
究者对这个客观存在规律的认识。如何将客观存在和主观认识有机统一起来?由于主观认识是人们对外界的要求。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过:“‘善’是对外部世界现实性的要求,
这就是说,‘善’被理解为人的实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过:“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实践、哲学、善等概念是一个意思,都表示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用这个观点来爱因斯坦和玻尔之间的争论,我们可以说,爱因斯坦坚持了科学的客观性,而玻尔却强调了认识的哲学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学术界用科学哲学来表达客观存在规律和人们对客观存在规律的认识的统一。西方科学哲学的提出和发展也说明了这一点。
科学哲学思潮是从文艺复兴以后提出的。近代自然科学研究刚刚兴起时必须取得了生存的权利。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突破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罗网,获得了新生。许多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开始对亚里士多德的“重物下落”与“自然嫌恶真空”的力学与物理学观念,托勒密的地心说、炼金术及盖伦的血液发生论等学说提出怀疑和争辩。最有代表性的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哥白尼和布鲁诺一起举起了反对宗教神学的战斗旗帜,批判了人格神,宣传了无限物质实体的科学自然观。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提出了启蒙主义科学哲学观点。恩格斯在谈到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发展时说过:“自然科学当时也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着,而且它本身就是彻底革命的;它还得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而斗争。同现代哲学从之开始的意大利伟大人物一起,自然科学把它的殉道者送上了火刑场合宗教裁判所的牢狱。”自然科学就开始在学术舞台上活动开来,爆发了自然科学的科学动力。例如,波义耳提出的用化学来取代以往的炼金术,林奈提出了生物分类学,更加引人注目是伽利略提出了以牛顿的古典力学为基础建立了首个理论科学体系,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观察实验和科学归纳相结合的科学方法,确立了在经典的机械决定论基础上科学自然观。这一时期产生了培根的经验论和归纳主义两大科学哲学思潮。自然科学中流派的形成更加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于是,康德的星云假说明确表白了自然史的辩证观念,施莱登和施旺描述了细胞学说,迈尔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论述了进化论,总之,三大发现抛开了机械力学的传统模式,将自然科学建立在发展和联系的观念中。于是,多门科学都先后摆脱了机械力学的束缚而建立起来,如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创立了电磁学,波尔兹曼和克劳胥斯等人对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研究等都极大地消弱了牛顿力学的统治地位。这个时期被称为自然科学的第一次革命,在科学哲学的研究中,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维护起到很大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自然科学进入了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自然科学新的三大发现:伦琴发现了X射线,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雷,和两大理论,即普朗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如果说第一次自然科学革命冲击了经典力学的统治地位,那么第二次自然科学革命是从认识上冲破了经典力学的保守观念。这个时期的科学哲学思潮是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马赫首创,后来发展为逻辑实证主义,主要观点是强调极端相对性。逻辑实证主义者混淆了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实在”本质差别,不承认科学研究中真假是非的区别,仅认为真理和谬误只是语言表达方式上的方便和简单与复杂而已。维特根施坦的一句话说出了逻辑实证的实质:“我能给予人们的一切就是一种方法,我不能教给你
&&&&&&&&&&&&&&&&&&
任何新的真理。”
综上所述,自然科学自从产生就和哲学联系一起了,一开始是启蒙主义的科学哲学,而后形成了经验主义和归纳主义两大流派,又经过了科学哲学中哲学对科学的维护,最后,提出了用逻辑实证主义来解释自然科学。换句话说,尽管自然科学一开始就和哲学联系在一起了,但由于西方学术界不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最终促使科学和哲学处于分离状态,不能使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进行指导。现代物理学的争论中就说明这一点。这就是物理学中的危机。
再谈谈化学研究中的危机。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中的真理问题。化学的危机同样是找不到真理而引起的。现代化学的发展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革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X射线、放射性元素和电子的发现一方面拉开了现代物理学的序幕,另一方面又标志着现代化学的诞生。19世纪化学研究是以不可分的原子为基础,因此,化学变化是以原子及其运动的变化而变化。人们称这时的化学是“研究原子的科学”。到了20世纪,原子可分性提出来了。进一步揭示了原子内部的奥秘。20----30年代以后通过对量子力学的研究,可以描述原子中电子的运动规律,进一步阐明了物质变化的一些本质及化学键的作用,从而建立了量子化学。量子化学的建立使化学着重研究电子在分子和原子中的分布和运动。由于原子中的电子的特征和行为揭示了化学现象的奥秘,因此人们认为这时的化学研究是以“研究电子及其在分子和原子中的运动”为特点的时期。
现代化学的研究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人们在工业、农业、生命科学、医学、能源、环保、居住、交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都需要化学来加以解决。但是,现代化学的研究和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例如,人们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农药会使饮水发生污染,燃料燃烧会给大气造成污染,工业废气、废物、废水会给土地、生物、植物、人类生活等带来污染。再说,环境的污染会使自然界的生态失去平衡,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存。这时,人们提出了绿色化学的概念。绿色化学要求化学研究一方面实现化学研究的科学目的,另一方面又要不给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污染及其副作用。这就是说,化学研究的科学目的是客观真理,但是,化学研究所揭示的这个客观真理又要符合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美的要求。总之,绿色化学是一门化学和美学的新兴交叉科学。
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对美学进行了研究,十七、十八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了两个流派,一个是英国经验派美学,坚持了美在自然、感性、客观,另一个是大陆理性派美学,强调了美在艺术、理性、主观。德国古典美学家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如何才能将英国经验派美学和大陆理性派美学统一起来。德国美学家们认为,无论是经验派美学坚持的美在自然、感性、客观,还是大陆理性派强调的美在艺术、理性、主观等都是片面的,只有将自然与艺术、感性与理性、客观与主观等统一起来,才能建立美学体系。在建立美学体系的过程中,德国古典美学家提出了美学基础理论的问题。
康德提出美是主观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并从这个美的定义出发来调和自然与艺术、感性与理性、客观与主观等之间的矛盾。康德之所以这样做,是由他的哲学基础决定的。康
德在哲学上是个不可知论者,在美学上同样是个不可知论者。早年的康德写了两本书,
本叫《纯粹理性批判》,另一本叫《实践理性批判》。前者主要讲了自然因果的现象界,后
者着重论述了意志自由的本体界。由于这两本著作之间缺少联系,因此,在康德的哲学思想中,自然与艺术、感性与理性、客观与主观等是分裂的。晚年的康德写了本题为《判断力批判》的著作,想把前面两大批判联系起来,使这三部著作构成一个整体。在《判断力批判》著作中,康德提出历史发展的趋势是自然的人要走向社会的伦理道德的人,必然的人要成为自由的人。这就是著名的“自然向人的生成”问题,而美就积沉在自然向人生成的这条历史长河中。由于康德把美放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上,因此,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
&&&&&&&&&&&&&&&&&&&&&&&&&&&&&&&&
美学理论基础。
席勒很崇拜康德,正是在康德的影响下席勒对美学进行了研究。席勒开始从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转向客观唯心主义,并且克服了康德的形而上学,有了较自觉的辩证思想。在美学上,席勒较具体的阐述了“人化自然”的美学理论。席勒在谈到自然美时认为,由于自然界是个没有生命的东西,象木材、金银、大理石等物质本身是无所谓美丑的。这些物质的美是人类按照人类先验的理性对它们进行改造的结果,使它们具有了理性的形式。在这些物质中,“反映出想它出来的那个巧妙智慧,塑造它的那是充满爱怃的手,挑选推举它
的那个活灵自由的心灵。”使得客观自然物变成了人化的艺术品。他举例说,在大理石上雕塑成维纳斯与拉奥孔等艺术品就是这样。总之,在康德美学思想基础上,席勒较具体的提出了“人化自然”的美学理论。
唯心主义者黑格尔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人化自然美学基础理论。他的美学理论是从解决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之间的矛盾而阐述的。黑格尔指出:“人以两种方式获得自己的意识:第一种是以认识的方式,他必须在内心里意识到他自己、意识到人心中有什么在活动,有什么在动荡和起作用,观照自己,形成对自己的观念,------。其次,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认识自己),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人这样做,目的是要以自己人的身份,去消除外在世界的那种顽固的疏远性,在事物的形状中他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见《美学》一卷第39页)黑格尔美学思想中主要讲主观见诸客观,使外在事物改变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是同过人的物质性生产活动而实现的。人类正是通过对客观事物改造中,把原来的自然改变为人化的自然。由于这种人造的第二自然中凝聚着人类的自由本质,因而使得人类从物质自然的束缚中获得解放,可以对自身本质进行自由观照,于是人化自然就成为审美的对象。黑格尔说过:“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他显出那环境可以使他得到满足,对他不能保持任何独立的力量。”黑格尔很通俗地举例说,一个小孩向河里扔石子,石子扔到河里激起吧一串串涟漪,这个小孩会用惊喜的神色看着这些水圈,认为这正是自己的作品,正是自己的创造。这种创造正是人化自然的结果。黑格尔虽然较为系统地阐述人化自然美学基础理论,但是,由于他是在唯心主义哲学上提出了人化自然的美学基础理论,因此,他的这个人化自然美学理论是错误的。黑格尔美学的错误集中到一点就是否认对自然科学美的研究。他在《美学》中说过:“人们倒是单从效用的观点,把某些自然事物提出来研究,成立了一种研究可用来医病的那些自然事物的科学,即药物学,描绘对医疗有用的矿物,化学产品,植物和动物;但是人们从来没有单从美的观点,把自然界事物提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研究。我们感觉到,就自然美来说,概念既不确定,又没有什么标准,因此,这种比较研究就不会有什么意思。”
总之,数学、物理和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但是,数学、物理和化学等的研究都不能找到真理,所以我们说,自然科学的研究始终找不到真理。
如何才能从自然科学研究中找到真理?马克思主义者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过:“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排除人类史。”马克思强调首先对人的科学进行研究,换句话说,只有解决了人的科学之后,才能解决自然科学的真理问题。
中世纪欧洲的意识形态是宗教。宗教在当时人们的精神领域中占有主导地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呢?公元五世纪,凶猛的蛮族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后,一向繁荣的罗马帝国一下子沦为废墟,人们居无房屋,缺衣少食。这种困苦的日子一直延续到公元十世纪。
&&&&&&&&&&&&&&&&&&&&&&&&&&&&&&&&&
在困苦基础上产生的宗教又找到了生存的土壤。各阶层人们的社会心理充满了一种幻觉:人的一生只有在天堂中度过才是最幸福的。而系统性地、全面地阐述这种唯心主义人生观的只有宗教。当宗教神学在人们的思想中占有统治地位时,人们开始讨厌哲学和怀疑科学。
宗教束缚人们精神枷锁的主要有个理论即神创论和原罪论。首先,神创论使人们从对人的崇拜转移到对神的崇拜上。人们对神的崇拜在人类诞生初期就出现了。古希腊时期人们就敬仰神灵。由于当时人们的生活和遭遇不同,人们所敬仰的神灵也就大有差别。古希腊人们对神灵的崇敬并不妨碍人们对现实幸福生活的追求。因此,敬仰神和敬仰人同时并存在一个社会中。但是,到了中世纪宗教神学不让人们敬仰人们自己,而要求人们去敬仰神灵。为了说服人们去敬仰神灵,宗教圣人对神灵进行了歌功颂德。例如,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说过:“我的天主,你究竟是什么?······至高、至美、至能、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隐、无往而不在,至美、至坚、至定、但又无从执持,不变而变化一切,无新无故而更新一切;‘使骄傲者不自知地走向衰亡’;行而不息,宴然常寂,总持万机,而一无所需;负荷一切,充裕一切,维护一切,养育一切,改进一切;虽万物皆备,而仍不弃置。”其次,神创论不仅提出了神灵创造了人类,而且还宣扬神灵创造了一切。在古希腊时期唯物主义者认为,由于人类的产生以后才创造了文明。而在神创论那里却提出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根本不存在的神灵创造的。奥古斯丁就说过:整个世界“如果不被神所认识,那就不能存在”。他还对上帝赞美说:“除了你创造我们以外,哪里能有存在和生命的泉源流注到我们身上呢?”第三,神创论把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说成是只有上帝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机械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也认为,由于上帝获取了人的本质因而可以显示出万能。但是,在宗教神学家那里却强调说:“为了使上帝富有,人就必须赤贫;为了使上帝成为一切,人就成为无”。宗教神学家的最终目的就是宣扬一切为了上帝,上帝可以剥夺人类的一切。奥古斯丁十分荒谬地说,上帝可以指挥人的一举一动。人们所能创造的一切都是在上帝的支配下完成的。他还说过:如果没有上帝“谁能通过你的‘圣神’而观察这些事
物,你便在他身上观看。因此他看出万有的美好时,是由于你看见其美好。”第四,宗教神学家们竭力宣扬上帝存在价值论。他们强调说,人自身是没有价值的,人们的价值全在于
上帝,这样,人们就应该唾弃自己,轻视自己。他们还常说,人们只要为上帝效劳,这样才能证明上帝存在的价值,否则,人类就没有价值。奥古斯丁说过:人们只要为上帝服务,即便连北斗星的轨道也不了解,也无所谓。即便一个人能计算天体星辰,称量元素,但却忽略了服务上帝,也没有价值的。为了维护上帝的权威,宗教神学家们竟然说,有人妨碍了至高至尊的上帝,就应该为了宗教的利益而除掉他。例如,塞尔维持认为把人体器官分成三个等级是荒谬的旧学说,提出心肺之间血液循环的新学说。教会认为,塞尔维持的看法背离了上帝提出的三位一体的教义。布鲁若提出天体自身运动规律的学说,由于和天主教所宣扬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不和。最终,这两位学者都被送上了火刑场。
总之,神创论所宣扬的是在上帝面前,人就没有任何尊严、价值和力量。人只有去乞求上帝来拯救自己。人只有贬低自己,蔑视自己,在上帝面前显得毕恭毕敬、畏畏缩缩,
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宠。宗教神学家安瑟伦说过:“轻视自己的人,在上帝那里就会得到尊重。
不顺从自己的人,便顺从了上帝。可见,你应当把自己看得很微小,这样,在上帝眼中,你就是大的;因为,你越是为人间所蔑视,你就愈是得到上帝的珍视。”更为荒谬的是宗教神学家们还要求宗教信徒们为了宗教神学竟然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抛弃。奥古斯丁为了使自己在上帝之中“复活”竟然说:“希望我不再是我自己的生命。”还有的宗教神学信仰者说:
“在今生中,我们最迫切的心愿便是尽可能快地死去(台多立安:《对外邦人的申辩》第41章)······这样,就宁可奉劝基督教徒们忍受各种疾病,甚至要他们慕求疾病,使死亡来
&&&&&&&&&&&&&&&&&&&&&&&&&&&
得越早越好。因为,······对于一个基督徒来说,再也没有比立刻死去更为有益了。”
“原罪轮”是宗教神学对人们思想影响较大的另一个说教。“原罪轮”中的“原罪”是从《圣经》中的故事而推导出来的:因为亚当和夏娃在蛇的欺骗下,偷吃了“智慧果”产生了情欲,而背离了上帝的禁欲法则,被赶出了伊甸园。从此以后,亚当的后代子孙一个一个地都成为罪人了。奥古斯丁自己承认:“‘我是在罪业中生成的,我在胚胎中就有了罪’,我的天主,何时何地你的仆人曾是无罪的?”《圣经》中的原罪论对教会是大有益处的。因为,这样一来就使得人们终身来向上帝赎罪。赎罪就是要淡化尘世生活,向往天堂生活。奥古斯丁劝告人们说,不必去追求穷人本来就没有的财产。这样,占有中世纪西欧三分之一的地产和成为人们精神支柱的教会就会使自己的统治更加巩固。
“原罪论”从怎样从精神上来束缚人们的思想呢?首先,“原罪论”提出要按照神性来规范人性。按照“原罪论”的说法来看,人被神灵惩罚以后从胎胞诞生时就有了罪孽,所以,人一生下来就有罪,人必须向上帝赎罪。而赎罪的基本内容就是禁欲。在宗教神学家看来,有情欲的肉体是产生罪孽的源泉。禁欲就是禁止或控制人的本性就带有的情欲。这样,宗教神学就用“原罪”人性观规范了有情欲的人性观。其次,在宗教神学家看来赎罪就是以灵魂来战胜肉体,控制肉体的情欲。奥古斯丁认为:“‘我的罪恶恰就从我的肉体中长起来’”。他告诉人们,仅凭肉体是不能达到神灵的。人即便不能完全抛弃肉体,也“不要喜欢肉体而失欢于天主。”人的肉体一定要唾弃和抛弃,才能让灵魂引导肉体,控制肉体。他大声疾呼说:“你为何脱离了正路而跟随你的肉体?你应改变方向,使肉体跟随你”;“如果你喜欢肉体,你该因肉体而赞颂天主,把你的爱上升到肉体的创造者”。这就告诉我们,以照宗教神学家的观点,必须以神性来战胜人性、控制人性,以神道铺开人道,促使人失去情欲、失去个性、成为一个没有情感的人,一个上帝的祭品。人要成为一个没有情欲的人是非常艰难的过程,需要自己对自己进行一番惊心动魄的搏斗。这种搏斗就连中世纪宗教神学家的“圣人”也难做到。奥古斯丁曾坦白地说,让精神战胜肉体,只有“撕裂了我的灵魂”。第三,“原罪论”还提出如果人不听从上帝的劝告就要对人进行严厉的、残酷的
惩罚。原来在天上生活的亚当和夏娃就因为不能听从上帝的劝告而被赶出了伊甸园。亚当的后代子孙必须听从上帝的旨意,必须成为一个听从上帝的、没有个人意志的、没有个性
的人。中世纪的修道院就是按照这个标准来修炼人的。在修道院里人们过着没有情欲的生活,而且还必须时时刻刻地从精神上来消磨自己的人格和个性。
总之,无论是神创论还是原罪论都是展示了唯心主义者柏拉图提出的人是神灵产物观点。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让灵魂披上属于神灵的纯洁外衣而失去了人的个性、人格、情欲。这就充分说明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多么艰难、曲折。中世纪宗教神学对古希腊时期肯定人的思潮的否定,只有在文艺复兴时期才得到了又一次的否定。文艺复兴的兴起使人们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获得了解放。
西方近代启蒙远动是从冲破宗教神学束缚人性的罗网而兴起的,因而这个启蒙远动必然对重视对人性的研究。研究人性是从人学开始的。休谟说过:“人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基础”,“很明显,一切科学或多或少都与人性相关。任何科学,不论看上去离人性多么遥远,都能通过这个或那个途径返回人性······因此,我们声称要解释人性原则,实际上是要将全部科学体系建立在一个近乎全新的基础上,而且那是它们可以稳固立足的唯一基础”。
启蒙思想家们虽然重视对人性的研究,但是,他们对什么叫人性并不十分清楚。甚至在20世纪西方思想家们看来“人性”这个概念是个十分虚假的名称。他们提出,“人性”仅仅是凭借学者的想象而形成的一种虚构,在现实中并没有和“人性”相一致的东西。他
们还举例说,象“人头马”这样的称谓,在现实当中是怎么也找不到和人头马相一致的东西。他们还强调指出,人性可以说是人的性格。但是,就人的性格来看常常是有差异的。
&&&&&&&&&&&&&&&&&&&&&&&&&&&&
有人和蔼可亲,有人暴跳如雷;有人活泼有余,有人死板过度;有人心胸开阔,有人心眼狭窄;有人敬神拜鬼,有人不信佛邪;有人好战成性,有人酷爱和平。如果把这些个人行为都看成人性,但到底什么是人性还是不易理解的,因此,有些启蒙者提出研究人性会把学术引入歧路。
但是,西方学者阿德勒提出,放弃研究人性“根源于一个深刻的错误”,“哲学家始终没有努力纠正这个错误,它反而成为某些哲学家·····错误思想的根源。例如梅洛庞蒂,声称‘没有人性就是人性’”。当然,人类和动物是有差异的,人类除了吃、喝、拉、撒、睡等这些动物的属性外,还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基于上述原因,他们会认为人和动物虽然不同,但人类也没有恒久不变的性质,这样我们就难以找到统一的“人性”。阿德勒继续批判说,“找不到人性”这个结论还下得太早,“人类成员不像动物种群成员那样具有某种特定或共同性质,并不等于承认他们根本没有任何特定的性质”。如何去寻找人类“在不同的意义上具有共同性质”?当我们确定了什么是人,什么不是人时,难道不是确定了人类的共同性质吗?
阿德勒从性质上去寻找人性的定义,但人们对性质一词的理解是模糊的、歧义的、多变的。有的学者提出,性质和本质是有关联的,研究“人性”也就是探讨人的本质,也就是研究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人从本质上看,既是自然的,又是非自然的。作为整体存在的人,也是通过自然和非自然等两者之间来展示的。阿德勒的论证是从“潜能”入手把人归属于自然,同时又通过潜能的实现过程来说明人类行为的差异。但是,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中,人的一切自然性都会受到人们的干预,而成为非自然的产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有学者提出人性会变成偶然性,研究人性已没有意义。
西方学者古特曼是以科学为基础来研究人性的。他认为:“假如借以界定性质(自然)一词的那些对象或事件,都必须根据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加以解释,性质(自然)的概念就变得······狭窄。将性质(自然)等同于生物领域,将导致‘生物学上’(biologically)与‘性质上’(naturally)二词的同义运用,这非常接近对性质(自然)
一词的现代理解。”这样,“倘若种的性质局限于生物学范围,人们或许认为,生物学是对特定人性进行科学描述的权威”。最后把自然和生物学画起来等号,强调了人和动物的关联
性,也可以说,人就是动物。总之,从科学出发来研究人性只是比较狭隘的科学理论,研究的结果不是把人归结为动物,就是把动物当成了人。还不能来解释人类不同于动物界的社会文化现象,因而也无法解释迷一样的人性。
如何打破人性研究中的这种尴尬?卡希尔从自然和文化的关系来解释人性。卡希尔认为,人的本质特征是属于文化研究的对象,而文化只有通过和自然的比较中才能解释。如何认识人类自身?他回答说:“人是始终探索自身的生命物——在其生存的每一时刻必然考察和审视自身的生存条件。人生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这种审视,在于这种对人生的批判态度。正如苏格拉底在《申辩》中所言,‘未经考察的生活不值得过’。”卡希尔说过:“在最初对宇宙的各种神话学的解释中,我们始终发现原始人类学于原始宇宙论并驾齐驱。世界的起源问题与人类起源问题不可解脱地缠绕在一起。”这就应了马克思的观点:人类一方面生活在社会中,另一方面又生活在自然界中。但是,卡希尔却不是这样认为的。他提出:“人不再生活在纯粹的物理世界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世界中。语言、神话、艺术、宗教都属于这个世界。它们是色彩斑驳的线、编织成符号的织品,是纵横交错、错综复杂的人类经验。人类思想和经验方面的一切进步,都完善并加强这件织品”。这就是说,在卡希尔看来,规定人性的不是形而上学或生物学的性质,而是人的作品和行为系统。
人的作品和行为从本质上看不是个体的,而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人性这个文本是需要在哲学指导下才能理解。在西方学者看来,在哲学指导下研究人性就是超越个人经验,从
&&&&&&&&&&&&&&&&&&&&&&&
社会(国家)的视角来加以解释。在卡希尔看来,社会和个人存在着差异,是用大写字母写的人性,“在这里,文本的内在含义突然展现出来,原来模糊混乱的东西现在变得清晰可见”。由于哲学提供了可靠的视角,才揭示了人类共同东西。这种东西不是结果的统一,而是过程的统一,目的的统一。最后,他说:“如果用‘人道(humanity)一词最终意味着什么,那就意味着······这些运作统统趋向于一个共同目的。’”
当启蒙远动兴起和深入使西方学者在人性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的看法时,但宾克莱在《理想的冲突》一书却提出:“然而存在主义者却断言,并没有什么基本的人性或者本质那么一回事;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都必须为自己选择自己所希望的那种生活。”宾克莱的这个观点在19世纪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到了20世纪却引起了学术界的动荡。
萨特对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进行了解释。他说,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从本质上来研究人性的,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而人的本质是人“做”出来的。这就是说,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传统的人道主义是相同的,都是在研究人的存在、人性、人的本质、人的状况等,但是,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他们研究的不是抽象的存在,研究的人是具体的人,是个体的人。海德格尔提出:“一般地把人道主义理解为一种利害关系(concern),在这种关系中,为了宗教的人性,人要成为自由的人,在这种关系中,人要找到自己的价值。那么,人如何理解人道主义,取决于人如何看待人的‘自由’和‘人性’概念。实现人道主义的道路也随之不同。”这就是说,存在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和传统人道主义有所不同。也可以说,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反人道主义的。因为,海德格尔提出:“任何一种人道主义或者以形而上学为基础,或者本身成为形而上学的基础”。但是,存在主义却是反形而上学的,即反对传统人道主义的存在基础。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他们不承认在我之外有一个一般的本质或者力量存在,人的本质是人自己做出来的,是在生存状态下逐渐展开而形成的。他们的所有的努力就是去掉人性,不要人性,不要抽象的人性。
总之,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学术界就对人性进行了研究,但始终不能理解什么叫人性。换句话说,西方学术界对人性的研究不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这说明西方学术界不能理
解人的本质。西方学术界在研究人的科学时是失败的。
黑格尔美学体系是建立在人化自然的美学基础理论上。我们知道,人化自然的美学观点是阐述人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界进行认识和改造,但是,由于黑格尔在哲学上是个唯心主义者,他不可能理解这个大写的“人”。这个大写的“人”只有马克思主义者才能理解。
众所周知,19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三个来源、三个组成部分,即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马克思主义者在哲学指导下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提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
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真理观。
这个真理观是如何提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过:“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排除人类史。”
马克思主义者在这里告诉我们,研究科学社会主义这个真理首先要在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中强调了对人的科学进行研究重要性。因为,任何一门科学都是通过人的思维来进行研究。而进行科学研究的主体,即人的问题没有解决,又怎么更好的对其它各门科学进行研究呢?马克思主义者是如何解决人的问题呢?马克思在《&&/span&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
过:“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
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
&&&&&&&&&&&&&&&&&&&&&&&&&&&&&&&&&&
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马克思在这里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是原始社会。在
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主要使用石器工具,依靠集体劳动,以采集天然食物与捕捉现成动物来维持生存,劳动产品除了维持生活外,几乎没有剩余。由于人类刚刚从
动物界脱离出来,无论从事采集、狩猎与耕作时都必须依靠集体劳动,这就决定了生产资料与产品归公社成员共同占有,人们在集体劳动中结成了原始的平等互助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末期,随着金属工具的使用,生产力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剩余产品日益增多,商品交换加大发展,原来属于氏族公有的财产逐渐变为个人的私有财产。氏族成员之间贫穷差别扩大了,战俘与一些穷人逐渐变为富人的奴隶,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这样,原始社会就被奴隶社会所取代。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都是私有制社会。在私有制社会中由于人
们的劳动,才使得私有制社会一步一步发展起来,因此,只有从私有制社会的劳动问题谈
起才能认识私有制社会发展的奥秘。马克思主义者就是从这里出发来揭示资本主义等私有
制社会的本质。
为了进一步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等私有制社会的劳动,马克思主义者从哲学出发提出了资本主义等私有制社会的劳动是异化劳动的概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通过异化理论揭示了私有制社会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社会中首先在劳动对象与
劳动产品之间发生异化。这种异化使劳动者越是劳动越是贫困;其次,使劳动者发生了异化,这种异化使劳动者在劳动中不能肯定自己、充实自己,只能否定自己、折磨自己;第三,使人的本质与人类自己发生异化,这种异化使人类自由的、自觉的生产劳动变成了仅仅维持人的个体生存的一个手段;最后,异化在人与人之间发生了,这种异化使一部分人成为剥削者,使另一部分成为被剥削者。也就是说,在私有制社会中的异化劳动,最终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关系。
如何消除异化?马克思说过:“因而,尽管如此,人的生命的现实的异化仍然保持着,并且人们越是意识到它是异化,这种异化就越是成为更大的异化;所以(这种异化的扬弃)
只有通过共产主义的实际实现才能完成。”
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正是为了消除异化而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主义取代了
资本主义后,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后,异化劳动才能消除。因为,在社会主义社
会中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只有在这种平等关系中,人们才进行真正的劳动。
马克思主义者不仅从理论上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实现,而且还预言了社会主义一定会在
人间实现。1886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过:“上面的叙述只能是对马克思的历史观的一个概述,至多也只能是一些说明。证据只能由历史本身提供;而在这里我敢肯定地说,在其他著作中这种证据已经提供得很充分了。但是这种历史关结束了历史领域内的哲学,正如辩证的自然观使一切自然哲学都成为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一样。现在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再要是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是要从要从事实中发现这种联系了。”
如何从事实中去发现这种联系?
巴黎公社革命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1870年9月,波拿巴王朝因在普法战争中战败而垮台,由于资产阶级国防政府把持着政权。当时的政府在德国压境,国家危亡是实行了投
降卖国主义,打击了爱国者的工人阶级,激起了工人阶级的反抗。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
人被迫起义,夺取了政府权力,建立了人民政权,即公社委员会。巴黎公社虽然经过了72天的浴血奋战,最后被卖国政府镇压下去了,但是,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却证明了社会主
&&&&&&&&&&&&&&&&&&&&&&&&&&&&
义革命一定会在人间实现的真理。
10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全证实了巴黎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即社会主义一定会在人间实现。社会主义虽然实现了,但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理
论并没有完结。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不
仅指一个国家或者多个国家实现社会主义,而是阐明了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必须走社会主义
道路,只有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实现了社会主义,这样,才能谈到向共产主义迈进。换句话说,我们还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出发来研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后,一开始在经济上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列宁早在1906年说过:
“只要还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利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除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
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1922年,在谈到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为社会主义取代时列宁又说:“这种制度将实行计划经济”。斯大林是这样解释列宁提出的计划经济模式的:根据列宁的论述和计划经济的实施,计划经济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的经济
模式。计划经济在前苏联实施以后,到了20世纪50年代,经济上的缺陷是十分明显的。从1913年到1950年,工业增长了12倍,但农业的发展很慢,仅仅提高了40%。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做一些方面甚至还降低了。面对这样的经济状况,执政的赫鲁晓夫想对苏联的计划经济进行改革。但是,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为此,1956年2月在苏联共产党
第20次代表大会上,执政的赫鲁晓夫使人意想不到地在会上作了《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及
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对“斯大林个人崇拜”问题的看法不同,苏
共领导人挑起了中苏两党之间的论战,并把两党之间的意识形态论战扩大到两国之间的分歧,对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施加压力,激起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苏共的
“老子党”作风与大国沙文主义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并把苏共的这种做法称为“修正主义”。
60年代以后,毛泽东开始考虑在国际上的“防修反修”这一大的目标下,在国内该如何进行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大问题。毛泽东的这一想法最终结果导致了他发动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20世纪末邓小平指出,资本主义实行市场
经济,社会主义也可实行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中国通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市场经济。
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有本质区别的。
二十世纪初,在列宁领导下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二十世纪中期,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也实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后,一开始在经济上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在实行中逐渐显示了其缺陷。中国从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资本主义实行市场经
济,社会主义也可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也逐渐实现了市场经济。
这样,在世界范围内,有两种市场经济模式。一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另一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样从理论上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种很流行的观点是:社会主义实现了市场经济是走回头路,即从社会主义制度退到了资本主义制度。汪晖先生在《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中谈到历史已经终结时说过:“二十世纪最后十余年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时期。有人说,将近一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告一段落,即两个世界变成了一个
世界:一个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世界。中国没有如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那样瓦解,但这并没有妨碍中国社会在经济领域迅速地进入全球化的生产和贸易过程。中国政府对社会
主义的坚持并未妨碍下述结论:中国社会的各种行为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行为甚至政府行为都深刻地受制于资本和市场的活动。如果我们试图理解二十世纪最后十年的中国思想
和文化状况,就必须理解上述变迁及其伴随的社会变化。”
究竟马克思主义者是否否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12
认为马克思主义者否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家们是根据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一段话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过:“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理论家们认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
产资料”是指社会主义的实现,社会主义实现后,“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是指市场经济被
消除了,“社会生产内部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是指计划经济要建立起来。二十世纪,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管理类专业用书《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学》一书在谈到计划经济及其特征时是这样说的:“计划经济的基本原理,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
立的。而计划经济这一概念则是由列宁在1906年首先明确提出来的。他说:‘只要还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
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1922年,列宁在谈到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为新的社会制度和计划经济所代替时又指出:‘这种制度将实行计划经济’。后来,斯大林对计划经济也曾专门作过解释。
但是,我们并不是这样理解恩格斯的这一段话的。我们认为,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商品经济就将被消除”是指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要被消除。因为,社会主义实现后,只有消除了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总之,马克思主义者不仅没有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且,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不仅从政治制度上取代资本主义,还要从经济上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从经济上取代资本主义就是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可以取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
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本质的不同。
我们知道,一个社会只有在提高效益与稳定的基础上才能向前发展。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为社会的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但是,在对
待社会稳定方面,国家政权需要从宏观上来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因此,在市场经济的运作当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却表现了很大的差异。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在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因此,以国家为代表的执政机构是按照大多数人的利益来维护社会的公平原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由于掌权者代表了资产阶级利益,以国家为代表的权利机构代表了少数人的利益。以少数人来压迫多数人。自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后,人们明白了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不合理制度,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斗争,迫使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制度逐渐去改变。这就是说,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出现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已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总之,在社会公平问题上,社会主义是主动的、积极的、自觉的,而资本主义却是被动的、消极的、被迫的。在未来社会的描绘上,肯定是马克思主义者为我们描绘的世界社会主义。
总之,无论革命的方式还是经济的方式,社会主义都能取代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都必须社会主义道路。因为,社会主义是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社会。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确立之后,才能谈到对其他科学的研究。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人的科学,这就是马克思
主义真理观。
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者才能提出真理观?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完整的哲学观。马克思主义者在提出自己的哲学时,很明确地说过完整的哲学要颠倒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发展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提出了人类历史必将是人与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取代人与人不平等的资本主义。这就是说,由于马克思主义哲
&&&&&&&&&&&&&&&&&&&&&&&&&&&&&&&
学的完整性,才能使得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者不仅从哲学出发找到了真理,而且在终结了西方哲学之后对自己的哲学也进行了终结。马克思主义者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过:“现在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再是要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是要从事实中发现这种联系了。这样,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
很明显,马克思主义者在这里提出三个问题,一是社会主义一定会在人间实现是个真理,二是社会主义实现后,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正确的,得到了证实,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证实后会发展成为一门美学科学了。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们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由于马克思提出的真理是经过哲学证实而达到美学的真理,所以,我们称马克思主义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之后,各个门类美学即数学美学、物理美学、化学美学、政治美学、逻辑美学、经济美学、心理美学等科学建立起来。这样,我们才能对各门科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自然科学研究的危机。这就是马克思和黑格尔在自然科学美研究中的区别。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然科学的哲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