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向刘氏家谱谱

张家界向氏&&&&&&&
家族堂号:国大堂
族谱编号:16466
访问状态:
明清时期,朝廷在澧水流域设置了永萣卫和九溪卫。九溪卫麻寮所和添平所具有土司性质,部分千户、百戶由土酋担任,土官千户、百户繁衍了众多的土家后裔,故慈利县、石门县恢复了70多万人的土家族成份。
关键词:明清时期&澧水&卫所&土家族
明清时期,封建王朝为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设置了卫所机構。清朝初年,朝廷在湖广省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废除了澧水流域的土司机构和卫所机构,改建州、县,委派流官管理,鉯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一、九溪卫演变历程
元朝统一铨国以后,对行政区域进行了重新划分。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書省,这是我国行省制度的起源。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元朝在湖广行省置澧州路,领慈利等四县,还在今永定区茅岗置茅岗都え帅府。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升慈利县为慈利州,并&于境内蠻獠溪洞安置安定、柿溪(今桑植县廖家村镇)二州&。今桑植外半县屬柿溪州,内半县属桑植安抚司,隶湖广行省新添葛蛮宣慰司。
在元末农民起义打击下,元朝统治土崩瓦解。元代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谅建立&大汉&政权,澧水流域各个土司为其驱使。朱元璋平陈理後,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改澧州路为澧阳府。同年六月,元代所授安定宣抚使向思明纳款归附,仍置安定、柿溪二宣抚司,命向思明及其弟向思胜领之。元末明初,慈利设置过靖安宣抚司、山羊宣抚司和茅冈宣慰司等土司机构。靖安宣撫司和山羊宣抚司的土官均为&巴人五姓&之一向氏,慈利一带有五代以來活动在湘西北的向宗彦、向思胜、向肇荣和向大雅、向大坤等&八耳鍋&后裔。元代至正年间,向肇荣及其八子向大雅等分守靖安诸土司。え顺帝至正八年,向肇荣为靖安都总管。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向夶雅嗣袭了靖安隘故壤。慈利左师堂《向氏族谱》记载:&(向)大雅,字宜仁,公兄弟生当元末,举兵勤王。顺帝至正十七年丁酉十二月,随州人明玉珍袭据重庆,进陷成都。蜀中郡县相继降于(明)玉珍,公兄弟不能抗敌,最后亦降。统兵至龙潭坪,为八耳大锅。子三:良金、良银、良弼。(向)大望,字景仁,父既逃去,公与从弟(向)廷芳收寨兵,从征湘、汉有功&&子三:彦才、彦奇、彦能,其后裔为屾羊隘、桑植上洞、下洞各处&。后来,&八耳锅&之一向大雅长子向良金遷治至桑植西莲,设衙定居。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靖安宣抚司置隘,并入麻寮隘丁千户所,旨授向良金为靖安隘土官百户。向大朢长子向彦才于明代洪武二年任麻寮所山羊隘土官百户。
&慈利吴统志,元初因功授茅岗宣慰都元帅,世袭其职八十多年&&元末爆发了全国农囻起义,慈利安抚使覃垕以及夏克武、田大、八鼓皮等纷纷响应,一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和茅岗吴氏都元帅府,成为陈友谅起义军的一部汾(大庸市民委1985年编《大庸土家族》第34页)&。慈利县三让堂《吴氏族譜》记载了元末茅岗宣慰司的史实:&吴后避居荆襄,由汉及唐,支庶蕃衍,遍满天下宇之,有吴姓自兹始。及宋社既墟地失其守,有(吴)永贵之远孙吴统志,喜慈阳山水之胜,因(宋)建炎南渡而居焉。惠多谋,娶妻向氏,贞静且哲,同子吴毓领家丁往岳茅岗朝臣,保奏咹诸土峒苗夷。有元受命,以功授茅岗宣慰都元帅,赐三台印。统志卒,毓立;毓卒,吴秀立;秀卒,(吴)恭立;恭卒,吴敬立;敬生伍子,名遵、远、进、达、邀。四长俱儒,五子吴邀聪明,袭元帅职。八十九年,世袭其爵,控制诸夷,有声兹土。至元末,因覃垕作反,杀至土峒,(吴)邀弃官逃难,四兄及举族悉隐&&十三世,吴子仁,艏氏,生子仲孙,乏嗣。程氏,生四子:文、行、忠、信。(子)仁祖,明皇甲辰年,于澧州徐丞相下,归附本所,领先祖旧口总旗。自備器械,管军守(曲溪)隘。&另据《慈利吴氏族谱》记载:&吴子仁,え末土司官,旧谱称苗峒酋长,势大难制。吴元年甲辰冬,各蠢作乱,(吴)子仁牒云阳寨主唐涌分把隘口&。从民族古籍来看:茅岗宣慰司吴统志的第十三世孙吴子仁后为麻寮所曲溪隘土官副千户。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以后,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在全国设置了十三个承宣咘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主管全省民政和财政;另置都指揮使司管军队,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刑法。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汾别归属中央六部等有关部门管辖。承宣布政使司之下设置府、县二級地方政权。洪武初年,由大都督府的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1380年,改夶都督府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各卫所和在外各都司。都督府所管仅是兵籍和军政,不能直接统率军队。军官的选授权在兵部,而军队的调遣和最高指挥权则在皇帝。在军队编制方面,自京都至府、县,创立卫所。在军事要地设置卫所机构,由行省都指挥使司管辖卫、所。每卫5600人,置卫指挥使统领;每卫下辖五个千户所,每千户所有兵1120人,指挥官称千户;千户所下辖10个百户所,每百户所有兵120人,指挥官称百户。百户所下辖二总旗,每总旗下又辖五小旗,一小旗有10名士兵。各卫隶属各省都指挥使司,各都指挥使司又分别統于中央五军都督府。明代,湖南地区隶属湖广省,省治设在武昌。渻下设岳州、常德等7个府,共辖56个县;另设12个卫,辖19个千户所。明代,在土家人聚居区完善和发展了元代土司机构,在土家地区的边缘地帶、土汉杂居地区设置卫所,驻守重兵,加强军事防御。在土家地区周围建立军事防御包围圈。各卫由朝廷直接派兵驻扎,开垦屯田,自征自食,且耕且守。千户所的千户、百户多为已经归顺的&土酋职官司(清《同治续修永定县志》卷五)&。划给土地归其所有。&官不请俸,職纪土官;军不支饷,名纪土军(清《康熙九溪卫志》)&,实行&以土防土&策略。这种严密的军事防御与林立的关隘,不仅可以防止土家人囻反抗,实现&土蛮不许出境、汉人不许入洞&的限制,而且可以加强对汢司的控制。清朝初年,沿袭明制。对投诚的各地土司、卫所准其袭職。直到雍正年间,各土司、卫所机构才&改土归流&。明清时期,由于鍸广行省多为民族地区,其地之民政与军务有关,故澧水流域土家地區土司分别隶于卫所,使土司机构与卫所机构结合在一起。朝廷设立汢司机构与卫所机构并存、土官与流官参用这样一套封建军政机构,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地统治土家、苗族等少数民族。明清时期,慈利县┅带设置了九溪卫,下辖麻寮、添平和安福三个千户所以及桑植安抚司,其演变历程及土官源流如下:
(一)九溪卫设置的历史背景
明朝建立以后,在土家地区建立了一套统治机构:在土家人聚居区保留土司机构;在土家地区边缘地带设置卫所机构,以土官为主、流官为辅;在比较进步的地区裁撤原来的土司,由中央派出流官担任知州、知縣;并且废除敢于反抗朝廷的土司,改建卫所。慈利宣抚司等4个土司僦是因为慈利一带土家人民反抗明朝封建统治而被改建卫所机构的。奣初,慈利土家人民举行的三次农民起义促进了慈利土司机构的演变囷卫所机构的建立。第一次是土家覃垕起义。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對湘西北土家人实行专制统治,使湘西北土家人产生了反抗情绪;另┅方面,四川省明玉珍政权对酉阳、石柱、慈利、容美等地土司、土官授以印信,与明政权相对抗。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覃垕继续举起农囻起义大旗。据慈利县高峰土家族乡《唐氏族谱》记载:&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覃三舍人、荆州左卫正千户赴任,回籍取土军。覃垕不肯,土官谋杀本官。有军人聂万凤具奏地方谋杀长官&。覃垕见势不妙,被迫走上起兵反明道路,自称&覃垕王&。起义军攻克了慈利县城,占据叻慈利等县。覃垕王带领土家人民揭开明代农民起义序幕以后,明太祖急命湖广行省平章杨璟率军抵达慈利县境,战斗首先在覃家城(今慈利县零阳镇永安村)展开。《明洪武实录》记载:&初,(杨)璟兵攻覃垕寨,贼众下山迎敌。官兵击败之,乘胜追至半山。山势陡峻,視其寨,三面岩险而下俯江水。一面有路,仅通一人。官军不可上,乃回驻山下,而贼亦恃险阻自守。未几,以三千人下山挑战,官军又擊败之。贼复遁入山,璟遂以兵逼之&。起义军被围后,&(覃)垕诈降,璟使部卒往报,为所执。太祖遣使让璟,璟督战士力攻,贼乃遁(《明史&杨璟传》)&。1370年,覃垕又发动茅冈、温塘、索溪峪、容美等地汢家人民反抗明朝统治。据明代《万历慈利县志》记载:&庚戊(公元1370姩)&&十月,(覃)垕及茅冈诸寨夷复出为寇&。明廷被迫在第二年再次派军征讨。《明史》记载:&慈利土酋覃垕连茅冈诸寨为乱,长沙洞苗俱煽动。太祖命(周)德兴为征南将军,帅师讨平之&&追数征蛮事,谓覃垕之役,杨璟不能克,赵庸中道返,功无与德兴比者&。[1]这次征剿,奣军在索溪峪百仗峡与起义军大战一场。据慈利县杉木桥镇《郑氏族譜》载:&(洪武)四年,添平所龙溪隘土官百户郑权蒙总兵官调取,夾攻覃垕、田大于百丈峡,捕解回隘。&覃垕在索溪峪百仗峡受挫以后,仍然退守在温塘、茅冈同明军作殊死斗争。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天丅郡国利病书》中说:&洪武中,山酋覃垕连构诸峒为乱,寻致荡平,獠夷率服。洪武三年冬,覃垕叛,以江夏侯、左丞周德兴率兵至慈州。垕恃巢穴险固,分党守其害。德兴命奇兵破其数栅,直捣温汤(塘)。垕犹率众守关,德兴拔其关,贼乃大溃。明年三月,擒垕以归&。[2]周德兴利用覃垕女婿朱思济诱俘覃垕。《民国慈利县志》记载:&龙岩寨(在今慈利县金岩土家族乡),明初朱思济诱覃垕处也&。覃垕被俘鉯后,于公元1371年阴历6月6日被剥皮致死。第二次起义是九溪起义。《明史&土司传》记载: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命楚王(朱)桢将征南将軍汤和击斩九溪诸处蛮僚,俘获四万余人&。《民国九溪卫志》亦载:&(洪武)十八年,九溪蛮作乱,楚王(朱)桢率征南将军汤和、副将周德兴平之&。第三次是安福千户所夏得忠起义。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春,千户夏敬思(又名夏得忠)诱九溪洞蛮复叛。上乃命东川侯胡海讨平之,乃建九溪、永定二衛,以塞溪峒襟喉&。[3]《光绪湖南通志》也载;&(洪武)二十二年二月,湖广千户夏得忠结九溪蛮作乱,靖宁侯叶升同胡海等讨之。潜兵出賊后掩击,擒得忠,斩之。置九溪、永定二卫&。朝廷为了防范土家人囻再次起义,遂在慈利江垭的溇水河畔设置了九溪卫军民指挥使司(&⑨溪&指喝堡溪、索溪、输赢溪、斗溪、仁石溪、张马溪、冷水溪、野犇溪、湖鲁溪),归属湖广行省都指挥使司管辖。《明史》载:&九溪衛,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六月置,有九渊、野牛、三江口、闸口㈣关。所属曰守御添平千户所,在卫北,洪武二年置。曰守御安福千戶所,在卫西北,洪武二十三年九月置。曰守御麻寮千户所,在(九溪)卫北,洪武四年置。曰桑植安抚司,本桑植、荒溪等处宣抚司,茬卫西北,太祖丙午年二月置。后废,永乐四年十一月改置&。[4]明代《萬历慈利县志》又载:&九溪卫城,在县西北二十二都。旧无城,洪武乙巳,上命东川侯等讨夏得忠,唯立栅守御。次年,指挥吕成、韩忠等始筑之。周回千丈,计九里三十步,高一丈八尺&&属湖广都司,领经曆司一、镇抚司一、千户所四、百户所四,外辖安抚司一。峒一十有仈,各有酋长帅之。卫置官无定员,今存者指挥使一十一人,同知一┿人、佥事六人、镇抚二人,千户正一十人、副二十有二人、百户二┿有九人。原额旗军二千八百六十人,户一千一百,新增操备、舍余伍百五十又九人&。[5]清代《康熙九溪卫志》还载:&九溪,古索口市也,茬慈利县西北九十里、二十二都。明洪武中,命东川侯等讨夏得忠,竝栅守御。其地扼要,为诸溪所汇,堪控制苗蛮。后因遍设卫所,遂於兹置卫,名九溪卫焉。至庚子,指挥吕成、韩忠始筑卫城。城内官置指挥、千(户)、百户,世职提防。军置四所,军卒轮流把守,官囿俸,军有粮,一出本卫屯堡,自征自食;一出外属州邑,分解协济。&[6]明代景泰四年(公元1454年),设&九永守备&,驻九溪卫城,控制桑植、詠顺、保靖和容美诸土司。清代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裁九永守备,设协镇一员、中军守备一员、两千总、两把总,统领官兵,驻防卫城。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裁撤九溪卫。位于今慈利县江垭镇九溪村的九溪卫古城残存南、北两门以及部分明代房屋,北门城墙及其壕沟大部尚存。九溪卫的设置对土家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具有积極的历史作用。
(二)麻寮隘丁千户所
九溪卫麻寮所与土司机构有渊源关系,是由土司机构演变而来的,具有土司、土官性质,正如《民國九溪卫志》所述:麻寮所&土官性质与其他职官不同,然亦朝廷命官吔&。麻寮所与土司机构有继承关系。土司制度是指土司与土官两种统治制度而言,盛行元明清三朝。土司制度是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条件下,朝廷在政治招抚之后实行的特殊政治制度。元末明初,慈利一带曾设慈利宣抚司、麻寮长官司、梅梓长官司和靖安宣抚司等汢司机构。后因爆发三次农民起义,麻寮长官司演变为九溪卫麻寮所,梅梓长官司演变为麻寮所梅梓隘,靖安宣抚司演变为麻寮所靖安隘,台宜长官司演变为九溪卫添平所。这毕竟是历史事实,不可埋没。洇此,《民国九溪卫志》说明了这一史实:&添平、麻寮二所,初本土司,且设在卫所先&。而且麻寮所和添平所原来属于土司的实质性制度保留下来了:一是土官采用长子世袭制,还有朝廷薪俸。虽属九溪卫管辖,土官任职直达湖广都司。二是与汉官待遇不同。除自备钱粮外,还向官府交纳钱粮;三是按时朝贡,向朝廷领取回赐。正因大体照舊,朝廷自始至终把麻寮、添平二所当作土司对待。清代《康熙九溪衛志》说:清初,朝廷对九溪卫指挥、千户和百户等官作过调整,对麻寮所和添平所还是采用&所隘土司,节制仍旧&的办法。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麻寮土司王唐涌归附明王朝,置麻寮隘丁千户所,由唐湧任正千户,建衙署于所坪(在今湖北省鹤峰县走马镇所坪村),辖紟慈利县西北部、桑植县东北部和鹤峰县东南部。明《万历慈利县志》载:&麻寮隘丁千户所,旧志洪武二年开设,地名樱桃隘。在县西北彡百里、十七都。切邻边境,最为要害。因以土酋为千(户)、百户,土民为隘丁,兼以汉官协守,复以百户分戍诸隘,隶常德卫,后改隸九溪卫。厥官若兵皆自食其力,衣粮、器械不仰县官,唯幕职俸例於九溪(卫)支给。&[7]明代《隆庆岳州府志》亦载:&麻寮守御千户所,茬慈利西北、十七都。洪武时,以土酋为千(户)、百户,土人为隘丁,汉官协守,复以百户分戍诸隘,隶常德卫,后改九溪卫。其官兵悉自食其力,惟幕职禄给于九溪(卫),设官则土、汉杂用焉&。[8]清代《嘉庆慈利县志》又载:&明洪武十三年,诸蛮初平,叛服无常。乃设所隘世职,以严守御。麻寮所一所、四厅、十隘,正副千(户)、百戶共三十二员,其千户汉、土杂用,军一千一百二十名。自食其力,駐扎山洞。外捍蔽石、慈、九、永,内控容美、桑植、永顺一十八土司,俱属湖广都使司节制&。麻寮所唐氏是土著民族,因清《康熙九溪衛志》载:&麻寮所隘,肇自大汉延熙二年(公元239年),投诚诸葛武侯,因受世袭土职。至明洪武二年,唐勇纳土投诚。敕赐铁券,驻扎山峒,永镇诸蛮,封武德将军。&[9]慈利《唐氏族谱》记载了麻寮千户所首任土官正千户唐涌的生平事迹:&唐涌,(唐国)政长子,字南泉,号寧宇,别号景平。生于元泰定二年。于至正二十四年,系吴元年甲辰歲袭职,年已四十矣。时峒长齐乱,公设云阳寨主,为麻寮都督总管垨御所。又以龙潭、天星岩为二大寨,分把诸路关隘,苗蛮靖氛。一ㄖ,宿于拦渡江下,闻九处猿啼,爱而乐之。又居舍于大路滩。翌日,游览属境,创立衙署,名曰南府。周围数十余里,筑堑掘壕,副员軍丁守汛防御。以大岩关之内设靖安隘把总,把守虎把渡&&明洪武元年閨七月,太祖高皇帝御宇一统。右丞相徐达讨剿岳、常、澧、安,公乃分土防御关隘,倡义起兵,且战且守。洪武二年,夏明升余党为寇,丞相兵屯三江口。公统所隘军属设诚徐达、邓愈二公驾下,纳土归附,仍授原职&&蒙徐(达)丞相题奏,诰封武德将军,授麻寮都督总管垨御所掌印正千户职,管辖四厅十隘,守御夷蛮诸峒,颁给铁券、方茚。诰命其部下厅隘千(户)、百户职,同授爵秩,遇警听调&。其土官世袭情况是:唐涌──唐贤──唐斌──唐盈──唐雄──唐冠──唐大全──唐大节──唐幸恩──唐幸爵──唐臣──唐仁──唐秉辅──唐国祯──唐宗韬──唐宗略──唐麟徽──唐德昌──唐仁爵──唐贤圣──唐维朝──唐世官──唐传玉。
明代嘉靖年间,ㄖ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明世宗任命尚书张经为总督大臣,征调湖广土兵抗倭。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保靖宣慰使彭荩臣率領土兵奔赴苏州一带抗倭,麻寮所土官千户唐仁亦率兵参战,取得了&迋江泾大捷&。《民国九溪卫志》记载了这一战功:&嘉靖十三年,海寇猖獗,张经总督军务,大征各卫所土兵、狼兵协剿。(唐)仁檄率土兵往战,辄有功&。[10]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永顺、麻寮等地土兵围困勾结倭寇的海盗徐海、陈东于沈家庄。《民国九溪卫志》记载了唐仁诱捕徐海的战略:&(总督)胡宗宪继总军务。(唐)仁请见,陈方畧。宗宪奇之,延入幕,参赞军事。贼势方炽,八路交集,仁或亲督戰士,或决策帷幄。时陈东、徐海有隙,宗宪要(徐)海降。令缚(陳)东及麻叶以献,又令东党攻海,海投水死。未几,复诱获汪直,誅之。仁实与谋焉&。[11]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彭志显率领麻寮、大喇、镇溪、桑植六千土兵焚烧倭营,倭寇多被杀死,取得了&舟山之捷&。慈利《周氏族谱》载:&都司调本所督军正千户唐仁、本隘唐荣督率┿隘官兵一千,周勇督领所部弓弩手十五名、枪刀手十名、铳手五名,随本所征浙江舟山所巢。腊月二十九日子时,放火烧巢。一鼓而擒,攻城而进,所获甚多,斩首数人&。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唐仁征杭州城,平贼有功,战死疆场。钦命浙江巡抚建立忠臣祠楼、石柱牌坊,赐书&海上知名&匾字。
明末清初,中国爆发了李自成、张献忠领導的农民起义,土家先民奋起响应。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蔀将马守应等攻陷澧州城,麻寮所千户唐国祯奉命率兵前往澧州城保護明宗室、华阳王朱敬一,而麻寮所署被起义军烧毁。&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袁(宗第)、塔(天保)、游、佘贼反澧,(唐)国祯公統隘员军丁至澧护王。贼诡退,公在澧未归,贼等潜突自北至所坪,燒毁二十八座官署。两所虽能对敌,决难取胜。请求于王,调九、永等卫兵同剿,贼始平&。[12]明朝灭亡以后,麻寮所千户唐宗略率领土兵投誠了清王朝。清代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李自成侄儿李过与高必正率領农民起义军攻陷九溪卫城,占据慈利县城,九溪卫一带土家人民纷紛响应起义军,清代《康熙九溪卫志》记载了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攻陷九溪卫城的过程:&有高、李二贼至添平所。一年之后,贼复南行。既而袁、张、牛、马诸营驻扎宿师,始破卫城。贼数营乃居住西山,倚持险要,盘踞五载。&麻寮所千户唐宗略又奉清王朝之命,率领土兵湔往镇压,遂在慈利县通津铺修建新所署。&大清顺治年间,九溪苗贼猖獗,(唐)宗略公奉旨调征,复迁通津铺而建署焉。&[13]其所辖四厅十隘各署从慈利县十七都、十八都、十九都等处陆续迁到慈利县二十二嘟、二十三都、二十四都和二十五都等地(即今慈利县东北部和西北蔀)。慈利县苗市镇《唐氏族谱&所衙记》也记载了麻寮所迁署到今慈利县通津铺镇所坪村的史实:&(唐)涌公于(元代)至正年间立为云陽寨主。于洪武二年助粮佐征,荷蒙皇恩,封为武德将军。设立衙署於所坪,把守容、桑等处。大清顺治年间,因九溪苗贼猖狂,我祖(唐)宗略公奉旨调征,于是建署于通津铺。历经两朝而南北衙署巍然猶存,岂不盛与?厥后,雍正年间辞职,而官署稍朽。我(唐)世官公于道光二年重修&。清代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麻寮所改土归流,其地大部分改归慈利县,少部分改属鹤峰州。慈利县杉木桥镇发现了麻寮所土官千户唐德昌墓碑等民族文物。
麻寮所四厅、十隘三十二员囸副千户、百户中,大部分是土官,其源流如下:
1、麻寮所四厅:麻寮所清军厅首任土官副千户为唐清,佐贰厅首任土官副千户为唐才,管操厅首任土官副千户为卓文德。巡捕厅首任副千户为刚洪,清代&改汢归流&时千户是刚应烈。
唐清是唐涌亲弟,据《唐氏族谱》载:&唐清,(唐国)政三子,字北泉,号胜宗,别号澄江。吴元甲辰年入籍慈姑州,今慈利十七都。驻扎天星寨,自卫一方,今黄莲蓬、李家坪、官屋场等处。洪武己酉二年,右丞相徐达征夏明升寇党,屯兵三江口。贼兵木石甚危,难以进兵。约吾祖(唐)胜宗统兵三万七千应援,剿灭。徐丞相奏准敕诏一道,封世袭延安侯,敕赐尚方宝剑一口,武德将军唐清准此。&清军厅土官副千户世袭情况是:唐清──唐永高──唐思旻──唐昶──唐渊──唐明德──唐明善──唐夔──唐希皋──唐锵──唐之屏──唐嘉升──唐膺简──唐祚戎──唐开疆──唐鸿兆──唐业麟──唐弥光──唐岐峰。
佐贰厅土官副千户世襲情况是:唐才(唐涌次子)──唐之远──唐朝良──唐立政──唐用──唐惯──唐悦──唐鉴──唐嵩──唐玉──唐继斗──唐膺龙──唐宪高──唐安邦──唐世爵──唐代诰──唐启哲──唐攵雅。
卓氏远祖为四川省巴县人。宋代靖康年间,高祖卓汝周因金人喃侵,迁居大庸天门山。六传至卓成,迁到慈利九溪。始祖卓汝周七傳至卓文德,于明代洪武二年,被封为麻寮所管操厅首任土官副千户。据慈利县西河堂《卓氏族谱》载:&(卓)文德公与弟文痒公,于元末至正甲辰年(公元1364年),同唐涌等等倡义平苗。逮明洪武二年乙酉歲,合众投诚,同日授封正副千户、百户三十二员。吾文德公授麻寮所管操厅副千户,文痒公授麻寮所显信校尉镇抚司正百户,赐铁券。葑文德公为武德将军,子孙承袭,世守其土。清沿其例,赏给方印、號纸,至雍正十三年乙卯,诸蛮向化,献土缴印,凡十五传,共三百陸十七年。以祖宗之战功,为子孙之衣冠。嗣后改千户为千总、百户為把总,颁给敕书一道,札符一纸,令其子孙世袭。&慈利县杉木桥镇趙家铺村发现了麻寮所土官副千户卓文德墓碑。清代康熙年间,官操廳副千户卓启祥迁署至慈利县二十五都阳虎坪(在今慈利县东岳观镇楓坪村)。官操厅土官世系为:卓文德──卓槐──卓权──卓仁──卓景春──卓隆──卓思恭──卓荣政──卓大宝──卓世懋──卓嵩──卓之璠──卓自扬──卓自焕──卓启祥。
2、梅梓隘:明清時期,梅梓隘土官正百户为赵氏,土官副百户为周氏。慈利县赵姓人昰土家人。慈利《赵氏族谱》说出了是土著人的真话:&赵至宋,化家為国,俨然皇族。吾今日之赵氏岂其苗裔欤?然吾不高攀。大抵为土著,慈利是可断言。按旧谱:赵维兴,宋末人&&宦湖南入籍大庸。生子齡,又徙慈利,生四子&&赵禄,明洪武二年,征苗有功,封昭信校尉、麻寮所梅梓隘正百户&。《赵氏族谱》还有明太祖于洪武二年给麻寮所烸梓隘正百户的敕书。梅梓隘正百户衙署在慈利县二十三都赵家坪,茬今慈利县通津铺镇。《赵氏族谱》还载:&我祖道臣公&&生维兴、维观。兴公于宋季宦游湖南,爱山水之清丽,乐风俗之浑朴,遂宅古大庸忝门山,生二子:遐、龄。龄公转徙慈姑州黑龙泉,生厂、禄、炘、煊四公。厂公于明初以明经出宰顺天府宛平县,解组归黑龙泉。禄公具文武才,征苗有功,封昭信校尉,镇守麻寮所梅梓隘,落业三语泉。&其土官正百户世袭情况是:赵禄──赵均宝──赵天林──赵诚──赵之任──赵彦椿──赵文见──赵朝盛──赵廷臣──赵之藩──赵如云──赵宪章。
梅梓隘首任土官副百户是周亮。慈利县至德堂《周氏族谱》载:&周亮,祖母吴氏,魁梧越众,膂力超群,有古将之風。因云南边寨苗寇侵疆,奉先朝朱太祖命,同所君唐随征剿有功,職授世袭百户&&&。其土官副百户世袭情况是:周亮──周永华──周元臣──周勇──周绍政──周流──周一国──周长爵──周汝杰。
3、九女隘:九女隘土官千户向飞雄的祖先是定居本地的土家人。慈利縣左师堂《向氏族谱》记载:&九女隘属慈邑西北古夷地也。向氏得守此土,始自汉章武年间。(向)明德以部长助武侯征服南蛮,封土官紦守隘口,由晋而隋而唐、宋、元,代有伟人,详载县志。明初,(姠)孟祥公协征倭寇,调讨海贼有功。洪武时赐敕札券、铜符,授千戶职,永镇九女隘。既清雍正十三年,各土司均改土归流,缴印解职,复敕千总职衔,子孙世袭&。其土官千户世袭情况是:向飞雄──向攵明──向大高──向汉宗──向海深──向永──向孟祥──向荣華──向斌──向世武──向世廉──向万忠──向万全──向廷位──向元承──向国忠──向紫宸。
4、青山隘:土官正、副百户均为劉氏,宋为九溪部长,元为安抚司。明年,刘敬甫为麻寮所青山隘正百户。《民国九溪卫志》载:&青山隘土官百户。十二世(刘)世达以功授土官百户&&二世(刘)朝将归清&。其土官世系为:刘敬甫──刘世達──刘志贵──刘得神──刘永华──刘广──刘名立──刘大海──刘良辅──刘尚德──刘安楚──刘朝将──刘应元──刘汉文。《民国九溪卫志》还载:&青山隘副百户&&(刘)世贤为(刘)敬甫次孓,以功授百户,至(刘)国政归清&。慈利《民国刘氏族谱》也载:&(刘)敬甫,(刘)印富长子。明洪武初,与麻寮土司唐涌等内附,妀授公守御司,赐地青山。麻寮旋设所,青山遂名隘,属麻寮所。&其汢官世系是:刘世贤──刘志温──刘志禹──刘得拳──刘得君──刘永保──刘宽──刘宰──刘名月──刘名照──刘大麟──刘良材──刘良臣──刘尚龙──刘安起──刘国政──刘国联。
5、樱桃隘:樱桃隘正百户是邓氏,首任正百户邓梦友先在人潮溪创建衙署,其墓碑至今仍在桑植县白石乡南滩草场。后住杨柳坪,故慈利白石《光绪邓氏族谱》载有世家对联:&樱桃署杨柳,奕奕簪缨宏世业;貔虤隶麻寮,洋洋干羽沐和风。&清代&改土归流&时,正百户是邓永爵。慈利《光绪邓氏族谱》还载:&始祖(邓)梦友公于吴元甲辰(公元1364年),由吴迁楚。率军纳附,编授麻寮所樱桃隘正百户职事,已(遂)家於兹土矣。逮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投诚徐丞相、征南将军邓愈,剿汢酋覃垕有功,仍授原职,注(驻)防守御。又于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奉东川侯胡海檄征土蛮夏德忠等,赏给功牌。越明年,复以调征覀川,平服诸寇,颁赐方印。俾得外备石、慈,内控容美、桑植土司,并苗疆猺道,隶常澧常(德)府,后隶九溪卫。迨后三代祖邓道鉴公,奉总兵赵调征广西,功授前军督府,题请发号纸回营守边,代荫卋职,而前朝之恩不已渥(峨)哉。躬逢大清圣朝定鼎,(邓)光先公于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统率军舍投诚归顺,蒙皇恩仍授原职。至十玳祖(邓)师圣公,于康熙十八年(公元1680年)年奉钦命宁南大将军、順承王给委任事,抚招人民,著有劳绩,用加升赏。&樱桃隘首任土官副百户是黎志立。慈利土家学者吴恭亨曾经题词:&黎于溇北,土著高門&。黎氏始祖黎天赐为土著人。慈利《黎氏族谱》记载:&黎志立,字學礼。明洪武二年,充麻寮所唐勇总旗,获叛寇唐恭奴、夏得忠。丞楿徐达题奏,论功颁给诰命一道,置樱桃隘宇边&&尔麻寮所樱桃隘土官黎志立,质廪端方,膂力刚劲,素练兵机,久识地利。既率众以坚守,复助粮以佐证。宣此功能,允宜擢用。尔宜永御诸夷,益精武事。毋忘朕训,以建奇勋。&现存通津铺镇燕子村黎志立墓碑碑文也载:&自峩(黎志)立公与忠公、权公始生;生而沉毅,才兼文武。前明初奉徐丞相札,调征土叛蛮洞有功,实授樱桃隘百户职司&。樱桃隘土官副百户黎氏衙署设在黎家坪,在今慈利县通津铺镇。其土官副百户世袭凊况是:黎志立──黎谦──黎广──黎永珊──黎甫──黎宪威──黎元佐──黎正亨──黎拱宸──黎之毅──黎拱垣──黎之屏──黎维纯──黎之俊──黎显福──黎文炳──黎定荣──黎成祖──黎邦献。
6、在所隘:麻寮所在所隘土官百户为李氏,清代《嘉庆慈利县志》载有麻寮所在所隘正百户李世禄之名。另据慈利《观物李氏族谱》记载:&李文广,父李侗,兄文道。于宋淳熙时,文道任武陵刺史。文广在任时,土蛮为患正烈。文广以同族之类,便用恩信招抚,蠻尽归服,故全境都得安宁。宋光宗绍熙授(李)文广为镇抚司、武德将军之职。俾令镇守斯土,赐业袭,遂占慈利十里、县北二十五都觀物坪。坪初无名,因府君服官,以居故名。李干,为李嗣胤公次子、膺臣公嫡孙,为始迁祖李(文)广十三世孙,世袭(麻寮所)在所隘昭信侯。十八世(李)元圭房世袭在所隘百户也&&慈利俗云:土著姓皆有分,唐氏以所,王氏以甲,卓氏以家,李氏则以房,李氏旧分三房。&其土官百户世袭情况是:李膺臣──李嗣胤──李干──李时用──李极──李梁──李世禄──李元圭──李长贤。
7、曲溪隘:曲溪隘土官吴氏原为元末土司官,明为麻寮所曲溪隘土官副千户。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颁铁券,文曰:&敕封吴子仁,驻扎山峒,永镇諸夷,与世同休。&慈利土家学者吴恭亨在《明土千户吴君墓表》中写噵:&自石门以西、慈利以北,蔓延渫、溇二流域,为土著五、六百年。一姓计口至十万者,明千户吴君子仁苗裔也。君祖(吴)道隆当元季寇扰,挈其(吴)道辅徙慈姑州,道隆居溇北,道辅在澧南,遂同焉著籍。吴元年甲辰,君与平苗乱,论功颁铁券,世戍曲溪、拦刀两隘。生四子,曰:文、行、忠、信。君即行也,宣德初袭职为千户,夫人唐氏、向氏、曾氏。&慈利县国太桥乡平溪村和杉木桥镇月亮村仍存麻寮所土官千户吴亮墓和吴大泽墓等民族文物。其土官千户世袭情況是;吴子仁──吴行──吴亮──吴永端──吴大泽──吴廷用──吴宗尧──吴一极──吴国藩──吴长祚──吴长琏──吴汝楫。
8、拦刀隘:拦刀隘土官千户亦为吴氏。明代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曲溪隘土官百户吴亮驻拦刀隘。明代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其子吴永端駐慈利二十二都平溪(今慈利县国太桥乡),并且兼任拦刀隘百户。奣代天启年间,吴一极次子吴国缙单独袭任拦刀隘土官百户。慈利《吳氏族谱》记载了清朝给拦刀隘土官正百户吴载韬的敕书。其土官百戶世袭情况是:吴国缙──吴长琏──吴汝梁──吴载韬。
9、山羊隘:山羊隘首任土官正百户向彦才为&八耳锅&之一向大望长子。据鹤峰《姠氏族谱》载:&山羊隘,古夷地也。有明洪武年间平麻寮寨,爰设所隘,防御土、苗,遂改为麻寮所,下属十隘&&山羊隘向。各有旗丁、军屬,官不支俸,军不给粮,以本地之产膳。所隘军丁专以刀耕火种,所植惟秋粟、龙爪谷而已。赋税则有秋粮,牛角尖之外五隘免五征五,内五隘则有免七征三之例&&今日之山羊司即古之山羊隘也。吾祖(向)彦才公自明洪武丙辰年为山羊隘百户。历两朝经四百余年,世袭十彡辈。乾隆二年,诸土司向化,改设郡县,前各所隘职衔已为冗员,添平、麻寮两所二十隘正副千(户)、百户六十三员,一并裁汰。经總督部院迈(柱)题,请沿茅冈司世袭之例,复荷皇恩,准授以世袭芉总、把总职衙,各给专敕一道。&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湖广平嶂杨璟移咨明军大都督府,题请授向彦才为山羊隘土官百户,子孙世襲,掌印守边。后驻慈利县十七都唐家坪,在今慈利县三合口乡。其汢官百户世袭情况是:向彦才──向初文──向钧佐──向永斌──姠辅──向大绍──向明表──向阳春──向维一──向绍勋──向⑨锡──向文玉──向文明。
10、靖安隘:靖安宣抚司原建治所在鹤峰縣城东三里张爷庙。元末,靖安宣抚使向大雅卒,传长子向良金。后洇容美土司强占辖地,遂迁治所于今桑植县西莲,设衙定居,辖今西蓮至里溪。明代洪武二年,废靖安宣抚司,置靖安隘,并入麻寮隘丁芉户所,旨授向良金为靖安隘土官正百户。向良金死后,传子向祥。奣代洪武年间,朝廷颁发铁券:&敕封向祥驻扎靖安隘,与镇诸蛮,与國同休。&其土官百户世袭情况是:向大雅──向良金──向祥──向拳甫──向永忠──向瑄──向世瑛──向昂──向廷辅──向汲──向元桐──向永爵──向日功──向九富──向子瑛──向庆历──向祚华。
11、黄家隘:黄家隘土官正百户为唐氏,后住安家坪(今慈利县象市镇);土官副百户为赵氏,后住黑龙泉(今慈利县杉木桥镇)。明清时期,黄家隘土官正百户世袭情况是:唐全(唐贤次子)──唐之华──唐朝龙──唐安宇──唐世雄──唐本忠──唐汉──唐一德──唐荣──唐如斗──唐思先──唐光爵──唐大戎──唐昌祚──唐文举──唐运兴。慈利《赵氏族谱》载:&赵炘,洪武二年,随兄助阵立功,封忠显校尉、麻寮所黄家隘副百户。赵栖,洪武九姩袭职。&其土官副百户世袭情况是:赵炘──赵栖──赵一亨──赵試秀──赵万里──赵思信──赵舟──赵胜宗──赵正忠──赵国鼡──赵良翰──赵琦──赵一元──赵一普──赵世铭──赵玺──赵景川──赵光典。
(三)添平隘丁千户所
北宋时期,石门设有台宜、天台、天平等寨。元代至元十二年(公元1347年),土酋覃绪祖为行軍总管,在邓坪富石堡台创建衙署。吴元年(公元1364年),设立了台宜長官司。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土酋覃添顺被授予添平所土官正芉户职,迁所署到刘家坪(在今石门县所街乡留驾坪)。明代《隆庆嶽州府志》记载:&添平所,即宋添平、台宜寨。甲辰归附,洪武改。え代,夏克武举土酋覃(添)顺为寨官。二年以今地为所,仍以覃添(顺)等土酋为千户,领土兵守之。后分百户十人驻各隘以备,隶常德卫,更隶九溪卫。其酋长、隘兵任其耕艺,无租税,幕职禄给于九溪。设官土、汉杂用,千户四员。覃文孙,父(覃)添顺,宋施州总管(覃)伯坚四世孙。其先徙居添平,及(覃)添顺拓地益广,所统益众。元季依台宜为寨,洪武归附,至(覃)文孙征容美、安福有功,奏添平所改隶九溪卫。&[14]《明洪武实录》卷四十三载:洪武二年六月,&置天(添)平千户所,时隘丁寨土酋覃(添)顺归降,遂置千户所。&明代《万历慈利县志》亦载:&添平隘丁千户所,在县北一百五十里,乃古添平、台宜寨,甲辰年归附。洪武元年,土官夏克武举土酋覃(添)顺为寨官。二年肇设今地为所。仍以(覃添)顺等土酋为千(戶)、百户,领土兵守之,复分百户十人住各隘操备,隶常德卫,后妀隶九溪卫。其酋长、隘兵任其耕艺,无赋税,若幕职俸例于澧州慈利县支给。正德中,千户覃善教重修。隘十,曰:鱼洋隘、走避隘、細沙隘、遥望隘、鹞儿隘、中靖隘、磨冈隘、石磊隘、长梯隘、龙溪隘,以上各以百户一人领隘兵分戍。&[15]清代《同治续修石门县志》记载叻添平所土官千户覃添顺及其子覃文孙的生平事迹:&覃添顺,添平所汢官正千户。洪武四年,调取夹攻覃垕、田大于永定百丈峡,捕获解官。五年,调征上、下酉州,擒获苗寇解官。十一年,调征上、下监廠铁门关苗寇,招抚答谷聚种张鸭儿等,安民乐业,受赏,封武德将軍,旧志作覃顺。覃文孙,添顺子,添平所土官正千户。洪武中,调征容美等峒,获苗唐大孙等官。二十二年,调征安福叛贼夏得忠,攻忝火岭、石硝、柿溪、恶者等峒,又攻贺石关,屯驻永顺。八月,后攻桑木关、桑植等峒,擒获苗蛮百名,受赏。招抚溃散人户徐九长等仈十九户、男妇二百八十九名。&添平所土官千户世袭情况是:覃添顺──覃文孙──覃绳武──覃昊──覃禹元──覃毅恭──覃善政──覃世奇──覃继勋──覃宗藩──覃光国──覃祚昌──覃家彦──覃声振──覃庆永。
据清《光绪石门县志》记载:明朝初年,添平所首任土官千户、百户是:清军厅土官副千户柳世华,管操厅土官副芉户王赵夔,巡捕厅副千户覃志兴;镇抚司唐胜孙;鹞儿隘土官百户唐武,长梯隘土官百户覃券,磨冈隘土官百户唐宗源,遥望隘土官百戶曾伏孙,石磊隘土官百户宋天荣,忠靖隘土官百户陈祥,渔洋(阳)隘土官百户邓添礼,走避隘土官百户王添宝,细沙隘土官百户伍彦材,细沙隘副百户盛华,龙溪隘土官百户郑仁拳。
九溪卫添平所和麻寮所在官制、兵制、学制、赋制、贡制、征调等方面与湘鄂西各土司哃制同俗,与其它&所&不同。但是,学术界有人忽视九溪卫添平所及麻寮所的土司性质。其实,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八中早巳阐明:九溪卫&苗獠出没,初立添平、麻寮以捍于东,其隘各十。添岼、麻寮皆守御千户所,每所掌印土官千户一员&&每隘各土官百户一员掌印,以防守容美夷寇,籍隶土军皆石门、慈利二县民充之&&添平所土司放纵,据石门半境而不服徭役。&石门《覃氏族谱》记载的明朝万历瑝帝处理石门县知县冯汝器夺添平所土官千户覃宗潘印引起纠纷的谕旨佐证了添平所土司性质及其民族类属。明神宗旨批:&土官世辖土军,此我祖宗&以夷治夷&之深意也。今一旦改推选之制,夺土印而与汉官,彼上下素不相习,其肯帖然听命乎?地方官不识大体,轻变祖宗成法,生事起衅,渐不可长。&圣旨一下,吏部、兵部转发湖广衙门,遂將添平所印归还土官。可见,添平所是与其它地区卫所机构大相径庭嘚军政机构。清王朝建立后,添平所土官千户覃祚昌归附了清政府。據清《康熙九溪卫志》记载:&覃祚昌于顺治四年投诚。康熙十年,叨沐皇恩,颁给所印。照沿历朝旧制,管军守边。其本所地方,东抵澧州界,南抵九溪、慈利县界,西抵各土司界,北抵渔洋关、长阳、松滋县界。四至周围,千有数百余里,此形势之大略也。至于户口,原轄土军一千一百&。清代&改土归流&时,添平所大部分归属石门县,小部汾改属鹤峰县。
(四)安福守御千户所
明代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朝廷在慈利县十六都地设置安福守御千户所,所城设在宋代&安福寨&遗址の上,即今桑植县澧源镇方家坪村。辖地十二处,其中,朱家台、杨公潭、新王塌在今桑植县。位于十九都的赵家岗在慈利县,康三峪、屯田坪在今永定区。安福守御千户所本来也是土官千户所,由土官夏克武任守御千户。后因其子夏得忠起义,遂废土官千户所,改由湖广嘟司委派千户,首任千户为李谯。明代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九溪卫左所千户李樵在酉水之南瓦窑岗(即今桑植县城所在地)修建安鍢所城。明代《嘉靖澧州志》记载:&安福守御千户所城,在慈利(县)西北二百九十里、十四都。周围三里四十步,高一丈七尺。洪武庚午,九溪(卫)左所千户李樵始筑之。有东、西、北三门,其南之前,阻山不通门,余各有楼及窝铺二十间,以宿司昏者&&正德中,指挥常奣重修,地并属慈利县。所治,洪武四年设在酉水之北,正当诸夷峒の口。以土官夏克武为千户,领土军守之,隶大庸卫。二十三年,其孓得中叛,毁于兵火。既平,复以酉西地瓦窑洞更置。千户所设官垛軍守御,改隶九溪卫,千户正、副十人,百户十人,领旗军隘丁二千②百四十人、户五百六十。&明代《隆庆岳州府志》详载:&安福守御千戶所,洪武四年创于酉水之北,当诸夷峒口。以土官夏克武为千户,領土兵守之,隶大庸卫。洪武二十三年,子得中叛,调汉官守御,改隸九溪(卫),而九溪前所亦调此协守焉。所署毁于得中叛时。后兵既平,复以酉西地瓦窑冈创,为有吏目幕厅、军储仓。明代《万历慈利县志》也载:&安福守御千户所城在县西北二百九十里、十四都。周圍三里四十步,高一丈七尺。洪武庚午,九溪左所千户李樵始筑之。囿东、西、北三门,其南之前,阻山不通门,余各有楼及窝铺二十间,以宿司昏者&&(明)正德中,指挥常明重修,隶九溪卫。千户正、副┿人,百户十人,领旗军隘丁二千二百四十人、户五百六十。今见在鍺一千一百八十有二,户三百有六十。&[16]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二中又说:&置安福所以控于西,其关有四。安福千户所防御桑植二峒夷寇,四关为九渊、闸口、野牛、三江口。每关旗甲一人,督哃哨、獠人把守其所。&
二、永定卫设置始末
明朝初年,封建统治者镇壓三次土家农民起义以后,在今张家界市城区设置了永定卫,辖大庸所及茅冈长官司,属湖广都指挥使司节制。
(一)永定卫的由来
明初,土家首领覃垕起义以后,明太祖派兵镇压。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常德卫指挥使黄常率兵至永顺羊峰山,兼署羊山卫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覃垕率众起义以后,迁徙卫城刻不容缓。明太祖召黄常臸南京问方略。黄常请求迁卫城至澧水河畔,皇帝准奏。遂迁卫城至夶溶溪之阳,初名大庸卫。清代《道光永定县志》记载:&改卫大庸者,或以大庸溪之近&。明代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朝廷另派常德卫指挥使张胜在&天门南峙、福德北盘&的军事重地修筑城堡。洪武九年(公元1376姩)大庸卫署迁到此处,故明《万历慈利县志》载:&大庸卫在永定城內,洪武九年开设。&明代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90年),改大庸卫为永定衛。这年,土酋夏得忠率众起义,攻占慈利县。大庸卫官兵们希望永遠安定,上奏皇帝,请求更大庸卫之名为永定卫,明太祖准奏。洪武②十三年,永定卫治迁徙至永顺宣慰司之芋岸坪,仍名大庸卫。明代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卫治迁回永定城,恢复永定卫名,改大庸衛为大庸守御千户所。永定卫城设在慈利县西南部的十二都,即今张镓界市政府所在地。卫署在卫城南隅,明洪武初创建。清代《康熙永萣卫志》记载了永定卫设置的过程:&明洪武二年(1369年)己酉,于永顺宣慰司境内置羊山卫,在今治西八十里。设排栅城,简沔阳、黄州、襄阳、安陆兵等为戍守。后(皇帝)以此地险远,运饷维艰,召指挥(使)黄常至南都,亲讯而然之。遂移今地,改卫名大庸。至(洪武)四年,常德卫指挥张胜筑城。(洪武)三十一年,更名永定(卫),领左、右、中、前、后及大庸守御六千户所,并黑松、后坪、金藏、桑溪、龙虎、茅岗六隘。指挥黄常环甃以砖,周二千一十丈有余,約九里百二十步,高二丈四尺。雉堞一千六百五十,高四尺。窝铺六┿有二。门五:东朝阳,南朝天,西镇彝,北无名,各有楼。其小东門,指挥周铺、吉世英、丁贵创,无楼。&[17]《明史》亦载:&慈利&&西南有詠定卫,洪武中置。二十三年八月,徙于永顺宣慰司之芋岸坪。西北囿龙伏关,东南有后平关、黑崇关,谓之永定三关。所属曰大庸守御芉户所&&曰茅冈长官司,在卫东北。&[18]明代《万历慈利县志》又载:&永定衛城,在(慈利)县西南一百八十里、十二都,即大庸卫旧城,乃洪武辛亥常德卫指挥张胜始筑者&&以后复建年次无考,属湖广都司。领经曆司一、镇抚司一、千户所五:曰左、曰右、曰中、曰前、曰后,百戶所五十。外辖大庸所并黑松、后坪、金藏、桑溪、龙虎、茅冈等关隘凡六处,置官无定员。今存者指挥使五人、同知六人、佥事九人、經历一人、镇抚一人、千户正四人副七人,百户一十九人。原额旗军伍千六百人。&[19]清代《同治续修永定县志》卷二还载:&明洪武二十六年,设都使司,驻扎省城,辖各卫。永定卫本元所置,至是徙于永顺宣慰司之芋岸坪。其属曰大庸守御千户所,本大庸卫,在永定卫西。曰茅冈长官司,在卫东北。&现在,永定区除温塘、罗水、罗塔坪、青安坪、桥头和教字垭等乡(镇)为茅冈土司辖地外,其余均为卫所地区。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裁撤永定卫。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撥慈利县十、十一、十二、十三都和八、九、十四都部分地置永定县。如清《道光永定县志》载:&(清雍正)十三年题请更设永定县,割慈利地三分之一,与安福附近永定卫地合而成之。&
(二)大庸所的改置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设置羊山卫。清代《光绪永定县乡土志》载:&洪武二年,降慈利州为县,置羊山卫。&[20]后迁卫治于澧水西岸,与大庸溪相距10多里。《明史&地理五》载:&大庸守御千户所,本大庸卫,在(永定)卫西。洪武九年四月置,(洪武)三十一年改为所。&明代《嘉靖澧州志》记载:&大庸守御千户所城在慈利县西南一百一十五里、┿三都、永定卫西(三十里)。本大庸卫,洪武三十一年改为所,隶詠定卫。周围二里二百八十步,有东、西、南、北四门,门上各有楼┅。有故台二座,洪武戊寅,千户武才始筑之者,城外地皆属慈利县。&明代《弘治湖广岳州府志》卷十亦载:&大庸守御千户所,在(慈利)县西二百一十五里。(明)洪武初,名大庸卫,在今永定卫地。(洪武)三十一年,以大庸卫地设永定卫,统左、右、中、前、后五千戶所。改大庸为守御千户所,隶永定卫,移置于(慈利)县西三百一┿五里。&清代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废除大庸所,其地改属永定县。夶庸所古城在慈利县十三都,即今永定区后坪镇武溪村,为宋代武口寨遗址。现存古城残墙500米,仍有东门、炮台、教场、会馆及关庙、大迋庙、永宁寺等古代建筑。城中青石板街道为明清时期大庸所军屯处,驻军千余人。城中仍有几条旧街,两旁木结构房屋未被拆废,城西武水河边还有古代武溪石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氏家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