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意义是什么?怎样让大学不白活一回伴奏过额?...

汤敏&解开大学生就业难的钥匙在大学之外
未经作者与三味书屋同意,所发文章请勿擅自转载。谢谢!
解开大学生就业难的钥匙在大学之外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各位都有所耳闻,甚至有切肤之痛,有可能我们的子女或者我们的亲戚朋友上大学的子女都有就业难的,而且最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如果说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经济危机引起的,那么,今年年初的时候,农民工和大学生是两个就业难的群体,现在,这两个群体只剩一个群体了,农民工就业不难了,现在农民工短缺,珠三角、长江三角的老板雇用农民工都不容易了,但是,大学生就业还是很难。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观察与研究是情有独钟。几年前我曾经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专门做过《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么难》的讲座。我为什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情有独钟呢?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提出这个问题的始作俑者之一。如果大家曾经上网注意过的话,有人叫我“大学扩招之父”,也有人叫我“大学产业化之父”。我承认对大学扩招,我也是起了点作用的,但是对“大学产业化”,我是蒙不白之冤,因为我从来没有谈过、也没有支持过大学教育产业化的问题。我也不反对,说实在的,因为教育到底应不应该产业化这个问题,不是一句话能够讲清楚的,教育的其中一部分应该产业化,还有一部分不能产业化。现在呢?说能产业化的和认为不能产业化的都各自拿教育来说事,说这些话的人心目中的教育其实是不同的教育,说不应该产业化的拿基础教育来说事,说应该产业化的拿职业教育等等来说事,尽管大家用的是一个词语,其实大家说的不是一个事情。不管怎么样,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扩招造成的,因为我们扩招太快、太多了。
1978年,我和我太太给总理写了一封信,起了一点作用,但是只是“最后一碗饭”的作用。好比吃饭,吃到最后一碗饭的时候饱了,人们说早知道吃这一碗就饱,前头就不应该吃了。实际上,扩大教育很多人都在谈,只不过我们是最后一个谈,用了经济等各方面的分析,打动了我们的一些领导,他们愿意支持扩大教育。不管怎么样,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是个现象。问题是大学生就业为什么难?直接原因之一当然是扩招。
1998年,每年大概招107万个大学生,去年已经是将近700万大学生,十年左右大学扩招了近7倍,经济大概只增加了2倍多一些,大学扩招7倍,好象说造成了就业难的问题,但是不能简单的用算术来说事,好像是经济增长了2倍,大学扩招了7倍,肯定是扩多了。问题是,这里得有个假设,假设十年前我们的大学招生人数是对的,十年前大学生的招生数量是符合当时经济发展速度的,后来扩招了,所以才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但问题是十年前那个招生数量对不对?在提出扩招的时候,算了一笔账,当时全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都是用“适龄青年入学率”,即18到22岁应该上大学的适龄青年有多少上了大学。当时中国只有4%,还把夜校、电视大学、大专都包括进去了才只有4%,大专和本科大概只有2.6%,100个18到22岁的青年只有2.6个上大学。当时,印度是8%,菲律宾31%,泰国37%,更不要说美国70%以上了,我们和美国比不了,美国的人均GDP多我们十倍,难道我们和菲律宾也比不了吗?我们的人均GDP超过菲律宾,我们和泰国GDP差不多,为什么菲律宾31%的适龄青年上大学,而我们只有2.6%呢?我们总不能比印度还差吧?印度人均GDP还不到中国一半,印度经济增长率还不到中国一半,为什么印度有8%的大学入学率,咱们只有4%呢?大家都知道咱们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上大学多难啊!我们当时的思路是“精英教育”,我们国家拿不出钱来,所以我们不能办那么多大学,事实证明,大学真扩招了就有这么多“精英”。
现在有种说法,大学生失业,这些人并不是因为上大学失业了,如果不上大学没准早就失业了。因为这些人不是大学扩招了从天上掉下来的,他们早已在这个社会上了,如果不上大学没准高中就失业了,不上高中没准初中就失业了,上了大学,哪怕失业很快也能找到工作,一辈子还能做出更大的贡献,他自己也能有较好的生活。
另外一个说法,我们大学掉价了,含金量不高了。
当然,任何一个社会只要扩大了教育,那么扩大到最后一个也叫大学生,比如第701个大学生可能没有十年前第101个大学生水平高,因为招生扩大了7倍,学生的素质会差一些,如果拿现在的700万的最尖子学生和那个时候的100万比,现在学生肯定比那个时候更好,因此这些都不能成为理由。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经济增长那么快,我们扩招后,现在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是22%到23%,现在上大学没有那么难了,尽管每次高考还是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牵动着父母、爷爷奶奶的心,毕竟现在上大学没有当年那么难了。
但是,适龄青年入学率只有22%,大学生怎么就找不到工作呢?最近公布的数字,7月份大学生一次就业率是72%到73%,那也就是说到7月份为止,我们还有27%左右的大学生还没有找到工作。其实我们现在的22%、23%的大学生入学率并不高,到现在还没有十年前的菲律宾、泰国的大学生入学率高,怎么就有27%左右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呢?我们走访了很多企业,企业说我们要招人,但是找不到我们需要的人。大学生说我们削尖脑袋也找不到工作,因此,现在是有一个矛盾!
这个矛盾怎么解决,从宏观来说,我们大学生不应该找不到工作,因为到现在为止,我们和同等水平的发展国家比较,我们的上大学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经济增长又是比很多国家都快的!现实是,确实有27%左右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情况是怎么样的呢?第一,这27%并不是永远找不到工作,一般到了十二月份左右大概百分之九十几都找到工作了,还剩了百分之几。在市场经济、双向选择中,有些人就需要一个寻找的过程,那么我们所说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只是半年的缓冲期。第二,和大学生找工作本身的定义有关,我们现在说的是否找到工作是指有没有签劳动合同,没有签劳动合同的不算找到工作,那些在中关村店里跑的、甚至自己创业的,都不算已经找到工作了。在计划经济时代确实每个人都有工作,我是77级、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我们毕业时当天宣布,第二天拿着行李走人,每个人一定有工作,一个萝卜一个坑,那是完全分配的,你不去不行,有个别同学闹意见,最后也要去分配的单位工作,那时候分到哪儿到哪儿。我们现在是大学生自己选择了,很多大学生有两三个工作机会,但是很犹豫。大学生都愿意在大城市、都愿意找好的工作,确实不太容易,但总体上来说,这里面还是有问题,真正问题在于什么地方?大学生失业或者就业难并不是今年才有的,由于金融危机,所以把很多问题都归结于金融危机,但实际上,百分之七十几的就业率已经很多年了,并不是今年才有的,实际上今年的就业率反而比往年还多了一点点,因为政府等各级部门都非常重视。也就是说每年到了7月份毕业时,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失业或者没找到工作这种现象并不是一个短期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应该引起社会的注意,应该想办法解决。大学生毕竟是社会挑出来的精英,高中生、初中生失业还情有可原,大学生经过那么多年的学习和训练,家长花了那么多钱,国家给这么多钱来培养大学生、他们自己也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失业的症结在哪里呢?为什么大学生就业这么难呢?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认为我们的大学教育和市场需求不太吻合,这个非常有关系。我们很多企业说我们要人哟,但是找不到我们需要的人、我们满意的人,大学生又找不到满意的单位。大家可以看到每次公务员招聘都是人山人海,大家都想去当公务员,还有个现象就是大学生跳槽非常普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工作,一年以后相当部分又换了一个工作,因此,现在很多企业不愿意要大学生,招来后凳子没坐热就跳到别的地方去了。大学生不稳定,为什么呢?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经济结构一日千里的变化,而我们教育还跟不上,教育和课程相当部分还是一种“精英教育”的方式,培养学者、工程师、科学家、教授的方式。77级的时候,招收了29万大学生,是现在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是十届的中学生考大学,招收是现在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毕业的大学生能找到比较好的工作,或者说能分到一个比较好的工作,扩大二十倍以后,要保证每个人都有这种机遇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或者我们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没有及时的改进。但是,换句话又说,现在企业找不到满意的大学生,主要抱怨在哪一方面呢?抱怨大学生书本知识还学得不够,学的学科和企业应用不吻合,觉得大学生不懂人情世故,能力不够?雇用大学生短期内根本上不了手,或者根本解决不了要解决的问题?我了解了很多企业,他们认为更多是后者,更多的认为我们大学生的能力太差,特别是待人接物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太差。所以,企业在面试时,觉得很多大学生短期内训练不出来,根本不是想要的人才。如果说这三种能力即使大学改革了,教材变了,在大学里能解决吗?我怀疑。比如说大学开设能力课、待人接物课,让老师在课堂上讲,同学们按部就班考试,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不知在座的有没有从企业或者单位来的?你们在招收大学生时,你们觉得这种能力能在大学培养出来吗?我很怀疑。那么怎么办呢?如果这些能力都不是在大学里培养出来的,现在这么多的独生子女,很多人归咎于“独生子女政策”,在家里都是娇生惯养,所以没有这些能力,因此要解决问题得先解决独生子女政策,独生子女政策至少18年后才见效,这18年里怎么办?所以,我在想,如果这些能力在大学里学不到,能不能找到别的方法,跳出大学来考虑,跳出大学来培养大学生的这些能力。具体怎么做呢?其他国家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别的国家大学课堂里是不是专门有这样的课程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据我了解,别的国家不是在大学里专门设置这样的课程,更多的是把学生逼到社会上去。我们的大学生初到社会上,碰了几个钉子后,慢慢都学会了,过几年这些人都能游刃有余了。只是一开始特别困难,所以,表现为一开始就业难。其他国家具体怎么操作的呢?主要通过大学生暑期实践来部分解决。美国每个暑假几乎所有大学生都出去,到各种各样的地方打工,这叫做“暑期实践”。美国的暑假有3个月,以前我们认为美国的老师真懒。我们当时去美国上学时也觉得他们的老师真懒,暑假竟然有3个月,平时还有很多假期。现在体会到不是美国老师懒,是逼着学生勤奋。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出去实习,让学生去各种单位、工厂、田间,甚至麦当劳干活,工作几个月赚点小钱,更重要的是能够接触真实社会,了解现实社会。我们试想一下,假如我们大学生有很好的暑期实践系统,一个大学生有四年的暑假实践,头年有3个月到农村去,到村委会干3个月,真正体会农村是什么样。第二年到一个民营企业打工,去看看小型的民营企业是怎么运转的。第三年到一个大型的国企,看看自己是否适合国企的工作,是否喜欢国企的机制,甚至到政府部门打杂。这样几次实践后,在四年中什么都接触一下,大企业、小企业、农村、国企、政府都做了一段时间,比较了解了社会,了解了很多行业不同工作人员所做的工作。明白了原来一个小职员在一个单位很长时间的工作就是端茶、倒水、扫地,知道原来自己不喜欢政府部门,原来自己喜欢小企业,因为小企业的老板很欣赏自己,在小企业里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没准几年后,自己还有机会当老板。
中国大学生有这些经历后,第一清楚了自己的目标,不像现在的大学生好高骛远,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而出去就碰一鼻子灰,因为在暑假实习期间,他已经好几次碰灰了,而一个实习生,人家对他要求不高,他自己要求也不高,相对的适应能力就好的多。另外一个,让他对社会有所了解,知道各行各业在干什么,能清楚自己喜欢什么,等到毕业找工作时,他的心理期望值就没有那么高。反过来呢,社会对大学生也有所了解,在国外,很多的大学生找工作,实际上在暑假实习时就在工作了,因为表现不错,毕业后直接到实习单位上班了。甚至都签约了,所以第三年第四年的暑假对国外大学生非常的重要。相当部分就签约了,工作几个月后,企业就对学生有了个了解,知道他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并且,经过了这些实习,大学生也成熟多了,待人接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就强多了。也就是说经过这些实践后,大学生已经是半成品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了,那么有了这些操作,既可以部分的解决失业问题,并且大学生的能力也有了大大的加强。
稍微老一辈的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1964年的时候,毛主席当时就提出了教育改革,要“学工学农学军”!我们初中时就到了农村,一个学期内,一个月在工厂,一个月在农村,一个月在军训,还剩下一个月学习。有没有好处呢?也有些好处,很小的时候就了解了很多东西,但是有点过分了,第一,太小了,西方提倡去实践不是中学生、小学生去实践,我们那个时候几乎都是中学生、小学生在“学工学农学军”,而真正的大学生倒没有去。中学生、小学生去实践,他们的能力还不够,其他国家也都是大学生去实习。第二,我们当时实习是学校组织的,而现在实习完全由自己找,并且这种实习和学校组织的“毕业实习”还不一样,毕业实习是和专业相关的实习,由学校组织的,和我现在说的暑期实践不一样,那种学校组织的实习对社会的了解、能力的培养远远低于我现在所说的暑期实践。
因此,我认为,大学生的暑期实践应该当成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作为大学生的一门自选课程。与此对应:
第一,延长大学生的暑期时间,从2个月延长到3个月。第二,全社会帮助大学生,吸收大学生做暑期实践,这个需要社会的帮忙,在国外,政府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配合吸收大学生的暑期实践。我们现在都在谈企业及政府的社会责任,把吸纳大学生实践当成企业的社会责任,在暑期尽可能多的招收大学生来企业实习,把这个当成企业的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国家也要承担一点教育成本,比如安全的成本,在实习过程可能出现的事故等,国家要给所有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买一个保险,出了问题由国家承担。第三、发动校友会,每个校友每年或者两年帮助一个校友暑期实践,要让校友帮助找个工作不太容易,但是帮着暑期找一份3个月的实习机会还是容易做到的,让暑期实践变成一种社会风气,这样可以相当部分的弥补大学生能力不够、适应能力不强,对企业不了解或者企业对大学生不了解,让大学生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尽早参与社会、了解社会,学习一些大学里学不到的东西。有了这些训练,大学生四年毕业后和没有这些训练大不一样了。受企业的欢迎程度将会大大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也会有很大提高!这样,我们的大学教育,可能比现在好的多。这就是我为什么提出来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能只盯着学校,我们要在校外找办法,这就是我提议的办法。谢谢大家!
现场交流部分
提问1:我来自企业,我认为大学里学到的知识老化,和社会脱节,所以教育改革还应该是大学本身进行改革,因为当前大学不能很好的解决是进行素质教育还是技术教育,培养专才还是通才,所以,我们企业招收暑期实践和招工一样困难。
汤敏: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当前我们大学能够在四年里培养出脱胎换骨、完全适应社会的人才也很困难。很多人不记得大学里学到什么东西,只记得老师的音容笑貌。大学本身到底是一个通才的学习还是一个专才的学习?全世界的人都在争论此问题。上大学期间,老师教课本知识还行,而教课本之外的实践知识,很多老师就会力不从心,把太多希望寄托于大学的教育改革来解决此问题,我觉得也不现实。最好两方面都要改,大学要改革,最缺的还是实践知识。
企业招收暑期实践和招工一样难,实际上这个问题是可以改变的,现在招收大学生暑期实践的企业还太少,如果很多企业都把招收暑期大学生形成一个制度,这个情况会好一些。另外一个原因,企业像招工一样的招收大学生暑期实习也不是一件坏事,让学生早早知道面试的流程及注意事项,大学生在社会上学习的知识不亚于在书本上学习的知识。
提问2:大学生找工作难,我认为是源头的问题,我们国家城乡差异、内陆城市和沿海城市的差异太大,民营企业融资很困难,大学生都愿意去当公务员,去大企业、大城市,我认为通过几个暑假的实习很难把关键问题解决,应该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异、大小城市的差异等。
汤敏:我同意你的观点,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但是,在现实情况下,解决那些问题比解决大学生就业还艰难,解决垄断、贫富悬殊更难,等到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再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得等到猴年马月。现在很多去中石油、中石化、政府部门工作的大学生,很多都不满意。现在为什么很多人还都愿意去那些单位工作?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那些单位是怎么回事,进入了那些单位才发现工作很枯燥,没有发展空间。有时候很多东西很复杂说不清楚,很多外国人都觉得中国环境不好太艰苦,但是还是有很多留学生回国工作,如果能进入摩托罗拉等这些大企业工作当然好了,进入不了时,怎么办?在市场经济里,遇到这些情况怎么办?应该用市场来调节,清华、北大的毕业生进中石油还有可能,差点学校毕业的学生没准就得回到二流城市。社会的不公正、不公平一时很难解决,我现在提出的是立即可以执行的办法。从我们大学生来说,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到底是什么方向还不清楚,能够进入政府部门、国企工作毕竟是少数,最新资料显示中国现在90%的就业机会来自300人以下的小企业,而中石油、中石化一年能吸收多少大学生?这个问题很复杂,在现有条件下,我们现在考虑的是第一步应该做什么,这是我提出的观点。
提问3:汤老师,我认为你讲的教育主要是大学老师的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我想到了另外一个方面,即我们大学生自己的教育,我们大学生是不是缺乏一种自立、自助、创新能力的教育?大学生应该适应这个社会,我们上学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生规划?即大学规划。
汤敏:我同意你的观点:大学生应该有自我教育,应该有规划等等。大学生每天都在自我教育,但是,问题是他的需求从哪里来?对这个社会的认识从哪里来?关在校园里怎么规划都是空中楼阁。如果到了社会上,走了一圈后反而会产生这种需求。大学生自我训练很重要的一个渠道就是大学生社团,现在国外大学生社团非常活跃,包括我们上学时也是这样的情况。如何把大学生社团进一步活跃、开展起来?社团可以训练大学生的组织能力、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实际上都需要跳出大学去考虑的问题。
提问4:大学生就业难,关键是市场需求不够,需要改变经济结构。我国南方有很多制造业,制造业不需要那么多的大学生,因此我认为要改变大学生就业难,需要改变我们的经济结构。
汤敏:我部分同意你的观点。世界上不是只有中国和美国,比如泰国,泰国不是服务型的国家,也不是高精尖的国家,为什么大学生基本上都能就业?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很多,他们也有很多大学生。我们国家南方做鞋的工厂不需要大学生吗?不见得。生产线上不需要大学生,但是管理人员、工头、会计还是需要大学生。如今,聘用大学生也不是很贵,大学生有知识有能力,为什么不用大学生?根本问题是经济结构改革,但是这种问题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现在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只要比现在好一步,哪怕是渐进式的好转,我们也要努力。
提问5:我从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角度来切入此问题,我的“瑞英中国”大概有20&多个志愿者,是一个非营利的,也算是一个NGO,在这些志愿者中,有人问“怎么做好志愿者”,从NGO看,2003年开始到内地,到2008年,慈善事业有一个井喷的状态,可能也是因为汶川地震的原因,2007年和2005年制度刚刚初步完善。从慈善事业和慈善机构角度看,和CSR的企业责任应该要挂钩的,包括在慈善机构里,血统单一,这是它的缺点;再一个原因,就是制度不完善,可以说NGO处于蛮荒状态;第三,企业没有学会理财,即中国遗产没有制定法律,像卡耐基基金会、比尔盖茨基金会把挣得的钱都投入到基金会里,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们没有形成这样一个机制,没有和CSR联合,实习生根本不可能进入到企业中,因为企业没有责任去培养这些学生。在企业里的实习生、志愿者,其实就是变相的被榨取他们劳动的劳力。我感觉志愿者素质确实不高,做事比较吃力,他在NGO中可以得到工作经验,以后在一个营利的企业中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是非常利欲熏心的一个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怎么解决?我觉得CSR必须起到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再一个,大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独立思考的品质,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创新,这是我的浅见。
汤敏:我同意你所说的大学生应该独立思考,应该有创新,我们国家NGO、非营利组织还不够。国外,非营利组织占整个就业市场的10%左右,是个非常巨大的市场,这就涉及到这些组织的钱是从哪里来,一些小的非营利组织运作起来确实很困难,但是反过来对我们大学生才是个机会,等到条件好了,再进入只能打工,正是草莽时代才容易成功,所以就看我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提问6:前一段时间,有一个NPI的宣讲会,NPI非常提倡大学生在慈善机构实习,大学生实习时没有工资,或者以慈善事业做为自己的真正事业,我认为不要把慈善事业当成自己真正的事业,这样会影响你的生活,为什么?因为在慈善机构工作得到的东西没有在营利性的企业里得到的那么多。
汤敏:我不能完全同意你的观点,因为个人的爱好不同,有些人就是逐利愿意多赚钱,但是另外一些人就是愿意献爱心,愿意做志愿者。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为什么西方有10%的人愿意做慈善事业?慈善事业不只是志愿者,他们的工资也是社会平均工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相当部分的经费来自政府。
提问7:我认为如果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足够完善以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如今,所有人都关注这个问题,都是计划经济的后遗症,过去大学生由国家分配,现在国家不管分配了,需要自己找工作,我认为,现在这个问题被严重的夸大了。
汤敏:我明白你说的意思,社会保障体系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有失业保险,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马上领失业保险金,这样就没有问题了吗?其实不是,大学生不愿意领失业保险金,大学生自己心理上的压力很大,他们愿意为社会做贡献。在很多国家,大学生是不能领社会保险基金的,因为他们没有工作过。除了非常出色及少数极差的,大学生很多是中间层次,如果我们推一把,他们就能很快的适应社会,找到工作,我们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推他们一把。
提问8:我是宁夏人,在北京读的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我2007年毕业,我们那一届全部都是定向,都是公务员,我已经工作2年了,我没有去当公务员,因为2006年,我参加了外交部下属单位指导的一个项目,打工了2个月,然后感觉这不是我想要的工作,我现在在外企工作,2年间没有换工作,我很喜欢自己的工作。我有些同学在政府部门工作,尽管领导承诺很多,但是做的很不开心,因为他觉得自己学了很多的本事都用不上。我特别同意汤老师的观点,大学生要走出校园去看,央企是自己喜欢的地方吗?只有比较了,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干什么,比较了才能更了解自己,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才能更负责任,大学生如果有暑期实习的机会,一定是对的,企业也不存在榨取大学生,因为企业要培养大学生也是要花费很多代价的。我想问汤老师一个问题,你在实行此方法的时候,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主要的障碍在哪里?
汤敏:我认为企业雇用大学生暑期实习是个双赢结果,大学生实习后了解了企业、也了解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将来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一个理想化的市场经济中,最好是每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人最大的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定能做的好而且不觉得累。人有不同的爱好,每个人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很重要,而且更容易成功。很多人因为当时一个小小的阴错阳差的事情,一辈子就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了,如果一个人没有找对自己的工作很有可能会难过一辈子,一辈子都不开心,这样的人生多难受啊!反过来如果一辈子都很高兴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多好啊!找工作开始的前两年很重要,社会给了大家更多的选择、更多的认识。
目前没有人反对,只是我们目前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全社会都来帮助大学生,所有的企业都应该尽一份能力,每年暑假尽可能多的招收大学生实习,国家鼓励一下那些在这方面做的好的。大学生去单位实习,帮助了企业,同时自己也学到了知识,了解企业、了解自己。这个事情完全靠企业、靠社会道德不够,需要国家的支持。
提问9:不颠覆目前的体制,在当前体制内找到一些良性的因素、较好的渠道去解决问题,逐步达到成熟的阶段,这是我理解的你讲座的主题。最近有学生因为找不到工作跳楼自杀了,我认为我们目前缺乏一种制度安排,应该建立一种机制去指导学生,让他们有机会接触社会,让他们知道社会的多样性,帮助他们给自己正确定位,每个人首先要能够养活自己、养活父母,经历一些挫折后,当他们面对压力时,才不至于出现极端的事情。因此,我认为暑期安排学生实习是非常好的一种积极的方法,不存在压榨。第二,我们能不能更多的提倡职业教育,现在企业需要真正有技术的技工,收入也不错,学生把实践和学业结合起来是未来很好的一个方向。
汤敏:很高兴又多了一个知音。我认为大学生暑期实践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是人生正式起步之前能够接触到多种各样的东西。在四年中有四五个暑期实践机会,毕业后这是不可能的了,一个人一旦工作了,再换工作时会有很大的牺牲,而实习单位也不会对暑期来社会实践的大学生要求太高。我从来没有当过官,没有在政府机关工作过,没有在企业工作过,在企业里到底做什么我也没经历过。如果我在企业里会不会做的更好,我不知道,也没有机会知道。如果在人生刚刚准备启程的时候,有一个机会让我们去实践、去体会,这将会改变一代人的就业观和人生观甚至财富观,很多东西都会改变。人,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非得去做了,才能慢慢体会出来。
第二,你刚才说的观点非常对,也是我一直都提倡的,即建设性批评,在我们国家存在很多问题,提批评很容易,但是现在我给自己提出一个要求,批评某个事情时,提出比原来的方法更好的解决方法,这才算你牛!这个事情很难做,拿出一个比原来更好的方法,这就是建设性批评,这样做才特别有意义。至于新方法是不是一定比旧方法好是另外一个问题,至少要朝着积极的方向去想,怎么改革会更好?而不是颠覆性的,很多事情搞成颠覆性的到最后就会折戟沉沙。
提问10:感谢老师给我发言的机会,我是学人力资源的,很感兴趣,今天的话题。我从两方面考虑这个问题,一是书本知识和实践脱节,从我自身就业经历而言,当时我在大学里学的人力资源,我认为大学设置这样的专业是非常不科学的,在大学里,给我们上课的是博导、教授,他们没有在企业里实践过,在大学里老师授课的好坏不是根据学生的评语,而是看在哪个核心期刊发表了什么样的文章,很多老师以发布论文为目的,而不是致力于教我们实际的知识,我大学毕业后,从一个小职员做起时,我才发现在大学里学的东西现在很少用的着。第二我现在工作的企业也会招聘一些大学毕业生及海外归来的学生,发现不仅仅大学生就业难,海归就业也很难,我认为也是因为他们在海外所接受的教育和中国市场需求不匹配,所以,大学里所学知识的实用性真的很重要!还有一点就是大学生应该较早的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在刚刚进入大学时很多学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因此多听讲座、参加大学生社团、去NGO等做兼职,多做加法,才能多了解社会。不要将来后悔,做学者的后悔当初怕影响学习,没有更多的去实践、了解社会;早早走向社会的同学,后悔当初没好好学习,知识不扎实,因此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很重要,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汤敏:其实人生就是有后悔。你刚才提到学校教育最好和社会的需求更好的结合起来,但是非常可惜,这方面我们目前做的还不够。现在很多西方国家提倡通才教育,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国外大学的前两年不分专业,一直到第三年稍微分一下,这种分专业也是很粗糙的,大学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的平台,在大学里培养学习能力,而我们国内现在很多大学恰恰不是培养能力。比如:过两个月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查资料,自己研究,然后交论文,才是真正培养能力的方法,而不是现在大学的做法,老师满堂灌,这种方法多简单啊,学生能学多少和老师似乎关系不大,最后考试完事了。如果两个月批改一次论文,这种教育方法对老师的压力多大,老师不愿意这样做。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我们不讨论了,目前大学生只能靠自己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把社会实践实施下去。最后一点你提到了,大学生应该有个人规划,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所以通过了解社会,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提问11:我很赞同老师的观点,关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我再补充一点,就是信息对称的问题。一方面,大学生要明确自己适合做什么、想做什么;另一方面,大学生还要知道市场及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果明确了这两个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就会好一些,虽然暑期实习可以很好的帮助大学生就业,我认为仅仅通过实习还不够,还应该从其他几个方面来补充一下。一个是从社会的角度说,行业协会、政府机构或者一些研究机构给出一些有价值的报告,对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做一个比较详细的调查和描述,做出更科学的指导;二是学校有责任给大学生提供一些机会,对学生暑期实践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实践;大学应该请各行业的专业人才来学校开讲座,让学生在了解当前行业先进技术的同时,对社会也有了更多的认识;三是暑期实践不见得非要等到上大学执行,高中阶段甚至初中阶段就应该有意识培养,上大学之前已经有专业的选择了,在大学学习后期就更容易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
汤敏:非常同意你的几个观点。很多事情都不是一招就能解决的,需要很多方面的鼎力协作,需要很多方法的配合。
提问12:大学生通过暑期实践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大学生不要太多的计较短期的利益,要学会思考,不断的调整自己。我自己是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今年八月份刚刚从美国回来,我也接触过一些大学生,从我个人观点看,现在的大学生和我们当时的那一代的大学生不太一样,我们上学时虽然一堵围墙把大学生和社会隔开了,但是我们上学时还是有很多思考的!现在的大学老师和我们当时的老师比较,责任心少了很多,那个时候很多老师都不计较个人得失,我非常感激他们。现在这个话题有两个层面意思,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难解决,整个市场就那样,几百万的大学生毕业了,注定了一小部分人暂时找不到工作。政府在处理此问题时,应该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国有企业就业机会的不公平性,这种不公平性,将来在社会发展速度变慢时会造成一种不满情绪,大学生即使暂时找不到工作也不至于因为这种不公平而走极端。另外一点政府在制定规则时要更加积极。
从个人角度,我有几点体会,一是,在大学阶段是个积累的过程,要积极的学习,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有待人处事、各种能力的培养、责任心的培养,社会知识的积累,在很多方面增强自己的能力。还有一点就是要考虑我们的大学教育还存在哪些缺失,改变不了时,我们怎么去适应它,比如,中国的大学生的表达方式不是很好,我们怎么去增强这个方面的能力等等。还有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大学生在考虑将来的时候,要考虑长期和短期的平衡,一年内找不到工作,当时的压力会很大,如果心态好,暂时找不到工作也不见得是坏事,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从长远来看的话,有后劲的人未必是当时第一时间抓住机会的人,这一点很重要!第三点是最重要的,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责任心,看长远一点,现在或许有点困难,但是,我们的人生还有几十年,中国的社会绝对会往好的方向变化,所以,看远一点,视野更广阔一点,乐观一点,积极向上。这就是我的观点
汤敏: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唯一有一点不一样的是,你认为我们的社会只能容纳400万大学生,现在有600万大学生毕业,所以注定有一部分人失业,我们的社会不是只能容纳400万大学生的问题,很多时候我可以雇佣大学生,也可以不雇佣大学生,就看你这个人的素质怎么样了,你的素质好,就可以抢到别人的机会,因此就有很多就业的机会,如果你抢不过民工或者职业培训学校出来的学生,那就是你自己的问题。我们的社会不是非白即黑,最终还是我们大学生的自身能力的问题。
主持人:今天汤老师给我们讲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钥匙在于大学以外,具体可以操作的一些方法,还有朋友提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涉及到我们的制度,教育、市场关系及其他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汤老师也谈到这些不是我们一步就能改的,也不是眼下能做的事情。有很多现实的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朋友们也提出来很多可行的方法。
我所认识的美国外交官的两个孩子,我从小看着他们长大,现在都上大三了,他们学校的方法很好,把学生社会活动计入他们的学分,我们目前更多的考虑考试的试卷成绩,但是他们的社会实践占很高的比例,有时候他们来中国实习,到农村扶贫,很详细记录整个的实习过程,怎么帮助的,用什么方法,怎么解决的等等。他们还擅于思考,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但是环境比较糟糕,这将影响世界气候,他们也很重视,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这不是学校布置的作业,而是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敏感注意到的问题,他们利用今年暑假去了内蒙,考察沙尘暴、沙漠化等,拿自己的分析报告,回去后和同学们分享。正如汤老师所说,他们从小社会活动很丰富,社会责任感及观察社会的敏感度都是目前我们的教育所不及的,也是我们未来应该借鉴的!
感谢大家的热烈讨论,再次感谢汤老师!
本文根据演讲录音整理,未经演讲人审阅,如有疏漏,敬请谅解。
文字整理:郑春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白活一回伴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