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高一英语必修1作文第一单元作文题目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 作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 作文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检测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检测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人教版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39次
资料类型:其它素材
文档大小:480KB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第一单元检测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百舸(gě)
峥嵘(róng)
挥斥方遒(qiú)
B.颓圮(tí)
彷徨(páng)
默默彳亍(chì chù)
C.河畔(bàn)
青荇(xìng)
星辉斑斓(lán)
D.火钵(bō)
纤绳(qiān)
忸怩不安(niǔ ní)
【解析】 B项,“颓”应读tuí;C项“畔”应读pàn;D项“纤”应读qiàn。
【答案】 A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________的天职。
②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常令父亲们________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
③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________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
A.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B.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C.义不容辞 责无旁贷 当仁不让
D.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成语运用的能力。“当仁不让”侧重积极主动去做,不推托;“责无旁贷”侧重责任担当;“义不容辞”侧重道义必须性。①句中“天职”强调应当应尽,指的是道义;②句中“承担义务”则更多的是一种责任;③句中突出面对重任,强调积极主动。此题分析语境是重点,故选C项。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B.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
C.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D.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学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主谓搭配不当,主语是“贝母”,“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的发出者是人,因此需要改为被动句,改为“常常被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B项,结构混乱,“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为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并写入法律”的主语实际是“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D项,语序不当,“不仅……还是……”连接的是具有“递进关系”的两个分句,“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学爆炸’的先驱”应为递进的方面,可将前后分句内容颠倒。
【答案】 C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们在谈论真的时候,往往也谈论美。从理论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看,真与美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美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客观感受在大脑中作出的一种反映
②是人们对于事物感知后一种理性的思考
③真往往指的是一种客观事实
④它是要符合真和善的
⑤美一般是建立在真和善基础之上的
⑥是一种感性的认识
A.①⑥②⑤④③
B.①⑤④⑥③②
C.③②①⑥⑤④
D.③⑥②①⑤④
【解析】 注意标点符号和句间关系,特别是横线前面和后面的句子的提示作用。从前文看,接续的句子应该先谈论真,再谈论美。③②为一组,谈“真”;①⑥⑤④为一组,谈“美”。主要区别在于②⑥两句,只要注意到③句中的“客观事实”,就应该知道与它相接的是②句而不是⑥句。
【答案】 C
二、阅读鉴赏(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诗歌的音乐性
“诗歌”,本义就是诗与歌的组合。诗是歌的。作为最高的语言艺术,音乐之美是诗歌本身应该具有的特质。有人理解,诗歌的本质就在于使诗歌这种语言艺术音乐化。这或许有些绝对,但诗歌作为特定的艺术形式,从自在的意义上追溯,诗的产生同音乐一样,由节奏而起。从早期人类的痛苦、快乐、愤怒、恐惧等等,首先是因为生理和心理的直接反应而发出的不同声响,逐步丰富为表达欲求和情感的高低节奏,由此,有了叹,有了咏,有了歌。再经历一个漫长的文明过程,人类创造了文字,把这些叹、咏、歌记录校正下来,才有“诗”这种特殊语意的文体。诗和音响、节奏共生。从自为的意义上说,古典主义诗人席勒说:当我坐下来写诗的时候,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的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对内容我并非总是有确定的理解。象征主义诗人瓦莱里说:“诗是一种语言艺术,某些文字的组合能够产生其他文字组合所无法产生的感情。”在他看来,诗歌的本质就在于使诗歌这种语言艺术“音乐化”。
中国古典诗词,历经曲折,从民间到庙堂,一个明确的目标从未改变,那就是格律的完美,塑造诗的音乐灵魂。从原始诗歌的有音而无义到音义融合的唐诗、宋词、元曲,这就是一个民族诗歌音乐化的过程。诗歌与音乐共存。
从“五四”开始,新诗的创造者和承继者们的努力径向是清晰的。胡适是中国新文学革命的领军人物,是新诗的首批试验者。他振臂高呼“诗体大解放”,“作诗如作文”,面向底层,白话入诗,尽管在形式上彻底变革,但还是有节奏和韵律的。俞平伯进了一步,在新诗的节律音响上多有努力。待到创造社、新月派,更加注重诗的音乐性,闻一多的《诗的格律》规定新诗“带着镣铐跳舞”,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审美构想,对新诗的成长做出重要贡献。当代以来,众多的诗人为新诗的成长付出更多的努力。20世纪70、80年代的朦胧诗,虽然内容发生深刻变化,但形式上依然坚持着民族的方向,牵挂于华美的韵律和音响。这个过程曲折无比,新诗的进步也是不争的事实。
如歌的词语组合。它们不仅以逻辑意义安排、组织语句,更注重按音调、节奏、旋律要求调整词语位置和秩序。在诗人的手里,词语是被情绪浸透的音响。他们影响听众不仅靠词义,更依靠情感与语义同位的旋律。纯美的音响揉入词语的逻辑和质料当中,互证互文,用富有激情的音响碰撞、也就是吟诵取代苍白理性的逻辑朗读。当然,这种抒情色彩浓烈的诗,阅读起来会被疑为浅白。这不奇怪。重于音乐性的诗歌很难甚至不主张使用晦涩的隐喻和暗喻,也不接受深奥繁复的抽象说教,更不依靠古怪艰深的生僻用典。但是,它以和谐的音响,旺盛的激情,单一朗诵者与万千听众的交流互动,感染你、激动你、号召你。这就是它的魅力,是它应该而且能够保持生命力的理由。
5.下列关于诗歌与音乐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诗歌”的本义是诗与歌的组合,因而音乐之美是诗歌本身应该具有的特质。
B.有人认为,诗歌的本质就在于使诗歌这种语言艺术音乐化。但作者并不认同这种看法。
C.从自在的意义上追溯,诗的产生和音乐一样,由节奏而起,早于文字的出现。
D.诗人席勒认为,诗歌的创作主要在于体会其音乐性,而不必理解诗歌的内容。
【解析】 A项“因而”强加因果;B项“作者不认同”原文无据;D项曲解原文“对内容我并非总是有确定的理解”不是不必理解。
【答案】 C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词的发展历程中,从民间到庙堂,从有音而无义到音义融合,一个明确的目标从未改变,那就是格律的完美。
B.新诗的首批试验者胡适,虽然提倡“诗体大解放”,主张白话入诗,但他的诗歌还是讲究节奏和韵律的。
C.闻一多的《诗的格律》规定新诗“带着镣铐跳舞”,其中“跳舞”喻指内容要自由,“镣铐”喻指诗歌的形式要求。
D.20世纪70、80年代的朦胧诗,虽然内容发生深刻变化,但形式上依然追求音乐性,过程虽然曲折,但诗歌依然是进步的。
【解析】 “中国诗词的发展历程中”,范围扩大,原文“中国古典诗词”。
【答案】 A
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不仅以逻辑意义安排、组织语句,而且注重按音调、节奏、旋律要求调整词语位置和秩序,将词语进行如歌的组合。
B.词语是被情绪浸透的音响,当纯美的音响与词语相结合,就能用富有激情的音响碰撞,也就是吟诵取代苍白理性的逻辑朗读。
C.作者主张诗歌应具有音乐性,那些使用晦涩的隐喻和暗喻,接受深奥繁复的抽象说教,依靠古怪艰深的生僻用典的诗歌,不可能具备音乐性。
D.诗歌能够保持生命力的理由在于它以和谐的音响,旺盛的激情,单一朗诵者与万千听众的交流互动对读者进行感染、激动与号召。
【解析】 原文是“重于音乐性的诗歌很难甚至不主张使用晦涩的隐喻和暗喻,不接受深奥繁复的抽象说教,更不依靠古怪艰深的生僻用典”,不是不可能具备音乐性。
【答案】 C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日子是什么
日子是散落着泥土的小蒜和野葱儿
是一根蘸着水搓好的麻绳
日子是四千个沉寂的黑夜
是驴驮上木桶中撞击的水声
日子是雨天吱吱响着的杨木门轴
忽明忽暗地转动我疲惫的梦境
日子是一个含在嘴里止渴的青杏儿
是山塬上烈日下背麦人的剪影
日子是那密密的像把伞似的树荫
正从我酸痛的胳膊上爬向地垅
日子是储存着清甜思绪的水罐儿
正倒出汗水和泪水来哽塞我的喉咙
8.诗人说“日子是四千个沉寂的黑夜”,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经历以及蕴涵着怎样的感情?(4分)
【解析】 从诗歌选用的意象和表现的内容来看,不难发现诗人有农村生活的经历,这段经历中饱含着诗人对这种生活的独特感受。
【答案】 诗歌写出了作者农村生活经历的亲切而苦涩的体验,其中蕴涵着孤独和痛苦之情。
9.诗人为什么说“日子是储存着清甜思绪的水罐儿/正倒出汗水和泪水来哽塞我的喉咙”?(4分)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作者用来比喻日子的一串事物的含义,小蒜、野葱儿、麻绳、黑夜、梦境、青杏儿等等。其中有苦有甜,有辛酸也有期望。
【答案】 因为我们经历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要经历苦难的,当我们回忆过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中有我们辛苦的汗水,也有成功的泪水。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2分)
闻一多的转变
从1927年到1943年秋参加“民主运动”时,对现实满腔热血又倍感无奈的闻一多一直埋头书斋,对《诗经》《周易》《楚辞》、远古神话和金文甲骨等传统文化都作了深入的研究。作为学兼中西的诗人学者,他将中国传统的考据校勘之学与西方现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熔为一炉,作了开创性的工作,其成就迅速享誉学界。
此时的他埋头故纸堆,有意过着避世的生活。抗战初期避难云南时,除上课外他平日很少下楼,以至友人皆劝他“何妨一下楼呢”,他竟因此得到“何妨一下楼斋主人”的雅号。不过,生逢时时面临民族危亡的近代中国,要成为对政治毫不关心的学者几乎没有可能。
早在清华读书时,深受渐进改良思想影响的闻一多就对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激进思想十分反感,认为是只破坏不建设。1925年留美回国后,他参加过几次国家主义派在北大召开的反苏反共大会,几乎每次都与共产党人发生激烈冲突。这更加深了他对共产党的反感。
30年代初闻一多曾在青岛大学任教两年。此时,“九·一八”事变使爱国学生运动日益高涨,青岛大学亦三次爆发学潮。在每次学潮中,闻一多都站在校方一边反对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学生也将矛头对准闻一多,甚至发表《驱闻宣言》,指其为“准法西斯帝国主义者”。
直到40年代初,闻一多仍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对国民政府虽有种种不满,但基本立场还是站在国民党一边的。西安事变爆发时,清华大学的教授几乎一致反对,闻一多的态度更为鲜明。平日在课堂上从不提课外话的闻一多此时抛开讲义,怒气冲冲地说:“真是胡闹,国家的元首也可以武装劫持!一个带兵的军人,也可以称兵叛乱!这还成何国家?”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这次转移让这些一向待遇优厚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突然贫困化,许多教授要靠业余经商、到中学兼课或卖文售字才能维持生活。要养活八口之家的闻一多只得给人治印,勉强维持日用。生活的平民化,把这些知识分子彻底赶出了安逸的象牙之塔,使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于是,社会下层的生活与执政者令人触目惊心的贪腐真切地暴露在了他的面前。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一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开始成为一位斗士。这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翼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记》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察”的记述给他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一九四四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取民主的运动中去,直到1947年发表激烈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最后一次讲演”后被特务杀害。
(摘编自雷熙《闻一多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10.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闻一多虽然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上享誉学界,但埋头故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这只是满腔热血的他对现实失望后的一种无奈选择。
B.闻一多想远离政治,并曾因此获得“何妨一下楼斋主人”的雅号;不过,他又不可能对政治毫不关心,因为当时的中国时时面临民族危亡。
C.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定却在挑战五四民主自由的精神,这让深受五四精神影响的闻一多难以接受。
D.赵超构的《延安一月记》等左翼书籍让闻一多对共产党和延安有了新的认识,延安的新社会秩序也让他看到了实现民主的希望。
E.本文以时间为脉络,以1943年春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为界,介绍了闻一多的转变,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
【解析】 A项“埋头故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C项说《中国之命运》一书“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定”不妥,“义和团精神”只是闻一多借以形容此书中的专制主义思想;E项“让读者体会到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中的知识分子只是像闻一多一样的知识分子,而非全部。
【答案】 BD
11.40年代初及此前,闻一多的基本立场一直站在国民党一边。这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5分)
【答案】 ①反感激进思想,参加反苏反共大会;②反对爱国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③认为西安事变是军人称兵叛乱。
12.闻一多思想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对下层的生活和执政者严重的贪腐有了真切了解,②不能接受蒋介石专制主义思想,③受田间诗歌战斗精神的鼓舞。
13.文章题目“闻一多的转变”中“转变”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与理由。(6分)
【答案】 含义一:“转变”指闻一多由学者变为斗士。①由埋头书斋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到全身心投入争民主的运动;②由对现实的无奈逃避到为现实呐喊;③由研究成就享誉学界到为民主献身。
含义二:“转变”指闻一多政治态度的变化。①由站在国民党政府一边到抨击其反动统治;②由反感共产党到希望加入共产党并接受其领导;③由对蒋介石的维护到认清其思想之专制。(将两个含义结合起来也可)
三、语言表达(9分)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前人有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__________①__________,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________②________,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为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________③________,特别是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
【解析】 这是一道语言综合运用类试题,此类试题作答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和句式等内容来考虑。第一空注意前面有“不仅”,补写的应该有“而且”来递进;第二空前面是从反面来假设的,后面有一个比喻是说明假设的结果的;第三空注意“但”前是个分号,“但”后是转折。
【答案】 ①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②那中国诗歌定将黯然失色;③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
15.下面的图片是在2014年全国志愿服务标识征集活动中获奖的优秀作品,请用简明的文字说明其画面内容及寓意,不超过70字。(4分)
【解析】 解答本题一定要读懂徽标,要细心。徽标主要元素有“志”字,“鸽子”、“彩带”和“心”字组成;看懂这些后,再解释其含义即可。
【答案】 示例:该标识以“志”字为基本原型构图,并融入了鸽子、彩带和心字等元素。鸽子展翅飞翔,象征着爱的传递;彩带形成“心”的字样,象征着心与心相连。
四、写作(4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活节奏快,学习压力大,大家很少愿意静下心来去凝视什么,但学会凝视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父母、乞讨者、路边的花草……生活中的任何人和物都有不同姿态,只要细心观察生活,你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领悟。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写作前需要对作文题材料进行认真分析。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1)细审题。这则作文材料的关键词语是“凝视”。什么是“凝视”呢?“凝视”不同于一般的“观察”,也不同于用心“审视”,更不同于随性的“一瞥”。“凝视”是指专注地看,全神贯注,目不转睛。“注视”一词与它很接近,但又不一样。它在材料的独特语境中,有一种凝视万物、有感于心的情状,触动了心弦,点燃了心香。因此这里的凝视,不是简单的“看”,还应该包括深刻的“思”。(2)选角度。这道作文题的写作角度有很多,凝视的对象,可以是万事万物。可以是具体的,如凝视花草、凝视父母、凝视月亮等;也可以是抽象的,如凝视生命、凝视崇高、凝视寂寞等。可以是巨大的,也可以是渺小的;可以是遥远的,也可以是邻近的;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止的。
【佳作展示】 
迟到的凝视
当我看到他的那一刻,他在床沿上坐着,头向下栽着,黝黑的脸上布满了老年斑,穿着松松垮垮的棉衣,唾液滴到了胸前,他在打瞌睡。
这个似乎天天在与生命斗争的老人便是我的爷爷。我是个一生下来就在城里长大的孩子,和爷爷并不亲近。姐是他一手带大的,他生病之后,姐便日夜陪伴着他。在姐第三次向我说起爷爷的病情时,我决定去看一看。
我走向前拿起他手边的手绢细细地为他擦着唾液,他醒了,挣扎着躺下,我扶起他,他却似乎有些抗拒,姐只好上前。我扶着他腿的手突然变得湿热,我就那样怔在那里,泪流满面。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个极讲卫生的人,衣着虽不光鲜却一定干净整洁,如今竟在我面前尿裤子了。
奶奶走了进来,爷爷突然兴奋起来,指着我含糊不清地喊着有人来看他了。我猜他根本不知道站在他面前的是谁。我突然就理解了他对我的抗拒,理解了他的欢喜和落寞。我就这样呆呆地望着他如孩童般手舞足蹈……
他累了,倚靠在床榻上,用很小的声音讲着年轻时的故事。我望着他所剩无几的牙、微笑时深陷的皱纹,突然很害怕他所讲的一切,我害怕他讲完便再也不会讲了。他打了个喷嚏,手却无力抬起,我这才发现他的双手双腿早已肿胀得不成样子。我问他疼吗,他将手缩回,使劲摇头。姐看我又快哭了,就从包里拿出个气球吹起来递给他,他竟像我小时候一样笑着接过,气球却在碰到他手的那一刻成了碎片。
他怔住了,然后开始哭。我再也忍不住,冲出了屋子。我坐在门外,看着天空,泪却顺着脸颊滑到脖颈。我回想不起有多少时日没有见过他,回想不起他曾和我说过几句话,我只知道他就是用这双粗糙到将气球扎破的手养育了爸爸和爸爸的兄弟们,我只知道他早已神志不清却依旧谎称没病不给儿女添麻烦,我只知道他希望有亲人来看望他。我来得太迟了,我想明白得太迟了,我不知道他还可以在这世间停留多少时日,我不知道还有几次机会与他相见,我不知道他是否能记起我的存在,但他是我心中最好的爷爷!
我走进屋子,他早已在姐的安抚下睡着了,安详得像个小孩。他一天要这样睡十几个小时才能有那么一会儿的精神。我凝视着他,想细细地看他的每一道皱纹,倾听他均匀的呼吸。可惜,我的凝视,太迟了……
【点评】 这是一篇凝视病中爷爷的文章,句句动情、字字感人。文章以时间先后顺序来行文,表达的是对爷爷迟到的凝视,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爷爷的歉疚之情。文章以“迟到的凝视”为题目,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用几个不同的镜头来叙述自己对爷爷的凝视。这几个不同的镜头都非常具有代表性,不仅充实了内容,而且也强化了文章的主旨,即“要珍视身边的亲人”。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写作练习及单元测试题
资源简介:
约10240字。
  心音共鸣
  停下手中的笔,合起面前的书,关闭电视节目,拔掉电脑插头,站起来去照照镜子,看看我们自己。我们是否能从中看到父母的恩赐、社会的馈赠、世界的影子————
  请以“看看我们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
  1、立意自定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
  3、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航
  这是材料加命题的形式,首先我们必须注意材料的指向作用。材料先有一段引子,停下笔等,但这只是引子而已,重点的在后边的引导性的话,“我们是否能从中看到父母的恩赐、社会的馈赠、世界的影子————”这段话和前边的引子构成一种完整的意思,我们要停下来看看自己,反思自己,从自己身上找找一些东西,诸如“父母的、社会的”等。
  看具体要求,以“看看我们自己”为题,文体等“三自原则”。“为题”很重要,所写的必须符合此题目要求,具体说:
  a.对象是“我们”,是一个泛指概念,可以是以我为代表的一群,针对学生写作的要求,我们最好就是学生这一身份,以这一身份为代表的一代人,这样要求实际体现一种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意图,也让学生有话可说。
  当然,“我们“的外延是很大的,他也完全可以指我们人类,只不过对学生实际写作而言,要有更好的把握意识,表达难度相应较大。
  b.“看看自己“的理解。就出题的意图看,”“看看”应该是强调一种反思,反省,而不是停下来’看看风景”,学生有部分就写成了停下来看看人生路上的风景,这其实是脱离材料的指向来理解题目,有点偏题。
  c.”看什么“呢?我们认为出题者在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关注现实,关注身边事,”“看什么”,人存世上无非如下的几种关系,人与社会,人和自我,人和他人,人与自然,这恰好也能作为看的具体内容:看看自己的成长,反思这个过程;看看身上的一切,包括身体发肤,包括穿着打扮,有多少来自父母,因而感恩;看看自己的气质言行,有多少时代的印记,告诉自己原来是生活在时代的大潮之中,推动这时代大潮的原来有我;看看自己吃的穿的,想象一下这一切都是自然地供给,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自然,热爱自然;很多东西都可入题。
  优秀范文
  看看我们自己
  合上书,放下笔,镜前的我们青春而有朝气。长久地被书本与作业覆盖,我差一点忘记我们还处在最美好的花季、雨季。
  站在镜前,我渐渐地看清了自己,我不是一个只会“之乎者也”的书生,我不是一个只拥有作业与成绩的学生,也不是一台没有感情、没有思想的学习机器。我是一名高中生,固然也是一名站在绷紧琴弦上的高三学生,在拥挤而紧张的跑道上一样可以弹奏出美妙的琴音。
  记得总理在湖南大学的讲话上为我们青少年提出了三个词“此时”“此地”“此身”。这三个词像是三个神奇的音符,编织出了一曲青春的歌声。
  此时,我们即将成年,正走在浩浩荡荡的高考大军中。两种时刻相融,我们应该肩负起更深重的责任。我们很快就要在成人礼中正式成为时代的主人与建设者。而高考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高考不是决定命运的选拔,但高考前为梦想挥汗洒泪的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幽僻(pì)   颤(zhàn)&&&&&&& 动平仄(zè)&&&& 不能自已(yǐ)
  B.参差(cī)&&&& 袅娜(nà)&&&&&&& 混(hùn)沌&&&&& 脉(mò)脉含情
  C.煤屑(xiào)&& 霎(shà)时&&&&&& 猗(yī)郁&&&&&& 揠(yà)苗助长
  D.淅沥(lì)&&&& 孔隙(xì)&&&&&&& 移徙(xǐ)&&&&&& 梵(fàn)阿玲
  2.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翻样子吧。
  B.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C.我开始了解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D.于是我尽可能地轻轻静静,泛舟湖上,而船尾击起的微弱水波还一直延伸到我的视野之外,湖上的倒影也就曲折不已了。
  3.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B.这些展品不仅代表了两千多年前我国养蚕、纺织、印染、刺绣和缝纫工艺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水平,而且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
  C.对于个人独资企业该到哪里申请登记、登记中该注意什么问题?林科长也一一作了回答。
  D.新中国的历史上无法抹去这些名字: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杨利伟……等等,他们伴随着我们走过泥泞,走过贫穷,走过幼稚,走向光荣。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中华文明源流长,经过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 ,我们精神上才有了华夏儿女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下载说明: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一英语必修1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