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海陵王是在冯梦龙 醒世恒言哪本书上有?

自章培恒先生83年对该问题 《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作
》 ( 《社会科学战线》第4期上)
再考证以后,好像有了很多新的发展,知道的人能介绍一下么?(好像以前在华师大学报上看到过从文本统计角度论证过的文章,但是文章名字不记得了,作者
。好像主要是通过数学建模方式研究文本和人物的)
我读书不多, @万海藏 你不要骗我。但是对于 @万海藏 的回答中肆意捏造文学史料误导知乎各位知友,和抹黑胡适的行为实在不能忍。补:这答案已经第一了,其实写的不好,只是为了正视听写的。请大家去赞的答案吧。他的才是真正解题的答案。目的:为文学史断定了红楼梦,金瓶梅,水浒三国,儒林外史无数悬案的胡适,在西游记问题上是不是真的像 @万海藏 转述的那样错得一塌糊涂,做学问,做的那么不堪!我想去看看胡适自己写的西游记考证文章,到底观点如何,引用了哪些证据,是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真的 @万海藏 转述的那么“啪地一声,惊堂木一拍,认定西游记是吴承恩一人所作”小子不才,以前也是个文学青年,买了一套胡适精品集在家里,盛怒之下,今晚翻旧书出来想查证胡适先生对西游记的真正看法,而不想被一个不知道哪里出来的 @万海藏 转述一些胡适的观点误导。胡适精品集 第四本 P233 《&西游记&考证》 结论先上,内容附后:1、胡适上来就解释了丘处机西游记和小说西游记的不同。看来这是胡适和以前学者都达成一致的公论。胡适在这问题上没有失误。2、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一文,第二章第三章的明确的观点是:南宋民间已经有西游记题材的小说3、胡适研究西游记的证据,完全不是 @万海藏 转述的仅仅淮安府志一本,在胡适文中是林林总总一大堆书。观点也不是,铁齿断口吴承恩独创西游记,而是在西游记这个问题上有丰富的考证和长时间线的研究,胡适观点是立体而非单一的。4、胡适全文没有涉及印度十二神! @万海藏 转载说"就像胡适把孙悟空和印度教十二神相混淆一样,印度教十二神其实是从中国的地支概念(十二生肖)借过去的,所以是谁抄谁呢?"。胡适的观点及考证是:孙悟空和印度猴神哈奴曼的相似性。和印度十二神完全扯不上联系!而且胡适内容比较详实准确可靠。各位请看下面内容的胡适原文第5点。@万海藏 不用强加污名给胡适。5、 @万海藏 所转述的观点:一二三四五六七,其实他的7点,都与胡适在文章中的观点大同小异,甚至一致。那些近100年前被胡适提出的观点都是属于胡适的。在贬低"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一番后,抛出“自己的观点”7条标榜自己,似乎已经把胡适都踩在脚下了。引得无关群众一片点赞。殊不知,其实 @万海藏 这些观点很多就是胡适《&西游记&考证》 一文中的。胡适要是看见 @万海藏 的答案真要气的活过来。6、《淮安府志》白纸黑字是把吴承恩写的西游记收入&艺文志&目录,但 @万海藏
活生生的把《淮安府志》的原文从&艺文志&变成&舆地类&。意思即是——吴承恩写的西游记就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小说了,而是吴承恩写了一本类似徐霞客游记地理游记类的作品名字叫西游记而已,重名了。把《淮安府志》的原文从&艺文志&变成&舆地类&,也不知道这位自称“辩方律师”的答案作者看的是《淮安府志·上月刊》还是《淮安府志·下月刊》。7、吴承恩留下的作品中有一篇:《二郎搜山图歌》。其内容和西游记是一个文学路子的。废话,看标题都知道这《二郎搜山图歌》还能是曹雪芹鸟山明纪晓岚写的么?! (..o?_?o..)提供一些内容如下,都是从胡适的《&西游记&考证》中节选的原文,胡适是否不堪,请各位自评吧(打字好累啊 ( ?oωo? ) ):1、胡适精品集 第四本 P234 《&西游记&考证》:『小说《西游记》与丘处机《西游记》完全无关,但与唐沙门慧立做的《慈恩三藏法师传》和玄奘自己著的《大唐西域记》却有点小关系』。2、胡适精品集 第四本 P238~239 《&西游记&考证》:『。。。这一段话还合于宗教心理的经验;然而宋朝初年辑成的《太平广记》,引《独异志》及《唐新语》,已经把这一段故事神话过了。。。这也可证取经故事的神话化了。南唐建国离开玄奘死时不过二百多年,这个故事已成为画壁的材料了。我们虽不知此画的故事是不是神话化了的,但这种记载已可以证明那个故事的流传之远。』3、胡适精品集 第四本 P241 《&西游记&考证》:『罗振玉先生和王国维先生在日本三浦将军处借的一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影印行世。。。书中公分十七章,每章自有题目,颇似后世小说的回目。。。我们看这个目录,可以知道在南宋时,民间已有一种《唐三藏取经》的小说,完全是神话的,完全脱离玄奘取经的真故事了。这部书确实《西游记》的祖宗。内中有三点,犹可特别注意:一、猴行者的加入。二、深沙神为沙和尚的影子。三、途中的妖魔灾难。。。』可见完全不如那个答案中BALABALA悬而又玄的扯几千字解释说书人和戏曲的区别。南宋就有西游记题材的小说,胡适的论证简洁有力!不知黑子是如何黑得下手4、胡适精品集 第四本 P246 《&西游记&考证》:『......使我们明白《西游记》小说——同《水浒》《三国》一样——也有了五六百年的演化的历史:这真是可宝贵的文学史料了。......』.......省略号代表其实胡适为这个句话论证举例写了第二第三两个章节的内容,字数太多不便引用了。有的答案黑一遍胡适后堂而皇之的写:“我给出我的结论。第一,西游记确实没有作者,西游记最初以平话本存在。。。 第四,在万历至崇祯朝的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明朝可能存有好几个不同版本的西游记,相互竞争,也相互融合。。。”这根本就是胡适第二章第三章花了两个章节论证的结论啊。偷别人的思想比偷别人钱财,的确更不易使人察觉,但是偷钱财的人大多钱财匮乏,偷窃思想的却是那些自己有一点小文化却贪婪虚名求而不得的文化投机犯,更招人厌恶。5、胡适精品集 第四本 P246 《&西游记&考证》:『我依着钢和泰博士(笑崩,脑补100年前文化大拿的翻译和B站野生字幕翻译队是一个路子)(Baror A.von Stael Holstein)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纪事诗《拉麻传》(Ramayana)里寻得一个哈奴曼(Hanuman),大概可以算作齐天大圣的背影了。。。』胡适写哈奴曼的内容字数太多了 (?_?) ,我懒得打字了(;¬д¬) 哈奴曼的神话各位自行百度,很多人都会认可胡适关于哈奴曼大概算作齐天大圣的背影的观点吧。也不知道某些答案的作者是听哪一位肛和苔博士的指引得出胡适混淆印度十二神和中国十二生肖的史事。6、胡适精品集 第四本 P255 《&西游记&考证》:『现承周豫才先生把他搜得的许多材料抄给我,转录于下:“天启《淮安府志》十六,&人物志&二,近代文苑,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又同书十九,&艺文志&一,淮贤文目,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各位看懂了吗,我解释下,《淮安府志》把吴承恩收入&人物&类目,把《西游记》收入&艺文志&,而不是某些答案中“以上三个证据分遭辩方律师反驳如下,第一,吴承恩的【西游记】与同时代的作品如【南游记】等等一起被归于舆地类(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就是说,周豫才给胡适说,西游记是记录在《淮安府志》&艺文志&里的,胡适也认可所以写在书里作为证据。而有些自称“辩方律师”的答案作者说西游记是记录在&舆地类&——吴承恩写的西游记就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小说了,而是吴承恩写的一种类似徐霞客游记地理游记类的作品名字叫西游记而已,重名了。活生生的把《淮安府志》的原文从&艺文志&变成&舆地类&,也不知道这位自称“辩方律师”的答案作者看的是《淮安府志·上月刊》还是《淮安府志·下月刊》。7、胡适精品集 第四本 P258~259 《&西游记&考证》:『最可惜的是我们至今还不曾寻到吴承恩的《射阳存稿》。。。幸得《山阳志遗》里录有吴承恩的诗十一首,我们转载几首在这里。。。』一共是三首诗,一首散文诗《二郎搜山图歌.吴承恩.322字》,尤其这个《二郎搜山图歌.吴承恩》,我懒得打字和粘贴了,粘贴了也懒得排版,附上百度百科的连接,我看了是原文。请各位读过这篇记录在的《山阳志遗》(就是最早把吴承恩找出来的那个清朝文人吴玉搢写的书,这些吴承恩的诗都来自他的山阳志遗的卷四,这里面有3千多字是写吴承恩的)吴承恩作品,自己想一下,文中“二郎”“搜山”“猴老”“狐娘”“水怪”“青峰”“金锁”“毒龙”“五鬼”“群魔出孔窍”,写二郎搜山图歌的吴承恩和写西游记作者是不是同一个思维路径图的,各位自评吧。手疼~为了不让坑蒙拐骗的答案欺骗更多的知乎er。各位看完没看完的都点个赞好么~⊙﹏⊙‖∣
我被卡在这个问题上十多年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新进展就是暂时还没有重大进展。反对吴承恩作者说的人越来越多,但都给不出有力的候选人。最大胆的做法也只是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西游记首次采用了作者“无名氏”的说法。支持吴承恩作者说的理由是相似的,反对吴承恩作者说的理由却各有各的不同。支持吴承恩作者说的学者:胡适、鲁迅、郑振铎、蔡铁鹰、苏兴、彭海、张宏梁、谢巍、刘怀玉、颜景常、杨子坚、钟扬、陈澉、廉旭、张秉健、宋克夫、刘振农……反对吴承恩作者说的学者:章培恒、杨秉祺、陈君谋、金有景、张锦池、刘勇强、黄永年、李安纲、黄霖、孙国中、胡义成、张静二、张易克、陈敦甫、陈志滨,日本的小川环树、太田辰夫、田中严、中野美代子,英国的杜德桥,美国的余国藩……西游记作者候选人:丘处机、华阳洞天主人、陈元之、李春芳、闫蓬头(闫希言)、唐鹤征、许白云……西游记作者争论过招:1、《西游记》世德堂本出世,署名华阳洞天主人校,卷首有陈元之《刊西游记序》。学者们根据序言末尾的“壬辰夏端四日”认为刊刻时间是1592年。陈元之说不知道作者是谁。2、《西游证道书》刻于1663年,汪象旭冠以元代虞集的序及《丘长春真君传》文,自此形成丘处机作者说。延续280年。3、纪晓岚(1724年6月-1805年2月)在《阅微草堂笔记》卷九里记载:有户姓吴的人家请人扶乩占卜,结果一个自称叫邱处机的大仙降临乩坛。一个客人问道:“《西游记》真的是仙师所作,用来阐述金丹奥旨的吗?邱大仙回答“是的”。客人又问:“那么书中祭赛国之锦衣卫、朱紫国之司礼监、灭法国之东城兵马司、唐太宗之大学士、翰林院中书科,都和明朝的制度一模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只见这时大仙占卜的乩忽然不动了。客人再问时, 邱大仙却一言不发,逃之夭夭了。4、1795年,钱大昕从道藏中抄出丘处机弟子李志常撰的《长春真人西游记》。5、吴玉搢、阮葵生、丁晏等人提出吴承恩作者说,根据是明代天启《淮安府志·淮贤文目》载: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口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6、清初黄虞稷所撰的《千顷堂书目》卷八史部地理类中著录有:“吴承恩《西游记》。”吴承恩的西游记似乎只是游记性质的文章,小说一般不会被记载。7、《千顷堂书目》分类其他的失误被找出,或许西游记也是被错划进史部地理类。8、《淮安府志》载的西游记没有标卷数,没有说明体裁,曾被划入地理类是硬伤。9、这是唯一有明确记载的西游记作者,除非提出有力人选,否则不能否定吴承恩作者说。10、吴承恩作者说漏洞太多,暂时不写作者吧!争论总结起来主要以上这十点。-----------------------------------------------------------------------------我也试过从文本统计角度论证,论证的结果是通行本《西游记》附录不是原书就有,而是汪象旭加进去的。曹炳建老师虽然是吴作说的支持者,回顾时观点比较持中:,《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我是不积极的否吴说的支持者,凭感觉无证据:1、吴承恩诗文集和西游记的文字风格差别极大。2、二郎神这一人物在《西游记》中是杨二郎,二郎显圣真君;在《射阳集·二郎搜山图歌》中是清源妙道真君。以上临时组织材料,可能有纰漏。其他几家的观点我找时间再梳理吧。给我的感觉就是缺少新材料、缺少新方法,暂时还没有颠覆性观点。我最近再想想如何用统计方法研究文本吧。------------------------------------------------------------陈大康的观点和章培恒复旦系一脉相承。他用数学建模的方法研究的文章我没有搜到,不过他的研究方法我很感兴趣。八年前我用过跟他类似的方法。看过李波的,借助计算机研究史记。武汉大学沈阳教授在字频领域有很多研究,他做过ROST系列软件。--------------------------------------------------------------突破的可能:1、新材料的发现。2、新的研究方法。至少目前吴承恩有诗文集存在,如何鉴定两本书是出自一人之手。我上面的回答很简略,杨俊先生已经做了非常详细的回顾:
开头声明一下,此文是我转载的,原本在结尾注明了,但是后来有答友质疑本文作者。我又加了一段胡适的西游记考证,导致篇幅过剧。很多朋友忽略了中间的转载信息,由此造成的误解本人万分抱歉,有些朋友加了关注更让我深感惭愧。有关《西游记》的争议一直持续不断,无论是作者之谜还是他的思想表达。本文我认为极具探讨价值,希望能为解析《西游记》多一条线索。什么样的狂妄书生敢于向拥有35个博士帽的胡适大师有的放矢?不知道权威挑战不得吗?所以前面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本文作者——孙晓。孙晓,于1970年出生于台北市,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毕业,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公共政策硕士,现于企业界任职,2000年与以人合资创办“讲武堂” ,旨在出版最好的武侠小说和教授人们写武侠小说,并发表第一部长篇作品《》不知道是否因为和孙悟空同姓,这位孙晓先生喜欢挑战学术权威,就如孙悟空挑战诸天神威。~~~~~~~~~~~~~~~~~~~~~~~~~~~~~~~~~~~~~~~~~~~~~~~~~~~~~~~~~~~~~~~~~~~~~~上一期微博里,我们谈到了胡适对西游记的评价,他认为这是一部「游戏之作」,纯粹是一个不满时局的秀才读书人 (吴承恩),出于对大明朝嘉靖皇帝个人的不满,于是自己参考金元杂剧后独创发见了一部小说,称为《西游记》。针对胡适的说法,我们在上一期微博表达不同意见,我认为 西游记反的不是皇帝,而是比皇帝更髙阶的权威,那就是上帝。上一期微博同时指出文艺复兴时代的反宗教思潮,以及 「亵渎祌圣」对西方反神权传统的重大启蒙意义,也提及中国明代儒家礼会思潮的变化-------冶然,这会是后期的内容。从西游记可以了解很多事,我们这里简单分析一下胡适与中国第一波留学生们对西游记和中国的说法,看看到底是谁对谁错。一,小留学生认为西游记的创作13的是「反皇帝」。二,洋墨水指称大明朝盛行「文字狱」。 三,小留学生认为明代是中国思想史上「敁黑暗」的时代。事实:西游记在明朝从未被查禁,直接名列四大奇书。【摘自孙晓微博---明代小说与反社会人格】此片全文字数有限,转发至知乎另一道问题。 ~~~~~~~~~~~~~~~~~~~~~~~~~~~~~~~~~~~~~~~~~~~~~~~~~~~~~~~~~~~~~~~~~~~~~ 00:52 来自新浪微博武俠作家孫曉:西游记与草根文人——孙晓中国历史上有所谓的【四大奇书】,分别是三国、水浒、西游和金瓶梅,给予四大奇书如此崇高位置的,自然也是一位奇人,他便是写下【金梅陵纵欲身亡】的大文豪冯梦龙,经他题榜之后,从此这四本书就如同武林四大宗师,屹立不揺,当然后来发生了篡位,红楼梦用真情赶走了金瓶梅的激情,四大奇书的第四席就此被红楼梦占了,但金瓶梅还是天下第一淫书,威力始终不变。有一种说法,把金瓶梅作者的解谜称为「文史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但不管怎么猜,顶多就是猜这个「兰陵笑笑生」是不是王世贞,还是另有其人。毕竟金瓶梅作者明明白白就印着「兰陵笑笑生」五个金字,独此一家,绝无仿冒分号。三国水浒的作者解谜也一样,最多就是猜罗贯中、施耐庵到底是哪一个朝代的人、是本名还是化名?这两人是不是同一个人?后来的红楼梦虽说故布疑阵,作者代号包含【石头】、【情僧】、【空空道人】、【孔梅溪】、【曹雪芹】(删修增补),看似五里雾,其实线索最多,远比金瓶梅容易猜想。三国、水浒、金瓶梅与红楼梦,全都有作者,就算没有作者的真名,但至少给出了笔名和化名,可以按图索骥,当作游戏来猜,唯独西游记没有,西游记的作者解谜是完全不一样的层次,因为这是一部没有作者的书。目前最早的百回西游记小说版本是【金陵世德堂本】,是万历二十年(15925)梓行的版本,署名上就没有作者,只有一个「华阳洞天主人校」,这个「校」字就是校对,意思是文字的更订,意义和「撰」、「著」完全不同,世德堂只标出这个校者,却没透露作者。世德堂本残缺不全,其中许多漏缺处是用其他版本补上的,七十六回到八十回是用【金陵荣寿堂熊云滨重锲梓行本】,九十到一百回是【荣寿堂本】,但和【金陵世德堂本】一样,都没有提供作者的讯息,到了后来的版本,索性连校者也不要了,直接放上【点评】,这个点评人就是李贽,焚书的作者,古代的李敖,杨朱以来中国第三代自由主义者,台湾名嘴与大陆公知的共同祖先,英雄志里的「疑公论」就是取材自他的文章,看这一大串介绍就知道,这个李贽绝对是思想界的超级大明星,由他来点评西游记,读者非买不可,至于谁是作者,还是没下文。到了清朝时,由于西游记的序错误采用了另一本同名书籍【长春真人西游记】的序,以致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西游记作者就是全真教高手长春真人丘处机。此外还有一个版本受到注目,那就是【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书林莲台刘茂绣梓,这个版本和目前看到的西游记有些差别,文字也简单许多,但是年代久远,甚至早于【世德堂本】,然而来历却是最情楚的,署名「羊城朱鼎臣编辑」,可惜的是这个版本仍然没有作者。这个「朱鼎臣」其实颇有来历,他不仅编过西游,也编过三国,甚至还编过中医书籍,日本博物馆就藏了一本署名他为编者的针灸书籍,有高度历史价值。把朱鼎臣算进去后,西游记一共有【编者】、【校者】、【点评者】三种身分,却独缺了作者,以丘处机为作者的说法是清代发明的,也因为这个错误太大,很快就在清朝引发质疑,毕竟西游记里使用了大量明朝的官名,以及大批专属于明朝的风土文物,作者必定是明代以后出生的人,怎可能是南宋末年所作?当中质疑的就包含了大名鼎鼎的纪晓岚,他是用诙谐的故事手法来讽刺【丘处机作者说】,到了后来,丘处机的【长春真人西游记】真的从永乐大典里翻出来了,这时大家才惊觉西游记真有两本,一本是专属唐三藏的,一本是专属长春子的,同名同姓,但是内容大不相同,自此之后,丘处机之说就成了绝响,西游记的作者遂成了无名氏。西游记是一本大书,不只有七十多万字的规模,阅读人口也异常庞大,假如我们把三国、水浒比喻为埃及的金字塔群,那西游记至少也是人面狮身兽,千百年来屹立在沙漠之中,无数路人都看见了,他们在惊叹之余,却没人知道这是谁建造的,每回去问那些大学问家,都是嚅嚅啮啮,这要满情文人如何忍得?于是在丘处机退位之后,各方都提出新说法,但始终无法定案,直到民国以后,胡适(美)与鲁迅(日)两位超级公知明星搭着太空船冲出来了,他们全面性的扫荡一切传统文学,专为各种历史悬案拍板论断,经哥伦比亚大学博士鉴定,啪地一声,惊堂木一拍,认定西游记是吴承恩一人所作,从此西游记就是吴承恩一家专属,当代各种版本的西游记上都印着他的名字,历史悬案当场消失不见了,留下的是一团霾害笼罩了北京。我们都知道胡适做学问的态度,在假设方面,他是个激进派,在求证方面,他是个印象派,也因此我们可以猜到,胡鲁两人的直接证据不是他们自己发现的,而是取自一个清朝文人的说法,这个人叫做吴玉搢,他在一本叫做「山阳志遗」的书里提到一本地方志(淮安府志),这本地方文化局的官方出版物里提及吴承恩写过一本叫做【西游记】的书,列在「淮贤文目」里,内容这样记载:「吴承恩,射阳集四卷口册,春秋列传序,西游记」。就这样了,内容既没说这本西游记是何时完成的,也没说这本西游记是否就是那本孙悟空的小说版西游记,会不会重演丘道长的故事,谁也不知道,但既然有文献作为直接证据,又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的指证,因此吴承恩最有可能【涉嫌】,这个案子肯定他有份。除了「淮安府志」这个直接证据以外,胡适提供的其他间接证据有二,据记载,这个叫做【吴承恩】的人,是一个「放浪诗酒,复善谐谑」的文人,写过一些诙谐故事,【名震一时】,反正这个人很诙谐,西游记也很好笑,两个让人大笑的东西就这样兜起来了,所以案子就是他干的。这种做法叫做情境证据,无奈的是,这段证据还是吴玉搢提供的,这个情境证据是根据直接证据的衍生,一切都根据「淮安府志」里的「淮贤文目」,也就是地方文化局的一段文字记载,为了加强直接证据的说服力,吴玉搢就此做了些人物补充,然而这种传闻证据能否被采信,必须要提出更多资料来源,单从吴玉搢一人的文章绝难判定。第二个间接证据是西游记的内容,有人认为里面藏有作者的密码,好比第二十九回标题,「脱难江流来国土,承恩八戒转山林」,看到了吗?看到了吗?里面就有「承恩」两个字I难道不是吴承恩写的吗?这就是作者故意遗留下来的创作证据I而且这种「承恩」的神秘痕迹一共在书里出现三次,相信了吗?还有得怀疑吗?「承恩八戒转山林」,确实有理,里面有多少密码?承恩一个,八戒一个,戒转一个,山林一个,转山飞这匹马也算一个,如果这足以成为证据,理所当然也可以被引申到别的名字上去,好比「李春芳」,就有学者从西游记诗词考据出「李春芳老人在此留迹」一句,视作铁证,最麻烦的是供word问世以后,大家都有一个CTRL+F的搜寻功能,兴办文字狱的速度越来越快,也因此「承恩」两个字能否视为有效证据,我们宁可用法律的角度来看,按一般标准,承恩两字属于普通汉语用词,至少显著性上比施耐庵的【耐庵】、罗贯中的【贯中】更不足,这类普通用语本就可能出现在任何诗词文章里,只要上下文是通的,硬要指为是作者刻意遗留的痕迹,证据力只怕是不够的,值得重视的反倒是语言习惯,据某些研究指出,西游记里有一些方言属于江苏淮安地方用语,属于工具痕迹,因此判断西游记作者很可能出自于淮安,而吴承恩又刚好是江苏淮安人,于是认定本案就是他在夜黑风高时犯下的。以上三个证据分遭辩方律师反驳如下,第一,吴承恩的【西游记】与同时代的作品如【南游记】等等一起被归于舆地类(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若说是孤证,则有更高的证据显示吴承恩的西游记并非小说,因为地方志的书目绝不会记录演义与稗官,只会记录正式的著作,因此吴玉搢以「淮安府志」的记录作为证据,显然是错误的,这本放在吴承恩名下的西游记很可能是一本真正的游记,并非是百万言小说巨著(章培恒,1983年,社会科学战线第四期〕,第二,与吴承恩来往密切的文人并未记载吴写作西游记的任何资料,这是一本大书,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完成,即便吴承恩的友人一开始不知情,到成稿时也应该多少知道,所以本案没有任何目击证人,也没有任何证词与情境证据,尤其考虑西游记是当时非常流行的说书体裁,若吴承恩将之写为小说,必是轰动地方的大事,怎可能人人讳莫如深?有鉴于同时代与他来往的任何人从未提到吴承恩和西游记有任何关系,这显然有违常情。第三,明代诙谐剧作所在多有,包含【四书笑】、【一笑散院本】等等,足见当时讽刺文体至为盛行,并非吴一人独长,吴玉搢以西游记的诙谐和吴承恩的诙谐为连结,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同时代有能力写下本书的大有人在。第四,西游记做为流传已久的话本综合体,工具痕迹十分多样,例如有山西人便认为西游记作者在书中大量使用山西方言云云,也有知名学者认为里面用了很多吴语,和江北方言大不相同,若以特定篇幅的某部份语言习惯推论作者身分,易生大谬误。除了以上辩论之外,拥吴派从射阳文稿里找到了一些诗文,胡适也提出了一幅图,作为辅助证据,但无论如何,拥吴说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明,历代版本里没有一个署名吴承恩,不论是编者、校者还是作者,都和吴承恩无关。所以我们不禁要问,如果这部作品真是吴承恩写的,他为何要隐匿其名?如果说是政治上的回避,这并不成立,明清两代比西游记更离经叛道的小说不是没有,但都确实署名了,好比在文字狱最激烈的满情时代公开讥讽士大夫文化的【儒林外史】,署名就是【吴敬梓】,这本书处处可见强烈的明朝情结,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古典作品之一。书中借杜慎卿游南京雨花台一段公然替永乐帝平反,更让我大为叹服,未来如有机会,我们可以聊聊这段文字,想想看,那是清朝成书的小说,结果吴敬梓缅怀前朝也罢了,居然还缅怀前朝的【暴君】,公开著书替他平反,这在文字狱盛行的【康雍乾】是诛九族的死罪,但是小说还是公开署名了,证明乾隆把该烧的书都烧了以后,也不再热衷文字狱了,但不管怎么样,儒林外史还是署名了,西游记却不曾署名。比儒林外史风险更大的小说是什么?就是上一期谈到的水浒传,直接公开宣扬反社会、反朝廷、反人类、反女性的【水浒传】,公开署名就是施耐庵与罗贯中,这部书也在明朝公开刊印发行,既没申请什么书号,也不需要送哪里审查,他直接就发行署名,足以演绎出两个推论,推论一,明朝言论气氛异常宽松,官员对审查书籍并不热心,社会上也没有猎女巫的肃杀气氛,李卓吾的案例其实是个案,让他出事的并不是言论著作,而是他惊动万教的私生活,要以满情的诋毁作为明朝大兴文字狱的证据,绝难成立。推论二,既然言论是宽松的,社会上充斥着政抬讽刺小说,到处都是周刊杂志,也没听说朝廷开始抓人,故而西游记的作者在成书后不署名便不会是因为政治风险,而应该是作者个人的原因。作品是作家的思想结晶,任何人只要写出了东西,就一定会有署名的动机,只有三种情况可能让作家隐藏自己的来历,第一种原因是作者自己不想曝光,不想让别人知道他的真实身分,比方作者是当朝知名大员,兵部尚书本人因为太喜欢读成人艳情小说而亲自写了一本过瘾的,或是和朋友合搞了一本三人成虎的,他们一面想让同好一起欣赏,但又不便公开,毕竟登不了大雅之堂,于是只能暗地为之,这就是金瓶梅的创作来历,只是这里必须提醒一件事,金瓶梅作者虽然不便署上真名,但还是署上了可供辨认的笔名,好比兰陵笑笑生,同时在诗集里拼命塞进金瓶梅的人事时地物,好比欣欣子,种种蛛丝马迹,处处可见,这种心态类似连环杀人案的特书记号,一面怕被别人抓到,一面又希望让人家知道。然而这种情况不适用在西游记上,因为金瓶梅虽没署作者真名,却给出了笔名,西游记不一样,它根本没署名,既没真名也没笔名,离创作时代最近的金陵世德堂本里,西游记只有校者,没有作者,另一个系统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则署名朱鼎臣为编者,还是没有作者,所以我们认为这不合理,西游记的作者如果是文字狱的被迫害妄想症患者,他应该不会去写书立论,而他写书以后却连笔名也不敢交代,这绝对是文坛的怪事。当然世界上的事情都有例外,有一种情况下确实会让作家躲起来,不只隐藏真名,连笔名也不肯交代,那就是为了保护第三人,由于小说内容是真的,好比故事借用了别人家夫妻的真实事件,或是家庭内的不伦惨剧,诸如杀成一团或全家一起干些别的勾当,正因见不得光,发表时容易引发严重后果,所以作家只能隐姓埋名,不愿意让别人生出联想。其实这种作品的用意多半不在于影射,更不在于伤害当事人,而是因为故事本身太有趣了,出版后势必会引发轰动,可以大赚其钱,这才铤而走险,但为了避免损害第三人利益,这种情况下作家就会匿名,一面保护无辜的第三人,一面也保护自己,如果做的彻底一点,确实可能连笔名都省去。但这种情况也不能解释西游记的匿名,这本小说没有伤害任何人,更没有什么见不得人之处,它向来都是公开的恶整,好比把神像丢到龚坑里,或是嘲笑出家人拼命搞钱,内容虽说离经叛道,但绝不涉及不能曝光的通奸或谋杀,所以西游记的匿名不大可能是为了保护谁的隐私,一定是有别的原因。最后一种匿名原因是「黑函化」,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中伤的手段,是针对第三方做的负面影射,这类作品一定与官府有关,只有官府才有那么大的利益,也只有官员才有舆论带来的道德压力,这种作品一上市,立即洛阳纸贵,时人都知道这部小说在讽刺谁,被讽刺的怒火中烧,但作者既然选择匿名,被中伤的便得小心,如果出手太重,只怕落得不打自招,反而不美,于是往往选择沉默,隐忍到底,至于是否会闹到满城风雨,则要看运气,我这里举一个案例,近日一位草根学者陈明达先生,经他研究找到了金瓶梅最可能的作者,便是王世贞的门客「蔡荣名」,论文里提及了张居正,陈明达先生认为金瓶梅影射的是张居正,所以王世贞必须请蔡荣名隐名,否则他们必遭政治报复。这个推论是合理的,我看过明朝版的笑话,是说张居正从万历皇帝美丽的母亲裙下冲出来一类的文字,这看来是非常吓人的指控,不过有鉴于后来万历的行为剧烈转变,我不好随便定论,需要进一步搜集资料研究,但若说张居正的房中术传奇十分多样,我相信这是政治黑函,明朝纳妾成风,连梅瑞也有妾,如果要以一夫一妻制来攻击,则举国都是色鬼,那你有什么好攻击的?所以只好朝房中术去联想,房中术是性力派的表兄弟,性力派是蒙古帝国遗留的东西,能够激起民族仇恨,望这里去贴黑函比较容易毁损形象,但不管张居正有没有练过九九神功,五四知识份子经常大义凛然的指称纳妾行为非常下流,那我们何妨问一问,不提五四一代情妇满天飞,便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好男人是不是比较不好色?特别是基督教圣战国家如美国?关于美国人好不好色,你可以去问琉球女人,人家非常急于建立琉球王国,就是因为有软掉的坏枪一直追着。回到主题,不管金瓶梅影射的是张居正还是严东楼,当年或许轰动天下,但百年之后政治便被遗忘,黑函反倒变成了艺术,也算是奇事一桩,无奈的是,这种情况还是不适用于西游记。如前所述,西游记离经叛道,内容却没有见不得人之处,如果西游记真有意中伤嘉靖,它大可写成一本「金梅陵纵欲身亡」,但须知即便是真正的「金梅陵纵欲身亡」,出刊时亦没有匿名,冯梦龙就傲然站在那儿,明朝的君主有雅量接受一部描写宫廷淫乱的作品,也有雅量接受水浒传这种反社会的暴力之作,如何没有肚量接受一部爆笑喜剧?本人在此特别指出,任何指称西游记曾被明廷查禁的说法都没有事实根据,恰恰相反,「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这个书名就足已正面驳斥明廷查禁之说,最早的西游记不是家刻,不是坊刻,而是官刻,是官方出资干的,陈元之的序文更指称该书可能由藩王出资,而西游记在明朝流传之广,人尽皆知,其名列四大奇书正在明代,乃大文豪冯梦龙首创,足证读者之众,诸版本都证明西游记出刊遍布各省,投资之巨,从者之繁,何来查禁之说!诸如此类不过就是五四以来学术印象派所为,以耳语僭越考据,以印象扭曲真实,不堪一驳。综论以上,作者匿名之动机有三,或为隐藏身分、或为保护第三人、或作品本身为诋毁黑函,见不得光,然以上三者皆无法解释西游记之匿名现象,尤其两大系统如「世德堂本」只有校名、又如「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只有编者朱鼎臣之名而无作者之名,诸多版本全数省略作者之名,这到底是为什么?研究历史有一个原则,离事件发生当时越近,记录就一定越细腻,离开越远的,就一定越模糊,依此原则观察西游记,则万历年间的世德堂本距离创作时代最近,最容易知道事实真相,对创作过程的了解必定高于之后的版本,好比丘处机之所以被错认为作者,恰是由于清朝版本的西游记用错了序,导致了后人的混淆,为了更正这个混淆,满清文人只能拼命去找真正的作者,于是才有了吴玉搢的发见,硬从地方志里找出了吴承恩,而后在「淮安府志」这个直接证据上作文章,开始创造情境证据,却无法规避质疑者的挑战,我认为最筒单、最有魄力的质问就是:「既然是你写的,你干什么不署名」?水浒传都敢署名了,金海陵王都敢署名了,连金瓶梅都放上了笔名,你这本书又没什么大不了的,「干什么不署名」?堂堂四大奇书的作者,如此大的头衔为何不要?明明没有政治风险又何来所谓避世之说?就算内心担忧无比,可万历时早己不见嘉靖皇帝,若作者是吴承恩,当时那些书坊又为何捂着作者之名不放?是作者本人的请托?看人家冯梦龙活得好好的,你吴承恩就要藏头露尾吗?须知冯梦龙创作小说的政治环境是什么?是阉党魏忠贤最厉害的时候,魏忠贤都没查禁他的「三言」了,你怕什么?何况印刊者与作者同罪,世德堂唐家何等产业规模,人家都不怕抄家了,你吴承恩怕什么?别人堂堂正正做人,水浒金瓶满天飞,你到底在躲些什么东西?正因种种荒谬难以自圆其说,所以我斗胆认为,西游记不具名其实就是一个署名,明白表示西游记的作者也姓吴,不过这个吴就是「无」,这本书本来就是「无名氏」所为。对「西游记」考据稍有研究的都知道,西游记的概念非常久,至少早于宋朝,永乐大典里已经有「西游记平话」的回目,若干唐代壁画己发现唐僧取经与石猴的画像,二郎神大战孙悟空的版本更曾在朝鲜发现,尤其永乐大典中「梦斩河妖」一段,更和西游记小说内容完全一样(栾贵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即使是拥吴不遗余力的学者也不得不承认,在现有版本之前确实存有更早的西游记,当然学者们可以认为「虽然很久以前就己经有了,但吴承恩何妨不能再写一本?」,因此还是把作者认定为吴承恩,但这么一来,不免也承认一个事实,吴承恩之前还有别的作者,这个人至少搞出了西游记平话,只是他从何而来,姓啥名谁,却没有任何人有兴趣追查。胡适的说法更绝,他也承认西游记之前就有若干版本,但这些版本是杂剧,他甚至暗示孙悟空很可能是从天竺引来的舶来品,所以主人翁是抄来的,而西游记这部作品纯粹是吴承恩在看到金元杂剧以后,自己受到启发后回家单干出来的作品。想想看,这种情况叫做什么?有一个小朋友,跑到电影院里看了一部电影,片名叫「变形金刚」,于是跑回家写了一本「变形金刚传」,请问这种行为叫做什么?叫做「同人志」。胡适的意思就是西游记其实是一本同人志,是先有电影(杂剧),才有小说的一种同人志,这种见解让人不敢苟同,就像胡适把孙悟空和印度教十二神相混淆一样,印度教十二神其实是从中国的地支概念(十二生肖)借过去的,所以是谁抄谁呢?胡适又认为孙悟空那么叛逆,怀疑这只猴子应该是「舶来品」,不像是中国货,如此说来,胡适印象里叛逆的只能是美国西部牛仔,而不是中国人?但中国历史上叛逆的岂独悟空一人?鲁智深在佛殿里小便客气了吗?你看过牛仔敢去教堂圣殿里便搦的?我感觉每次读五四时代的东西,总是充斥偏见与诋毁,偏偏信手撵来,便是反证,我在自己的私人文章里这样写道:「吾观中国人之民族性,轻法律而重然诺,讲义气而鄙官府,蔑视权贵,讥讽教条,讲究人情义理,不拘小节」,这就是谁?这就是孙悟空,「故而闯红灯、折花木、骂邻人,随地便溺,公德败坏,心之所向,神佛亦不能禁之,故曰人人心中皆有一孙悟空」,但这样很低级吗?你要不要掉转一个方向来看看?「若一日法西斯神风特攻队登台高呼,欲以爱国教条训诲全民攻打伊拉克,入侵阿富汗,高呼为国为民为大我,则举国笑骂,抛掷泥沙石块,操爹干娘有之,扒下政客内裤者有之,纳粹帝国宪兵最畏惧者,正乃此类大国民,盖所谓从道不从君,人人皆是孙悟空,真所谓神魔一心,左右共抬,如此诚可谓天下第一大国之气度也,」将相宁有种乎?您知道这句话到底反应了多深的历史背景?什么样的政治体系可以酝酿出这种国民思想?那绝对不是五四一代所能讨论的话题,因为那必须比较各国的历史,他们那时资讯不足,情有可原,那今天呢?我想还是资讯不足吧。撇开政治鬼扯不谈,为什么在唐代雕刻上会出现石猴和唐僧,这个故事的起源在哪里?目前没人说得情楚,但我们确信一件事,孙悟空大战二郎神能够变成戏剧,代表戏剧的前身至少存在着一个剧本,不论是金元杂剧还是地方戏曲都一样,有戏剧就一定有剧本,而剧本的上游极可能还有一层文字,这层文字和小说之间具有转换性,这层转换性在「水浒」与「北宋宣和遗事」之间得到了证明,也在「梦斩河妖」里得到了印证,永乐大典证明西游记确实有一个前身,而这个前身和金元杂剧的关系是什么?谁先谁后?谁启发谁?这将决定西游记究竟是「校」是「编」还是「著」。是「校」的话,那代表这本书己经算是完整著作了,因此只需要改动文字,如果是「编」的话,那代表这本书只有片段文字,还没有结构,所以才需要「编篡」,然而若是「撰」是「著」,那代表既没有结构也没有文字,必须提笔自创,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必须提及,那就是「新编」,也就是在完整著作之上恣意篡改,任意修剪,这一点是万历朝文人的特色,这些人不喜欢墨守成规,最讨厌奄奄一息,什么都喜欢创新发想,恣意乱写乱涂,顾炎武就曾这样批评过:「万历间人多好改革古书,人心之邪,风气之变,自此而始」,可见万历年间的大解放气氛如何之甚,读到这里,细心的读者会不会突然想到那本赫赫有名的大著作:「万历十五年」?那本作品把万历朝描述成什么样子?描述成一个奄奄一息、墨守成规、人人因循苟且的朝代,因为这种人心的僵化保守,使明帝国无法转变成充满朝气活力、创新发想的资本主义时代,最终导致灭亡。即使是黄仁宇也摆脱不了西化派的强大影响,是封建僵化导致明朝灭亡,这个论点是错的,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多,但绝不是因为封建僵化,对晚明思想有所研究的都知道,万历朝早已是资本主义重商社会,而且是极度腐烂与极端放肆的重商社会,好听一点叫做个性解放,难听一点叫做什么?由于晚明和某朝有着出奇相似之处,我不愿多说,总之人们开始不负责任,相互推诿,道德斗争化,经济兼并化,满街都是伪君子,举国竞做真小人,这个由贫富分化带来的大浪潮使明朝陷于两面作战,间接促成汉人全体灭亡,开始剃头三百年,这对汉民族是一个极大的历史教训,然而我们能从历史里学到什么?别忘了,历史从来就是蠃家的小便池,你想记取什么?你苜先要躲开他们当头淋来的一泡尿!回到主题,西游记的作者是谁。我们探讨西游记时其实有一个盲点,那就是我们氷远不确定是否还有史料未曾出土,这个百回「世德堂本」是不是第一手资料?之前还有没有更早的版本?有学者从「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里来推测,之前肯定还有一个官刻版,然而这个官刻版是不是也是「华阳洞天主人校」?还是另有署名?近五百年来没人能找到,所以我们手上只有这些没有作者署名的西游记古本,所以我们回到前面的讨论,假定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后来死了,但书坊还在印他的作品,那请问为何不把他的名字印出来?是因为不知道?还是其实什么都知道?是故意的?如前所述,明朝没有査禁书籍的传统,因而小说创作很发达,出版印刷很盛行,对比还在黑死病里呻吟的欧洲(当时西班牙已经占领菲律宾,海权还在荷兰与葡萄牙手上〉,中国肯定是当时世界独一无二的超级文学大国,在无须匿名的情况下,只要各个书坊知道作者的来历,哪怕只知道作者伪托的笔名,他们还是会把作者姓名印上去,因此这么多年来金瓶梅的作者之谜只在于「谁是兰陵笑笑生」,却没有爆发什么著作权争议,三国也一样,水浒也一样,只要知道作者的姓名,书坊就会尊重人家,这一点原则还是存在的。只要知道是吴承恩,就会署名,所以这里排除了吴承恩的署名权被刻意忽视的情况,因为除了他以外,书坊也从来没有署过别人的名字,作者栏始终是空白的。那就剩下一个情况,书坊根本不知道西游记是吴承恩的作品,这是天外飞来的一部书,是在茅草堆里检到的宝物,有个凄凉的老人抱着西游记全套,不幸路倒,死前把宝物交给世德堂,却又坚拒吐露姓名。越想会越光怪陆离,慢慢会牵扯到时光机去。所以我们综合之前几千字的讨论,这里大概整理一下思绪。1.明朝传统上不查禁任何书籍,朝廷允许作品存有反动内容。2.西游记的作者无须匿名,但最早的版本没有表示作者姓名,只有编者与校者。3.越接近创作年代的,越知道真相。4.到了清朝,西游记变成是丘处机所作,5.丘处机的西游记被找到,因此唐三藏版本的小说西游记变成没有作者。6.于是吴玉搢找到了淮安府志,把地方志记载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当成是小说的作者。7.1983年,有学者找到证据,证明吴承恩的西游记被归于舆地类。而且地方志不会把小说收入到文目里,吴承恩的西游记不可能是小说。以上就是大概的讨论内容,我们跳过这些枯燥冗长的文字,直接回到明代以前,那里已有一个最早版本的西游记,称为「西游记平话」,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个大家都不在乎的题目,到底「西游记平话」的作者是谁?人类最早的戏剧就是儿童床边说故事,将说故事的手段职业化、专门化的,就是「说书人」,他们就是最原始的戏剧表演者,而他们拿来讲故事的本子,就是话本,又称词本,也就是说,在西游记小说诞生之前,【西游记平话】是他们赖以谋生的工具。古时识字率不高,纸张又贵,于是给了说书人立足的空间,这些说书人往往靠着几个本子便能走过大江南北,一场又一场的表演说书,这些都有考据作为证实,从四川泸州宋元古战场的一座古墓可以发现,宋朝的勾栏瓦舍已极普遍,即使战争的最前线也流行着类似的娱乐场所,有着说书、戏曲、舞蹈等等形象,从而成为古墓主人的壁刻,前线尚且风行至此,何况更为繁华的大后方?只是时隔久远,我们并没办法推测是哪一个朝代最先开始说起西游记的故事,但我们知道古代已经有以下几种表演形式。第一,唐代即有梨园戏曲。第二,五代有傀儡戏。第三,宋代即有勾栏瓦舍。第四,元代的杂剧含有科白。以上几种戏剧形式都有可能是西游记的载体,但不管是哪一种戏剧形式,都不可能早于文字。任何戏剧的诞生,都必须源自于文字,只有文字才能产生科白,从而让演员依照剧本去表演,即使演员不识字,剧团里也一定有人能识字,从而准确无误的把剧本里记载的故事内容告诉演员,并且一幕又一幕的演出,然而剧本的上游来源是什么?请不要怀疑,人类最早的戏剧就是上述的【床边儿童故事】,所以剧本的上游其实就是「话本」。在表演艺术里与文学形式最具直接转换性的,就是说书人使用的话本。这里提供一个证据,明人徐复祚在【三家村老委谈】里说,「即君美之传水浒,意欲供人说唱,耸人观听也,原非欲传信作也。」以上那段话的意思是说,【水浒传】本来是拿来说唱的脚本,引诱百姓来听,并不是要拿来读的。古代小说的开场白一定是「话说大明朝正德年间,有疯狗一只,性喜追咬路人」,结尾就是「疯狗性命如何,且待下回分解」,这就证明了小说与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三国演义就是最典型先有话本、后有戏剧、再有小说的类范,「或笑张飞蛮,或谑邓艾吃」,三国故事在唐朝大量流传,杜甫就曾写了大量诗文纪念诸葛亮,关公的形象更是深植民间,全国各地有数十万间庙宇,影响力无远弗届,北宋苏东坡也不忘送上前后赤壁陚,替周瑜造个势,深怕自己在三国狂潮里缺席,就连中药行也时常挂个「华陀祖传秘方」一类,其他好比「吴下阿蒙」、「借东风」、「三顾茅庐」、「望梅止渴」、「绝妙好辞」、「孔融让梨」等等,这些都有庞大的史实资料佐证,三国的故事早在罗贯中还没出生前的数百年前就已散见于各类记载,而且很多都已经脍炙人口,最终才集结为小说,个人相信西游记的诞生过程也必然如此,一定是「先有话本,再有戏剧、后有小说」。凭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不妨用逻辑来分析。请问拍电影难还是写小说难?以今日而言,当然是拍电影难,电影之所以难于文字创造,并非是说电影的艺术价值高于文学,而是说电影的资本投入太大、不确定能否回收,所以很难。尤其是在兼顾原著精神的情况下拍摄,往往更难。但不兼顾原著精神,那就非常容易了,照利润目的随意解构就好了,当然,这是题外话。在二十一世纪,电影的难度高于小说,回到中国古代,我们来做个比较,在小说、戏曲、戏剧、说书等等表演形式中,哪一种最难?是说书难?还是戏剧难?答案当然是戏剧难,戏剧需要的人多,说书只要一人,一名悲风惨惨的老汉,带着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外加一个色眯眯的屠夫,配合上鲁智深的一双拳头,就构成了一段精彩故事,但如果要登台演出的话,至少要四个人,如果把半路开溜的打虎将李忠和路人甲史进算进去,很可能需要六个人。所以我们知道戏剧的难度高于说书,但我们再拉回来看,那小说呢?是发行一本小说容易,还是组建一个剧团容易?答案是刊印小说最难,远远难于组建剧团和相声说书。稍有常识的都知道,在古代,刊印小说是最难最花钱的事,比招募演员表演剧本还困难得多。为什么难?你可知道永乐大典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并不是印出来的,而是抄出来的。没错,中国自古就有印刷术,但别忘了,永乐大典总计超过亿字,所以连建造远洋舰队的永乐皇帝也束手无策,他放弃印刷,选择手抄。古代书籍是珍贵的,其实就算是今天,印刷一本书也不是容易的事,印书有一个起印量,没达到几千本的经济规模,那就印不得,目前有些少量印刷的特殊机器问世,但成本非常昂贵,以小说为例,如果只印一百本,每本印价约在人民币二十元以上,超过了书籍本身的市场接受价,即使印出来后也无法销售,二十一世纪尚且如此,而在中国古代,即使文学兴盛,印书也是难上加难,雕版印刷是用木板雕成,而书籍动辄百来页,这个成本远超过一般人所能负担,而所谓的活字印刷主要适用于短文与公文书,但是对长篇作品而言,活字印刷非常不经济,你印完一页就得再重排一次版,请问到底需要多少版?再不你得跨地区找十家不同的作坊一起排版,分头印刷,再一起集结成册,请问这需要多少次飞鸽传书?「老张,你那里第八十二页印好了吗?印好一千页以后请用骡车送来」,这光想就不寒而栗了,因此具有价值的长篇著作必定以雕版的形式,投入的资本非常庞大。雕版是反字阳刻,先请老孙提笔写下「操爹干娘」四字真迹,之后反贴到木板上,然后依照老孙真迹,把没用的部份挖掉,留下「操爹干娘」四个字,日后要印的时候再涂墨,压一压,干了后拿下就得真迹,像西游记这种庞大的百万字作品,你可以想象那个资本投入有何等恐怖,那至少要雕五六百块木板,挖出七十几万个字。一块雕版如果只靠一个人,几个月内都刻不完,何况是几百块雕版?这工程绝对比得上建造一座大庄园。正因为资本投入庞大,古时得到雕版机会的作品若非是学术书籍、宗教书籍,再不便是上流阶级自己的经史子集,总之都带有经济以外的目的,好比推广宗教,招来信众,或是炫耀自己的才学等等,但西游记显然得不到宗教界的支持,这本书太过反动,不可能有宗教人士不惜成本来印刷,也因此西游记这类性质的小说要能付梓,机会只有两个,一个是【赞助】,某个上流阶级大官非常喜欢这部作品,不惜巨资投入发行,赔本也无所谓,另一个可能性,同时也是最可能的情况,那就是印刷者已经确定这本书拥有了市场,保证能赚钱,因此才开始投入庞大资本,开始雕版印刷。我们这里插入一个题外话,看小说爽还是看戏剧爽?在今天,由于ipad的诞生,你坐在马桶上也可以看电影,但是在二十年前,看电影至少得坐在电视机前,也因此某人小时候常常半夜遭到家人呵斥,「大半夜不睡觉在客厅鬼鬼祟祟干什么」?把这种处境放到古代,看戏剧你得去宏伟的万福楼,或者去宋朝临时搭盖的简陋瓦舍,你得打扮整齐,裤带拉好,愁眉苦脸的坐在人堆里,但读小说不一样,小说就是古代的ipad,是随身携带的戏剧,躲在棉被里偷看金瓶梅,不必担心背后传来愤怒的吼声,那才是最高的享受。唐代是诗的年代,宋代是词的年代,而明代是小说的年代,四大名著在此诞生〔三国、水浒、西游),此外还有无数的好书问世,好比【拍案惊奇】、【醒世恒言】等等,里面自也少不了【金海陵纵欲身亡】等等名作,想想看,唐代的诗、宋代的词以及明代的小说,试问这几种文学演进代表什么?各位能否发挥想象力,从诗词小说的不同来推测这几个朝代的本质差异?在某些人看来,唐朝和宋朝没有不同,宋朝和明朝也没有什么实质不同,反正古代就是那么一回事,就像是古装剧里演的那样,什么都不变,但其实古代的改变非常大,明代的战争使用大量先进器械,从火器到特殊兵器都有,戚继光就是这样和倭寇对打的,今天如果拍明朝的战争场面,请别再搞两个小兵人肉厮杀,用美国南北战争的列阵枪队模拟会准确—些。古代是不断在演进的,变化速度当然比不上现代,但还是不断在进步的,所以我们来看看,小说是不是更进步的文体?从艺术上来说,我们不知道,但小说和诗词有一个根本差别,那就是小说字多。所以呢?所以小说用的纸也比较多。听起来像是犯傻是吧?其实以上推论非常重要,因为字多代表排版困难,对百万字作品来说,活字印刷不好用了,用的纸变多了,资本投入变大了,比诗词大得太多太多了。所以我们从明代大量小说的问世看到了什么?有需求,才有供给,有阅读的需求,所以有小说的供给,所以我们也看到了明代与前朝相比的一个特殊性,答案就是民间的识字率。明朝的雕版印刷流行到什么地步?是技师在街上公开叫卖的,如果小说被广泛刻成雕版,官方和民间(家刻、私刻)同时投入大量资源,代表阅读的人口非常庞大,变成了一门有利可图的好生意。所以要研究西游记的作者,正要从这两点思考,第一,谁有能力?第二,谁有动机?在这里我们进一步猜测说书人的营生模式。首先,说书人应该是游动的,当他们的故事说尽以后,他们会去下一个城镇。他们来到陌生地方,为了打开市场、招揽群众,选择演出的段子一定是观众熟知的。然而有些故事属于老戏码,别人很可能已经听过了,这时他们便会做出一些调整,好比在斩华雄之上添了「温酒斩华雄」这样的情节,又好比在演出时敲大鼓,又好比干脆聘请演员来表演科白,发展成杂剧,或是配合上民谣,发展成戏曲,总之他们必须让自己的故事添上独门色彩,这样大家才知道某某先生的某个段子说得特别精彩,今年老太太的寿宴一定要请到他等等。如果以上成立,以下两者也会成立。第一,一个优秀的说书人不仅会念别人的本子,理当也会写自己的本子。第二,最好的说书人的本子必有其独特之处,不传之密。从以上的两个推论往下衍申,则第三点也该成立,即说书人作为一种说唱职业,肯定也有收徒的习惯,也就是这些话本虽没有著作权的保护,但他们并非无主之物,这些话本能够招来观众,产生营收,那便属于商业资产,值得一代传一代,在没有著作财产权的时代里,他们肯定藏得严严实实,不肯轻易外传。中国每一种职业都有行会,说书人有没有行会组织,我们自然无从推测,但师徒之间的伦理关系肯定是存在的,徒弟必须照顾好师父的资产,把话本收好,不能变卖,否则生意就没了。可是问题来了,因为后来小说已经印出来了,而且是百回目的西游记印出来了,这代表有人做了最庞大的投资,一口气用经营连锁店的方式,干掉了所有说书人的游唱小市场。观众来听说书,主要是因为不知道故事的情节,如果故事内容大公开,什么都完蛋了。我们再做一个合理分析,假定刻一块雕版要花五十两银子,一本小说要五百块雕版,每一块雕版要三个月,南京可以找到的师父有五十组,合计要两万五千两银子,两年内才能完成,你会不会慎重其事?当然会,这是废话。那请问你花两万五千两银子,你要印热门畅销体裁,还是要印没人看的?这还是废话,一定要印最有市场性的,每次说书都大爆满的那种。继续追问,请问写西游记能赚大钱吗?当然能,不然谁要花大钱去印?继续追问,如果一块雕版要五十两银子,印一个回目须要雕上六七块版子,价值三百多两银子,这时你听说镇江有位张师傅的【火焰山与红孩儿】那段说得特别好,你会不会去买下这个人的话本?或是至少派人去偷听一下?还是你就自己在家闭门造车?结论快出来了,谁是西游记的作者?谁有能力?谁有动机?我这里先问一件最简单的事,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时,他的环境是孤立的吗(不受同类作品影响)?前面已经提过了,在世德堂本诞生之前,西游记已经有平话、有杂剧,有说书,还有一本朱鼎臣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很多人都认为它的问世时间一定早于世德堂本,因为它不可能和华丽终极版竞争,所以我们要问的是,最终极的百回合版西游记有没有受到以上各大版本的影响?我们用学术界研判一部论文是否构成剽窃的标准,那就是内容的重迭度。如果吴承恩是闭门造车的,他的内容必定和简版或早先的几个版本大不相同,好比他自己写了一段母猴子和公猴子的爱情浪漫大悲剧等等,但如果他写出来的作品没有这种独立的东西,而是吸纳旧版的内容,在文字上改写,增添回目,另外新加了几个故事回合,那他的创作就不是孤立的,他一定看过别人的东西,这个原则就是学术界对论文剽窃一诃的审查标准,也是法律界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裁定标准,吴承恩的西游记和前人相比如何呢?答案是最终的百回合版做了最大容纳,原有各版本的所有精彩内容,只要是考古界能找到的部份,诸如大闹天宫、梦斩河妖、二郎神大战孙悟空,乃至虎力大仙、羊力大仙等情节,百回合版全都有,所以问题来了,这个最终版在创作时到底有没有参考过别人的作品?如果完全没有,完全孤立,那要怎么解释故事的雷同?一个人闭门造车,从没看过虎力大仙,那他书里哪里来的虎力大仙?哪里来的梦斩河妖?哪里来的二郎神大战孙悟空?所以吴承恩创作时必定已经知道故事,并且去芜存菁,这才打造出一个包山包海的终极版本西游记,那我们就必须弄明白,他是怎么做到的?他的故事是从哪里听来的?如果这个过程很简单,他只听过两场说书,看过两场杂剧,然后就可以回家闭门造车,这势必不能解释他的作品和前代版本之间的高度传承性,考虑到终极版对前代剧目的涵盖程度如此之大,我这里做出两种猜测,第一,要吞下前代所有精彩内容,势必要拿到好几个版本的话本,甚至要跨越省境才能办到,因此吴承恩需要经济上的投入,他需要花上一笔钱。第二,如果不用投入却能掌握故事概要,那代表在他之前就已经有了完整版的西游记,所以他可以在瞄壁便利商店书铺里买到一本较原始的西游记,然而吴承恩被称为是西游记的作者,一个打造最终版的原作者,在他之前绝对不准有完整版,所以这两种推测里,只有第一种可以成立,吴承恩必须用自己的力量做到全面传承、去芜存菁,然后才能一统江湖,请问他有这个实力吗?他有这个动机吗?谁有实力?谁有动机?最有动机的,必定也是最有实力的,那就是世德堂,只有世德堂才会要把说书搬上大萤幕,把西游记送到你家让你躺在棉被里看。西游记是大明朝的超级商业小说,雕版这种百万字长篇小说的投资金额非常可怕,足以买下一栋大庄园,不论这本书是谁校订编篡的,都必须做出巨大无比的投入,从搜集材料、润稿成书、校订刻板,每一步都足以让人倾家荡产,这绝对不是游戏之作,而是一个具有经济实力的大人物经过缜密思考后做出来的商业决定,亦即「大生意」。听听胡适怎么说的?吴承恩是一个喝醉酒的文人,跑去剧场观看金元杂剧,之后就把说书故事送进你家客厅,从此说书人个个哭丧着脸,因为除了无知村民还在听说书以外,全部识字的都在笑哩。未经世事,我有这么一种感慨。胡适眼中的文人到底是什么形象?他以为我们这些挑书卖书的腐儒都和他一样吗?有皇粮可以吃!有公知可以当!有麦克风可以抓?有老蒋赏的大官可以做吗?借用河马的一句话,我用我两只手!养活我全家!游戏之作?我们这种草根货色是靠自己吃饭的,每一口饭都是自己想办法找来的,每一次说书得到的零钱,就是草根文人的全部。「雄心、恒心、惹心(才能)与舍得钱财的心(财富)」,这就是Edward Gibbon(罗马帝国兴亡史作者)所说的巨著四大条件,我不确定吴承恩和西游记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然而最初打造西游记话本的那些文人,必定出自于卑微的草根,他们没有供养,只能依靠自己的学识一代又一代的游唱说书,最终经历了数百年,锻造了一部西游记,那到底是什么样的作品?是游戏之作?什么是游戏之作?那是民族的血与草根文人的怒,才足以打造出一个咆哮权威、向上苍怒吼的愤怒猴神!金边眼镜吃皇粮的驻美大使,你看得懂石猴在冷笑什么吗?最后一段,我要收尾了。西游记到底是怎么诞生的?当我们谈到西游记时,千万别忘了另一个来历更清楚的版本,那便是朱鼎臣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这个版本诞生的时间非常早,极有可能早于世德堂本,最初面世时便有了完整结构,与百回合版的差别在于文字风格,以及第九回玄奘身世的描写,这是百回合版所无,但到了清朝,后来的刊印者却从【西游释厄传】里借走第九回,打造成今天我们看到的西游记。看到了吗?西游记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越往后面,它的内容越繁复。从「西游记平话」到「西游释厄传」,到世德堂本,到满清完整版,再到今天大街小巷印着【吴承恩著】的西游记,它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从没有结构到有结构,从有结构到有回目,从枯燥文字到下笔风趣,西游记正在成长茁壮,而且渐渐归于一个最终版本。我们回到最早提出的第一号讨论条目,「最早的西游记版本没有标示作者,只有校者」。我们回忆一下观察历史的原则,「越接近事件发生的年代,细节就越详尽」。我给出我的结论。第一,西游记确实没有作者,西游记最初以平话本存在,创作中应当经历过一个汇集过程,或是商业收购过程,所以西游记最初确实没有作者,只有编者与校者,各书坊皆能尊重这一事实。第二,书坊手上有买断的话本,而且来源不一,编者与校者拿到话本后,对文字进行第一次润稿,各自开始刊行。第三,世德堂本之前一定还有版本。很可能是官刻版,也可能就是朱鼎臣的「西游释厄传」,这两者极可能就是第一代的西游记小说,并且对后来的百回合西游记形成影响。第四,在万历至崇祯朝的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明朝可能存有好几个不同版本的西游记,相互竞争,也相互融合。第五,西游记的多地起源说,可以解释文字上含有大量各地方言的现象。第六,吴承恩可能参与过西游记的集体创作,也可能没有参与,但府志记载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不可能是小说版的西游记。第七,西游记的创作是集体商业行为,依现代法律观点来看,该书属于委任著作,著作财产权属于出资方即世德堂,著作人格权属于全部参与创作者所有,每一个受聘者都抱有艺术动机,最终成就了一本伟大的民族著作。以上就是我的结论,西游记不是一个人的作品,所有刊印的书坊都知道,这部作品不是一个人写下来的,甚至不是一代人写下的,而是集体跨世代的创作,是好几代人跨越地域共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这个论点并非孤证,而是无数考古文献所支持的铁证。不论最后的百回合版西游记是不是吴承恩校订的(华阳洞天主人校),也不管世德堂本之前是不是还有官刻版,硬要把西游记这样的集体民族作品硬加在一个作者身上的思路本身就是错误的。西游记的父亲叫做「草根文人」,母亲叫做「明朝重商主义」,西游记有一群兄弟,各个版本彼此之间都有交流,彼此不断融合,不断改良,或是说难听一点叫做不断派人偷偷抄袭,你抄我,我抄你,大家乱抄一气,最终抄出了今天的终极版本,参与润笔的至少有朱鼎臣、华阳洞天主人、也很可能包含李春芳与吴承恩。以上就是本博对西游记作者的拙见,这是一篇业余研究,而且时间极为短促,阙漏必定不少,抛砖引玉而已,盼能澄清心中真相。这次对西游记的探讨告一段落,原本已经写好的「胡适改动西游记九十九回大爆笑初探」就不再贴出,由于武侠创作上的时间需要,本博将休刊一个月,至六月二十二日与大家再次见面,题目不定,篇幅也不定,总之谢谢各位这段时间的支持与爱护,再会。之前知乎有人在类似的问题回答过,但是关注的人少。各位看官,与君共赏。
楼下有胡适大师粉丝为其辩护,先声明一点本文我是转载。看最后一段来自武侠作家孙晓微博。所以很多问题恐怕原文作者没法回答你的疑问。不过胡适大师对传统文化一向轻佻的态度,深为作者不齿。在文学考据上也能提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也是奇葩。你可以把胡适的原文贴出来让大家对照一二,有些资料当然就那么多,作者都采用原始的资料进行研究无可厚非吧?本文作者孙晓的结论和胡适大师大相径庭,有不同观点者欢迎提出新的解释嘛~【以下贴一段胡适大师的胡适《西游记考证》】本文作者显然在读过胡适大师的文章后不能苟同,遂收集资料而后考证得出以上结论,不妨让大家对照一下双方文章。~~~~~~~~~~~~~~~~~~~~~~~~~~~~~~~~~~~~~~~~~~~~~~~~~~~~~~~~~~~~~~~《西游记考证》胡适我前年做《西游记序》,还不知道《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只能说:“《西游记》小说之作必在明朝中叶以后”,“是明朝中叶以后一位无名的小说家做的”。后来见《小说考证》卷二,页七六,引山阳丁晏的话,说据淮安府康熙初旧志艺文书目,《西游记》是淮安嘉靖中岁贡生吴承恩作的。《小说考证》收的材料最滥,但丁晏是经学家,他的话又是根据《淮安府志》的,所以我们依着他的指引,去访寻关于吴承恩的材料。现承周豫才先生把他搜得的许多材料钞给我,转录于下:[天启《淮安府志》十六,《人物志》二,《近代文苑》]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数奇,竟以明经授县贰,未久,耻折腰,遂拂袖而归。放浪诗酒,卒。有文集存于家。丘少司徒汇而刻之。旧志称吴射阳性敏多慧,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今不知“杂记”为何书。惟《淮贤文目》载先生撰《西游通俗演义》。是书明季始大行,里巷细人皆乐道之。……按射阳去修志时不远,未必以世俗通行之小说移易姓氏。其说当有所据。观其中方言俚语,皆淮之乡音街谈,巷弄市井童孺所习闻,而他方有不尽然者,其出淮人之手尤无疑。然此特射阳游戏之笔,聊资村翁童子之笑谑。必求得修炼秘诀,亦凿矣。吴玉搢的《山阳志遗》卷四还有许多关于吴承恩的材料,今录于下:嘉靖中,吴贡生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也。吴敏博洽,凡一时金石碑版嘏祝赠送之词,多出其手。荐绅台阁诺公皆倩为捉刀人。顾数奇,不偶,仅以岁贡官长兴县丞。贫老乏嗣,遗稿多散佚失传。邱司徒正纲收拾残缺,得其友人马清溪、马竹泉所手录,又益之以乡人所藏,分为四卷,刻之,名闩《射阳存稿》(又有《续稿》一卷)。五岳山人陈文烛为之序。其略云:“陈子守淮安时,长兴徐子与过淮。往汝忠丞长兴,与子舆善。三人者呼酒韩侯祠内,酒酣论文论诗,不倦也。汝忠谓文自“六经”后,惟汉、魏为近古。诗自《三百篇》后,惟唐人为近古。近时学者徒谢朝华而不知畜多识,去陈言而不知漱芳润,即欲敷文陈诗,难矣。徐失生与子深韪其言。今观汝忠之作,缘情而绮丽,体物而浏亮,其词微而显,其旨博而深。收百代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沈辞渊深,浮藻云骏,张文潜以后一人而已。”其推许之者,可谓至极。读其遗集,实吾郡有明一代之冠。惜其书刊板不存,予初得一抄本,纸墨已渝敝。后陆续收得刻本四卷,并续集一卷,亦全。尽登其诗入《山阳耆旧集》,择其杰出者各体载一二首于此,以志瓣香之意云。据此,是隆庆初(约157O)陈文烛守淮安时,吴承恩还不曾死。以此推之,可得他的年代:嘉靖中(约155O),岁贡生。嘉靖末(约156O),任长典县丞。隆庆初(约157O),在淮安与陈文烛、徐子舆往来酬应,酒酣论文。万历初(约158O),吴承恩死。他大概生于正德之末(约152O),死于万历之初。天启《淮安志》修于天启六年,当西历1626,去吴承恩死时止有四五十年,自然是可靠的根据了。最可惜的是我们至今还不曾寻到吴承恩的《射阳存稿》,也不曾见着吴玉搢的《山阳耆旧集》(由于字数限制,先贴这么多胡适大师对于《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的论点。)【《西游记》被这三四百年来的无数道士和尚秀才弄坏了。道士说,这部书是一部金丹妙诀。和尚说,这部书是禅门心法。秀才说,这部书是一部正心诚意的理学书。这些解说都是《西游记》的大仇敌。现在我们把那些什么悟一子和什么悟元子等等的“真诠”、“原旨”一概删去了,还他一个本来面目。至于我这篇考证本来也不必做;不过因为这几百年来读《西游记》的人都太聪明了,都不肯领略那极浅极明白的滑稽意味和玩世精神,都要妄想透过纸背去寻那“微言大义”,遂把一部《西游记》罩上了儒、释、道三教的袍子;因此,我不能不用我的笨眼光,指出《西游记》有了几百年逐渐演化的历史;指出这部书起于民间的传说和神话,并无“微言大义”可说;指出现在的《西游记》小说的作者是一位“放浪诗酒,复善谐谑”的大文豪做的,我们看他的诗,晓得他确有“斩鬼”的清兴,而决无“金丹”的道心;指出这部《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这点玩世主义也是很明白的;他并不隐藏,我们也不用深求。一九二三,二,四,改稿】~~~~~~~~~~~~~~~~~~~~~~~~~~~~~~~~~~~~~~~~~~~~~~~~~~~~~~~~~~~~~~~~~~~~~以上是胡适大师最后对《西游记》做出的结论——游戏之作。胡适眼中的文人到底是什么形象?他以为我们这些挑书卖书的腐儒都和他一样吗?有皇粮可以吃!有公知可以当!有麦克风可以抓?有老蒋赏的大官可以做吗?借用河马的一句话,我用我两只手!养活我全家!游戏之作?我们这种草根货色是靠自己吃饭的,每一口饭都是自己想办法找来的,每一次说书得到的零钱,就是草根文人的全部。「雄心、恒心、惹心(才能)与舍得钱财的心(财富)」,这就是Edward Gibbon(罗马帝国兴亡史作者)所说的巨著四大条件,我不确定吴承恩和西游记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然而最初打造西游记话本的那些文人,必定出自于卑微的草根,他们没有供养,只能依靠自己的学识一代又一代的游唱说书,最终经历了数百年,锻造了一部西游记,那到底是什么样的作品?是游戏之作?什么是游戏之作?那是民族的血与草根文人的怒,才足以打造出一个咆哮权威、向上苍怒吼的愤怒猴神!金边眼镜吃皇粮的驻美大使,你看得懂石猴在冷笑什么吗?以上就是本文作者孙晓,一个草根书生对胡适大师的回应。二人的观点我大致奉上,留给诸位看官评论。
又长肥了一点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陵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