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传送带问题问题

浅析学生物理问题的发现与提出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摘要:科学探究能力是《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学生提出的能力要求,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本文首先论述了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重要意义,然后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心理素质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关键词:科学探究;问题意识;创造力;心理素质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学习目标,也是学习内容。&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同时,科学探究过程是围绕着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的,正是由于有了明确、具体的探究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主题,使探究能沿着合理的假设一步一步进行下去,可以说,问题是各个探究环节的核心。另外,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是极具创造的过程,要想从平常的,已习惯的事件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它比在现成问题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需要创造性思维,科学探究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现这一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遗憾的是,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忽略了&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主动提问,提出问题能力很差,即使有问题要问也很胆怯、不敢问。久而久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科学探究也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变换问题和发展问题的一种自觉的心理状态或思维习惯,也可以指学生很容易进入一种问题情境之中的心理倾向。良好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促进学生表达与交流愿望的产生,从而有利于实现课堂的有效交流,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1、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有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了问题条件。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面临新的、未知的知识或情景,便在头脑中产生&问题&,并引发他们的思维过程。为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问题情境的设置方式很多,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对&问&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师在问题情境设置过程中应注意:
  (1)要有难度,但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是&跳一跳,摘桃子&的问题;
  (2)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
  (3)简明清晰,忌使学生思维混乱;
  (4)情境设置时间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2、创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是他们的基本特点,也是问题意识的表现,但长期受&教师权威&、&书本至上&的影响,课堂上他们独立&问&的意识被长期压制,致使问题意识日趋淡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让学生敢于开口,为此老师要打破&师道尊严&的师生观,注重塑造以渊博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人格上独立,思想上自由,要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发现、提出问题的权利,不管他们的提问多么肤浅,多么粗糙,都不应遭受人格的污辱。平等和民主要求教师不仅应对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有创意的问题予以表扬鼓励,对不符合教学需要的过浅、过难,甚至离奇的问题也应予以合理的肯定和尊重。对学生针对教材和教师提出问题的勇气和态度首先予以肯定,然后再引导和分析,还要引导全体学生正确对待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让主动提问题的学生有&安全感、成就感&。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动机,使他们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就应该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因为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1、通过观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教师的引导很重要,要使学生善于发现物理现象、事实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和方法,问题始于观察,没有对事物的观察,就不可能对事物提出问题。学生养成了观察的习惯,就会对观察的事物提出问题,观察得越细产生的疑问就会越多,观察是提出问题的基础;掌握了观察的方法,问题就会由浅入深。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针对观察的现象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联想、思考,促使学生深入提出问题
  观察是提出问题的基础,而联想和思考则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使问题层出不穷。联想得越广泛,产生的问题就越多;思考得越细致,发现的问题就越深入,从而对事物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入,这就是人类的认识活动过程,这就是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宇宙是无穷的,人类对自然的疑问也是无穷的。这样通过引导学生联想和深入思考,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将问题加以分类和表述
  将问题分类也是教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环节。在学生广泛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将所有的问题进行分类。通过分类,学生懂得,对物理问题的研究一般是从日常生活中与物理相关的现象、物理实验中的疑惑等方面入手,当然也应从这几方面提出探索性问题,这些问题即为&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样应用?)&。将问题分类后,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语言将问题表述出来,即问题表征。以从更广泛的角度对亲历的事物去做科学辩证的思考、质疑和认识。这样做不仅对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和思维基础,而且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
  4、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他们提出的问题总是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此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点评,做出正确的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5、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
  有些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在小组之中就会毫无顾忌地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如还有不懂的问题,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这样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之一。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心理素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让学生敢于问、善于问,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那些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及基础差、胆子小的学生,一旦提出问题,教师应首先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学生,不要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的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大胆创新。教师要让学生品尝到质疑的乐趣,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当碰到冷场时,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通过这样长时间的训练,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会失去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物理现象,探究未知的自然规律。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小编工资已与此赏挂钩!一赏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
我的电子书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1&宇宙起源:宇宙学观测表明宇宙是膨胀着的。通过对微波背景辐射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等的观测,宇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极早期发生的大爆炸。我们所知的基本物理,比如广义相对论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在那里都不适用。为理解宇宙起源,需要了解大爆炸时期的基本物理。
  &2&暗物质的本质:现代宇宙学观测表明宇宙中存在暗物质和暗能量,但是它们的起源仍然是个谜。
  &3&暗能量的本质。
  &4&恒星、行星的形成:天体的形成是天体物理学中的重要问题。适合生物存在的行星,在银河系中出现的几率到底是多少?
  &5&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在所有尺度上都是正确的吗?
  &6&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它描述的是自然的最终理论吗?也许它会在很小的距离上和非常复杂的系统中失效,是否可用来描绘整个宇宙也还值得探讨。
  &7&标准模型: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无疑极为成功,但人们并没有理解夸克和轻子的质量混合的物理起源和中微子的质量等。
  &8&超对称:存在低能超对称吗?超对称伴子的质量谱是什么?
  &9&量子色动力学(QCD):量子色动力学可以完全求解吗?
  &10&弦论:超弦理论是一个有望成功地统一自然相互作用的理论,但它到底是什么?
  &11&时空的观念:时空是什么?超弦理论最终可能会放弃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
  &12&物理理论是否与环境相关:物理的基本参数和规律都可以计算,还是仅由历史的或量子的偶然性决定,或者是由人择原理来确定?景观的图像是对的吗?
  &13&新物态:存在常规实验可探查的一般非费米流体行为吗?
  &14&复杂性:对一般的复杂大系统而言,其内在的混沌特性决定了系统的不可预测性。如何运用计算手段来分析这类系统、鉴别哪些特征?
  &15&量子计算机:如何防止量子计算中的“退相干”?如何实际制造量子计算机?
  &16&物理学的应用:如何得到室温甚至室温以上的超导材料?如何用电子材料(如半导体)制造室温铁磁体?
  &17&理论生物学:生物学的理论是什么?理论物理学有助于生物学研究吗?需要新的数学吗?如何描述生物体这样呈现出多时间尺度动力学的体系?
  &18&基因组学:物理学家如何参与基因组的“解密”?可能拥有一个定量的、可预测的进化理论吗?甚至能否直接从基因组出发“计算”有机体的形状?
  &19&意识的研究:记忆和意识后面的自组织原则是什么?有可能在幼儿期测量到意识的发生吗?什么时候?如何发生?如何测量?能否制造一个具有“自由意志”的机器?
  &20&计算物理学:计算机能代替解析计算吗?如果是,那么将来物理学家所受的训练该如何相应改变?
  &21&物理学的分化:物理学自身发展日益分化,如何面对这种状况?
  &22&还原论:是否应该怀疑这个物理学的根本逻辑?是否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
  “理论”应该扮演何种角色:“理论”是否应仅仅由实验来判断正误,或者应该是由基本物理原理发展出来的对自然“更高”层次的理解,而可以不顾及是否能在实际中实现?在对复杂系统的细节描述中,如何估价物理学家一贯坚持的“简洁性”和数学“优美性”等原则?
  &24&物理学未来发展中潜在的危险:如何面对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实现的物理学实验计划?在这种形式下,新的研究途径该是怎样的?理论在探索自然方面应该起什么作用?
  &25&物理学是否仍将是最重要的科学?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您现在的位置:&&>>&&>>& >>
>> 浏览文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
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摘要】:高中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学质量和方法不容忽视。本文针对高中物理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应的&物理难学&&听不懂&&不愿学物理&等各种问题进行,从而探讨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进的具体措施。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教学反思 &问题原因 &改进策略 &培养兴趣 &关注基础生
由于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及学生基础等多种原因,高中物理的学习效果总体上不能令人满意,部分学生甚至对物理望而生畏。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原因如下几点:
一.物理教学中存在问题:
(1)物理知识运用不够灵活,缺乏创新实践能力。
(2)很多学生对物理望而生畏,缺乏学习兴趣。
(3)基础生学习物理吃力,跟不上教学步伐。
二.问题原因分析:
(1)部分教师仍然坚持陈旧教学观念和方法,教学方式过于古板;教学创新理念有待加强。
(2)研讨过于面面俱到,导致使课堂气氛沉闷,难以提起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过程中,对基础生关注不足,导致他们认知不够,跟不上步伐,容易产生放弃心理。
三、改进策略和方法:
1.转变教学观念,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追求的最高培养目标。但是,一些老师仍然采用旧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应认真学习和研究创新教育理论,并把这一理论应用到教学实际中。在物理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故意布惑巧设学习障碍等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物理情景,提供探究素材,精心设计实验,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力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这样使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不仅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
2.转换学生学习方式,将物理学习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的研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师生互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这样说过。教育心里学指出: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求知的动力。学生一旦对物理学习发生兴趣,就会有着神奇的内驱动力的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所以培养学生在学习物理上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要转变学习方式,多进行动脑动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中,获得新知,掌握学习技能和方法。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利用学生好奇心强,习惯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必要的体验、感知等实践机会,通过提供材料、提示思路方法等,搭建学生认知的平台,使其获得成就感、荣誉感。其次由于物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严重,所讲授的知识规律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兴趣低下,失去探究的乐趣。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们走向生活,用他们的慧眼去发现隐含在身边的物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将现行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内容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物理问题,以此来沟通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并让他们在探究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学习和发展物理。
3.加强对基础生的关注,在教学设计时,多想想他们认知的水平和规律,力争在课堂上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扬起自信风帆,和其他学生共同进步。&
尊重学生是进行教育的前提。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应该以学习成绩来把学生等级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让每个学生有与教师平等沟通的权利,有独立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的自由;让基础生在平等交流和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全面发展,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基础生的心理放松,就会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反之,课堂气氛严肃,会抑制基础生的积极性,阻碍他们的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形象和风度,适时利用好体态举止增强亲和力,如用点头、微笑、目光、拇指来鼓励每个学生。尽量满足基础生在学习上的需要、心理上的疏导、生活上的关怀、情感上的沟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心灵深处唤起基础生的亲近感,拉近师生距离,他们才能大胆地和其它同学、教师、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如学生讲错时,没有关系;提出问题时,有人关注;不认同教师时,不会受批评;对教材质疑时,没有人指责。这样师生、生生多边互动,交流情感,传递信息,实现智慧共享和教学相长,让所有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共同学习与成长。
总结:在物理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每个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作为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使命,因此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更进一步的研究,更进一步的探讨。&
上一篇: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