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明天都江堰市二王庙二王庙地震以后修好了吗?...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光明日报:汶川大地震 文物虽毁 文脉不绝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光明日报:汶川大地震 文物虽毁 文脉不绝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5:30:5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光明日报:汶川大地震 文物虽毁 文脉不绝.DOC
道客巴巴认证
机构认证专区
加  展示
享受成长特权
官方公共微信汶川地震六年后都江堰考察实践报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2.00
&&¥2.00
&&¥2.00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汶川地震六年后都江堰考察实践报告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都江堰狠狠打了所有建筑商一个耳光!(组图)
先问问大家,四川省都江堰市为什么叫都江堰?我想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 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我数学不好,公元前256年距离现在有多少年请大家自己计算。这次地震,都江堰市也在震区之内。面对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那些倒塌的建筑的建筑商们不脸红吗?到我写这些为止,我还没听到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告急的新闻报道。你们听到了吗?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都江堰水利工程吧。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分,称为“离堆”。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称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人民受益不浅。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起作用。同时,都江堰这一带风景优美,有不少名胜古迹,又是一处十分理想的游览胜地。都江堰一带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利用的典范。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建筑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价值的单体或连接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名称由来: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为什么称都江堰,都江是哪条江呢?《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历史记载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传说李冰治水时曾在这里降服恶龙,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都江堰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国游人,其中有些是水利专家。有的水利专家仔细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止。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这个堰,平时可以引水灌溉,洪水时则可以排水入外江,而且还有排砂石的作用,有时很大的石块也可以从堰上滚走。当时没有水泥,这么大的都是就地取材,用竹笼装卵石作堰,费用较省,效果显著。修建原因1、为什么要修宝瓶口,遇到什么问题,是如何克服的?只要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样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玉垒山山石坚硬,民工们用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柴草的燃烧下就会暴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40米高、80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因此叫“宝瓶口”。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这样,东部的农田得到了灌溉。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成了。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室瓶口,怎样才能让水更多地往东流入宝瓶口呢?从而引出要修分水鱼嘴。2、为什么要修分水鱼嘴,怎样在江中修坚固的堰堤,为什么分水鱼嘴要有弯度?为了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在江心修筑分水堰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因为江心水高涌大,水流急速,筑成的堰提要很坚固,否则随时都会被洪水冲走。开始修筑分水堰时,他们采用往江心抛石块的办法,结果没有成功。因为,抛下去的石块,经不住洪水的冲击,不断地被洪水冲走。怎么办?岷山一带盛产大竹,当地人用竹子盖房、编竹笼来装东西的方法,使李冰大受启发。他请来许多竹工,让他们编成长3丈、宽2尺的大竹笼,再往里面装满鹅卵石,然后让民工将沉重的大竹笼一个一个地沉大江底。结果大竹笼在湍流的水中安然不动,稳稳地固定在那里,周围再用大石头加固,就这样分水大提终于建成。由于大提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江水经大大小小的渠道,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从此以后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难,用竹笼装卵石来截流的办法也沿用至今。3、为什么还要修飞沙堰,堰的高度有讲究吗?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同样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室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至此,都江堰工程基本完成。修建过程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发洪灾,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堤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桩。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成都平原从此沃野千里,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结构原理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的杰作,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说她造福华夏、称奇世界、影响深远毫不为过。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其工程结构主要由渠首工程、附属工程和灌渠系统工程组成。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组成;附属工程由百丈堤、人字溢洪堰组成;渠系工程主要由内江总干渠、沙黑总干渠、金马河干渠等组成。建国后,为解决都江堰工程维修期间的城市供水问题,又特别设计增建了工业引水暗渠。都江堰工程能够独步千古、历久不衰,其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的需要。勤劳智慧的川西人民,在发展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事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分水泄洪、引水灌溉、低堰排沙、运行维修等各种矛盾关系,紧紧依托自然条件、充分运用工程技术解决了各种问题,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治水经验。“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新、旧两个版本的“三字经”,为我们留下了系统、完整而又非常具体的治水经验。认真学习研究和推广都江堰经验,对治理黄河、解决山东的水问题,加快水利网络化建设,发挥我省乃至全国自然地理优势,优化仍然意义重大。理论是经验的升华,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化,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案和正确办法,对现实工作具有更广泛的指导作用。那么,丰富的都江堰经验,能否概括出对水利事业的发展更具普遍意义的理论呢?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以“三约束”理论分析都江堰经验,都江堰工程是最早体现思想、优化“硬约束”的典范。该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具体讲,以三维空间巧妙构筑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渠首“三大工程”,优化岷江特定区段的硬约束,形成不同流量条件下的主流走势、环流力度,造成岷江不同流量条件下的内、外江不同的水沙分配比,克服川西自然地理劣势,优化岷江和成都平原的关系,发展水利网络化,使其最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其三维空间的关系是:平面布局是基础、是前提;立面结构是在平面布局的基础上历经千载,反复优化逐步形成的。历久辉煌从对都江堰工程原理的初步概括,可看出都江堰历久不衰、直到发展到今天的辉煌,决定于以下四点:第一、充分发挥岷江悬江优势岷江高悬于成都平原之上,是地道的悬江。李冰既看到岷江悬江危险、制造灾难的一面,又看到它饱藏潜力、可以开发利用的一面。岷江坡陡流急,平均坡度4.83‰
,都江堰以下5—7 ‰
。岷江从成都平原西侧直流向南,成都平原依岷江从西向东、从西北向东南逐步倾斜,坡度6‰左右,李冰通过工程措施,正确处理这种相位关系,使岷江悬江劣势转化为悬江优势,从而创造出伟大的都江堰事业。第二、建设硬约束保障工程体系整个都江堰工程设计巧妙、牢固可靠、相互衔接、完整配套,形成优化强化硬约束,尽兴岷江之利,尽除岷江之害的工程保证。所谓优化强化硬约束,即通过工程措施,改善和加强河道对河流的约束条件,使之兴利避害,造福一方。还应该指出的是,直接利用每年岁修“深淘滩”挖出的泥沙、,建设低堰、高岸、渠系水库,从而形成科学、状观、十分可靠的防洪大堤,完整的渠系,星罗棋布的水闸和水库,从而建成了一个功能不断延伸的水利工程体系。这既保证了都江堰工程自身的成功,也为各大江河的治理提供了具体、完整的经验。第三、采取符合岷江实际的泥沙处理方式都江堰工程历经了初创、改进优化的长期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是围绕宝瓶口和处理泥沙展开的,正确处理泥沙是都江堰能够长期使用的重要条件。李冰造宝瓶口,位置选在成都平原的最高点,岷江出山谷,曲率逐步变大的河道下端,使环流力度逐步加大,形成了环流飞沙的态势;宝瓶口呈倒梯形,下接人字堤、飞沙堰,提高了溢流飞沙效果。据统计,都江堰可以把98%的泥沙留在岷江,进入宝瓶口的泥沙只占2%;岷江水推移质多,悬浮质少,也是增强飞沙效果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适应岷江实际的、十分巧妙的特定的泥沙处理方式。我们学习都江堰经验,重要的是学习都江堰具有普遍意义的变悬江之害为悬江之利的工程体系,不是单纯的学它特定的泥沙处理方式。第四、坚持水利网络化的正确方向经过二千多年特别解放以来的发展,都江堰工程灌排网络已覆盖了整个成都平原,与此相配合设计建设了星罗棋布的引蓄水库、调节闸,使其真正实现了水利网络化,灌溉能力逐步扩大,由初创时的七十万亩、明清时的300万亩,建国初期的282万亩,至今天增加到1003万亩以上,成为中国第一个实灌面积突破千万亩的特大型灌区。其工程体系包括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型水库。现有干渠55条2437km,水闸998座,隧洞334座,大、中、小水库337座,总蓄水能力已达15亿。都江堰灌区的水利网络化为整个沿黄地区乃至全国的水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榜样。可惜在我国漫长的轻视科技的封建时代,虽不乏文人赞扬都江堰的诗篇,甚至神话传说,却对都江堰的科学内涵研究不够,推广不力,致使在祖国不少基本具备建设“都江堰”条件的地方,未能建成这样的工程,成为历史的遗憾!修建意义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1)都江堰在世界水利史、青城山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开创性都江堰创建于公元前256年左右,距今已有2250多年的悠久历史。两千多年前,秦蜀郡守李冰借鉴前人治水经验,根据当地的地理特点,巧妙地利用岷江出山口处的特殊地形,在恰当的位置选址作堰,利用高低落差,顺应自然规律,在生产工具和施工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采用热涨冷缩的原理,凿离堆,劈开玉垒山,穿"二江"(郸江、检江即今走马河、柏条河),化害为利,自流灌溉成都平原,造就了中外闻名的"天府之国",使成为中国著名的粮仓。经过两干多年的发展,成为集防洪、灌溉、运输、发电、水产养殖、旅游及城乡工业、生活用水为一体,综合效益巨大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效益,开创了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工程之先河。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创立的圣地,它按照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形态进行创新,逐步发展壮大,使之成为中国的国教,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和前所未有的开创性。(2)都江堰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独树一帜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具体地说,利用鱼嘴分水堤从眠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动将眠江60%的水引入内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时,又自动将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内江。都江堰建于眠江弯道处,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层水流向凸岸,将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从外江排走。进入内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头岩的支引、宝瓶口的节制和"离堆"的顶托,将大部分沙石从飞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宝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宝瓶口引水口控制进水量,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过量洪水涌入内江灌区,造成灾害。都江堰能自动调节进入灌区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成为天府粮仓。都江堰是成功运用自然弯道形成的流体引力,自动引水、泄洪、排沙的典范。建堰时,李冰还在江中埋石马作淘滩标志,立"三石人"观察水情消长,开创了中国古代水情测量的先例。历代对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视,逐步完善了管理机构,建立了岁修、防洪等维护制度,积累和总结了"六字诀"、""、"八字格言"等宝贵的治水经验,使古堰持续发展,相沿不废。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 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1 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1 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相关诗词清山春《灌阳竹枝词》诗:“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槎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清何盛新《伏龙观》诗:“盈盈一水隔,兀兀二山分。断涧流红叶,空潭起白云。凭空桥架索,薄暮树浮曛。龙女今何在,悬崖问柳君。”清董湘琴《游伏龙观随吟》:“峡口雷声震碧端,离堆凿破几经年!流出古今秦汉月,问他伏龙可曾寒?”清黄俞《都江堰》诗:“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历史事件李冰创建都江堰秦昭王后期李冰任蜀郡守期间(约公元前276~前251年),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在成都平原顶点的岷江上游干流出山口处作为工程地点,团结和组织西蜀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公元前256年前后建成都江堰。实践证明,历2000多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合理,工程布置适合自然规律,分水堤、溢洪道、宝瓶口三项工程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联合发挥引水、分洪、排石输沙的重要作用。都江堰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效益。司马迁考察都江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处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张陵传道青城山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张陵从洛阳越秦岭到鹤鸣山修道,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一日,率弟子来青城山结茅传道。张陵在青城一带山区传道13年,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顶。成为天师道的发祥地,常道观被称为“仙都众奥之妙,福地会昌之域,张天师羽化处焉”。历代龙虎山的天师多来青城山朝拜祖庭,为汉天师张陵扫墓。诸葛亮设兵护堰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开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马可·波罗游历都江堰元世祖至元年间(公元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览了都江堰。后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说:“都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清同治年间(公元年),德国地貌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曾于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修建成灌马路成都到灌县公路于1913年动工,从灌县一端建成2公里“示范路”即告停止。1923年,四川省督理委林火良青为总办,改官办为官商合办,1925年全线建成,日通车。是四川省第一条公路。创办合资企业年,灌县人姚宝姗在小金县长卸任后,集会省中经营界人士,与法国***士谢安道合资,兴办森茂伐木公司。公司以灌县为基地,在理番(今阿坝州理县)等地砍伐大山原木,加工成方料,经小沟入岷江漂运至灌县紫坪铺收漂,再扎成大筏,水运成都销售,获利甚巨。是为都江堰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叠溪洪水日,岷江上游茂县境叠溪发生7.5级地震,山岩崩塌,横断岷江及其支流。10月9日,岷江被堵塞断流45天后,干流小海子溃决,积水一涌而下。10月10日1时许,洪水进入都江堰市境,洪峰流量约每秒1.02万立方米,冲毁都江堰金刚堤、平水槽、飞沙堰、人字堤等水利工程及安澜索桥。内、外江水汇成一片,汪洋无际。16个乡镇受灾,毁农田1000公顷,死亡5000余人。紫坪、白沙岷江沿岸1万余立方米木材、1000多吨煤炭及药材漂没无遗,都江堰以下各河流沿岸房舍、桥梁、碾磨冲毁无数,流离失所的灾民在万人以上。?黄炎培都江堰办学1941年,到都江堰选定城东郊丰都庙为校址。翌年暑假,委派重庆校长陆叔昂来灌县购置水田、耕牛、农具,为教学实习准备条件。1944年2月,“都江实用职业学校”开学,由沈肃文任校长,黄炎培偕夫人姚维钧到灌县主持开学典礼,并亲为学校制定“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校训。学校提倡“手脑并用”的学风,注重学生思想修养、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养。学校建立董事会,黄炎培任董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于1945年10月交由灌县地方接办。?林森主持都江堰开水典礼1942年清明节,四川省政府及灌区14县官员齐集都江堰举行开水典礼,典礼由当时正住在灌县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开堰前先在伏龙观祭祀李冰,向李冰神像顶礼膜拜。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乘轿直赴二王庙祭祀李二郎。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又转赴都江堰鱼嘴,在鞭炮和万众欢呼声中,亲视开堰放水。冯玉祥捐资建亭1941年、1942年、194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数次在灌县、青城山居留。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冯玉祥寓居青城山真武宫。日晨,当他听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的消息时,当即捐资在真武宫侧建亭,取名“闻胜”,并撰书刻碑一通立于亭中。解放军抢修都江堰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入川后贺龙司令员指出,要先抢修都江堰,把已延误的岁修时间抢回来。并决定从军费中拨出专款,确定由王希甫负责,由驻灌县解放军协助抢修。12月29日,成立都江堰岁修工程临时督修处。成都军事管制委员会拨款3万银元作抢修经费。驻灌县解放军184师1500余人在师长林彬、政委梁文英指挥下参加抢修工程。整个岁修工程于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4月2日按照都江堰传统习惯举行了开水典礼。?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庆典日,由四川省政府、国家水利部主办,成都市政府、都江堰市政府、都江堰管理局承办的“中国四川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庆典”在都江堰渠首隆重举行。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69个使团到会祝贺并参加庆典活动,与会人士缅怀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盛赞都江堰灌区由50年代的灌溉19万多公顷发展到67万多公顷,成为全国最大的灌区、效益巨大的水利工程。纪念活动期间,与会人士观看了富于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仿古祭祀仪式及砍杩槎放水活动。两千多年历史的都江堰工程地震后未见受损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7.8级地震。(修订为8级)都江堰是此次地震离震中最近的地区之一,据都江堰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未发现都江堰水利工程受损的迹象。都江堰遗址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具备一定抗震抗灾性,同时它位于地表,不会受到太大损害,最大可能是有一点儿裂缝,但不会形成严重损害。主要景观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飞沙堰溢洪道:“泄洪道”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 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伏龙观: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由,其下临深潭,因李冰降伏孽龙伏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词、李公庙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抚祟实以为:“于虽齐圣,不先父食。况以公之贤:又有功于蜀,其施力程能固无待乎其子。今乃数典忘祖,于掩其父得无紊钦?”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是纪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二王庙古名“崇德庙”,建于公元494-498年,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约1万平方米。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上下重叠交错。宏伟秀丽,环境幽美。安澜索桥:又名“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长500米。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评事桥”,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现在的桥为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相关问题都江堰为何举世闻名硕果仅存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规模宏大、布局科学、费省效宏,代有兴建,历经2260年而不衰,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也是世界水利史上设计施工最完美、最先进、最科学独一无二的无坝式引水枢纽,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可资借鉴的治水和管理经验。都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指导思想,其实质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水哲学,它强调的是要充分掌握河流的流势和其它自然条件,加之利用和正确引导,利用有利条件消除不利因素,同时要随时间、地点和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把工程做好。这一治水哲学思想不仅对过去,而且对今天的水利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在中国历史文化上占有一席之地。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区。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李冰父子都江堰建于256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所以《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2000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间的祭典活动和祭祀活动。形成了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都江堰市都江堰市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江堰市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江堰市是山水园林城市,都江堰渠首傍城,五条河穿城而过,灵岩山城区矗立,山水城林堰相融,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市域林木覆盖率达70%,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年平均气温15.2℃,空气质量和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水平。获得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日,都江堰市获得建设部设立的“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并且成为全国第二个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政府组织。都江堰素有“天府之源”的称号,是“川西平原绿色生态屏障”,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自然、人文条件,都江堰市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多方筹集资金投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工作也作为唯一的县市级代表通过国家验收,并且在全国县市级率先启动了国际资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试点和创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本贴相关帖文
建筑商心确实是黑,但想想按“国际惯例”还要交5%——10%回扣,他们的利润空间就相对的少了,只好做豆腐工程,反正回扣你吃了,出事情你肯定会帮说话。
修路巴不得,修好了后头烂前头;修房的,只要验收合格就行,到底能不能用,不管!做电器的,保修期一过就可能烂;
学校,那个是国家的基石,是祖国的未来所在本文内容于
8:55:19 被昭勇将军编辑
楼主写的有点文不对题。对于古代的遗产不能过度吹捧,都江堰也是要经年维护,才能如此。对于民用建筑,有时候确实做的不好。特别对于地震多发地区,出于成本考虑的省材妙计,在灾害到来时,可就是杀人的屠刀。
大主管拿回扣 项目小管要承包商买指引商家材料(比市场贵)等等这种事到处都是。所以现在的大大小小的地方ZF部门 都是变着花样弄出点工程来做。就象我们福州市前几年城区内道路扩宽,接着道路高架桥 这也许都是无可非意的 现在全搞了 城里的公共设施也都做了。怎么办?没得拿了,就钉上了那些旧楼房,搞什么面子工程。16 7年的楼房(因为边上现在在搞几十层的楼房,这片楼房差不多在过5-6年也要拆建了) 非要拿出200多W搞外表。而且有些地方刚刷过的半年的楼房和旧的又没什么二样。操 200多拿去贫困地区可以建几所希望小学,这边说国家教育经费紧张 在贫困地区在学生破烂的危房上课。这边又为了能给自己捞点好处在浪费纳税人的钱(地方政府官员我想脑子根本就没有什么纳税人的钱这概念) 有不少本来就是装饰了铝合金窗口了还非要 换成他们统一的色调。就听到边上承包人讲市场200元一片玻璃 项目主管非要他去220元的那近买。想想省汇市都这样,其它的就可想而知了
建议建设部组织建筑商和砖夹、叫兽去刘公岛看北洋水师修建的炮台遗址,并当场进行质量检验,看这些遗址和当今数不清的优质工程相比,究竟哪个更优质!!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前一段时间说要维修改造都江堰,不知道是不是还有这个计划?也不知道是不是会趁这个地震就把2千年不倒的都江堰就给毁了!!!
事实上技术的问题根本不是问题.实际问题是;现在的设计方和承建方及监理方首先是商人.而且,大都是死要钱不要命的无良商人.大多数的设计方,考虑的是把工程尽量搞搞大,可以多收钱.大多数的承建方,考虑的是尽量省钱,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大多数的监理方,混混日子,有钱就好办事.这三方都要把发包方喂肥了,否则以后就没有机会了.政府也有监察建筑质量的机构.但监察是经常不到位.法律法规的缺位,也是一方面,现在贪污上亿也不会枪毙.这些人胆子当然越来越大.记得当年朱元璋修建南京城,每一块城砖上都有工匠,监管人,和当地官员的印章,检验一次不合格,仗罚.两次不合格就要砍头了.37 年被日本人炸坏不少,留存下来的至今完好,已600多年了.我们现在的人难道就没有感触????我们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堆垃圾吗??????????????????????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建筑商我觉的就是会赚我们的钱!看看(奋斗)这部片子,就知道建筑商怎么骗我们老百姓的钱了!
不关技术的问题,关键是腐败!清政府富甲全球,但都赔给了外国列强,帮西方和日本强盛。自己并没强起来。我们现在谁做嫁衣呢?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什么啊?都江堰是什么啊?李冰是谁啊?出过国吗?留过洋吗?知道三国秦汉吗?恐怕是连汉人这一称呼出自强汉都不知道吧?有谁看过都江堰的设计图的?给国家地震局和民政部的专家审查过吗?“科学”地分析过吗?最多是一偶然碰巧的事,没有什么科学的内涵,不值得一提的,也不应该做为当代水利设施和社会建设的实施的参考。怎么能拿几千年前封建官吏的事来比较我们伟大的现代化工程呢?当然我们伟大的现代化工程是经受不住八级地震的,因为我们没有设计成八级抗震嘛。所以倒塌是必然的,因为倒塌所以死人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当然死的人比我们估计的多了一点点,当初报出7。6级地震的时候,我们认为死亡人数不可能超过300人,所以我们启动了二级预案,可没想到7。6级地震居然死了这么多人,那肯定是八级地震了,所以我们才上调成八级地震,看我们的行动多么具有科学性啊。至于说都江堰能不倒,那是因为他不在震中嘛,还离震中很远嘛,要是在震中还能不倒,八级不倒,那九级倒不倒?九级不倒的话,十五级倒不倒,所以倒一定是要倒的,这就是科学的结论,就象人总是要死的一样,反正早死晚死都是要死的。这种比较是没有“科学性”的,不能拿到科学面前来讨论的。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现在的建筑商人真他吗的黑心了,现在的技术还比不上几千年前的技术
古代的很多设施都是现代人感到很难理解的,因为他们能用非常简陋的工具作出现在要用非常现代化的东西才能做出的很多真是神一样的~~~
现在的建筑商人真他吗的黑心了,现在的技术还比不上几千年前的技术
现在的中国啊,基层都这样,地产商和建筑商就想挣 钱,而所谓的建设局和什么局都只是摆设,有饭吃酒喝就合格
发展商要的钱,留下的是房子,而古代的建筑工人,要的是命,留下的文化遗产。同样的,南京长江大桥,几十年的风雨依然坚挺,而后期的小桥,碰几下就塌,根本是不能比的。不要骂建筑商,他们只管出钱买地,房子都是设计院设计,工程队施工。但遇上天灾,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倒塌。
都江堰确实很牛,原来看过一本都江堰的书,里面很多设计都是自然天成一般。不过,现在看来,在地震多发区,连续运行这么多年,说明不仅建设牛,四川人民在维护其日常运行方面,也是很有一套的
中国援助非洲的大多建筑治疗却都是很好的!记得解放后的那段时期,中国的重要建筑都是有军队来完成的!有专门弄工程的军队,比如桥梁水坝铁路等等!这些质量绝对的过得去!利益!管理上的缺陷!大家看看美国的大楼在飞机创了过后,经过多少时间才倒的?如果在中国,一个飞机创上去,看效果会怎么样?会不会立即倒下???哎,关键是政府的把关不到位!!!没一个专门督察建筑质量的有效机构!!!本文内容于
8:49:28 被昭勇将军编辑
偷工减料的建筑商去国外建房去编辑掉不文明用词本文内容于
8:48:48 被昭勇将军编辑
有一个笑话,虽然现在的工程机械那么多,但是如果让现在的地产商人去修长城,那长城也是一个豆腐渣工程。一个工程的好坏在于管理。秦朝修建的好多工程都保持了千年,不怪乎是他统一了六国。都江堰的厉害是在于他连续运行两千年,任然保证了他的功能,而且它还有自我维护的效果,所以说从他的设计理念和施工管理上看是厉害的。现在的好多大坝水库以及好多别的工程根本做不到,我觉的现代人除了有一点先进的机械以外还不如古人呢。
希望四川的领导对建设的事情很抓,还要抓好,建筑质量是关系国家安危与人民生命的重中之重.
讲了都江堰,没讲打耳光,但我却能理解到作者的心情。灾区有的楼房,竟然用铁丝代替钢筋,这些人该枪毙
|||军迷有话说|||经典军事|||环球风云|||老照片
||争议话题|||社会万象||男人情感||天天贴图||网友实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都江堰二王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