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文献综述值

南极点的故事:见证南极点测定和设立标志过程[组图]
  极度体验7+2南极探险时间日登上南极点时,正值南极洲的夏季,一年一度的南极点真极点测定工作正在进行中,7名队员有幸目睹了2006年南极极点的测定和标示工作。
  由于南极大陆是冰雪构成的大陆,随着地球的自转,这块巨大的冰盖也会漂移,而地球地理极点南纬90度的这个点是不变的,那么,每年在南极极点上设立的实体标志,也会随着冰盖的移动,而离开南极点。
  为了标示南极点的真实位置,每年的12月份,南极的夏季,位于极点附近的科考站都会派出科学家,用GPS定位系统重新测定南极极点;12月31日,在准确的位置上设立标志,标明下一年度的极点位置。实际上每年的极点标志之间都有15~20米的变化。
  极度体验7+2南极登山探险队到达南极点时,得知今年的南极点测试正在进行,队员们除了在2005年的标志前拍照纪念外,还兴致勃勃地去参观了测试过程,并在新的南极点标志旁留念。12月31日,2006年南极点标志将被安放。
2005年南极真极点标志
立柱上的金属球是南极点的象征日,中国民间探险队在南极点标志旁挥舞国旗!
  黄色标线以内的范围,就将是2006年南极真极点标志的设定处。图为极度体验7+2南极登山探险队队长王勇峰站在预设2006年南极点标志地旁。
  黄色标线以内的范围,就将是2006年南极真极点标志的设定处。图为极度体验7+2南极登山探险队队员王秋杨站在预设2006年南极点标志地旁。
  背景故事:
  南极和北极首先是一个点,是地球自转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北极点和南极点始终处在不断的移动之中,这种移动叫做极移。极移范围很小,经观测,1967年——1973年间,地极移动仅15米左右。
  南极点并非是南极冰盖的最高点,覆盖在南极点上面的冰雪以每年10米左右的速度移动,因此,科学家每年都要重新标定一次南极点的最新位置,安上标志。目前南极点附近的冰层每年大约向西经43°方向塑性流动10米左右。因此,科学家每年都要用GPS系统测定一次南极点的准确位置。由于南极大陆特殊的气候原因,每年在南半球夏天,美国南极考察队都会来到南极点,通过精确测量,获得新的南极点。
  南极点的标志是一个立柱上的金属球。这是个地理的极致,既无方向,亦无时间,完全类似于数学矩阵计算中的奇点。而真正的极点则是每年12月31日精确测定,今年的真极点标离象征性极点金属球标仅几十米远。由于极点地区的冰盖每年向西经43°方向移动10—20米,因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历年的极点标似乎排成一长列。
  1957年,美国在南极点的冰盖上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的考察基地,由于这个站建在冰上,南极冰盖是动的,所以美国建的极点站也离开了极点。
¥29800/人
口碑排行榜一种便携式油液水分快速测定装置的研究--《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一种便携式油液水分快速测定装置的研究
【摘要】:水分测定是油液检测中理化指标检测的重要的一部分。在远洋船舶上的实际情况是常年远离陆地,没有稳定的实验环境。所以实船环境无法给实验室的水分测定方法提供适宜的实验环境和实验设备,而将油样送到陆地实验室的检测时间又无法满足船舶即时检测的需要。所以一直以来需要一种新的方法能够简单快速地在实船环境对润滑油样品中的水分进行测定。
本文根据船舶实际环境和国内外水分测定装置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以下工作:
(1)设计了一种能够适用于船舶环境,便携快速地测定出润滑油含水量的装置,装置利用过氧化钠和油液中所含水分反应生成气体从而改变密闭空间内的压力的原理,通过高精度压力、温度传感器MS5540C测量出装置密闭空间内的压力变化和温度,经过单片机计算出油液样品的含水量,并通过LCD1602显示屏显示输出。
(2)为了提高装置测定结果的精度,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结合大量的实验结果,拟合出20℃-25℃各温度下装置的测量标定曲线,并且根据该方法计算各温度下的拟合曲线的标准偏差均不大于0.031%。
(3)在完成了装置的设计之后将本装置与壳牌公司生产的类似产品和实验室蒸馏法进行了对比试验,自制装置的误差虽然高于蒸馏法,但低于市面同类的壳牌公司的产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TH83【目录】:
摘要5-6ABSTRACT6-9第1章 绪论9-21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9-10 1.2 石油产品中水分的来源及存在的状态10-11 1.3 润滑油中存在水分的危害及水分测定的意义11-13 1.4 水分检测技术的发展与现状13-15 1.5 润滑油水分检测的常用方法15-19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内容的安排19-21第2章 便携式油液水分快速测定装置的原理21-23第3章 便携式油液水分快速测定装置的设计23-30 3.1 便携式油液水分快速测定装置测量单元的设计23-27
3.1.1 气压及温度测量传感器23-24
3.1.2 MS5540C测量的校正24-26
3.1.3 P89V51RD2FA单片机26
3.1.4 测量单元的总体硬件结构设计26-27 3.2 装置的整体结构设计27-30第4章 反应试剂和稀释剂选择30-39 4.1 反应试剂的选择30-35
4.1.1 备选试剂的选取30-31
4.1.2 备选试剂的对比试验31-35 4.2 稀释剂的选择35-38 本章小结38-39第5章 便携式油液水分快速测定装置测量曲线的标定39-50第6章 便携式油液水分快速测定装置测定结果的测试50-55 6.1 自制水分快速测定装置对标准试样的水分测定实验50 6.2 蒸馏法水分测定装置对标准试样的水分测定实验50-52 6.3 壳牌Shell Onboard Plus Marine Oil Test Kit对标准试样的水分测定实验52-53 6.4 三种测定方法的测定结果的对比和分析53-55结论55-56展望56-57参考文献57-60致谢60-61作者简介61-62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6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廖久明,许隽;[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王得志,甘金颖,王德毓;[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杜军;;[J];国外电子元器件;2006年07期
张美琪;胡国文;周格伦;鲁通;;[J];电子设计工程;2009年12期
刘刚;;[J];电子设计工程;2012年07期
张宗振;;[J];广东电力;2011年09期
申宝武,王东方;[J];国际石油经济;2004年08期
贺海骏;[J];分析仪器;2000年03期
李义仓;[J];华东电力;1994年11期
陈铿;史永刚;;[J];化学分析计量;2006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振华;[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义仓;[J];变压器;1995年11期
丁勇;董志刚;徐华;李红海;;[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滕召胜;[J];传感技术学报;1999年04期
邱荣华;张辉;;[J];中华纸业;2010年02期
游四海;俞宁;郑长松;;[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闫玲;姚毅;昌学年;黎俊青;;[J];分析试验室;2009年S1期
刘玉梅;李雪海;苏建;熊伟;曹晓宁;;[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11期
李海涛;魏孔瑜;;[J];甘肃科技;2011年18期
杨进宝;张盼;;[J];电子设计工程;2011年10期
张凯;傅强;黄渝鸿;周德惠;;[J];机械工程材料;2005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浩;;[A];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赵宏欣;刘学傧;秦鹤年;;[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李红民;马玉真;;[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Ⅲ)[C];2008年
王立勇;陈浸;郑长松;;[A];第八届全国设备与维修工程学术会议、第十三届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陈漫;马彪;王立勇;;[A];第八届全国设备与维修工程学术会议、第十三届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包鑫;[D];浙江大学;2010年
孟凡奇;[D];吉林大学;2011年
庞政铎;[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李伟波;[D];浙江大学;2002年
刘锡辉;[D];浙江大学;1995年
王志芳;[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张艳彬;[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杨涛;[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王炉平;[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李喜武;[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彩平;[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王春焱;[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张瑜;[D];浙江大学;2010年
王洋;[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顾信鸽;[D];江南大学;2011年
杨传法;[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万永;[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张行;[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罗才彬;[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康忠伟;[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志刚;唐飞;王晓浩;熊继军;;[J];微纳电子技术;2008年06期
王海林;尹焕;罗文豪;罗阔;;[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姜印平;顾营迎;尹俊杰;魏军介;;[J];传感技术学报;2008年12期
黄旭,王常虹;[J];传感器技术;2005年08期
郭晓鸿;杨忠;陈喆;杨成顺;龚华军;;[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1年11期
孙克辉,杨欣荣,凌玉华,刘连浩,伍英姿;[J];传感器技术;1998年06期
王莉田,王玉田,史锦珊,郑龙江;[J];传感器技术;1999年02期
郑金菊,余水宝;[J];电测与仪表;2003年12期
马利人;申莉;傅士冀;;[J];电测与仪表;2006年01期
冯琦,周德云;[J];电光与控制;2003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博;[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雁,滕召胜;[J];计量学报;2003年04期
唐淑娟,李新杰;[J];化工标准.计量.质量;2004年09期
;[J];上海计量测试;2003年04期
范黎鹏;;[J];华东电力;1990年04期
张为民,赵奕阳;[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J];中国计量;2004年05期
郭光玲;;[J];煤;2010年10期
刘燕;滕召胜;林海军;;[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8年04期
郑长征;;[J];现代电子技术;2009年19期
;[J];爆破器材;199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婴宁;盛本修司;;[A];2003年全国粉体设备—技术—产品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邢春生;;[A];第二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暨牧草种子、机械、产品展示会论文集[C];2003年
蔡桂玲;;[A];天津市第十四次色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张为民;赵奕阳;;[A];第八届全国气湿敏传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聂亚峰;周建梅;鲁胜利;周黎明;;[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赵奕阳;张为民;;[A];第一届长三角地区传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朱靖静;杨进;郭志勇;汪植;张红艳;周媛;邹坤;;[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周海华;黄锦生;;[A];上海市烟草专卖局2007年度获奖论文集(工程技术类)[C];2007年
孙志杰;唐俐媚;秦业钢;徐涛;赵文颖;崔全法;李树海;孙逢章;;[A];天津市核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白建华;李生军;;[A];河北冶金学会炼铁技术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兽网;[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7年
朱春华?钟茂富
王发祥;[N];闽西日报;2008年
;[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戴鹏;[N];人民日报;2008年
罗邦铭?卢晓文
杨基斌;[N];三明日报;2008年
肖燕茂;[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林媛;[N];农资导报;2006年
清风;[N];河北农民报;2008年
蔡贡民;[N];东方城乡报;2007年
海阳辉?记者
傅江平;[N];中国质量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新军;[D];中国药科大学;2002年
向葵;[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连佳;[D];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
刘燕;[D];湖南大学;2006年
杨清海;[D];湖南大学;2005年
周涛;[D];复旦大学;2009年
淡红梅;[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董青松;[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路纹纹;[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柯芳;[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赵熠;[D];西北大学;2009年
崔金玉;[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第四章 事物的测定(6)_读书频道_新浪网
第四章 事物的测定(6)
连载: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作者:[美]比尔?布莱森
  有一回,他打开房门,只见前门台阶上立着一位刚从维也纳来的奥地利仰慕者。那奥地利人非常激动,对他赞不绝口。一时之间,卡文迪许听着那个赞扬,仿佛挨了一记闷棍;接着,他再也无法忍受,顺着小路飞奔而去,出了大门,连前门也顾不得关上。几个小时以后,他才被劝说回家。  有时候,他也大胆涉足社交界--尤其热心于每周一次的由伟大的博物学家约瑟夫?班克
斯举办的科学界聚会--但班克斯总是对别的客人讲清楚,大家决不能靠近卡文迪许,甚至不能看他一眼。那些想要听取他的意见的人被建议晃悠到他的附近,仿佛不是有意的,然后"只当那里没有人那样说话"。如果他们的话算得上是在谈论科学,他们也许会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但更经常的情形是听到一声怒气冲冲的尖叫(他好像一直是尖声尖气的),转过身来发现真的没有人,只见卡文迪许飞也似的逃向一个比较安静的角落。  卡文迪许钱又多,性格又孤僻,正好有条件把他在克拉彭的房子变成个大实验室,以便不受干扰地探索物理学的每个角落--电、热、引力、气体以及任何跟物质的性质有关的问题。18世纪末叶,是爱好科学的人们对基本物质--尤其是气体和电--的性质发生浓厚兴趣的时代,又是开始知道怎么对付它们的时代,但往往是热情有余,理智不足。在美国,本杰明?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这是很有名的。在法国,一位名叫皮拉特尔?罗齐耶的化学家含了一口氢喷在明火上,以测试氢的可燃性,其结果是证明了氢确实是易爆物质,眉毛也不一定是人的脸上一个永久的特征。卡文迪许也做了许多实验,他曾经逐步加大在自己身上的电击强度,仔细体会逐渐厉害的痛苦,直到只拿得住手里的羽毛管,但有时候再也留不住自己的知觉。  在卡文迪许漫长的一生中,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其中,他是分离氢的第一人,把氢和氧化合成水的第一人--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脱离不了"古怪"两个字。他经常在出版的作品中提到从没有告诉过任何人的实验结果,这使他的科学家同行们老是很气恼。但是,尽管遮遮掩掩,他不光模仿牛顿,而且想要努力超过他。他对导电性能的实验超前了时代一个世纪,但不幸的是,直到那个世纪过去才被人发现。实际上,他的大部分成就直到19世纪末才为人所知。那个时候,剑桥大学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承担了编辑卡文迪许文献的任务。在此之前,发现虽然是他的,但功劳几乎总是别人的。  卡文迪许发现或预见到了能量守恒定律、欧姆定律、道尔顿的分压定律、里克特的反比定律、查理的气体定律以及电传导定律,但都没有告诉别人。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据科学史家J.G.克劳瑟说,他还预见了"开尔文和G.H.达尔文关于潮汐摩擦对减慢地球自转速度的作用的成果、拉摩尔关于局部大气变冷的作用的发现(发表于1915年)......皮克林关于冷冻混合物的成就以及罗斯布姆关于异质平衡的某些成果"。最后,他还留下线索,直接导致一组名叫惰性气体的元素的发现。其中有几种是极难获得的,最后一种直到1962年才被发现。不过,我们现在的兴趣是卡文迪许所做的最后一次著名的试验。1797年夏末,67岁高龄的他把注意力转向约翰?米歇尔显然只是出于科学上的敬意留给他的几箱子设备。  装配完毕以后,米歇尔的仪器看上去很像是一台18世纪的鹦鹉螺牌举重练习机。它由重物、砝码、摆锤、轴和扭转钢丝组成。仪器的核心是两个635千克重的铅球,悬在两个较小球体的两侧。装配这台设备的目的是要测量两个大球给小球造成的引力偏差。这将使首次测量一种难以捉摸的力--所谓的引力常数--成为可能,并由此推测地球的重量(严格来说是质量)1。  引力使行星保持在轨道上,使物体砰然坠落,因此很容易被认为是一种强大的力,其实不然。它只是在整体意义上强大:一个巨大的物体,比如太阳,牵住另一个巨大的物体,比如地球。在基础的层面上,引力极小。每次你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或从地板上拾起一枚硬币,你毫不费劲就克服了整个行星施加的引力。卡文迪许想要做的,就是在极轻的层面上测量引力。  精密是个关键词。设备所在的屋子里,容不得半点儿干扰。因此,卡文迪许就待在旁边的一间屋里,用望远镜瞄准一个窥孔来进行观察。这项工作是极其费劲的,要做17次精密而又互不关联的测量,他总共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才完成。卡文迪许终于计算完毕,宣布地球的重量略略超过1 3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磅,用现代的计量单位来说就是6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吨(1吨约等于2 205磅)。  今天科学家手里的仪器,其精确度之高,可以测定一个细菌的重量;其灵敏度之高,有人在25米以外打个呵欠都会干扰读数。但是,他们对卡文迪许1797年的测量结果没有重大改动。目前对地球重量的最准确估计数是5 972 5亿亿吨,与卡文迪许的结果只相差1%左右。  有意思的是,这一切都只是证实了在卡文迪许110年之前牛顿的估计,而且没有迹象表明牛顿做过任何试验。  无论如何,到18世纪末,科学家们已经知道地球的确切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到太阳和各个行星的距离。连足不出户的卡文迪许都已算出了它们的重量。于是,你或许会认为,确定地球的年龄会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毕竟,他们实际上已经掌握一切必要的资料。然而,实际情形并非如此。人类要等到能够分裂原子、发明电视、尼龙和速溶咖啡以后,才算得出我们自己这颗行星的年龄。&nbsp&nbsp&nbsp&nbsp
【】【】【
】【】【】【】
 相关链接
电话:010-7、5518
 欢迎批评指正 |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网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
电话:010-7、5518
 欢迎批评指正 |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网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2008o济宁一模)在交通事故中,测定碰撞瞬间汽车的速度对于事故责任的认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汽车驾驶员》杂志曾给出一个估算碰撞瞬间车辆速度的公式:1-h2,式中△L是被水平抛出的散落在事故现场路面上的两物体A、B沿公路方向上的水平距离,h1、h2分别是散落物A、B在车上时的离地高度.只要用米尺测量出事故现场的△L、hl、h2三个量,根据上述公式就能够估算出碰撞瞬间车辆的速度,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落地时间相同B.A、B落地时间差与车辆速度无关C.A、B落地时间差与车辆速度成正比D.A、B落地时间差和车辆碰撞瞬间速度的乘积等于△L考点:.专题:.分析:A、B两物体离开汽车后做平抛运动,平抛运动的初速度等于汽车当时的速度.平抛运动的时间由高度决定,与初速度无关.平抛运动的时间和初速度共同决定水平位移,求出水平位移差看与什么因素有关.解答:解:A、平抛运动的时间由高度决定,A、B的高度不同,则平抛运动的时间不同,时间差与车辆的速度无关.故A错误,B正确.C错误.&&& D、根据h=2,知A、B运动的时间1=2h1g,2=2h2g.A的水平位移x1=vt1,B的水平位移x2=vt2,△L=x1-x2=v(t1-t2).故D正确.故选BD.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平抛运动的时间由高度决定,以及知道A、B两物体离开汽车后做平抛运动,平抛运动的初速度等于汽车当时的速度.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答题:★★★★★推荐试卷
解析质量好解析质量中解析质量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事文献综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