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十善业道经师宝

所谓道经师宝,即道家三宝,又称作三归戒。
《云笈七签》卷三八云∶
三宝者,谓道经师也。
《道教义枢》卷一云∶一者道宝,二者太上经宝,三者大法师宝。又云∶太上道君以形申教是谓师宝,以气感应是谓道宝,妙文示法是谓经宝。
由此可知,道经师宝所代表的即是道教崇拜的最高道境,故尔《雷霆玉枢宥罪法忏》又统称其为无上至真道经师宝三境高尊。
《三洞众戒文》云∶三皈戒者,天地之枢纽,神仙之根柢,发行之初门,建心之元兆。道经师者,众常通也。抑恶举善,戒人天也。身神命者,生妙宝也。回元转化,根圣真也。归之于道经师,若赤子归母,众物依地,不可须臾失戒。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忏》云∶志心归依十方道宝,当愿众生起心回向,一切信礼。志心归依十方经宝,当愿众生心开悟解,受持念诵。志心归依十方师宝,当愿众生普上法桥,无有障碍。这表明道经师宝是皈依道法的最基本的内容。因之使得道经师宝印有极大的应用范围。
《道法会元》卷二一0云∶未受箓者,奏申关牒通用道经师宝印。
《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廿五载此印云∶诸斋内一应疏文献状通用,谓之三宝证盟功德之意也。看来只要属于道信徒,在各种道教文书上都可以使用道经师宝印。
「三宝」是道教徒所尊敬供养的「道、经、师」,而入道者必须要先皈依「三宝」。
  道宝,就是指自然的大道和太上三清神;成为道教徒,必须以「道」为信仰核心,这是皈依道宝的意思。
  经宝,就是道教经籍;道教徒需要阅读道教经籍,信奉而行,积德行善,这是皈依经的要义。
  师宝,就是指十方得道圣众贤德;道教徒要礼敬师真前辈,尊敬十方圣贤大德,这是皈依师的意思。
  三宝是道教三清道祖的化身;皈依道教三宝的目的,是要彻底明了「道」的真义而实行,并肩负起传承的责任,以及宏扬道教的使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诚邀您对新版详情页进行反馈,
以上价格可在付款时选择享用
描述加载中
拍下价格的不同可能会由促销和打折引起的,详情可以咨询卖家。
暂时还没有买家购买此宝贝,最近30天成交记录为0。
detail.s.et2信誉指数:
不满: 0/恶评:0
管理选项:
道教辟邪法印 道士铜印 道经师宝印 好品带印盒 辟邪化煞...
印面约5厘米见方
服务承诺:
保证规格描述无误;
保证质地描述无误;
保证缺陷已描述完整;
物品完好情况下可无理由退货;
道教辟邪法印 道士铜印 道经师宝印 好品带印盒&&辟邪化煞镇宅
东西很不错,品相完美,字也很不错。。。
规格:印面约5厘米见方
11:37 上传
11:37 上传
11:37 上传
11:37 上传
11:37 上传
11:37 上传
11:37 上传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请使用
安全中介服务
进行交易。
关于本藏品的评论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9415主题精华0粟米539.06 石信誉14 点阅读权限200
人生有欢乐,难免有波折,珍惜欢乐的时刻,记取挫折的经历,您将充满快乐。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6285主题精华9粟米1395.95 石信誉14 点阅读权限200
正五品上.御史中丞, 积分 162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15 积分
得到即缘,好自珍惜;勇猛精进,成就菩提。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8045主题精华1粟米2231.08 石信誉100 点阅读权限180
正六品上.太学博士, 积分 80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54 积分
发表于 7&天前
@漠北藏客 发表于
快进快出、支持中介、我手机: 许
精彩推荐 /1
论坛十二生肖勋章现可以自主购买。欢迎各位选购
||服务电话: 400-813-9977
论坛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热点:&&&&
《倚天屠龙记》明教遗迹藏山村 存千年秘密(图)
上万村内存放摩尼教遗物的观音阁。
上万村至今仍保存着“五雷号令”与“圣明净宝”印章及角端等法器。
上万村遗留下来的刻有摩尼教佛像的石碑。
&&& 来源:
  宁德网消息 (记者 王东东 文/图)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武林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明教(又称摩尼教)精英折损殆尽,少年英雄张无忌横空出世,以一己之力逼退六门派,遂成明教教主的经典片段,相信“金庸迷”们一定记忆犹新。
  而在现实中,明教被证明是确实存在过的,而且就在我们身边。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作为国家最具权威的宗教研究机构,在厦门郑重发布了世界摩尼教在福建的重大发现―――霞浦县柏洋乡盖竹上万村摩尼教遗物惊现世间的消息。一个被上万村村民守了一千多年的秘密终于浮出水面。
  霞浦小山村暗藏摩尼教遗迹
  明教,又称作牟尼教或摩尼教,一个在中国宋元明时期的农民起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教派,他们所演绎的故事,丝毫不逊于小说的精彩。在古代中国,摩尼教发展混合有道教、佛教、白莲教等成分。五代、宋、元农民起义常利用其作为组织的工具。尊张角为教祖,敬摩尼(或译作“牟尼”)为光明之神,并崇拜日月。两宋时流行于淮南、两浙、江东、江西、福建等地,不断组织农民起义。最著名的有北宋年间的方腊起义,利用明教发动民众一年之内打下了北宋的六州五十二县。
  上万村,一个霞浦县的偏远山区小村,一直以来,村民们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但谁也不曾想到,在这份宁静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长达千年的惊天秘密。而揭开这个秘密,却有些戏剧性。
  2008年8月,霞浦县盖竹上万村林瞪公第29代在京裔孙林]先生从北京回乡探亲,其父在聊天中向他提及上万村林氏祖先曾经是显赫一时的人物,相传曾是宋代的宰相,家乡至今还留有他生前所用的遗物。在村里“户头”(管理林瞪公遗物及林氏宗谱的人)的首肯下,林]第一次看到了先祖林瞪公遗留下来的“圣明净宝”、角端等遗物,他被这些遗物深深震撼,认为它们一定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之后便邀请了霞浦县文物部门来现场鉴定,结果不出所料,这些遗物居然和当年盛极一时的摩尼教(明教)大有干系,一个隐藏在深山中的千年谜团露出了冰山一角。
  2009年1月初,林]先生专程邀请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亚明,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宗教学会常委副会长金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副研究员陈进国等,通过照片辨识其祖先传下的摩尼教遗迹的真伪。专家们初步确认,上万村的遗迹应为摩尼教性质,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王亚明判定林氏家族所藏角端应是明前器物,北京故宫太和殿内也收藏着一对角端,系属族内有身份者所用,当即建议进行实地考察。同年1月底,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派出金泽、陈进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郑筱筠等一行六人的考察团前往霞浦柏洋乡盖竹上万村,寻找摩尼教史迹。由此拉开了揭示和研究霞浦县摩尼教遗址、遗物的序幕。
  经过考察团数月的调查发现,位于上万村的乐山堂始建于北宋,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摩尼教寺院,而在考察中相继发现的明教法器遗物(“五雷号令”、“圣明净宝”、角端)和明代三佛塔,及盐田乡飞路塔上刻着明教“八字教义”的明教楹联石刻,还有木刻摩尼光佛像等文物,无不昭示着明教的存在。随后,明教科仪书的意外出现让考察团的专家们兴奋不已。这本科仪书大有来历,在柏洋乡,手中掌握有科仪书的人只有两个,在当地他们被尊称为“法师”,而科仪书从不轻易示人,只有在祭祖或是重大法事上才会被用到。一本名为《乐山堂神记》的科仪书上写着:“太上本师教主摩尼光佛、电光王佛、夷数如来、净风先意如来……本坛明门都统、雄猛四梵天王、嗪口皎明使……”经专家考证,证实了这本史料的珍贵,科仪书上的文字,不但介绍了明教的历史,还说明了上万村林氏家族祖先林瞪以及乐山堂和明教的关系。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陈进国博士甚至评价科仪书是“字字值千金”。
  霞浦“摩尼教主”演绎传奇
  早在《倚天屠龙记》中描写故事发生的300年前,在福建省霞浦县一个偏远的山村里,就已经有明教的重要据点,而且他们也有一个领军人物―――林瞪(1003年~1059年)。根据上万村林氏家谱记载,林瞪是一个早于北宋的方腊近百年就加入“明教”的人物,并且他在上万村附近还有一个堂口―――乐山堂,座下弟子数十人。林瞪的两个女儿,也像金庸小说中描写的明教圣女小昭一样,终生未嫁,只是她们不叫圣女,而被称为龙凤姑婆,乐山堂附近至今还建有姑婆宫。虽然林瞪没有小说中张无忌那样的“飞檐走壁”、“乾坤大挪移”的身手,但相传他有“缩地成寸”、“呼风唤雨”的大神通。
  上万村世世代代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三眼天神降下旱灾,上万村连年大旱,滴雨未降,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寻找生路,适逢林瞪庐山学道归来,见此情景,祭出“五雷号令”、角端等法器与三眼天神大战三百回合,将其击退,并用“五雷号令”施法降下甘霖,救了当地的老百姓。于是,“五雷号令”就成了上万村林氏一族祖传的求雨法器。
  而林瞪求雨所使用的“五雷号令”印章也大有讲究。宋代以来,摩尼教与盛行于东南沿海的雷神信仰及相关法术,特别是地方化的“法教”流派,形成了相互融合的文化取向。在宋代,雷法作为一种新兴的道法达到顶峰。专家认为,林瞪传承的“明门”法脉,很可能是这种“文化嵌入”的倡导者,而林瞪在摩尼教徒的阶层中具有较高的品级,其法脉在福建“明教门”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促使摩尼教进一步的“脱夷化”,从而演变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明教门”。
  目前,霞浦上万村林氏宗祠还妥善保存着一些据说是“入明教门”的林瞪生前所用的器具文物,印有“圣明净宝”的青铜印章、印有“五雷号令”的银质印章、青铜角端、铁质“金钟罩”和青铜三足香炉。另外,据霞浦县长春镇吕峡村南山岛的当地人讲述,并经专家实地考察,该岛屿尚存留着林瞪修行的遗迹和传说。
  据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专家的考证,上万村现保存的这些明教的神圣器物的年代及南山岛史迹,无疑是较早的。青铜角端至迟是明代以前的器物,如故宫太和殿尚有一对角端,用于焚香,但脚踏蟒蛇的设计,亦显见使用者具有相当高的身份。至于“圣明净宝”印章,显然是“明教门”教主级的领军人物专用的权威印章,用于各类上奏的科仪表文中,盖脱胎于道教“道经师宝”印章。因为“圣明”和“净”等术语亦见于汉文的摩尼教经文当中,符合摩尼教的教义。历年来,林氏家族只有在宗祠祭祖时才使用这些神圣的器物,而宗祠所祭之主神即是林瞪夫妇。
  霞浦遗址早于晋江市草庵
  目前,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尼教遗址,只有晋江市草庵一处。而霞浦的摩尼教遗物再现,填补了我国无宋代摩尼教实物的空白,表明明教曾经在福建地区有深刻的影响,同时又把摩尼教在福建遗址创建时间往前推了数百年。
  日,明教普查组在柏洋乡神洋村民国壬申年(1932年)篡《孙氏家谱》中发现了记载摩尼教(明教)的重要史料,《孙氏家谱》中摘有《孙绵大师来历》,讲述林瞪师承孙绵、陈诚斋、西爽等人事宜,及上万村摩尼教遗址―――龙首寺(乐山堂、盖竹堂)简史。按《孙氏族谱》记载,孙绵于宋乾德四年(966年)在上万村创建龙首寺,即后来的乐山堂、盖竹堂,现遗址尚存,宋元明清历代有重修。陈进国认为,因龙首寺创建的时间比晋江草庵要早,霞浦的摩尼教史迹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文物发现。
  上万村尚保存着明代正德年间三佛塔的石头构件。构件辉绿岩质地,原塔有三座,位于柏洋至塔后公路边,单层四角造像塔。现余留塔片32块,塔构件分别镌刻11座佛像,塔檐4个、塔刹3块,刻有花纹塔底座等。其中,带有摩尼教特性的石刻像多块。而飞路塔位于盐田畲族乡北洋村公路边上,该塔始建于明代洪武甲寅年(1374年),四角形花岗岩质地单层造像塔。塔前石楹刻“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字。而福建“清静光明,大力智慧”碑石,尚有二处,皆系元代的石刻。陈进国说,霞浦的明代石楹联,乃系第三处,意义重大,表明从北宋至明代数百年间,“明教门”一直在闽东霞浦一带活动不辍。
  陈进国的研究也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教授孟凡人、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曹中建等专家的一致认同。经过实地考察,孟凡人表示,霞浦的摩尼教遗迹与文物的发现,是近年来我国宗教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他完全同意此前陈进国对霞浦摩尼教遗址的研究和推断。
  摩尼教入闽为“陆路”而非“海路”
  霞浦找到的资料,还有力地佐证摩尼教是从“陆路”而非“海路”传入福建的。根据学者的研究,敦煌摩尼教写本《下部赞》大约为大历三年(768年)至会昌二年(842年)在华摩尼教师所译。而考古人员在霞浦调查发现,现上万村释教法师所用的科仪书抄本,竟然早就有《下部赞》之“览赞夷数文”的用词。从而推定,晚唐以来摩尼教在闽传播,并非“海路输入”所致,而是有效地承接中原内陆的摩尼教传统,包括译经。而霞浦摩尼教主要人物林瞪的历史生平也有力地说明了摩尼教是从陆路而非海路传入福建。
  陈进国认为,晚唐以来入闽摩尼教的传播路线图,当以福州地区为中心,顺沿着滨海区域,向南北两翼地区传播和扩散,从而形成了环闽浙滨海地区的明教“信仰扇”。一是经莆仙南下进入泉州地区,诸如莆田涵江发现的元代明教十六字石刻,晋江草庵元代的明教十六字石刻等文物史迹;二是经闽东(霞浦)北上进入浙东的路线。
  霞浦的摩尼教遗址与文物的发现,被认为是近年来我国宗教考古最重要发现之一,不仅改变了摩尼教传入与传播的历史,同时也对宋代福建宗教的格局有了新的说明。在厦门召开的纪念中国宗教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和专家纷纷表示:“我们原以为福建晋江草庵发现后,摩尼教学术和宗教研究就此停止了。霞浦摩尼教(明教)遗址和大量文献、文物的发现,给世界宗教研究界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使我们看到了希望。”日,福建省考古部门将此列入2009年福建十项重大发现之一。
责任编辑:news1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竟然是孩子的妈……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
数字之道:
搜狐论座:
慢画慢活:
搜狐侃事:
这样逛街图什么呢……
近期热点关注道教礼仪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道教礼仪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在官观内,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犹如演出一场折子戏,这就是道教的。俗称“”,谓之“依科演教”,简称“科教”,也就是法事。外文名Taoism etiquette主要内容修道
下面分六个部分加以介绍:
“斋”的原意指齐和净,后为斋戒、洁净之意,指在祭祀前,必须沐浴更衣,不食荤酒,不居内寝,以示祭者。道收此礼,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洁身,谓之“修斋”的初为“积德解愆”,再则“和神保寿”,后为“专道”、“乐道”、“合道”,即为“修道”,此为修斋的最高。因此道教,修斋,并制定了一整套斋法。
按照它的规模和作可以分为:
(一)内斋(极道):包括心斋、坐忘、存思等等(见《洞神经》)。
(二)外斋(济度):包括三篆七品,三篆指金篆斋、玉篆斋、黄篆斋;七品指三皇斋、自然斋、上清斋、指教斋、涂炭斋、明真斋、三元斋(见《洞玄灵宝玄门大义》)。
各种斋法有着不同的意义,如斋“上消天灾,保镇帝王,玉篆斋“救度人民,请福谢过”,黄篆斋“下拔地狱九幽之苦”等等。
现在全真派道士,仍保持食素。正一派道观在初一、十五或其它宗教节日,均要素食,等等。都是在以奉道。
“醮”的原意是祭,为古代礼仪。《说文》曰其一为冠娶二为祭祀。道教继承并发展了醮的祭祀一面,借此法以与神灵相交感。
“醮”亦有“醮法”。所谓“醮法”,指斋醮法事的程式、礼仪等规矩。
“醮”的名目很多,大凡世人有所需就会有相应的建醮名目,如祈雨九龙醮、正一传度醮、等等。斋法与醮法本不一样,后来相互融合,至隋唐以后,“”合称,流传至今,成为的代名词。
“”指醮祷活动所依据的一定法规。一般有阳事与之分,也就是有清醮与幽醮之分。
清醮有祈福,却病延寿,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属于太平醮之类的法事。
幽醮有摄召亡魂,沐浴度桥,破湖,等,属于济幽度亡斋醮之类的法事。
宫观道众每逢朔、望日,重要节日,祖师圣诞,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典礼,这些的仪规统属。
斋醮祈祷,古即有之。早在东汉以前,就有“”、“醮”、“坛”等的说法,这在《礼记》、《易经》、《高唐赋》、《史记》等书文中均有记载,说明道教源于古代的祈祷仪式。
东汉时期,道教诞生之前,汉明帝永平八年(65),朝廷曾下诏给楚王英,命其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道教诞生后,汉桓帝又亲祠老子于濯龙,文厨为坛,饰淳金扣器,设华盖之座,用郊天乐(见《后汉书》)。可见此时的斋醮祈祷不仅有了坛和供器,而且有了音乐——郊。
东汉时,太平道已有向天祈祷和称谢等仪式;五斗米道亦有“涂炭斋”、“指(或作旨)教斋”翟猾仪,祈祷者“黄土涂面,反缚悬头”,仪式简单。
另外,五斗米道还有为病人请祈的“”,具体做法是:“书病人姓字,锐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山,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见《三国志·张鲁传》)此种科仪虽然十分简朴,但已具备了斋醮科仪中表章的雏形。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张道陵创教之初,因传授《天宫章本》中的某些斋法,使弟子“各成道法”,于是,其事大行”。《天宫章本》可谓最早的科:醮书。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是的开创阶段,所以科仪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十分简单,但不可否认的是,产生了。
东晋、南北朝时,经上清派、道士推演,逐渐形成整套的仪范和程式。东晋哀帝兴宁二年(364),魏夫人的弟子杨羲、许谧在茅山创建“上清法坛”,用“九老仙都君”印。东晋安帝隆安年间(397—401),葛洪族孙葛巢甫撰著《灵宝经》30余卷,至南朝陆修静再加增修,大行于世,在閤皂山建立“灵宝玄坛”,用“元始宗坛”印和“元始万神”铜印。
北魏时期,道士率先改革北方天师道,提倡礼度,改诵经“直诵”为“音诵”,从此斋醮诵经有了音乐的内容。著《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和《箓图·真经》,使科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继后,南朝刘宋灵宝派道士亦改革南方天师道,他在撰写三洞经典的基础上,修整了。他曾撰著百余卷,有关灵宝、九斋、十二斋等不同斋仪及《升玄步虚章》翟猾醮乐章多种。
经寇谦之和整编修订以后,逐渐定型并走向完善。到隋朝时,基本上停滞不前,但仍受重视。
历经唐、宋、元各代,随着道教的发展而盛行。
唐玄宗于开元十年(722)及二十九年(741),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二所,每年依道法斋醮。此间他还“于道场内亲教道士步虚声韵”,并诏道士、等作《玄真道曲》、《大罗天曲》等。
唐武宗即位(841),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人禁中,于三殿修金箓道场。帝幸三殿,于九天坛亲受法箓。
唐末五代道士是道教的集大成看,他搜集、整理、编纂、删定了南北朝以来的各种科仪。在此基础上又新修了《太上正一阅篆仪》、《洞神三皇七十二君斋方忏仪》、《道门科范大全集》等书多种,影响十分深远。
北宋太宗、真宗、、哲宗、徽宗各朝,宫中设醮,:
真宗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令太常礼院详定天庆道场醮仪,颁诸州。
徽宗于大观二年(1108),颁金篆灵宝道场仪范于天下,令道士依法奉行。
金元之际,京中宫观、大邑名山(如龙虎山、闷皂山、茅山等)均有设醮者。不仅正一派道士,而且全真派、王处一,太一道萧志冲、萧居寿等,亦皆先后承金、元皇帝之旨而主,斋醮遂为各派所习。
明代以后,道教转衰,但仍流传于民间。此阶段出租了许多民间宗教,流传十分广泛,许多被民间宗教所吸收。同时有许多大型的因无力承办而失传,小型的斋醮科仪因进一步简化而更适合一般群众的需要;故一直流传至今。
清代龙虎山上清官提点,整编12卷,辑集成《黄箓科仪》,成为近现代科仪的典范。
举行一项斋醮科仪,往往要通过建坛、设置用品、涌经拜忏、踏罡步斗、掐诀念咒等来共同完成,这其中人(道士)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为所有的这些都是由他们(道教称酸坛执事)来完成的,这一切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斋醮科仪。
醮坛。建醮必先设坛,称为“”,又称“法坛”。“坛”则指在乎坦的土地上,用土筑的高台,用以祭祀天神和祖先。
据《道书授神契》记载:“古者祭皆有坛,后世州郡有社稷坛。记曰:坛而不屋,古醮坛在野。今于屋下,从简也。”说明古代醮坛,原为露天,后改在殿内。
不同形式的斋醮,往往建有不同规模的坛。大型斋醮活动,通常筑有若于个坛,其中一个是主坛,叫做“都坛”,其余的坛,叫做“分坛”。如1993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供奉一千二百诸神牌位,分设都坛、皇坛、度人坛、三官坛、报恩坛、救苦坛、济幽坛、青玄坛等,诵经拜忏,日夜供奉香灯。
全真派醮坛,称为“混元宗坛”,用“道经师宝”印。方丈传戒的戒坛,称为“玄都律坛”。正一派醮坛,称为“”,用天师之印,为“阳平治”印,沿袭至今。
在斋醮仪式中,各有一定称谓和职守的道士,统称为执事,即。据《金篆大斋补职说成仪》,执事主要有:
:位居各执事之首。担任者必须“道德内充,威仪外备,天人归向,鬼神具瞻”;在中要“蹑景飞晨,承颜宣德,惠周三界,礼越众官”。
:位仅次于。其职守,一为“总握宪章,典领科禁,纠正坛职,振肃朝纲”;二为“周密察非,从容授简,有,毋滥毋堕”。即主管科仪典法,为的副手。
都讲:与、监斋合称“三法师”。担任者必须“洞辅该通,法度明练,赞唱仪钜,领袖班联”;“玄坛步趋,升座讲说。昭符人望,默契人心”。即主管唱赞导引,亦为的副手。
以上三职,正一派称为“三法师”,全真派仅称“”,无“法师”之称。但三者在中各有明确职能,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对科仪的主导作用。其它执事,亦各有其职:
侍经:负责陈列、布置和收藏经卷的道士,为诵经作好定音、调音和仪表的准备工作。
:负责清洁香炉和香案的道士,在中保持焚香不断。
侍灯:负责整理和清洁点灯用具的道士,在中保持辉照不致中断。
知磬和知钟:负责击磬和击钟的道士。磬钟之声直接规定了诵唱经文和仪式进行的节奏。
此外,据《太清玉册》拳四,还有:
:“其职也,内外贞白,心若太虚;德体好生,诚推。致坎离之妙用,合造化之元功;炼质升真,超凡人圣。”
摄科:“其职也,严格威仪,宣扬玄范,端临几度,密迩道前。音传金玉之声,问答琳琅之韵,必敬必戒,以谢以祈。”
正仪:“其职也,通贯科仪,整肃玄纲,务在之士,方严中正之规。”
监坛:“其职也,,摄邪辅正,升坛隶事,先须严洁之功;,必假监临之力。事须处恪,好令差迟。”
清道:“其职也,肃清云路,荡涤尘氛。”
知炉:“其职也,玄教威仪,仙班领袖。”
:“其职也,吟咏洞章,歌扬玄范。”
表白:“其职也,奏格,注念精专。”
道教醮坛之上,讲究一定规矩,谓之威仪。因斋醮人神交接,怠慢不得,故立下清规,目的是“戒其惰慢,检其愆违,察其行藏,观其诚志,若有过失,随事纠举。”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载有《醮坛清规》,所列凡三十五条,可见醮坛之上,纪律严明。
醮坛上有必要的设置和用品,主要有:
:香炉、烛台、、香筒等。
供养:如香、花、灯、水、果五种供奉。
法器:道教通用的法器有两类:一类为仰启神仙、朝观祖师以及为了驱恶镇邪的器物,如朝简(圭简)、如意、玉册、玉印、宝剑(法剑)、令旗、令箭、令牌(召遣神将之牌)、天蓬尺(法尺,为桃木长尺)、镇坛木等;一类为各种打击乐器,如铙、铛、镲、铃、鼓、钟、螺、磬等。
:幢之制其上有宝盖,并有执杆,以为手持。幡则无盖,多为悬挂之用。
符简:即符。
:即表文。
手炉:即有柄之香炉,以为手执。
在醮坛科仪中,有其独特运作,形。式,主要有外在的咒诀罡步,香赞礼表等方法和内在的存想运讳、叩齿集神等修功。现择要而述之:
咒:指通于神灵的用语。古代“咒”通“祝”,一般以“”结尾。持咒可以请神、驱邪、保命、护身等。
诀:手指按一定的方法盘结捏掐而成的形状叫做诀,其过程叫做。可以通真制邪,役将治事。不同的神明有不同的诀法,如灵官诀、斗姆诀等。
步:指踏罡步斗。相传创自夏禹,故又称“”。“罡”指天罡,“斗”指北斗。在坛场上,假方丈之地,以为九重天,按照星辰斗宿之方位,用步踏之,即可神驰九霄,启奏上天。罡有多种,如三宝罡、二十八宿罡、交泰罡等,各有用法。
灯:指醮坛上燃点坛.场的常用仪式元,最初是独立的仪式体,后来被包含在别的仪式中。其作用是上照天庭、下彻地狱、拔度亡灵,故人逝后必“法天象地,燃灯告符”,以期达到“超出良难”。
:道教醮坛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仪式元。俗称“叩头”、“作揖”,无论是道士,还是信众,在道教官观内外,面对神像,都要礼拜,这是人道信教的首要和根本。初人道者,必先学礼拜,称之为“过叩头关”。其做法有四,即稽首、、遵作和心礼。
诵经:道教醮坛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仪式元,指诵念经文。初习仪式必先学诵经。诵时有一人独诵,亦有众人合诵;有一经诵一遍,亦有一经诵多遍。其方式亦有多种,主要有心诵、形诵、神诵、心祝、密祝、微祝等。通过诵经最终达到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对蛔民,生死受赖,其福难胜。
:指醮坛上讽诵词章采用的曲调行腔,相传其旋律宛如众仙飘渺步行虚空,故又名“”。依据步虚音乐填写的字词,称为“步虚词”。步虚声吟唱起来乐章优美,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大诗人杜甫赞曰:“此曲本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度闻。”
:一名“”,简称“存”。要求闭合双眼或微闭,存想内观某一事物或神真的形貌、活动状态等,以期达到集中思想,去除杂念,进人人神交接境界。道教认为,建醮不懂存想,无法沟通人神世界,斋醮即失去意义。存想的对象十分广泛,包括存想天象(日、月、星辰、云雾等)、景物(气、炎火)、人体(五脏、丹田)及神真(身内神、身外神)等,多为师徒秘密传授。
叩齿:即上齿与下齿相叩,以集神驱邪。一般分为鸣天鼓(左叩)、击天磬(右叩)、鸣法鼓(当门齿上四千四共八龄相叩)。左叩以击幼天门而应神羔,右叩凡制伏驱降用之,鸣法鼓以通真格上帝,凡朝奏用之(见《天皇至道太清玉册》)。
进表:指道士将表文(青词表章)上奏天庭的仪式,又称“上表”。其程式为启坛、请圣、拜表。其用法因神位高低而定,对道教最高神呈进称为“上大表”,一般神则称为“上疏”。最后将表文焚化,称为“化表”,以期送达天庭,祭告上苍,众圣光临坛场,赐福,先灵受度。
:即用符法度化鬼神,使得超度。炼指用和真火交炼亡者灵魂;度指修斋行道,拔度幽魂。其功用为“生人服之(),可以恢神。而鬼神得之;亦可度化”(见《上清灵宝大法·水火炼度品》)。
施食:的一项仪式元,也叫“斛食”或“赈济”,俗称“”,即设斋食以超度鬼魂。早期道教并无施食,但在南朝刘宋时已有雏形,唐朝时就有了相当的影响和规模。宋元之际,以米饭盛于斛内施食,称为“斛食”。直到解放前,有些宫观还保存着这一做法。施食时要用“”之法,即高功存想,以神度鬼,使其早升天界,脱离鬼道。
散花:醮坛仪式组成中常用的仪式元。通过想象中的神仙銮驾,把幻化为神仙居处的,存想自身为神仙临坛弘道,故以散花作为颂赞神仙和幻化醮坛的仪式内容之一。与佛教不同的是,道教“散花”,并非实地抛散鲜花,而是诵唱,因此又有多种的散花词,多为五言、七言、词曲等。
:所谓冤结,主要指世间种种人际怨怼,引起了阴讼牵连、人鬼连牵飞阴鬼受难、阳世受报等,认为须用科仪和符文,解冤释结,以求阴鬼升仙,阳世平安。
:化坛指将坛场幻化为仙境、;卷帘如同人间君王临朝听政,卷帘听取面陈奏疏。这种仪式多以化符、唱赞、存想等完成,经韵中有“倒卷帘”。
启师谢师:即。三师指度师、籍师和经师。凡大型道场,皆设有祖师坛。开坛之初,高功恭对师坛,启奏三师,请赐保佑,谓之启师。下坛时,必要礼谢三师,以志不忘师恩,谓之谢师。
以上各种仪式元,便构成了大大小小的斋醮场面。
现行道教斋醮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全真派道观
全真派道观:如北京白云观、青岛崂山太清宫、武汉长春观等。全真派活动包括课诵、接驾、祝寿、祈福、延生、消灾、供天、、散花、施食等科仪。经忏有早晚功课经、三官、、受生经、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太上三元灭罪水忏、萨祖铁罐施食、全真演教接驾词科、玉皇宝忏等等。
(二)正一派道观
正一派道观:如上海白云观、、等。正一派斋醮活动包括奏职、祝圣、、、、供天、、发递、、开启、请圣、火司朝、迎銮接驾、延生等科仪。经忏包括早晚功课、玉皇忏、雷祖忏、真武忏、三宫忏、斗经斗忏、朝天忏、青玄忏、九幽忏等等。
正一派道观十分注重,因为这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故正一派斋醮活动非常精彩,内容也十分丰富。
(三)散居道士
散居道士,指分散于民间不居庙的道教徒,多系正一派。他们的特点是不居庙观,或以家庭为单位,世代相传;或以个人为单位,广收门徒;一有机会便到群众家里举行斋醮活动。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湖南、湖北等地。
散居道士多承龙虎山之法统,世家传承,历代伙居。故所诵之经忏亦正一道观常用之经忏,主要是:三官、灵、王皇心印妙经、玉皇忏、太上三元大忏、灶王忏等等。
现行道教常用的很多,大略有:早晚坛功课、接驾、祝寿、、炼度等等,现择要分述如下。
(一)早晚坛功课
道教住观道士每日早晚例行的科仪。约起于南北朝以后。据《早晚功课经·序》曰:“功课者,课功也。课自己之功也,修自身之道者,赖先圣之典也。诵上圣之金书玉诰,明自己本性真心,非科教不能弘大道,非课涌无以保养元和。是人道之门墙,修性之径路。”
在观道士每日卯、酉之时上殿做功课,早诵香赞、开经偈、净心咒、净口咒、净身咒以及《清静经》、《玉皇心印妙经》等;晚诵步虚、开经偈、玄蕴咒、《太上洞玄灵宝救苦拔罪妙经》、《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等。唱赞礼拜,讽诵仙经,一是,二是祈祷吉祥,三是坚定道心,四是超度亡灵,五是体现宫观道风管理。
(二)祝将科仪
常用于道教早坛功课出坛中的一种科仪。祝为恭请之意,将即神真;祝将是恭迎神真登临坛场。
早坛功课化天地疏文后,通过高功表白,举威显化天尊、礼拜、上香、宣表、念(唱)咒(灵官咒),显示祖师赫赫威灵,降临坛场,以护经护道护坛庭,达到道门常清静。
(三)祭孤科仪
常用于道教晚坛功课出坛中的一种科仪。祭为祭祀、超度之意;孤为孤魂;祭孤即祭祀孤魂,为亡灵超度。
晚坛功课出坛,各执事如法如仪后,通过表白、举救苦天尊、、上香、洒净水、表白宣表篆、高功步罡撒食,以期甘露洒开地狱门,孤魂亡灵升仙都。
(四)祝寿科仪
道教用于祖师圣诞之时的科仪。祝为庆贺之意,寿为寿辰,祝寿即庆贺祖师寿辰。如正月初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分别为玉皇、、邱祖的圣诞,于当天晚上零点例行此仪,以贺祖师诞辰。
其程式为:各执事如威如仪,高功、表白,齐举玄教万寿天尊,上香礼赞,举道经师宝天尊,咏“三宝香”韵,举香云达信天尊,宣表念祖师宝浩(某祖师圣诞即念某祖师诰)、焚表、退班。
(五)庆贺科仪
亦为道教用于祖师圣诞之日的科仪。庆为庆祝之意,庆贺即庆祝祖师诞辰。一般在祖师圣诞日白天举行。
其程式为:各执事如列如仪,上香礼赞;举三清应化天尊,举道经师宝天尊,举香云达信天尊,上祝香咒,上威灵咒,宣表、表白、念诰(某祖师圣诞即念某祖师诰)、焚表、退班。
通过此仪,恭对,以贺祖师圣诞。
(六)接驾科仪
道教专用于玉皇之晨的科仪。接为迎接之意;驾为圣驾,指玉皇大帝;接驾科仪指迎接玉皇大帝时所行的朝科。宫观于农历腊月二十五日子时(即零点)举行迎接王帝圣驾大典,简称迎銮接驾。
其程式是《早课》念完《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跪起启请韵、起“小赞韵”,监院拈香、刹板,高功说文,提科起步虚韵,高功举大罗三宝天尊,高功起吊挂,高功提纲、表白,高功说文、起天尊板,众念鹤驾采临天尊,众出殿至天坛,退班。
通过此仪恭对,延请玉帝降临人间,赐福禳灾,益寿。
(七)大回向科仪
常用于圆满时的一种科仪,是为道场圆满做的总忏悔。
其程式为:拈香说文,提科起步文,高功举大罗:宝天尊,高功起吊挂、提科提“恭对道前”,表白接“回向如法,高功朗念,众念《弥罗宝诰》及《洞玄灵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高功起送花赞、退班。
通过此仪,仗道威力,愿罪消除,常,转==,普度群晶。
(八)进表科仪
进表亦称“化表”、“焚疏”,是道教斋醮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科仪,广泛应用于各种大犁的斋醮活动中。例如、玉箓、,或者大型醮会,均要举行此仪。
进表,源于古代的祈祷仪式,经两汉南北朝、隋唐诸代的发展,逐渐由简趋繁,直至宋元以后才日趋统一和完善。但由于师承的系统不同以及传播地域的经济文化,乃至语言、风俗习惯的差异,各地在中有了很大的不同。例如上海道教现行“”科仪,大体分三个步骤举行。第一步为启坛:法师和众道士人坛敬香,跪奏祝告,醮坛被幻化成瑶坛仙境,以分点燃全坛之灯,击金玉之声,然后漱水。净洒坛场。第二步为请圣:奉安五方神圣、请圣、降圣。第三步为拜表:法师和众道士奉请三师相助,降临坛场,默念“薰香咒”,行祭礼于司表仙官,以劳动仙官递送表文于天庭,然后封表,法师虚文于表上,以示封缄;行送表礼,焚表化行;高功,以示元神飞升天庭,默念表文,禀告上苍,高功在踏表后,收敛元神;众法师和执事致谢众神,献供,上表结束,退堂。此为进表科仪的核心内容。
通过此仪[1],道士将书写信众祈愿的表文呈达天庭,祭告上苍。众圣降临坛场,赐福延龄,先灵受度。
(九)水火炼度仪
道教斋醮中常用的一种科仪。水火即真火,水火炼度即指用真水真火,交炼亡灵,拔度幽魂。包括:九炼生尸、灵宝炼度和南昌炼度三种。
在举行该仪时,坛场上要设置水池和火沼,水池盛真水,火沼置真火。其中真水是在拂晓时,“于东井中,人末汲者”(《上清灵宝大法》),经焚请水符后,在烛光下,汲水入水池内;真火是在日午时,“面日,截竹取火,下用印香引之”(同上),火着后,焚请火符,引火烧沼内炭。
其程式为:祝香,启闻上帝,焚降真诏灵符;就座召将吏,存将吏降临,次念五帝真讳;收召亡魂,水火交炼;焚符九章,使亡魂之脏腑生神;说戒;举道经师宝;鬼神十戒;九真妙戒;举奉戒颂;读符告简牒;高功下座,送魂度桥;焚燎,举乐;退班。其核心是收召亡魂,水火交炼。
通过此仪,水火交炼,超阴度亡。
(十)灯仪
道教斋醮中常用的一种科仪。指以灯为丰要法器的一种仪式,多在日落后举行。包括:九幽、北斗灯仪、本命灯仪、血湖灯仪等。
源于古代的祭祷仪式,至南北朝时,中已有“侍灯”一职,到唐末五代,道教斋醮中就有了完整的礼灯仪。元朝时期,被广泛地运用于、玉箓类道场中。后经过发展,大体分为、两大类。
金箓类灯仪的程式是:入坛、启白(通意)、皈命和赞颂、讽经、宣疏、回向。
黄箓类灯仪的程式是:入坛、启白(通意)、举天尊之号和赞颂、讽经、宣疏、回向。可见刁;同在举天尊之号和赞颂部分有所区别,这与度亡有关。
中的火种的来源是,从正午阳光取得火源,然后再在仪中点燃坛场各灯。
通过此仪,照耀诸天,续明破暗,下通九幽地狱,上映无福极堂。
宗教礼仪是一种文化,已为当今社会所承认。而斋醮是道教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是一种文化。作为文化,就有它的文化价值,斋醮亦如此。
(一)斋醮与教义
道教通过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来体现它的教义思想和教徒的信仰行为,主要表现在道、神、济贫拔苦等诸方面。
道是道教的理论基础,他不仅是道教的宇宙观,而且是道教的根本信仰。因为“道”最终被人格化,成为“”,出现了“三清”之说。加上人(这里的人均指道教信徒)和鬼,便出现了人神、人鬼关系。在、玉篆斋中,各种科仪大多反映人同神的关系,而黄篆斋中,各种科仪大多反映人同鬼的关系,因而要通过请圣、庆贺、祝寿等科仪为人、神祈福;通过、、施食等科仪为人、鬼济幽度亡。例如灯。仪就表明了道教徒追求光明的教义思想内容。总之,所有的一切均表现了道教的教义思想。
(二)斋醮与文学
斋醮仪式中运用了许多赞颂词章,即步虚和,属于两种文学体裁。
步虚是谀神之辞,时,道士须旋绕香炉或烛灯,边巡行边按一定的曲调口诵词章。一般为诗体,或五言、七言,或八句、十句、二十二句不等。早在、时,即有《华夏颂》、《步虚词》出现。现存《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杜光庭《太上黄篆斋仪》中皆有许多步虚词。
,又称青辞,亦名,为道教斋醮时送给天神的奏章。一般多用骈体,以句构成,对仗工整,文辞华丽。也有骈散并用的,开头叙明祝祷者姓名,祈祷神祗尊号,所奏事由,末节用“以闻”、“谨词”之类的表示谦卑祈请的文辞。唐宋时期,许多文人官吏频频出入于,且奉皇命,亲作青辞。
此外,帝王也有为斋醮作赞颂辞章的。、宋真宗。和等分别撰写了《步虚词》、《散花词》、《白鹤赞》、《玉清乐》、《太清乐》各数十首。
由于斋蘸的广泛影响,古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描写。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中,均有热烈的斋醮场面的描写。
(三)斋蘸与音乐
斋醮音乐,又称科仪音乐、法事音乐和道场音乐,包括步虚、偈、赞、颂、诰等韵曲,和独唱、合唱、吟唱、道白等声乐,以及器乐、打击乐等多种音乐形式。斋醮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与传统的巫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相融合,逐渐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和体系,成为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斋醮音乐发展到北宋末期,才出现了一部曲谱范本——《玉音法事》,此为现存所见到的道教乐谱中最早的声乐谱集。该谱集收入于明《正统道藏》,记载了唐代至宋代的道曲50首。因记谱方法非常奇特,至今难以破译。及至明代,又出现了一部《大明御制玄教乐章》谱集一卷,载有道曲14首,工尺谱曲调。清代《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中收有全真道常用的曲目56首,用“铛镲板”。这些都是道教音乐的重要文献。
全真道注重修持,醮坛音乐较为含蓄;正一道面向社会,醮坛音乐便十分活泼。
(四)斋醮与养生
道教在时,往往与并行。例如在建醮前,必须斋戒沐浴,即清洁身、口、心,不让污秽介入。在建醮过程中,要运用存想,以聚精会神,排除杂念,达到真心清静的境界;此外还有叩齿、呼吸等等,都是斋醮中有利于健康的因素。
总的看来,道教对和道教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道教开展正常宗教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教义的行为体现;是弘道扬教的重要途径;是道教徒表达信仰的主要方式;是道教联系群众的纽带;也是群众了解和信仰道教的桥梁。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的各个方面。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 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 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 精华,使传统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北绘认为,“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事尚礼则事成。”中礼仪规范常被视作人生之本,立业之基。从现代管理学中延伸出来的和,也正在成为众多企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礼仪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必修课,在公共关系、对外交往、商务活动、职场管理、信息沟通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完善的成为企业、规范化管理和国际化程度的标志。植根于素有“”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礼仪相当完备且非常讲究。
道教礼仪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规范。其与戒律所不同之处是,戒律是用条文明确下来,违者必罚。而礼仪则是道士最起码的举止规范,违者则视为品行不端,属于部分。道教的礼仪内容很复杂,小到日常称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礼仪,同时,一个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礼仪风范也是其道德修养的体现。
道教自创立后,在形成自己独特的礼仪形象时,承继了道家和吸收了儒家以及传统礼仪的一些礼节,结合道教的实际情况,在对道士的衣食、住行、视听、称谓、斋坛等众多方面的外在形象进行规范化,使其从言语、服饰、出入、饮食、诵听、斋醮等方面有别于观外俗人,约束道士清心修道,超越凡尘。
道教礼仪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礼即是礼节,仪即是仪式。也就是说,道教用特有的礼节的形式规范道士行为的一种,是区别于俗人的具体行为仪式。
道教自创教后,就制定了一套礼仪,以后历代不断增改、完善。全真丛林制度的建立,对礼仪的要求则显得尤为重要。道教对违反礼仪者,没有具体的惩罚措施,常以清规论处。
道教宫观礼仪
道教宫观的道士必须住庙,要求宫观内保持良好风范,不得混同于俗。道士与道士之间一般称道友、道长等,对年老道士一般称某爷。道人宿舍中须清洁素雅,不得华饰,但要整齐,道人不得裸身而卧,不得在卧室内荤酒、神侃。
道众宿舍不得把俗人随便带入,更不能留宿。乾道、不得在同院中居住,相互之间应保持距离,清心寡欲,不起邪念。乾道、之间不得随意串门。
早上开静后,需立即起身洗漱,到各殿朝拜祖师,上早课,诵经聆听,持心修炼。
到其他庙内挂单,要遵守其庙中规范,不经允许,不得常住。
道教穿戴礼仪
服饰是道教宗教形态上的一个突出标志,人们可以从服饰上清楚地辨认出道教徒。道士在庙都必须头上戴巾,身穿便服、白袜、布鞋。
道人服饰,古有“”、“羽衣”之称。道教服饰最早的统一定制是从南朝刘宋时的开始的。
现代道人穿的服装,大小上衣皆为“大领”,是明代以前汉民族的服装样式。黄色黑边,受戒时用;,指做道场“”穿的法服和行宗教大典时“方丈”穿的法服;,是经师上殿念经、做道场穿的法服,也有素净不绣花的,通称“”。、道袍一般多用蓝色,以象天色和东方青阳之气;则多红、黄色,也有蓝色、绿色;方丈穿的法衣多为;班衣以红、黄居多。
道教把道教徒戴的帽子称为“巾”,巾有九种。分别为:混元巾、庄子巾、、、、、三教巾、、太阳巾。
道士的合格服饰,不仅是衣帽整齐,而且要衣冠整齐。所谓的“冠”不仅指帽子,而且指特制的礼饰。最通用的有黄冠、五岳冠、五老冠等,这些是作法事时用的,专场专用,不能随便戴上。
道人的鞋、袜也有规矩,鞋以青布双脸鞋为最合格,一般穿青布圆口鞋或青白相间的“十方鞋”,多耳麻鞋也可。袜则统用高筒袜。
道人裤管必须装入袜筒内,不得敞着裤管。不穿高筒白袜,亦须把裤管齐膝下绑扎。不扎裤脚上殿,殿主不让进殿,进了殿要受罚。
道人不得顶“冠”入厕,戴“冠”入厕者要受罚。巡寮执行任务处罚人时,必须衣冠整齐,庄严从事。
道教迎接礼仪
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时,须行或作揖礼。
即抱拳拱手。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可口说:“”或“善哉、善哉”,也可说:“道祖慈悲”。“”有与人祝福无限之意。与人相见,一手持物时,则伸出一手,食指内屈为礼(为之意)。
作揖礼即躬身稽首。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因举手伴以(躬身)故亦称()。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双称“圆揖”。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臀部突出不雅观。作揖礼较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
道教言语礼仪
进入法堂以及上宴席,不应高声言语,也不应大声咳嗽。不得多言,不得与师辈争话,不言人过失。不说俗人家务。不言为媒保事。不与妇人低声密语。质疑询道当礼拜致敬。如问家常事,不必礼拜。不与人说符咒幻术及一切旁门小术。道教称以上这些为“净口”。
道教科斋礼仪
斋醮是道士日常生活中必修之课。斋醮的礼仪很复杂,如敬香、礼叩、做道场等。敬香时,还应上供敬神。
上供有香、茶(水)、灯、花、果等。道人把供品双手端到供桌前,双手高举供品与额相齐,躬身一礼,然后放到供桌上。供品排列顺序是从内到外,茶、果、饭(米制品)、菜(青菜、干菜)、馒头(面制品),还可以酌水献花以表道心。
道人上香,先在香炉中虔诚地上三炷香。不上断香,不上没燃着的香。点燃后若起明火,可上下摆灭,不可用秽气吹灭。三炷香点燃后,来到垫前双手举香与额相平,躬身一礼,再到香炉前左手上香,三炷香要插平插直,香与香之间距离不可过寸。上香次序为先中,次左,再上右香,上香后复回跪垫礼叩。
道士礼叩分为三礼三叩、三礼九叩两种。行礼时,双手上不过眉,下不过膝。其具体拜法是:端身正立,二目垂帘,平心静气,二足离跪垫约五寸,二足跟距离约二寸,足尖相距约八寸,形成外八字状。
行礼为:双手于腹前相交,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无名指根节(),右手大拇指掐右手中指梢节(午纹),左手其余四指抱右手,此即外呈“”,内掐“子午诀”,其寓意为“抱元守一”。行礼时手与鼻相平,不可高于鼻。然后掌心向内,掌背向外画弧,滑落于胸口上,右手画弧线向下右环绕,同时躬身。
叩首为:右手心向下按在垫上,左手离开胸口弧线向下左、右方向环绕,按在右上,与右手重叠形成十字,双膝同时跪在垫上,左右手小臂同时着垫上,二肘尖与两个膝盖同在一条直线上,头叩在手背上。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紧接收回,双手复握如前,起身站定,此为一礼一叩。
如此三礼三叩毕,足向后退半步复一礼,原地转向值殿道长,躬身一礼,此时三拜三叩完毕。
三礼九叩是道教隆重。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等道教节日,住观道众做祈祥、祝寿接驾道场时,方丈、监院拈香行此三礼九叩。
道士叩拜,是对太上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即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
道士必须参加各种道场活动,衣冠整齐,虔诚祈祷。不得打闹嘻笑,要庄严从事。
道士出家后还需“”。“”是出家道人正式成为道人的仪式。这种仪式只在子孙庙举行。也叫“小受戒”。行礼时有数师在场,如冠巾师()、度师(即恩师、师父)、拢发师、引进师或引礼师等。
的礼仪很复杂,也是最讲究、最重要的。做道场时,一定要以道教常规对待。
每逢朔、望以及重大道教节日,除给祖师朝拜外,还要弟子给师父顶礼,学生给先生顶礼。
戊日是道教忌日,不拜神,不敬香,按古代定制,戊日时宫观要关门休息。
道教吃住礼仪
在过去,道教的宫观对吃住有严格的。道士吃饭要依进斋堂吃饭,名“过堂”。常住在吃饭有三种规矩:一是便堂,不讲礼仪,随便用斋,但必须食素,且不能说狂语;二是过堂;三是过大堂。过堂吃饭叫“过”,要衣冠整齐,在斋堂门外排班进斋堂用斋。常住九月十五日起到三月十五日止都是“过堂”吃饭。腊月二十五“接驾”后到正月初五毕均要“过大堂”。过大堂在搭衣(班衣也叫)整班,客、寮带班到监院寮(有方丈者到方丈寮)门口,两两相对隶立,监院出寮(搭衣、捧如意)两使者随出,站立监院两边。同打一躬,客、寮引班到斋堂门口,分班续立在两排道众后边。
道众听到打梆号,衣冠整齐到斋堂门口外排班,执事排班请监院,堂头衣冠整齐去请供,两名经师,一名护供,一名站在堂内。堂头请供(一小盂饭,一小盂清水,一双筷子,燃香三炷,一炷烧在司命炉内,两炷放在供盘上),举供齐眉,入堂,供于灵祖像前。按道教仪式击梆。
吃饭时,叫“让斋”。不“过大堂”,平时过堂,由堂头“让斋”。“让斋”完毕,侍者归座,合堂用斋,切忌“响堂”。大众用斋,行堂左右巡视,随时给添饭、添菜。斋堂用的碗筷亦有法规。每人面前两只碗,左饭右菜,横筷子两碗前近身处。若欲添饭,以目注视行堂,用筷指左碗;欲添菜指右碗。行堂持饭、菜桶至前,要多少,以筷在碗内划圈,行堂根据所划添饭、菜。吃好时,将筷直置于两碗中间,以示斋毕。堂头看大众全用斋毕,目视侍者,侍者下座,喊:“大众结斋”。
食毕,方丈、监院、道众,同打一躬,依次退出。
道众吃饭时必须先供奉祖师。
腊月二十八日客堂备席,请果茶执事团年,道众吃“混元菜”。年三十下午于山门外设香案,供本宫前羽后化各派灵位牌,监院、、经师去大厨房“接灶”,做祝寿科仪,接着便是接喜神,抢喜钱。
初一至初五日;这五天中午皆吃“混元菜”。现在一般宫观,吃饭另行“过小堂”仪。很少举行“过大堂”礼仪。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仙道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