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作文随想

教师节感悟_教师心得体会_第一范文网
& 教师节感悟
教师节感悟
转眼之间,我已经是一个有着十年教龄的老教师了。、想想儿时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恐惧,恐怕是来自于上课被老师提问时经常回答不上来受过罚吧!我其实一直理科成绩好于文科。记得最早受罚是因为老师叫被课文而我总也背不下来,就这样,就站在了罚抄作业的队伍里了。想想那时的老师也真的够狠心,一片数千字的文章她可以罚你抄十几遍。其实那样的惩罚真的一点实际意义也没有,不会背的课文也没有因为多抄几遍而记住,反而是为了抄完,字体越写越快,越写越乱。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恐惧还来自于很多班主任很凶。记得小学一个老师被家长和学生共同称为“母夜叉”,对很多人都是凶凶的。那年我正好被分到她班上。我们上课不敢和她的目光对视,下课都躲着她走。一到开家长会,她经常会把家长猛批一顿,家长回到家,又会把我们猛收拾一顿。就这样,我觉得教师这个职业有些可怕。其实我对于教师这样职业最大的恐惧来自于对学习的厌倦。我一直都不属于好学的人,但是教师这个职业大都需要一辈子教书学习。看着很多教师“付出青春和子孙”,我都感到害怕。真的不感想也不愿意想自己有一天从事这样的职业。但是命运似乎有意在捉弄人,那一天我是多么不情愿的再次走进校园,成为了一名教师,而且在这样的环境和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这十年对于我来说,似乎很短暂,一年年和越来越年轻的孩子在一起,自己的心似乎一直和他们一样年轻,从来没有老过。但是心年轻,不代表容颜也会一直年轻,外面的风霜毫不留情的在我的脸上刻下了印记,我忽然感到了害怕。十年如一日的生活我真的太投入了,这样的投入简直有些痴迷,让我忽视了工作以外的很多东西,包括家庭和友情。当我有一天忽然醒悟,当我有一天忽然开始觉得自己已经不再年轻,我好想哭。命运并没有因为我对工作的执著,并没有因为我的简单而变的更好,我开始埋怨上天的不公平了!在我们这样的教书育人的队伍里,有着形形色色的人。自私,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贪婪,为了获得一点蝇头小利,不惜出卖灵魂;……或许是因为工作多年,把教师这个职业看得太重要了,所以对于教师的职业要求就高一点。我的心目中好老师至少要有很过硬的业务知识,至少要有对学生真正的爱心,要善良,要有一颗公正的心……经常会把这些标准和周围的同事比较,却发现很少有心目中合格的教师。太多的都是和平常人几乎无二的人。时常为学生们感到遗憾,同时也是在为自己感到遗憾。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其实真正称得上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几乎没有一个人。很多人都在感谢某个老师在他的人生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或许是因为上学的时候一直太平凡的缘故,几乎没有受到过老师的重视,既不被表扬,又不被批评。也许正因为我对于好教师的太多地渴望,当我从事这个职业以来,一直在使自己向心目中的好老师靠近。教书十年,我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一起很好的师德,结交了很多学生朋友,是很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我自己认为身上具备了做好老师的基本品质。我教课很幽默,学生听起来很快乐,时常在教书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我很有爱心,对学生很公平,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表扬和奖励,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批评和惩罚……但是因为自身对于学习的前景并不看好,对于很多书本的知识觉得很乏味,所以在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方面并不严格,也就是对于学生很少给太大的压力,喜欢叫学生顺其自然,选择他们爱学的学。共2页,当前第1页1
教师节感悟 相关内容: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正因为教师是最光辉的职业,所以也有了这光辉的日子――教师节。教师节理应让老师们休息休息,让老师们好好地放松放松,但为了我们,老师依然为我们上课,批改作业。老师,您就像那辛勤的园丁。...
在政治思想方面,本人长期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作为教师,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学生。所以,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同学都愿意接近的学生,或者要做一个让 教师和学生都愿意接近的教师,你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我校本次学习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校长就对我校近年来的教风,师德,成绩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总结,通过学习经过自我师德剖析,相互交流等,我对师德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以前我总弄不明白,为什么那些有智障、残疾的孩子,父母对他们反而更是宠爱,原来是因为他们的智障、残疾,所以父母在他们身上付出的更多,因而爱也就越多。
每年的九月份是新生入园的季节,清晨,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新入园的幼儿哭喊着不愿入园,他们紧抱着大人的腿,或拼命的撕扯着大人的衣服,躲闪着老师伸出的双手,仿佛老师是吃人的怪物。
幼儿园处于孩子成长的懵懂期,调皮、好动、想象力丰富,但理解力有限。照顾这个时期的孩子,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了解孩子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要有无限的爱,否则,还真容易被孩子的不听话气坏呢。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物质条件不断进步,人类的自身道德和职业道德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各行各业都在提倡“诚信”,“诚信”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行规”,它成为全社会、全人类都在呼唤的一种道德的回归,一种生存的法则,一种对...
查看更多>>教师节感想
从小学到大学,遇到过不少优秀的老师。没有他们,就没有自己的今天。今天是教师节,祝他们节日快乐!
工作后,一直努力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然而,随着教龄越来越长,觉得自己离优秀教师的距离越来越远。
小时候,眼中的优秀老师是是那些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师。他的一颦一笑有些像父母。不仅教你认字、数数、做游戏,更重要的是他了知你的心,容你的错。你渴望着天天围绕在他身旁,听他说话,看他做事,渴望着他的眼神能够落在你的身上,渴望着长大能成为他那样的人。
中学时,眼中的优秀老师是那些知识渊博的老师。他不仅和蔼,而且能随时解答同学的疑惑。他让你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因为他的鼓励,你努力进步一直到决定要走出去独创世界;因为他的帮助,你如愿以偿进入更高的知识殿堂学习。大学时,眼中的优秀老师是那种能成为人生的导师的人。迷茫时,他像一盏明灯,照亮你前行的路。
刚开始做老师时,以为“和蔼可亲、爱生如子”、“知识渊博、兢兢业业”的老师就是优秀教师,近30年过去,现在感觉一个优秀的教师的内涵不仅仅限于此。
首先,优秀老师应该是个好学的老师。一个不善学习的老师,很难培养出终身热爱学习的学生。很多人觉得一个“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不再需要学习,但事实并非如此。教师的学习不应该局限于书本知识,而且包括更为广博的专业学科的前沿知识、教学技能常识、心理学知识、生活常识等等。因为,教师首先是教育者,其次,才是学科教师。他不但承担着培养学生学科技能和学科素养的责任,而且还承担着育人的责任。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有规律的,每个孩子的成长又是独特的,老师既需要通过学习了解孩子身心成长的普遍规律,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另外,在信息化时代,学科知识发展的速度惊人,如果用昨日陈旧的知识教现在的孩子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只能适得其反。同时,唯有不断学习,教师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于漪老师曾经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其次,优秀的老师应该是一个积极的乐观主义者。人生如旅,道路崎岖,如果教师不能做一个快乐的行者,很难想象学生在将来面对人生困难和挫折能够成为一个积极快乐的人。情绪具有感染性,学生是教师的镜子,教师是学生的影子,教师的生活态度会在无意中影响学生的一生。生活处处是教育的契机,课堂之外的老师怎样对待人生会成为学生模仿的样板。
另外,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事实证明,没有独立思考力的人在某些特定的历史场合很容易沦为一种机器或工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头脑健全的人,而不是打造机器。孩子明辨是非分的能力培养取决于教师本身是否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
优秀的教师还应该是大度包容的人。拥有一颗包容之心,才能珍惜生命、尊重他人与世界万物。包容之心是各种肤色的人、各种事物能够统一和谐、互生互长的根本。只有得到包容与爱的孩子才能有心愿和能力去包容关爱他人与社会。
最后,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勇敢的行动者。几十年来重智轻德的教育已经使我们的社会和个人饱受其害,钱理群老先生哀叹“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教授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缺乏包容、缺乏爱心、缺乏诚信。这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与缺乏理想的教育,但这并不是教师盲从的借口。好的教育应该引领社会,好教师应该有不受环境所左右而是有勇气在教育教学中践行真善美的价值观念。除了承担学校应有的教育教学任务之外,还应该在行动中践行“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职责。
周国平先生曾经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那种用头脑思考,用心灵做事,用行动说话的人。
我不是优秀的教师,但我愿意为此而不懈努力。
祝大家教师节愉快!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如题,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如约而至,我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真实想法。首先郑重声明,本人现在不是老师将来也不会是,对老师也没有任何一点偏见,也很尊重老师这个职业,发此贴只是说一下自己的想法,欢迎大家讨论。我觉得,教师节是最尴尬的一个节日。我们过的所有节日里面,有庆祝重大历史时刻的,如国庆节,建军节;有庆祝历史伟人的,端午节;有赞美亲情爱情的,如母亲节父亲节,七夕;还有赞美一种美德的,劳动节……可是,有没有一种节日专门赞美一种职业呢?教师节。我认为,与你听过的医生,律师,会计,导游,主持人等等所有职业一样,教师只是“360行”中的其中之一,所有行业都是服务于社会,因此所有行业都是平等的!那为什么我们从小就会称呼自己的老师为“园丁”,“太阳底下最伟大的职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教师工资很低,为了稳住军心,给老师一些荣誉称号,实在不行,直接给老师一个节日。于是,教师节诞生了。那时候,教师每当教师节还会放一天假作为“犒劳”。可是,时代变了,现在每到教师节,最头疼的是家长,该送老师什么好才能让老师重视学生。这应该是大部分家长的心理活动。楼主始终认为,绝大部分老师是清廉的,是不会在乎家长的礼品的,如何推辞就成了老师的困惑。这样就造成了一种问题,家长为难为孩子,老师为难为道德。中国很讲究尊师重教,如果教师节留着的意义仅仅是为了宣扬尊师重教,那为什么把这种传统寄托在一个让家长老师学生都很尴尬的教师节身上呢?为什么不直接叫孔子节呢,几年前,有人提出把教师节改到9月28孔子诞辰,或者把教师节改成“尊师节”,我觉得挺有道理,把一个职业节日转换成一种更偏向传统文化的节日,难道不好吗?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1,教师过节不应该和学生及家长有必然联糸  2 教师应自重,不应当功利化和商业化,单有教师节本身说明教师是不容易获得的,充满着高尚情操的称谓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是教师,从未把教师节当回事,从未希冀什么礼物,请家长和各界人士勿以自扰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语文教师素养随想
&28.00当当价
(8折) 钻石VIP价:&21.30电子书加价购
满额减满&100减&30,满&200减&60,满&300减&100
加价换购以下任意一件商品
请选择配送地址
钻石会员自营订单满49元(含)免运费
其他会员自营订单满59元(含)免运费
不足金额订单收取运费5元起
商品问答(%s条)
当当价:&27.80
版 次:1页 数:字 数:印刷时间: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印 次:1包 装:平装丛书名:“我是教师,我有梦想”丛书国际标准书号ISBN:6所属分类:&&&
  《语文教师素养随想》围绕语文教师的素养要求和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研究实践,对语文教师的文字情缘、文字感悟、语言追求、语言培养、科研方法、史料收集、史识勇气、科研承传、整合创新、语文写作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是作者潘新和关于语文教师素养的系统性论著。&
  本书围绕语文教师的素养要求,结合作者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研究实践,对语文教师的文字情缘、文字感悟、语言追求、语言培养、教研方法、史料收集、史识勇气、科研承传、整合创新、语文写作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观点独到,论说入情入理。
  潘新和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全国高师写作研究中中心顾问。长期致力于写作、语文教育史和语文、写作课程改革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出版《语文:表现与存在》《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等专著和教材十余部,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曾主持教育部“高师面向21世纪教改计划”、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等十多项课题研究,参与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研究成果获全国首届教育图书二等奖,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福建省第一至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是什么
人格素养:关爱每一个言语生命
专业素养:善读会写能说
教学素养:为学生言语学习“立本”
科研素养:为学者型教师奠基
怎样当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
文字情缘:言语生命的接力
独特感悟:抵达心灵深处的呼唤
将生命之作奉献给新的言语生命
言语生命田园的养护者、守望者
学者型语文教师怎么做学问
先做教育史家,再做教育学家
史料、史识是科研之底气
承传与超越:整合的原创
走进语文教育的历史时空
基于史料、史识的言说――张心科《语文课程论稿》序
日札:“立言”之根基――刘中黎《中国20世纪日札写作教育研究》序
融为生命:非教育写作的坚守――徐飙《风声》序
耕耘在语文课改的前沿――林汇波《言语文本:语文课堂的归依》序
写作学:以“写作教学实践”为本――尹相如《写作新视野:我的大写作观》序
为儿童立心,为儿童写作立命――吴勇《儿童写作论》序
基于言说欲、创造欲的激发――潘朝阳《点子作文》序
风生于地,起于青O之末――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序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陈香瑶《草木吟》序
我们需要理性与哲思――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自序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三 将生命之作奉献给新的言语生命
  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个“思”者、“作”者。语文教师应有自己的生命之作。应让学生能读到“我们”的老师写的优秀作品或著作。语文教师,应以其著述使学生能引以为自豪。
  从动机层面看,言语创造是基于人的言语生命冲动。语文教师自身缺乏言语表现的兴趣、热情和激情,没能写出优秀作品,是一个没有自尊的老师。这样的教师是否能教好语文值得怀疑。
  以往,我们总是认为有一种教师虽然没有教研成果,平时除了教案外,从不写作,但是会教学,是好教师。有的还把教师分为两种:会教书的与会科研的。意思是有些教师是教学型的,有些教师是科研型的。教学型的不必科研也能教好课,科研型的仿佛会科研便不会教学。这是应试教育下的观念,以应试教育的逻辑思考,此说不无道理:只要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下死劲做题,就可以对付考试,学生考得好,教师自然就是好教师。会科研的教师,大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不太理睬应试那一套,我行我素,于是学生可能就考得不好,教师自然就不是好教师。这无疑是“反生命”的教学视阈下的认知。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要是自己不热爱写,不经常写,不能写出好文章,是不可能指望他的学生能热爱写、经常写,并写出好文章的。更重要的是,教师是否热爱言说,对学生――新的言语生命的召唤和激活,所起的作用是截然相反的。惟有教师的热爱言说,才有学生的热爱言说,才有言语生命的健康生长、成长。
  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有着强烈的言语创造欲的作者。很难想像,闻一多先生没有海一般澎湃的言语生命冲动,能写出充满生命激情的诗篇,能进行富有想像力的文学史论的漫漫壮游,能吼出气吞山河、声震寰宇的彪炳史册的“最后一次的演讲”――能使学生和后学由衷景仰。教师的言说、作品,是师生间“隐对话”的最佳载体。
  一个语文教师也许不是一个最优秀的作者,但是他必须是一个热爱言语表现的人,是言语生命使命的自觉实现者。他对言语创造充满着热爱和憧憬,始终如一地用语言编织着梦幻和信仰。在他的教学生涯中喜欢言说,不倦地言说,用自己的声音。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下水”,但是“下水”不是只为了懂点写作的甘苦,或作为学生写作样板,“下水”不应视为是教师的“作业”,教师的写作,应是教师由衷向往的“事业”和无“欲”而求的信仰。――作为“作业”,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只是应付,是不可能有生命的激情涌动,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不足观;作为“事业”,作为生命的图腾,那就是“把平生、涕泪都漂尽”的忘我和痴迷。这样的写作,不论写得怎样,都能读出生命的真实色彩和气味,读出言语的智慧和精彩。
  语文教师为了教学而“下水”的是“匠”,为了言语激情、崇拜和信仰“下水”,才能真正成“家”立“业”,成为一个自我实现型教师。不少教师是为教而写,我们从这里看到的只是工作态度可嘉,却不能感到赞佩,不能点燃他们的言说欲。因为这本身教给学生的就是急功近利,顶多就是“敬业”。写作,只是作为职业的要求,不是教师言语生命的自觉追求,怎么会成为学生言语生命的自觉追求呢?
  言说的激情凭借的是“气”。古人说“文以气为主”。“气”可以解为气势、修养、精神等,是人内在的精气神儿,是充溢奔泻的言语生命激情。“气”是需要精心养护和修炼的。“平心”才能 “静气”。在浮躁焦灼的物欲横流的时代,尤应“致虚极,守静笃”,守住心灵的净土,躬耕精神的园圃。这样,在你的三尺讲坛上,便氤氲洋溢着“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从根本意义上说,语文教师的言语智慧的传递,是言语精神的传递。没有执著弘毅的言语精神,言语智慧就失去了支撑。
  学生不但从教师的言语感受力和想像力中获得启迪,更从教师充满激情的言说中,感受到其中传达出的言语精神的召唤,受到鲜活的言语生命气息的熏陶,找到言语生命冲动的感觉,在他们的心中便鼓荡汹涌起言语创造的激情。这种隐性的感染和习染,对于言语学习来说,甚至比有形的教育还要重要。
  教师的言语创造的冲动和激情,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集中体现在自己的作品和编写的教材中。就是说,教师往往是通过自己的作品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师生对话的一种重要方式,是通过写作或创作完成的。语文教师必须是痴迷于写作的人,是作家或学者,绝不应是什么都不爱、不会,只好教语文。教师不但通过教学与学生进行交流,而且还通过自己的作品――文本与他们进行交流。如果学生偶然发现摆在他们面前的教材封面上写着老师的名字,会是多么的惊喜,他们从没有生命的教材中,直观地感受到真实、温热的生命气息,这是站在他们面前的老师,连一根头发是否安放错了位置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亲自写给他们看的,他们对言语生命的体验就加深了一层。因此,教师亲自编写教材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今天,自编教材不是一种奢望,已经是需要和必要。校本教材就是要求每一个教师自己去编写的。
  当同学们在报刊上一次又一次地读到老师写的文章,看到了平时在课堂上没能看到的老师隐秘的内心世界,看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言语生命,或浅唱低吟娓娓倾诉,或黄钟大吕激扬文字,他们将心甘情愿地被老师的创造激情和言语才情所感染、虏获,一步步地走进精神创造的殿堂。教师写作文本,是教师言语生命的结晶,也是师生对话的一个平台。学生面对教师的作品,就等于间接地面对他的老师,看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老师。使他们增进了对老师的了解,感受到了老师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言语生命的存在状态。教师往往是学生关注的对象,他们对老师充满了好奇,教师的写作文本给他们打开了解读教师的一扇窗子。
  记得曾给我的学生读过我自己的一篇散文:
  书 魂[ 该文首载于《福建日报》,日。后有多种书、刊转载;略有改动。]
  书是有灵魂的,你信不?
  我过去也不信,直到不久前的一天清晨……
  那天,我照例到操场散步,在宿舍区碰到了系里的林海权教授,他向我招手,很喜悦地告诉我,他刚买了一本邢福义主编的《文化语言学》,书中对先父著的《中国语原及其文化》评价甚高,称它是中国“五四”以后文化语言学方面承先启后的第一部专著,问我想不想看。我略一沉吟,回了一句“算了吧!”便走了。
  我不知道事后林教授是否对我的失礼感到不快,想必不会,因为他是一个性情温厚的长者。倒是我自己那份淡漠渐次变得沉重起来,心里老是搁着件事儿,眼前老是浮现着一脉发黄的书脊。
  我也算是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中别的没有,唯有书多。从小我与父母同居一室,当中隔开的便是一排大书橱。我可以说是在这堵“书墙”里长大的。我对书的最初的认识,只觉得那无非是印着铅字的纸罢了。
  跟所有好奇的小孩一样,小时侯我也绝不会放弃在家里“寻宝”的乐趣。那排大书橱自然是我搜寻的重点目标。我曾将书橱里的《史记》、《汉书》、《艺文类聚》、《康熙字典》、《辞海》什么的,一本本搬下来,翻搜个遍,再不露痕迹地“上架”复原。至今我还记得它们是摆在书橱的第几层,是靠左还是靠右。
  一天,在书橱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看到在一脉发黄的书脊上印着一个熟悉的名字――潘懋鼎,我无法形容我那时的惊喜,是父亲写的书!抽出一看《中国语原及其文化》,翻开来,却读不下去,勉强溜了几页,感到十分无味,于是插回去,让它继续在那个不起眼的角落呆着。父亲回家时我向他问起过这本书,他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说,奇怪的是我的记忆一片空白,怎么也想不起当时的情形。
  后来是“文化大革命”,是我和哥哥“上山下乡”,是父亲“清队”(即所谓“清理阶级队伍”――笔者)时蒙冤自尽……当我们一家不得不从大学的宿舍里搬出去时,悲愤中的母亲以少有的决然,把书橱里的书全部卖掉,包括那本令我惊喜又令我失望的父亲写的《中国语原及其文化》。
  我永远记得那天。废品站的板车来了,一瞬间便拆除了那堵温暖的“书墙”。我含着泪,看着伴我长大、我无比熟悉的“书们”,被硬塞进麻袋,摔到板车上,一车一车地拉走。我那少年的心陡然间升起了“永失我爱”的悲凉,仿佛一下子苍老了100岁。――在往后的岁月里,不论我在哪里看到收购废品的板车,便无来由地没了好心绪。
  大学毕业后,我留校任教。有一天在学校图书馆找书,不经意间,我看到了曾“梦里寻它千百度”的那一脉发黄的书脊,我心跳得厉害!我曾无数次地自责和悔恨,骂自己为什么那么傻,不留下父亲的那本书。这时,它就在我眼前举手可及,而且,我确信已能够读懂它。可是,我终于没有伸手。是不想看,抑或是不忍看,我说不清楚。
  但此后那一脉发黄的书脊时时出现在我的脑子里,挥之不去。我常常自我排遣:父亲不在了,那书在不在,那书写得怎样,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忘了它吧!我故意显出超脱的宁静。每每有人告诉我,在某本语言学家词典里看到了关于先父的词条,我一句也不多问,顶多说一声“谢谢”。――那天我漠然地回报林教授的关切,也正是这种心态在作祟吧!
  没想到这种漠然转眼间便荡然无存,想看一看《文化语言学》的愿望弄得我心绪不宁。
  在愈来愈强烈的愿望的催逼下,我匆匆地从林教授那里借来了书,匆匆翻开他早就为我夹好的那一页,匆匆地读:
  “……如果就专著而言,潘懋鼎《中国语源及其文化》(1947年致知书店出版)是上承梁启超语原之学,下启文化语言学的第一部论文集。……《本论》收有《初民“生”之想像与中国“姓”之导源〈释姓〉》等论文十篇。作者在《前记》里还表示打算写《中国词语及其文化》等。”
  我忽然彻悟:父亲从未离去,父亲因他的书而活着;那书是不死的,父亲也就不死,那书里有父亲的灵魂!每一部不朽的书里,都有一个不死的灵魂。
  从此,我对书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当我走进图书馆书库的时候,我觉得我的周围不再是“印着铅字的纸”,而是簇拥着无数睿智的灵魂,他们的音容笑貌历历如在目前。他们是不死的!
  因为要写书的缘故,那天我从图书馆借了一大堆的书,从抽出的借书卡里,我发现其中的一张有父亲的签名,我怔住了:30年或40年前,父亲借过这本书,他曾经翻过的每一页,读过的每一字,我也将重新翻过、读过!当我也在借书卡上签上我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心里闪过这样的念头:若干年后,当我也已作古,我的女儿是否也会在借书时看到她祖父、父亲的签名呢?一定会的!
  读书的人也是不死的。
  这篇短文给我的学生带来的震撼是我始料未及的,我从他们那儿感受到了言语的力量:他们肃穆而宁静,眼睛闪耀着沉思的光芒。――这种共鸣和回响,多年之后仍然不断地在我耳际震荡,在我的眼前映现。我听到许多当年我教过的,或没有教过但读过这篇文章的学生,向我提起这篇文章,倾诉着他们曾经发生过的感动。一位学生来信说:“在上研究生之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您上过的那节课。那天下午您动情地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一些关于书以及生命的体验。当时我感动不已,感同身受,一直到晚上都心绪不宁,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悟出了点什么……”另一位学生信说:“我忘不了上潘老师课时那种生命体验,我甚至可以听到血管里的血汹涌澎湃的声音;下课了,我则身轻如燕,感觉灵魂正脱壳而飞,那些心灵腾飞的日子啊……,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写作的不朽吧!”有一位我素不相识的学生,现在某报当记者,在一次会上与我偶然相逢,他说我没有教过他,但是读过我的《书魂》,他说起了当年读这篇文章时的情形,一口气读了五六遍,觉得实在太好了,让他爱不释手。有学生说这是他所读过的关于书和读书的文章中最深刻动人的一篇。――文章未必就那么好,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它只是满足了学生想了解老师的愿望,他们因为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他们的老师,而感到格外亲切、动情,从而增加了对文章的好感。如果说这篇文章还有点动人之处的话,那可能是我对“言语生命”生生不息的真切体验,是我用血泪、激情、生命写成的。这些年,我出版了多种的著作和教材,写了不少文章,评价大都不错,我们的学生用我编的教材时,我也能察觉到他们投来的崇敬的眼光,和他们向朋友推荐“我的老师”编撰的书和教材时表现出的自豪感。但是,我从未看到他们像读我的《书魂》时所受到的那种无可言喻的真正发自内心的感动,伴随着他们言语生命成长的长久的感动。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读到他自己的生命之作,而不是只让他的学生读别人作品。只让学生读别人的作品,而自己没有作品的语文教师,是让学生瞧不起的没有自尊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的最有影响力的形象,是由他的生命创造物――作品――来显示。一个优秀的作家、学者,不一定是一个同样优秀的语文教师。但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定要是一个优秀的作家或学者。我以为,语文教师的标准,要高于作家、学者,因为,他不但要会“写”,还要会“教”。这丝毫没有贬低作家、学者,抬举语文教师的意思,这是他们的职业、专业特点所决定的。点燃学生言语创造激情的最好方法是用你自己的言语创造激情,让学生忘情于写作的最好办法是你自己忘情于写作。
  当一个语文教师是幸运的。作家或学者可能拥有无数的读者,但是,这些读者与作家、学者之间的情感联系,远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这么密切。师生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建立起的情谊,他们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教师的人格魅力等,使教师作品中表现的人生感悟和展示的自我精神世界,对学生言语生命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变得深刻而深远。优秀语文教师与作家、学者相比,他的言说和写作的优势在于,所给予学生的影响,是建立在言语生命对接、延续和亲密无间的情感联系基础上的。
  当然,不是教师的所有作品都能激起学生对言语的爱,也不是所有的激情燃烧的作品都能变为言语生命的永恒。重要的还在于你对言语和言语表现的理解。因此,语文教师不仅只是一个一般的会写的人,而且还得是一个对言说有自己的见解的人,一个有着社会责任感和类主体性的人。那些惟利是图、投机取巧的写手,追逐金钱和“时尚”的没脑子、缺道义的写手,纵然妙笔生花也是不配当教师的。
  一个教师在一生中,必须写出一篇重要的文章或一部重要的著作,不要很多,一篇(部)就够。这不是指时下那些滥竽充数的评职称“论文”,或泛滥成灾的“教辅”读物,而是真正的生命、智慧之作,是可以“传世”的“一家之言”。称为“成名作”、“生命作”、“传世作”,都无不可。――有没有这种体认和企盼是一回事,是否能做到,则是另一回事。是否能传世,不是自己或哪位领导说了算,而是由历史、后人说了算的。
  一个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似乎已是大觉悟,但是,“死不带去”,在许多人那儿,是出于无奈,是因为“带不去”、“没法带”。而作为教师――人类文明薪火的传人,仅仅觉悟到“死不带去”还不够,而且“死要留下”,这是你走过了言语人生之路后留下的“买路钱”。你必须要留下精神生命存在的证明,你的精神生命就浓缩、凝聚在你的著述中。这一篇(部)心血、生命之作,犹如接力的火炬,将生生不息地传递下去。也许不是每一位教师的生命之火都能燃起这支不灭的火炬,但是,每一位教师都要用自己毕生的精神生命去点燃、燃烧。
  在师范院校中文系学习的年轻学子,大多都怀有美丽的作家梦、学者梦,遗憾的是一当上了教师,仿佛便幽明两隔,从此美梦不再、噩梦频频。教育制度、教师评估制度,迫使他们只能一门心思想着如何教学生应试。即便曾经是很有文才的,也大多忍痛与创作诀别,这种历史应从此结束!教育制度与教师职业人生需要重新设计,明天语文课的讲台上站着的,应是能让学生读到自己作品的语文教师,一个真正把生命投入到写作中、把精神创造视为目的的人,一个健康美好的言语生命的呈现者、献祭者,学生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养护者、守望者。
书摘与插画
店铺收藏成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节作文开头结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