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 事例的具体事例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陈嘉庚_新东方网
您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 文章正文
17:44&&作者:&&来源:《中华民国史》&&字号:|
& & & 陈嘉庚(),日生。福建同安人。父亲是新加坡华侨商人,经营米店。陈嘉庚则由母亲抚育,幼时便参加农业劳动和渔业劳动,同情贫苦百姓。9岁入私塾就学。1890年,陈嘉庚年已17岁,来到新加坡随父经商,后任其父开设的顺安米店经理。在新加坡期间,陈嘉庚亲身感受海外游子的艰辛,渴望祖国强盛。1893年回乡完婚,并在家从师补习。次年即在集美创办惕斋学塾,开始捐资兴学。1895年,再度赴新加坡经商。1904年,父亲的米店破产,并负债20余万元。陈嘉庚乃集资7000余元,兴建新利川菠萝罐头厂,又接管与人合股的日新公司菠萝罐头厂。扎稳脚跟后,又增开米店、熟米加工厂和橡胶种植园。1907年,经过苦心经营,代父还清了债务。经过几年发展,至1911年拥有2个橡胶园、4个菠萝罐头厂、1家米厂、1家米店,存款约四五十万元,成为新加坡华侨实业家中的后起之秀。
& & & 1906年2月,孙中山先生在新加坡建立中国同盟会分会,领导南洋各地革命活动。陈嘉庚赞同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参加孙中山主持的革命活动。
& & & 1910年春,陈嘉庚在新加坡加入中国同盟会,并剪掉辫子,以示与清政府决裂。辛亥革命爆发后,福建侨胞决定组织福建保安会,筹款救济和支持福建革命党人开展活动;陈嘉庚被推为福建保安会会长,并担任新加坡商会董事长。陈嘉庚领导福建保安会在华侨中筹款,并立即给中国同盟会福建分会会长黄乃裳汇去银元2万元,后又筹款10余万元。武昌起义成功后,陈嘉庚从欧洲转道新加坡回国,在与孙中山见面中,允诺给予财力支持。
& & &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陈嘉庚非常高兴,立即汇去5万元。1924年,他创办《南洋商报》。1928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济南惨案”时,他在新加坡组织华侨成立山东惨祸筹赈会,并被推选为会长。同年任福建会馆主席。
& & & 陈嘉康虽身在海外,时刻不忘报效家乡和祖国,而他认为,教育文化的发达,是报效祖国力所能及的最好方向,乃立志兴学。1912年9月,陈嘉庚回国后,即于1913年1月创办乡立集美高等小学;1917年2月,又创办集美女子小学;1918年3月创办集美师范部和中学部;1919年2月,创办幼稚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陈嘉庚重点经营橡胶业,成为橡胶大王,拥有资产400万元。1919年6月,陈嘉庚回国筹办厦门大学。他抱定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精神,决心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竭尽所能。陈嘉庚在厦门大学发起人会议上,当场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300万元。此外,他还亲选校址,物色校长,延聘人才。经过陈嘉庚的精心筹备,日,厦门大学正式开学。这所全新的学校为福建、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陈嘉庚永远与厦门大学联在一起。
& & & 陈嘉庚还亲自管理集美学校校务,并根据厦门的特点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于1920年2月增办水产科、8月增办商科,使学科设置更加广泛。
& & & 1921年2月,陈嘉庚将集美学校改名为福建私立集美学校。1923年,集美被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命名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陈嘉庚特别注重在学校中传播各种新思潮,并引导学生关心国事。此外,他在新加坡,先后创办道南学校、崇福女子学校、华侨中学、华侨女中、南侨师范、爱同学校及水产航海学校等。到1932年止,他在国内外共创办或协助别人办学70余所,是中国近代华侨兴办教育的典范。陈嘉庚十分注意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他办的学校,图书馆、实验室都较齐全,图书、资料、仪器也很充足,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场所。如水产航运学校购有实习船只,农林学校开辟有农场、林场,师范学校附设有小学和幼稚园。他非常注意教育质量,强调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领导和教师,他主张学生不仅要注意文化知识的学习,也要注意思想品德的培养和身体和锻炼。
& & & 1922年3月,陈嘉庚回到新加坡,继续经营橡胶王国。后又在南洋增设橡胶厂十余处,大规模经营橡胶业。此外,他还兼营航运业、房地产业,在厦门开办百货公司、酱油厂及同安、同溪、溪安等公路公司。到1925年,陈嘉庚的橡胶园达到15万余英亩,工厂30余个,分店150家,雇员达3万余人,资产达新加坡币1200万元,成为南洋华侨三大巨商之一,达到他实业发展的顶峰。他不仅扩大了厦门大学、集美学校的规模,还资助了福建省28个县市73所中小学。但从1926年起,由于胶价猛跌,加上日本在东南亚倾销胶制品的冲击,陈嘉庚连年亏损。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帝国主义银行以债权人资格加入陈嘉庚企业,陈嘉庚无奈,于1931年8月被迫接受帝国主义银行条件,将企业改组为陈嘉庚股份有限公司。1934年,陈嘉庚破产,他在国内外的所有企业商店全部收盘。1937年,陈嘉庚被迫将厦门大学无条件移交南京国民政府,厦门大学遂改为国立大学。
& & & 陈嘉庚破产后,虽身在新加坡,仍积极关注祖国国事,并尽其所能,支持祖国的正义事业。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陈嘉庚在新加坡召集侨民大会,通电国际联盟及美国总统,要求履行国际公约维护世界和平。他号召华侨捐款捐物给东北抗日的军队,并联络华侨开展救亡运动。1932年纷纷向国内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支援。1937年8月,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成立,陈嘉庚当选为主席。日,南洋各地侨领共168人,在新加坡召开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陈嘉庚被推举为主席。陈嘉庚在成立大会上宣布,自抗战以来,华侨汇款回祖国近1亿元,平均每月700万元,家信汇款月平均1800万元,合计每月汇回2500万元。大会号召广大华侨各尽所能,支援祖国抗战。此后,南洋华侨的爱国救亡运动得以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陈嘉庚还发动华侨志士回国服务。由于他献身祖国和领导有方,华侨积极拥护,捐款捐物数额巨大。据统计,从1937年到1945年,华侨捐献的义款共70亿元国币、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7辆、汽车500辆、救护车1000辆,大米1万包和寒衣30万件及大量药品、雨衣、胶鞋等,南侨总会还动员3200多名司机、机工及医生护士回国服务。通过滇缅公路,南洋车队运送的抗战物资达45万吨。
& & & 陈嘉庚对祖国抗战不仅在经济上有巨大贡献,在政治上也给予有力支持。广州、武汉失守后,汪精卫多次发表主和言论,陈嘉庚闻讯后,多次以南侨总会主席名义致电汪精卫予以规劝和驳斥。1938年10月底,国民参政会一届二次大会召开,陈嘉庚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身份,从新加坡向大会提出了“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的11字提案,并获得通过。邹韬奋称这11字提案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汪精卫公开投敌后,陈嘉庚致电蒋介石,要求将汪精卫缉拿归案。日,陈嘉庚代表南洋华侨,致电蒋介石,质问蒋介石“容汪逆及其党羽逍遥法外,实为南洋800万侨胞所莫解”。
& & & 1939年冬,陈嘉庚发起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计划于1940年3月回国开展慰劳考察活动。陈嘉庚此举的目的,一是向抗战军民致敬慰问之意;二是考察战时国内状况。中国驻新加坡领事馆总领事高凌百闻讯后,百般刁难,企图阻止慰劳团成行。陈嘉庚发现后,决定亲自回国,并邀南洋华侨筹赈总会副主席庄西言等一同回国。日,慰劳团大部分代表汇集新加坡组团出发。15日,陈嘉庚到仰光和庄西言会合后,26日,陈嘉庚等乘“康定”号飞机直飞重庆。重庆各界代表3000余人前往机场迎接。陈嘉庚在机场茶会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宣称带回来一颗赤裸裸而又热诚的心。此后,陈嘉庚在重庆等候慰劳团成员到达。在此期间,陈嘉庚同国民党军政要员、社会各界人士、福建同乡、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校友等,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中共参政员叶剑英、林伯渠、董必武等拜访了陈嘉庚。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在红岩举行欢迎茶会,陈嘉庚在会上介绍了南洋华侨声援祖国抗战的情形。会后,陈嘉庚向叶剑英表露了访问延安的愿望。几天后,毛泽东正式邀请陈嘉庚访问延安。
& & & 日,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团长潘国渠率团员44人抵达重庆。次日,晋谒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蒋介石。经过十几天紧张的参观访问之后,5月1日,慰劳团分成三个团离开重庆,赴各地慰问。第一团由潘国渠率领,前往四川、陕西、河南、湖北、安徽五省;第二团由陈忠赣率领,前往湖南、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六省;第三团由陈肇基率领,前往甘肃、青海、宁夏、绥远、四川等省,并约定事毕各自解散返回南洋。
& & & 日,陈嘉庚由重庆飞抵成都,面见蒋介石。蒋介石设公宴隆重接待了陈嘉庚,席间蒋介石诋毁中国共产党口是心非,劝陈嘉庚不要受欺骗,陈嘉庚对此十分反感。5月14日,陈嘉庚飞抵兰州,并到青海西宁视察。26日,陈嘉庚偕侯西反、李铁民等自兰州飞抵西安,西安各界千余人前往欢迎。在重庆等地,他目睹蒋介石集团贪污腐化、独裁专制、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罪行,开始认清蒋介石集团的面目。
& & & 陈嘉庚组织慰劳团,不是以任何一党的立场去慰劳,因而无论国民党、共产党,各方面的领袖都要见一见,各种意见都要听一听。因此,他没有听信蒋介石的话,执意要去延安看一看。日,陈嘉庚率慰问团第一团到达延安慰问,吴玉章、萧劲光等3000余人前往迎接。随后举行了5000余人的盛大欢迎仪式。会上,陈嘉庚即席演讲,激励人民坚持抗战,打倒汪精卫派妥协分子。在延安期间,陈嘉庚走访了一些中共领导人,参观了陕甘宁边区,对中共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抗战的行动表示了由衷的敬佩,对中共在抗战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6月1日,陈嘉庚参观延安女子大学,与朱德见面。当天,毛泽东、朱德等在杨家岭窑洞宴请陈嘉庚一行,毛泽东与陈嘉庚进行了第一次长谈,给陈嘉庚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令他想不到的是,延安的条件如此艰苦,毛泽东是如此平易近人而又思想深邃。6月5日晚,朱德主持演讲会,陈嘉庚报告了南洋华侨支持抗战的情形。6月6日,陈嘉庚由朱德、康克清陪同,访问了安塞。6月7日晚,延安各界千余人举行晚会,欢送陈嘉庚、侯西反、李铁民等人,毛泽东、朱德、吴玉章、萧劲光、王明等人出席。会上,朱德希望陈嘉庚把八路军和陕甘宁边区情况如实介绍给千百万侨胞。陈嘉庚在讲话中则希望国共两党消除磨擦,加强团结,一致对外。在延安期间,毛泽东多次陪陈嘉庚进餐,讨论抗战局势和国共团结抗日问题,毛泽东还托陈嘉庚代向蒋介石表明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诚意。
& & & 延安之行改变了陈嘉庚来延安前对中国前途悲观的看法。后来,陈嘉庚谈及此段经历时感慨地说:“到延安后,所见所闻,不论政治与军事,大出我之意外。军事则与民众合作,联络一气,同甘共苦,推诚相待。至政治方面,其领袖及一般公务员,勤俭诚朴,公忠耐苦,以身作则,纪律严明,秩序井然,优等学生,慎选党员,民生安定。其他兴利除弊,都积极推行。余观感之下,衷心无限兴奋,喜慰莫可言喻,认为别有天地,如拨云雾见青天。前此忧虑建国未有其人,兹始觉悟其人乃素蒙恶名之共产党人物,由是断定国民党蒋政府必败,延安共产党必胜。”日,陈嘉庚一行离开延安经富县赴宜川,前往山西、河南战区慰劳。6月26日飞抵成都,7月17日回重庆。在重庆期间,陈嘉庚结识周恩来。7月24日晚,陈嘉庚应国民外交协会主席陈铭枢之邀,到留法比瑞同学会作《西北之观感》的讲演,对陕甘宁边区和八路军作了如实和高度的评价,使听众耳目一新,矫正了后方对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的错误视听。7月28日,蒋介石召见陈嘉庚,陈嘉庚向蒋介石谈及了赴兰州、延安、西安、山西、洛阳、汉中考察之观感,对抗战胜利的信念更加坚定。在谈到国共关系时,陈嘉庚表示,华侨甚盼祖国团结,一致对外,内部事待胜利后再解决。但蒋介石竟当着陈嘉庚的面大骂共产党。7月29日,蒋介石为陈嘉庚饯行,陈嘉庚又列举了南洋国民党人的种种劣行。7月30日,陈嘉庚离重庆飞昆明,后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参观,并回福建探亲。在此期间,陈嘉庚对延安见闻抱着不问不言、问则据实相告决不指鹿为马的宗旨。
& & & 日,陈嘉庚回到新加坡。蒋介石害怕陈嘉庚在南洋华侨中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乃派国民党海外部部长吴铁城到南洋破坏陈嘉庚的威信。日,新加坡筹赈会在快乐世界运动场召开万人欢迎大会。吴铁城百般阻挠大会的召开,失败后,吴铁城又借皖南事变要求南洋华侨总会谴责新四军叛变。陈嘉庚严词拒绝。陈嘉庚不愿侨胞自相倾轧,乃愤然在报上刊登启事,要求辞去南侨总会主席一职。1941年3月底,第二届南洋华侨大会在新加坡召开,陈嘉庚斥责了吴铁城分裂华侨、破坏抗战的言行。大会不同意陈嘉庚辞职,并选举他连任南洋华侨总会主席。4月初,南洋闽侨代表召开大会,正式成立南洋闽侨总会,并选举陈嘉庚为主席。
& &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陈嘉庚组织华侨成立新加坡华侨抗敌后援会,并任会长,积极开展救亡运动。1942年1月底,日军占领新加坡。日本侵略者对他极为仇恨,悬赏100万元捉拿陈嘉庚。2月3日,陈嘉庚抵苏门答腊,随赴爪哇,开始了三年流亡印度尼西亚的生活。在流亡期间,陈嘉庚历尽艰辛躲过了日军的搜捕。1943年3月,开始撰写《南侨回忆录》,详尽介绍了华侨支援和参加抗战的情况。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嘉庚于日结束流亡生活,回到新加坡。11月8日,重庆各界举行陈嘉庚脱险庆祝大会,毛泽东赠送“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条幅以示祝贺。
& & & 解放战争时期,陈嘉庚时刻关注国内战局,积极发表谈话、评论,揭露蒋介石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罪行,支持中国共产党进行的革命事业。他曾致电美国总统和参众两院,要求美国政府改变对华政策,停止援助前政权,勿助长中国内战。1946年11月,在新加坡创办《南侨日报》,任董事会主席,使该报成为团结华侨、宣传爱国、揭露美帝罪行和支持解放战争的有力工具。1947年5月,他领导新加坡华侨组成“星州各界促进祖国和平民主联合会”,并任主席。同年又创办《南侨晚报》。日,中共中央向各民主党派和海外侨胞发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5月4日,陈嘉庚致电毛泽东,代表新加坡华侨响应。日,陈嘉庚离开新加坡,6月4日到达北平,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陈嘉庚参加会议,并以华侨首席代表致词。在这次会议上,陈嘉庚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10月1日,陈嘉庚出席了开国大典,亲眼目睹了新中国的诞生。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嘉庚经济南、徐州、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到福建各地视察,亲眼目睹了新中国新的气象。1950年2月,从广州、香港出国,返回新加坡。此后,陈嘉庚积极介绍他对新中国的观感,并编成《新中国观感集》,使华侨充分了解了新中国。日,陈嘉庚回到北京,从此定居国内。1953年1月,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 & & 他历任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第二届、第三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以及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1952年,陈嘉庚上书毛泽东,提议修筑鹰厦铁路,国务院批准了陈嘉庚的建议。
& & & 1956年底鹰厦铁路通车,促进了福建经济的发展。陈嘉庚还亲自规划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扩建,使两校有了很大的发展;他还募款筹建了厦门华侨博物院。陈嘉庚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 & & 日,陈嘉庚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87岁。著作有《南侨回忆录》、《新中国观感集》。(贾宏)
实习编辑:张健
更多&&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导读
精彩是人生持续一辈子的过程,绝对不是高考和中考一锤子就可以定下来的,这一锤子只是你的精彩之一!
学而时习之1
奇奇怪怪很古怪
简单生活123
丨丨丨丨丨
丨丨丨丨丨丨丨
丨丨丨丨丨丨丨
丨丨丨丨丨丨丨
嬉皮光头仔
Oo槑小雅oO
briarglacier
briarglacier大型电视动画剧《陈嘉庚的故事》已制作完成
  近日,为纪念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100周年,进一步弘扬嘉庚精神,由中共集美区委宣传部与厦门音像出版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动画系列剧《陈嘉庚的故事》已制作完成,这是目前我国首部以陈嘉庚生平事迹为题材的影视动漫类作品。
  据了解,《陈嘉庚的故事》动画系列剧共13集,每集14分钟,全剧以“南洋创业”、“兴办教育”、“投身政治”三大重要节点为叙事线索,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深度挖掘嘉庚精神“公”、“忠”、“诚”、“毅”的文化内核,使观众充分感受到陈嘉庚先生作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高贵品质。同时,该片也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
  《陈嘉庚的故事》由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院长李建平担任总导演,从艺术表现、风格设定、后期制作合成等方面给予品质把控。该动画系列剧将在福建电视台少儿频道及厦门电视台陆续播出。(编辑:海峡教育网 林琳)
将本文分享到:
网友评论(已有条评论,共人参与,)
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股票/基金&
给陈嘉庚故事配上“粤语版”
作者:应洁
  本报讯 (记者 应洁)昨天,陈嘉庚纪念馆来了一群特殊的“学徒”―10名来自广州陈嘉庚纪念中学(以下简称“纪念中学”)的学生,跟着纪念馆讲解员的示范,练习向游客介绍陈嘉庚的生平事迹。“我们不仅要学普通话讲解,还要自己"翻译"成广东话版,以后回到广州去宣讲嘉庚精神。”嘉庚纪念中学初二的邓俊U同学兴奋地说。  这次来参加“陈嘉庚图片展讲解员培训”活动的同学,大多都是第一次来到厦门,但对于陈嘉庚,他们已经非常熟悉―纪念中学的前身国立第二侨民师范学校,是一所由嘉庚先生倡导创办的学校,在这所位于广州的学校里,学校建有嘉庚纪念长廊和陈嘉庚雕像,学生们都以“嘉庚学子”自居。此次活动由集美校友总会和陈嘉庚纪念馆主办。
(责任编辑:HN666)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你了解校主陈嘉庚的事迹吗?
本文行家:
陈嘉庚陈嘉庚,福建同安县集美社人(现集美镇),南洋著名爱国华侨企业家,是及地区著名华人企业家,东南亚地区华侨领袖,国籍不明人士。他在福建与新加坡创办多间学校,包括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今天的亦是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师范部发展而成。创业历程
1950年10月陈嘉庚(前排左四)1874年出生在一个华侨世家。他的父亲早年下南洋谋生,在新加坡经营“顺安号”米店。陈嘉庚17岁来到父亲的店中学习经营管理,20岁回福建完婚,后又在家乡读书一年,22岁的时候再次到新加坡管理米店。1905年春天,由于米店歇业,陈嘉庚便开始自立门户,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他首先开设了“新利川黄梨厂”(生产菠萝罐头),后又继承遗产“日新公司”(生产菠萝罐头),仅经营了三个月,便获利丰厚。当年夏天,他又开设了“谦益号”米店。不久,由于看到其他华侨陈齐贤,林文庆等人在橡胶业上取得了成功,便决定经营种植业。经过20年的发展,到1925年,陈嘉庚已拥有15000英亩的橡胶园,是当地华侨中最大的树胶种植者之一。同时,他也开设了橡胶的制造厂,生产胶鞋,轮胎等产品。陈嘉庚的产业中三大支柱为橡胶园,生胶厂和胶品制造厂。另外,他还经营菠萝罐头,冰糖,肥皂,药品,皮革等等十余种产业。他的销售网点遍布东南亚各大城市以及香港,上海,厦门,广州等地。1923年到1925年间,是陈嘉庚公司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他拥有1500万元(新加坡币,以下同),仅仅3年中,他获利1070万元左右,雇佣员工数万人,其经济势力称霸整个。[1]投身政治
陈嘉庚在大会上演说号召华侨支持祖国早期活动陈嘉庚虽身处南洋,但一直心系中国,积极支持中国内的革命活动。他结识了孙中山,在1910年加入並积极支持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陈嘉庚担任福建“保安会”会长,筹款支援,稳定了当地局势。陈嘉庚对于文化事业,也是积极支持。他支援了范长江、夏衍等人主办的“国际新闻社”和《华商报》等,还汇款支持复办《大众生活》周刊。1928年中国济南惨案发生后,南洋华侨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声援运动,陈嘉庚担任“山东惨祸筹赈会”主席,积极筹款救济难民,还发起抵制日货运动。坚决抗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洋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陈嘉庚被推选为主席。他自己带头捐款,还组织各类活动。1938年后,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号召救国捐款和抵制日货。1938年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大会(简称南洋总会),历任会长。1939年一年,南洋华侨就向祖国汇款3.6亿多元,从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半期间,共计约15亿元,极大地支援了中国内的抗日力量。陈嘉庚反对卖国陈嘉庚坚持抗日到底,针对等人的妥协方案,在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上提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的著名提案,对于当时的主战派起着很大的鼓舞作用。访问延安1940年,66岁的陈嘉庚还亲自率领慰劳团回中国访问,他参观了重庆,延安等地,与国共两党都进行了接触。1941年,占领新加坡,陈嘉庚被迫辗转到印尼等地避难,由于得到华侨的掩护,得以安全地度过3年多恐怖时期。在此期间,陈嘉庚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记忆力,详尽地描述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既。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后,陈嘉庚反对援助,以南侨总会主席名义致电美国总统和国会表示抗议。并且抵制蒋介石召开的国民大会,指出蒋介石“一夫独裁,遂不惜媚外卖国以巩固地位,消灭异己,较之、秦桧、吴三桂、汪精卫诸贼,有过而无不及。”1947年,又组织“新加坡华侨各界促进祖国和平民主联合会”(简称“民联社”),积极声援民主党派关于制止内战的斗争。晚年活动1949年5月,陈嘉庚应的邀请,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当年9月,以华侨首席代表身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陈嘉庚回中國定居。接著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2]日陈嘉庚先生在京病逝。享年87岁。墓葬厦门。教育事业
民族光辉——陈嘉庚重视教育陈嘉庚说:“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本着上述办学目的和动机,他不惜倾资办学。创办学校陈嘉庚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兴学报国。他说:“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早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献2000银元,在家乡创办惕斋学塾。1913年,陈嘉庚在家乡集美创办小学,以后陆续办起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校共十所;另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此外,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70余所,并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1921年陈嘉庚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创办了,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个系,这是一所华侨创办的唯一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于日开学,独力维持了16年。后来世界经济不景气严重打击华侨企业,陈嘉庚面对艰难境遇,态度仍很坚定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厦卖了,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  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就是由此而来。规模这样宏大,体系这样完整的“学校”,全国还找不到第二个。集美中学海外办学在新加坡,陈嘉庚对于当地华侨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热心,1919年创办了规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是当时南洋地区华侨的最高学府。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又创办水产航海学校,南侨示范和南侨女中等学校。当时有教会请陈嘉庚捐款10万元创办一所大学,陈嘉庚慨然答应,但提出要以兼设中文课程为条件。&  在承担集美、厦大两校庞大开支的同时,陈嘉庚还于民国10年联络新加坡华侨,组织同安教育会,支持同安县创办40多所小学。在侨居地,陈嘉庚竭力倡办华文学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学校总理。民国4年在新加坡捐资创办崇福女校,民国8年又捐资3万元创建南洋华侨中学,后来又捐40多万元作为该校基金。民国13年,陈嘉庚把同安教育会改为集美学校教育推广部,至民国24年,先后补助本省20个县市的73所中小学,补助总额达193227银元,全部由陈嘉庚承担。民国36年3月,创办南洋女子中学。故居
陈嘉庚故居 陈嘉庚先生故居是一座别具的单层,面积4000平方米,取白石砌墙,绿瓦盖顶;是具有闽南的代表性建筑,陈嘉庚先生的铜像就伫立在归来堂前。陈嘉庚全身铜像后石屏上刻有毛泽东主席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题词。归来堂,建于1962年。内有厅堂和十多间厢房。厅堂正中安放陈嘉庚的石雕坐像,并悬挂和排列着撰写的对联和全国侨联公祭陈嘉庚的悼词。如今,在故居两侧,又建起了陈嘉庚先生平事迹陈列馆。陈列馆是一座三层楼,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陈列品主要以图片、图表、实物为主,形象地介绍了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一生,有珍贵的文物及仅存的《集美陈氏族谱》等遗物。 [3]
参考资料:
[1] 陈嘉庚
[2] 集美大学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爱好读书,喜欢上学,努力学习各种知识,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嘉庚 事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