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固修的谐音是什么谐音 十万火急急。。。。。...

红楼梦中的人名的谐音双关词人名: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英莲,冯渊,贾雨村,甄士隐,娇杏,霍启,王仁,贾话,时飞,詹光,单聘仁,卜固修,胡屠荣.每一个的谐音双关词!谢谢!
前四个是原应叹息,然后依次为"真应怜""逢冤""假雨村"(假是借的意思)"真事隐""侥幸""祸起""忘仁""假话""是非"?(这个我有点叫不准,没印象了.应该连上他的姓,反正是贬意)"沾光""善骗人""不顾羞""糊涂虫"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红楼梦》里人物的谐音都是什么?_百度知道
《红楼梦》里人物的谐音都是什么?
《红楼梦》里人物的谐音及缘由?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迎春: 将玉含
:假语存(焉)娇杏: 真事隐贾雨村甄士隐 : 原应叹息甄英莲: 侥幸 元春:逢知音蒋玉菡
秋菱--秋零(凋零的零)袭人
冯紫英、探春
我知道一部分 贾宝玉——假宝玉 因为他不是真的林黛玉——怜待玉 可怜霍启——祸起 因为悲剧是因他而起四位姑娘的丫鬟的名字分别是:琴棋书画
人名:甄士隐
真事隐贾雨村 假语村言(另一解释为:真事隐去,假语存焉)娇杏 侥幸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
原应叹息四春的四个丫头,琴棋书画
说明了她们的主人的爱好黛玉的丫鬟--紫鹃、雪雁
大雁代表了思乡,大雁是候鸟,要南飞.黛玉的故乡在南方。但是前面加了个雪字,可见这只大雁是无法南飞,无法回家了。杜鹃鸟代表思情,杜鹃啼血,也暗示了黛玉感情的不如意以及她结局的不幸。甄英莲--香菱--秋菱
真应怜--相怜--求怜(另一解释:秋菱--秋零(凋零的零)袭人
徙人冯紫英
逢梓音(另一解释:逢知音)蒋玉菡
将玉含霍启
沾光单聘仁
善骗人红楼梦人物关系表(整理)
来源: 作者:吴足道 发布时间:
不是人卜固修
贾宝玉——假宝玉   林黛玉——怜待玉   
薛宝钗——削宝拆   贾府——假府   甄士隐——真事隐   甄英莲——真应怜   甄宝玉——真宝玉   霍启——祸起   封肃——风俗   贾雨村——假语存   贾化——假话   娇杏——侥幸   冯渊——逢冤   秦可卿——擒可轻、情可倾、情可钦、情可情   秦钟——情种   詹光——沾光   卜固修——不顾羞   卜世仁——不是人   吴新登——无星戥   石呆子——实呆子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   抱琴,司棋,侍书,入画---- 琴棋书画   (抱琴--元春的大丫头,司棋--迎春的大丫头,侍书--探春的大丫头,入画--惜春的大丫头)   单聘仁——擅骗人   戴权——大权张友士——张有事   秦业——情孽   钱槐——奸...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红楼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部《红楼梦》,贾府里面养有卜固修(即&不顾羞&也)那样的吃白饭的,贾府外面又活跃着&不是人&这样的绝情,看来啊,红楼就是一个大世界呢,啥人都有了! 《红楼梦》人物(见第十六回),为门下清客相公。曾随贾蔷下姑苏聘请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等事。作者给清客起名多谐音寓意,卜固修实乃&不顾羞&。
评价一部《红楼梦》,贾府里面养有卜固修(即&不顾羞&也)那样的吃白饭的门客,贾府外面又活跃着&不是人&这样的绝情舅舅,看来啊,红楼就是一个大世界呢,啥人都有了!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9512.net
copyright &copyright 。好词好句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红楼梦中谐音大汇集_百度知道
红楼梦中谐音大汇集
我有更好的答案
人名:甄士隐-真事隐 贾雨村-假语村言(另一解释为:真事隐去,假语存焉)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 原应叹息
四春的四个丫头,琴棋书画 说明了她们的主人的爱好
黛玉的丫鬟--紫鹃、雪雁 大雁代表了思乡,大雁是候鸟,要南飞.黛玉的故乡在南方。但是前面加了个雪字,可见这只大雁是无法南飞,无法回家了。杜鹃鸟代表思情,杜鹃啼血,也暗示了黛玉感情的不如意以及她结局的不幸。
甄英莲--香菱--秋菱 真应怜--相怜--求怜(另一解释:秋菱--秋零(凋零的零)
冯紫英 逢梓音(另一解释:逢知音)
蒋玉菡 将玉含
单聘仁 善骗人
卜世仁-不是人,甄英莲-真应怜,贾雨村-假语存,元迎探惜春-原应叹惜,甄世隐-真事隐,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秦可卿-情可倾。
《红楼梦》中究竟写了多少人物,清朝嘉庆年间姜祺统计共四百四十八人。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编了一部《红楼梦人物谱》,共收七百二十一人,人各有传,字数长短不一,此书中又收《红楼梦》所述及的古代帝王二十三人,古人一百一十五人,后妃十八人,列女二十二人,仙女二十四人,神佛四十七人,故事人物十三人,共二百六十二人,每人略考其生平及传说。连上二者合计,共收九百八十三人。  近年,徐恭时作新统计。基础工作是:在历年阅读过程中,先以庚辰本作底本,逐回逐段地把人名材料作成札记,广览诸家表谱,相互核对,最后把人物归类。统计出:(一)宁荣两府本支:男十六人,女十一人,宁荣两府眷属女三十一人。(二)贾府本族:男三十四人,女八人。(三)贾府姻娅:男五十二人,女四十三人。(四)两府仆人:丫环七...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红楼梦中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红楼梦谐音故事
& &红楼梦谐音故事之一:开题篇
  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五本小说,只有《红楼梦》的人物,是作者可以随心而取的。其他,如《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有历史人物所本的,想乱搞都不成。《西游记》也是这个问题,虽然孙悟空的名字已经很威猛了,但吴承恩也无法给他起个更加顶级威猛的名字。因为,神猴保唐僧取经的故事,倒是传诵很多年头了。《金瓶梅》就更不必说了,作为《水浒传》的派生书,主人翁的名字早已注定。
  伟大的作品,自然都是以坑多著名。所谓草蛇灰线,最好还是坑里套坑,坑外连坑,才能显示作者的矫矫不群和独步天下。而名字里埋坑,更能体现作者皮里阳秋和开国际玩笑的人性欲望本源。因此,追求完美的作者,都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曹老爷子写这本小说,有所影射是公论。至于影射啥呢,国内外一些所谓的“大家”故作惊人之语,肆意发挥,俺是看也不要看(尤其是那个刘心武,除了补写秦可卿天香楼故事时,显示出在这个方面的非凡才气外,其他根本就是步子迈太大——扯到蛋了,尤其是元春之死,瞎掰到姥姥家去了)。所以,影射谁,干我啥事儿嘛,在我眼里,那就是一本小说,俺不要通过了解它的历史或影射,来更好地理解它的深刻含义或社会意义。俺只是把它当一本小说,享受文字的优美和心灵的快慰,体会人物的悲欢和故事的跌宕。
  无论曹公如何影射,对小说本身,他所倾注的分量,显然是压倒性的。几百个人物的塑造,从名字到语言、到行为细节和内心思维,无不鲜明。俺们可以把三宣牙牌令的场景中所有的人物名字抹去,然后,在看着语言和动作的文字,可以一个不拉地把名字重新补回去。这些,是大家们研究的事儿。俺,只说每个人物的招牌:名字。
  许多人物的名字,或者几个人名字合在一块,都有意味。或者,从人物性格、命运揭示、情节隐喻、嬉笑怒骂,均堪玩味。
  小说开始,最著名的两个人物,就是甄士隐和贾雨村。甄费,字士隐,“君子之道费而隐”,一句话里解决了名和字的问题。甄士隐谐音是“真事隐”,这是一点异议都没有,而且,他也真的肉身很快就隐掉了。留下对立面的贾雨村代言。贾雨村后面的所作所为,反其道而言之,便是甄士隐同学的做人方针。贾雨村呢,基本上,教科书都非要在后面加个“言”字,成了“假语村言”,其实,“村言”二字虽然意境不错,其实是狗尾巴一根。贾雨村就是“假语存”,与“真事隐”对仗工整。作为顶级文字巨匠的曹雪芹,怎么可能用“假语村言”四个字来与“真事隐”三字并列呢?太没文化了。但是,贾雨村很有文化的。他老人家大名贾化,字时飞,号雨村,也是一句话的故事:“有如时雨化之者。”果然总是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无论是做好事儿还是祸祸人。他就是整本书剧情的推进剂。
  好了,继续说。
  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自然是“应怜”。姓甄,坐实“真应怜”。因为,小小姑娘,元宵夜被佣人霍启抱去看灯,被拐子拐卖了。闯祸的霍启,就是“祸起”。果然应验了“祸从斯起”,小主女被拐了,主人家被烧了(“火起”),这位霍兄弟绝对是最有名的家丁了。以后选家丁(我是没机会了),一定要改名字,9527就好(不过,9527是来拐秋香的啊)。后面呢,出场的人物与英莲相关的,就是和呆霸王抢英莲的冯渊(“逢冤”),果然是非常冤。祸福相依,就一线之间,因此赔掉一条命,一个喜欢男风的兔子,死在一个女孩的缘由上,说多冤就有多冤。
  甄士隐自己名字,叫甄费。反正女儿丢了,家被烧了,他倒一点主张都没有,自个出家去了,真废物也。不过,君子之道“用之广也”谓之“费”,君子之道“体之微也”谓之“隐”。他一点儿也不差。
  但是,甄费同学显然娶错老婆了。因为老婆是封氏。“封”者,风也。所以,书中说,“严老爷来拜”,“严”即“炎”也,大火。严老爷一来,家风助外火,顿时将甄家烧得干干净净。
  曹公文字皮里阳秋如此。
  但甄家的丫头运气不错,哦,是名字取得不错。“偶因一回首,便为人上人”,娇杏成为贾雨村夫人,不但很快生了孩子,正妻又知趣地及时翘掉了,她自然就成了正室,青云直上,娇杏确乎“侥幸”。
  贾雨村的大号贾化,不就是“假话”嘛。看后来他对贾府的两面三刀和落井下石,“假话”二字太轻。此公人品之差,可称无以复加。但,整本书的故事是由他引出,而四大家族败落的每个关键环节,都能见到他的影子。作为小说人物来说,贾化同学实在是非常重要。“本府新升的太爷姓贾名化,本贯胡州人氏……”这是让我继续爆笑的一句。“胡州”不就是“胡诌”嘛,原来那儿,就是个胡说八道的地界。
  贾雨村表字“时飞”,这个坏蛋曾经有个对联“玉在匣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写得非常好。为啥好呢?书里说得很清楚,甄士隐也赞誉过贾雨村的飞黄有日了,我就不啰嗦它。但,这对联蕴藏一个玄机。“时飞”二字,是贾化的字,俺是理解成“是非”,这猪头后面的是非,就不用提了。“待时飞”可以断句成“待时——飞”和“待——时飞”。前一个词,大家都理解,也就是甄费同学盛誉之处。后一个,岂不是说,“钗”在等“时飞”,就是等贾雨村吗?所以,俺深刻怀疑,曹公原先可能有意思让宝钗末路之时改嫁贾雨村。而前半联就很好理解,“玉”是黛玉。求善价,“价”谐音“贾”,反正黛玉是要嫁给贾家的。她是贾母的亲外孙女,按贾母的意愿,贾家配得上她的,恐怕只有一个选择。这大家都知道。大致这一联,把两个女主角的命运排定了。
  如果说,贾雨村是这个故事的总牵引,那他就有两个跟班。两个跟班一男一女。一个是冷子兴。这个人呢,逗哏捧哏地与贾雨村一合作,便把故事的背景大致都牵引出来了。这个是贾雨村旧识。另外一个就是刘姥姥。唉,这老婆子是书中第一好人。人品就不说了,最后还救了巧姐。关键是,故事情节一松劲,她老人家就巴巴儿地从乡下赶进城来,送点南瓜茄子,顿时一扫富贵的腻味,文字便青绿起来。
  反正最后的结果,巧姐是嫁给了板儿,不要理高鹗的巧姐嫁财主儿子的胡诌,巧姐薄命司的,不会嫁入富贵人家的。脂评早就说了,曹公是这么安排的。巧姐的名字是因为七月七来的,因“七”而“巧”,加个“板”儿,居然是“七巧板”,也是一趣。
&&红楼梦谐音故事之二:钗黛篇
  在说到主角之前,俺发现,其实主角的出身之处,也是机巧重重。“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之名,前面是好理解,荒唐无稽嘛,本来这书就有点影射。可是“青埂”二字谐音“情根”,便有点意思了。这样的地方,和空空道人、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这样三个空上加虚的人物,顿时,把“情”之一事,倾吐干净。
  林黛玉,谐音“林待玉”。她一直在等(“待”)宝玉,“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泪尽而亡。曹公原意,大概还是让家长们把林黛玉嫁给贾宝玉的。因为前面的伏笔太多了,包括凤辣子开的无数的玩笑,贾母骂的“两个冤家”。我觉得,那样的家庭氛围,凤辣子开的那些玩笑,如果最后搞掉包记,曹公根本就不会这么写。
  只是,黛玉终究没能嫁成宝玉。因为,宝玉外出了。可能原因很多,避祸?远足?囚禁?不知道,后三十回“迷失无稿,叹叹”(脂评语)。我曾想过,狱神庙那节,宝玉和凤姐一块儿身陷囹圄,会不会因此黛玉久等无望,泪尽而亡呢?后来想想,狱神庙那事儿,似乎比较后面,黛玉撒手返驾灵河岸之时,贾家还应尚未衰败吧。所以,更可能的是宝玉远行经年未归。可是,要让男一号远离大观园大半年的,真不知道情节如何安排。但不管怎样,黛玉命运注定:“绛珠”二字,“绛”是红色的。“珠”是泪。从秋天一直饮泣到次年夏天,泪尽继之以血,最后凋零(“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总之,她没能等“待”到宝“玉”回来。所以,潇湘馆谐音“消香馆”,差不离儿。“消”,就有那么点慢慢湮灭的况味。黛玉号“潇湘妃子”,斑竹泪,娥皇女英也是如此。
  既然说到潇湘馆,也把别的一总说掉了事。
  “怡红院”,字面上,“怡”是使动词,“红”自然是女孩儿。让众女孩儿快乐的地方。但,这个院子的谐音是“遗红怨”。留下女孩子们的怨憾之地。宝玉虽然博爱,可是真正爱的,也只有一个人。不过,这怡红院的来历是“怡红快绿”,而书中,多以红指代宝玉,绿指代黛玉(黛本就是青碧色),本来“红香绿玉”挺好,非要改。结果呢,“红”固然开心,“绿”快,似有促寿之谮。所以,黛玉活不长,都怪元春。
  “蘅芜院”是宝钗居所。“恨无缘”三个字,实在是很巧合。她的故事前面我略微说了些。“金玉良缘”四个字贯穿全书了,但优先级是在“木石前盟”之后的,因为“木石前盟”是天愿。所以,黛玉重归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后,才是她的缘分。不过,那时候,神瑛应该是出家了吧,应该是没有合体之缘了吧。在太虚幻境里,宝玉遇到那里的秦可卿,乳名兼美。其“兼美”,是兼有黛玉宝钗二人之美。这里字面上的“兼美”,自然是指容貌。其实,只是意味着宝玉与这二人的缘分罢了。至于秦可卿,俺觉得,她和宝玉或许有不良之行,但其实并不重要。她死得太早了。只是一个化身而已。而钗、黛既然兼美,便是一般大,没有妻妾之分,所以,她们必是前后而不是并列。古人说的“齐人之福”,看来宝玉是没有得到了啦。
  说到“齐人之福”,大致便是孟子典籍里的那个有一妻一妾的齐人典故吧?俗人妄想“齐人”,典故里的齐人,却实在是笑死人了。
  宝钗在诗社号称“衡芜君”,谐音接近“恨无君”。不过,以衡芜出典,该是汉武帝和李夫人的故事,李夫人产后病殁,宝钗如此博学,岂能用这个典故凭添谮示?不过想想潇湘水尽,恐怕“衡芜”二字也不是宝钗自己想要的,都怪曹雪芹。
  太虚幻境中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对女一号和女二号的评定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停机德”是表姐的,评语是“叹”,心机那么多,白忙乎了,不是自己不努力。“咏絮才”自然是表妹的。是“怜”,上天不给机会罢了,非干人事。金簪即宝钗,“金簪雪”,就是“薛宝钗”倒过来读。“玉带林”就不必我解释了吧。曹公的谐音应用神妙至此,不由后人不服。或者有人认为“林中挂”和“雪里埋”正好言定一号和二号的结局。我是觉得,家道败落以后,被宝玉抛弃以后,宝钗无奈下嫁权势炙手的贾雨村,再被抛弃,冻死雪地,这样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有云薛宝钗就是“雪抱钗”,她不冻死都不行了。但林黛玉“自挂东南枝”的可能性是太低了。因为,林黛玉既然“泪尽而亡”,就绝不会选择(其实是曹公选择)技术含量很低的上吊的。那是秦可卿的死法。既然秦卿占用了,曹公自然不会再拾牙慧的了。
  人生在世,死法有那么多,十二钗各人命数不同,所以,以曹公大才与境界,十二金钗各有死法,本不该雷同的。
  女一号和女二号合并一册评语,自然也是“兼美”的缘故了。有以为钗黛二人效娥皇女英故事,毕竟,潇湘与衡芜,均为洞庭竹草,这就是一团乱帐了。
  太虚幻境有趣的物名很多。太虚幻境本名便是“离恨天灌愁海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无一次不沾“情”。“警幻仙姑”之外,还有“痴梦仙姑”、“钟情大士”、“引愁金女”、“度恨菩提”,都是哀怨的名号。就中的“蜜青果”(觅情果)、“群芳髓”(群芳碎)、“千红一窟(千红一哭)”、“万艳同杯(万艳同悲)”,都是悲切凄美的文字。
& &红楼梦谐音故事之三:四春篇
  贾府四姝,四春。大姐生在元旦(春节),元,始也。所以是“元春”。春之始也。春气悸动,便该“迎春”。春深,于是“探春”。春去也,所以“惜春”。四春连读,谐音“原应叹息”,四字信手拈来,恐怕是让人印象最深的谐音芳名了吧。而四人的命运,也就是“原应叹息”四字了。
  元春不说了,“在那见不得人的地方”,一辈子见不着几次亲爹娘,见了,还得爹娘给自己跪拜。最后如何死的,都不知道。反正不是犯痰喘。死个不知究竟。
  迎春呢,“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被抵债嫁到孙家,“子系”二字合成的便是“孙”字。所以,这五个字,就是“孙,中山狼也”。俺每次看到,都读成“孙中山,狼”。唉,可怜的孙中山。迎春是天天读《南华经》的。也许已经大彻大悟啦。但,嫁人一年就被虐待死,除了再次证明了“秀才遇到兵”的事实外,也充分证明了,知识和力量,其实大多数时候,是没啥关系的。
  探春明显是个刺头。她的治家才干恐怕不下于凤辣子,只是闺女身份自然不如二奶奶身份来得顺手。作为唯一可以成为顶梁柱(虽然是女的)的人才,贾府这个末世也是留不住她的。其实是曹公不想留。所以,就让她远远地嫁走。按怡红夜宴的花语,她该是有王妃的命的。于是,干脆嫁到海外去,“千里东风一梦遥”,永远也回不来。
  惜春出家。
  这样,四姐妹,一个病死(就算是吧),一个累死,一个孤独死,一个寂寞死。心死比身死更苦。偶尔闲情之时,把“原应叹息”四字倒过来一读:“细探因缘”,内心悚然,曹大人,您这是要吓死我啊。
  四春的四个丫头,抱琴、司棋、侍书、入画,正好符合四个小姐的喜好,琴棋书画,一个不拉。充分体现中国国学的对称美。
  副册第一的甄英莲,后来的香菱,最后的秋菱。呆霸王姓“薛”,雪也。遇到“夏”家泼妇,自然溶泄,家败人亡。首当其冲的便是“真应怜”了。所以,“自从两地生孤木”,呆霸王娶了夏金桂(拆桂字:木、土、土),便“致使香魂返故乡”。可惜,英莲屈死的文字,没法看到。
  黛玉的丫鬟紫鹃。子规啼血,本是极为哀伤的事儿,滴血到紫,和黛玉的泪尽而亡,是相互映衬的。至于她从南方带来的小丫头雪雁,雁本思乡之喻,自然也就暗喻了黛玉南归之念。但,南方都没有亲人了。不但没人,连家都没有了。被雪的大雁自然代表了无尽的望乡之意。
  俺一直怀疑,林如海是探花郎,而且贾敏陪嫁定然不菲,如何如海死后,一点家产都没留给独女的黛玉?想想当时去处理“姑丈”后事的居然是贾琏,顿时刨破旁门:原来如此。
  然后是晴雯。这个最美丽而最心高的丫头,她可是一直有“小黛玉”之称的。“晴为黛影,袭为钗副”,在书中,宝玉如果想联络宝钗,自然差袭人去,而要传点小意儿给黛玉,则非让晴雯去不可。所以,每每黛玉春花灿烂的时候,晴雯也尽情开放。一旦黛玉心情不好,晴雯也就备受委屈。所以,《芙蓉女儿诔》为晴雯写,后文,宝玉一定也会为黛玉写一长文。每每读《芙蓉女儿诔》,俺便神往那篇也许曾经写出来过,但再也无缘读到的《绛珠仙子诔》了。真是让人极为可惜兼且哀伤的事。因为,《芙蓉女儿诔》仅仅是《绛珠仙子诔》(这个名字是俺杜撰的)的铺垫而已。后文才是正主儿,因此必定精彩万分。
  读文到最后,自然知道晴雯的清白。她大概是宝玉房里唯一和宝玉没有苟且之事的女孩儿吧。偏偏她被作为狐媚子揪出来,俺就特别痛恨花袭人这个叛徒、内奸加工贼。不就是为了当个通房丫头嘛。其实俺们数一数,袭人是第一个跟宝玉那啥的,初试云雨找的就是她来练兵。晴雯挖苦宝玉给麝月梳头的事儿就不说了,而秋纹单独帮宝玉洗澡,洗到床铺都汪湿了,地上水漫金山的,发生了啥事儿还不明显吗?怡红院四大丫头,除了晴雯,这两个都听袭人的,真正狐媚子们的,还不是昭然若揭嘛。
  晴雯谐音“情问”,她问宝玉:“公子有缘否?”宝玉烧纸给她:“公子无缘。”
  晴雯、金钏、鸳鸯、司棋四个,都是性情刚烈的女孩儿。两死两遣,没有一个好下场。
  可恨,王夫人就相信袭人。花气袭人,本就有润物无声的中伤效果。袭人而不知觉,陶醉里中招,就是打小报告的典型特征。可笑的是,袭人也谐音“徙人”,所以她最后滚蛋走人。她的大名,是列宁同志都在著作里引用比喻的,所以,真是名贯中外,声震九州。花气袭人,完蛋最彻底的当然就是独立特行且心比天高的晴雯。所以,谁打小报告,谁才是做坏事的人儿,各个朝代都是这个道理。俺最讨厌这种无耻的人了。可惜现实生活,身边这种人太多。
  晴雯喊袭人为“哈巴儿”,她倒是认识到这种人哄主人高兴的本性,却忽略了哈巴狗虽小,却有咬人死咬不放的秉性,于是终究不免。
  顺带说一句,宝钗也常干这种事,经常在她姨妈身边小吹风。至于扑蝶偷听嫁祸黛玉的事儿,就更是无耻了。所以,这种女人坚决不能娶。
& &红楼梦谐音故事之四:金钗篇
  女单第三号人物,史湘云。“湘江水逝楚云飞”,名字是这么来的。不知道谐音啥。孤女。还要自己做针线过活。真是好可怜啊。所以天天巴望着跑贾府来。倒是她的丫头叫翠缕。“翠”谐音“碎”,“缕”似乎是衣服上的一丝破布。湘云就穿过破衣服。有个推测的故事,说宝钗嫁给宝玉,后来难产死了。湘云流落风尘,邂逅宝玉,被宝玉救出来,两人相依为命。这个故事说不得准。就放这吧。但她本来许配的卫若兰却是要提一下的。因为是麒麟定数,他们合该有缘,卫若兰谐音“味若兰”,真是翩翩公子。
  李纨没啥好说的。寡妇人家,心如槁木,儿子能否兰桂齐芳再说,按理是不会了。如果中兴家道,小说的主题颜面全无了。但她的两个妹妹:李绮、李纹,名字凑合一起号称“奇闻”,倒是一乐。啥是奇闻?不知道。因为她们是李纨的妹子,自然如果有隐喻,与李纨就不可分。李纨有啥奇闻?我想不出来。寡妇门前是非多?不像啊,李纨就是刻意塑造的节妇形象。兰哥儿也没啥奇闻,快乐长大。
  妙玉号称“槛外人”。“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她的名字谐音“庙宇”,除了尼姑意味,一点意思都没有。因为终陷淖泥中,所以,后来,她尼姑是肯定当不成了。好多版本的说法。被强盗劫走,这是程本的情节。属于讽刺味道最淡的一种。因为,除了意外,啥也不能说明。被贾府卖了,其实也没多大警世作用。因为妙玉出家,一定是有原因的。看她的样子和学识,便是大户之后。所以,她的出身,应是官宦世家。权势斗争也好,邦国之恨也好,总之,在当时是有无数仇家的。后来贾府事败,也许在抄家的时候,被认出来了,于是直接被抢。或者为了免辱于仇,找个快入土的大权势做侍妾,可能性都大多了。书里的“玉”,都和贾雨村有关系。比如,黛玉是他学生,宝玉是他来贾府必会的人物,虽然他非常可厌。妙玉,最终落在贾雨村手里,一点也不稀奇。
  阿凤呢,不知道谐音啥。不过,龙凤并列,凤为雌。凤凰同行,凤又是雄性。这个“凤”字,倒是和凤辣子生理上的女性与行事上的男性化,十分吻合。
  本来我不想把红楼梦说成淫书。因为确乎不是。比起现在那些大作家的,算清楚多了。可是,如果不扯点这些,如何证明“东府里除了门口两只石狮子干净外……”的论断呢。所以,俺回避不了。阿凤和秦卿,都避不开这个话题。
  阿凤治家的才干和决断,俺就不说了。说白了,就是,俺对那方面没兴趣。至于阿凤到底和多少侄儿兄弟有染,已经说不清楚了。明确的自然是宝玉、贾蓉和贾蔷。“一从二令三人木”,这个“从”和“令”到底是啥,争议颇多。但“人木”为“休”,却是毫无疑义的。也许,琏二爷休妻的主要理由,便有部分是因为后来阿凤红杏事发吧?说阿凤贪财受贿,我是不以为然的。其实,她真的是没多少私房钱,所有放贷的收益,全部赔到府里的支用上了。赔钱赚个吆喝,她就图掌权的痛快罢了。这点私心倒是成就公利,我从来是很佩服兼且有点喜欢阿凤的。
  从书里看,阿凤才是真正的女一号。她和宝玉才是贯穿所有故事的主线。而且,大观园里的快乐,都有赖于她的财力与权力的庇护。她,是她们的上帝。一直到抄检大观园,她仍然在极力维护,看看王善保家的那副嘴脸,直欲让人剐之而后快。邢夫人和陪房都极其猥琐。但,抄检大事,也是王熙凤权力终结的分水岭。她再也无法庇护大观园了。这对她、对大观园里的所有人,都是一幅悲剧的夜幕急遽拉开的场景。
  秦可卿,“情可轻”。她的出身低微。何以成为贾府长房长孙媳妇?这是最大的问题。某些大家考证出来,她是公主的身子,丫鬟的命。是皇帝的私生子托付在贾府照应。粗粗看,似乎能解决了身份的问题。可是,如果真是公主或郡主之流的,贾珍敢去扒灰吗?天天去磕头都来不及。而且尤氏心知肚明,连焦大都知道的事儿。所以,秦可卿的身份,根本就不能这么解释。另外一个谐音是“情可亲”,这个更糟糕,好像一个红灯区招牌,来者不拒。长房少奶奶,不是这个身价。而且她又是警幻仙姑的妹子,兼具宝钗与黛玉的“兼美”,简直是曹老爷子心目中的最高女神,怎么可能沦落到站街之流?所以,天香楼文字删却以后,秦可卿的故事,是无法定论了。或许,我们从这两个人的名字那里,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其父,秦业,谐音“情孽”;其弟,秦钟,谐音“情种”。我倒是有点相信,秦可卿唯一沉沦的,是“情”。
  再次唾弃刘心武补写的天香楼。他就只有这么点写艳事的文字能力。
  顺带提一提。给秦可卿看病的医生,名叫“张有士”,果然,他一来看病便“有事”了。其实我发现,秦卿的病,其实和阿凤的病根儿,差不离。但“张有事”其实还是良医,那个滥用虎狼药的胡君荣,简直就是“胡弄”了。该死。
  秦卿涉淫,阿凤亦然。不是因为阿凤名声在外,贾瑞同学怎么敢去撩拨他?地位天差地远的,能有此胆略,原因自然不必提了。而帮着阿凤折腾贾瑞同学的那几个人,自然也就身份昭然了。
  阿凤和秦卿际遇一样,二人之间对彼此的事儿,也均了然,或许有同感无奈的时候吧。这也是后来秦卿因此托梦凤姐的缘故啊。
  再把话题回答“两只石狮子”的话题。贾珍扒灰,几乎是确凿无疑的了。所以,秦卿去了,贾珍主办丧事(当然阿凤主持工作)。而贾敬吞丹烧殁,耐人寻味的是,“独艳理亲丧”的,居然是尤氏!其他人跟没事儿似的。唯一的解释,自然是贾敬……也是“偷锡”的。所以,东府两代扒灰,子承父业,蔚为壮观啊。
  所以,焦大说的“扒灰的扒灰”,双重落实了。“偷小叔子的偷小叔子”的也不难知道。生得比贾蓉还风流俊俏的贾蔷,为啥被赶出东府另住,大概就是因为动了族长珍大爷的奶酪嘛……当然,就看珍琏蓉等聚麀的事儿,尤氏和琏二爷大可也来点那啥,岂不是又造就两代“偷小叔子”,真是相得益彰。
&红楼梦谐音故事之五:浊须篇
  说完水,开始说臭男人。
  宁国公和荣国公,大号贾演、贾源。水字辈的。瞎揣测,合称“演员”?呵呵,搞笑。
  第二代是“代”字辈。贾演的儿子有四个,别的无考,袭了爵位(降一等,宁国侯了)的是长子,贾代化。贾源似乎不如哥哥?没说儿子有几个,但,一定不止一个。因为长子叫贾代善。两个很普通的名字。反正俺是看不出有啥特别的谐音。值得提一下的是另外一个“代”字辈的,贾代儒。因为是家塾先生的缘故,所以,名字带了个“儒”字。贾代儒同志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他是贾瑞同学的祖父。贾瑞字天祥。天祥即不祥,敢惹凤辣子,活该早死。
  第三代是“文”字辈。这一辈是当家的老爷。文字辈的还真不少。
  且先说东府的。
  贾代化的儿子有两个,长子贾敷,八九岁上就早死。他这一死不打紧,弄得宁国府连续三代独苗。他弟弟贾敬袭了爵位,整天“敬”天法地,烧香炼丹。好在早年贾敬留下了个儿子贾珍。还有个庶出的女儿,贾惜春。贾珍和贾惜春年龄差距实在太远,贾敬应该早就在观里炼丹了。炼丹而不忘繁育后代大业,私心佩服之。惜春一直寄养荣府里,俺一直怀疑她娘是个女道士,所以在东府无法容身。也因此家学渊源,于是长大了她也继承了她娘的出家大业。东府再袭一世,贾珍已经落到三品了。到了贾蓉,就白身,靠着他老子扒灰的情份,买了个龙禁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正好到期。宁国府,果然是人丁凋零啊。贾珍倒是个色中饿鬼,可是力气都用在儿媳妇身上,真是白费。此事通府皆知,贾蓉自然不会不知道。
  贾蓉似乎是庶出。不知道他娘是谁。反正这也无所谓,尤氏既然无法生产,庶出就庶出吧。
  其实,尤氏也是填房。贾蓉后来自然也娶了新媳妇。只是这新媳妇娶进门,只知道姓许,一点声息都没有,也许是默默被扒灰,总之不如秦卿丧礼之万一。
  好吧,西府。
  贾府明显是旺二房,二房里,也是旺二房。
  西府长房是贾赦。贾赦字恩侯,一生不干正事儿,犯事儿等“赦”,承爵位靠“恩泽”。废物是废物,运气还不错,一辈子都在钟情男女之事。此公连娶带霸,不知道多少个。可惜品味都不高。好容易看上一个品味稍好的鸳鸯,人家还不肯。俺就是这茬事儿,特别讨厌邢夫人。这个死老太婆肯定不是名门出身,成为长房媳妇,自然是正室挂了,在哪个勾栏娶回来的填房。为啥是填房而不是家养通房丫头?因为,有陪房嘛。反正总之那素质,就别说了,整个一死鱼眼睛。俺特别怀疑,宝玉不喜欢已婚老妇女,主要发轫在她。
  贾赦有两个儿子。通书只交代次子是贾琏。那么,长子是谁呢?书里没交代贾赦长子夭折。所以,按常理,当在。俺是注意到除夕夜祭宗祠的那场:“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这个这个,贾琮是何许人也,凭啥在这个宗族最重要的场面上,面对列祖列宗,居然还在宝玉之先而与贾琏并列?这段文字,我看过某脂评本,贾琮还在贾琏之先(通行本编辑无知,不知贾琮身份,自作聪明把贾琮贾琏两名字掉个了)。俺觉得,合理的解释便是,贾琮就是贾赦长子。只是,他娘恐怕是通房丫头罢了,而且可能连姨娘都没混上就翘掉了。想想贾环日后不也差不多这样嘛。
  贾琏谐音“假廉”。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非要有谐音。但“假廉”倒没有冤枉贾琏,前文说过,黛玉该继承的遗产,一点泡沫都没有。贾琏也是庶出。不过,显然他娘至少是姨太太,地位比贾琮高多了,俺怀疑贾琮他娘估计早死了。
  说到贾琏,顺带说说平儿。平儿,性格和顺,她在贾琏和熙凤之间搞平衡走钢丝,同时又把许多被琏凤二人惹来的矛盾麻烦拒于门外,巧妙化解,同时,她辅佐阿凤,处理家务固然不如阿凤的魄力,但处事公平,却是大观园里的一把天平。所以,平者,“平(衡)”也;平者,“摒”也;平者,“(公)平”也。而阿凤的另外一个丫头叫丰儿,正好和平儿凑成“屏风”一对,替她引来送往挡风吹。
  贾琏命苦。不论是凤姐还是尤二姐,都是小产连连,一个孩子也没留下来,这点和东府蓉大奶奶不同,蓉大奶奶的病啊,多半是强制不让生下来才闹的。所以,总之,西府长房的草字辈,就没有来到世上。
  二房。二房是贾政。这个,大家都知道,“贾政”就是“假正”。除了板起一幅道学面孔外,一无是处。还字“存周”,明显告诉别人自己是夫子门下嘛。他的作用就是给大观园的一些不快活。所以,一旦大观园又要热闹了,曹公笔锋一转,就让贾政出京去,不管是放学政还是署粮道,变相流配得远远的,总之别来搅和了大家的兴致就成。尤其是他娘史太君把他从宴席上挤兑出去的时候,真是大快人心。他特喜欢骂宝玉为“畜生”。宝玉是畜生,他爹岂不是“畜”?所以,贾政虽然号称饱读诗书、为人端方,其实是没文化。
  顺带一说,他的东府堂兄贾敬,与他合称“假正经”。
  贾政出场,往往都有清客陪衬。除了经常来拍马屁的贾雨村外,最著名的就是这几个:詹光、单聘仁、程日兴、胡斯来、卜固修、王作梅、嵇好古。俺们看看这些都是啥货色。“詹光”是“沾光”,“单聘仁”是“擅骗人”,“程日兴”是“成日兴(成日来事)”,“胡斯来”自然是“无事来”或“胡来”,“卜固修”是“不顾羞”,“王作梅”是“妄做媒”,“嵇好古”是“极好古”……无语。贾政手下管库房的总管吴新登,谐音“无星戥”,连个准星都没有,库房还能管好?一群混蛋。
  尤其不解的是,这么个为人端方之辈,居然非常喜欢没品味、没文化、非常让人作呕的赵姨娘,一点不顾观感。不可思议。
  贾政的长子是贾珠。而且是嫡子。读书乖巧,娶了个节妇李纨,生了个伶俐儿子贾兰。唉,实在是太圆满了。所以,夭寿。福不能太满了。
  次子贾宝玉,宝玉有点“宝钗”+“黛玉”的意思。这和“兼美”意旨恰恰也吻合。关于这位“绛洞花主”,是有很多争议的。到底是“绛洞花主”还是“绛洞花王”,这是很不一样的意味的。俺还是更喜欢“绛洞花主”这个号。因为,牡丹是百花之王,可是大家都知道,牡丹是宝钗啊,好比黛玉是芙蓉。所以,宝玉绝不该是花王,因为花王还是花,是属于那些女孩儿。而宝玉该是群芳之主。至于“绛”字,本来就是宝玉本色,何况还隐和“绛珠”呢?末回揭情榜,脂评只留下两条:“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两个都一样:前一个“情”是动词。想怎么理解就这么理解吧。我不必唠叨。
  嫡出的女儿元春和庶出的探春。已经说了。
  庶出的贾环,那“环”字啊,就像极了“坏”字,而且比“坏”还多一点,非常贴切贾环。
  好了,把贾家所有姓贾的都列个清单在这儿吧,俺没提到的,大多数也就凑个偏旁排行罢:
  宁国府:
  贾代化
  贾敷、贾敬
  贾珍、贾惜春
  贾蓉、贾蔷(贾珍养子)
  荣国府:
  贾代善
  贾赦、贾政、贾敏
  贾琮、贾琏、贾迎春、贾珠、贾元春、贾宝玉、贾探春、贾环
  贾府旁支:
  贾代儒、贾代修
  贾敕、贾效、贾敦
  贾瑞、贾琼、贾(王扁)、贾璜、贾衍、贾珖、贾璎、贾琛、贾璘
  贾芸、贾菖、贾菱、贾蓁、贾萍、贾藻、贾蘅、贾芬、贾芳、贾菌、贾芹、贾芝、贾荇、贾芷
  备注:旁支女子,就没列上去了。代字辈的女子,自然是一点信息都没有。但文字辈,贾敏是有三个姐姐的,她是最小一个。前三个的芳名,自然也失考。文字辈其他房到底有没有别的女子,也不得而知了。
  俺发现贾家女子的命都不长。黛玉投奔外祖母,贾敏刚死,按年龄推算,也就二十多吧。此前,她三个姐姐早已玉陨香消殆尽。玉字辈的四春就不说了。而贾赦、贾珍、贾蓉都是续弦的。贾敬、贾琮的家室根本就没出场过。前者估计早已消失,后者就是存在,也不是主子了。凤姐也是个寿算不永的。李纨槁木死灰,似乎是兰哥儿进学以后,她也撒手了。算起来两府正宗正牌女主人,年长的,就剩史太君和王夫人了。
  红颜薄命,那也是良可叹息的事啊。
&红楼梦谐音故事之六:奴婢篇
  其他一些杂碎。
  书里一些小人物,也透过他们的名字,活脱脱地直接指出本色。其实,红楼梦中的人物,是没有啥性格演化的,刚开始是啥样人,最后还是啥样人。就算是柳湘莲这个性情中人,其实至始至终也没有改变本色,只是,被尤三姐给刺激了一下,其实心底还是认为“东府除了两只石狮子……”那个论断是正确的。
  其实,真是正确的。按曹公原书,尤三姐之彪悍,足以让珍、琏不敢动她。俺就不信她还是邻家女孩模样(和本质)。柳湘莲并未看错。他只是错在,没发现尤三姐想重新做人的欲望和给她机会而已。
  尤三姐没成功。所以,整部《红楼梦》,再没有哪个人去经历人物性格或良善的变化了。虽然整部书前后十四年(书中年历),所有人物的深刻刻画,但始终没变。
  说这些话,那些杂碎的名字谐音,才有意义。
  第一排的杂碎,已经说过了,就是贾政老爷的那几个清客。其他好玩的大致有:
  乌进孝,谐音“无进孝”。这个贾府的庄主,照例每年要给府里送庄上特产和年贡的。这年却实在送得太少,贾府老爷喊着“这年真正不要过了”,乌进孝顽强抵抗,继续喊穷喊灾。
  卜世仁,贾芸母舅,香料铺主人。所有读者都知道他“不是人”。看他对贾芸那样,再也休提。
  王善保。王善保挺可怜,“枉善报”的不是他,是他老婆。看看王善保家的在抄检大观园的模样,想来是今生“无善报”了。
  赖尚荣。这个奴才家的,比主子家还威风,打的招牌就是“赖着荣府往上爬”。倒也老实明了。
  秦显。秦显家的多管闲事,“清闲”。
  戴权。戴权是个死太监。“既是咱们的孩子要捐,快写个履历来。”这句话倒是活脱脱地显露他“代理君权”的显摆模样。
  王仁。凤姐的哥哥。“狠舅奸兄”的主角。因为八十回已湮没,所以,“奸兄”是谁,是搞不懂了,也许是贾蔷吧?如果这样,那是很过瘾的。因为贾蔷先私其妻(凤姐),后贩其女(巧姐),贾琏居然还最可信任他,讽刺味儿就极浓。但,我是无法确定就是贾蔷。想想龄官画蔷的意境,就不忍把他当“奸兄”。那难道是贾蓉?程本以为是贾环。不过,贾环和贾琏同辈,不是“兄”,高鹗显然搞错状态了。无论咋样,这“狠舅”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这个“忘仁”的王仁。到底后文把巧姐卖到哪里去,俺们不知道。但,一定是卖掉了。不然,就没必要用“狠”与“奸”字。刘姥姥最后应该是从妓院把巧姐赎出来的。
  来旺儿。这个人,是经常帮贾琏拉皮条的那个跟班。俺留意了一下,他名字的谐音是“来玩儿”,呵呵,倒是巧啊。
  郑好时。似乎是贾政的家丁?不知道他干了些啥,谐音是“正好使”,有啥特别的事,让他得此雅号?不知道。也许,和王善保一样,不是他本身“好使”,是他媳妇勤快。
  张如圭。好多地方都说谐音“张如鬼”,看他做事,往往也就和贾雨村和谐。既然和此人和谐,当然光明正大不了。所以,不是善类。
  傅试。“附势”。傅试是个暴发户,因他妹妹“傅秋芳有几分姿色,聪明过人,那傅试安心仗着妹妹要与豪门贵族结姻,不肯轻意许人,所以耽误到如今。傅秋芳年已二十三岁,尚未许人。”我都不用多说了。
  茗烟。“明言”。很多事儿的真实状况,都是他做出了和说出来的。比如,他拉着万儿行警幻之事(周公之礼),简直就是曹公的代言人。其实他干的事,在贾府,是很普通,也是很普遍的事儿。上行下效,于是读者自然相信,“除了两个石狮子……”(不好意思,又唠叨这句了)。
  当然还有一些小人物,比如看花草的“叶”妈、看竹子的祝(竹)妈、看管荷塘的何(“荷”)、看树木的柳妈、种菜的田妈……名著的韵味,就在于小细节都完美无瑕。所以,十二官们呆的地方叫梨香院,既突出“梨园”的典,而谐音“离乡怨”,恰是戏子写照。妙极。因为“琏二爷还不是香的臭的都往屋里拉”,跟琏二爷混混的鲍二家的,也就不得不姓“鲍”了……
   结文前,最后说说三个地名。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
  他日再访苏州,当去这“势利街”“人情巷”“糊涂庙”游历一把,重温红楼。
& & 红楼梦谐音故事之七:被扁篇
  俺一直以为,对《红楼梦》这本书,俺算是读懂了。
  直到看到这段的解读。
  文字出自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
已而入一石港,港上一面匾灯,明现着“蓼汀花溆”四字。……且说贾妃看了四字,笑道:“‘花溆’二字便好,何必‘蓼汀’?”
俺们知道,最后得逞的是“金玉良缘”,“木石前缘”是过去式。稍稍了解红楼梦的,便知道,在前八十回,老祖宗和凤辣子,其实都是喜欢黛玉的,而且经常拿黛玉与宝玉打趣儿。宝钗几乎就是局外人的样儿,这种热闹没她啥事儿。俺觉得,那是因为老祖宗心疼女儿爱屋及乌,她私心恐怕真的是想让双玉一直读曲读下去的。
  而我们也知道,其实真正看重宝钗的,其实是宝玉的那个大姐,贾元春。这个从元春省亲之后,发放端午节礼,宝玉和宝钗一个标准,黛玉则和迎春一个标准,便可以看得出来。元春是打算把黛玉嫁了出去的。
  以上是背景。
  近日读到刘叔雅关于这段文字的解读说:花溆二字反切为薛,蓼汀二字反切为林。
  那元春那句话岂不就是:“薛”便好,何必“林”?明确表明了对宝玉终身大事的态度。她的态度很关键。因为她是皇妃。
  俺承认,俺看到这句解读的时候,是一种惊悚。
  雪芹是大师,能把一句大白话藏在这样一句雅句里。叔雅也是大师,竟生生地把曹公的大白话给读了出来。
  惊悚之后是赧颜。
  俺自以为读懂了《红楼梦》,居然敢洋洋洒洒不要脸地写了六段这个“红楼梦谐音故事”,真是无知浅薄啊。大师们的惊雷之语笼罩下,实在没有俺呢喃的资本。
  俺实在是不敢想象,曹公在这本书里,还藏有多少俺不知道的东西?也许俺一辈子诵读,都不能领会于万一。
  后来,又看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所谓自己的底里未知者,未知其生活乃自己之一念之误,而此念之所自造也。及一闻和尚之言,始知此不幸之生活由自己之所欲,而其拒绝之也亦不得由自己,是以有还玉之言。所谓玉者,不过生活之欲之代表而已矣。故携入红尘者非彼二人之所为,顽石自己而已;引登彼岸者亦非二人之力,顽石自己而已。此岂独宝玉一人然哉?人类之堕落与解脱,亦视其意志而已。”,后面还有一大堆乱糟糟的辗转文字。唉,看懂观堂先生的文字,好难。反正,总之,所以,“宝玉”,就是“饱玉”,“黛玉”,就是“待欲”。
  唉,再也不敢说俺读懂《红楼梦》了。
  所以,本篇叫做“被扁篇”,说的是俺自个。
& 红楼梦谐音故事之八:遗珠篇
写这篇的起因,便是在《红楼梦谐音故事之五:浊须篇》的争议。
&好吧,下面说一下西府玉之辈,从贾琮到宝玉的名字官司。
&先把背景说一下,贾琮是贾赦的儿子,是没有疑议的了,有问题的是排行。他到底是贾赦长子还是幼子?
在开篇的冷子兴嘴里,早期的版本说贾琏是贾赦次子,所以,称之为二爷,那么,我们自然认为,另外一个孩子是长子了。贾琮在书中出现极少,就三两次,但是他在二十四回以小孩儿面目出现是很有力的证据。但我深刻以为,此处贾琮是贾环之误。在二十四回的场景里,贾琮来到邢夫人处,偏偏贾环跟贾兰接着又来了。然后,贾环不爽,叫上贾兰马上又走了,但后面没有再提到贾琮的行踪。宝玉看到他们两个要走,自己无趣,便也告辞要走。如果当时现场还有贾琮在,宝玉走的理由就不成立。所以俺怀疑,这里是有错的。也就是说,贾琮是被校订到这里来的,为了解决贾环两次出现的矛盾而抓来的龙套。其实这里,就是贾环贾兰二人,贾环和贾兰不是一起来的,却是一起走的。如果这样,就没有贾琮出场的必要。邢夫人骂贾琮的话,完全可以安给贾环或贾兰,都很合适。
&我们回到冷子兴。后来的校订本,把冷子兴嘴里的“贾琏是贾赦次子”改成长子了。可是为了圆“琏二爷”的称呼,给出的解释说,那是因为贾珠比贾琏大,这么排下来,贾琏是二爷。但如果西府按这么排,这样岂不是宝玉该叫“宝三爷”了?显然说不过去。所以,后来的校订本是错的。最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二十四回场景人物安排有错。贾琮是贾琏他哥,其他死结就都解开了。
但是,大多数人是不会同意如此的。因为二十四回的场景是贾琮的最直接场景,他们不肯放过。
然后,看到了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和宝玉一样,贾琏也有一个死去的哥。
&这是根据“残抄本”来的。贾琏那个死去的哥哥叫贾瑚。出处是《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瑚琏就是国器。如果贾赦的长子是贾瑚的说法成立,那么,贾琮也就可以安心自个当好他的小屁孩吧。
如此,贾琏也有一个死去的大哥,赦政二老,长子都死,三子都是小老婆生的,命运如此般配的哥俩,也不知道是如何悲喜。
& &但是,抱歉啊,我太常用这个“但是”了。
&贾琮出现,是和贾环闹在一块,貌似也是那个年龄。我不能武断说,贾琮的出场,都是修订者把贾环误改贾琮的缘故,那也太不讲道理了。可是,有个道理必须讲,在除夕祭祀的时候,贾琮是分到执事上得了台面的,而根本没贾环啥事,从这点说,贾琮的地位是高过贾环的。如果要高过贾环,那就不能是邢夫人时代的小妾生的(邢夫人无出)。如果是邢夫人扶正之前出生的,那就应该和贾琏一个年龄段,不能像贾环这个年纪了。
瑚琏琮,都是与国家祭祀方面有关的器具,如果三个兄弟这么命名,是说得过去的。如果贾瑚不存在的话,那么,贾琮更有理由做大爷,因为贾琏是二爷。
& & 嗯,我们再转到政老爷府上。
&宝玉叫什么名字?因为衔玉而生,书里通篇只说宝玉是小名,从未透露他的大名是啥。这个问题很诡异,俺们读了几百年的《红楼梦》,居然没有多少人关心男一号的大名。
&这个问题有几个说法,俺最认可的是,宝玉的大名叫“贾玑”。来历自然是“珠玑”二字,他哥叫贾珠嘛。按照贾府命名的习惯。
&我注意到政老爷府上荣禧堂的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这个座上珠玑,说的不就是两个儿子嘛。诡异的是“黼黻”二字,这两个字的意思是青黑色、黑白相间的衣物。想想又把我吓了一跳:黛玉的“黛”,就是这种颜色,李纨的“纨”,就是某种织物。曹雪芹,你是要闹怎样?
&从这幅对联看,原本里,宝黛应该是有婚约的,这样,也比较合理地解释为啥黛玉要使劲等宝玉回来,最终泪尽而亡。
&宝玉的大名叫“贾玑”的另一个理由是:玑,珠不圆者也。政老爷对他的贾珠,那是无比满意。对宝玉却是无比挑剔。贾“珠”之不圆者也,当然是贾“玑”了。很符合政老爷的恶趣味。
& & 好吧,其他的说法随手带过:
有说宝玉叫贾瑛的。人家虽然是神瑛侍者,可曹公不会干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事儿。何况,瑛为美玉,这个瑛字,过不了政老爷那关。
&有说宝玉叫贾珏的,意思是双玉,自个玩双玉读曲?很勉强。
&还有说,宝玉就叫贾玉的。唉。玉是族谱字行,我不认为会给人做个单字名的。即使宝玉的地位再特殊、贾母再宠爱,都不可能这么做。何况,那也只能是招祸。
& 最后,贾环,不说了,前面说过,就是比“坏”多一点,和珠玑就不相干了。
& 因为宝玉,所以这篇叫“遗珠篇”。
& &红楼梦谐音故事之十:八公篇
  八个国公的缘由,出自第十三回:
  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晓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这六家与宁荣二家,当日所称“八公”的便是。
  这六家老头头的名字,猜谜、谐音、拆字、引申,不一而足,剥皮抽茧之后,倒也有趣:
  牛清。牛者,丑也。清,水性;北方黑水,子也。
  柳彪。柳的一边是卯字。彪的一边是虎字,虎就是寅。
  陈翼。陈,谐音辰。翼,是廿八星宿之一,全名翼火蛇。蛇就是巳。
  马魁。马,就是午。魁,拆出一个鬼子,鬼金羊也是廿八星宿。羊就是未。
  侯晓明。侯,谐音猴,猴就是申。晓明,谐音晓鸣,早上打鸣就是公鸡,鸡就是酉。
  本来,是不知道缮国公的名字的,只从孙辈名讳上知道姓石。可是,脂评偏偏一不小心泄漏出来了,他叫石守业。好吧,继续。石,谐音豕,就是猪,就是亥。而守业,即守镇,戍也,形如戌。
  俺不知道这个是不是曹雪芹的文字游戏,非要把六个国公的名字排成十二地支。这种十二地支开涮六大国公的事儿,如果没有脂评揭露,恐怕谁也无法猜测出来吧。不知道红楼梦里这种级别的东西还有多少?由于版本问题,湮没的脂评一定不少,就算是脂评,也未必有全部指出来。所以,红楼梦里这类猜谜的游戏,真不知有没有穷尽的一天。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谐音 十万火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