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三国志10培养孩子好自己的孩子?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孩子不能自己独立完成作业怎么办?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求一个具体的答案.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孩子小的时候还是要陪的要不孩子贪玩 太小有的孩子就连问题都搞不清楚 就的大人讲解 才能完成 也不是说寸步不离 大人就起点督促的作用 还是让人自己完成 自己大点 一般小学三年级基本就不用管了以后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从小培养,不要总陪他做,会养成坏习惯
不陪他,他做作业就很慢,怎么办
控制一定时间,规定时间内未做完就要和他一同找原因,可以给适当小奖励或者小惩罚
扫描下载二维码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一个6岁的男孩---“丁丁”,和他几次交流中,我想到了我们做为家长,都应该很好地、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父母该怎样爱孩子?
  这可是一个一直以来让父母倍感“骄傲、自豪”的孩子啊。丁丁,一个非常可爱、活泼的小男孩,很招人喜爱。和他的接触、交流、沟通中看不出他有什么不愉快,但是,当我问他“你有没有什么不开心和烦恼的事情呢?”他立刻说:“当然有啊!”接下来,丁丁向我诉说了他的“烦恼和不愉快的事情”…
  丁丁说:“我觉得我长大以后很可能是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笨蛋!”那怎么会呢?我知道丁丁虽然年龄不大,却已经在学习书法、绘画、游泳、钢琴和英语呢!而且学的还挺不错的,他父母还准备让他学习围棋呢!我仔细了解后才知道,原来是父母亲“全方位包办的爱”让孩子的自我能力锻炼受到了限制,由此丁丁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不会做,也什么都做不好。丁丁告诉我说,我想自己洗手绢,妈妈却说“不可以,你还小啊,洗不干静的!”,我想自己倒水喝,爸爸又说:“不行,会烫着的,爸爸帮你”,我要自己吃饭,他们也不让,说我吃不好、吃的慢,丁丁说:“我都这么大了,他们为什么什么都不让我做啊!连我自己的房间都不让我自己整理,每次都是妈妈帮我整理的好好的,干干净净的,可是,我自己的东西却找不到了…真是烦人!”.
  丁丁认真地说:“我会长大啊,我长大了什么都不会做怎么办啊?”“我有点不想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要是他们不在,我的事情就可以我自己做了,那该多好啊!”
  我不知道丁丁的父母是否经常和孩子交流,他们知道孩子的想法吗?他们了解丁丁的烦恼和不愉快吗?他们如果知道了自己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可是,孩子小小年纪却已经不愿意和父母在一起了!原因竟然是父母包办的太多!他们会怎么想呢?不知丁丁的父母有没有意识到,孩子总有一天是要离开父母、离开家的,如果把孩子培养成为高智商、低能力的“人才”,孩子将来如何面对社会、如何生存呢?做父母的放心得下吗?
  分析:我们知道,父母教育孩子的点点滴滴表现及所作所为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习惯表现在孩子面前,这种习惯又会养成孩子的某种固定行为,这种行为又自然会促使孩子产生相应的思维及心理活动,结果就是要么强化了这种固定的习惯行为,要么孩子就产生了极强的逆反心理,向相反的方面发展。因为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及变化的特殊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社会性发展都极其不成熟、极不稳定,他们的思维活动以及各种选择性都很差,他们吸收外界的东西时,就像是一块“纯干的海绵”,有什么就吸收什么,来什么就接纳什么,他们不可能选择,也不会选择。而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的思维、心理活动也随之渐渐成熟,当意识到问题时,他们往往想得很局限,烦恼无法解除,就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有时冲动还会做出意外的事情。
  分析丁丁的父母就是“过于呵护包办型”的父母,他们一方面不惜花大把的时间精力及财力培养孩子学这、学那,另一方面却忽略了孩子最基本的能力培养,不给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全部包办代替。父母亲的这种行为习惯久之就会使孩子养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不能做,也做不好。每个孩子都会不自觉地和别人比较的,其他小朋友自己会洗手绢,可我不会洗,人家小朋友可以自己整理书包、整理房间,整理后还可以自己欣赏、向小朋友炫耀一下,得到爸爸妈妈的表杨,可是,丁丁从小就都失去了这些难得的体验….久而久之,丁丁就会觉得自己很笨,什么都不会做,又做不好,什么都不如人家,这种思维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渐渐还会产生自卑心理…
  我们要真正了解孩子、爱护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发现孩子,尊重孩子,给他们自由飞翔的广阔空间。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同,发展空间也会不相同的,个性特点的不同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发展的。但是,他们都需要我们成年人去积极地引导、去观察、去学习,在一次次愉快和不愉快的生活体验与尝试后,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才会得到锻炼和提高。从来就没有那一个孩子天生就会爬行的很好,更没有那一个宝宝不需要锻炼就能自己很好的走路、吃饭穿衣,他们随时需要探索、需要学习、需要到丰富的环境去体验去尝试,不断的积累生活的经验,哪怕是失败的经验也是有意义的。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剥夺孩子发展的权利。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给孩子大胆尝试的机会和足够的空间,积极引导、鼓励他们探索,从而挖掘孩子的潜能。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他们飞起来,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飞得好、飞得高、飞得愉快!不仅仅是要让他们的艺术等才能显露,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
  显然,丁丁的父母和大多数父母一样没有意识到他们做法的弊端,更没有想到可能会给丁丁带来如此大的心理烦恼。他们的想法是要好好地培养孩子成才,但是却忽略了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由此带来的孩子能力方面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的看成是孩子的能力不足,这种不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一定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不是说其他方面做的优秀了就可以模糊了这种压力,反之更会出现心理的问题。试想,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怎么能够允许自己的动作慢、能力比别人差呢?
  分析丁丁是个性、独立性较强的孩子,所以随年龄的增长,就自然会对父母亲的这种“爱”产生不满和怀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对自己的未来都没有了信心,长期必定出现心理问题;若是孩子是一个独立性较差内向的呢?父母这种“爱”培养的结果就会使孩子的能力更差,性格更依赖,久之自然就会出现强烈的自卑心理,遇事不自信,更无法面对困难和挫折。如此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童年,而是孩子的整个人生!
  几经与丁丁的父母交流、沟通,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全方位的爱”是不可取的,已经在积极改变了做法,丁丁的自信心和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
  请放手孩子!给他们锻炼自我、提高能力的机会!就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大家好!儿童的健康关系到国家与一个家庭的未来,儿童的心理健...培养儿童自控力:让孩子管好自己 家长才能省心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第1页 :基本信息
  书 名:培养儿童自控力――让孩子管好自己
  作 者:付小平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如何才能让孩子管好自己?这是令很多父母极为烦恼的问题,尤其是遇到一个所谓的“熊孩子”。如今,大多数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的智商、情商、习惯、性格等方面的发展,但却很少有人重视孩子自我成长的“秘密武器”――自控力的培养。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大脑有自控力中枢,可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和欲望。“熊孩子”的根源就是缺乏基本的自控力。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孩子发展起自律和自控,能主动控制自身行为以符合主观的价值观、期望、标准和规则。
  著名亲子教育专家付小平博士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并结合养育两个孩子的亲身经历,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影响儿童自控力发展的多个因素,涉及孩子的大脑发育、身心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同时,他还通俗易懂地总结了如何让孩子管好自己的25个秘密,以及父母需要做好10件事,才能帮助孩子提升自控力。
  这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本专门研究如何培养儿童自控力的教育专著。细读本书,家长和老师一定能轻松找到让孩子管好自己的那把“金钥匙”。
  作者简介:
  付小平,复旦大学博士,知名亲子教育专家,儿童成长力培训专家,新浪育儿名博主,搜狐亲子名博主,著名报刊专栏作家,多家育儿网站和杂志特聘专家,“男孩部落”微信公众平台创始人。
  已出版《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把孩子温柔地推开》、《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等畅销精品,销量达数十万册。
  认为养育孩子是父母终身的事业,相信孩子成长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心灵陪伴。以专家的角度,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天下父母分享自己养育孩子的理念和做法,深受年轻父母的推崇。
  多年来致力于儿童教育及家庭教育研究、咨询和培训工作,为全国多所知名幼儿园、小学的家长和老师做过相关培训,曾接受湖南卫视、云南卫视、江苏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沪江网、父母堂、《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解放日报》、《文汇报》、《扬子晚报》、《新民晚报》、《东方早报》、《新闻晨报》等多家大型媒体采访。
  近年来,作者在《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报》、《河南青年报》、《婚姻与家庭》、《父母世界Parents》、《时尚育儿》、《孩子》、《亲子》、《中华家教》、《家教》、《健康准妈妈》、《魅力家长》、《幼儿教育》等报刊发表数百篇教育类专栏文章。
  书摘正文:
  对于孩子,自控力比智商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比情商更有助于社会交 往。从这个角度来看,自控力就是孩子自我成长的“秘密武器”,虽然我们看 不见、摸不着,但时时处处都在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孩子发展起自律和自控,能主动控制自身 行为以符合主观的价值观、期望、标准和规则。
(责任编辑:UB002)
&&&&&&</div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开心俱乐部
育儿网用户登录
欢迎您nickname
专家在线回答网友问题。
婴幼儿护理
情商与品德
赏识与挫折
感知觉训练
行为与习惯
艺术潜能开发
儿童常见病
玩具游戏运动
玩具游戏运动
发育关键期
发育关键期
&&&怎样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怎样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女儿马上就快5岁了,我发现孩子的生活习惯不是很好,而且还有些坏习惯,请问要怎样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呢?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除学校教育外,必须得到家长的密切配合。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形成。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模仿力强,正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
家长注重培养孩子养成以下良好生活习惯,将使孩子受用一生。
第一,按时作息、生活规律。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作息时间、生活规律。家长要帮助孩子安排好一天中睡觉、起床、吃饭、写作业、休息等活动,各项活动大致有个时间范围。家长要督促、检查、提醒、鼓励。要求了的事,绝不迁就。时间长了,形成条件反射,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养成按时作息、按规律办事。良好的生活规律使孩子有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精力去学习。
第二,饮食合理、卫生。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尤其是早饭,不但要吃,而且要吃好。定时吃饭符合胃肠消化规律,不可饥一顿饱一顿;吃饭做到细嚼慢咽有利消化;不偏食不挑食,也不暴饮暴食;吃饭时不打闹、不说笑、不边吃边看书,以免分散注意力,影响消化或发生食物呛进气管等意外;吃饭前后半小时到一小时不做剧烈运动;不边走边吃东西。不吃腐烂变质食品;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不买小摊贩的食品吃;家里餐具、案板、刀都要生熟分开使用;剩饭菜加热后存放,吃前加热;外买熟食最好加热后再食用。
第三,充足的睡眠。小学生睡眠应保证10小时,高年级学生也不能少于9小时,夏季要午睡。要想保证充足的高质量的睡眠,需做到:室内空气清鲜,冬季睡前10分钟打开窗子通风换气。新鲜空气能使人很快入睡;睡前不做剧烈活动、不打闹、不看书,以免大脑兴奋不易入睡;睡前应刷牙、用热水洗脸洗脚,夏天洗澡,清洁皮肤,消除疲劳;睡前不喝水,解小便,以免夜间起来小便影响睡眠;睡觉姿势以侧卧、仰卧为好,不能趴着睡,以免压迫内脏;睡觉不蒙头,因被窝里空气混浊,易引起做梦,影响睡眠。
第四,正确的姿势。俗话说:坐如钟、站如松。从小就应“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坐,要挺直腰板、两肩齐平、大腿平放椅面、小腿与大腿成直角或小腿向前、双脚并拢平放地面、两手放在大腿上。不可歪倒在沙发上或两腿叉开。站,要像松树那样挺拔,抬头挺胸收腹、双臂自然下垂、两足分开约两拳远、两腿轮流支撑体重。行走,抬头挺胸收腹、两眼平视、脚尖正前,防止内外八字脚。
第五,公共卫生习惯。在公共场所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爱护绿地、花草树木;爱护益虫益鸟,保护生态环境。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首先,言教不如身教,家长要克制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用行动去影响孩子的生活习惯。
1、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念
2、要有较好的卫生健康知识基础
3、生活要规律,轻易不要被生活中的意外事情打乱了习惯
4、身体锻炼很重要,坚持打太极拳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5、要乐观快乐的心态,为人随和,包容他人,助人为乐也是良好的生活习惯的一个方面
第二,在孩子的学习上主要培养兴趣,不要老提这次考试多少分,排第几名,而是要求不会的要弄懂,要了解孩子在那些方面薄弱,家长一起去查找原因,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第三,要让孩子多学习了解书本以外的知识。知识不是独立的东西,只有学习掌握了全面的知识能起到逐类旁通的作用。
第四,要作孩子的朋友而不是家长,这样孩子才能信任你,才能和你交流,你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相关未解决
高悬赏问题如何培养孩子好的性格?_教育_亲子中心_新浪网
如何培养孩子好的性格?
  我们都想孩子有个好性格,自己幸福,也能给他人带来幸福。孩子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呢?在我看来,有天然的成分,也有后天的因素。不能说,孩子的性格天生就那样,谁都无能为力;也不能说,家长、老师可以随意改变孩子的性格。
  孩子性格中天然的成分,我们改变不了。比如,孩子天生好说、好动、好表现,你要孩子乖乖地跟着家长不要乱说乱动乱表现,岂不把孩子给憋坏了吗?孩子天生胆小,你却让孩子去玩那些惊险、刺激的游戏,岂不把孩子吓坏了吗?孩子性格中天然的成分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孩子天生怎样,就应尊重、爱护孩子性格中天然的成分。
  孩子性格中虽有天然的、难以改变的成分,但是绝大部分还是后天形成的,可以改变的。在孩子性格形成过程中,父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每个孩子身上都打着父母的烙印。孩子的性格好,表明父母的教育好;孩子的性格有问题,表明父母的教育出了问题。
  既然父母的责任这么重大,怎么才能使孩子的性格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呢?
  第一,父母应尊重、顺应孩子的天性,使孩子的性格自然形成。为什么有的父母总怨孩子不听话、不服管,脾气暴躁呢?因为这些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去做有违其天性的事情,才会使孩子变得暴躁、叛逆。父母顺着孩子的天性去培养教育,孩子心情舒畅、畅所欲言,还会与父母对着干吗?比如,孩子天生爱写、爱画,走到哪儿就想写到哪儿、画到哪儿,父母怕孩子把家里的地面、墙壁写乱、画脏,把孩子的写字、画画工具都没收了,孩子的天性找不到正常的发挥渠道,能不与父母对着干吗?如果孩子喜欢写字画画,父母就给他提供纸笔和场地,让他尽情地写、尽情地画。孩子心中的愿望通过正常渠道得以实现,还会性情暴躁地与父母对着干吗?!由此可见,给孩子的天性开辟一个自然通道,让孩子自由发挥,对他美好性格的形成是多么的重要。
  第二,父母不能控制孩子,孩子也不能控制父母。看看当今中国,就会发现,多少家庭正在上演控制与反控制的悲剧。父母和孩子你方唱罢我方登台,家庭“战乱”不休,孩子成了最大牺牲品。为什么会上演这样的家庭悲剧呢?原因有二:一是父母生养了孩子,觉得自己有功,就想控制、命令孩子,而孩子不愿受人控制,便与父母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二是孩子自认为地位特殊,对家人颐指气使、发号施令,致使父母忍无可忍,与孩子发生激烈的“战争”。这种家庭成员地位不平等引发的“战争”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父母和孩子冲突不断,孩子能有好性情吗?要想孩子性情好,父母首先应当明白:孩子生而平等,地位不比父母高,也不比父母低;父母只有培养、教育孩子的义务,没有控制、命令孩子的权力。父母从小就充分倾听、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感到,他是家庭的一员,和父母一样,有说话、表态的权利。父母和孩子地位平等,谁都别想支配、控制谁,谁都需要尊重对方。孩子从小生活在这样温馨、民主的环境里,父母不对他发号施令,他也不对父母大呼小叫,孩子的性格能不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吗?
  第三,不能强求孩子去做超越其年龄、能力的事情,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有的孩子发育、成熟早一点,抢在同龄人前,多学了一些东西,多做了一些事情,这样好学上进的孩子值得鼓励、肯定。但不能因为有这些早熟的孩子的存在,就否认、贬低普通的、晚熟孩子的存在价值。有的父母无视自己孩子的情况,一味要求孩子早学多学,并美其名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从小肩负超越年龄、能力的事情,能不怨恨父母、怨恨生活吗?孩子每天生活在怨恨中,能有好性情吗?要想孩子性情好,就要尊重孩子的生长、发展规律,在充分认识、把握孩子实力的基础上,给予孩子恰如其分的帮助、理解、支持,使孩子始终处于学有兴趣,学有成效,学有目标,学有余力的良好状态。爱学习、爱生活的孩子,能不拥有一个好性格吗?
  第四,父母想要孩子有好性格,自己就得先有好性格。如果父母每天针尖对麦芒,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能有一个好性格吗?孩子的性格出了问题,首先得从父母身上找原因。孩子都是父母的“翻版”:父母性情温和,待人友善,孩子会性情暴躁、出言不逊吗?父母怨天尤人、吵闹不休,孩子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心里暗淡无光,能有阳光般的性格吗?父母要培养、教育孩子,先得反思、教育自己。
  第五,要让孩子完整地做好一件事。孩子做事不完整,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什么事情都要别人给他收尾,这会使孩子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孩子说话、做事一板一眼,有头有尾,会给人可靠、可信任的感觉。怎么才能使孩子完整地做成一件事呢?首先应让孩子看到,父母做事都有一个完整的程序。比如,父母买菜做饭,先要上街买菜买米,再回家洗菜淘米,然后才是煮饭炒菜,最后还要洗刷碗筷、擦洗灶头――孩子做事也应像父母一样,有头有尾有顺序。再比如,从柜子里拿玩具,不能打开柜子,拉出自己想要的玩具,就把别的玩具撒一地。别小看拿玩具这么一件小事,这也是培养孩子耐性的好机会。孩子打开柜子,把别的玩具放到一边,取出自己想要的玩具,关上柜门,算是完成了一个程序。玩完之后,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来的地方,再把柜门关上,才算完整地做了一件事。孩子每做一件事,都是这样,有开头,有结尾,最终会形成一种很好的做事风格,这种做事风格延续下去,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做事性格。
  第六,不能使孩子成为一个欺软怕硬的人。孩子在外受了气,可能会找父母、老人撒气,也可能会找比他弱小的孩子撒气。孩子见着强者就开躲,见着弱者就开欺,没有一点正义感、同情心,这会使孩子成为一个骨头软、嘴巴硬、既可怜又可恨的人。怎么才能不使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呢?首先要让孩子自己看得起自己,尊重自己。那些不懂事、不自尊的人很容易被人轻视,孩子说话、做事都有自己的尊严、分寸,是不会招到别人欺辱的。其次,孩子不能去欺辱那些比自己弱的人。一旦弱势群体联合起来,或者有更强悍的人出现,孩子就会成为别人欺辱、嘲弄的对象,最终自取其辱。最后,孩子再弱小,再不被人重视,也应该有正义感、同情心。孩子有正义感,会赢得别人的认可。孩子在同龄人中树立了一定的威信,见着“强人”不躲,面对“恶人”也不会胆小怕事。这样的孩子即使成不了公平、正义的守护神,也会成为一个让人礼让三分的人。孩子不畏强暴,不欺软怕硬,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令人称道的性格。谁不愿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好性格呢?
  第七,让孩子说话、做事都要替别人着想。孩子生来是不会替别人着想的,孩子能替别人着想,是父母培养、教育的结果。怎么才能使孩子善解人意、替别人着想呢?这就要让孩子经常做换位思考:你喜欢这个玩具,别人也喜欢这个玩具。如果人人都只为自己着想,你争我夺,是不是都玩不成这玩具呢?如果你能让别人先玩一会儿,大家轮流玩,是不是都能玩上这玩具呢?孩子有这样的思想和品德,能不成为一个性格完美的人吗?
  第八,既要孩子坚忍不拔、不服输,又要孩子灵活变通、不固执。不培养孩子坚忍不拔、不服输的性格,孩子遇着什么困难、挫折就打退堂鼓,这会使孩子成为一个意志薄弱、不堪重任、一事无成的人。孩子需要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同时也需要审时度势、灵活变通。孩子小,可塑性大,父母不固执己见,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跟孩子分析利弊,讲清道理,让孩子坚持什么,放弃什么都了然于心,自有主见,就能使孩子既坚定又随和,既不轻言放弃,也不一意孤行,碰了南墙不回头。
  孩子的性格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紧密相连的。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培养起来了,好的性格也就随之培养起来了。
  人的性格是和人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性格好,预示着前途、命运会跟着好;性格出问题,预示着前途、命运也会随之出问题。由此而言,培养、造就孩子的美好性格不是一件可以往后推的小事,而是从小就应引起父母高度重视。性格决定命运,此话不能不当真。
> 相关阅读: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关键字:&&&&&&
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10培养孩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