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汪藻的《郭永传》最好的翻译软件,

急!汪藻的《郭永传》翻译,
急!汪藻的《郭永传》翻译,
原文 《郭永传》 汪藻  永博古通今,得钱即买书.家藏书万卷,因事为文,皆可录,而不求人知.见古人立名节者,未尝不慨然揜卷终日.而尤慕颜鲁公为人,喜面折人过,退无异言;闻秋毫之善,必咨磋奖成如不及.士友以此严惮而归之.杜充守大名,名称甚盛,永尝画数策.见之,它日问其目,曰:"未暇读也."永数充曰:"人有志而无才,好名而遗实,骄蹇自用而得名声,以当大任,鲜不颠沛者,公等足与治乎?"充大惭.靖康冬,敌犯京师,中外阻绝,或以两宫北狩告永者,永号绝仆地,家人舁归,不食者数日,闻无帅檄,始勉强一餐.其忠谊盖天天性.若夫事亲孝,与人忠,轻财笃义,而于吏治精明,皆永余事.其大节如此,他不足为永道也.译文:郭永对古今事情知道的很多,得到了钱就买书,家里藏书数万卷,根据事情写文章,都可以被收录在案。。注释:永:指郭永. 揜:合 咨磋:赞叹 不及:比不上 画数策:谋划几条策略. 且:品评 数:数落,责备. 两宫北狩:指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兵俘虏 舁:抬
等待您来回答
外语领域专家未暇 - 解释
谓没有时间顾及。
未暇 - 出处
1.汉·张衡《东京赋》:“因秦宫室,据其府库,作洛之制,我则未暇。” 2.汉·刘桢《杂诗》:“驰翰未暇食,日昃不知晏。” 3.三国魏·曹植《七启》:“﹝镜机子曰:﹞‘此肴馔之妙也,子能从我而食之乎?’玄微子曰:‘予甘藜藿,未暇此食也。’” 4.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曾名品之未暇,何事理之能闲哉!” 5.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如右所言,大抵关於种类,而於情伪得失,未暇论也。” 6汪藻《郭永传》的《郭永面折人过》:“未暇读也。”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10:12:19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在线人数7421人
头&&衔:初来乍到
在人们的眼光里,只有大河汤汤,大河的速度,大河的深度、大河的广度,说起大河,甚至对大河的恐惧,也就有了精神,什么“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又什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还有什么“黄河猛迅山亦避,独缺西面容滔滔”,再就是“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等等,关于大江大河的诗词俯拾皆是,且都气盖天地。
& && & 而对小河总是嗤之以涓涓、汩汩,或就是弯弯的,清澈的,缓缓地。其实,小河往往流入更多人的记忆,或故乡的山前山后,或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小河从远远地来,绕过山,绕过田陌屋舍,又远远地去。
& && & 山涧明月,清泉流石,这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小景,没有人大惊小怪;小河之水,悠悠闲闲,也像是平常人的日子,鲜见波澜。
& && & 如果说大河是狂放的摇滚,那么小河就是舒缓的小夜曲。也就是说,各有各的味道,客人任意悦取就是,何况,我总觉得,大河桀骜不驯、望而生畏的样子只能是用来景仰的,而小河温文尔雅,吴侬软语的表现才是可以用来触摸、亲近的。
& && & 大河大名声,小河名声大,这天底下也不是没有,其山不在高,水不在深,肯定是有它的道理。就说洛河,因“河图洛书”而成为阴阳五行术数之源,亦被称之为河洛文化的滥觞而名延而今;秦淮河,因从六朝以来,两岸酒肆林立,夜夜笙歌,尤其歌女寄身其中,轻歌曼舞,丝竹淼淼,文人才子流连其间,佳人故事留传千古,也便有了华夏第一香艳之河的称谓。
& && & 在我的家乡永州就有三条还谈不上小河的小溪,但它们都可称得上是“占尽风情”的华夏名川。这三条小溪分别叫浯溪、愚溪、濂溪。据《徐霞客游记o卷二下o西南游日记二》的描述:“浯溪为元次山所居,愚溪为柳子厚所谪,濂溪为周元公所生……”别看徐霞客的寥寥数语,却道出了三条小溪和三个大文人不可割舍的关系:
& && & 元次山即元结,中唐文学改革运动中擎旗斩将的先导者。元结 (公元719~772年),号漫叟、聱叟,今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公元747年)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年进士及第。安史之乱肇始,便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两度任道州刺史,后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 && & 柳子厚即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公元773—819年),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苪城一带),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柳宗元少小因文以辞采华丽为工方显才名,并胸怀鸿鹄之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果然中进士,十四年后又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柳宗元曾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他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升迁为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九月,参与革新失败,被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再次被贬为永州司马。不幸的命途,却成全了柳宗元行赋三水愿望,在永州为官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元和十年(815)春被召回京师,但不久又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直到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公元819年11月28日)在柳州任所郁郁死去。是柳宗元和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文学史上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为“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为“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
& && & 濂溪即周敦颐,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公元年)字茂叔,原名敦实,亦称敦颐、濂溪先生,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曾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桂阳和南昌县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广南东路判官等职,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因曾在莲花峰下开设过濂溪书院,因此世称其为濂溪先生,最终老死于此。在周敦颐死后,宋理宗淳祐七年被追封为汝阳伯,从祀孔庙,元延佑七年封为道国公。人称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肇始者。
& && & 浯溪是元结的蛰居处。浯溪,发源于双牌县阳明山,流经祁阳盆地后,在县城南郊两公里处的古渡口流入湘江,溪水两侧和湘江的南岸五峰陡峭,古树森森,杂有唐朝的梓树,宋朝的柏树,还有元、明、清朝的松树、檀树。浯溪的山上,岩石嶙峋,有如雄狮,有如猛虎,有如卧牛,有如灵猴,似一幅山水画的锦屏,怪不得前人便有“楚山水之胜,首潇湘;潇湘之胜,首浯溪”之说。
& && & 大历四年,元结因母病逝奉诏守制,即寓居在浯溪守孝。元结来到后,将眼下那条无名小溪命名为“浯溪”,又将中峰取名为“浯台”,再在南峰陡峭建一亭子,取名为“浯庼”,“浯、峿”均为元结自创,意为“我”的意思,亦借此告诉世人,这是:“我的山我的溪我的庐”。他还写《浯溪铭》、《峿台铭》、《痦庼铭》,请“文学”季康用玉箸篆手法将《浯溪铭》刻于痦庼石麓,请幕僚瞿令问用悬针篆手法将《峿台铭》刻于峿台石上,请外弟袁滋用钟鼎篆手法将《痦庼铭》再刻于痦庼石麓。其在《浯溪铭》中说:“爱其胜异,遂前溪畔。溪,世无名称者也,为自爱之故,名曰浯溪。”大历六年,又将自己记载“安史之乱”始末的《大唐中兴颂》,请颜真卿手书,名石工刻于摩崖之上。其碑高3米,宽3.2米,共21行,行20字;字径15公分。文章明快如水,书法遒劲似宏钟巨鼎,加上石工的精雕细刻,形成奇文、奇字、奇石的碑碣,世称“摩崖三绝”。元郝经《陵川集》称之为:“颜鲁公中兴颂为书法家规矩准绳之大成。”
& && & 元结还在崖侧镶嵌一块明亮的墨石,称“摩崖镜”。据说他以“中兴颂”中的教训,“彰以来者”;又取唐太宗“鉴于铜,整衣冠;鉴于人,明得生;鉴于古,知兴衰”之意,明鉴后人。
& && & 据说,历代在浯溪建有亭、轩、阁院等30多处,留下诗、铭、赋、记数百篇。除剥蚀、毁损的碑刻外,现有近四百方尚存。面积大的9.6平方米。小的0.9平方米;字大的达300公分,小的仅0.5公分。这里还有清代,越南使者来我国经此留下的四块刻石。尤其历代书家颜真卿、黄山谷、米芾、何绍基、吴大澄等人的真迹朗然在上,蔚为珍奇、大观。
& && & 愚溪是柳宗元的贬谪处,愚溪在永州城西南五里一条小溪,其古名冉溪,或曰染溪,蜿蜒东向,流入潇水。柳宗元谪贬永州后的第五年,从城内迁居到此溪旁,于是在这里构亭筑屋,作久居计,并“甘终为永州民”。他又以“不美其名辱以愚”,将溪名改为愚溪。并沿溪命名了八处景点,称之“八愚”。即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还写了《八愚诗》以纪其事。
& && & 愚溪,有古人形容为“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是柳宗元彷徨逡巡的地方。《永州八记》中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坶潭记》、《钴坶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描写的就是愚溪沿线风光。其中钴坶潭、小石潭正是愚溪弯流中的两处深潭。《八愚诗》外,柳宗元言及愚溪的诗,尚有《溪居》、《冉溪》、《夏初雨后寻愚溪》、《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雨晴至江渡》、《愚溪对》等多篇。
& && & 明朝诗人曹来旬还写有《游愚溪》一诗赞到:“出城西渡湘江岸,愚溪运落青天半;重山迭水郁迢遥,嘉木奇葩纷絢烂;揩目四顾尽清幽,古今应作南土冠;我问溪名胡为愚?共言柳子有辞翰;试取遗篇次第看,抚卷不觉发长叹。先生直道世不容,官谪司马遐陬窜;潇湘十载苦淹留,托名愚溪博一粲……”
& && & 濂溪则是周敦颐的出生地。濂溪,叫濂溪河,古称营水,发源于都庞岭东侧道县月岩林场天岭冲东北。其径流经清塘镇、营江乡,至道县县城西关桥汇入潇水。该小溪属长年河,只是水量小、河道浅,不能通航,营水旧名以源端于营山而得名。
& && & 周敦颐早年在此溪畔一个叫月岩的地方读书悟道,根据当地自然风物,画太极图,从而创立理学的理论基础。其主要代表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周敦颐“用道教的‘主静’与佛教的‘静虑’作为修炼手段,来阐释儒家学说中的宇宙观与人生观,使之“自悟”与“内圣”达至完美的结合,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他的《太极图说》虽然只有短短的200多字,但影响甚为深远”。另外一篇只有一百来字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对中国读书人人格建立起到了不可比拟的作用。
& && & 浯溪、愚溪、濂溪,虽涓涓、蜿蜒,但它们在华夏文化长河中不可藐视的“汤汤大河”。再说,“大”、“小”往往取决于人们的眼界,庄子曾告诉我这样一个道理:万物非大既小,若大若小,小非废材而大并不良也;湖南有句俗话就更加浅显多了:秤砣虽小压千斤,辣椒虽小最辣心。凡事要两面去看,这才是一个人所必需达到的境界,也正是我在最后郑重破题的:小河也汤汤。
泛读永州·教科书里的永州
别人问我老家哪里,我答永州。问的人多数愕然,继而问,永州在哪里,我答在湖南。又问,在湖南的哪里,我答在湖南的南部,最后问在南部的哪里,我答你读过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吗,仿佛到了这个时候才明白那个产“异蛇”的地方。开始这些人问,我还会觉得一脸尴尬,到后来,就不以为然了,一是世界那么大,相对而言,永州也只是一个角落;二是永州不名,肯定有自身的一些原因。
& && & 其实,永州如影随形,一直都在你的口中心中。
& && & 无论初中语文、还是高中语文,抑或是大学语文教材里都有关于永州的文章入选其中,课外阅读教材就不需再多说了。
& && & “苛政猛于虎也”,这是孔子说的话,我敢说,要不是被柳宗元引用,这句话恐怕不会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其后一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更衬出了孔子的那句金玉之言。
& && & 生活在中唐的柳宗元,眼睁睁地看着国家走向衰微,也想“一片丹心报天子”。公元805年唐顺宗继位后,顺宗的亲信王伾、王叔文成了他的左膀右臂,这主要还是由于顺宗继位不久就罹病了,而且是严重的中风,自此后不能言语。朝臣中柳宗元、刘禹锡、韩泰等名士又深孚王伾、王叔文的所望,常常帮助王叔文议论政事。
& && & 唐顺宗也算是顺应民意,下令蠲免民间对官府的各种旧欠;停止地方官进奉和盐铁使的月进钱;减江淮海盐价,每斗自370钱降为250钱,减北方池盐价为每斗300钱;取消宫市;召回陆贽和著名谏臣阳城等;宣布京兆尹李实的贪污罪,贬为通州长史。……可是江山轮流做,后来宦官俱文珍等和反王伾、王叔文的朝官勾结,拥立唐顺宗的长子李纯做了皇帝,是为宪宗,唐顺宗退位为太上皇,在位还不到两百天。
& && & 一朝天子一朝臣,唐宪宗李纯也算是个“睿谋英断,近古罕俦”的明智之君,面对一干参与永贞革新的骨干,不是被杀就被放逐,王伾在被谪开州不久病死,八司马之一的凌准也在连州郁郁成疾,数月后“卒于桂阳佛寺”。 “始惊陷世议,终欲逃天刑”的柳宗元逃脱不了以王叔文同党,被贬到了永州。
& && & 柳宗元到司马任后的永州,眼前是民生凋敝,世相凄惨,人们苦不堪言,他的《捕蛇者说》就是在这个时候写成的。该文表面假以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税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其实意在揭露中唐时期黑暗国政。有道是:穷相极形借物言事,世态炎凉笔底生花。正是柳宗元的这样的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风格,才成就他的一世英名。
& &&&《渔翁》也是柳宗元的作品。& && & 渔翁夜傍西岩宿,
& && & 晓汲清湘燃楚竹。
& && & 烟销日出不见人,
& && & 欸乃一声山水绿。
& && & 回看天际下中流,
& && & 岩上无心云相逐。
& && & 无疑,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主要形象。但是,这看似诗人在为渔翁画像,其实作品的意趣远在于渔翁的形象而外的山水天地之间。苏轼就曾说过“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东坡题跋》)。
& && & 与《渔翁》一样出名的还有《江雪》,《江雪》应该在小学教材里就有了。不难看出,两首诗都是写隐者的所谓闲适,与世无争的生活情趣。《江雪》之峻洁,《渔翁》之丰美,都堪称历代诗词中的上乘,尤其诗中有画,画中是诗的境界。
& && & 《始得西山宴游记》应该是“八记”之首游,有人揣测,柳宗元“始得”的含义,何不直接《游西山记》或《宴游西山记》,我之认为是“突然觉得”的意思,或“这才觉得”。
& && & 《始得西山宴游记》和后来成文的《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被称之为“永州八记”,这是一组连贯一气,首尾相衔的系列散文。
& && & “西山”,在永州市郊西,西山和城市之间隔了潇水。它从朝阳岩起到王茂岭止,绵延数里之长,可见西山还算不得什么大山大岭,但柳宗元是怀着以“僇人”的身份和一直惴惴不安的忧愁心绪来爬西山的。原以为天下的山都无二异,但在爬过之后突然觉得“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 & 之前的“过湘江,缘染溪”,再“斫榛莽,焚茅茷”,到最后的登上西山之巅,这些都无外乎是个过程,而最终的俯视所得的“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和“尺寸千里”,此时此刻“恒惴栗”的心理才冰释如无,再到最后实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目的。
& && & 这篇游记贵在寄情于景,托物寓志。也就是说,柳宗元不仅在叙事写景,同时抒发出了他的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
& && &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扛鼎之作。全文194字,可谓惜字如金。文章的表面,就是一眼不起眼的小山潭,在五岭山中比比皆是,但作者偏选择了“其境过清”,且“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的小石潭以记之,这完全是为了表达柳宗元当年的心境。
& && & 据查阅资料,柳宗元写作《小石潭记》的时间是元和四年,这正是柳宗元人生的低谷。此前,他年仅23岁的妻子杨氏因足疾过世,年迈的母亲卢老夫人又在元和元年五月十五日“弃代于永州零陵佛寺”。女儿和娘更在这一年病笃而奄奄一息,次年四月三日不幸夭折,仅才10岁花骨朵哦。
& && & 柳宗元因家庭累遭变故,仕途又蹇险不顺,一连串的打击再加上边地恶劣的生活环境,至元和四年,已是百病丛生,到了最后记忆力几乎殆忘,读书转瞬即空空。
& && & 李商隐失蕊娘作《锦瑟》,也许你不信。 
  可以说,两个女人影响了李商隐一生,一个是柳蕊娘,一个是蕙珠。不知何故,李商隐却背弃了与蕊娘的两情相悦,恩恩爱爱,另娶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女蕙珠。
& && & 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而这个答案就装在李商隐的心里,后人的任何揣测似乎都合情合理,但都与李商隐本意无关。婚姻服从于现实恐怕是最好的解释,蕊娘的家庭背景肯定不如蕙珠。据说是,李商隐娶了蕙珠感情甚笃,但又每当想起蕊娘过去的好,不免黯然神伤,心生内疚。
  李商隐一生三到永州,都是为了寻访前妻柳蕊娘。
  第一次是在公元847年4月,李商隐随郑亚前往广西赴任,一路寻妻到达永州,当时李商隐以为柳蕊娘寄身衡阳,却不知蕊娘随兄早已到了永州。在衡阳寻而不见,不得不匆匆赶路。一行到了永州,还在永州作了一天停留,也顺便打听柳氏兄妹下落,遗憾的是无人告知,与蕊娘擦肩而过。
  一年后,李商隐回返长安,再次路过永州。这次诗人多呆了一天,仍托人四处打听蕊娘下落,头一天寻无消息;待第二天便从大西门渡口来到河西,逆流寻访,不觉寻自愚溪山庄。这可是元结的寓居,诗人拾阶而上,正要叩门询问,忽听屋里传来河南乡音,心中大喜,推门一望,正是柳蕊娘兄妹。
& && & 十年生死两茫茫,李商隐怎么也没有想到会在这里见到蕊娘,二人相拥而泣,想想蕙珠还在家中,可此时也只能相见而不能团圆啊。
  公元852年春,蕙珠死后,李商隐三到永州。此次来李商隐似乎抱定了要与蕊娘携手白头,不再分离。可让他未曾想到的,上次与蕊娘见面后,舅子柳丹觉得李商隐薄情寡义,顿时恨起心头,料定李商隐可能还来,于是和姐姐商量,都改了姓名,隐匿起来,也就是说再也不想与李商隐见面了。
& && & 没有见着柳蕊娘,李商隐万念俱灰,几欲自尽,幸得他人苦苦相劝,留得完身。
  李商隐回到京城长安后,对蕊娘的思念更切了,转而想,悔不该当初对蕊娘的负心,如今落得个:“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每到这个时候心里都会悻悻然,尤其夜深人静,更觉得无处诉衷肠,不得已以诗寄情:
& && & 帘垂目半卷,枕冷被仍香。
  如何为相忆,魂梦过潇湘。
& && & 时光流转,转眼到了大中十二年,已经四十五岁的李商隐正隐居在郑州老家,这时候的李商隐真已经淡泊近于心死,有如“洗钵老僧临岸久,悔与沧浪有旧期”。是呀,想当年青春年少,本页曾经有过老时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想法。但是打从那一年离去后,李商隐再没能够回到永州。
& && & 今夜,朔风飕飕,一灯如豆,只有抚摸着昔日柳蕊娘弹奏过的锦瑟,不由觉得备感凄艾,冥冥灭灭中,写下一行又一行的诗句: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 & 没有想到,永州竟成了李商隐人生的最后驿站,郑州则是他人生的终点站。而“这最后的驿站,在李商隐昏暗的生命之终,如夜中一幅好锦缎,让他秉烛夜赏,赏着赏着,流下一行百感交集的眼泪,洇湿了江南”。
& && & 《爱莲说》119字,“出淤泥而不染”范传千古,其实好文不在字多,这就是例子。《爱莲说》出自于永州本土人氏周敦颐心手,周敦颐著述并不多,也不是什么文学家,但并不影响他在文学史、思想史上的地位。
& && & 古人惯以“岁寒四友”比喻人格,独周敦颐以莲比德,这就是周敦颐的高明之处。文中从“晋陶渊明独爱菊”到“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最后点破自己观点“予独爱莲”。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菊花,“花之隐逸者也”,爱“富贵”,明显的让人感觉是在追求一种世俗的名利;喜隐逸,一定是在逃避现实,推卸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而荷花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牡丹”,爱莲则完全高出了以上两种爱好的境界。周敦颐以荷花寓人,宣扬的也就是,一个人既不要回避恶浊的社会环境,又能保持高洁的人格魅力,这样的普世原则不仅在当时社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就哪怕是到了今天乃至将来,也应该为人所遵循。人的一生一世,总不能够完全地被物欲遮蔽了,还得有一片精神上的净土与乐园。
& && & 入教材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现在的教材有多种版本,辅导教材就更加形形色色,诸如元结的《述居》、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永州八记”中除了举例的两篇,有的也被选入过教材,今人的《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等等,我只采撷了其中几朵奇葩,让我们从教科书中看永州的倒影。
& && & 永州在教科书中,其实永州的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书。
泛读永州o大宋,我站在永州睇望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夜间成了大宋的皇帝,后又以“杯酒释兵权”巩固了自己的大宋江山。开封定都,宋朝国祚历经十八帝三百二十年,也可称得上“万世一系。
& && & 大宋之大,大在其三百二十年,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为之仰止的中州之国,据说当年宋朝人到高丽,“是宜高丽人迎绍之日,倾国耸观而欢呼嘉叹也!”,宋朝人到印尼爪哇、苏门答腊二岛,“中国贾人至者,待以宾馆,饮食丰洁。”……就连外族女人,也以怀上大宋人的种子而骄傲。
& && & “借种”之说可不是我在演义,那是有字据为证的,宋人周煇在《清波杂志》里写道:“倭国一舟飘泊在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妇女悉被发,遇中州人至,择端丽者以荐寝,名‘度种’”。在宋人洪皓的《松漠纪闻》也有记载:“回鹘自唐末浸微,本朝盛时,有入居秦川为熟户者。女未嫁者先与汉人通,有生数子年近三十始能配其种类。媒妁来议者,父母则曰,吾女尝与某人某人昵,以多为胜,风俗皆然。今亦有目微深而髯不虬者,盖与汉儿通而生也。”
& && & 大宋的首都开封,比叫长安更显“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一派开放繁荣的景象。可惜,再大的大宋,也难脱“曲尽人空去,风花雪月消”的命运。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当汉人张弘范率元兵大举进攻崖山,宋军覆没,丞相陆秀夫不得已以一句:“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背上七岁末帝赵昺跳海自沉,这一跳便也就结束了大宋的历史。
& && & 大宋一去七百余年,多少人和事,都掩埋在了历史的风尘中,而对那些与永州有瓜葛的人和事,却又不时在我的心底泛起,正道是:“向来情义比瓜葛,万事略不显町畦” 。不管你怎么说,他们都曾经在永州这块土地上生活过,“受施慎勿忘”,这也是永州人应该的气度。
& && & 北、南两宋,来者芸芸,至少有这些人让我记住:
& &北宋真宗天禧四年(公元1020)宰相寇准被贬为道州司马。
& &北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宰相丁谓由崖州内徙道州。
& &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周敦颐佐迁永州通判。
& &北宋元佑四年(公元1089)邢恕贬永州监仓。
& &北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范祖禹安置永州。
& &北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宰相范纯仁被贬为武安军节度副史,永州安置。
& &北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移苏轼于永州,赴永途中遇赦。
& &北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苏辙亦移永州,未至,又改移岳州。
& &北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著名诗人黄庭坚内徙永州,未闻命而去世。
& &北宋徽宗崇宁五年(公元1106)蔡京被谪居永州。
&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0)诗人陈与义“逾岭峤”途中,经停永州数日。
& &南宋高宗绍兴七年(公元1137)胡安国被贬为永州知府。
& &南宋高宗绍兴七年(公元1137)宰相张浚贬居永州。
& &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汪藻谪居永州,历时12年。
& &南宋高宗绍兴末至隆兴(公元1163)杨万里任零陵县丞。
& &南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宰相汤思退贬居永州。
& &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南宋诗人范成大出知静江府(今桂林市),途径祁阳、永州,有诗记事。
& &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右丞相赵汝愚被流放永州,死途中。
& &南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蔡元定谪居道州。
& && & 除寇准、张浚、汪藻、杨万里作详表,其他拈点滴记之,或略去。
& && & 寇准(公元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宋代公文避其讳,文书省“十”作“准”。19岁那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寇准赴汴梁会试,进士及第。因敢于直谏,被皇帝赏识,给了参知政事不小的职务。真宗即位后,又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还任过总理财政的任三司使。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是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并很快包围了瀛洲等大片土地,顿时朝野震惊,人心惶惶;危难时刻寇准站了出来,他力排众议力主真宗亲征,反对将首都南迁的畏缩行为。 & && & 幸得真宗还真听了寇准的建言,于是由皇帝亲自披挂上阵。当真宗仅才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军心一下子就稳定了,接着又射杀辽军先锋挞览,辽军在无完全胜算的情况下与大宋订立了“澶渊之盟”。 & && & 这时的寇准“颇矜其功”,景德二年,寇准升任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景德三年,因受王钦若等人的排挤,辞去相位,据说他受排挤的原因是他瞧不起王钦若这位南方人,而让王钦若大为光火。到了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六月,在时任宰相王旦的力荐下,寇准又才重回权力之巅,出任西府枢密正使。天禧三年(公元1017年)寇准干脆撇开王钦若重新回到了宰相的宝座。 & && & 入相不久的寇准便重用了丁谓,可令寇准想不到的是自己举贤任能却是在养虎为患。丁谓是被当朝公认的为人奸诈、趋炎附势的“五鬼”之一。一次寇准酒醉,胡须被汤羹玷污,丁谓不顾众目睽睽,帮寇准将胡须一根根地拭得干干净净,寇准实在看不下去了,才说了几句,可是就因为这几句令丁谓从此怀恨在心。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而小人报仇是“从早到晚等”,果然等丁谓谋得有利位置,便将寇准一脚踹开,自己做了宰相。 & && & 天禧四年(公元1020)七月,宋真宗把寇准贬为相州知州。八月,丁谓又擅作主张,将寇准徙为道州(今湖南道县)司马。据传,寇准到道州后,依然每天早朝,升堂理政,凡有来者,都予以热情待之。公务之余,便又手不释卷,潜心研读经、史、佛、道等方面的书籍,或与朋友小酌浅饮,达旦不睡。
& && & 但在寇准这种从容的背后我们还是看到了他失意后的茫然和惆怅,在《舂陵闻雁》中他就难掩这种情绪:
& &箫箫疏叶下长亭,云澹秋空一阁经。
& &惟有北人偏怅望,孤称读上倚楼听。
& && & 乾兴元年(公元1022)二月,宋真宗病危。寇准罢相之后,已糊涂到了难以想象的真宗,竟然不知道他一个月内将寇准三次贬黜,还问身边的侍臣道:“我为什么很久见不到寇准呢?”群臣畏惧丁谓势力,只能停在耳朵里,不敢漏半点口风,寇准对真宗的牵挂就一直蒙在鼓里。宋真宗临终时还谆谆嘱托:“唯独寇准、李迪可以托付大事。”丁谓听了这话,唯恐日后大局突变,现为首辅的李迪会将寇准引荐给新主。于是丁谓勾结刘皇后,在这年四月,再次贬寇准为雷州司户参军。
& && & 这时的寇准已经是年逾花甲,身处偏僻荒蛮他乡,心境自然更加恶劣,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寇准终于忧病交加卧倒在了病榻之上,是年九月不幸驾鹤西去。
& && & 寇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大阎王之一,在民间只是不及包拯名声更大,但他的“折节从学”、“寇准背鞋”、“寇准求教”、“寇准罢宴”等故事广为流传。殊不知寇准还是个“潮人”,先前说的丁谓“溜须”就出自他本身,后来引申出的“溜须拍马”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恐怕无人不知。 & && & 寇准还被人称为“无楼台相公”,时年有诗人这样评价他:“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无楼台相公”也就是这样叫开来的。据说寇准初掌相府大印时,还是十分“纨绔”,是后来一位侍妾改变了他。十分喜欢听歌的寇准,在一次遇到来到相府的歌女,歌女歌好人也好,令寇准心旌摇曳,一时兴起,就赏她一匹绫缎。没有想到,那小女子还一脸的不悦,可能是嫌少。
& && & 这时寇准身边有一个名叫茜桃侍妾看在眼里,因自己出身寒门,一匹绫缎显然不是小可,更是见不惯这寇准的撒手大方,便悄悄地写了一首小诗塞给寇准,这样写道:“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荧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 && & 寇准读罢此诗,内心深感惭愧,心想侍妾言之有理,之后就彻底改了挥霍无度的烂毛病。
& && & 寇准被贬谪道州仅四年,倒是能身负苍生饱暖大任,大兴水利,鼓励农耕,关心疾苦而深得道州人们拥戴。然而仅凭一己之力,终难能拯救民生于涂炭。道州依旧 “匪盗蜂起,民废耕织,野有饿殍,夜闻鬼哭”。
& && & 这时,加重了寇准对道州人的心债。尤其在有一天,当沿潇水河畔踱步,看一老翁正在垂钓,却又不像是钓鱼的样子,很是好奇,于是问老翁为何。老翁回答,为钓一具金鼎,老翁说只要出现金鼎,就能保太平。老翁的话深深刺痛了寇准,这可是朝政腐败而致,老百姓却如此善良,便由此痛下决心,并为了见证自己,寇准选择在老翁钓金鼎处建了一座阁楼,并题上“望太平”,聊表心怀。后来,寇准还真的上书朝庭,要求为道州百姓减轻赋税,不料惹恼了皇帝,不但未予恩准,反降一道圣谕,以寇准征课皇赋不力,再贬雷州,但他不知道的,这恶招正是刘皇后和丁谓一党的“杰作”,巴不得置寇准于死地。
& && & 道州人民并没有因为寇准为其改变税赋现状而怀恨,还是以感恩的心态,于宋真宗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将寇准所修的阁楼改名为“寇公楼”。
& && & 寇准也不吝啬,为道州留下了多首诗词,供今人怀想,其最有代表性的是《踏莎行 ·春暮》:
& && & 春意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暗淡连芳草。
& && & 说起南宋宰相张浚,只知道他是抗金派领袖,却很少人知道在历史上他的英名远远超过岳飞、韩世忠。用现在的话说,岳飞和韩世忠只是张浚的“下属”,张浚才是他们的“后台老板”。
& && & 张浚生于公元1097卒于公元1164年,字德远,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有人说,他是西汉留侯、唐朝开元时期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之后。
& && & 徽宗政和八年(公元1118)张浚及进士第,随后调山南府士曹参军。高宗建炎、绍兴年间,历任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知枢密院事,川陕宣抚处置使,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
& && & 张浚一生是紧扣南宋国运的一生。北宋末年,张浚才刚刚步入仕途担任太常薄其间,就碰到了张邦昌自立为帝的事,还不谙政治的张浚,竟然选择了逃避,一个人躲到太学中,闭门不仕。直到宋高宗赵构即位,张浚才立即乘马赶到了南京,出任殿中侍御史。
& && & 虽是年轻的张浚,实则为很深谋远虑的治国栋梁之才,他看到了“中原为天下的根本”,于是建言赵构“以图进取”,但当朝宰相们并没有买他的帐,反而以唇相讥。尤其张浚还看到了金兵不久一定会来犯的野心,要求有所防范。赵构还算是明白人,不仅没有随他人起舞,还任命张浚为御营使司参赞军事。
& && & 公元1129年,金兵果然进犯南方来了,赵构慌忙逃往钱塘,留下张浚节制宋军,组织抵御。这时,正好苗傅、刘正彦作乱,张浚就秘约韩世忠、吕颐浩、刘光世、张俊等所部兵马,大举包围乱军并加以击之,在重兵围困下,苗、刘之变宣告短命。
& && & 因平乱有功,张浚被赵构任命为知枢密院事,同时引入内殿,这时的高宗赵构还起了取用张浚做宰相的打算,张浚得知赶忙辞谢不说,还推说自己不才。
& && & 这的张浚却仍然愿意领军,报效国家。当金兵大举进攻江、淮时,张浚毫不含糊地整军御敌。这时的金兵元帅兀术正处在淮西,张浚恐怕他还会侵扰东南,就设计牵制他,并调集军队乘机收复永兴。金军看如此气势大为恐惧,急忙调兀术等由京西入援,于是宋金大战于富平。可惜的是宋将赵哲擅离部队,以至所部惊逃,溃不成军。张浚忍无可忍当即诛杀了赵哲,退保兴州。
& && & 公元1131年,金将乌鲁进攻和尚原,宋将吴玠据险还击,击败了金兵。兀术又合兵来攻,吴玠及其弟再度阻击,大败金兵,兀术仅以身免,急忙剪掉胡须逃脱了。
& && & 在用吴玠的问题上,有人却诋毁张浚,张浚被迫离任闲居。大敌当前,没有想到的还是赵构亲下手诏辩白他所受的诬陷,再次起用他为枢密院事。张浚受命后,当天就赶到长江边巡视军队。当时,兀术拥兵十万驻在扬州,约期渡江决战。可当兀术闻知张浚亲往临江,便吓得屁滚尿流,傍晚就逃之夭夭了。
& && &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张浚被赵构再次委以重任,当上宰相兼枢密院事职。随后即诏张浚负起了全面的抗金重任。绍兴六年正月,张浚视师荆襄;后又被召回朝奏事,准备北伐中原。
  绍兴七年八月,郦琼杀吕祉等,裹胁4万人叛变投向伪齐。九月,张浚受牵责以处置不当的理由而被罢相位、提举宫观,后贬居到永州。绍兴八年三月,秦桧任右相兼枢密使,主持降金求和事宜。绍兴九年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议大赦,张浚又才恢复提举宫观。二月,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抚大使。
& && & 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同月,授张浚检校太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闲差,次年封为和国公。绍兴十六年七月,张浚上奏备战抗金,奸相秦桧大怒,张浚这次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只保留文阶官特进,以提举宫观,贬往连州居住,绍兴二十年又移往永州居住。
& && & 绍兴二十五年十月,大奸臣秦桧死了。十二月,张浚没有想到自己还会被重新起用,并恢复了他的观文殿大学士职衔及和国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此前不久,张浚因母死需要守丧,于是奉柩归葬西川,在过达江陵时,他还不忘上奏请高宗备战抗金,这一举动却引起新任宰相、秦桧党羽汤思退等人的强烈不满,宋高宗也以“今复论兵,极为生事”处置。绍兴二十六年十月,张浚再次被贬居永州。
  绍兴三十一年正月,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准备的同时,也放宽了对张浚的限制。同年十月,在宋金战争即将打响之前,起用张浚任判潭州,十一月改为判建康府,可等到他十二月下旬到任时,“采石之战”早已结束,金帝完颜亮也已被部下杀死,两淮金军开始退兵。实际上宋金战争远没有结束,宋高宗只认得“终归于和”,所以并不重用主战的张浚。直到绍兴三十二年五月,又才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是年六月,高宗即退位,孝宗即位。
  隆兴元年(公元1163)的正月,算是幸运的是张浚升任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封魏国公。原以为换了新的皇帝,自己主战的想法得以贯彻,于是在四月,张浚便命李显忠、邵宏渊出兵北伐,因邵宏渊坐视不战,其子又率先逃窜,李显忠被迫退兵,宋军溃败,史称“符离之战”。
& && & 时局的变化其实更不利于张浚,秦桧党羽汤思退,于七月间被任命为右相兼枢密使,十二月,汤思退又升任为左相兼枢密使,张浚这才接替升任左相兼枢密使汤思退的位置,仍兼江淮东西路。隆兴二年(公元1164)三月,张浚奉诏视师淮上,他以为又是时机,马上部署抗金措施,却不到四月间即被召回朝,随后江淮都督府被罢,而且这时在太上皇宋高宗干预下,左相汤思退更加紧进行降金乞和行动,张浚看到抗金无望,即求致仕,孝宗干脆借此罢了他的相位,授给他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判福州。到了这份上,张浚仍坚持辞新命,恳求致仕,结果被改授醴泉观使闲差。同年的八月,张浚郁郁中大病不起,一命呜呼了。
& && & 有幸的是今天的永州还存有张浚故居,故居位于湖南永州市零陵区文星街38号,故居是为张浚贬谪永州时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而建。但有的人说,现存建筑民间传说为明朝天启年间(公元年)张浚后裔张皇后重建,时称文昌阁。后族人张勉又重修,更名为“勉园”。其为木质结构,硬山顶建筑。旧居内尚有水井一口,系张浚开凿,后人张勉学刻“紫岩仙井”于天启六年,水井至今不废,仍供百姓汲水享用。
& && & 就在这条街上还住过另外一位名人,这位名人就是被称为“理学泰斗”的张栻,零陵人称他为“文星”,张浚的长子。张栻四岁时便随父居这里,可以说他是和着永州的水长大的。他到了17岁时才离开这里到南岳师从胡宏,潜心钻研理学。后张栻主讲岳麓书院,并常邀请朱熹来书院讲授并与之切磋,他们间的交谊成为千古治学佳话。张栻后来与朱熹、吕祖谦三人被时人誉为“东南三贤”。人还称张栻为“文星”南轩夫子,后人为了纪念他,便把这条街命名为“文星街”。
& && & 张栻对永州怀有深情,从他的作品《游东山记》、《二使者游东山酒后寄诗走笔次韵》、《次日二使者出游晚凉有作》、《送零陵贾使君二首》等可以看出,这种深情伴随了他的一生。
& && & 不管历史上对张浚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总的功大于过。宋高宗的评价是:“有才而能办事者固不少,若孜孜为国,无如浚”,并与张浚子张南轩说:“朕与卿父,义则君臣,情同骨肉”
  朱熹亦作诗赞曰:忠贯日月,孝通神明,盛德源于生,奥学妙于心通。勋存王室,泽被生民,威镇四夷,名垂永世。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政治家杨万里评价张浚为再世诸葛亮,并称赞:三圣无多学,千年仅一翁。浚身兼文武全才,心传圣贤之绝学;出将入相,捐躯许国,忠义勋名,中兴第一。
& && & 汪藻出身仕宦之门,自幼性聪慧。饱读诗书。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进士及第,旋调任婺州推官,后升任江西提举学事。徽宗亲制“君臣庆会阁诗”,群臣依制而作。在进献的诗作中,汪藻的诗篇独具一格,他人所莫及,于是博得了“江左二宝,胡伸汪藻”之美誉。名重一时的汪藻随后升任著作佐郎,从此参与朝政。
& && & 然而,仕途并不如他想象的那么简单。汪藻与王黼同为翰林,但面合而心不合。王黼外美内空,汪藻戏言他为“花木瓜”。宣和二年(公元 1120年)王黼代蔡京执政,汪藻即被撂在一边,八年未得重用。公元1127年,高宗即位,王黼被查处,汪藻的仕途方得以转机。同年,召试中书舍人;转年,擢给事中,迁兵部侍郎,兼侍讲翰林学士。
& && & 汪藻擅长写四六文,南渡初诏令制诰均由他撰写。行文洞达激发, 多为时人传诵 , 被比作唐朝骈文大家陆贽。《皇太后告天下手书》、《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是其代表作。孙觌序其集时推重他为大手笔,说他“闳丽精深,杰然视天下”,汪藻所作制诰颇有名,有论者称其“文章淹雅,为南渡后词臣之冠。其隆佑太后手书《建炎德音》诸篇,感动人心,几于陆贽兴元之诏”。高宗也很是赏识,曾赏赐汪藻以白团扇,并亲书“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十字赐之。
& && & 不幸的,汪藻从政之时,正值国家动荡,民族争伐。尤其金兵南侵,北宋灭亡,南宋赵氏朝廷亦岌岌可危。汪藻身为朝廷命臣,对战和、用人等国家大事多有论奏。他曾上表,力劝主上听政。但总体上说,汪藻在对金战和方略上趋于保守,对金主张退让。晚年的汪藻更是命乖时蹇。因开罪权倾朝野的奸相秦桧,被论夺职,迁于永州。 & && & 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汪藻抱憾客死他乡。直到秦桧死后,才复职官其二子,诏赠端明殿学士。
& && & 汪藻的诗词创作颇丰,品位堪称上乘。汪藻与寓居德兴的著名文学家徐俯同为宋代江西诗派著名诗人。徐俯(公元1075— 1141),字师川,自号东湖居士,由洪都分宁(今江西修水县)迁居德兴。汪藻与徐俯相交甚密。而徐俯则系黄庭坚外甥,自幼能诗,颇为其舅父器重。或许是基于这种关系,徐、汪两人的早期诗歌创作均不免受黄庭坚影响,崇尚瘦硬风格,强调活法,其作品也自然打上江西诗派烙印。
& && & 汪藻的诗,后改学苏轼,风格清新,深醇雅健,格律精密。如早年成名之作《春日》,写得是句句传神。北游福建浦城浮盖山留下的 8首律、绝,状景抒情,也跃然纸上。而《次韵贾仲远还浮溪猥稿之计》,则表现了诗人对远离故乡的眷恋和对亲人怀想。
& && & 正由于身处多难之秋,加之多年宦海沉浮的历险,汪藻的诗作,南渡后感时伤乱之作又可能学习了杜甫,诗风凝重沉郁,更多的是对国事的关注,对时弊的抨击,以及诗人知恩图报而不得的怨屈和愤懑。如《郭永传》,《巳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古镜行》与《即事》等。《即事》中的名句“西窗一雨无人见,尽展芭蕉数尽心”,这里借物抒情,则表达了汪藻遭贬黜却仍渴望建功立业的心志。
& && & 汪藻的诗词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当是词作《点绛唇》,这首词一向被词家所赏识,且收入《词林观止》、《宋词三百首》等多种词集。词云:
&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骚首,梅影横窗瘦。
& &好个霜天,闲却传怀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 && & 当代词论家袁啸波在评说此词道:“本词于疏俊中见峭拔,愤激中显风趣,堪称别具一格的佳作”。
& && & 汪藻一生著述甚丰。有《浮溪集》 60卷行世,其中《浮溪集》 36卷:《浮溪文粹》 15卷收入《四库全书》,余大多散佚。
& && & 汪藻在永州谪居的12年里,也没有忘给永州留下一些精神财富,《游袁家渴、钴鉧潭并序》、《永州柳先生祠堂记》、《玩鸥亭记》、《谢永州再任宫祠表》都是这个时候写成的。
& && & 范纯仁,范仲淹次子,官至宰相。无人不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他父亲的写下的千古名句,其先天下后自己的思想彪炳千秋。虎父无犬子,范纯仁的游记文赋亦能寓情于景,极具富文彩,如“鸣鸡起遥墅,残月满空山”,“溪风消酒力,烟树入春愁”,“澄源不负当时意,清影犹涵昔日云”等。更重要的范纯仁也有父亲的血性,因上疏论吕大防不当窜岭南,落职,知随州,贬武安军节度副使,永州安置。在永州三年,尽管落得双目失明,依旧能够恬然处之。
& && &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生于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卒于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
& && & 杨万里家境清寒,祖上没有做过官的,是个居家读书的穷小子。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进士及第,这才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到宋光宗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辞官回家,整整四十年的仕宦生活,其中甘苦无数。
& && & 杨万里踏入仕途后,初授赣州司产,继调永州零陵丞。在永州时,他很崇敬力主抗金的宿臣名将张浚,而当时正值张浚谪居永州,可他“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张浚的教诲对杨万里持身名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杨万里因此将其读书之室命名曰“诚斋”,并终身奉浚为师,自号“诚斋”。
& && & 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有意恢复中原,张浚被起用为相,入相后,即推荐杨万里任临安府教授。杨因父丧,未赴,守服在家。服满,改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
  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杨万里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向朝廷上《千虑策》,在《千虑策》中,他极陈国家之利弊,力攻投降之非策。因而很得当时枢密虞允文、宰相陈俊卿的尝识,立即被推荐为国子博士,从此开始做起“京官”。
& && & 次年,孝宗要起用外戚张说担任签书枢密院事,这可是军国要职,侍讲张栻力争不可,并严词责问虞允文,”结果招致排挤,出守袁州。秉性刚直的杨万里“抗疏留栻”,并致书虞允文规以正理。留栻虽未成功,但他的精神被人们所称道,“公论伟之”。此后,杨万里迁太常博士,不久又升太常监丞,兼礼都右侍郎、转将作监。
  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他被任命出知漳州,后改为出知常州。六年(公元1179年),又任命他为提举广东常平茶监。任上,因“盗”沈师犯广东,杨万里率兵镇压,事后,他被提升为广东提点刑狱。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七月,因母病故去任,在家守服。十一年(公元1184年)冬初,服满,召还杭州,任吏部员外郎。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升郎中,因地震应诏上书,极论时政。认为宋金虽然处于休战“和好”之际,但朝廷却不能因此思想麻痹,高枕无忧,他提出了“有事于无事之时”的十点事项。
  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杨万里以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后又升为左司郎中兼侍读。”在侍读任上,他常讲《陆宣公奏议》等书,随事规警太子,故太子很敬重他。王淮为相时,问为相之道,答以人才为先;又问当今谁为人才?他即向朝廷推举了朱熹、袁枢等六十余人。淳熙十四年(公元1184年)夏旱成灾,杨万里应诏上书,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这一年,高宗卒。杨万里也因上疏力争张浚配享庙祀,得罪了孝宗,因而出知筠州。
  杨万里出知筠州后,于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八月,开始了他的《诚斋易传》的写作。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光宗即位,杨万里被召回任秘书监。绍熙改元(公元1190年),杨万里在秘书监任奉命为接伴使,兼实录院检讨官,去迎接金国使臣。
& && & 杨万里由杭州出发,远渡江淮,身临宋金边界,可以想象他此时的心情,一生都愿“心系凌云悲国志,舍身忘死义凛然”的他,又怎么能够甘为使臣,委屈媾和,留得家国残喘。 & & 中原父老莫空谈,& & 逢着王人诉不堪。& & 却是归鸿不能语,& & 一年一度到江南。 & && & 这正是杨万里悲愤交集的心情写照。 & && & 同年,因进孝宗《圣政》书,杨万里为进奉官,孝宗对他仍耿耿于怀,遂出为江东转运副使,经管淮西江东军马钱粮。
& && & 之后,朝廷议定要行铁钱于江南诸郡,杨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因此又触犯朝廷宰臣,被改知赣州。不赴,即辞官回乡,这大致是在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也从此结束了他的仕宦生涯。
  辞官后,杨万里在家潜心著述,继续从事《减斋易传》的写作,直到他死前的两年(公元1204年)才收笔告竣,历时十七载。此外,杨万里还写了一些诗作,编为《退休集》。
& && & 晚年,由于权奸韩侂胄当国用事,杨万里誓不出仕。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宁宗即位之后,曾两次召他进京赴任,他都托辞不往。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朝廷进他为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又升他为宝谟阁学士。是年卒,年八十三,赠光禄大夫,谥“文节”。
  据说杨万里之死,正是由于韩侂胃的专权日甚,杨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心重,凡是时政消息一概不敢告知。忽一日有族子自外而至,因不知其病情,“遽言侂胄用兵事”,杨万里失声痛哭,大书其罪:“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害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坟!”杨万里忧愤至极,笔落而逝!
  杨万里除了《诚斋易传》外,还有《诚帝集》,收集了他一生全部的诗文,共有一百三十三卷,今存4200余首。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
& &&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那些将相王臣或诗人们曾俯瞰的永州大地,曾照在诗人身上的月光,今天洒在了我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你们须臾之间的挥手与转身,那一缕温暖流向我们,永州因你们而精彩。
& && & 让我们举杯,为你们。
& &&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那就干杯吧,干杯!
金币:56189
永州名气很大啊
我们这个版里,有好几位湘南人士呢
好几位,可否有联络必要
金币:5979
回复 #3 的帖子
永州如影随形,一直也在我的口中心中。
有女友在那里,曾送有异蛇酒,好酒,好怀念。
金币:56189
湖南欧阳杏蓬 是网间著名写手
版主肖和君也是湖南人士,我不记得是否是湘南
湘南网友大部分在广深谋生
金币:3272
小河之水,悠悠闲闲,也像是平常人的日子,鲜见波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金正日开启“礼物政治”先河,在金正恩时代升级。成为金氏王朝权力和金钱不断运转的链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童趣的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