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分校第第八分校第八期学员名单

中国黄埔军校_百度百科
中国黄埔军校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 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然后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1946年之后中国国民党移交军队于国家后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到现在。
中国黄埔军校简介
黄埔军校(Whampoa Military Academy)
陆军军官学校(R.O.C. Military Academy)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灌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校长时的蒋中正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三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而昔日的黄埔军校旧址于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中国黄埔军校校史
1923年9月,孙中山派蒋中正,张太雷,沈定一三人组成“孙逸仙博士考察团”访问苏联,学习建军经验。日,孙中山命名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28日选定广州长洲岛上的原广东陆军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上建立军校。5月,任蒋中正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孙中山在开学典礼结束后,同蒋中正、何应钦、王柏龄合影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开始入学。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孙中山的训词后来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1925年2月,军校出师东征使用的校名为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以排斥共产党人在校内的黄埔军校及台湾陆军军官大学校徽地位。学校在当时集中了革命军中有才能的人。黄埔军校最初有许多从苏联来的教员,但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中正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破裂,所以这些苏联教员离开了。
1926年,根据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原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于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后,日,国民党中央先决定在两湖书院旧址设政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后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昌就读。12月,又决定将黄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来武昌就读,于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革命家宋绮云、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文学家谢冰莹,都是武汉分校毕业的。郭沫若曾任政治部教官等职。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分裂,于是在广州、武汉和南京分别出现了三所黄埔军校。在武汉,3月22日,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决定将武汉分校扩大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展讨蒋斗争。七一五政变后,黄埔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团长是由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同志兼任),成为后来广州起义主力,武汉军校便不复存在;在广州,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依然开办,1928年5月,由副校长李济深决定将学校改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校只剩下718人坚持至毕业,其余散往武汉、南京等地,称黄埔六期生。日,校长蒋中正以国民政府名义,改称学校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第七期学生毕业后,1930年9月,学校被要求停办;在南京,1927年底,由蒋中正决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誓反共。1928年3月,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明令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建国后的海军少将张学思,历史学家黄仁宇都是中央军校毕业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于1937年8月迁至成都。在抗日战争中成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各期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抗战结束后,实行军校改制,于1946年元旦后改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中正改任名誉校长,由关麟徵升任校长。
1947年,孙立人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决定在凤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直属成都本校,这便是通常所说的第十分校。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成都,学校停办,共办23期。蒋中正下令将台湾籍学生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运到台湾。1949年12月蒋中正及其所谓‘中华民国’政府迁居台湾台北市,其后1950年10月,黄埔军校在台湾台湾高雄县凤山市维武路1号以‘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的名称被重新建立,并续办第二十四期作为黄埔军校的继续,学校现占地面积173公顷。至2004年已办至七十三期,现任校长是陈良沛将军。另外中国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府迁台后二十二座在台复校的大陆大学之一。
中国黄埔军校旧址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埔军校旧址
所在 广东省广州市
分类 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时代 1924年-1927年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中国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民国13年(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创办了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为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而后更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迄今。因校址设于黄埔长洲岛,通称黄埔军校。军校在此办到第七期,1930年9月迁往南京,后又迁往成都和台湾。
中国黄埔军校选址
长洲岛位于珠江中央,四面环水,环境幽静。岛内筑有多处炮台,与鱼珠炮台、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难攻,便于学习与练武;由于当时滇、桂军阀盘踞广州,为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需选择交通不便,远离市区的地方;还有岛上有清陆军小学堂的校舍,略加修葺,即可使用,还可节省人力和资金。因此孙中山决定把军校设在长洲岛上。
中国黄埔军校大门
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在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
中国黄埔军校校本部
大门内正面有一幢走马楼,称为校本部。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全校自总理、校长、党代表之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机构总数约40个,还设有学员宿舍、饭堂、展览室等。但1938年在抗日战争中,遭日本战机炸毁。1996年5月初,广州市政府耗资2000多万重建,于同年11月12日落成。
中国黄埔军校旧址修复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1965年,做了一次较大修缮,基本恢复原貌。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1996年,广州市政府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6月16日奠基,11月12日落成,面积10600平方米,耗资2000余万元,复原了孙中山、廖仲恺、周恩来及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课室、师生的饭堂、寝室等,但由于赶工期而埋下了不少质量隐患。2005年,又投入1400多万元进行全面修缮,将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和“不赶工期”两大原则。
1995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被评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00年,又被评为广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现有军校正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建筑。
黄埔军校大门原貌黄埔军校大门风格非常朴实,中央上方横匾上“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是清末谭延闿所书。校门于1965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重新修建。在二门门口挂着一副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二门右侧墙壁上,挂着蒋中正手书的“亲爱精诚”校训。军校大门彩楼两旁原挂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住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命都来”。孙中山逝世后改为总理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黄埔军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军校创办时在原陆军小学堂祠堂式大门前面增建欧陆式大门。中山故居即“史迹陈列室”,原为清朝广东海关黄埔分关的旧址,称为学海楼。砖瓦混凝土混合结构两层,建筑面积805平方米,1950年重修。其中陈列有伴随聂荣臻数十年的皮箱、自己装了轮子的椅子、墨镜、墨盒,解放军中唯一外籍将军洪水使用过的手纺毛毯,抗日远征军名将郑洞国的私章等珍贵文物及不少校友的捐赠。
位于孙中山故居西的学生俱乐部是欧式红色建筑,礼堂讲台中央和两侧分别悬挂孙中山像、总理遗训、国民党党旗、中华民国国旗和林则徐焚鸦片、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犯天津、沙基惨案和攻打惠州四幅大型油画;礼堂悬挂廖仲恺、朱执信、史坚如等名人像。黄埔军校当年的“清党”便是在俱乐部举行。俱乐部西侧的游泳池原是小船坞改建。
东征烈士墓园坐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冈,是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为纪念因讨伐陈炯明等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的,安葬有国共两党516位烈士遗体,面积5万多平方米,1926年6月落成。墓园前有1928年修建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是一座凯旋门式建筑,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1936年在墓园正门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和码头,有小黄花岗之称。纪念坊后由墓道、墓冢、纪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构成长数百米的中轴线,墓冢东侧有蔡光举烈士墓,西侧有17位出身军校的将校墓。墓园于1984年修缮,1991年新建了“东征史迹陈列室”。北伐纪念碑矗立在长洲岛平岗,是一座高10米的花岗石碑,为纪念北伐阵亡的军校生建立的。由军校代校务何遂撰写的碑文“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淙淙;屹丰碑以万世兮,将以垂纪于无穷”。碑的正面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纪念碑”,碑座的东、西、北三面刻有北伐阵亡的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等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但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大部分共产党员阵亡者的名字未能刻记。
黄埔军校后山的八卦山顶建有孙总理纪念碑,碑顶塑有孙总理铜像。1928年孙总理纪念碑奠基,日落成,碑座高40米,孙中山先生铜像高达2.6米,重逾2000斤,是先生当年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资,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场铸造。碑的正面为“孙中山纪念碑”六个隶书大字,背面为总理像,东面为总理遗训,西面为总理开学训词。从山底到山顶的阶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装饰,表面镶有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
此外还有中山公园、仲恺公园、黄埔公园(又称中正公园)、济深公园;张之洞倡建的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中国海军的黄埔军港等景点。
中国黄埔军校孙中山故居
大门西侧有一幢2层砖木结构楼房,原是教职员宿舍,因民国6年(1917年)孙中山曾在此憩宿,孙中山逝世后,改建为总理纪念室;1984年又改为黄埔军校纪念馆,陈列黄埔军校校史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的照片。
中国黄埔军校孙中山纪念碑
民国17年(1928年)11月,在校园南面八桂山上建立孙中山纪念碑。1930年在纪念碑顶上竖立孙中山铜像。纪念碑的造型独具匠心,利用两边交叉而上的阶梯及铜像,构成“文”字,暗含了孙文的意思。碑座正面刻有军校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碑座底层7级,上层5级,中间隔有较长的平级将其截然分开。7级代表军校在此办了7期,5级则代表军校师生共参加了五次战役;也指军校在长洲岛办了7期,在外地办了5期,中国大陆共办了12期。纪念碑身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为胡汉民的笔迹。东面刻有孙中山弥留之际呼唤的七字“和平、奋斗、救中国”。碑身背面刻有总理像赞,是孙中山一生的写照。西面刻有总理训词,后来成为中华民国国歌。
孙中山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高2.6米,重逾2000斤,是先生当年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资,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场铸造。碑的正面为“孙中山纪念碑”六个隶书大字,背面为总理像,东面为总理遗训,西面为总理开学训词。从山底到山顶的阶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装饰,表面镶有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其铜像,与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山陵和澳门孙中山纪念馆的孙中山铜像一致。
在中国,一般的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但该纪念碑却坐南朝北,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
中国黄埔军校东征阵亡将士墓
在万松岭北麓,有东征阵亡将士墓。此墓1925年动工,次年落成。墓中埋葬了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阵亡的516名将士。墓的西边是十七将校墓,为一座仿巴黎凯旋门式建造的建筑,上书“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 纪功坊的后面是入伍生和学生墓群,东边是一座单人墓——蔡光举烈士墓。
中国黄埔军校北伐纪念碑
校园南面,有教思亭和北伐纪念碑。纪念碑高7米多,为纪念1929年北伐中阵亡的将士而建。
校园西南面,建有剧场式的俱乐部,其西侧设有游泳室。
中国黄埔军校园区历史
军校于日创办,1926年3月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8年5月更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同年9月又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0年9月迁往南京。 广州解放后,广州市政府和驻军修复了军校部分建筑。1962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对外开放,2000年评为广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国黄埔军校交通路线
1可到广州天河区乘43、210、227、292路车到玉蟹山站下,或在南方大厦乘水上巴士到鱼珠码头下,再换轮渡,票价1.5元,就可以到达军校码头;
2从广州动物园出发乘137路公共汽车至终点站新洲码头;从海珠区的赤岗乘座262路公共汽车至终点站新洲,从新洲码头坐船到军校码头即可
3外地来广州可从,广州火车站坐地铁2号线,到琶洲站(琶洲站是地铁2号线的倒数第二站)票价为5元,转137路或者262路(这两路公交站的名字也为琶洲站)票价为2元,到新洲码头换乘轮船到达,票价为1.5元,回程一样。
中国黄埔军校分校介绍
潮州分校 长沙分校 洛阳分校(中央军校第一分校) 武汉分校(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后迁移至湖南武冈) 江西分校(中央军校第三分校) 广州分校(中央军校第四分校) 昆明分校(中央军校第五分校) 南宁分校(中央军校第六分校) 西安分校(中央军校第七分校) 湖北分校(中央军校第八分校) 迪化(现在的乌鲁木齐)分校(中央军校第九分校) 凤山分校(中央军校第十分校)
中国黄埔军校广州地区的非正式分校
自黄埔军校创立后,曾最先在黄埔岛内设立平岗分校、蝴蝶岗分校、在广州市区内设立省分校。这些分校纯属移驻学生分区上课,并无专门的分校组织机构,实际上不是分校。
正式建立的分校,应该从1925年的潮州分校开始,继而在1926年-1927年间,在广西南宁、湖南长沙、湖北武汉增设分校,因地取名。
在民国14年3月,黄埔军校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攻克潮汕筹设潮州分校开始,截止到民国24年4月成都分校开学,黄埔军校所设立的分校有潮州分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南昌分校、南宁分校、洛阳分校、广州分校、成都分校八个分校。
抗战前的八所分校,并非开办后就一直办理,它们的历史任务结束后,则予以停办。
黄埔军校潮州分校
日开始正式招收学生。12月10日任命何应钦为分校校长兼教育长。日教育长改由邓演达担任。6月1日,第一期学员毕业。6月6日第二期学生入校。12月底期满毕业后该分校停办。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该校成立于日,以武昌两湖书院为校址,接受本校第五期政治科学员入校12月抵达武昌,并在本地招收新学员。
1927年7月分校结束。
1929年4月,再次于武汉建立分校,共教育第七、第八两期学员。其中第七期顺利毕业,第八期于1932年3月并入本校学习。该校于此时结束。
1936年1月复组该校。
黄埔军校洛阳分校
1933年12月成立,学员大多系东北军没受正规教育的军官,校址设汉中,分校主任为祝绍周。
黄埔军校长沙分校
1927年2月成立,校址长沙小吴门外教厂坪。校长石醉六,教育长余范传, 共产党员夏曦担任政治部主任,政治教官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或国民党左派。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讨伐唐生智,程潜进驻该分校,将部分分校学生迁往南京本校,其余学生于1928年5月毕业。毕业后该分校停办。
黄埔军校广州分校
该分校于1927年成立(原燕塘干部学校)。1931年改称广东军政学校。日改称广东分校。
黄埔军校广州南宁分校
该分校建立于1926年春。校长俞作柏,教育长萧越。第一期学生受训18个月,分步兵、工兵、炮兵3个科目。
中国黄埔军校抗日战争时期的分校
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一共设立了九所分校,原来的洛阳分校改名为第一分校。武汉分校早已停办,民国26年冬天在武昌南湖成立第二分校,后迁往湖南武岗。第三分校成立于江西瑞金。第四分校,原为广州分校改名。第五分校成立于昆明。第六分校成立于南宁,原为南宁分校。第七分校成立于西安。第八分校成立于湖北均县。第九分校成立于新疆迪化。
抗战期间的各地分校设备规模,均较扩大,西安的第七分校,尤为突出,各地青年学生在第七分校受训的,有25000多人,学员也有10000多人。其次是第四分校,青年学生受训为军官者有15000余人。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广大中国青年的爱国精神和为抗日救国牺牲奋斗的伟大表现。
抗战期间,长江以北的分校有第一、第七、第八、第九四个分校,第一分校训练毕业学生7385名,毕业学生(短期各班队学员)7413名。第七分校训练毕业学生25015名,毕业学员10927名。第八分校训练毕业学生2289名,毕业学员3442名。第九分校地处边疆,情况复杂,训练毕业学生1044名。
抗战期间,长江以南分校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五个分校,第二分校训练毕业学生15004名,毕业学员(短期各班队学员)9513名。第三分校训练毕业学生7430名,毕业学员5961名。第四分校训练毕业学生15373名,毕业学员5079名。第五分校训练毕业学生6540名,毕业学员2480名。第六分校训练毕业学生10813名,毕业学员7081名。
1938年洛阳分校改称中央军校第一分校,1941年分校主任由刘仲荻接任,后易钟彬,该分校自1938年起至1943年共毕业学员20471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原中央军校武汉分校,迁往湖南省武冈,改为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分校主任为李明灏。该分校从1938年至1944年共毕业学员23487人。
第三分校成立于江西瑞金。
广州分校于日改称广东分校,1938年1月改称中央军校第四分校。抗战爆发后该校多次迁移,最终以贵州独山为校址。分校主任韩汉英。该分校从1936年到1945年共毕业学员25212人。
日开学,学员为没受正规教育的军官,分校主任刘永祚。1938年改称中央军校第五分校,分校主任改由唐继麟担任,该分校从1935年到1946年共毕业学员8837人。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军事政治统一于中央,南宁分校遂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校址由南宁迁往桂林市郊外的李家村。
1944年9月桂柳会战爆发,军校被迫撤到宜山县怀远镇,后又迁往凌云县城。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撤销。
第七分校 校址设在天水,后易西安王曲,分校主任由胡宗南兼任。从1938年到1945年共毕业学员37317人。
校址湖北均县,后易房县,分校主任先后由徐祖诒、康泽担任。该分校从1939年到1943年共毕业学员6872人。
校址新疆迪化,分校主任宋希濂兼任。该分校从1942年到1947年共毕业学员950人。
中国黄埔军校抗战胜利后成立的分校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了本党政治利益在台湾设立了第十分校。校址台湾省高雄县凤山市,1947年,孙立人将军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其后决定在凤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建立凤山分校,直属成都本校。1949年底迁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国民党政府将台湾籍学生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运到台湾。之后凤山分校至2004年已办至七十三期,
中国黄埔军校机构设置
中国黄埔军校大陆时期机构设置
军校由六个部门组成:政治、教育、训练、管理、医学和补给。
军校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宪兵、政治等科
中国黄埔军校迁台时期教学单位
研究发展中心
通识教育中心
军事管理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黄埔军校重大事件
中国黄埔军校荣誉
黄埔军校(中国陆军军官学校)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以及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并称世界“四大军校”。 一说战前世界四大军校为美国西点、英国皇家、中国黄埔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中国黄埔军校沿革
1924年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於广州市长洲岛成立,通称黄埔军校。
1927年 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1928年 宁汉合流后,迁校至南京。
1937年 因抗日战争迁校至成都。
1946年 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1949年 ‘中华民国’政府迁台,1950年在高雄县凤山市复校。
1988年1月黄埔军校广州旧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大陆邮电部发行了纪念邮票1枚,面值20分,票面为黄埔军校大门全景。台湾的中华邮政亦发行邮票1枚,票面为黄埔军校大门全景与蒋中正校长头像。
日,台湾当局(‘中华民国’)“国防部长”李杰与前“行政院长”郝柏村参观“黄埔军校八十周年史迹展”。
日,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纪念日,由黄埔军校同学会、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共同编辑的《黄埔风云人物》专题邮品纪念册在北京首发,收入50余枚有关黄埔军校人物、历史事件的邮票。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园,来自台湾各地的万名黄埔军校校友举行盛大庆祝活动。
中国黄埔军校校训校歌
校训“亲爱精诚”是由蒋中正亲自拟选,孙中山在开学典礼时宣布的。校庆日定为每年的6月16日。
1924年制定的《陆军军官学校歌》: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黄埔军校校训——亲爱精诚
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1926年制定延用至今: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
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
预备作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
携着手,向前行。
路不远,莫要惊,
亲爱精诚,继续永守。
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陆军官校学生生活公约
身为陆军军官学校学生 坚持不说谎 不欺骗 不偷窃的荣誉信条 也不纵容他人违反 立志成为允文允武 术德兼备的军事领导人才 具备领导管理 解决问题 语文沟通 及持续学习四大能力 信守国家 责任 荣誉 牺牲 团结 勇气 自信的核心价值 发挥亲爱精诚校训 确定 我 是最好的认知 贯彻 尊师重道 存诚务实的要求
中国黄埔军校历任校长
第一任 1924年5月—1947年10月 蒋中正
第二任 1947年10月—1949年9月 关麟征
第三任 1949年9月— 1949年12月 张耀明
第四任 1950年8月—1954年8月 罗友伦
第五任 1954年9月—1957年3月 谢肇齐
第六任 1957年4月—1960年12月 徐汝诚
第七任 1961年1月—1965年3月 艾叆
第八任 1965年3月—1970年3月 张立夫
第九任 1970年4月—1973年2月 林初耀
第十任 1973年2月—1976年3月 秦祖熙
第十一任 1976年4月—1977年12月 言百谦
第十二任 1977年12月—1979年12月 许历农
第十三任 1979年12月—1981年6月 朱致远
第十四任 1981年7月—1983年6月 卢光义
第十五任 1983年7月—1985年6月 黄幸强
第十六任 1985年7月—1986年12月 黄耀羽
第十七任 1986年12月—1989年6月 汤元普
第十八任 1989年7月—1991年6月 胡家麒
第十九任 1991年7月—1993年9月 杨德智
第二十任 1993年9月—1996年7月 马登鹤
第廿一任 1996年7月—1997年7月 童兆阳
第廿二任 1997年7月—1998年1月 丁渝洲
第廿三任 1998年1月—2002年2月 张岳衡
第廿四任 2002年3月—2005年6月 杨国强
第廿五任 2005年7月—? 王根林
第廿六任 ?—至今 陈良沛
创办初期主要教职员
中国国民党
蒋中正:校长
廖仲恺:国民党代表
李宗仁:黄埔军校校务委员,南宁分校总负责人
陈诚:军校军事教官、校长办公厅特别官佐
李济深:教练部主任
邓演达:教练部副主任兼总队长;教育长;武汉分校代校长
王柏龄:教授部主任
戴季陶:政治部主任
邵元冲:政治部主任
林振雄:管理部主任
周骏彦:军需部主任
俞飞鹏:军需部副主任
宋荣昌:军医部主任
李其芳:军医部副主任
杜景祺:军医部主任
何应钦:战术总教官;教育长;潮汕分校校长兼教育长
胡谦:教育长
王柏龄:教育长
钱大钧:参谋处处长
石醉六:长沙分校分校校长
顾孟余、徐谦: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方鼎英:黄埔军校教育长、代理校长
张治中:武汉分校教育长,南京中央军校训练部主任、教育长
邵力子: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厅秘书长、政治部主任
程潜:黄埔军校校务委员,长沙分校校务委员会主任
中国共产党
叶剑英:教授部副主任
张申府:政治部副主任
周恩来:政治部主任
周佛海:政治部主任
包惠僧: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熊雄:政治部主任
聂荣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
鲁易:政治部秘书
恽代英:本部总政治教官;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夏曦:长沙分校政治部主任
项英: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阳翰笙:政治部秘书,中共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总支书记
陈毅: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中共武汉分校校党委书记
董必武: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陈潭秋: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李达: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总教官
许德珩:黄埔军校政治教官、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章伯钧: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郭沫若:政治部教官
瓦西里·布留赫尔(加伦将军):顾问团团长
契列班诺夫:军校总顾问
鲍罗廷:军校总顾问兼政治讲师
白礼别列夫:步兵顾问
嘉列里:炮兵顾问
互林:工兵顾问
喀扶觉夫:政治顾问
国民党指挥官(含起义将领)
杜聿明 胡宗南 张灵甫 郑洞国 宋希濂 毛人凤 关麟征 贺衷寒 邓文仪 李仙洲 李默庵 陈明仁 康泽 郑介民 李延年 李弥 胡琏 唐生明 俞济时 黄维 戴笠 郝柏村 蒋仲苓 王升 黄珍吾 彭孟缉 桂永清 谢晋元 范汉杰 邱清泉 蔡文治 李桂丹 廖耀湘 郑作民 刘璠 王竣 黄翔 曾泽生 徐会之 赵子立 陈颐鼎 李以劻 肖赞育 戴安澜 萧作霖 唐生智 林伟俦 吕旃蒙 覃异之 贾伯涛 胡靖安 郑庭笈 陈修和 文强 杨伯涛 侯镜如 王耀武
共产党指挥官
左权 陈赓 周逸群 萧克 徐向前 林彪 蒋先云 刘志丹 罗瑞卿 周士第 王尔琢 王良 陶铸 许光达 陈伯钧 宋时轮 杨至成 郭天民 陈奇涵 聂荣臻 陈浩 陶铸 程子华 廖运周 张学思 冯达飞 蔡申熙 曾中生 许继慎 赵一曼 赵尚志 宣侠父 阮山(越南籍) 李运昌 段德昌 阎揆要 郭化若 陈毅安 王诤 谭希林 彭明治 曹渊 唐天际 张宗逊 刘畴西 卢德铭 李之龙 张子清 余洒度 徐彦刚 曾士峨 朱云卿 陈东日 曹福昌 邓萍 贺国中
黄埔军校同学会
青年军人联合会时期
黄埔军校于一九二四年六月十六日正式开学。同年八月左右,黄埔一期的共产党员学生蒋先云与在粤的粤、桂、湘、滇各军军校的学生联系,酝酿“青年军人联合会”的组织,并向黄埔军校建议成立这个组织,意在以革命的黄埔学生,影响各军官学校的学生,以免成为各军在广东争夺地盘,各霸一方的罪恶工具。此建议,不仅为全体黄埔同学所赞同,并得到校长蒋中正的特许。蒋曾亲笔写了一篇发起这个组织的序言,说明成立青年军人联合会的革命意义。十月,青年军人联合会的组织已基本建立,加之黄埔二期共产党员学生周逸群、王一飞的积极活动,在大多数的青年军人中,树立了相当的威信。一九二五年一月间,就发展到了相当人数,成为较有力量的组织,能在广东的青年军人中起着领导作用了。
随之于二月一日上午,在广东大学召开青年军人联合会成立大会,会员约两千人,出席大会并讲话的国民党要员有:廖仲恺、胡汉民、邹鲁等。会后参加游行人数达五千人,旗帜蔽空,整齐严肃,实为从来未有,市民观看者,途为之塞,可谓盛况空前。
孙文主义学会时期
原由起于坚持反共的国民党元老,谢持()四川富顺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3年3月末宋教仁被刺后,谢至北京,谋炸袁世凯,事泄被捕,获释后避往日本。1917年起先后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代理秘书长、国民党特委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等职。
黄埔军校开学时,国民党元老谢持由上海来到广州,极力拉拢教授部王柏龄等以及学生贺衷寒、潘佑强、冷欣等。并煽动说:“共产党名虽与国民党合作,其实是想乘机篡夺国民党的党权,一朝得逞,所有国民党员,尤其是黄埔同学中的国民党员,将受到无情的迫害,而无立足的余地”等等,激起了上述诸人对共产党员同学的仇视。后耒又感到蒋先云、周逸群等在校内公开散发《向导》和宣传共产主义的刊物,而他们又是青年军人联合会的核心分子。就断定这是一个发展共产党组织的据点,从而决定采取以组织对付组织的行动。
1925年4月孙文主义学会成立后,经常与共产党员同学发生为主义之争论,矛盾不断升级,其最为突出的是在广州中山大学内互欧事件,彼此都受了伤。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孙文主义学会在黄埔军校形成了两个对立的组织,在师生中两种思想和势力的内部斗争越演越烈。
黄埔同学会时期
一九二六年,蒋中正于中山舰事变之后,除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限制共产党的办法,和把在军队中任党政工作的共产党员一律清除出去之外,并以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孙文主义学会有违亲爱精诚的校训,破坏整个同学的团结,下令一律撤销。决定成立黄埔同学会(是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同学会的简称)的组织,并派蒋先云、冷欣、贾伯涛、杨引之、余洒渡、曾扩情等为筹备员。五月中旬,在广州中山大学体育场召开成立大会,蒋中正任黄埔同学会会长,秘书曾扩情,监察干事胡静安,组织科长杨引之,宣传科长余洒渡,总务科长李默庵。
黄埔同学会规定,凡属黄埔军校学生,均为当然会员,由同学会负责登记考核之责。凡毕业同学的任免和升迁调补等等,均须根据同学会的登记考核耒决定。无论毕业与未毕业的同学,均须在同学会的监督指挥之下,效忠于国民党,奉行三民主义,绝对服从校长领导,不得有任其他的组织活动,尢其不准从事共产主义的宣传,如有违反应受严厉的处分,或以叛逆论处。这表明同学会不仅对所有同学有任用罢免之权,而且操有生杀予夺之权。
建国后的黄埔军校同学会
1983年在中共中央与邓小平的亲切关怀下,决定重新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日,黄埔军校同学会在纪念母校60周年华诞之日宣告成立。李先念、徐向前、乌兰夫、习仲勋、杨静仁等领导同志出席了成立大会。
当年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叶剑英元帅在贺词中祝愿广大同学“发扬黄埔精神,致力振兴中华”。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和聂荣臻元帅为大会题词。徐向前元帅在贺词中深盼校友、同仁“切记中山先生教导,发扬黄埔精神,惟发国家统一、民族强盛为己任,抛嫌释怨,携手合作,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贡献余力,为中国革命和自己的历史增光添彩”。明确的指示和谆谆教诲都充分体现了他们对海内外黄埔同学的真挚爱护和殷切期望。
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徐向前、聂荣臻二位元帅亲自领导黄埔军校同学会发展前进,并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1990春节,两位元帅发表谈话指出:“和平奋斗,统一祖国,是黄埔师生历史使命”,“深切期望海峡两岸和旅居海外师生,焕发爱国、革命精神,同心戮力,为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恪尽职责”。
过去20多年中,无论是黄埔的重大活动,还是重要接待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心。1986年11月理事扩大会议期间,胡耀邦、彭真、万里、习仲勋、杨尚昆、胡启立、杨得志、余秋里、王震、杨静仁等同志曾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与会全体同志,1990年5月,邓小平会见发从台湾来访的黄埔一期同学邓文仪,1991年4月,江泽民会见了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谒陵访问团,1994年,当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10周年之际,江泽民、刘华清亲笔题词,李鹏、李瑞环、胡锦涛等参加了纪念活动。这都体现了中央对黄埔军校师生及其同学会的重视。
黄埔同学会的会员包括:1924年后在黄埔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及其分校的学生;在大陆办的1至23期的中央军校学生;在台湾办的24期以后各期中央军校学生;冠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各种训练班的学生。符合上述规定的黄埔同学,自愿申请,经理事会同意,均可为会员。
首任会长徐向前,顾问聂荣臻。第二任会长侯镜如,第三任会长李默庵,现任会长为李运昌。
中国黄埔军校陈宇作品《中国黄埔军校》
中国黄埔军校基本信息
 作者:陈宇
·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页码:647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3月
·条形码: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中国黄埔军校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历史。对黄埔军校的创立、发展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做了比较、真实的记叙。描写了军校的风云岁月和黄埔将帅曲折传奇的人生经历。本书探讨了该校之所以闻名世界的教学方法和成功奥妙,对黄埔精神进行了解析。书中黄埔一期生访谈录及对考评,是作者独家采访史料;插图400余幅,有些照片是作者实地拍摄,首次发表;除附录外,将有关图表穿插于本书各章节中,加强了资料检索效能,可方便、简捷地查阅早期黄埔军校史的一些基本数据,了解其沿革和概貌。
中国黄埔军校作者简介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军事思想专业导师,大校。曾供职于连、团、师、大军区机关、军委办公厅各级单位,数次参加南疆边境作战行动。首届全军历史系本科毕业生,首批中国军事科学学会会员,《军事历史》杂志主编。在南京完成4年大学学业,毕业实习在广州撰写黄捕军校校园内工作生活又长达5年,访问各地黄埔生600余人,积累了广州、南京、成都三地黄埔军校的丰富史料。发表有关黄埔军校史文章50余篇,1993年出版《黄埔军校在大陆最后一期》等专著。
中国黄埔军校目录
序章 黄埔军校总览
国共合作的广州时期
国民党一党独办军校的南京时期
在大陆时间最长的成都时期
“庙堂尚在,神已走远”的台湾时期
第一章 草创纪事
孙中山决心“以俄为师”办军校
军校筹建工作“头三脚”
第一期黄埔生开考
第二章 黄埔先驱
孙中山五上黄埔岛
“黄埔慈母”廖仲恺
蒋介石黄埔岛上“登高立马”
黄埔英杰周恩来
黄埔青春岁月
第三章 机构组织名录
军校行政机构
佼内国共两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人在军校中的堂堂阵容
第四章 政治教育开先河
课堂开在当代思想潮流峰巅上
以俄为师,以争主义之胜利
兼容并包,生动活泼
校内中共政工组织
成绩斐然,军校史鉴
第五章 军事教育的特点
学科和术科急用先学
在实战中锻炼成长
独特的“军人魂”佩剑精神教育
学生“人才链”的良性循环
第六章 黄埔军校各地分校
遍地开花结果的12所分校
黄埔军校各分校一览表
第七章 中国20世纪女兵始涌黄埔潮
黄埔军校招收女生大争论
成立女生队——武汉分校的创举
巾帼英雄,千古流芳
第八章 校军东征北伐
校军的组成
第一次东征
平定“杨、刘叛乱”
第二次东征
北伐前锋和主力
第九章 军校党争
“宣侠父事件”初显党争征兆
“两会”的斗争与解散
“中山舰事件”
黄埔岛上的“清党”杀戮
始于军校的“党争”延续
第十章 军神将星
出身于黄埔的解放军将领
国民党将领与“黄埔系”
第十一章 校刊《中国军人》述评
办刊宗旨和出刊概况
主要宣传内容和办刊特色
独创性地阐述了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论观点
第十二章 考辨毕业证书
结缘黄埔,由考辨毕业证书开始
不同样式的第1期毕业证书
黄埔一期老人回忆毕业证书
毕业证书解疑
第十三章 解析黄埔精神
众说“黄埔精神”
黄埔精神的内涵真谛
黄埔精神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第十四章 拜访黄埔一期毕业生
勋章 铸太行——祭左权将军
热血沸腾的黄埔军校生活——访黄埔一期毕业生侯又生
“八一”军旗上有他一缕耀眼的金丝——访黄埔一期毕业生、南昌起义中的团长廖运泽
侍从参谋谈北伐前后的蒋介石——访黄埔一期毕业生苏文钦
黄埔一期学生将帅名录
黄埔一期“特别人物”
第十五章 世纪黄埔激情
遥忆抗战烽火年代
祖国尚未统一,同学仍需努力
悠悠黄埔情
第十六章 寻踪黄埔岛
军校大门——黄埔军校的图腾标志
校本部——黄埔岛腹地和军校中心
孙中山故居——最早对外开放的重要景点
孙中山铜像传奇——“文”字丰碑屹立黄埔岛
景色宜人的中正、仲恺、济深公园
俱乐部——军校文化中心
与珠江海水共潮生的军校游泳池
东征烈士墓园——黄埔先烈安魂处
建立在全岛制高点上的北伐纪念碑
袖海亭——驶上陆地的“中山舰”
著名的船舶修造地——柯拜船坞
咽喉要道上的长洲炮台遗址
四通八达的大路小道
黄埔军校同学录(第1期-第4期)
黄埔军校大事记()
世界著名军校简介
.中国黄埔军校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埔军校分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