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时,因产热增加,所以经皮肤很热所散失的...

“寒冷时,经过皮肤所散的热少于高温环境”这个说法为什么错误?
虽然说在外环境温度降低的情况下,机体要减少散热,从而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收缩后,比血管舒张时(指同一环境温度下)散热少.但这时外环境温度低,通过皮肤直接散热要容易的多,这时人感觉到冷就是散热速度快,散热多的表现.在高温条件下,虽然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但随外环境温度的升高,由血管直接散失的热会愈来愈少.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我觉得天气与汗毛孔有关!
寒冷时,经过皮肤所散的热少于高温环境寒冷的时候 外界的温度比身体的温度要低很多 自然界要维持温度的平衡 所以人体要放出热量来给外界 因此放出的热量很多高温环境 外界的温度相对于寒冷的时候要高 因此放出的热量要少一些
如果这样的话,人会的感觉会认为冬天比夏天还热。。。。你觉得冷就是因为散热太快,皮肤表面的温度太低了。
因为温差,寒冷时温差大,所以散热快
我是生物老师.反证法:体温的恒定在于产热与散平衡.试想冬天人的产热是增加的,那么如果散热不增多,人的体温会上升的.
能这么证明么?产热增加的原因在于抵御寒冷,散热增多是前提,倒置过来证明散热多少可以么?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散热快这个前提凭什么冬天产热就增加?其实毛孔与毛细血管的收缩的确是防御寒冷的一种方式,寒冷状态下的皮肤确实在尽自己的能力减少热量的流失,但是相较于夏天还是流失了更多的热量。...
这个得要有对比的说的~没有对比这样说是不严谨的~
由皮肤所散失的热量是由温差决定的~
人体皮肤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差冬季比夏季大,散热速率快,故在相同时间内冬季散热量比夏季多
“寒冷时,经过皮肤所散的热少于高温环境。”这种说法很显然是错误的。因为经过皮肤散发热量的主要方式就是热传递,在高温环境下人体温度和外界环境温度相差不大,因此经过皮肤以热传递方式的散热是不多的,更多的是通过汗液蒸发带走热量来进行散热。而寒冷时人体的温度与外界差距很大,因此经过皮肤以热传递方式散失的热量就会很多,相反这时候人体分泌的汗液会大大减少,热量大多数都是通过热传递散失。<b...
寒冷时是低温刺激下丘脑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是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但由于皮肤和外界环境之间主要通过温差实现热传递,所以即使减少了散热,还是要高于高温环境下的散热注:LZ可能把皮肤温度和体内温度弄混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高温环境和低温环境下,皮肤温度更接近外界温度,而非体内相对恒定的37度...
人是恒温动物,在冬天需要产生大量的热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冬天外界的温度低,外界与体内的温差就很大.根据物理学定律温差越大,热的传递就越快.所以在冬天通过皮肤散失的热量就变的非常多.
扫描下载二维码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江苏省南通市学年高二生物上册期中试题.doc4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江苏省南通市学年高二生物上册期中试题.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曲塘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选修)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选项,不属于实现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途径的是 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
B.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
C.细胞不断地进行无氧呼吸
D.肝脏储存的肝糖原在血糖浓度下降时可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入血液,以恢复血糖浓度
2.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液体①中含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2等物质
C.长期营养不良会使②中液体减少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的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3.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B.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
C.感受器由感觉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
D.效应器由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
4.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如图是人体内的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该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1是突触间隙,2释放的递质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B.2是胞体膜,3是轴突膜或树突膜
C.由于2与3之间存在着电位差,因而兴奋可以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外一个神经元
D.兴奋的传递方向是从2所在的神经元传向3所在的神经元
5.用一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问用生理盐水浸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②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在①、②、③三点分别给予适宜的刺激,下列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寒冷时因产热增多,皮肤散热多于高温时。为什么错?寒冷时,代谢增强?寒冷时,散失的热有无意义?_百度知道
寒冷时因产热增多,皮肤散热多于高温时。为什么错?寒冷时,代谢增强?寒冷时,散失的热有无意义?
提问者采纳
能不能详细点,这样不好回答
这是三个问题题。寒冷时,因产热增多,皮肤散热多于高温时。
这是三个问题。【寒冷时,因产热增多,皮肤散热多于高温时皮肤散热(为什么是错的?)】【寒冷时,人体散失的热量有无意义?】【寒冷时,人体代谢是否增强?】谢谢!
先后关系错了。应该是:因皮肤散热多于高温时皮肤散热,产热增多。有,寒冷与散热和产热的相对量决定寒冷时散热增加,但体温不变,为了使产热增加,人体代谢增强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年高二上生物期末试题(带答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年高二上生物期末试题(带答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年高二上生物期末试题(带答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章来源 莲山课件 w w w.5 Y Kj.Co M &一、单项:(每小题1分,共40分)1.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B.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很强,即使外界环境剧变,人体总能保持稳态的平衡2.右图是人体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 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错误的是A.②可以进人A、C、D&&&& B.O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③
C.尿素不属于①的成分&&&&& 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3.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B.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丙酮酸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4.下列关于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说法正确的是A.体液调节即激素调节&&&& B.跳水运动员一刹那做出精美复杂的动作是由于神经调节的结果C.体液调节的途径是血液的运输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5. 下列有关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寒冷时,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属于分级调节,但不属于反馈调节②生长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③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④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来促进排卵。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下列有关酿脓链球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含有DNA或RNA,其中贮存着它的遗传信息&B .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 可导致自身免疫病C.侵入心脏瓣膜引起化脓性炎症,导致风湿性心脏病D.含有核膜和染色体等结构7.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胰岛素促进④、⑤、⑥等过程&& B.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过多可能会导致糖尿病C.胰 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D.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8.右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在①受到刺激,该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C.图中②的结构决定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D.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9.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时维持体温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A.寒冷时,酶活性自然增强,因而代谢加快,产热增加B.寒冷时,因产热增加,所以经皮肤所散失的热多于高温环境C.寒冷时,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与多种激素分泌增加有关D.寒冷时,经皮肤所散失的热是对生命活动无意义的热量10.下列有关淋巴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B.B细胞和T细胞都是由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成C.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D.B细胞和T细胞的细胞核基因都相同,但它们的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是不同的11.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在S处给予刺激,则在A处可测知有兴奋存在&B.线粒体在D和B分布最多&C.兴奋在A→B的传导速度等于D→E的传导速度&D.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电流传导12.下列有关免疫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皮肤对各种病原体的屏障作用、白细胞吞噬病菌、溶菌酶对病原菌的溶解作用以及有些人对花粉过敏身上出现红色丘疹等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C.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B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过程为效应阶段&&&&&&&&&&&&&&&&&&& D.只要接触过一次某种抗原,记忆细胞就能长期记住该抗原的特征13.下列有关免疫学中抗原抗体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抗体只能由效应B细胞产生B.抗体可作用于细胞外和细胞内的抗原C.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分布的部位是不同的&D.抗原决定簇暴露是抗原被识别的前提&依据上表数据,分析下列哪种情况最可能造成水分进出的失衡A.剧烈运动:当b+c>b'时&&&&&&&&&&& B.急性肠炎:当b+c>b'C.发高烧:当b+c=b'时&&&&&&&&&&&&& D.正常状态:当b+c=b'时15.下列各种疾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如果人在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就会引起侏儒症B.过敏反应和风湿性心脏病都属于自身免疫反应C.艾滋病是由于HIV破坏T细胞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而引起的D.血糖含量低于45mg/dl时,机体出现昏迷等现象的原因是骨骼肌得不到血糖供应16. 若甲、乙两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则以下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细胞2、细胞4依靠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识别信息B.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快C.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作用于细胞2的是甲状腺细胞D.人体内水分的平衡与乙图所示的调节有关,也与甲图所示的调节有关17.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Na+来自饮食,主要通过汗腺排出B.K+排出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不排,不吃不排C.寒冷环境中人体内多余的水分只从肾、肺D.调节水盐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18. 某些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些麻醉剂后,痛觉消失了,而其他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A.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递质传递&& B.不同的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不同C.所有的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相同&& D.麻醉剂作用于大脑皮层,使痛觉中枢失去功能19. 激素、二氧化碳、组织胺都可对动物生理活动进行调节,其调节过程中最根本的相同点是&&&&&&&&&&&&&&&&&&&&&&&&&&&&&&&&&&&&&&&&&&&&&&&&&&&&&&&&&&&&& A. 都是化学物质&&&&&&&&&&&&&&&&&&& B. 都是细胞产生的C. 都通过体液的传送&&&&&&&&&&&&&&& D. 都能促进机体的生理活动20.某同学发现一株花色奇特的杜鹃花,于是采摘了部分枝条,打算用扦插的方式进行&&& 繁殖。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采摘的枝条中,芽较多的较嫩枝条相对来说更容易生根&&& B.生长素促进生根效果与生长素处理枝条的时间长短成正比&&& C.生长素类似物有一定的毒性,实验结束后应妥善处理废液&&& D.可发现两个不同的生长素浓度,促进根生长的效果相同2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作用及其应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成熟细胞比幼嫩细胞对生长素更为敏感&&& B.顶端优势能够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适宜茎生长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往往抑制根的生长&&& D.可利用生长素类似物防止落花落 果22. 如右图,若茎的a侧生长素浓度在B点以下的浓度范围内,下列对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描述较为准确的一项是A.在BD范围内&&&&&&&&&&& B.在OA范围内 C.在BC范围内&&&&&&&&&&& D.在BA范围内23.下列各组植物激素中,其生理作用都是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是A.高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 B.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C.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 D.低浓度的生长素和脱落酸24.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等种植业中已较多应用,下列说法肯定错误的是&A.用高浓度的α―萘乙酸在适当的时期处理核桃可提高产量&B.一定浓度的2,4―D可促进插条生根&C.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使其纤维长度明显增加&D.用乙烯利催熟香蕉不会明显影响香蕉品质25.摘除大 白鼠的胰腺,将胰腺的一部分再植入大白鼠的皮下,该动物未出现糖尿病的症状;一段时间后,将皮下的移植物(胰腺组织)除去,该大白鼠立即表现出血糖浓度升高,并出现了糖尿病症状;随后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该大白鼠血糖水平恢复正常,且糖尿病症状消失。该实验不能说明A.胰岛素能降血糖浓度&&&&&&&&&&&&&&& B.胰岛素的产生与胰腺有关C.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 D.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26.右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的理解有误差的是&&&&&&& &A.B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比A多&B.若M表示各营养级所含的能量,当MA&5MB时,生态系统将会崩溃&C.B摄入的能量即为B的同化量xkb1&D.A的能量大于B、C、D之和27.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 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28.右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图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A.从能量流动的特点来看,E捕食生物B和C最为经济B.生物G是一种杂食性动物,它占有四种不同的营养级C.生物H占有三种不同的营养级,它的数量较其他生物更为稳定D.如果环境中有汞污染,则通过富集作用可导致生物H体内汞的浓度最高2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30.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B.干早区域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强C.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D.种群密度是限制干早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31.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一 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到第二营养级&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32.农业科技人员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在1公顷范围内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又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A.草原上鼠与牛、羊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B.这种随机选定区域进行调查的方法称为样方法&C.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公顷,必须积极防治&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则是不准确的33.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34.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B.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的C.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而消失3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 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36.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不能用地上部分的数量作为种群密度B.不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7.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38.右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1和2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C.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D.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39.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由科技含量较低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虽然产量大大提高,但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我国政府正大力推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农业。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农业系统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越少B.生态农业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现代农业的高C.生态农业系统设计的指导原则是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D.生态农业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突出40.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保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是指对珍稀濒危物种要严格保护,禁止猎杀和采伐&D.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是指建立自然保护区二、非:(共60分)1.请根据免疫基本原理回答下列问题:(1)能正确表示病毒或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①表示第一次感染,②表示第二次感染)(&&& )(2)根据病毒入侵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规律,为提高人体对病毒的免疫能力,应采取的措施是向人体注射(&&& )A.灭活抗原&&&&&& B.抗体&&&&&&&& C.抗生素&&&&&&&&& D.抗病毒药物(3)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依靠细胞膜表面的&&&&&&&&&&& 识别抗原。(4)机体合成的数百万种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是由于抗体分子结构中的&&&&& __ 不同。2.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位“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 &&&&&&&&&&&&&&&&&&&&&&&&&&&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 曲线。(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 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 &&&&&&& 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4) 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 。3. 右图示哺乳动物(或人体)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1)若图中所示腺体为睾丸,睾丸分泌的睾丸酮(雄性激素)&&&&& 具有增强蛋白质合成、促进肌肉发育和骨骼生长,使体内&&&&& 贮存的脂肪减少等作用。个别男性运动员长期用睾丸酮,&则④⑤所示作用会&&&&&&&&& 。可以预测,对其性腺造成&的危害是&&&&&&&&&&&&&&&&&&&&&&&&&&&&&&&&&&&& 。& (2)若图中所示腺体为甲状腺,大脑感觉到寒冷刺激,则通过如图①②所示的调节过程,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浓度&&& &&&&&&& ;通过③过程,机体的&&&&&&& 增加,抵御了寒冷,适应了环境。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我国政府在碘贫乏地区强制推广加碘食盐,有效地预防了&&&&&&&& 患儿的出生。& (3)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在调节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为&&&&&&&&&&&& 作用。4. 合理利用水域资源,某调 查小组对一个开放性水库生态系统进行初步调查 ,部分数据如下表:进水口浮游藻类数量&出水口浮游藻类数量&水库淤泥真菌、细菌数量年均:1.93mg (干重)/L ,&年均:1.02mg (干重)/L ,&10 13~1015个/m2(1)浮游藻类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它处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 。(2)浮游藻类数量少能从一个方面反映水质状况好。调查数据分析表明:该水体具有一定的&&&&&&&&&&&&&&&&&&& 能力。(3)浮游藻类所需的矿质营养可来自细苗、直菌等生物的&&&&&&&&&&&&&&&&&&&&&&&&&& ,生活在水库淤泥中的细菌新陈代谢类型主要为&&&&&&&&&&&&&&&&&&&&&&&&&&& 。(4)该水库对游人开放一段时间后,检测发现水体已被氮、磷污染。为确定污染源是否来自游人,应检测&&&&&&&&&&&&&&&&&&&&& 处浮游藻类的种类和数量。5.为了验证某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并回答下列问题:实验材料:具2片真叶且长势相同的该品种大豆幼苗若干、完全培养液、蒸馏水、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喷壶等。(1)实验步骤:①将上述大豆幼苗平均分成A、B两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分别置于等量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②用喷壶分 别将&&&&&&&&& 和&&&&&&&&& 喷洒在A、B两组幼苗上。③将两组苗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的&&&&&&&& 。(2)预 测实验结果:&&&&&&&&&&&&&&&&&&&&&&&&&&&&&&&&&&&&&&&&&&&&&&&&&&&&& 。(3)上述实验中,如果A、B两组各选用1株幼苗进行实验,是否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为什么?&&&&&&&&&&&&&&&&&&&&&&&&&&&&&&&&&&&&&&&&&&&&&&&&&&&& 。(4)该实验原理是:&&&&&&&&&&&&&&&&&&&&&&&&&&&&&&&&&&&&&&&&&&&&&&&&&&&& 。&
参考答案&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3)1.96(4)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 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3. (1)增强& 抑制性腺的活动,严重者会导致性腺的萎缩&&&&&&&& 注:答案必须是针对性腺的影响。&&& (2)升高& 产热& 呆小症&&& (3)协同&4. (l)生产者 第一营养级& (2)自动调节(或自净化)& (3)分解作用 异养厌氧型&(4)入水口5. (1)②:蒸馏水、& 赤霉素溶液、 ③:高度(2)A组(对照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小于B组(实验组)植株平均高度(3)有影响、 因为每组实验材料的数量过少(或样本数过少),代表性差。(4)赤霉素有促进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的作用。用赤霉素处理植株后,可以显著增加植株的高度,据此可以验证该大豆品种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 文章来源 莲山课件 w w w.5 Y Kj.Co M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试题精选_黑龙江省绥化市三校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调研试卷_精校完美版_百度文库
试题精选_黑龙江省绥化市三校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调研试卷_精校完美版
黑龙江省绥化市三校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命题人:高二备课组
考试时间:9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45题,1-30每题1分,31-45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
④淋巴和组织液
2.下列选项中对内环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体液的一部分,包括血液、淋巴和组织液等
B.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的媒介
C.是细胞生活的环境,不同类型的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可能不同
D.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
3. 下列生理过程不能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葡萄糖不完全氧化分解产生乳酸
B.兴奋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C.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D.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4.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控下达成的
B.需要各个组织、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分工合作
C.实质就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稳定不变的状态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右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血细胞内液
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
D.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6.下列关于突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突触包括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B.突触是在轴突与树突或神经元细胞体间形成的
C.一个神经元可以参与形成一个或数个突触
D.一个神经元可以通过突触向多个神经元发出信号
7.完成下列活动的中枢依次是在
①膝跳反射 ②调整肢体平衡 ③控制呼吸 ④调节渗透压
A.下丘脑、脊髓、小脑、大脑
B.脊髓、脑干、小脑、下丘脑
C.脊髓、小脑、脑干、下丘脑 D.脊髓、小脑、脑干、垂体
8.下列关于激素间作用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A.肾上腺素和胰岛素在血糖的调节上属于拮抗关系
B.甲状腺激素和生长素在人的生长发育中起协同作用
C.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在血糖调节上起协同作用
D.甲状腺激素能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属于反馈调节
9.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时维持体温恒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寒冷时,酶活性自然增强,因而代谢加快,产热增加
B.寒冷时,产热增加,产生的热量全部经皮肤散失
贡献者:reed060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皮肤很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