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重金属污染分析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重金属污染条件下基层环境监管体制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重金属污染条件下基层环境监管体制研究
【摘要】:重金属污染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同时也扰乱了社会正常发展秩序,极大地冲击了公众心理,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国家政治与社会安定。因此,遏制重金属污染的高发态势、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广大民众的环境权益已经迫在眉睫。
2000——2010年发生在全国范围内的45起造成人体健康损害的重金属污染事件的污染地点、污染发生源和污染源类型表明:(1)重金属污染不仅与县域工业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而且重金属污染的频发与发展壮大中县域工业的数量变化、类型特点、生产特点和分布特点相对应;(2)重金属污染存在较为复杂的生态过程,该过程使重金属污染具有突发性、累积性、隐蔽性、关联性、重现性、可控性等一系列基本特征;(3)重金属污染的产生要经过重金属污染物的存在、重金属污染的形成以及危害结果的发生等三个阶段,所有阶段都与环境监管密不可分。可见,重金属污染具有自身特殊性,它是县域工业从事生产活动所排入周边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因其数量或强度超出环境自净能力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并给人体健康或其他具有价值的物质带来不良影响的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在我国,基层环境监管机构即县级政府及其环保职能部门,基层环境监管即为县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重金属污染的发生地域、发生环境、生态过程、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阶段性要求基层环境监管机构将重金属污染防治纳入本区域环境监管的范畴,采取有利于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维护县域人群的根本利益和县域社会的和谐稳定。
基层环境监管体制,即基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是关于基层环境监管机构的设立,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监管权限划分与职责履行方式的总称。我国县级环保部门既要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或领导,又要接受本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且县级环保部门与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负责本系统内部环境与资源监督管理工作的部门之间协调不顺,职责、权限划分不清。这种“条条”、“块块”相结合的基层环境监管体制正是导致针对重金属污染基层环保部门监管障碍、地方政府监管障碍、企业守法障碍和公众参与障碍的主要原因,而所有这些障碍和制约因素的存在使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在我国环保部门垂直监管现有条件不成熟、标准化政策执行机制尚未建立的背景下,如何改变现行“条条”、“块块”相结合基层环境监管体制,打破以政府为权力垄断者单中心基层环境监管主体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单一、固化、低效监管方式,克服基层环境监管限制因素的种种束缚,形成有利于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制度环境?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基层环境监管的中应用为重金属污染防治带来了转机。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所进行的、以基层环境监管主体结构改进和基层环境监管方式改进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环境监管体制改进,无疑是防治重金属污染的根本路径和必然选择。
依据重金属污染治理过程中不同主体间互动关系所形成的基层环境监管主体结构包括强化政府监管主体指导作用、发挥企业监管主体能动作用和增强其他社会组织监管主体促进作用。其中,以政府为主体所进行的环境监管是县级政府及其环保职能部门为实现本县域环境公共政策目标而对重金属污染企业所进行的规范和制约;以企业为主体所进行的环境监管是企业为协调发展生产同保护环境的关系而对自身环境行为所进行的限制和约束;以其他社会组织为主体所进行的环境监管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具有较强专业性和自愿性,以促进公益进步为活动宗旨的非政府组织对重金属污染企业所进行的环境监督与管理。
依据重金属污染发生地域和发生环境所形成的基层环境监管方式包括区域监管、专项监管、流动监管和协议监管。其中,区域监管强调重金属污染防治政策制定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通过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调整县级政府组织内部层级关系并建立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的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领导与协调小组,从而使纵向管理体制通畅、横向管理权限分明;专项监管强调放松严格行政规则而突出权变思想在重金属污染防治中的运用、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和上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协作;流动监管强调克服重金属污染防治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而以公共利益为中心、关注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和同一层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协作;协议监管强调通过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与企业之间就重金属污染防治所达成的协议实现监管。
针对重金属污染的基层环境监管体制改进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为此,必须优化监管机构的隶属关系、明确监管机构的职能划分、建立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增加监管机构能力建设投入、构建基层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提高监管机构应急管理能力、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定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行为、鼓励企业积极进行清洁生产、支持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厘清公众参与的基础性条件、完善环境监管公众参与机制、健全公众参与的保障性措施。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X830【目录】:
摘要5-7ABSTRACT7-17第一章 导论17-40 1.1 研究背景17-18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8-21
1.2.1 研究目的18-19
1.2.2 研究意义19-2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21-34
1.3.1 国内研究现状21-31
1.3.2 国外研究现状31-33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33-34 1.4 相关概念界定34-36
1.4.1 重金属污染34-35
1.4.2 基层环境监管机构35-36
1.4.3 基层环境监管体制36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36-38
1.5.1 研究方法36-37
1.5.2 技术路线37-38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38-39 本章小结39-40第二章 重金属污染问题理论分析40-70 2.1 县域、县域经济和县域工业40-51
2.1.1 县与县域的涵义40
2.1.2 县域经济特殊性40-48
2.1.3 县域工业来源与特点48-51 2.2 重金属污染产生51-66
2.2.1 重金属污染发生地域51-54
2.2.2 重金属污染生态过程54-64
2.2.3 重金属污染基本特征64-66 2.3 重金属污染与县域工业特点内在联系66-69
2.3.1 重金属污染与县域工业数量变化相联系67
2.3.2 重金属污染与县域工业类型特点相联系67-68
2.3.3 重金属污染与县域工业生产特点相联系68-69
2.3.4 重金属污染与县域工业分布特点相联系69 本章小结69-70第三章 现行基层环境监管体制运行方式分析70-88 3.1 我国环境监管体制沿革70-76
3.1.1 起步阶段()70
3.1.2 创建阶段()70-72
3.1.3 发展阶段()72-74
3.1.4 完善阶段(2003 年至今)74-76 3.2 基层环境监管机构设立76-78
3.2.1 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立76
3.2.2 县级政府其他部门环保机构设立76-78 3.3 基层环境监管机构职责78-80
3.3.1 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职责78-79
3.3.2 县级政府其他部门环保机构职责79-80 3.4 基层环境监管制度实施80-86
3.4.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80-81
3.4.2 “三同时”制度81-82
3.4.3 排污许可证制度82-83
3.4.4 排污收费制度83-84
3.4.5 环境监测制度84-85
3.4.6 其他环境制度85-86 本章小结86-88第四章 重金属污染条件下基层环境监管障碍分析88-120 4.1 环保部门监管障碍88-96
4.1.1 基本职能定位不准88-90
4.1.2 环境监管能力薄弱90-92
4.1.3 环境执法权限欠缺92-93
4.1.4 部门之间协调不顺93-95
4.1.5 双重领导作用有限95-96 4.2 地方政府监管障碍96-103
4.2.1 偏颇的发展观和政绩观96-98
4.2.2 事权与财权划分不合理98-100
4.2.3 经济管理体制存在弊端100-101
4.2.4 环保问责制度流于形式101-103 4.3 企业守法障碍103-113
4.3.1 “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103-110
4.3.2 短期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使110-111
4.3.3 企业自我环境管理引导不足111-113 4.4 公众参与障碍113-118
4.4.1 公众参与缺少依据和保障113-116
4.4.2 公众参与有效性严重不足116-118
4.4.3 公众参与的意识水平较低118 本章小结118-120第五章 监管案例分析:F 县“血铅”事件实地调查120-135 5.1 领导决策120-122 5.2 公司选址122-123 5.3 环评落实123-126 5.4 血铅征兆126-128 5.5 灾难降临128-130 5.6 政府承诺130-132 5.7 现状考察132-134 本章小结134-135第六章 国外重金属污染监管状况分析135-164 6.1 美国重金属污染监管135-144
6.1.1 美国重金属污染监管体制与机构135-139
6.1.2 美国重金属污染监管制度与策略139-142
6.1.3 美国重金属污染监管的主要特点142-144 6.2 日本重金属污染监管144-153
6.2.1 日本重金属污染监管体制与机构144-149
6.2.2 日本重金属污染监管制度与对策149-151
6.2.3 日本重金属污染监管的主要特点151-153 6.3 印度重金属污染监管153-158
6.3.1 印度重金属污染监管体制与机构153-155
6.3.2 印度重金属污染监管政策与措施155-157
6.3.3 印度重金属污染监管的主要特点157-158 6.4 国外重金属污染监管路径选择与经验借鉴158-163
6.4.1 国外重金属污染监管路径选择158-159
6.4.2 国外重金属污染监管经验借鉴159-163 本章小结163-164第七章 重金属污染条件下基层环境监管体制改进164-229 7.1 基层环境监管体制改进总体目标164-168
7.1.1 县域可持续发展164-166
7.1.2 县域生态文明166-168 7.2 基层环境监管体制改进基础和依据168-180
7.2.1 改进理论基础168-173
7.2.2 改进法律基础173-175
7.2.3 改进现实依据175-178
7.2.4 改进基本原则178-180 7.3 基层环境监管主体结构改进180-186
7.3.1 强化政府监管主体指导作用181-183
7.3.2 发挥企业监管主体能动作用183-184
7.3.3 增强其他社会组织监管主体促进作用184-186 7.4 基层环境监管方式改进186-198
7.4.1 结合实际完善区域监管187-190
7.4.2 明确目标开展专项监管190-193
7.4.3 加强协作推进流动监管193-196
7.4.4 创造条件实施协议监管196-198 7.5 基层环境监管体制改进的配套措施198-225
7.5.1 深化改革,调整监管机构设置198-202
7.5.2 扩大保障,加强监管能力建设202-207
7.5.3 转变方式,提高政府监管效率207-214
7.5.4 增强激励,促进企业主动守法214-218
7.5.5 加大宣传,完善公众参与机制218-225 7.6 改进后基层环境监管体制的主要特征与价值诉求225-228
7.6.1 改进后基层环境监管体制的主要特征225-227
7.6.2 改进后基层环境监管体制的价值诉求227-228 本章小结228-229第八章 结论229-231参考文献231-242致谢242-243作者简介24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白永秀;李伟;;[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01期
张戈跃;;[J];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王江;[J];城市问题;2002年01期
陈虹;;[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王莹,马斌;[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02期
蔡秀芹;;[J];法制与社会;2009年09期
李万新;;[J];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05期
李冠杰;卜风贤;;[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张晶;;[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年08期
马云泽;;[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蔡文君;杜学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赵秀花;;[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鲁永刚;;[J];四川有色金属;2012年02期
邓毅;蔡凌;;[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何丽;刘管平;巫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于忠龙;陈乃新;;[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孙晋;;[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谢青松;;[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周德海;;[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包仕国;;[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邢化峰;赵传玺;;[A];安徽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李怀涛;;[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赵春明;;[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王涛;皮明建;高鹏;;[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李杨;;[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马尔库塞;李杨;;[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邱国良;郑延恒;;[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高峰;;[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彭希义;;[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段海珍;卢珂;;[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平;[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郝文斌;[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王岩;[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夏菲;[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孟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徐连章;[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陈好孟;[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秦曼;[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刘玉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陈泽浦;[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余晓玲;[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徐本禹;[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任士春;[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李静;[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郭云英;[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苏焕菊;[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刘园园;[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宋旭恒;[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宋浩;[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姚士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岳林;;[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7期
李雪;;[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王冬梅,李万庆;[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年05期
白永秀;李伟;;[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01期
张乐如;;[J];世界有色金属;2007年04期
薛志钢,郝吉明,陈复,柴发合;[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11期
余敏江;[J];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张一粟;;[J];财经政法资讯;2006年04期
蔡守秋;吴贤静;;[J];当代法学;2009年01期
徐建蓉;;[J];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熊鹰;[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蓉川;[D];四川大学;2004年
李颖;[D];湘潭大学;2006年
陈立力;[D];浙江工业大学;2006年
董华;[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邹丽莹;;[J];中国计算机用户;2010年Z2期
李志学;郭锐;;[J];财会通讯;2011年15期
;[J];环境保护;2007年18期
逯元堂;吴舜泽;张治忠;;[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年07期
;[J];环保科技;2009年01期
胡健;常峰;;[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04期
周莹;;[J];法制与社会;2011年13期
;[J];政府法制;2004年03期
;[J];环境保护;2008年08期
;[J];绿色视野;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大杰;朱玉霞;杜红;刘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刘赞;宋建敏;刘玉;;[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宋建敏;刘赞;刘玉;;[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吴舜泽;逯元堂;张治忠;贾杰林;刘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邢锋;;[A];《河北环境科学》-华北五省市环境科学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姜双林;;[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宋万忠;;[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周劲松;吴舜泽;逯元堂;蒋国华;;[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马英娟;余晖;;[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杨晓龙;;[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文集第八卷(环保分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山东省青岛市环境保护局城阳分局于良法;[N];中国环境报;2006年
扎西;[N];中国贸易报;2007年
刘树铎;[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钱敏;[N];中国化工报;2008年
张佩颖;[N];中国企业报;2004年
石庆凯;[N];焦作日报;2011年
贾明;[N];青海日报;2011年
柯环;[N];经济日报;2003年
李芳;[N];中国环境报;2007年
杭春燕;[N];新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冠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唐松林;[D];重庆大学;2008年
邓志强;[D];中南大学;2009年
刘金平;[D];重庆大学;2010年
司开玲;[D];南京大学;2011年
马军杰;[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游德才;[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王国平;[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逯元堂;[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王晓明;[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远超;[D];重庆大学;2010年
梁珊珊;[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郭彪;[D];安徽大学;2011年
朱慧杰;[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耿贝;[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谭卫楚;[D];南华大学;2011年
王金贵;[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崔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甘文媛;[D];重庆大学;2007年
林鉴军;[D];重庆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重金属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下载积分:
内容提示:重金属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7:10:3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重金属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及应对措施.DOC两部委:污染场地未经治理直接使用会造成长期危害|土壤污染|土壤环境|重金属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两部委:污染场地未经治理直接使用会造成长期危害
  中新网4月17日电 今日,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等相关负责人表示,住宅、商业、工业等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还可能通过经口摄入、呼吸吸入和皮肤接触等多种方式危害人体健康。污染场地未经治理直接开发建设,会给有关人群造成长期的危害。
  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今日向媒体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为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公报内容,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等相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本次调查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全国范围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调查,填补了我国土壤环境领域的空白。通过调查,初步掌握了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及变化趋势、污染类型、污染程度和区域分布,初步查清了典型地块及其周边土壤污染状况,建立了土壤样品库和调查数据库。
  通过调查,提升了各地土壤环境监测能力,为建立全国土壤环境监测网络、优化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开展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调查数据为完善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开展土壤环境功能区划与规划、确定土壤污染治理重点区域、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提供了科学依据;调查成果对加强我国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指导农业生产,保障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问:调查包括哪些项目?
  答:本次调查中选择确定污染物的原则:一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污染物;二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调查的污染物主要包括13种无机污染物(砷、镉、钴、铬、铜、氟、汞、锰、镍、铅、硒、钒、锌)和3类有机污染物(六六六、滴滴涕、多环芳烃)。土壤环境背景对比调查除关注上述污染物外,还包括锑、钼等61种元素。
  问:土壤的采样深度为什么一般为0~20厘米?
  答:一般情况下,表层土壤是大多数农作物根系的主要分布土层,也是农业生产的耕作层;同时土壤污染物主要集中在表层。因此,本次调查中土壤的采样深度一般为0~20厘米。
  问: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答:本次调查专门制定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评价标准取值原则上采用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332-2006)和《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333-2006)。上述标准未规定的指标,如锰、钴、多环芳烃等则采用国外相关标准进行评价。
  问:为什么没有给出土壤污染面积的数据?
  答:相对水体和大气污染而言,土壤污染具有不均匀性的特点,且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慢,准确掌握土壤污染的分布情况具有一定的困难。本次土壤调查属于初步调查,具有概查的性质,目的是掌握全国土壤污染的总体态势,受客观条件限制,总体点位较疏。以耕地为例,每8km×8km的网格(即6400公顷,也就是9.6万亩)布设1个点位,只能从宏观上反映我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因此,本次调查以点位超标率来描述土壤污染状况,给出准确的土壤污染面积的数据有较大困难。
  问:什么是土壤环境背景值?
  答: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在没有或很少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下,土壤环境中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的固有含量。
  我国十分重视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七五”期间在全国采集4095个典型剖面,测定了砷、镉、铬、铜、钴、氟、汞、锰、镍、铅、硒、钒、锌等元素的土壤环境背景值。
  问:我国土壤污染的变化情况怎样?
  答:为掌握我国土壤污染变化情况,本次调查根据“七五”时期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的点位坐标,开展了对比调查。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无机污染物含量增加比较显著,其中镉的含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增加,在西南地区和沿海地区增幅超过50%,在华北、东北和西部地区增加10%~40%。
  问:与水体和大气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有哪些特点?
  答:一是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察觉。而土壤污染往往要通过土壤样品分析、农作物检测,甚至人畜健康的影响研究才能确定。土壤污染从产生到发现危害通常时间较长。
  二是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与大气和水体相比,污染物更难在土壤中迁移、扩散和稀释。因此,污染物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累积。
  三是土壤污染具有不均匀性。由于土壤性质差异较大,而且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慢,导致土壤中污染物分布不均匀,空间变异性较大。
  四是土壤污染具有难可逆性。由于重金属难以降解,导致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完全逆转的过程。另外,土壤中的许多有机污染物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
  五是土壤污染治理具有艰巨性。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则很难恢复。总体来说,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
  问:造成我国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我国的土壤污染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累积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
  首先,工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是造成其周边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尾矿渣、危险废物等各类固体废物堆放等,导致其周边土壤污染。汽车尾气排放导致交通干线两侧土壤铅、锌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污染。
  其次,农业生产活动是造成耕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污水灌溉,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和畜禽养殖等,导致耕地土壤污染。
  另外,自然背景值高是一些区域和流域土壤重金属超标的原因。
  问: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地质背景的关系如何?
  答:土壤中重金属等元素含量是由自然背景和人为作用两部分叠加而成的,其中自然背景又与成土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等多种因素有关。
  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母质(地质体)的矿物成分和化学组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元素含量,基性岩地区土壤中铁、锰、镁、钙等元素含量高,酸性岩地区土壤中硅、钠、钾等元素含量高,硫化物等有色金属矿床、煤层和黑色岩系集中区土壤中镉、铅、铬、镍、钨、锡等元素含量高。其原因是富含重金属元素的地质体在原地风化形成的土壤,也继承了母质的矿物成分和化学组成,土壤中相应的重金属元素含量普遍较高。
  此外,当河流上游汇水地区存在富含镉、铅、铬等重金属元素的地质体时,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形成的碎屑等,由河水迁移运送到下游并沉积下来,这些沉积物和在此基础上发育的土壤也会继承汇水地区地质体镉、铅等重金属元素的高含量。通常情况下,由地质体风化和河流搬运形成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其范围都是比较大的。
  需要说明的是,成土作用也会引起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增加。如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成土母岩为碳酸盐岩,在形成土壤的过程中,岩石的主要化学成分碳酸钙发生溶解淋失,而在岩石中含量很低的砷、镉、铅、汞强烈富集,可使土壤中砷、镉、铅、汞等元素含量比成土母岩富集10-20倍之多,从而使西南岩溶地区成为我国土壤中镉、铬、汞等有害元素含量较高的地区之一。
  土壤中重金属来源不同,决定了土壤中重金属的存在形式与生物有效性的不同,从而导致其生态风险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由地质体和成土过程引起的土壤中重金属高含量,其生态危害相对较小。
  问:土壤污染有哪些危害?
  答:一是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土壤污染会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减产;农作物可能会吸收和富集某种污染物,影响农产品质量,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长期食用受污染的农产品可能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二是危害人居环境安全。住宅、商业、工业等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还可能通过经口摄入、呼吸吸入和皮肤接触等多种方式危害人体健康。污染场地未经治理直接开发建设,会给有关人群造成长期的危害。
  三是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土壤污染影响植物、土壤动物(如蚯蚓)和微生物(如根瘤菌)的生长和繁衍,危及正常的土壤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不利于土壤养分转化和肥力保持,影响土壤的正常功能。土壤中的污染物可能发生转化和迁移,继而进入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环境,影响其他环境介质,可能会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
  问:粮食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原因有哪些?
  答:粮食重金属超标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土壤中镉等重金属本底值高。我国西南和中南地区是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镉等重金属元素的基础含量高。二是我国有色金属传统的开采地区,迄今已有上百年有色金属的开采历史,长期的矿山开采、金属冶炼和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废渣排放造成了土壤污染,从而导致粮食重金属超标。三是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导致酸雨增加,土壤酸化,在酸性增强的条件下,土壤中的镉等重金属活性也随之增强,更易被水稻等作物吸收。另外,有的地区种植的一些水稻品种,由于生物体的自然适应性,本身具有较高的镉的富集特性。
  问:农产品超标与土壤污染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农产品超标是指农产品中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我国现行的有关农产品中污染物允许的最大浓度值(如《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农产品在种植、加工、储存、包装、运输等环节出现污染都有可能造成农产品超标。
  农产品超标包括重金属、亚硝酸盐、苯并芘等超标,其中重金属超标与土壤污染之间关系密切。但由于不同农作物、不同品种对土壤污染物的耐性和吸收能力存在差别,不同污染物在土壤―植物(农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能力也不尽相同,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超标之间存在不确定关系。
  问:土壤污染对地下水有什么影响?
  答:地下水污染是指由于人为活动造成地下水质恶化的现象。土壤污染是浅层地下水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土壤中的一些污染物容易淋溶或随渗水进入地下水,日积月累造成浅层地下水水质变差,最终导致污染。
  问:土壤污染了,有办法治理吗?有哪些修复方法?
  答:被污染的土壤可以通过修复降低其风险或危害,恢复其功能,但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长的时间。土壤修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一般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3类方法。由于土壤污染的复杂性,有时靠单一方法难以修复土壤污染,需要采用多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特有的分解有毒有害物质的能力,达到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目的,主要包括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生物联合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是指通过各种物理过程将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或分离的技术。其中,热处理技术适用于受有机污染的土壤修复,已在苯系物、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二f英等污染土壤的修复中得到应用。
  化学修复是指向土壤中加入化学物质,通过对重金属和有机物的吸附、氧化还原、拮抗或沉淀等作用,以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或毒性,主要包括土壤固化、稳定化、淋洗、氧化还原、光催化降解和电动力学修复等技术。
  问:针对目前土壤污染现状,国家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答:一是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根据国务院部署,环境保护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总的思路是:以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为出发点,以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为基础,坚持源头严控,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强化科技支撑,发挥市场作用,引导公众参与。
  二是加快推进土壤环境保护立法进程。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土壤环境保护列入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环境保护部会同相关部门成立了土壤环境保护法规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组以及相应的专家组。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目前已初步形成法律草案。
  三是进一步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在本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基础上,环境保护部将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卫生计生委等部门组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进一步摸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目前已初步形成总体实施方案。
  四是实施土壤修复工程。国家将在典型地区组织开展土壤污染治理试点示范,逐步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
  五是加强土壤环境监管。国家将强化土壤环境监管职能,建立土壤污染责任终身追究机制;加强对涉重金属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等处理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管控农业生产过程的农业投入品乱用、滥用问题,规范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和处理处置活动,以防止造成新的土壤污染。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环境重金属污染分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