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到台山出国留学 到哪比较好

毕业去哪儿之宋恩平:清华足够大,让我能不断尝试
(0) 字号:T <span id="bfont" onclick="changeFont(this);"T
毕业去哪儿之宋恩平
如果你问我,假设可以再过一次大学四年,你希望改变什么?我会回答,想改变的太多了。因为面临毕业,我已经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让我重新来过我一定会向着这个目标奋力不偏不倚的前进。
如果你问我,大学四年,你是否有什么后悔的决定?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没有。清华足够大,给了我很多尝试的机会;而且既然做出决定,我不会后悔。
&&数学系2014届本科生宋恩平
经管学院、工业工程系、数理基科班&&2010年高考后,宋恩平按照顺位选择了这三个志愿,最终被清华大学数学系录取。四年过去了,今年夏天,宋恩平已经离开清华园,现在的他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修读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项目。回顾在清华的四年经历,他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还仍然在这几个学科覆盖的领域内发展,没有跑偏&。
&受到父母的影响,进入清华之后,我最开始就是想毕业出国深造,四年时间兜兜转转,最后大四确定出国留学,整个选择就像是一个圈,最终绕回来了,&宋恩平介绍着自己选择出国的原因。最开始,他对于未来为什么出国留学、学习什么方向等问题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在清华学习期间,他和很多同学一样,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尝试自己的兴趣,也不断修正自己对未来的设计,寻找适合的发展方向。
从大三实习开始,宋恩平逐渐了解用工单位对员工的要求,这时发现出国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他开始考虑在清华继续读研究生,可是,当评估自己的实力,发现在推研方面并没有绝对竞争力进入心仪的专业方向之后,宋恩平又否定了推研或毕业后直接工作的选择,最终还是选择出国深造。他说:&与一大时相比,同样的选择却不再似当初那样模糊。&
其实,很多年轻人都像宋恩平一样,对于未来充满未知,兴趣多元,不断尝试。可是,关键在于如何在尝试之后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并坚定这种选择。像宋恩平所说:&虽然一路走过来很痛苦,很累,但我认为出国继续读书这个选择对得起自己,因为其间我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与适应,最终走了过来。&
[责任编辑:刘宇宏]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赶集网为您找到195条
留学签证信息
& 恩平留学签证
专职 / 本科
专职 / 本科
您可能关注的培训
已有条代办签证信息
已有条出国劳务信息
已有条留学信息
赞助商推广
赞助商链接留学/移民热门信息房源升值空间大 - 距离全球顶级名校Stanford Univ只有21英里,距离名校贝克莱大学只有25英里!sanfrancisco.jinti.net/housing/
江门留学/移民帮助中心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9:00 - 下午6:00
意见反馈:美国华人新移民与华人社会_文档下载_文档资料库
当前位置: >>
美国华人新移民与华人社会
《世昼尽塑》!!!!垒差!塑美国华人新移民与华人社会曾少聪内容提要华人移居美国始于19世纪30年代,初期移居美国的华人主要来自 中国的广东。1965年美国修改移民法后,移居美国的华人数量迅速增加。新移民的 到来改变了美国华人社会以粤侨为主的状况,并导致了传统华人社会的变迁。 关键词美国 华人新移民华人社会一、前言中国人移居美国始于19世纪30年代,①从那时起至1882年,华人移居美国的人数迅速 增加。早期的美国华人移民主要来自中国的广东。初期来美华人几乎都属于劳工阶层,其职 业范围局限于淘金、拓荒、修筑铁路,后来才转向餐饮业、洗衣业和杂货业,并向其他行业扩展。 1882年美国颁布《排华法案》(chiⅡeseExclusion Act of1882),限制华人移居美国。1965年美国修改《移民法》后,移居美国的华人数量直线上升。美国的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到2000年美 国华人已达2863298人。②这些华人新移民的来源地不再限于广东,新移民改变了美国华人社 会以粤侨为主的状况,并导致了传统华人社会的变迁。 华人在美国的生存、发展以及与其他民族的关系等问题引起了不同学科学者的关注,如葛 力克对夏威夷华人移民的讨论,③劳文对密西西比华人的研究,固廖宝昀对阿肯色州华人经济 生活的阐述,⑤吴元黎等对美国华人经济的探讨,⑥吴剑雄对美国华人社区和职业的讨论,⑦ 威廉姆(william F.chew)对在美国修筑铁路的华人劳工生活状况的探讨,@令狐萍对美国华 裔妇女史的深入研究等。⑨关于美国华人新移民的研究,陈祥水以纽约皇后区的新华侨为对 象着重探讨了新华侨的社会结构;∞彼得?邝(Peter Kwong)分析了美国唐人街的政治、经济和①参见[美]沈己尧:《海外排华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36页。②参见《美国华裔人口统计》。载美国《世界日报》,第921期,No 11―13,2001。转引自Min zhou,&k耐品B】如笋oR慨麻删如n&nl槲hmz矿口眦£班机晓e‰l谢s拖船,k日ATlgeles,uⅡiv册畸0f c越ifomia,2002.p.】。③参见[美]葛力克(cEGlick)著.吴燕和、王维兰译:《夏威夷的华裔移民》,台北正中书局,1985年。@参见[美]劳文(J.w.L0㈣n)著、何翠萍译:《密西西比的华人》,台北正中书局,1985年。⑤参见摩宝昀:《旅美华侨杜区个案研究》(】95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礤士论文),载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编:《华 侨史论文集》(第3集),1983年内部印行。 @参见吴元黎主编、广树诚译:《美国华人经济现状》,台北正中书局,1985年。⑦参见吴剑雄:《海外移民与华人社台》,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参见wlll洫l F.chew,^‰ef啪占m如‰矿疏em肼∞mim剐霹口妇d:7k儡妇卵肋rh¨矿如c啪£吲如晰c尺础钾d.Vic协^a,Canada,2004。@参见[美]令孤萍:《金山谣一美国华裔妇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参见陈祥水:《纽约皇后区新华侨的社会结构》,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1年。 45万   方数据 社会结构,揭示了其黑暗面和存在的问题;①周敏通过对美国唐人街的研究,指出美国唐人街 是一个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②彼得?邝还探讨了在美国的中国非法移民。③ 以往学术界比较重视对美国华人社会具体区域和具体问题的探讨,较少研究美国华人新 移民对美国华人社会的影响。本文拟从华人聚集区的扩大、华人职业的变迁和侨团的变化三 个方面来探讨华人新移民对美国传统华人社会的影响。二、美国华人新移民的概况美国华人新移民是相对于华人老移民而言的。中国大陆关于华人新移民的定义,比较有 代表性的是“改革开放以后移居国外的我国公民”④或“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大陆移居国外 者”。⑤上述定义对中国大陆而言是符合事实的,因为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中国改 革开放这段时间,中国大陆的国际移民活动基本上停止了。1978年以后,中国出现了大批公 派留学生、自费留学生以及其他合法、非法的海外移民。但是,对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的海外 移民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华人的再移民而言,把新移民界定在改革开放以后就不符合事实 了。中国台湾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派出大批留学生,许多留学生学成以后滞留在所在国, 成为新移民。二战以后,东南亚一些国家推行扶植土著的政策,限制、排挤华人的发展,有些国 家甚至掀起反华、排华的浪潮,许多东南亚华人被迫外逃,移民到西方国家,也有一部分回到中 国。应该把移居到西方国家的东南亚华人也放在新移民之列,因为他们具有华人血统、传承中 华文化。此外,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华人移民与之前的华人移民有很大的不同,之前的华人 移民主要以劳工为主,而在此之后的华人移民则以留学、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为主,且主要是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这与当代国际移民的流向相一致。因此,庄国土把“华人新移 民”界定为“20世纪后期跨国移居的华人(指种族、文化意义上的华人,英文对应词为Ethnic chinese)”。⑥同理,美国的华人新移民是指20世纪50年代开始移居美国的华人移民,分别来 自中国的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和其他东南亚国家。 (一】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华人新移民 美国华人新移民的增加始于20世纪60年代,从1960年的236084人增加到1980年的 807027人。⑦有学者认为,1985年,美国华人人数已经达到1079400人。美国华人的增加始于 1965年,美国每年给中国台湾的移民配额为20000人,给中国香港的移民配额为6000人。自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以后,美国每年给中国大陆的移民配额为20000人。这样,美国每年给 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移民配额总数为46000人。⑧中国香港、台湾和大陆的外迁移民的具体情况如下:第一,1980―1995年,香港外迁移民的人数为约62.5万人,加上先留学后定居的人数,总数可能达到75万人。香港人的移民方式①参见Pder Kwong,豫e№m珊in4f洲n,New York,H8rper cdlins c蛐da Lld,1993。②参见[美]周敏著、鲍蔼斌译:《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杜区》,商务印书馆.1995年。 ③参见[美]锼得?邝著、王冰等译:《黑着――在美国的中国非法移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④全国政协办公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移居海外情况的调查报告》第51号文件,1996年,第3页。 ⑤评论员文章:《重视对新移民的工作》,载《侨务工作研究》.1996年第1期。 ⑥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们年.第350页。⑦参见[美]被得?邝著、杨立信等译:《新唐人街――当代美国华人社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3页。③ 46 参见Pe№r Kw0“g,而e肫"c^lm蛔Fn,p.4。万   方数据 以专业移民为主,其次是投资移民,这两类移民定居后,又以亲属团聚的方式进行再移民。第二,1950一1993年,台湾外迁移民约70.8万人,同期赴美留学者12万人,返回台湾者只有2.7 万人。第三,1980一1999年,通过正常途径从中国大陆移居发达国家的人数在loo万人以上,而近十多年来出自中国大陆的非法移民总数估计也达百万人。中国大陆人的移民动机是为了 寻找较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移民方式有专业移民、家庭团聚移民、投资移民(所占比例较 小)、非法移民。① 通过正常渠道移居海外的人数比较好统计。以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为例,据2002年2月10 日的《中国教育报》报道:“目前,我国出国留学人数总计超过30万人,每年出国留学的学生超 过2.5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派出国……目前,在中国学生留学的国家中排名前几位的 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法国和日本。”由此可见,美国是中国留学生的首选国。 通过非法途径移居美国的华人人数较难统计。有学者估计:“从1991年到1994年,每年 约有3.5万名福州人非法进入美国。这意味着不算这之前或之后到来的人,这期间共有10万 福州非法移民。”罾根据笔者在美国旧金山、纽约和波士顿等地的访谈,移居美国的非法华人移 民有数十万人。有学者统计,上世纪90年代初,“估计每年有10万中国人偷渡到美国,其中有成千上万人借道东南亚、拉丁美洲、东欧和独联体的各大城市。在从中国去美国的非法移民中,大约95%来自福建,尤其是来自像福建长乐这样的地区,例如,侯禹村(音译)大约80%的 村民在纽约……贩运人口成了大买卖,把一个人运到美国需要3万多美元。一般只预付一部 分,其余通常以劳务的形式偿还,也就是移民作为债务劳工在纽约和三藩市的工厂里干活”。③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出现了一股领养中国婴孩的热潮。@对于美国出现领养 中国婴孩热潮的原因以及与领养中国婴孩相关的问题,范可做r比较深入的考察。⑤2000年 美国人口普查显示,上世纪最后10年被领养来美的约24000名中国婴孩已占美籍华人总人口的1%。@(二)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华人新移民 1975年南越政府在北越军队的进攻下完全崩溃,北越政府统一了越南。柬埔寨(高棉)与 老挝(寮国)的旧政权也相继倒台。至此,在印度支那半岛燃烧了20多年的烽火暂熄。新、旧 政权的更替迫使约13万名旧政权的支持者逃亡海外。以后数年出走的越、老、柬难民从未间 断。到1978年,越南政权的酷政又使许多人冒险乘舟放洋或从陆路逃走,途中死亡者不可胜 数。从1975年到1985年,仅被联合国难民署收容的越、老、柬幸存难民就已超过百万,此外还 有28万名越南华裔逃难到中国境内。自1976年到1990年,美国收容了越、老、柬难民共 957316人,其中包括不少华人。由于1978年以后越南加紧排斥、打击华人,在这期间出走的 人当中,华人所占的比例也较高。美国公布的越、老、柬难民数字一般没有按照民族分类,所以 在难民中究竟有多少华人,缺乏可靠的统计数字。据估计,华人可能占难民总数的三四成。20 世纪70年代,越南华人约为17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3.6%:柬埔寨华人约为30万人,占全国参见庄围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第355―356页。[美]彼得?邝著、王冰等译:《黑着一一在美国的中国非法移民》.第100页。邓蜀生:《美国与移民――历史?现实?未来》,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267―268页。参见AmyⅪ且乜kin,A‰q酽扣{h胁州:啪啦≯加m nm“妨w讹曲i胁饥血胁珊概,st.P¨I,1999。参见范可:《跨国领养――对美国人领养中国婴孩及相关现象的考察》.载《世界民族》,2004年第3期,第39―48页。参见AmyJ丑诎in.“Aslatl P聃i6cAmeicanTbdBy¨,iⅡ胛c№曲Mf^k蛐k黼,vd.1(2),sIl㈣,2003,ppl―2。47万   方数据 人口的3.9%;老挝华人约为5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印支三国的华人共有210万人,占三国总人口的3%。据不完全统计,越、老、柬华人难民人数应在30万―40万人之间,其中多半来自越南。这个数字占当时美国华人总人口的20%―25%,成为美国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 族裔群体,无论对主流社会或对华人社区都有一定的影响。①三、华人新移民促使美国华人社区扩大唐人街是华人集中居住的社区。就现在分布于美国各地的唐人街而言,旧金山和纽约的 唐人街规模最大,而旧金山唐人街的历史比纽约唐人街的历史更早,早期和现在的许多侨团总 部都设在旧金山;就华人人数而言,纽约唐人街的华人总数已超过了旧金山。早期华人来美 国,大多在天使岛(AngelIsland)登陆。②天使岛是旧金山海湾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岛上面向金 门桥的山谷里有几座1909年所建的木屋,原为华人移民入境美国做体格和身份检查之用。 1910年至1945年,大多数来自中国广东的移民受美国排华法案的影响而在此遭受拘禁、审 讯,有的被拘禁三四个星期,甚至二三年之久。 随着华人新移民的增加,美国唐人街也发生了变化。根据彼得?邝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纽约和旧金山唐人街的人口迅速增加。新唐人街也在迈阿密(Mi―i)、豪斯(Hou8e)、圣地亚哥(santiago)等地建立起来,在一些城市的郊区也形成了华人社区,如纽约皇 后区的法拉盛(Flushing)、洛杉矶的蒙德雷?帕克(Monterey Park)、旧金山湾区的奥克兰 (Oakland)。@除了彼得?邝先生指出的几个新华人社区之外,在纽约还有以布鲁克林区第八 大道(Bmoklyn8Av.)为中心的华人聚居区。在曼哈顿和法拉盛中间的艾姆赫斯特区(Elmhurst)附近,有许多台湾人和福州人在那里定居。不久的将来,那里很有可能形成新的华 人聚居区。在旧金山,新的华人社区除了奥克兰之外,还有弗里蒙特(Fremont)、芒廷维尤(Moumain View)、圣何塞(san Jose)等地;在洛杉矶,除了蒙德雷?帕克之外,在圣加夫列尔 (sall Gabriel)也形成了新的华人社区。在旧金山唐人街居住的华人大多来自中国广东。纽约曼哈顿的唐人街过去以广东人为 主,后来从中国福州来的新移民逐渐增多,现在到曼哈顿的唐人街,仿佛置身于福州市的街区, 那里的华人大多说福州话。就华人的祖籍地而言,曼哈顿唐人街目前以中国的福州人和广东 人为主,台湾人大多集中在法拉盛华人社区,温州人主要集中在布鲁克林第八大道的华人社 区。就华人的职业而言,在洛杉矶的华人以开商店为主,在蒙德雷?帕克的华人以打工和开公 司的居多,而在圣加夫列尔的华人则以获得正式工作的白领阶层居多。 因为华人聚居在唐人街,不易被美国主流社会同化;又因为唐人街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唐 人街成为学术界争议的焦点。有的学者认为唐人街是充满经济活力的华人社区,有的学者认 为唐人街是脏、乱和充满暴力的地方。彼得?邝着重描述了唐人街存在的问题,他指出:“唐 人街的雇主们能剥削劳动者,因为他们可以不顾最低的劳动标准,而又不必担心政府强制执 行。从历史上看,政府官员并不干预唐人街,除非发生了可能影响整个社会治安与安全的无法①参见[美]麦礼谦:《在美越棉寮华人的同乡组织初探》,载萧效钦、李定国主编:《世界华侨华人经济研究》,汕头大学出版 社,1996年.第242―243贞。 @参见[美]黄瑞我:《美国生活拾零》,工商出版社,1998年,第7l页。@参见PeterKwong,zk胁c枷Id∞"n,p483。万   方数据 无天的结伙暴力行为、大规模毒品买卖、非法偷运外国人或其他犯罪活动。可是,这种不干预 政策并不是中立。没有政府干预,意味着这个社区事实上由传统的唐人街名流统治。这种名 流在美国政治体制之外起着作用;这是一种非正式的政治结构。”①而周敏则认为唐人街是一 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华人社区。他指出:“唐人街是怎样把移民融人大社会的呢?今天的唐人 街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的唐人街不同,它再也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自给自足的移民社 区了。这个民族聚集区的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二元经济结构,其受保护的行业与其外向型的行 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使这个民族经济逐渐地融人美国经济,成为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唐 人街民族聚集区经济的繁荣兴旺是以三个主要条件为基础的:人数众多的移民;稳定的源源不 断涌进来的资金;本民族千丝万缕的关系网。”②周敏的研究与认为唐人街是个封闭、落后社区 的传统看法迥然不同。陈祥水在研究纽约皇后区的唐人街之后指出:该地的华人大多数是来 自中国台湾的新移民,他们不讲广东话,而且曼哈顿的华埠也已经很拥挤,皇后区遂变成纽约 市华人移民落脚的一个重要地区。皇后区华人无法像先辈那样可以和外界隔离,他们住在一 个种族相当复杂的社区中,与犹太人、希腊人、韩国人、印度人、哥伦比亚及其他拉丁美洲国家 的移民毗邻而居。因此,纽约皇后区的唐人街与以往的唐人街有着显著的不同,前者是相当开 放的社区,而后者是相对隔离的社区。④ 笔者认为,唐人街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唐人街为华人特别是为华人新移民提供了经济来 源和生活环境。唐人街不仅是一个消费的社区,同时也是一个创造财富的社区。四、新移民导致华人职业的变迁华人移居美国一百多年来,其职业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世纪初到1882年 美国颁布《排华法案》之前,华人移民以契约华工为主,他们的职业主要是淘金、拓荒、修筑铁 路,后来才转向餐饮业、洗衣业、杂货业,并向其他行业扩展。从1882年开始至1943年废除 《排华法案》之前,美国华人的职业以“三把刀”(剪刀、菜刀、剃头刀)、洗衣业和杂货业为主。 如1920年,全美华人共61639人,就业者4.5万人,其中从事洗衣业的有12559人,从事餐饮业 的有11438人,二者占就业华人总数的一半以上。@另据麦礼谦统计,到1949年,美国有华人 洗衣店10200多间、餐馆3300多问、杂货店2000多间。从1943年美国废除《排华法案》开始, 华人的职业向多元的方向发展。⑤沈己尧统计了1966―1975年移居美国的13899名华人的职 业,以1975年为例,专业技术人员最多,共有2915人;其次是经理、职员及店员,共有1535人; 再次是服务行业人员(非家庭佣人),共有1414人。⑥可见,华人的职业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莫铿等人从财政经济与投资企业、科学与政治、文教与艺术三个方面详细列举了美国华人 的发展与成就。在政治方面,因为美国长期实行种族歧视的政策,华人在过去备受歧视,不可 能在政坛有大的发展,华人在美国从政起步较晚,直到近30年才崭露头角,担任公职的华人逐 渐增多。在经济方面,近40年来,华人打破了过去的经商范围,不再局限于餐馆、洗衣店、杂货[美]彼得-邝著、杨立信等译:《新唐人街――当代美国华人杜区》,第103页。 [美]周敏著、鲍蔼斌译:《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杜区》.第253页。 参见胨祥水:《纽约皇后区新华侨的社台结构》,第4页。 参见梅伟强:《美国华侨华人社区经济变迁》,载萧效铁、李定国主编:《世界华侨华人经济研究》,第268页。 参见[美]麦礼谦:《美国华侨简史》,载美国《时代报》,1982年12月28日。 参见[美]沈己尧:《海外排华百年史》,第38页。49万   方数据 店等,而向金融业、科技工业、制造业、旅馆业、珠宝业、食品加工业等进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 绩。据不完全统计,全美有华资银行、华资储蓄贷款会及有关的华资金融财务机构等近百家, 吸收存款逾40亿美元。根据美国商业部的调查,1982年美国华人共有企业52839家,收入高 达6l亿美元,其中有22%集中在旧金山湾区,特别是在南湾硅谷工业区,华人利用自己掌握 的技术建立新企业,把技术转化为资本。华人的投资以地产业为主。近10年间,华人投入美 国的资金达50多亿美元,其中2/3以上投资于地产行业。华人对地产的投资常有超过千万甚 至过亿美元的大手笔。此外,华人还对兴建新社区、大酒店、汽车旅店、购物中心、商业大厦、工 业园、综合性商业广场等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在科学与文教方面,有大量中国人才流入美国。 1970年出版的《美国科学家名人录》列举了1133位华裔科学家。据1985年的统计,在美国各 大学,来自中国台湾的留学生为23770人,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为13980人,来自中国香港 的留学生为9000人,他们所学专业以理工科为主,毕业后多留在美国工作。另据统计,在美国 十二三万名一流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中,有3万余人是华裔。① 以上所列举的华人在美国的成就,相当大一部分是由华人新移民创造的。华人新移民的 到来为美国华人社会注入了新鲜血液,改变了华人的传统职业结构。五、新移民引发华人侨团的变化关于美国华人侨团的组建,关春如在《美国华侨团体的组成》一文中有比较详细的论述。 他把美国的华人侨团分为以下几种:华侨地区性团体;华侨宗族性团体;华侨职业性团体;华侨 堂会团体,“堂”是秘密结社的称谓;其他侨团,包括宗教组织和政治组织。华人新移民的侨团 组织也是按地域、宗族、职业和政治等进行组建的,其中最突出的是政治团体和职业团体的 组建。② (一)政治团体 “洪门致公堂”是美国华侨最早组织的政治性团体,它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只是并未采取实际的行动。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因戊戌变法失败来美组建“保皇会”,以保救光绪皇帝。民国以后,其党人将“保皇会”更名为“中国民主宪政党”。1903年,孙中山先生在旧金山 组建“兴中会”进行革命活动,又于1909年先后在美国东、中、西部设立“同盟会”。民国建立 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在旧金山的“同盟会”总部后来更名为“中国国民党驻美总支 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华人参政、议政的人数越来越多,成立了华裔共和党协会、 华裔民主党协会等组织。@ 由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对立以及地域的差异,美国约25万台湾闽裔所成立的侨团自 成系统,很少与其他闽裔侨团往来。倾向支持台湾“独立”的“全美台湾同乡会”于20世纪70 年代成立,会员大部分是台湾闽裔,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该会有53个支会和7000名会员。 1986年,“全美台湾同乡会”大纽约区支会的一些会员集资在法拉盛设立美国惟一的台湾会 馆。该会馆具有传统会馆的联谊、福利等功能,同时又担负介绍台湾政治的任务。长期以来, “全美台湾同乡会”被台湾当局认为是“台独”的外围团体,该会领导人被台湾当局禁止进人台①参见[美]奠铿等主编:《金山侨杜礼仪规范》,金山侨社札仪规范出版委员会,1991年.第395―098页。②参见[美]关春如:《美国华侨团体的组成》,载莫铿等主编:《金山侨社礼仪规范》,第398―402页。③参见:美:莫铿等主编:《金山侨社礼仪规范》,第40l页。 50万   方数据 湾。台湾解严以后,“全美台湾同乡会”才于1993年正式向台湾的“侨委会”登记,并与“侨委 会”建立正常的关系。还有一个倾向于台湾国民党的“全美台湾同乡联谊会”,成立于1978 年,在美国的所有台湾同乡都可以参加,到1989年,该会共有12个分会、2万名会员。∞美国 客家人的“崇正会”因海峡两岸的政治对立而导致内部纠纷甚至分裂。20世纪80年代,旧金 山亲台湾和亲大陆的两派崇正会员互相兴讼,对簿公堂,最后,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派在 1986年另组三藩市客属联谊会。这表明,虽然“崇正会”在名义上容纳一切客家人,但地域差 异及政治分歧导致产生了其他客家人团体。⑦反对台湾“独立”的美国华人在美国各地纷纷组 织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不过,大部分美国华人侨团保持中立的态度。 (二)职业团体 早期移居美国的华侨几乎全是工人、农民,其职业范围局限于淘金、拓荒、筑路等。后来, 有些华侨为了适应新环境便由工而商,于是出现了早期华人工商行业的团体组织,如调元会 (厨师)、永盛堂(理发师)、鲁班公所(木匠)等。稍后又有古玩商会、餐馆同业会、货仓同业 会、华人车衣广公会等。代表三邑(南海、番禺、顺德)商人的昭一公所以及代表四邑(台山、开 平、恩平、新会)商人的四邑客商公所于1908年合并为中华总商会。固新移民与老移民相比, 知识水平较高,他们也组织了一些职业团体,如美国矽谷华商协会、美国硅谷中国工程师协会、 犹他州华人科学和技术协会等。 总之,华人侨团是华人社会的基础。美国华人一方面依照中国传统社团的组建原则按地 缘、血缘组建同乡会和宗亲会等,另一方面又适应移居地环境的需要组建各行业团体和宗教团 体等。另外,中国大陆与台湾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也影响着美国华人社团的组建。 六、结论从华人移居美国的历史来看,美国政府制定的移民政策对华人移居美国的影响是非常大 的。19世纪末,美国华人人数的增加引起了部分美国人的恐惧,他们认为白人有被华人压倒 的危险,再加上美国种族歧视观念作祟,美国国会于1882年通过了一项限制华工进入美国的 法案,即《排华法案》。该法案实施以后,华人移居美国的活动基本上停止。二战后期,中、美 两国并肩作战,打开了60多年来美国排华的僵局。1943年,中国政府向美国提出废除自1882 年实施的《排华法案》,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43年10月11日向国会呼吁废除《排华法案》,并 于同年11月26日在国会获得通过,罗斯福总统于12月17日签字生效。从此,中国人按照美 国的移民配额移居美国。1965年,在美国民权运动的推动下,约翰逊总统于10月3日签署了 新的移民法,即《补充移民国籍法》。该法的要点如下:第一,消除过去移民法中种族歧视与图 籍歧视的传统立场;第二,强调家庭团聚之人道原则;第三,吸收外国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 及专门人才,不拒绝外国劳工;第四,接收各国难民。自1965年开始,中国人移居美国的人数 迅速增加。由此可见,美国政府的移民政策直接制约着华人移居美国的数量。 华人移居美国的主要动因是什么?对此,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的代表人物萨斯塔(【Jarry A,sja“tad)认为,国际移民取决于当事人对于付出与回报的估算.如果移民后的预期所得明显①参见[美]麦礼谦:《在美越棉寮华人的同乡组织初探》,载萧效钦、李定国主编:《世界华侨华人经济研究》,第249页。@同上,第247―248页。 ③参见[美]莫铿等主编:《金山侨杜礼仪规范》,第400页。51万   方数据 高于为移民而付出的代价,移民行为就会发生。(1)根据这一观点,移民将移往收人高的地方。 华人移居美国大多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移民能否成功,除了有移民的动因之外,还必须看移 居她的客观条件是否许可,两者缺一不可。从美国的情况来看,美国社会需要大批劳工,并且 有能力容纳大批移民,这就使得华人移居美国成为可能。迈克尔?皮奥雷(MichaeI Pioer)的 研究认为,现代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双重劳动力需求市场,上层市场提供的是高收入、高保障、环 境舒适的工作,而下层市场则相反。由于发达国家本地劳动力不愿进入下层劳动力市场,因此 需要国外移民来填补其空缺。⑦正是美国的双重劳动力需求市场为华人移居美国提供了 条件。 与老移民相比,美国华人新移民的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其职业不再以开餐馆、洗衣店和 杂货店为主,而是几乎涉及了美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各个领域。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 是因为新移民与老移民相比,文化水平较高,较容易进入美国的主流社会,这可以说是内因。 但是,美国的社会环境对华人的就业也非常重要。迪克斯坦指出:“(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 变革精神和对价值观念的重新估价竟在偌大程度上从种族冲突中得到启发,真是令人诧异。 首先,在六十年代初期的反对种族隔离阶段中,自由乘车、示威游行、和平静坐之类的直接行动 战术激发了一种新的社会觉悟,一种抗议和觉醒的精神。……后来,随着种族结合的理想让位 于民族主义,黑人的团体战斗精神不仅扩展到包括犹太人在内的其他种族集团,而且扩散到了 学生、妇女和同性恋者中间。”@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文化巨变对美国的社会、政治生 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数族裔的利益和文化多样性被肯定。不少人主张,美国应该是多元文 化的社会,因此,具有不同族裔背景的人在商务签约、就学受教育、应聘就业等方面应该平等, 并且政府的各级机构应当有一定比例的少数族裔人士。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华人的就业范 围不断扩大,涉足美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综上所述,华人新移民一方面影响了美国传统华人社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在建构着新的 华人社区。华人新移民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在美国的发 展必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美国的华人社会也将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Abst髓cttheyareThe ethnic Chinese have been immigmti“g into the US since 1930s aIldin the early dayg.Their population increases rapidly followingnewmi工11y Cantonesethethe revision of如tm溏r毗ion Ac£by the uS in 1965.So there comes andChinese immigmntsnoconsequentlyastradinonal Chinese communitiesarecha“gi“g,lo“gertaki“gCantonesethe main bodv.(曾少聪,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81)[责任编辑:黄海慧]①参见L盯ryA.匈蹦涮.“1he coBl8明dmI岍5 0fH岫趼Mi吕r砒lon”,洫J。Ⅱmz矿凡f“k以Ec㈣my舭,1962,pp⑦参见李明欢:《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舢年第4期,第14页。③[美]迪克斯坦著、方晓光译:《伊甸园之门――60年代的美国文化》,上海外语出版社,1985年.第156页。5280一93。万   方数据 美国华人新移民与华人社会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曾少聪, Zeng Shaocong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世界民族 WORLD ETHNO-NATIONAL STUDIES 2005,(6) 3次参考文献(41条) 1.沈己尧 海外排华百年史 1985 2.美国华裔人口统计 2001 3.葛力克.吴燕和.王维兰 夏威夷的华裔移民 1985 4.劳文.何翠萍 密西西比的华人 1985 5.廖宝昀 旅美华侨社区个案研究 1951 6.吴元黎.广树诚 美国华人经济现状 1985 7.吴剑雄 海外移民与华人社会 1993 8.William F Chew Nameless Builders of the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The Chinese Workers of the Central Pacific Railroad 2004 9.令狐萍 金山谣--美国华裔妇女史 1999 10.陈祥水 纽约皇后区新华侨的社会结构 1991 11.Peter Kwong The New Chinatown 1993 12.周敏.鲍蔼斌 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 1995 13.彼得?邝.王冰 黑着--在美国的中国非法移民 2001 14.全国政协办公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移居海外情况的调查报告 1996 15.重视对新移民的工作 .庄国土 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 2001 17.彼得?邝.杨立信 新唐人街--当代美国华人社区 2002 18.Peter Kwong The New Chinatown 19.庄国土 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 20.彼得?邝.王冰 黑着--在美国的中国非法移民 21.邓蜀生 美国与移民--历史?现实?未来 1990 22.Amy Klatzkin A Passage to the Heart:Writingsfrom Families with Children from China 1999 23.范可 跨国领养--对美国人领养中国婴孩及相关现象的考察[期刊论文]-世界民族 .Amy Klatzkin Asian Pacific American Today .麦礼谦 在美越棉寮华人的同乡组织初探 1996 26.黄瑞我 美国生活拾零 1998 27.PeterKwong TheNew Chinatown 28.彼得?邝.杨立信 新唐人街--当代美国华人社区 29.周敏.鲍蔼斌 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 30.陈祥水 纽约皇后区新华侨的社会结构 31.梅伟强 美国华侨华人社区经济变迁 32.麦礼谦 美国华侨简史 1982 33.沈己尧 海外排华百年史 34.莫铿 金山侨社礼仪规范 1991 35.关春如 美国华侨团体的组成 36.莫铿 金山侨社礼仪规范 37.麦礼谦 在美越棉寮华人的同乡组织初探 38.莫铿 金山侨社礼仪规范 39.Larry A Sjaastad The Costs and Returns of Humar Migration 1962 40.李明欢 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期刊论文]-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迪克斯坦.方晓光 伊甸园之门--60年代的美国文化 1985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李其荣 华人新移民与后工业美国社会――兼论“模范少数族裔理论” -世界民族2001(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进入后工业社会.近三十年来美国华人新移民的经历证明,他们不仅能够依靠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坚韧和毅力在新的国度生 存,并取得显著成就,而且为美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模范少数族裔理论”掩盖了包括华人在内的亚裔美国人在美国面临的社会压力、种 族歧视等现实问题,忽视了华人在取得成功背后的艰辛、苦涩和面对不公正时的孤立无援.“模范少数族裔”之说不仅误导美国公众,而且是对华人及其他 亚裔美国人的变相歧视.2.学位论文 李兰 依存与互动――美国华人新移民与华人社区关系研究 2007本文运用社会系统理论及比较研究方法,对1965年以后美国华人新移民与华人社区的关系进行了探究。文章认为,美国华人新移民与华人社区是一 种依存与互动的关系。 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正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对“华人新移民”和“华人社区”这 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对华人新移民的概况作了介绍,并将新、老移民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将华人社区与华人社会、华人社团进行了比较。 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华人新移民对华人社区的作用:华人新移民一方面影响了美国传统华人社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在建构着新的华人社区。新移民无 论从人口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对老唐人街的扩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老唐人街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华人 新移民的日益增多促使城市郊区出现了卫星唐人街,新移民为卫星唐人街带来了雄厚的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促进了其经济发展;大量新移民来到美国 南部,使南部出现了新型的华人社区。 第三部分论述了华人社区对华人新移民的影响:老唐人街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特定的社会关系、家庭关 系、亲属网络,还有种种受感情、信任、承诺和其他文化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约束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些构成唐人街特有的一大笔社会资本。正因为有了 这种社会资本,其群体成员才有了与外界进行竞争的武器,可以为提高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而斗争;卫星唐人街通常是以华人为主兼有其他种族的社区 ,这种华人社区是开放的、国际性的,其中的华人移民与其他族裔和美国主流社会都接触频繁,能更快、更顺利地融入美国社会;南部的华人社区积极 促进华人移民与美国大社会接触,并创建一些社团将新移民有效地组织起来,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华人移民与主流社会的互动创造机会。 本 文最后得出结论:美国华人新移民与华人社区之间是一种依存与互动的关系。3.期刊论文 郜元宝.GAO Yuan-bao 谈哈金并致海外中国作家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哈金的英文小说获得美国文学界高度评价.他不用美国价值简单地批评中国,也不像某些华人作家那样为了迎合国外市场而任意杜撰,他的&中国人的 故事&写得简洁、清晰而诚实.这是哈金的积极意义所在.但他也未能向读者提供观察中国的新视角,其作品大多数缺乏深度和回味.这主要是因为哈金属于 &第一代华人新移民作家&群体,该群体既有国内同龄作家的思想局限,又有因为生活在海外而导致的精神隔膜.和现代作家以及新时期作家相比,他们普遍 找不到恰当的精神基点,创作上呈现出巨大的盲目性与不确定感.4.学位论文 柏方中 在美国经营中小型餐馆战略研究――在美国经营东方阳光中餐厅的战略研究 2005据统计,在美华人新移民不断增长,约有一半以上的美国华侨华人直接或间接从事与中餐业有关的行业。中餐馆在美营业额达155亿,全美中餐馆现 有4.1万之多,在美国,除了意大利的比萨饼店,能遍地开花的就是中餐了,全美50个州,州州都红火。中国餐馆已成为美国人日常生活和城市文化的一 部分。因此笔者欲在美国与亲友合作投资东方阳光中餐厅,但在这一领域又没有现成的理论与分析可以作为投资参考,故经过一段时期的市场考察、实 习与研究,也经过上海交通大学几年的学习,希望借此机会以自己的努力,通过一些理论探索,研究在美开中餐馆战略的意义,可以自觉的促进东方阳 光的成功,可以为更多的中餐馆提供借鉴,也为中餐业在美国作出一点小贡献。 在本文中,我利用了所学的管理学理论在对美经营中餐馆环境分 析和企业自身资源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东方阳光广场”的具体定位和启动策略。全文分四个章节讨论,第一章是对环境的分析,分析直接竞争对手: 中式餐厅,美式餐厅、欧式餐厅,快餐连锁店以及消费者分析;第二章节是自身资源的分析,把对餐馆作为一个企业的思想,做一个系统分析。从企业 的发展目标,经营定位,人力资源,产品开发现金管理等做详尽的分析。第三章提出战略规划,首先对经营模式与地点定位,详细探讨了东方阳光选址 的方方面面,然后对消费对象定位,对经营品牌与经营形象定位,对菜品定位与服务定位.第四章是战略实施, 我们制定了全传播方案,具体启动与实 施“东方阳光广场”战略。 论文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重点从实际操作与管理角度,研究在美国开一个中、小型餐馆的方法、可行性与现实意 义。论文作者的主要工作在于,对美国中餐馆业进行了探讨、对美国餐营业模式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全文围绕中餐业者在美国如何成功经营的主题,同 时引入了“文化与观念理解”的思想,因地治夷,本文对有助于自身与中餐业者在美国的良好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让中国的新移民在中餐这一行业能在 秉持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美德之下,也能跟上时代潮流。在这新大陆上争得应有的地位与评价,而不再是靠劳力,用低价位来生存。5.期刊论文 万晓宏 国内第一本关于美国家庭领养华童的专著――评黄邦汉等著《华鸟美巢:美国家庭收养中国儿 童问题研究》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1)近年来,美国华人新移民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美国家庭领养的华童.截止2005年,这一群体的总人数已达到5.5万人,而且还在快速增长.[1]笔者几 年前就开始关注这一群体,收集相关资料并做了一些实地调查,但由于当时忙于学业,毕业后又忙于工作,一直没有时间来深入研究这一课题.6.学位论文 赵丹 试析美国华人移民流动性() 2005二战后,随着美国华人经济实力的增强、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外部环境的改善,其社会流动性较以往更为活跃和频繁.本文主要探讨了华人移民地 域流动性和职业流动性增强的原因、类型和影响,同时对其流动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进行剖析,进而阐释华人移民流动性与同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引言 部分主要介绍了中美学术界对于华人移民流动性的研究状况,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着重要解决的问题,说明了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正文共分为四 部分:第一部分解析二战后华人移民潮出现的原因、特征及影响,并归纳总结华人新移民的新变化.第二部分着重介绍华人移民地域流动的类型及成因,其 中将对华人郊区化的论述作为主线,从而反映出美国华人地域流动的进程.第三部分同样阐述华人移民职业流动性增强的决定性因素和现状,通过对比揭示 出华人职业领域的扩展并发现其中的问题和障碍.第四部分综合评介华人移民流动性的增强对于同化进程的深层影响.通过流动,异族通婚的比例有所上升 ,宗教信仰愈加趋向主流,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得到提高.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于华人移民群体,大大加速其同化的进程.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注重 探讨华人流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并对其根源予以分析,进而在美籍华人移民流动性方面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点启示.7.期刊论文 葛峥 &生命移植&:严歌苓小说中的新移民形象探讨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严歌苓小说生动刻画了华人新移民&生命移植&、特别是他们最感痛苦的&文化迁移&的种种表现.这种新移民形象主要有四类:明显带有作家自身特征 的新一代&学留人&,通过婚姻而移居美国的&过埠新娘&,生活在困境中的男人,迷惘的少年移民.这些人物的经历大多曲折而坎坷,其心理也奇特而复杂.这 是一道奇丽的文学景观,它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史册上都将留下自己色彩鲜丽的一笔.8.期刊论文 刘权.LIU Quan 美国华人教会的社会功能初探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2)近年来,美国华人基督教教会组织发展迅速,其在帮助华人新移民群体,整合华人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作用已经超越了传统华人社团.本文依据实地考察 并结合文献研究,探索美国华人教会组织的多方面社会功能.作者认为,华人教会在华人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值得关注.9.期刊论文 张铭 &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第五次国际会议&(ISSCO V)综述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3)由哥本哈根大学亚洲研究系和哥本哈根北欧亚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第五次国际会议&(ISSCO V)于-14日在丹麦赫 尔辛格(Elsinore)的LO学院举行.来自丹麦、新西兰、菲律宾、美国、荷兰、挪威、意大利、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加拿大、法国、俄 罗斯、奥地利、英国以及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98名学者出席了会议,收到论文90多篇.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华人新移民 :海外华人移民的全球化&,这是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次以新移民为主题,显示出新移民问题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此次会议也是近年来 规模较大、参加人数较多的一次卓有成效的国际学术研讨会.10.学位论文 李瑞晴 北美地区华人新移民人口、分布及职业构成 2009美国、加拿大作为传统移民国家,因高度发达的经济、宽松的政治氛围、良好的生存环境,优越的教育资源、优厚的福利待遇等有利条件,吸引着 世界各地移民前往。1970年代以来,大量中国人因家庭团聚、就业、经商、留学等原因,纷纷走出国门,成为新移民。与主要移居东南亚地区的“求生 存”型的老移民不同,教育水平较高的“求发展”型的新移民主要移居北美、西欧、澳洲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北美地区已成为中国新移民数量最 多的发达地区,约占新移民总数的1/3。 本文以美、加两国人口普查资料及“中华民国侨务委员会”统计资料为基础,拟对北美地区华侨华人、新 移民数量、分布及职业构成进行探讨,对两国华人新移民异同进行比较,并预测未来该地区华人移民的发展趋势。 根据研究内容需要,本文分为 三章,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介绍本文选题动机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难点。 第二部分包括本文第一、二章 ,为本文论述重点。该部分通过对美、加两国华侨华人、新移民人口数量、分布及职业构成的介绍,以期对北美地区华侨华人、新移民人口分布及职业 状况有进一步深入的认识。 第三部分即本文第三章,对美、加两国华人社会进行比较。通过华人移民阶段、移民数量、地区分布的相似性以及两 国在移民法、华人移民构成、华人职业构成及收入方面的差异性对两国华人新移民状况进行比较,加深对两国华人社会的了解。 第四部分为文章 的结论部分,总结北美地区华侨华人、新移民人口分布及职业构成,通过对美、加华人新移民现状的探讨,预测未来北美地区华人移民发展趋势。 关 键词:北美地区;华人新移民;分布引证文献(3条) 1.陈建荣 泰国新移民的群体特征――曼谷地区新移民个案研究[期刊论文]-东南亚研究 .李其荣 新华侨华人的职业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美国与加拿大的比较[期刊论文]-东南亚研究 .李其荣 华人新移民研究评析[期刊论文]-东南亚研究 2007(05)本文链接:http://d..cn/Periodical_sjmz.aspx 下载时间:日 美国华人新移民与华人社会―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莞到恩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