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叫什么叫化学式?

绿色化学又叫什么?其核心是什么?
绿色化学又叫什么?其核心是什么?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是近十年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 “新化学婴儿”。它涉及有机合成、催化、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内容广泛。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世界上很多国家已把“化学的绿色化”作为新世纪化学进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原子经济性”,即充分利用反应物中的各个原子,因而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防止污染。原子经济性的概念是1991年美国著名有机化学家Trost(为此他曾获得了1998年度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的学术奖)提出的, 用原子利用率衡量反应的原子经济性,为高效的有机合成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的每一个原子,使之结合到目标分子中,达到零排放。绿色有机合成应该是原子经济性的。原子利用率越高,反应产生的废弃物越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越少。
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二,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五个“R”上:第一是Reduction一一“减量”,即减少“三废”排放;第二是Reuse——“重复使用”,诸如化学工业过程中的催化剂、载体等,这是降低成本和减废的需要;第三是Recycling——“回收”,可以有效实现“省资源、少污染、减成本”的要求;第四是Regeneration——“再生”,即变废为宝,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的有效途径;第五是Rejection ——“拒用”,指对一些无法替代,又无法回收、再生和重复使用的,有毒副作用及污染作用明显的原料,拒绝在化学过程中使用,这是杜绝污染的最根本方法。
【绿色化学的定义是,用化学的技术,原理和方法去消除对人体健康,安全和生态环境有毒有害的化学品,因此也称环境友好化学或洁净化学。实际上,绿色化学不是一门全新的科学
绿色化学不但有重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而且说明化学的负面作用是可以避免的,显现了人的能动性。绿色化学体现了化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化学科学高度发展以及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作用的产物,对化学本身而言是一个新阶段的到来。作为新世纪的一代,不但要有能力去发展新的、对环境更友好的化学,以防止化学污染;而且要让年轻的一代了解绿色化学、接受绿色化学、为绿色化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的感言:谢谢你
等待您来回答
硬件领域专家美国化学会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美国化学会
美国化学会是一个化学领域的专业组织,成立于1876年。现有163,000位来自化学界各个分支的会员。美国化学会每年举行两次涵盖化学各方向的年会,并有许多规模稍小的专业研讨会。 美国化学会拥有许多期刊,其中《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已有128年历史。外文名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简&&&&称ACS开办期刊《美国化学会志》&等组织性质化学领域专业组织
一切要从132年前,在纽约的一次化学家的集会开始说起。1876年初,一群曾在1874年“化学百年纪念会”(Centennial of Chemistry)相识的化学家,来到哥伦比亚大学Charles F. Chandler教授的家中,他们准备成立一个地区性的化学社团。出人意料的是,他们最开始只发出了100封通知,竟然就收到了40封表示支持的信件。于是他们决定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就这样,在日晚8点,纽约医药大学的一间教室内,创建这个组织的会议举行了。会上,这个组织被定名为美国化学会(ACS),并且投票通过了组织者制定的协会章程(constitution)及其细节。两周后的第二次会议上,出席的27位化学家选出了ACS的第一届理事会(council),并且决定居住在纽约的会员,每周四开会讨论一些“不需要开全体会议解决的小问题”。坐落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化学会大楼在日举行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还通过了关于会费的议案:居住在纽约的会员每年5美元,而其它会员不缴纳会费。此外,这次会议的记录刊登在C. F. Chandler和他兄弟的W. H. Chandler拥有的杂志《美国化学家》上。到1877年,ACS的会议记录从杂志中分离出来,并在1879年成立了独立的杂志,这就是著名的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
此外,1877年,ACS在纽约州注册成为法人组织,1876年选举出的理事会也因此更名为“董事会”(board)。ACS在19世纪的成长道路是相当艰难的。在19世纪80年代,会员人数并没有得到增长,而是从243人下滑到了176人。这反映了ACS早期的在组织结构上的许多问题:
1.作为一个全国性的组织,ACS是在纽约州注册的,因此其营业执照(charter)规定,学会的理事(directors)必须是纽约州的居民。这引起了居住在其它地区的会员们的不满。
2.交通的不便使得美国邮政在那个时期还很不发达,这使得其它地区的会员不能及时地收到JACS。
3.ACS没有自己的出版机构,这使得学会刊物的出版很不稳定。其结果相当具有讽刺性,在某些月份,JACS竟然因为缺少纸张而停印。在认识到这些问题后,ACS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首先,是在10年内三次更新学会的章程,提出了“地方组织”的概念。地方组织隶属于ACS,以方便各地会员进行活动。学会的理事会负责学会的管理,各地方组织在理事会中按会员人数比例获得席位。而原来的董事会则仅作为学会的法律代表存在。其次,通过学会的努力,1895年纽约州签署一项法令,取消对学会的理事(directors)必须是纽约州居民的限制。最后,也是最为幸运的是,拉法叶特大学教授,拥有一个化学出版社的Edward Hart,成为了JACS的主编。他不但把自己拥有的杂志《分析和应用化学》并入了JACS,还让自己的出版社成为了ACS的官方出版社。这个出版社在1926年被Harvey F. Mack收购后,仍旧为ACS出版杂志,直到今天。有了这些稳定、合理的组织和制度安排后,ACS开始了迅猛的发展。1891年,在“地方组织”概念的倡导下,分散在全美10个不同地区的化学组织并入了ACS。20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后, ACS的会员人数增长到5081人。在会员们的强烈要求下,ACS于1907年开始设置专业分区,以方便相同专业的会员们进行交流。到1910年,ACS共开设了6个专业分区,涉及化工、农业、肥料、有机、无机和医学专业。
在1907年,ACS正式出版了举世闻名的《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 到现在,《化学文摘》已发展成化学和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资料量最大,最具权威的出版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次革新后的第四个学会章程,从1897年一直被沿用到了1947年,并在其间只经过了3条修正。该章程长达半个世纪的寿命,也正说明了ACS早期改革的成功。进入20世纪第二个十年,世界迎来了第一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众所周知,美国是这场战争中最大的渔利者,而ACS也借此机会扩大着自己的影响。
在1907年,Charles L. Parsons 成为了ACS的秘书长,并且担任这个职务长达38年之久。更为重要的是,他是当时美国矿务局(U.S. Bureau of Mines)的首席化学家。1915年,德国的染料产量占全球的85%,由于英国对德国商船的封锁,美国的染料市场发生短缺,这使得公众开始关注化学工业的发展。ACS主席还曾就此事致信威尔逊总统,说明化学工业面临的困难。同年,德国启动了毒气战,美国内政部授权矿务局着手研究这个问题。Parsons借此机会从ACS抽调了一些会员成立了“化学战研究中心”(Chemical Warfare Service)。1916年9月,威尔逊总统建立了国家科研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需要将全国参与科研的化学家根据不同专业整理成名单。于是1917年,Parsons又促成矿务局和ACS共同发起了美国化学家普查活动,极大地增加了ACS的影响力。这些举动,使得19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ACS历史上最“繁忙”的十年:会员数量增加了2倍,达到15582人;地方组织增加到60个。
一战过后,经过了10年的平稳发展后,美国来到了独立战争以来最困难的时期。1929年的经济危机,对ACS的影响是很严重的。ACS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抑制会员的流失,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一个就是降低会员费,从年的每人每年15美元降至9美元。同时,为了减少开销,ACS开始不再向会员免费提供所有出版物,只提供《新闻本》(News Edition)一本期刊。其余出版物只能通过订阅得到。1933年,ACS还首次提出了对会员专业背景的要求,要求申请入会的人员在化学专业上受过大学以上教育。此外,在19世纪30年代对ACS最重要的事情是它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全国性组织--此前它还只是一个纽约州的注册法人团体。1937年,弗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签署了358号公众法案,为ACS注册一个新的执照提供了法律基础。法案出台后一个月内,ACS召开的全国会议上即通过决议,在联邦重新注册,并在次年获得了联邦颁发的执照。接下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再一次见证了ACS的巨大影响力和生命力。与一战相比,二战美国参战的时间更长,动员范围更广,很多科技研究人员都被征调参军。在这样的背景下,ACS领导发起了一项旨在保障科研人员利益的运动,要求被征调的科研人员都能以最合适的方式为国效力。换而言之,ACS要求被征调的化学家们仍然在化学领域工作,而不是在前线流血牺牲。
战争带给ACS的,除了施展能力,扩大影响的舞台,更多的是困难。战争引起美国国内长达4年的交通管制,给ACS召开会议带来了巨大不便。这时ACS各个区域性组织的活力就充分地体现了出来:ACS除了每年坚持一次全国会议外,主要的活动就是由区域性组织举行的小规模会议。
此外,ACS还不得不面对技术封锁造成的信息短缺。战时,美国根本无法收到欧洲的科技性杂志(当然许多杂志都已经停刊),ACS各种出版物的信息量也受到了影响。以《化学文摘》为例,摘录数量从1938年的65,432篇锐减到1945年的32,281篇。同时,因为纸张价格的上涨,出版物成本有很大的上升。这使得ACS从1940年起开始保留对所有出版物的版权。
战后,ACS第四次,也是迄今最后一次修改了学会的章程。日,已经实行了50年的学会章程作古。新的章程将学会下属的各地方组织分为6个地区,并制定了新的理事会选举制度。
20世纪过半,ACS已经成长为一个规模庞大、组织严谨、制度先进的全国性学术组织。学会拥有会员63349名,地方组织137个,专业分区20个。1950年学会的开销为280万美元,但广告收入也达到了122万美元。1950年,ACS还接受国际石油产品公司(UOP)的捐赠,成立了自己的首个基金会--石油研究基金会,用以资助石油化学领域的研究和教育活动。
ACS以一场规模宏大的全国会议作为20世纪下半叶的开端。1951年是学会建立的第75年,在这次全国会议的后半程,ACS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学会的许多元老如Parsons,担任《化学文摘》主编达36年,刚刚获得普利策奖的E.J.Crane,学会的前会长及董事长,著名有机化学家Roger Adams都发表了讲话。时任美国副总统的Alben W. Barkley在年会的闭幕式上也作了演讲。
20世纪50年代,ACS的出版物延续了迅猛扩张的趋势,学会也开始加大对《化学文摘》和JACS等主要刊物的支持力度。1960年,ACS在原来总部的旁边新建了一座8层高的建筑物,并将总部迁了进去。原来的总部设在1941年学会花费15万美元买下的一座5层的公寓里面。在ACS大量添置产业的同时,其筹措资金的能力也令人惊叹:建立新总部的300万美元中,竟有230万美元来自34482名会员和436家公司的捐款!
20世纪60年代,ACS不顾民权运动对国家经济造成的冲击,大幅度增加在宣传方面的投入。为了向社会普及化学知识,从1961年1月起,ACS开创了每集15分钟的科学纪录性系列节目,免费提供给电台向全社会播出,每周一集,至今未曾间断。1964年,ACS又投入50万美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建立了“化学调查委员会”(Committee for the Survey of Chemistry),以发现那些因为缺少资金而陷入困境的化学基础科研项目,并帮助它们获得资助。1965年,ACS又成立了“化学与公众事务委员会”(Committee on Chemistry and Public Affairs),专门负责在美国国会和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宣传ACS的观点。此外,从1965年起,ACS对需要在化学方面进行训练的会员开设了约50门短期课程,开启了ACS参与公众教育的源头。
在经济不景气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如此巨大的投入也造成了ACS一定的财政困难。广告收入从1965年的443万美元一路下降至1974年的241万美元,ACS不得不重新作出调整:降低出版物的容量已减少开销,并不断提升会费标准:1965年是每人每年16美元,1970年涨到25美元,1972年28美元,到了1976年竟涨到35美元。从经济条件逐渐恢复的会员中筹措资金是个很有效的做法。至1976年,ACS会员人数为110820,与1969年开始下滑前的116816基本持平。
在这个年代,提高会费仍然能留住会员,不得不归功于一个为会员谋利益的活动。经济的下滑使得失业率明显上升,在化学方面更是如此。1967年,空余的职位和求职者的比例为1.56:1,到了1969年就猛降至0.58:1。在会员们的要求下,ACS开始帮助失业的会员们找工作,每时每刻都同时有20名会员受到帮助。同时,建立就业指导机制,向求职者提供相关的信息。这种机制发展到1975年,ACS已经成功地建立了一套标准,对雇主和雇员进行约束。1976年ACS度过了它的100岁生日。此后的25年中,由于美国经济的相对稳定,ACS也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这25年中,ACS保持它过去在政府中影响政策、重视科普宣传、资助化学科研项目、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帮助会员找工作等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1979年11月,ACS对1947年订立的协会章程进行了最重大的一次修正。修正案中写道:“ACS应当同全世界科学家合作,使化学能够被应用于每一个人类的需求”。自此之后,学会在国际合作方面的步伐大大加快了。除了在计算机技术还不够发达的80年代向全世界输送提供重量达几百吨的各类文献外,还主动与其他国家的化学组织进行交流,就、等问题进行磋商。此外,英国前首相,占据唐宁街10号达11年之久的Margaret Thatcher,由于其化学专业的背景,在访问美国时曾被ACS授予“学会荣誉卷轴”。1776年,在ACS百周年纪念年会上,成立了一个新的专业分区,用以考察、研究和记录化学的历史。1981年,学会在费城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联合建立化学历史中心,1992年,该中心成为化学遗产基地。
此外,ACS还发起了一个用以保护在化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遗址和遗物的项目,称为“国家化学史里程碑计划”(National Historic Chemical Landmarks Program)。又学会下属的各个地方组织或专业分区对“里程碑”提名,学会则负责为这些“里程碑”挂牌立传。到2001年,学会已确立里程碑36处,其中8处在美国境外。ACS不仅为专业性很强的会员们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还为中学的广大学生出版了化学课本,书名《社区中的化学》(Chemistry in the Community)。这本书影响很大,出版20多年已经再版过4次,并被译为各种语言在全世界中学使用。1881年学会发起SEED工程,为经济困难的中学生提供在实验室进行实习的机会,并在他们进入大学后为他们提供奖学金。此外,ACS还主办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由各地方组织进行预选,最后决赛选出20名顶尖选手在美国空军学院进行集训,并最后确定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4人名单。日,ACS化学与公众事务委员会更名,成立了专门负责“引导和监督学会同政府关系”的“公众事务和公众关系委员会”(Board Committee on Public Affairs & Public Relations)。通过这个委员会,ACS做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化学和公众的举动:出版各种书刊杂志、为相关的活动提供赞助;引导政府发布有利于化学的政策,并对国会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要求做出反馈等等。
从1974年开始,ACS开始向国会派驻评议员(fellowship),以从化学发展的角度对立法提出建议。进入80年代,ACS开始通过他们支持的议员来影响国会的立法,并在1999年成立了“立法活动网络”(Legislative Action Network)。200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有6500名会员参与了这个网络。网络主要关注的议题包括:美国科技教育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劳工政策和工业竞争力的问题。1975年,在互联网出现之前,ACS的出版社就已经开始使用数据库技术来印刷期刊。1980年,《医药化学》杂志下的1000篇文章第一次被录入文献保护服务中心(Bibliographic Retrieval Services,RBS)的一个数据库——这就是电子版文献的原型。1981年,16种ACS期刊的全部内容都录入了RBS数据库。1996年是《物理化学》杂志创刊100周年。ACS在这一年把文献传上了互联网。第二年,ACS全部34种期刊都有了网络版。《化学文摘》(CA)也在70年代就开始了电子化。1984年CA有了自己的数据库,CAOLD,并开始将自1907年以来CA的全部数据上载。1997年,ACS推出CA的网络版SciFinder Scholar,以方便化学工作人员在计算机上搜索CA上的内容。到2000年,电子版服务带来了《化学文摘》服务社的全部收入中的82%,标志着ACS文献服务已经进入了电子版的时代。90年代中期,ACS会员们帮助美国环境保护局设立“绿色化学总统挑战奖”,用于奖励那些在化学基础研究中找到能够对抗污染的化学方法,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化学家。ACS在绿色化学方面做出的努力,还曾在1997年获得Al Gore副总统领导的“国家形象考察”( 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活动颁发的一项特别奖。日,ACS举办了第一个全国化学日活动。当天,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地方组织,在ACS的组织下准备一系列节目,向组织所在地宣传自己。这些节目包括:展览、在商业中心进行的表演、在地方电视台播放节目、在博物馆举办活动以及对公众开放大学的化学实验室和一些化工厂等等。1989年,化学日“升级”为化学周,两年举办一次。
1994年起,ACS利用从1987年开始向公众筹集的2600万美元资金,在Smithsonian Institution开始举办主题为“美国生活中的科学”的永久展览。当时全年参观者达600万人次。遗憾的是,由于对展览所表达的理念不满,ACS于1996年退出了举办展览的集团。
以上内容全部译自 The ACS Timeline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什么叫化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页免费10页免费9页免费1页免费5页免费 4页免费6页免费3页免费3页免费4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2页免费6页免费247页免费2页免费77页免费
什么叫化学|化​学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化学金叫什么
化学金叫什么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化学金(化学沉金,化学镀金)素材:铜材、铁材、不銹钢、铁钴镍合金等车床件、冲压件规格:尺寸最小0.02MM电镀规格:Ni 0.1-5um
Au 0.025-0.5um盐雾测试:最长120H
蒸汽老化测试:最长240H产能:2线
50KG/DAY 台达科技同时亦提供以下高质素电镀加工:
连续镀半金锡、连续镀半金镍;连续镀银、连续镀镍、连续镀亮锡、连续镀雾锡;以及精密五金件滚\挂镀金、钯镍、钯、银、镍、锡;化学金、镍。
金(化学符号:Au)是一种化学元素,原子序数为79,属于金属元素。金的单质通称为“黄金”,是一种十分贵重的金属。其化学性质不活泼,只能溶于王水,硒酸,高氯酸等腐蚀性较强的物质中。
等待您来回答
化学领域专家什么叫化学?
什么叫化学?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组成的一门科学
其他回答 (24)
与化学式紧密相关的学问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物质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一词,若单从字面解释就是“变化的科学”之意。化学如同物理皆为自然科学之基础科学。很多人称化学为“中心科学”(Central science),因为化学为部分科学学门的核心,例如材料科学、纳米科技、生物化学。
化学是一本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发生了结构上的变化
有化有学,就是了。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从自然学科的分支看,化学这门自然科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大厦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大厦中的各个分支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之间都有着密切联系.化学这门自然科学,初听起来使人觉得很陌生,其实它每天都伴随着我们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和现象.比如: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你能证明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的确存在我们身边吗 它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水,是大自然赐予生命的乳汁,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尽管你每天喝水,离不开它,但你知道水是什么样的物质吗 它的组成,结构,性质如何 变化规律又怎样 上面提到的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种种问题,全部属于化学学科研究的内容.
我们老师说:化学,即变化之学
目前来说,比较准确的答案就是——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注:【化学诺贝尔奖得主】  
1901年 J . H. 范霍夫(荷兰人)发现溶液中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
  1902年 E. H. 费歇尔(德国人)合成了糖类以及嘌噙诱导体
  1903年 S. A. 阿雷尼乌斯(瑞典人)提出电解质溶液理论
  1904年 W. 拉姆赛(英国人)发现空气中的惰性气体
  1905年 A. 冯·贝耶尔(德国人)从事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
  1906年 H. 莫瓦桑(法国人)从事氟元素的研究
  1907年 E. 毕希纳(德国人)从事酵素和酶化学、生物学研究
  1908年 E. 卢瑟福(英国人)首先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
  1909年 W. 奥斯特瓦尔德(德国人)从事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反应速度的研究
  1910年 O. 瓦拉赫(德国人)脂环式化合物的奠基人
  1911年 M. 居里(法国人)发现镭和钋
  1912年 V. 格林尼亚(法国人)发明了格林尼亚试剂 —— 有机镁试剂
  P. 萨巴蒂(法国人)使用细金属粉末作催化剂,发明了一种制取氢化不饱和烃的有效方法
  1913年 A. 维尔纳 (瑞士人)从事配位化合物的研究以及分子内原子化合价的研究
  1914年 T.W. 理查兹(美国人)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精确地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R. 威尔斯泰特(德国人)从事植物色素(叶绿素)的研究
  1916---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F. 哈伯(德国人)研究和发明了有效的大规模合成氨法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W.H. 能斯特(德国人)从事电化学和热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1921年 F. 索迪(英国人)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首次命名“同位素”
  1922年 F.W. 阿斯顿(英国人) 发现非放射性元素中的同位素并开发了质谱仪
  1923年 F. 普雷格尔(奥地利人)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R.A. 席格蒙迪(德国人)从事胶体溶液的研究并确立了胶体化学
  1926年 T. 斯韦德贝里(瑞典人)从事胶体化学中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 H.O. 维兰德(德国人)研究确定了胆酸及多种同类物质的化学结构
  1928年 A. 温道斯(德国人)研究出一族甾醇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 A. 哈登(英国人),冯·奥伊勒 – 歇尔平(瑞典人)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
  1930年 H. 费歇尔(德国人)从事血红素和叶绿素的性质及结构方面的研究
  1931年 C. 博施(德国人),F.贝吉乌斯(德国人)发明和开发了高压化学方法
  1932年 I. 兰米尔 (美国人) 创立了表面化学
  1933年 未颁奖
  1934年 H.C. 尤里(美国人)发现重氢
  1935年 J.F.J. 居里,I.J. 居里(法国人)发明了人工放射性元素
  1936年 P.J.W. 德拜(美国人)提出分子磁偶极距概念并且应用X射线衍射弄清分子结构
  1937年 W. N. 霍沃斯(英国人) 从事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研究
  P. 卡雷(瑞士人) 从事类胡萝卜、核黄素以及维生素 A、B2的研究
  1938年 R. 库恩(德国人) 从事类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类的研究
  1939年 A. 布泰南特(德国人)从事性激素的研究
  L. 鲁齐卡(瑞士人) 从事萜、聚甲烯结构方面的研究
  1940年—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G. 海韦希(匈牙利人)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
  1944年 O. 哈恩(德国人) 发现重核裂变反应
  1945年 A.I.魏尔塔南(芬兰人)研究农业化学和营养化学,发明了饲料贮藏保养鲜法
  1946年 J. B. 萨姆纳(美国人) 首次分离提纯了酶
  J. H. 诺思罗普,W. M. 斯坦利(美国人) 分离提纯酶和病毒蛋白质
  1947年 R. 鲁宾逊(英国人)从事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 A. W. K. 蒂塞留斯(瑞典人) 发现电泳技术和吸附色谱法
  1949年 W.F. 吉奥克(美国人)长期从事化学热力学的研究,物别是对超温状态下的物理反应的研究
  1950年 O.P.H. 狄尔斯和K.阿尔德(德国人)发现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及其应用
  1951年 G.T. 西博格、E.M. 麦克米伦(美国人) 发现超铀元素
  1952年 A.J.P. 马丁、R.L.M. 辛格(英国人)开发并应用了分配色谱法
  1953年 H. 施陶丁格(德国人)从事环状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
  1954年 L.C.鲍林(美国人)阐明化学结合的本性,解释了复杂的分子结构
  1955年 V. 维格诺德 (美国人)确定并合成了含硫的生物体物质(特别是后叶催产素和增压素)
  1956年 C.N. 欣谢尔伍德(英国人)
  N.N. 谢苗诺夫(俄国人)提出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特别是支链反应)
  1957年 A.R. 托德(英国人)从事核酸酶以及核酸辅酶的研究
  1958年 F. 桑格(英国人)从事胰岛素结构的研究
  1959年 J. 海洛夫斯基(捷克人)提出极谱学理论并发明了电化学分析中的极谱分析法
  1960年 W.F. 利比(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
  1961年 M. 卡尔文(美国人)提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
  1962年 M.F. 佩鲁茨、J.C. 肯德鲁(英国人)测定了蛋白质的精细结构
  1963年 K. 齐格勒(德国人)、G. 纳塔(意大利人)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4年 D.M.C. 霍金英(英国人)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
  1965年 R.B. 伍德沃德(美国人)因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
  1966年 R.S. 马利肯(美国人)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
  1967年 R.G.W.诺里会、G. 波特(英国人)
  M. 艾根(德国人)发明了测定快速 化学反应的技术
  1968年 L. 翁萨格(美国人)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
  1969年 O. 哈塞尔(挪威人)、K.H.R. 巴顿(英国人)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
  1970年 L.F. 莱洛伊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1971年 G. 赫兹伯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
  1972年 C.B. 安芬森(美国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
  1973年 E.O. 菲舍尔(德国人)、G. 威尔金森(英国人)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 P.J. 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 J.W. 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 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
  1977年 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 P.D. 米切尔(英国人)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
  1979年 H.C. 布朗(美国人)、G. 维蒂希(德国人)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
  1980年 P. 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
  W.吉尔伯特(美国人)、F. 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1年 福井谦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国人) 应用量子力学发展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和前线轨道理论
  1982年 A. 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
  1983年 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
  1984年 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
  1985年 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1986年 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
  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
  1987年 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
  J.M. 莱恩(法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
  1988年 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
  1989年 S. 奥尔特曼, T.R. 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0年 E.J. 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
  1991年 R.R. 恩斯特(瑞士人)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
  1992年 R.A. 马库斯(美国人)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了贡献
  1993年 K.B. 穆利斯(美国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M. 史密斯(加拿大人)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
  1994年 G.A. 欧拉(美国人)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1995年 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
  F.S. 罗兰(美国人)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1996年 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
  R.E.斯莫利(美国人)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
  1997年 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
  J.C.斯科(丹麦人)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1998年 W.科恩(奥地利)J.波普(英国)提出密度泛函理论
  1999年 艾哈迈德-泽维尔(美籍埃及人)将毫微微秒光谱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的转变状态研究
  2000年 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有功
  2001年 威廉·诺尔斯(美国人)、野依良治(日本人)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
  巴里·夏普莱斯(美国人)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
  2002年 约翰-B-芬恩(美国人)、田中耕一(日本人)在生物高分子大规模质谱测定分析中发展了软解吸附作用电离方法。
  库特-乌特里希(瑞士)以核电磁共振光谱法确定了溶剂的生物高分子三维结构。
  2003年 阿格里(美国人)和麦克农(美国人)研究细胞膜水通道结构极其运作机理
  2004年 阿龙·切哈诺沃(以色列)、阿夫拉姆·赫什科(以色列)、
  欧文·罗斯(美国)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年 伊夫·肖万(法国)、罗伯特·格拉布(美国)、理查德·施罗克(美国)研究了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
  2006年 罗杰·科恩伯格(美国) “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
  2007年 格哈德·埃特尔(德国) 固体表面化学研究
  2008年 下村修(美籍日裔)、马丁o查尔非(美国)、钱永健(美籍华裔) GFP(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与进一步研究
  2009年 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研究物质的组成的一门学科
研究物质变化的学科
高一化学课本上比较准确的回答: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及其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
化学概念是对一类化学事物的概括,是反应物质在化学运动中特有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它反映者一类事物的共同特性。如“分子”,属于化学学科的一个基本概念,此概念反映了所有分子的共同特性——一种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 和其他学科的概念一样,完整的化学概念通常由概念的名称、概念的例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三个部分组成。(1)概念的名称——用以表达概念的一种符号。如“分子”这一“符号”就是概念的名称;(2)概念的例证——指的是概念所指的同类事物。如水分子(H2O)、氧分子(O2)等都是分子的一个例证,被称之为“正例”(属于“分子”这一类);而氢原子(H)、氧原子(O)等不属于分子,则被称为“反例”。(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指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外延——指该类事物所涉及的范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概念内涵的属性越多越具体,则概念的外延就越小。以“分子”的概念为例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如水分子(H2O)、氧分子(O2)。 加粗、下划线部分为概念的名称;加粗部分为概念的内涵,下划线部分为外延,倾斜部分就是分子概念的例证。 化学概念很多。在中学化学基本概念体系中,化学概念是以物质结构知识为主线,吧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概念,由个别到一般、简单到复杂。化学基本概念分为化学知识方面概念和化学技能方面的概念。知识方面的概念包括物质组成(如化合物烷、羧酸等)、结构(如分子、原子、化学键、同分异构体等)、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以及“化学计量”(摩尔、式量、PH、物质的量等)、化学用语(电子式、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6个方面;而化学技能方面包含化学实验(常见的仪器和操作等)和化学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有机化学计算等)两个部分。 在这众多的概念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从它们之间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几种: (1)从属关系: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另一概念的关系,两概念之间的关系就被称为从属关系。如酸性氧化物、氧化物、化合物、纯净物、物质等概念,后者包含前者,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属于从属关系; (2)交叉关系:两个概念之间的外延有部分重复、但两者相互之间又不能彼此包含,这就构成了交叉关系。如化合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金属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之间的关系。 (3)对立关系:两个概念之间相互对立、互不包含,它们之间就构成对立关系。如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等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化学概念习得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概念的形成;另一是概念的同化。 1、以自下而上习得概念的方式——概念的形成。这种习得方式是指通过接触概念的例证的过程中获得概念的内容。它又可以分成两种形式:(1)通过接触正、反例证但不对概念的定义性特征进行分析——非分析性的习得方式。如初中化学中“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习得。课本通过举例蔗糖、淀粉、纤维素、油脂、蛋白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正、反例证,指出前五者、后三者分别是人类生存所必须、非必须的物品,指出前者是“有机化合物”;(2)通过接触正反例证并抽取例证的共同特征的方式——分析性习得。如初中“分子”概念的学习,就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指出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的变化,然后进行揭示,得出分子的具体概念。还有像高一新教材中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教材安排也是采用这种模式。 2、以自上而下习得概念的方式——概念的同化。所谓同化,就是指学生头脑中贮存了某种知识结构,而新的信息被吸收后,被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同时使得原有的认知结构更精确、更细化、更完备的变化。根据新概念和原有知识结构中用来同化新概念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又可以分为下位学习和并列学习。 (1)下位学习:当要学习的新概念与头脑中要同化的概念之间存在一种类属关系时,这是所进行的概念学习就是下位学习。例如学习了元素周期律知识后,再进行氧族元素的学习。由于氧族元素许多性质(下位知识)的递变规律知识都已经包含再元素周期律(上位知识)之中,而氧族元素知识的学习只是验证、细化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同样的,学习了化学平衡知识,在学习电离平衡,同样采用的也是下位学习,因为,电离平衡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化学平衡。 (2)并列结合学习:新概念的习得有时不能通过同化到原有的上位概念中习得,但它与知识结构中的整个内容具有一般的关系,此类概念学习时,一般就采用并列结合学习模式,即通过分析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初中化学中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四者之间的关系就不能相互包含,但它们之间有共同之处(都是从物质组成和数目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研究)。学习了前者,再学习后者时,就属于并列结合学习。 进化学概念是对一类化学事物的概括,是反应物质在化学运动中特有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它反映者一类事物的共同特性。如“分子”,属于化学学科的一个基本概念,此概念反映了所有分子的共同特性——一种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 和其他学科的概念一样,完整的化学概念通常由概念的名称、概念的例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三个部分组成。(1)概念的名称——用以表达概念的一种符号。如“分子”这一“符号”就是概念的名称;(2)概念的例证——指的是概念所指的同类事物。如水分子(H2O)、氧分子(O2)等都是分子的一个例证,被称之为“正例”(属于“分子”这一类);而氢原子(H)、氧原子(O)等不属于分子,则被称为“反例”。(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指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外延——指该类事物所涉及的范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概念内涵的属性越多越具体,则概念的外延就越小。以“分子”的概念为例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如水分子(H2O)、氧分子(O2)。 加粗、下划线部分为概念的名称;加粗部分为概念的内涵,下划线部分为外延,倾斜部分就是分子概念的例证。 化学概念很多。在中学化学基本概念体系中,化学概念是以物质结构知识为主线,吧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概念,由个别到一般、简单到复杂。化学基本概念分为化学知识方面概念和化学技能方面的概念。知识方面的概念包括物质组成(如化合物烷、羧酸等)、结构(如分子、原子、化学键、同分异构体等)、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以及“化学计量”(摩尔、式量、PH、物质的量等)、化学用语(电子式、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6个方面;而化学技能方面包含化学实验(常见的仪器和操作等)和化学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有机化学计算等)两个部分。 在这众多的概念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从它们之间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几种: (1)从属关系: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另一概念的关系,两概念之间的关系就被称为从属关系。如酸性氧化物、氧化物、化合物、纯净物、物质等概念,后者包含前者,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属于从属关系; (2)交叉关系:两个概念之间的外延有部分重复、但两者相互之间又不能彼此包含,这就构成了交叉关系。如化合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金属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之间的关系。 (3)对立关系:两个概念之间相互对立、互不包含,它们之间就构成对立关系。如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等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化学概念习得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概念的形成;另一是概念的同化。 1、以自下而上习得概念的方式——概念的形成。这种习得方式是指通过接触概念的例证的过程中获得概念的内容。它又可以分成两种形式:(1)通过接触正、反例证但不对概念的定义性特征进行分析——非分析性的习得方式。如初中化学中“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习得。课本通过举例蔗糖、淀粉、纤维素、油脂、蛋白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正、反例证,指出前五者、后三者分别是人类生存所必须、非必须的物品,指出前者是“有机化合物”;(2)通过接触正反例证并抽取例证的共同特征的方式——分析性习得。如初中“分子”概念的学习,就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指出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的变化,然后进行揭示,得出分子的具体概念。还有像高一新教材中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教材安排也是采用这种模式。 2、以自上而下习得概念的方式——概念的同化。所谓同化,就是指学生头脑中贮存了某种知识结构,而新的信息被吸收后,被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同时使得原有的认知结构更精确、更细化、更完备的变化。根据新概念和原有知识结构中用来同化新概念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又可以分为下位学习和并列学习。 (1)下位学习:当要学习的新概念与头脑中要同化的概念之间存在一种类属关系时,这是所进行的概念学习就是下位学习。例如学习了元素周期律知识后,再进行氧族元素的学习。由于氧族元素许多性质(下位知识)的递变规律知识都已经包含再元素周期律(上位知识)之中,而氧族元素知识的学习只是验证、细化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同样的,学习了化学平衡知识,在学习电离平衡,同样采用的也是下位学习,因为,电离平衡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化学平衡。 (2)并列结合学习:新概念的习得有时不能通过同化到原有的上位概念中习得,但它与知识结构中的整个内容具有一般的关系,此类概念学习时,一般就采用并列结合学习模式,即通过分析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初中化学中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四者之间的关系就不能相互包含,但它们之间有共同之处(都是从物质组成和数目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研究)。学习了前者,再学习后者时,就属于并列结合学习。 进行概念同化学习时,关键是要把握好新概念和原有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时,这就要求教师先要分析出学生头脑中具有的原有概念是什么,它们与新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在教学时,就要将新概念的定义或特征描述呈现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在两者概念之间建立联系,以促使同化。以同化的方式习得概念,也需要用概念的例证来演示概念的重要特征,这样做可以增加概念运用于新情境的机会。为此要给出来自不同情境的概念例证。 行概念同化学习时,关键是要把握好新概念和原有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时,这就要求教师先要分析出学生头脑中具有的原有概念是什么,它们与新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在教学时,就要将新概念的定义或特征描述呈现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在两者概念之间建立联系,以促使同化。以同化的方式习得概念,也需要用概念的例证来演示概念的重要特征,这样做可以增加概念运用于新情境的机会。为此要给出来自不同情境的概念例证。
从概念上说: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此来为社会服务,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爱生命,关注环境。
以及依据客观事实加以验证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反应得一门学科,包括有机,无机,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四大基础学科
等待您来回答
理工学科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化学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