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植树甘肃省通渭县邮编马营镇境内的三元村有...

您所在的位置:
通渭县明清四十四举人
&&& 中国的封建社会通过设闱考试,选拔取士,任用官吏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沿至清末,1905年始废,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三册记载: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即: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参加乡试的是秀才(庠生),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俗称为解元。由于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的礼部举行,所以会试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生,第一名俗称为会元。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生,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伟胪。由于殿试是皇帝对会试取录的贡士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所以又称为廷试。
&&& 通渭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隋唐宋元时期由于民族矛盾尖锐复杂,战乱频繁,异族攻占,归属无定,致使那时通渭人遴选进学,荐举应试的情况,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多部县志均无记载。始于明宣德四年(1429)己酉科段克己考中举人,直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恩科牛煜西、赵廷璧、杨泰三个同科考取举人为止,我已辑录、查访到的明清两代登科的文科举人共四十四人。现以登科时间为序、分述于后。并附《通渭县明清举人登科时间任职情况一览表》,以助我们对明清两代通渭教育发展概况和乡试科考乙榜登第结果有个轮廓性的了解。同时,知古鉴今,学习他们那种刻苦钻研,读书自强的求学精神和崇德精业、为官惠民的高尚品德,以激发我们的兴学强县、强省、强国的意识,重视教育、开发智慧、培养创新人才,发展特色经济,服务家乡人民,构建和谐社会,尽心竭力,唱响时代的主旋律。
&&& 段克己(?&?)今通渭县寺子川乡主家河人。明宣德四年(1429)己酉科考中举人。任登州府儒学教授。不久升迁,先后任山西道、山东道御史,所在之地,&政皆称最&。去世后入祀乡贤。清乾隆二十六年《通渭县志&选举》有名录,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有传,后又收入新编《通渭县志&人物&知名人士录》。
&&& 韩春(?&?)籍贯不详。明正统年间考中举人。任岚县儒学教谕。清乾隆二十六年《通渭县志》、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均有名录。
&&& 孛敏(?&?)籍贯不详。明正统年间考中举人。任嘉定州儒学学正,擢升为按察司佥事。清乾隆二十六年《通渭县志》、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均有名录,后又收入新编《通渭县志&人物&知名人士录》。
&&& 杨崇(?&?)籍贯不详。明正统年间考中举人。任石州知州。清乾隆二十六年《通渭县志》、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均有名录,后又收入新编《通渭县志&人物&知名人士录》。
&&& 景忠(?&?)籍贯不详。明景泰年间考中举人。任浙江都司断事。清乾隆二十六年《通渭县志》、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均有名录,后又收入新编《通渭县志&人物&知名人士录》。
&&& 马建(?&?)籍贯不详。明景泰年间考中举人。清乾隆二十六年《通渭县志》、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均有名录。
&&&& 陈伯玉(?&?)籍贯不详。明天顺年间考中举人。任陕西吏目。清乾隆二十六年《通渭县志》、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均有名录。
&&&&&王辅(?&?)籍贯不详。明天顺年间考中举人。任河间县知县。清乾隆二十六年《通渭县志》、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均有名录,后又收入新编《通渭县志&人物&知名人士录》。
&&& 孔仪(?&?)今通渭县平襄镇西关村人。明天顺年间考中举人。任潞安州儒学教谕。清乾隆二十六年《通渭县志》、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均有名录。
&&& 王铎(?&?)籍贯不详。明弘治二年(1489)己酉科考中举人。任平定州儒学学正。清乾隆二十六年《通渭县新志》、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均有名录,后又收入新编《通渭县志&人物&知名人士录》。
&&& 王应麒(?&?)今通渭县平襄镇人。进士王瓒之子。明正德五年(1510)庚午科考中举人。应麒&威仪端壮,议论侃侃,无回避铨曹&,&授以司务职&,固辞不受。他&不求仕进&,隐居遁世,游憩于&东野之乡&,终身以诗文自娱,在士林中享有崇高威望,深受儒林的尊敬。他的三个儿子&&王德光、王德华和王淡,一个是举人,两个是贡生,孙子王崇行也是贡生。其中王德华工楷书,是通渭有史记载的专攻楷书的人,对书艺有贡献。清乾隆二十六年《通渭县志》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均有传。
&&& 王德光(?&?)今通渭县平襄镇人。进士王瓒之孙,王应麒之子。明嘉靖元年(1522)壬午科考中举人。任四川省阆中县知县。清乾隆二十六年《通渭县志》、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均有名录,后又收入新编《通渭县志&人物&知名人士录》。
郭峻(?&?)籍贯不详。明万历十三年(1585)乙酉科考中举人。他的祖父郭翰,系明嘉靖年间贡生、潞安州儒学训导。父亲郭凤箫,系明万历年间贡生、三原县儒学训导。他中举后任山西省赵县知县,因家有丧事回故里守制,又补任太平县知县,擢升姚州知州,再晋阶知府。去世后入祀乡贤。清乾隆二十六年《通渭县志》、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均有名录。
姚有光(?&?)今通渭县第三铺乡马家坪村人。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丁酉科考中举人。任山西省翼城县知县。清乾隆二十六年《通渭县志》、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均有名录,后又收入新编《通渭县志&人物&知名人士录》。
牛鲂(?&?)字绣裳。今通渭县鸡川镇牛家坡村人。牛星焕之子。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乙酉科考中举人。鲂&性至孝,事继母如所生&。尝有&肩头日月双珠挂,眼底乾隆一叶飘&之诗句。清乾隆二十六年《通渭县志&选举》有名录,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有传。
李南晖()字仲晦,一字迎旭,号青峰,别号西海云樵。今通渭县平襄镇城关村人。清雍正十三年(1735)乙卯科考中举人。清代为官清正的学者。
李南晖家庭清贫,十岁时才入私塾读书。求学期间,他勤奋好学,以应对敏捷,聪明过人著称。他曾磨制一方砚台,时时研墨习帖,挥毫作书,启蒙师王希旦见而称奇,便出联试探他的志向:&砚大文章大&,他不假思索,脱口以&心宽天地宽&相对,表示出他的宽阔胸怀和远大志向。王老师深为赞赏,说:&此子不可羁勒&。清雍正八年(1730),他在县试、府试中皆获第一名。次年院试也成绩优异,被取为生员(即秀才),入县学读书。精通课业,博览群书,研读经史,对《易经》最下工夫。这使他的胸襟更为开阔,志向更为高远,逐渐产生了历史使命感,对&至善之旨&身体力行。他决心精研经学,有所发明,&内以修己齐家,外以立教治人,毋徒为俗学所囿&。十三年(1735),他考取举人后,即赴京会试,虽被多次荐举,均未中式(科举考试被取录)。他从此无意科举,献身教育,专心治学,先后被聘为秦州、桥陵、桐柏、中部等书院山长,训迪诸生,多有成就。清乾隆三十年(1765)任四川省嘉定府威远县知县。为官十五年,贤明专用达四方,被誉为能吏。他秉公办理司法事务,善于决断疑案。有一次审理一宗无尸无人犯的凶杀大案,日久未破。他深入调查,取得线索,从邹姓达官的坟地中起出被害者的尸体,最后查获凶犯,被人誉为断案能手。他勤于政事,关心民瘼,修筑城池,加固河堤。架设万年桥,百姓称为&李公桥&。编修县志,创建青峰书院,捐资充为诸生膏火费,深受百姓称赞。他常常召集诸生,交谈修身、穷理的心得,鼓励他们笃志好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从他的《慎思录》中精选若干条,亲笔书丹,请长安石工镌石一百八十八块,砌在青峰书院慎思堂的墙上,以便诸生朝夕观览对照,进行道德品行上的自我修养。四十一年(1776)参与金川之战,督运粮草,立有军功。当时,兼任制军的朝廷大学士阿桂以军功卓异保奏入见,但他深知&官海茫茫&,难到彼岸,老了就该退居。四十四年(1779),他已年逾古稀,辞官归里,以讲学为生。四十九年(1784)五月十二日,在甘肃回民新教兴起震惊清廷的&石峰堡事变&中,通渭城破,死于战乱中。四川省威远县百姓立祠祭祀。清政府令按知府礼葬祭。赠太仆寺卿(从三品),供昭忠、乡贤祠。《清史稿》、《四川通志》、《甘肃人物志》、《威远县志》和《通渭县志》均为他立传。
李南晖对《易经》潜心研究,几达痴迷状态。他在秦州书院任山长时,在墙上绘制太极、河图,朝夕观览,苦苦思索,豁然有悟:以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与三圣人系辞,无不出自河图。这个结论是此前学者未发之旨。经过对《易经》三十多年的深入研究,着有《读易观象惺惺录》四十卷、《羲皇易象新补》、《易象图说续论》十卷。还着有《天水问答》、《憩云集》、《活兽慈舟》等。
李南晖早岁从师理学家巩介亭达16年之久。此人服膺于理学&河东派&薛u的学说,认为&薛子笃实&,是&宋诸贤之正脉&。李南晖受其影响,私淑于薛u学说,走的正是修己教人、以复性为主的路子。其教育思想也打着薛u的烙印。这在《慎思录》中得到充分体现:一、他肯定了从师受教的重要性。认为&君子之学,莫不渊源有生&。强调:&生于其后,而不得所师,其学问德业何由成耶?&二、他提出了道德教育第一、智育教育第二的教育方针。他说:&做人难,读书次之,文章又次之,教学者苦用功,不可不知次第。&不过,他提出的教育方针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恪守儒家教训的人。三、他提出了循序渐进、贵在积累的教学原则。认为治学有如&行远道者&,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锲而不舍,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地走下去才有成就,决不能&兼程&或忽行忽止。四、他倡导独立思考的学风。主张&从六经入,入得去,要出得来&,不能读死书。读书要反复咀嚼原文,领会精神实质,万不可先读注释,受他人蛊惑。他的这些主张极为可贵,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张翼儒(?&?)字渠若。今通渭县寺子川乡黄家岔人。从师王希旦,清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恩科考中解元(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有&廉隅持躬,行文妙极&之誉,少从李南晖游学。到南晖任威远县知县时,特邀其同去供职。他为李南晖代纂威远县第一部县志,主讲青峰书院。晚年任富平县司训。因富平县令贪污被劾罢其职,翼儒亦拂袖而归。将行,富平绅士百姓都有所馈赠,皆不受。他们即为其饯行数十里,翼儒流涕别士民而归故里。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有传,后又收入新编《通渭县志&人物&知名人士录》。
陈善教(?&?)字立斋。今通渭县榜罗镇三合村人。清乾隆十八年(1753)癸酉科考中举人。任四川省长寿县知县。清乾隆二十六年《通渭县志》、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均有名录,后又收入新编《通渭县志&人物&知名人士录》。
南炙曾(?&?)字念诒。今通渭县陇山乡石堡人,后迁居县城。贡生南曰畿之子。少时英俊,身材高大,才貌出众,&与同闾游,昂昂若野鹤之立鸡群&。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戊子科考中举人,己丑(1769)大挑获一等。历任广东省新宁县知县、贵州省永宁州知州。由军功赏戴花翎,升广西省南宁府知府。&所至颂声载道&,但其人&未尽其用而卒&。着有《承诒诗抄》。他的父、兄弟、儿子中有四位贡生。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有传,后又收入新编《通渭县志&人物&知名人士录》。
张蔚(?&?)籍贯不详。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丁酉科考中举人。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有名录。
王步瀛(?&?)字蓬山。今通渭县新景乡白杨林村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科考中举人。任绥德州儒学学正。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有名录,后又收入新编《通渭县志&人物&知名人士录》。
崔恒泰(?&?)字煦东。&寄籍陇西&。清嘉庆九年(1804)甲子科考中举人,任府谷、山丹县儒学教谕。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有名录。
张毓秀(?&?)字葆天,又名廷垣。清通渭县马营监东关(今马营镇东关村)人。清嘉庆九年(1804)甲子科考中举人。以军功任湖北省宣恩县知县,任职期间剿灭扰民大盗张达武。工书法。善诗词,著有《葆天诗抄》。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有名录,后又收入新编《通渭县志&人物&知名人士录》。
景运隆(?&?)字登山,号梅樵。今通渭县平襄镇人。贡生景汉文之长子。清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恩科考中举人,清咸丰三年(1853)癸丑大挑二等。任平罗县儒学教谕。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有名录。
景运亨(?&?)字会嘉,号兰坡。今通渭平襄镇人。贡生景汉文之三子。二十七岁时与长兄运隆同科考中举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癸巳会试入京都,座师(即主考官)赵某&器之曰&观景某英特凝重,有古儒者气象&。&返回故里后,主讲县寿名书院,&一时登贤书、列明经者,半出其门&。清咸丰年间授任狄道州儒学学正。莅任之始,于明伦堂题一联云:&实至名斯副,必如范希文作秀才,方可自称学业者;师严道乃尊,不若胡安定为教授,何能无愧先生?&清同治初年辞官家居,邑令邀请其办军务之事而不就。运亨善书法,名重一时。着有《松雪轩文集》、《绿云轩诗稿》、《悟虚斋集》等书。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有传,后又收入新编《通渭县志&人物&知名人士录》。
魏廷秀(?&?)籍贯不详。清咸丰九年(1859)己未恩科考中举人。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有名录。
伍重华(?&?)字协一。今通渭县榜罗镇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辛酉科考中举人。清同治年间回变,急运军粮以助巩昌驻军,为收复巩昌立有军功,而得赏花翎通判。巩昌复得,&保升知州加运同衔&。当时&大饥&,他&设方赈济&饥民,并&立会友斋,课以励人才&。到主讲通渭寿名书院时,&善奖士类,终日谈论不倦,为士子捐膏火费二百二十串&。后任宁夏中卫县儒学教谕至卒。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有传。
齐岳(?&?)籍贯不详。清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科考中举人。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有名录。
王伟(?&?)字俊卿。清代&世居金城镇之白杨林&(今通渭县新景乡白杨林)。曾赴县城应课,县令&览其文,器之&。后果中陕西辛酉(1861)科副榜贡生。清同治初年因为回变,动员乡民,&筑堡&,虽&屡经攻围,人恃为保障&。清同治四年(1865),岁大饥,他代人借粟&五百余石,活人甚伙(即多)&。同治七年(1868)堡陷,他&急令妇女咸集一室,手刃于门&,并说:&举世皆吾族,何况一堡!非杀我,断不可辱。&遂保其安。清光绪元年(1875)乙亥科考中第十一名举人。主讲通渭寿名书院,不久,任固原州儒学学正。&善奖士类&,卒于官任。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有传,后又收入新编《通渭县志&人物&知名人士录》。
党呈祥(?&?)字潜庵。今通渭县第三铺乡人。清光绪元年(1875)乙亥科考中举人。主讲通渭寿名书院,生徒颇众,皆给予忠心引导,为一代良师。时巩昌郡周太公闻其贤,聘为教读师(即今家庭教师)。经过几个月时间,周的儿子还是不听教导,而呈祥却能&剀切训导&,耐心启迪,施教不倦。呈祥&读书能用刻苦工夫,闲暇之时,便闭门著述,专心致志,非故而不出游尘市。&著有《训蒙编》、《六经臆解》等。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有传。
张凤g(?-?)字仲箫。今通渭县平襄镇城关村人。清光绪元年(1875)乙亥科考中举人。任循化儒学训导。他办理军务,巧解纠纷。因军功任庄浪县儒学训导。起初,他的眼睛失明,&所读书籍,悉以意会之;腹稿成,倩(请人代做)人代写&。清同治四年(1865)幸好遇到一位&国手一砭(用针扎)&,双目又恢复光明。他喜属文,尤工诗赋。着有《我愚堂文集》,诗赋《庄乡杂草》。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有传,后又收入新编《通渭县志&人物&知名人士录》。
王熙绩(?&?)字子咸。今通渭县陇山乡王家湾人。清光绪五年(1879)己卯科考中举人。任凉州、兰州儒学训导,代理兰州府儒学教授。曾主讲通渭寿名书院。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有名录,后又收入新编《通渭县志&人物&知名人士录》。
牛瑜(?&?)字子忠,号宝庵。牛树桃之子。幼聪慧,善读书,父亲&钟爱之&。到父亲去世,&随伯宦蜀&。后归,&应试入邑庠&。清光绪八年(1882)壬午科考中举人。先后于四川永宁、南溪、宜宾、巫山等地任代理知县。他矢志继承&牛青天(牛树梅)&之家声,刻励公务,事必躬亲,所到之处,&必先清理积案,有疑狱前任不能结者,必精思研虑,务得其情,不使小民久系囹圄&。因&积劳成疾,卒于官&,年仅四十二岁,时人&惜之&。牛瑜在四川也颇有盛名,为一代廉吏。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有传,后又收入新编《通渭县志&人物&知名人士录》。
马河图(?&?)字义瑞。清通渭县安远镇(今属甘谷县)人。清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科考中举人。主讲通渭寿名书院。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有名录。
苟萃珍(?&?)籍贯不详。清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科考中举人。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有名录。
孔宗尧()字文卿。今通渭县平襄镇西关村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癸巳恩科考中第二十一名举人。会试后,主讲通渭寿名书院,门生甚众。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部诠永昌县儒学教谕。至任,训迪有方,学者向往。四年之中有七人考中秀才,一人考中举人。中华民国七年(1918)永昌县续修县志为他立传,称其&讲学明伦,诲人不倦&。又制送&教传洙泗&匾额。清宣统三年(1911)升任西宁府儒学教授,不久解组返乡,家居课徒,三十年如一日。时任陇南镇守使的孔繁锦是孔子七十世孙,闻名慕义,踵门谒见,赠以金璧。宗尧固谢,不允,他遂把它归到文庙,以重修戟门。他于夫子四教:文行忠信,皆敦笃之。生平服膺程朱理学,晚年尤好薛公。他恪守洙泗家法,&读诗书&、&觉道理&,终身笔耕不辍,著有《粥堂文集》四卷、六万多字,《粥堂楹联集》二册,《粥堂应酬杂记》一册;协纂清光绪三十三年《续修通渭县志》。宗尧长于撰写对联,他亲笔撰写的通渭中学校门联收入新编《通渭县志&艺文》,还收入《通渭古今对联选》和《通渭一中校志》。1998年又收入《甘肃古今楹联选集》一书。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有名录后又收入新编《通渭县志&人物&知名人士录》。
卢敏()字政卿。今通渭县平襄镇仁和街人。其先世以耕读传家,&高、曾两世,孝友相承,皆以庠生斐声黉序&。祖父、父亲皆为清光绪年间的贡生,而祖父&不喜殖产业,安贫远利,尤喜诗书,聚徒授业,门人弟子盈其门。清末举人,西宁府儒学教授孔宗尧就出其门下。卢敏就生于此书香门第,耳& 濡目染,深受先辈的熏陶,&年未弱冠,应试辄冠军&。八庠后,文名大振,遂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科登副榜贡生,又于十九年(1893)癸巳恩科考中举人。主讲通渭寿名书院和隆德峰台书院,讲经论文,&明辩了晰&,&虽愚钝,尚易晓悟&,人咸服之。卢敏&性孝友,以品节见重于士林&。家虽贫,而喜济人。&贫家人子弟,无力向学者,谕令来学&,学费皆免,且厚遇之。莘莘学子,桃李芬芳。至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九月三日晨,张家川匪首马顺、杨自福(时称杨老二)纠集骑兵三千余,由金城镇窜入县城,政府官员闻风逃走,匪大肆抢劫,炮烙吊烤,身为寿名书院山长的卢敏被活活烧死。&吊者无不失声悲号,搔首而问青天,即使曩有隙者,亦哀恸不能自禁,足以见公德之素孚于人也&。卢敏一生重名节,常说:&财可舍,生可舍,惟名节不可有所玷。&他尤善文章,主纂清光绪三十三年《续修通渭县志》。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有名录,后又收入新编《通渭县志&人物&知名人士录》。
常克式(?&?)字仲三。今通渭县常家河镇上街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科考中举人。参加了康有为发动的&公交车上书&,与甘肃举人联合写了《请废马关条约呈文》。协修清光绪三十三年《续修通渭县志》。名录收入新编《通渭县志&人物&知名人士录》。
姜守敬()字聚川,号南园。今通渭县平襄镇河南村姜家滩人。其始祖是&钓于渭&水的姜太公。至三国时,族人有蜀汉姜伯约,本是今甘谷县人。父亲姜温如,廪生,&性刚毅,喜表彰先达&,&最重斯文&,耕读传家。聚川&幼嗜读&,&以府试第一入邑庠&,进而修业于陇南书院、兰山书院。勤学苦练,善文识理,遂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科考中举人。后主讲隆德书院,选授平凉县儒学教谕,例授文林郎衔(正七品)。&谨言慎行,遇诸生以礼。府道甚敬之&。辛亥(1911)后,归田务农,主修家谱。他读书穷理,忠孝礼让,时人称其为&端谨人也&。工书法,当时的柳湖书院(即今柳湖公园)和崆峒山还留有墨迹。
张鹏振()字海天。今通渭县陇阳乡王家河人。其祖父张远鸿&幼聪慧,酷嗜读。弱冠工楷书,善属文&。清光绪初,&援例入国子监,肄(学习)业兰山书院&,&充广武门绅士&。其父张君桐入邑庠,&志于功名&,耕读传家。鹏振&自幼拔萃超群,文章宏状隽伟,雄词快辩。诗文联对,开口成章&。部分对联入选《通渭古今对联选》和《甘肃古今楹联选集》。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科考中举人。登科后任西宁府书院山长,兴学课徒,教化黎庶,使西陲之民知书达理,文明从业。后升会宁县知县,但未到职。公元二OO二年八月十八日&邑后学&为其树石碑,&以志不朽&。名录收入新编《通渭县志&人物&知名人士录》。
蒲捧扬()字荣皆,原名捧阳。今通渭县李家店乡蒲家坪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科考中举人。吏部拣选知县,两淮侯补盐大使。主讲通渭寿名书院。为文谨严,气势流畅,尤其善作对联,时通邑大多商号门联皆出其手。他撰写的凤龙山太白庙联,收入新编《通渭县志&艺文》。现录于后:&与杜老共论文章,万丈光芒,落落焉,独有千古,迄今凭吊遗踪,渭北春树,江东暮云,过客苍茫感桃李;是长庚偶来尘世,十分明月,洋洋乎,相见三人,忆昔沉沦斗酒,华顶吟秋,名山寄好,一生潇洒作神仙。& 该联又选入《通渭古今对联选》和《甘肃古今楹联选集》。着有《甲子楹联集》,时受名家称赞。名录收入新编《通渭县志&人物&知名人士录》。
牛煜西()字兑山。今通渭县陇川乡牛家阳坡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恩科考中举人。民国初,教私塾,聚徒授业,关心教育前途,认为兴学是强县、强省、强国之根本,还欣然提笔为全县成绩展览会撰写了热情洋溢的祝词。祝词中说,此举能&发展学生竞争之心&,&个人有竞争心,则个人日有进步;一校有竞争心,则一校日有进步;全国有竞争心,则全国日有进步&。该文收入新编《通渭县志&艺文》,同时收入县志的还有《记农业》一文。
赵廷璧()字仲伯,号锦屏山人。今通渭县马营镇三元村人。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寡母苦供其读书,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恩科考中第二十八名举人。他登科后远离&人间富若贵&,&不复有进士志&,而有志于家乡的教育事业,曾在通渭县城和马营小学专心教书,数十年如一日,且乐此不疲。王序宾、冯寿延、郭宸枢等人都是他的弟子,都担任过中华民国的县长职务。其中王序宾在甘肃宁县任职时,受到彭德怀的接见,并倾向民主。他还在教学之余,潜心研读《诗经》,勤奋笔耕,&爰本序说,参以先儒并朱子集传之说,更为比较而折中之,间或窃附己意,发明经旨&,遂著成《诗义比中》六卷,五万多字。清末举人、西宁府儒学教授孔宗尧读后,欣然提笔作序,高度评价此书&词旨高古,指(旨)趣精深,有发前人所未发处&,盛赞赵举人全面而系统地研究《诗经》的首创精神,说:&陇右绝学,尚有传人,岂徒为一邑士林之光也&。
杨泰()字葆亭。今通渭县襄南乡出食沟人。其曾祖杨作人,例授文林郎(正七品),清乾隆五十七年至清道光八年()任通渭县户吏。祖父杨盛春,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赠文林郎。父杨万卿,清同治十二年(1873)例授修职郎(正八品),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敕授文林郎。杨泰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恩科考中举人。拣选宁朔知县,宁夏儒学教授。协修《宁夏志》、《朔方志》。善于诗联,部分对联收入《通渭古今对联选》和《甘肃古今楹联选集》。诗作有《崆峒山纪游二十韵》。着有《陇东纪实》、《随笔记行》、《八卦演绎续》、《周易河图解秘》和《周易洛书透解》。名录收入新编《通渭县志&人物&知名人士录》。
以上四十四人,明代十四人,清代三十人。另外,清末王永修,今通渭县新景乡白杨林人。有人说,他是举人,但因没有可靠数据来证明,所以,本文暂没有计算,有待进一步考证。
这四十四人中有三十二人入仕途(任过多种职务的,取品阶最高者)任职。其中任知府的有二人(明代为正四品,清代为从四品)。任按察司佥事的一人(正五品),任知州的二人(从五品)。任道御史的一人(明代为正七品,而清代为从五品);任知县的(包括未到职和拣选知县)十人(正七品);任府儒学教授的二人(正七品)。任州儒学学正的四人(正八品);任县儒学教谕的五人(正八品);任县儒学训导的一人(从八品)。任吏目的一人(从九品)。还有任都司断事、县司训和书院山长的三人,品阶不详。他们中有所在之地&政皆称最&的道御史段克己;有出身书香门第的知府郭峻;有为官惠民,被誉为能吏的断案能手四川威远知县李南晖,他还因功清廷赠太仆寺卿(从三品)。以上三人死后都入祀乡贤。他们中又有被陕西巡抚誉为&政事、文章最优&时期的乡试魁首&解元张翼儒;有&所至颂声载道&的南宁知府南灸曾;有被京都会试主考官叹为&有古儒者气象&的景运享;有被誉为&一代廉吏&的知县牛瑜等。
未入仕途的十二人,大多数都从事地方教育工作,为桑梓培养佳弟子,向国家造就栋梁才。
寻访明清四十四举人求学为官的奋斗历程,就会发现:他们的个人经历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慕圣贤之道,读儒家之书,创个人之业。他们中的大多数品学兼优,政绩卓著,有口皆碑;有的学有专攻,发前人之所未发;有的笔耕不辍,写成多种著作,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我们今天应该珍视它、总结它、研究它,从而汲取精神食粮,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平,培养我们的科学文化素养,以建设精神家园,富民强国。
赞助商推广链接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陇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甘肃省通渭县邮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