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庄子 秋水.秋水】

&&>&&>&&>&正文
《庄子》简介、全文阅读与翻译
作者: 文章来源:会员上传
《庄子》简介、全文阅读与翻译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①《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
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②《庄子》的艺术特色:
第一, 想象奇幻
第二, 构思巧妙
第三, 善用寓言故事和
第四, 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③《庄子》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大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juàn)”,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在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文章录入:化石吟员&&&&责任编辑:Gaoge&
相 关 文 章解读庄子的《秋水》--捡回了的blog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解读庄子的《秋水》
11:22:00 | By: jianhuile ]
Re:解读庄子的《秋水》
[ <span id="t_-9-3 6:07:00 | By: <span id="n_797(游客) ]
额,哦,好!
个人主页 |
发表评论:  秋水(原文)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 jìng ,通"径")流之大,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shǎo)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nán)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dài)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Chī Xiū)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踯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夔(kuí)怜蚿(xiān),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chěn chuō )而不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   蚿曰:“不然。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   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   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   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   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鰌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   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然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爽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相关成语  望洋兴叹:本义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用来比喻要做一件事情而力量(条件)不足,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人见笑。   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或精于某种技艺的人。   井底之蛙:井底的青蛙只能看见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基本信息  【词目】秋水   【拼音】qiū shuǐ   【基本解释】   (1)指秋天的水。   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   (2)指清澈的神色。   杜甫《徐卿二子歌》:“秋水为神玉为骨。”
  (3)指清澈的眼波。   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   (4)指镜面。   鲍溶《古鉴》诗:“曾向春窗分绰约,误为秋水照蹉跎。”   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望穿秋水: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对远方亲友的殷切盼望。   【出处】《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 河。”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人。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中文名: 庄子   别名: 庄周、南华真人   国籍: 战国时期宋国   出生地: 宋国(今安徽蒙城或河南商丘)   出生日期: 前369年   逝世日期: 前286年   职业: 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主要成就: 道家学说及思想的主要创始人   代表作品: 《庄子》   目录  简介生平  作品  典故  影响文学  哲学  道家  简介 生平  作品   典故   影响 文学   哲学   道家  展开  
  种树郭橐驼传  本文选自这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散文。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至二十一年(803—805),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西文学村柳家巷),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以文载道(文道合一,文以明道),并称“韩柳”。因为他是河东人,故世称“柳河东”,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又称“柳柳州”。韩柳二人与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柳宗元生于京城长安,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身心备受伤害,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古文大致为五类: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编成集,并写了序。有《柳河东集》。《捕蛇者说》也是他的著名作品。
  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散文。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  作品原文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pái)徊(huái)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lí fù)。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 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páo zūn)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1]这篇散文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报。   [2]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   [3]既望:望日的后一日。望,月满为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4]徐:舒缓地。   [5]兴:起,作。   [6]属(zhǔ 嘱):致意,引申为劝酒。   [7]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详见下注。   [8]窈窕之章:《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纠"同"窈窕"。   [9]少焉:一会儿。   [10]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11]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江:笼罩江面。   [12]此二句意谓: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凌:越过。万顷:极为宽阔的江面。   [13]冯虚御风:乘风腾空而遨游。冯虚:凭空,凌空。冯:通"凭"。虚:太空。御:驾御。   [14]遗世:遗弃尘世。   [15]羽化:道教把成仙叫作"羽化",认为成仙后能够飞升。登仙:登上仙境。   [16]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   [17]桂棹(zhào 赵)兰桨:用兰、桂香木制成的船桨。   [18]空明:月亮倒映水中的澄明之色。溯:逆流而上。流光:在水波上闪动的月光。   [19]渺渺:悠远的样子。   [20]美人:比喻内心思慕的人。   [21]倚歌: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   [22]怨:哀怨。慕:眷恋。   [23]余音:尾声。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24]缕:细丝。   [25]幽壑:深谷,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   [26]嫠(lí 离)妇:寡妇。白居易《琵琶行》写孤居的商人妻云:"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里化用其事。   [27]愀(qiǎo 巧)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28]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29]何为其然也:箫声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30]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31]夏口:故城在今湖北武昌。   [32]武昌:今湖北鄂城县。   [33]缪:通"缭"(liǎo 了),盘绕。   [34]郁:茂盛的样子。   [35]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周郎: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36]以上三句指建安十三年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曹军不战而占领荆州、江陵。方:当。荆州:辖南阳、江夏、长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江陵:当时的荆州首府,今湖北县名。   [37]舳舻(zhú lú 逐卢):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38]酾(shī 师)酒:滤酒,这里指斟酒。   [39]横槊(shuò 硕):横执长矛。   [40]侣:以...为友,这里为意动用法。麋(mí):鹿的一种。   [41]扁(piān 篇)舟:小舟。[42]匏樽:酒葫芦。
文征明 前赤壁赋  [43]寄:寓托。蜉蝣:一种朝生暮死的昆虫。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44]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45]须臾:片刻,形容生命之短。   [46]长终:至于永远。   [47]骤:突然,骤然。   [48]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49]逝者如斯:流逝的像这江水。(苏教版)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指水。   [50]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51]卒:最终。消长:增减。   [52]曾:竟然。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53]是: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 葬):无穷无尽的宝藏。   [54]食:享用。《释典》谓六识以六人为养,其养也胥谓之食,目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口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清风明月,耳得成声,目遇成色。故曰“共食”。易以“共适”,则意味索然。当时有问轼“食”字之义,轼曰:“如食吧之‘食’,犹共用也。”轼盖不欲以博览上人,故权词以答,古人谦抑如此。   [55]更酌:再次饮酒。   [56]肴核:荤菜和果品。既:已经。   [57]狼籍:凌乱。   [58]枕藉:相互枕着睡觉。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1082年壬戌,苏轼作《赤壁赋》。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赋中语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和“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等,至今常被引用。   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非但不加管束,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作者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凉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溯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 "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苏轼(),字
苏轼画像  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享年64岁。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司马光旧党。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御史台,因其旁多有乌鸦而称乌台或因旧时官吏品行得名,为贬义)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无实职。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有“一门三词客”的美称;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家三口人被评为唐宋八大家,称“三苏”,“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知识窗——赋  赋是介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文。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 "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美人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丽的人)   4.于是饮酒乐甚(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  四、一词多义  1.如   往 纵一苇之所如   像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于   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   在 徘徊于斗牛之间   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给 托遗响于悲风   3.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凌万顷之茫然    音节助词,无义 扣舷而歌之   代词,指“歌” 倚歌而和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哀吾生之须臾   这 歌窈窕之章   的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去,到 纵一苇之所如   4.而   连词,表承接 羽化而登仙   连词,表修饰 扣舷而歌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   连词,表转折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连词,表顺承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5.然   ...的样子 其声呜呜然   这样 何为其然也   6.乎   ……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吗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助词,无意 郁乎苍苍   7.夫   无解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再说 且夫天地之间   8.歌:   扣舷而歌(唱)   倚歌而和之(歌声)   歌窈窕之章(吟诵)   9.望:   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10.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固一世之雄也。   2.省略句   省略主语   (苏轼)举酒属客   省略介词   击空明兮溯(于)流光   3.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定语后置句   客有吹洞箫者   凌万顷之茫然   5.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6.介词结构后置句   击空明兮溯(于)流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寄蜉蝣于天地   托遗响于悲风   7.主谓倒装   渺渺兮予怀
  文言现象整理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注:在粤教版教材中,“冯”被改为“凭”   3.山川相缪 (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 (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注:人教版中为“樽”   6.扣舷而歌之 (扣通“叩”,敲打)  二、词类活用  1.名作动   歌窈窕之章 歌:吟诵   扣舷而歌之 歌:唱   下江陵 下:攻下   顺流而东也 东:向东进军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捕鱼砍柴   桂棹兮兰桨 桂:用桂树做   桂棹兮兰桨 兰:用木兰做   2.名作状   南:向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西:向西 西望夏口   东:向东 东望武昌   3.名词作意动   侣 把...当做伴侣 侣鱼虾而友麋鹿   友 把...当做朋友 侣鱼虾而友麋鹿   4.使动用法   舞 使...舞动 舞幽壑之潜蛟   泣 使...哭泣 泣孤舟之嫠妇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正 使...端正 正襟危坐   危 使...端直 正襟危坐   5、为动用法(意动用法)   哀 为……哀伤 哀吾生之须臾   6.形作动   尽 吃完 肴核既尽   横 笼罩 白露横江   适 享用 吾与子之所共适   破 攻破 方其破荆州   渺 渺小的像 渺沧海之一粟   白 显出白色 不知东方之既白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庄子 秋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