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信息工程的外国学生多吗?数理学院有...

数理学院举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考研宣讲会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数理学院举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考研宣讲会
顶&&&&&&&&★★★
【字体: 】
数理学院举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考研宣讲会
作者:&&&&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74&&&&更新时间:&&&&
2014年10月16日下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蒋勇院长一行来到数理学院开展研究生招考宣讲会,向我院考生介绍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办学历史、学科特色等,并着重解读2015年考研招生政策,2011级、2012级励志考研的同学参加了宣讲会。
  蒋勇院长在宣讲会上为我院同学详细地介绍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发展历史、学科特色、师资队伍,及优美的校园环境。他介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不仅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设施,还有优美的校园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另外蒋院长也为学生们重点解读了特色专业以及招生政策,历年录取分数线,招生比例等,并强调学校公平、兼容、开放的学术氛围。宣讲会的最后环节是交流活动。蒋院长耐心详细的为学生们解答各种疑惑,并鼓励学生们报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文章录入:韩飞&&&&责任编辑:韩飞&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平凡之中见真爱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宿管员吴光华引爆网络的背后
您的位置:
平凡之中见真爱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宿管员吴光华引爆网络的背后
日 11:38:17
新华网江苏频道
】 【】 【】&
&&&&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6月22日电(记者蔡玉高、王恒志)因为给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她的事迹经常被学生晒在网络上;因为在学校网络出了名,她被邀请作为职工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因为精彩的典礼致辞,她引爆网络,被称为最“给力的宿管阿姨”!
&&&&她就是60岁的吴光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男生宿舍楼一位普通的宿舍管理员。吴光华何以赢得学生这么高的评价?她和学生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21日走进南京信息工程学院,与吴光华及与她相处了四年的学生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 相关报道:
学生网上晒故事 宿管阿姨走上大学毕业典礼
&&&&一段不足千字的典礼讲话,被台下的学生掌声打断11次。受到这般礼遇的,不是学校的领导,也不是教授导师,而是普通的男生宿舍管理员吴光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日举行了该校2011届毕业生的毕业典礼。与往年不一样的是,校方特地邀请了宿舍管理员吴光华作为职工代表发言,这在该校历史上是破天荒的。
&&&&为何会选择吴光华?原来,在该校西祠胡同“南气风云”讨论版上,吴光华早就很火了,学生们经常会上来晒一晒与她相处的一些小故事。“感谢信:3月16号-3月28号,在我手术后的恢复期,于29幢宿舍休养,在我生病期间,特别感谢宿管吴阿姨,在职责之外,倾情相助,如此细心照顾,对我术后恢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特别感谢!愿世上好人一生平安!29幢学生。”“下雨了她帮我们收被子回来,第二天出太阳了又帮我们晒出去。”……这些小故事总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同学纷纷“顶起”,吴阿姨逐渐成了网络红人。
&&&&校长李廉水表示:“对于学生而言,毕业典礼是对大学生涯的一次总结。选择吴阿姨作为代表发言,既是让毕业生更加牢记感恩、进取、快乐,也是给毕业生们留下一段温馨的记忆。” &&&&
&&&&“听说要让我在毕业典礼上发言,我的第一反映是‘怎么可能’。那么重要的场合,在场的都是知识分子,我有什么资格呢?”吴光华说。后来在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千般动员下,吴光华才忐忑地接受了这份光荣的“使命”。&&&&
&&&&数理学院毕业生管培告诉记者:“看到阿姨走上去时,我很惊喜;听着阿姨充满感情讲话时,我有感动也有欢笑;当同学们打出横幅时,我感到非常骄傲。我为自己能在这样的宿舍生活了四年感到无比的幸运。”
典礼致辞引爆网络 宿管阿姨很给力
&&&&“我在学校干宿管员已经十年了,十年来,我把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我喜欢他们经过时,都会喊一声‘阿姨,您好!’”20日的毕业典礼上,几句朴实无华的话,已经赢得了满场掌声。
&&&&最高潮的部分来自讲话结束,吴光华管理的数理学院的学生忽然全体起立,他们边拉出“吴阿姨,我们爱您”的横幅,边喊着:“吴阿姨,我们爱你!我们永远记得你”,很多师生当场落泪。&&&&
&&&&记者注意到,吴光华毕业典礼讲话感动学子的新闻发出不到12小时,在“baidu”上能搜索到的同题目新闻转载高达234条,在相关网站的评论达到了13000多条。在微博上,吴光华的典礼致辞也纷纷被转载,网友们纷纷力“顶”讲真话的吴阿姨,他们都觉得吴阿姨特感人,这样的教育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有网友说“看得出来,挺真诚的一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但却真实感人,社会需要真情、真心啊!”
&&&&“美女,这张照片送给你。” 21日下午,数理学院大四毕业生倪涛得意地将照片塞到了吴光华的手中。照片上,头戴学士帽的倪涛和吴光华紧紧地靠着一起,两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看上去像一对母子。照片的背后是倪涛的祝福:“祝吴美女永远年轻,永远开心。”&&&&
&&&&作为吴光华的“铁杆”,倪涛没有少上网晒他与吴光华的故事。“她就像我们这幢宿舍300个学生的妈妈,”倪涛说,“谁麻烦最多,她跟谁的关系就最好,她就怕别人不来麻烦她。所以我们也习惯了,遇到什么难题都来找她,她从来没有半句怨言。只有自己的妈妈才能做到这样。”就在今年五一节,他感冒了,没有食欲,直接给吴光华打电话说要喝粥。不到一小时,吴光华就将熬好的粥和特地买来的小菜送到了宿舍。
&&&&类似的事情几乎在吴光华“管着”这幢宿舍里的三百学子身上都发生过。也正是因为这些日细小点滴的日积月累,让吴光华和学生们之间培养起了像母子又像亲密朋友的感情。
平凡之爱最动人 她的关心就像妈
&&&&染了偏棕色的头发、脖子上戴着一串珍珠项链……尽管身着蓝色的工作服,但还是难掩她的“潮”。如果不知道她的年龄,你不会猜到她已经60岁了。“我今年60岁已是60后。和你们沟通,我看懂了韩剧的悲欢离合,学会了植物大战僵尸,偶尔也在半夜偷偷菜。”正如在毕业典礼上所说的那样,与学生的相处,让吴光华一直“与时俱进”。吴光华至今仍非常得意的是,她是整个宿舍楼中最先将祖玛游戏打通关的。
&&&&“阿姨的朝气时刻激励着我们,她这么多岁数了,对生活还是这么有激情,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数理学院学生张自在说。&&&&
&&&&2001年,从南京化工厂内退后,在家闲不住的吴光华就来到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做起了宿舍管理员。只要在她管理的宿舍呆过的学生,她几乎都能叫得出名字。吴光华告诉记者,虽然宿舍管理员的工作再平凡不过了,但她觉得很重要。“上大学的孩子,突然父母不在身边了,生活上肯定会遇到很多麻烦事。因此,我要尽我所能去关心他们。”&&&&
&&&&最让吴光华担心的是,她怕一些学生突然少了父母的约束后放任自己,最终毁掉前程。“在学校作为宿舍管理员,我看到学生经常打游戏、上网夜不归宿、睡懒觉‘翘课’,我都忍不住要唠叨一下。因为我觉得父母用血汗钱供养你们读大学更不容易,大家应该集中精力、认真学习,早日成为有用之才。”这段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是吴光华最真挚的心声,也让在场的一些毕业生汗颜。
&&&&“看到他们一个个从这幢宿舍毕业成人,我就特知足。别的,神马都是浮云了。” 吴光华乐呵呵地说。(完)
(责任编辑: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新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新华网管理协调部 电话:010--来自当知百科
  生成缩略图错误:convert: unable to open image `/data0/www/dangzhi/baike/images/d/dd/4c410e1fec9f8.jpg':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 error/blob.c/OpenBlob/2709. convert: no images defined `/tmp/transform_9e668ff40e3c-1.jpg' @ error/convert.c/ConvertImageCommand/321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徽学校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六朝古都南京,始建于1960年,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300余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达38%以上,三分之一以上具有高级职称。占地2189亩,校舍总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35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95万种,年订阅纸质中外文期刊1730种。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省网络监控工程中心、中国科协科技人力资源研究基地、中国制造业研究院、国际金融研究院等50余个科研机构,拥有国家级气象台、江苏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等42个专业实验室,省级产学研基地及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100多个。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历得到美、英、加等国家的广泛认可。现有学院、院等17个学院(部)以及1个国际教育培训中心。拥有省级品牌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共有47个本科专业,覆盖理、工、管、文、经、法、农七大门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坚持特色发展,打造大气科学“学科特区”,大气科学学科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建成了以大气科学为核心,以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为重点,理、工、管、文、经、法、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2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4个,基本涵盖学校本科专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坚持育人为中心,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已培养各类毕业生4万多人。他们以“踏实、肯干、能干”的优良素质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赞誉,不少校友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及相关部门领导,他们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央部委领导及世界气象组织高级官员等,全国气象领域70%的技术骨干来自该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一贯重视科技创新,长期参与国家气象领域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是我国气象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学校科技实力增长迅速,连续两年实现科研经费翻番式增长。2008年科研经费已超亿元。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千项,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29项,另获得世界气象组织NorbertGerbier-Mumm奖、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科学成就奖等国际性大奖多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先后与美国的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乔治·梅森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戴尔豪斯大学,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韩国的朝鲜大学、日本新潟大学等三十多所国外著名高校、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联合招收本科生及研究生。学校拥有“”,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资格。学校已为近百个国家培养高级管理及业务骨干600多名,高质量地承办了世界气象组织第十届气象教育与培训大会、“人类活动对亚洲季风的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一批重要会议。
  今日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发展、管理创优”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弘扬传统,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集成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在《2008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8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五十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名是南京气象学院,当时在建院的时候得到了中国首任气象局长(现在的称呼)的大力关怀,并且在那个时代好多清华北大的老师和毕业生云集南气院,中央气象局的好多留洋专家也来到了南气院,那时的南气院虽然招生少,老师少,但实力在南京的老牌重点高校里是不容小视的,现在很多著名的高校当时还不存在,或者只是职业技术学校,当时在南京的排名确切的不打折扣地说应该是第六名,这是有资料可查的.
  南京大学的地学类专业,当时最强的应该是气象学,60年的南气的学生是和南大的学生一起上课,之后就分了出来.据说当时选校址的时候有了三处地方可选,如果我还没记错的话其中一处是珠江路,还有一处是在现在的地方,但是为了显示南气院永远地从南京大学分离出来,就选择了江北的龙王山下,龙王在古代乃司云雨风雷的,所以学院建在龙王山下是不是有什么寓意,只有当时的老人才知道了.现在也无据可查.而南京大学在气象学在分出后受到重创,但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的实力,已经不是46年前能比的了.
  南气院的历史说起来并不比南京其他老牌的重点高校少多少,例如现在的已经不是建国前的真正的东南大学了,,等等,好多高校都进行了百年校庆,但扪心自问,真正了解南京高校变迁的人都明白,他们只是拥有南京大学的一个学院或者一个系而已,现在学校的大部分都是独立后的成果,却将南京大学的历史算进自己学校的历史.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就是原来的南气院,如果同理而推,学校的历史不再是46年,而至少是78年,并且是至少.因为南京大学,也就是建国前的国立中央大学拥有气象专业是1930年的事了,在这之前是否有类似的专业出现,本人就不知道了.所以我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历史并不比其他大学晚,而且都是我保守估计.
  南气的历史就是中国气象的历史,在由于国家对气象的重视和需求气象学院成立了,并且在78年成为当时我国为数不多的重点高校,但在之后气象学被冷落,气象在社会的地位一落千丈,所以有一段时间好多南气院的学生都转行了,直到现在气象被受关注再度升温,并且在十一五计划中国家也加大了对气象领域的投资,气象事业目前处在历史的最好时段.这也是南京气象学院为什么能顶住南京大学的合并压力,并且成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原因之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没有可以向外人炫耀的历史名人,因为这不是它的实力的原因,而是它建院的历史决定的,它错过了建国前风起云涌的时代,但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必将有它光彩的一笔,目前中国从中央到省到市的气象局长和首席预报员都是南气院毕业的,谭震林的儿子,登上美国财富杂志封面朱总理的儿子朱云来,神六的副总指挥,中国银行的副行长,主持风云卫星发射的许建民院士,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曾力挽狂澜舌战最终影响加拿大政府签署京都议定书的首席科学家,等等都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国外NIM的名气不是国内的人所能感受到的,一些场合清华北大也只能和南气院平起平坐,在国外受到大家尊重的大学不是什么综合大学,而是那些具有自己特色的理工学院,这就是南京气象学院在国内外知名度不同的原因了.
  这几年南京气象学院落后了,我们应该承认,好多的问题我不想说了,说了不见得有作用,一些问题在发展中就自然解决了,而那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大家努力了.
  再谈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科专业的问题,既然专业已经有了,谈踏出现的正确与否,已经不重要了,好多人都议论,说南京气象学院的文科专业不好,我反问你们大学文科专业刚刚建立几年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即使南大的学生我也会这样问,这个问题本身是一个错误的问题。而南师南大的人文专业是经过了百年的积淀的成果,历史的积淀是用什么也模仿不出的.就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虽然在郊区但学风上相对其他南京高校还是不错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究竟路向何方?历史会回答,几十年后,我们是不是也能向现在一样谈论那些辉煌的历史,现在好多学生对学校有意见,这是正常的,学生对学校不会没有意见,这是催促学校改革的动力,但大家只会在没水的时候向楼下扔东西吗,大家只会在论坛上破口大骂吗,大家是否能冷静地思考问题解决的办法,我不反对扔东西,但扔完后你是否能把你的问题向你认为适合的人反应,这是勇气.
  《同心创辉煌》
  我们享有同一片蓝天,
  我们拥有同一个校园。
  这里有共同的青春年华,
  这里有共同的师长同窗。
  我们拥抱同一轮朝阳,
  我们怀有同一个理想。
  这里有共同的辛勤汗水,
  这里有共同的歌声荡漾。
  啊,艰苦朴素,勤奋好学,
  明天的栋梁在这里成长。
  人生的风帆在这里启航,
  希望向未来,同心创辉煌,
  同心创辉煌。
  我们享有同一片蓝天,
  我们拥有同一个校园。
  这里有共同的青春年华,
  这里有共同的师长同窗。
  我们拥抱同一轮朝阳,
  我们怀有同一个理想。
  这里有共同的辛勤汗水,
  这里有共同的歌声荡漾。
  啊,人民重托,祖国召唤,
  明天的栋梁在这里成长。
  人生的风帆在这里启航,
  希望向未来,同心创辉煌,
  同心创辉煌。
  校训:明德格物 立己达人 
  校风: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王 尧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正校级)、党委委员
  李春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李 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
  管兆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李久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江志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姓名毕业时间毕业专业现任工作单位1981大气探测中国气象局局长1981天气动力中国气象局副局长1983农业气象中国气象局副局长1983中国气象局副局长颜宏天气动力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刘英金1969原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迟学岐1978总参水文局副局长潘剑翔1968总参水文局总工程师张书余天气动力学甘肃省气象局局长崔讲学1982农业气象系湖北气象局局长姚学祥1983河北气象局局长史玉光1983新疆气象局局长杨卫东1983黑龙江气象局局长黎健1983浙江气象局局长余勇1983广东气象局局长秦元明1978大气物理系吉林省气象局局长汤绪1982上海市气象局局长卞光辉江苏省气象局局长翟武全1984安徽省气象局局长王建国1988河南省气象局局长吴岩峻海南省气象局局长王银民1982重庆市气象局局长彭广1985四川省气象局局长陈晓光1991(硕士)青海省气象局局长丁传群1984宁夏省气象局局长杨卫东1983黑龙江省气象局局长张立祥1982辽宁省气象局副局长王建捷1982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邓北胜1984气象系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臧建升河北省局副局长张守保河北省局副局长关福来1996(硕士)河北省局副局长胡永祥山西省局副局长刘桂芬辽宁省气象局副局长朱其文1982吉林省气象局副局长冯磊1995上海气象局副局长袁招洪1992大气物理系上海气象局副局长于波2005(博士)江苏省气象局副局长潘敖大1986江苏省气象局副局长濮梅娟2004(博士)江苏省气象局副局长薛根元1982浙江省气象局副局长薛根元1982大气物理系浙江省气象局副局长胡雯1988安徽省气象局副局长陈彪1982福建省气象局副局长魏应植1982福建省气象局副局长李集明1990江西省气象局副局长魏丽1982江西省气象局副局长沈建国1988(硕士)山东省气象局副局长李春虎2001(硕士)山东省气象局副局长赵国强1986河南省气象局副局长潘志祥1982湖南省气象局副局长刘家清1985湖南省气象局副局长汪扩军1985湖南省气象局副局长毕宝贵1998(硕士)广东省气象局副局长覃武1982广西省气象局副局长徐友光海南省气象局副局长顾建峰1987重庆市气象局副局长李良福重庆市气象局副局长马力1982四川省气象局副局长尼玛丹增1975西藏气象局副局长旦增顿珠1987西藏气象局副局长赵一平1984西藏气象局副局长王莘1982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张国胜1985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孙安平1988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冯建民1983宁夏省气象局副局长党志成1987宁夏省气象局副局长张杰1984大气物理系新疆气象局副局长任宜勇1982新疆气象局副局长李彰俊2005(博士)内蒙古气象局副局长周恒1984大气物理系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副司长何清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中国气象局沙漠气象研究所李柏1982天气动力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刘扬1982天气动力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卢乃锰1985大气物理系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
  姓名毕业时间毕业专业现任工作单位1966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中国科学院院士1965中国气象局,中国工程院院士1966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秦松寿物理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院长张小军1982天气动力学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博导高炜1982农业气象系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长江学者钱维宏1982北京大学大学科学系党支部书记,教授赵强1991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副教授刘晓阳1984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副教授王元1983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蒋全荣1966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副主任,教授王体键2000(博士)南京大学教授陈宝君1996大气物理专业南京大学副教授黄建平1982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张文煜1986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戴新刚1982气象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周兆德海南大学副校长,教授袁潜华1984气象系海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农学院副院长,教授黄敬峰1985应用气象系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研究实验室主任,教授罗卫红1984农业气象系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陶士珩1982气象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顾卫1982天气动力学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刘绍民1988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孙睿1992农业气象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李宁1982天气动力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章新平1982天气动力学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岳荣先1982数学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副院长,教授孙彦坤1988农业气象东北农业大学教授逄勇河海大学教授陈荣1991计算机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刘传才1987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张继祥1984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盛立芳1989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石剑荣1966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陈亢利1985苏州科技学院副教授许晓雯1982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研究员王炜1988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俞永强198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1985大气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志球1988大气物理专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黄耀1982农业气象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陈洪滨1982大气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1993大气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气候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科学院百人计划安俊岭1989大气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崔晓鹏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戴新刚198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高守亭1968气象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刘屹岷1986气象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徐兴奎1986天气动力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张庆云1977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灾害性气候研究与预测中心主任,研究员雷恒池1981大气探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云降水物理风暴实验室主任,研究员李双林1994(硕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刘骥平1994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宜树华1999气候学中国科学院寒旱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于强1984农业气象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闵庆文198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毅勇1990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江灏1982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张霞1995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郭铌1984气候专业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研究员秦军2001大气科学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薛纪善1965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陆龙骅1965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卞林根1978天气动力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罗亚丽1993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英1990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晶淼198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华1986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梁旭东1994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国强1984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朝林(博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永平198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建栋1991农业气象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郭建平1986农业气象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跃清1990(硕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辜旭赞198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 静1986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永平1982上海台风研究所研究员陈葆德1987(硕士)上海台风研究所研究员董超华1969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总工程师张德二1965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张慧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毓荃1984大气物理系国家气象中心人影室首席专家
  1982应用气象系多伦多大学地理系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张明华1981大气物理系纽约州立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欧亚科学院院士刘征宇1982数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千人计划李金龙1985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员李旭辉1983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史国君1983农业气象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沈素红1983大气科学系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地球科学数据和信息服务中心首席科学家张人一1983大气物理系德克萨斯A&M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邹晓蕾1981数学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气象系教授,千人计划刘国胜1982大气探测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李占清1983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教授蔡鸣1981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谢立安1982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海洋、地球、大气科学系教授,长江学者赵以强1982数学加拿大卡顿大学数学与统计系主任嵇驿民1982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授曲建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环境科学与技术中心主任,教授刘全华1982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朱迅1981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周学龙1989美国石溪大学张广俊1981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杨宗良1984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张根生1985美国乔治亚大学盛华1968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赵慧泉1983农业气象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天文系教授余军1981数学美国佛蒙特大学数学和统计学副主任薛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与预测中心主任孔凡铀1982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与预测中心研究员金飞飞1981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张永新1992(硕士)美国华盛顿大学夏友龙1984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朱跃健1981天气动力学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谢平平1984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郭光1978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翁富忠1982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汪学良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詹习武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韩勇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张勤1988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杨松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李小凡1981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朱彤1988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周顺泰1981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吴万里1984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研究员张昕1993气象系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研究员刘延刚1979大气物理系美国纽约国家实验室研究员杨润华1978Science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Incorporation USA芮华兰1981Science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Incorporation USA安庶1981SAS Institute Inc王首平1982美国海军研究实验所赵天良1983大气物理系加拿大环境部刘永强1981美国农业部王萍1991大气探测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王国民1982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研究员孙治安1982气候学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研究员罗京佳1996(硕士)日本地球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朱云来1981大气物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早航1978中国银行副行长,执行董事罗宁1982大气物理系贵州省安顺市市长陈川气象系浙江省水利厅厅长
  大气科学学院:
  大气科学系、 系、大气科学系(方向)
  大气物理学院:
  系,人工影响天气,系,雷电科学与技术系
  应用气象学院:
  应用气象学系、 农业资源与环境系
  遥感学院:
  系、系、 系、 系、
  信息与控制学院:
  仪器科学与技术系、 系、系、 系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系 、系、 系、 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系、 系、 系、 系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系、网络技术与工程系、 软件技术与工程系、(电气信息类)系
  数理学院:
  部、 系、 系、 系、 部、 系、 系、 系
  公共管理学院:
  系、 系、 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心、 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
  经济管理学院:
  系、系(会计方向 方向)、 系、 系、系 、系、 系
  语言文化学院:
  部、 系、 日语语言文学系、 系、(汉日双语方向)
  传媒与艺术学院:
  研究生部
  阅江书院
  成人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
  区域气象培训中心
  国际教育学院
  体育部
  滨江学院
  校园音乐协会 、GBFIVE舞协 、大学生书画摄影协会 、T.NT舞协 、天燃动漫社 、新丝雨模特协会 、新影社 、火柴盒剧社、星之梦舞协、拍吧 、戏曲协会、特别灵魂团体SSC、吉他协会、清风堂曲艺协会、魔术协会、影视俱乐部
  排球爱好者协会 、棋牌协会 、乒乓球爱好者协会、网球协会 、羽毛球爱好者协会 、足球爱好者协会 、篮球爱好者协会 、电子竞技协会、瑜珈协会 、风行轮滑社 、武术搏击协会、台球协会
  天文爱好者协会、生命科学协会、大学生气象科技协会、、法学社、探知社、格致青年社、方圆马克思主义研习社、地理好望角协会、山南文学社、疯狂英语社、敏思口才协会、IT协会、Linux学会、韩国语言文化交流社、手工作坊、汽车协会、英语俱乐部、日语学习社、粤语文化协会、诵读协会
  创业者联盟、旅游爱好者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GO实践社、投资与理财交流协会、人才交流协会、经济与交流协会
  环保协会、SPS女大学生社区、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广告传媒协会、公共关系协会、义务支教团、大学生行知人生共进社、F.D手语社
  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学校体育馆隆重举行建校50周年暨国际培训20周年庆典,标志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携手气象事业跨入新的辉煌。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米歇尔·雅罗,地球观测组织秘书处主任约瑟·阿沙什,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齐让,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副局长沈晓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世界气象组织前副秘书长颜宏,中国科学学院士、校友吴国雄,中国科学院院士伍荣生,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江苏省财政厅副厅长江建平,来自全国各级气象部门的领导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兄弟高校领导,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等国外合作高校代表等700余名嘉宾出席庆典大会。庆典大会由南信大党委书记刘一平主持,3000余名师生参加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等发来贺信,向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中国气象局向我校赠送了新一代天气雷达,江苏省人民政府赠送了校庆纪念青铜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艺术学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