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怎么样就业怎么样?

&&&&&&&&&&&&&&&
对外汉语就业变难 毕业生叫苦不迭
  中国教育在线讯 全球汉语热刺激了汉语教师需求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中国高校对外汉语招生扩容。然而,时下种种现实表明,就业出口变窄令中国对外汉语教育高校毕业生倍感困扰。
  2012年高校毕业之际,曾满怀着架设东西语言文化交流桥梁梦想的部分大学毕业生反映,汉语培训人才需求与供给两者发展并不平衡,毕业后长期在海外从事汉语教学不是长久之计,选择回国却又错失最佳就业时机,这些不曾预料的问题让他们左右为难。
  坐落于孔子诞生地的山东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胡娜今年顺利拿到了硕士学位,2011年,她通过国家汉办的选拔,以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身份奔赴海外的孔子学院工作,一年任期结束,她最终决定继续留任。
  胡娜到国外工作是为了弥补国外汉语师资短缺。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12月,中国共在105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358所孔子学院和500所中小学孔子课堂,累计派出汉语教师志愿者1.4万多人次。
  中国教育部自2004年启动实施“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选派高校应届毕业生、在读研究生赴国外从事汉语教学志愿服务工作。
  胡娜说,最初选择这一专业是出于对对外汉语教师职业的向往,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到中国来留学,先后在两个国家的教学经历也让她切身感受到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然而现在海外继续留任却是出于在国内难以找到对口工作的无奈。
  胡娜就业中遭遇的尴尬比较有代表性。海外汉语教学的师资供不应求,大量的对外汉语和汉语国际教育的毕业生倾向于暂时出国担任并非正式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然后回到国内再谋出路,否则凭这个外向型特征明显的专业在国内较难找到对口的工作。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某2009级硕士研究生在2011年10月完成了对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硕士毕业生的就业调研。以北京大学为例,2007年到2011年,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对外汉语硕士毕业生基本上呈直线下降趋势,从%到年的12.2%、13.89%。这个数字表明,绝大部分的对外汉语硕士毕业生在毕业之时都“转行”了。
  统计显示,2011年,国内对外汉语本科招生院校超过300所,每年招生约1.5万人。但在中国本土从事对外汉语教师招聘学历标准基本为博士以上,想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只能选择一些民办的语言培训机构或国际学校,而这样的就业选择在本科毕业时就可以实现,研究生处于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阶段。
  同样是今年毕业的山东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廖环刚刚结束在蒙古国的任期回到国内,在国内短暂休整两个月后又要去韩国教授汉语。据她透露,读研伊始,同学对专业前景均抱有美好的期望,等到毕业时才发现种种尴尬。
  今年5月,教育部发文给予赴国外汉语教师志愿者服务期满后的就业、升学给予一定的优惠鼓励措施。然而,国内激烈的就业竞争,绝大多数汉语学习者在国外,面对国内已经饱和的汉语教师市场,出国教学仍然是热门的选项。
  廖环说:“借助海外教学这个平台,能够参与组织很多高端的文化推广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同时她又担心,在外始终不是长久之计,尤其是大龄未婚的女老师。在外面的时间越长,年龄越大,回国找工作、成家就越尴尬。
推荐阅读:
            
博客推荐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京公网安备号【转】洪傲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对外汉语专业
原帖地址:&&&&&
来源:新浪教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选自《高考专业介绍与报考指导》主编洪傲,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不可否认,我国当代的不少作家确实有过中文系的求学经历和专业背景,但二者并不能画等号。文字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最基本的素质。文字能力包括了文字处理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例如,担任编辑,需要的是文字处理能力。担任记者,需要的是文字写作能力。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目的并不止于此,它通过教授给学生一系列语言和文学方面的基础课程,意在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学理论功底,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毕业后能够在新闻出版、文艺宣传、教学科研等文化研究单位,从事编辑、采写、企宣、文案、教师等与专业基础尤其是文字能力密切相关的工作。这,才是中文系真正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高考重点专业详细介绍与报考指导:汉语言文学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什么
  培养什么人
  提到语言文学,大家会想到中学语文课上讲过的作家,如老舍、鲁迅、冰心、巴尔扎克,想到《社戏》、《论语》、《祝福》这些经典作品。的确,这些不仅是中学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要讲到的内容。但中学语文,尤其是高中语文,是以单篇课文作为切入点,讲解其中涉及的字、词、语法现象、修辞现象、文化常识等相关内容,侧重点是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文学基础知识。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则在此基础上学习更为深入的内容。汉语言它包含了语言和文学两个领域。从语言的角度看,包括了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比如古代汉语和现在汉语;从文学的角度看,可以按照中国和外国、古代和现代这些地域和时间范畴划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同课程。每门课程都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学习语言现象或者文学现象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走向和流变规律,涉及的是各个领域内更为系统和宏观的、具有史论性质的内容。把这些课程按照语言和文学这两大部类放置在一起,就构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在当下,中文专业不是受人青睐的热门专业,这与社会、时代因素和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无关系。有些人认为学习中文出路窄,就业难。还有人认为中文系是培养作家的,作家这个职业缺乏稳定性,生活难以得到保障。这些认识都有失公允。
  不可否认,我国当代的不少作家确实有过中文系的求学经历和专业背景,但二者并不能划等号。文字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最基本的素质。文字能力包括了文字处理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例如,担任编辑,需要的是文字处理能力。担任记者,需要的是文字写作能力。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目的并不止于此,它通过教授给学生一系列语言和文学方面的基础课程,意在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学理论功底,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毕业后能够在新闻出版、文艺宣传、教学科研等文化研究单位,从事编辑、采写、企宣、文案、教师等与专业基础尤其是文字能力密切相关的工作。这,才是中文系真正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目前,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综合性和师范类高校都设有中文系或是文学院。不同学校中文系本科学习的专业方向不尽相同。北京大学中文系分为语言、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三个方向;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下设文学、影视文学和语言三个方向;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分为师范和非师范两个大部类,非师范类又具体分出涉外文秘、影视文学和比较文学三个专业。方向选择始于大一新生入学后,以个人兴趣为主,院系调剂为辅。但不论哪个方向,学科基础课都是一样的。只有到了大三,才会针对每个专业方向的特点,有区别地开设不同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开设哪些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开设哪些课程?这些课程有都什么内容?下面,我就做一下介绍。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课程是语言和文学方面的基础课程,就课程内容而言,可以分为语言、文学史、文学理论三大类。
  语言类的课程比较少,只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这三门。但它们的内容、地位和意义却非常重要,它们不但教授语言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还可以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和日后工作中规范运用语言。
  文学史类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不但讲述文学史上的众多文学流派、现象和代表作家,而且学习时间长达两到三年,几乎贯穿了从大一到大三的学习始终。本科期间,中文系的学生要学习中国和外国文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史。其中中国文学史包括三门课程,它们分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
  文学理论类的课程有四门——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西方文论和马列文论。文学理论是将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具有总论性质的理论课。中国古代文论史和西方文论分别讲述文学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域的理论及其发展史。马列文论则专门讲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这些人对文艺理论的论著和他们的经典著作。
  主干课程选介
  语言学概论
  学习内容:语言学概论是关于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课程。它从语言的产生和社会功用谈起,讲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符号系统、语音、语法、文字、语言和社会的关系、语言间的接触和相互影响、语言的谱系分类、语言的发展等内容。在语言方向的一系列课程中,语言学概论是各门语言课程的基础和先行课,为后者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理论指导。
  古代汉语
  学习内容:古代汉语是我国古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和工具课,它以古代的书面语言——文言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习现存的古代文献典籍,了解、掌握它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和一系列变化。先秦两汉时期的《论语》、《孟子》、《庄子》、《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典籍是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内容。由于文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古代汉语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变化大,所以它和我们当今的生活、使用的现代汉语有较大的距离,学起来也有一定难度。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多读、熟读古代作品,积累词汇,增强语感,从而为阅读古代作品、学校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打下基础。
  现代汉语
  学习内容: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和中国各民族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作为一门工具课,它从语音、词汇、文字、语法、修辞等角度全面讲授了现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这门课程有一定的理论性,同时又与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学习现代汉语,有助于在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语言的一系列规范,并通过在学习实践中强化语言运用的能力,为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史
  学习内容: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中国古代自先秦到清末辛亥革命前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和代表作品、文学体裁、文学流派和思潮、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文学发展的走向和脉络等内容。中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曾经出现众多的文学流派、文学代表作和代表人物。按照朝代先后顺序,中国古代文学可以大致分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六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几个发展阶段。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需要掌握文学在每个发展阶段中的主要体裁、文学代表作和代表人物、流变原因和走向以及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这门重要的基础课可以为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进行文学作品、流派等方面的比较、分析、鉴别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现代文学史
  学习内容:中国现代文学史学习中国近代自新文化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流派、思潮、现象、代表作家和作品。伴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民族矛盾的加深,“现代化”成为当时中国社会走向的总主题。作为和时代、社会的变动紧密关联的产物,中国文学的发展被打上了深刻的社会烙印。“文学启蒙”和“现代化”是贯穿现代文学发展的主题和走向。但是,随着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格局和走向也被改变。而这一转变又内在地导致了中国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的转变。学习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史,需要了解同期社会发展史的基本脉络,掌握每一时期的文学发展主潮、趋势和流派和中国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转变、过渡的社会背景及其必然趋势。
  中国当代文学史
  学习内容:中国当代文学史讲述中国文学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新的历史环境和政治制度下发生的一系列文学流变和文学现象及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以1966年文化大革命为界,中国当代文学史可以分为十七年文学和新时期文学两个发展阶段。在前一发展阶段,随着1949年解放前夕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趋势、走向、规范基本被确立并且被纳入严密的政治组织体系。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学界的斗争、冲突不断。文革结束后,随着中国当代社会环境的变化,文学摆脱了政治的束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伤痕文学、寻根文学、知青文学、新写实小说、先锋文学等流派的出现,构成了异彩纷呈的格局。
  外国文学史
  学习内容:本课程以中国以外的各国文学史为讲授内容,分西方、东方。讲述了文学从古至今在欧美、亚非各主要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代表作品、流派、现象和代表作家。西方文学部分讲述从古希腊神话和戏剧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流派及作家作品。东方文学部分主要讲述埃及、日本、印度等亚非国家和地区在古代和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代表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文学从古至今发展的脉络和情况。
  文学理论
  学习内容:文学理论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学的起源、文学的本质、文学的主体和客体、文学的价值和功能、文学作品的构成和形态、文学创作规律、文学接受规律、文学批评、文学发展的规律和原因等一系列理论问题。这是一门带有总论性质的方法论课程,对学习各科文学史具有指导意义和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学习内容:本课程讲述中国古代自先秦到清末各个历史时期存在的、对当时和后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学理论和文艺思潮,在介绍每个具体现象和流派的基础上注重发掘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传承关系,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和趋势走向。
  马列文论
  学习内容:本课程通过系统地讲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有关文艺的经典论著、讲话和书信,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精神、观点和方法,了解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及其意义,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并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释各种文艺现象的能力。这门课程以文学原理作为基础,但内容上有所深化和升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文艺理论的论述和具体文章的写作背景、时代环境是本课程讲授的重点。
  西方文论
  学习内容:本课程以西方自古希腊到20世纪以来的各种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流派为研究对象,概括性地介绍了其间产生的各种学说,梳理了基本观念和理论形态,让学生了解它们发展和演变的历史线索。这门课程对学习、深化外国文学史里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
  二、谈谈学长的经验
  我的本科四年和研究生两年的时光都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度过的。早在1995年,出于培养通才的目的,中国人民大学曾经组织中文、历史、哲学三个院系合办文史哲实验班,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保送生,以“通口径、宽培养”作为教学模式。实验班存在了将近10年,2005年5月底,荟萃了众多名师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宣告成立。在成立当年,从2004级和2005级在校生中通过考试的方式分别挑选30人编班。2006年通过高考招收了35人,2007年开始实行本硕连读六年制的教学计划。
  在我们本科入学的2000年,实验班对招生方式进行了改革:中文、历史、哲学三个系的入学新生统一编班学习两年,在大二结束前,根据两年的期末考试成绩,筛选排在前一半的考生,对其单独组织考试,录取率为50%。就这样,在大二结束前,我考入了改革后的第一届文史哲实验班,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世界文明史、中国哲学史、德国哲学、西方现代美学这些课程作为必修课,我都有过深入的学习和了解。
  在大学的各个院系中,中文系算不上热门专业,受关注的程度也不算高。学习中文专业的人有多一半都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中文并不是他们的初衷和首选。但是,不论在什么院系和专业,也不论是不是兴趣所在,本科四年的学习和收获会在日后让人受用一生,而且,一个人的习惯、性格、气质都是在这时成熟定型的,所以,本科学习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后来的研究生阶段。
  大二开学伊始,我就接触到了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语言学概论,这是一门研究语言的结构、性质和功用的课程,通过阐明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为日后学习各门语言课程打下基础。
  文学以形象思维见长,相比之下,语言类的课程在这方面要略逊一筹。但语言是我们日常和别人交流时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一特点就决定了语言理论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总地说来,虽然语言类型和语言现象多种多样,却是有规律可循的。语言学概论中的许多名词术语看似枯燥难懂,但如果善于发现,都可以在言谈话语中找到对应的生动范例。比如词缀,这一概念在象形文字中也许很少出现,但我们在英文单词中却经常能够见到。比如unimportant,“un-”就是important的前缀,该词缀放在单词前面,用来表示与单词的本义相反的意思。又如worker,“-er”是work的后缀,该词缀往往放在动词的词尾,表示从事该职业、工作的人。理解了不同词缀各自的含义和它们在单词中出现的位置,也就可以推断出一个不熟悉的单词的词类和大致含义。
  同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许多语言现象也都可以用语言学概论涉及的理论来阐释。例如方言,我国方言种类众多,对于同一个词,不同方言的发音和重音常常不同。比如北京话常常带有儿音,读音轻快。字和字组合成词时读音发生变化,语言学称之为语流音变。语流音变包括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等现象。例如北京话说“土改”,我们听起来的发音是“涂改”,因为两个三声字读起来拗口,所以第一个字改读二声。这就是语流音变中的异化。又如北京土话读“言语(说话的意思,作动词)”,我们听起来像是“园艺”,而且第二个字读轻声,这实际上是语流音变中的换位,即第二个字发音的音素被挪到了第一个字的位置。
  既然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提炼和升华,理论总会具有一定深度,但它不可能脱离生活,如果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去分析,往往会加深理解。记得语言学概论的期中作业要求以语言和社会的关系为题写一篇文章。写文章,尤其是理论文章,最忌讳大而全,非但无法面面俱到,内容庞杂还会导致重点不够突出。当时任课教师反复强调的是:“语言是对社会生活的生动反映。”以这一观点为立论基础,我只选了三则旧北京的俗谚——“里九外七皇城四”,“东富西贵,南贱北贫”,“天棚鱼缸石榴树”,通过内涵分析和今昔对比,表现了我生长于斯的这座城市在近代以来的巨大变迁。后来,在参加实验班的笔试时,面对一道语言学的主观表述题,我同样以此为题,表达了个人的观点和见解。
  语言类的课程较为偏重理论,学习时要注意和生活现象的联系。而文学类,尤其是文学史的一系列课程,则具有高度的形象性,因为它们讲述的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常常听到有人抱怨学习中文的人思考问题缺乏逻辑性,这是由专业特点决定的。首先,文学创作就是通过塑造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来传达作者对于社会和时代的认识。每每提到一部作品,首先映入我们脑海的,总是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例如,讲到巴尔扎克,我们会想到吝啬的葛朗台和命运悲惨的高老头;提到《红楼梦》,我们会想到泼辣的凤姐、心机极重的薛宝钗和搞笑的刘姥姥。其次,我们学习文学史类的课程,也是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个具体形象,去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这些无不要求学习中文的人具有高度的形象思维能力。
  很多人都喜欢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确,虽然它的发展历史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由于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和历史环境下,又受到西方各种思潮和流派的影响,文学团体、文学流派、文学体裁和代表作家层出不穷,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如果赶上好的任课老师,学习这门课会感到非常精彩。幸运的是,我当时遇上了以研究新诗和闻一多闻名的程光炜教授。
  为了训练我们的语言表达和分析能力,程老师很看重课堂上的讨论互动,他会指定一部文学作品,让我们课下搜集相关材料,形成文章,并在课上发言。要求在十分钟的规定时间内,阐明个人的观点态度。他给我们指定的篇目是曹禺的经典戏剧作品《雷雨》。
  研究《雷雨》,就不能不仔细探究周朴园这一主要人物形象,如果单纯从阶级立场分析,认为他冷酷无情、压榨剥削工人,不无道理。但《雷雨》的魅力和价值远不止于此。追根探源并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不难发现,作为故事中其他人物的命运悲剧的制造者,周朴园同样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他早年间突破门户观念的局囿和侍萍结合,还生下了长子周萍,但后来终究迫于世俗的压力抛弃了她。这一举动不仅造成了日后诸多相关人物的一系列悲剧命运,更是让他直接成为悲剧的承受者。自此,他的性格变得十分复杂,在家人和工人面前表现出一派威严,没有人可以抗拒他的绝对权威。但在内心深处,却始终保留着对侍萍的怀念之情。而这种怀念是以侍萍的死作为前提的。多年以后,当彼此之间有着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的人物聚集在一起时,围绕着周朴园,各种矛盾得到了总爆发,并以四凤、周萍、周冲等年轻生命的无情消亡而告终。而作家塑造众多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表现他们的不幸遭遇,实乃意欲探寻命运的不可预知性和不可抗争性。当时,我围绕周朴园性格中的矛盾之处及其形成原因,展开论述了它的具体表现和在故事结构中的地位、作用,写了《宣泄·毁灭·悲剧》一文,文章的立意和论述都得到了程老师的认可。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的各门专业课中学时最长、涉及内容最多的课程,学习时间长达一年半,共划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唐宋、元明清三个阶段。教我们元明清文学的是张国风老师。张老师讲课,善于用冷幽默制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大家在会心的笑声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例如,讲到宝玉挨打后众人的反应,对于贾母,他站在讲台上,不动声色、慢条斯理地说:“贾母斥责儿子、心疼孙子的实质,是在和儿子争夺对封建统治接班人的领导权。”顿时,底下笑成一片,与此同时,也深刻认识了隐藏在人物言行后面的出发点和动机。又如,人称“二奶奶”的王熙凤作为管家,精明能干。这个说一不二的厉害人物在生日当天抓住了鲍二家的和丈夫贾琏偷情,先是大吵大闹,及至丈夫拔出剑来要杀她,她却吓的往贾母那里跑。好好的一场生日宴不欢而散。对此,张老师同样表述了个人见解:“王熙凤再厉害,也是个女人,而且有短处——没儿子。所以,贾琏在外面拈花惹草,她再哭闹,也无可奈何。更别说贾琏因为这个要杀她了。干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三、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哪些能力和素质
  自创刊物中文专业培养具语言和文学两方面的扎实专业功底、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毕业后从事与此专业相关的工作和管理工作方面的人才。毕业生可以去中央和各级机关、各类企业和事业单位、新闻单位、媒体、出版单位、教学科研单位等,从事记者、文字编辑、文案策划、文秘、宣传、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结合这一培养目标和日后实际工作需要,学习中文专业,主要需要具备以下几点能力和素质:
  文化底蕴和素养。语言文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学习这一专业要具有相当的素养。这种素养首先就是有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底蕴。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许多文学和文化传统至今仍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必须要有比较好的文化底蕴和文学功底,尤其是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的修养,对历史上的文学流派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清晰的认识。
  比较深厚的历史、哲学方面的学科基础。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虽然分属不同的学科范畴,各自的学习要求也不太一样,但是,它们彼此之间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古代,这三个学科之间的界限划分并不那么鲜明,往往连在一起。例如,魏晋玄学、六朝美学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论史、中国古代哲学史等课上都会反复提到的内容;毕达哥拉斯、柏拉图、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等人和他们的思想也是在西方文论、西方哲学史这些课上多次出现的内容。社会发展到现代,学科内部的分类越来越细,相互之间的渗透也越来越多,用民俗学、神话学、文艺美学等其他学科角度研究文学的情况越来越多。因而,只有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才能在广博的基础上厚积薄发,触类旁通。
  具备形象思维的能力。文学是形象的艺术,文学创作要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提炼加工,塑造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典型形象,借此传达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而不是通过抽象的理论说教。所以,学习汉语言文学,需要具备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善于现象和联想,能够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事物之间的异同。
  对读书、写作有浓厚的兴趣。在中文系学习期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读书和写作中度过的。大一刚刚入学,每个人都会拿到一张表,上面列出了中文系的指定书目,涉及各门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内容。课堂讨论之前,老师会指定话题,让大家在课后查资料;升入大二后,专业基础课程一下子增添了好几门,每讲完一节或是一章,老师会布置一些思考题,要求大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交作业;期末考试时,有些文学史类课程会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老师结合课程内容出一些带有讨论性质的论述题,提前把考试范围告诉大家,让大家在日常学习的基础上自由发挥。这些都要求学生以阅读作为基础,而且读书的范围和内容非常宽泛,不但要读具体的文学作品,还要系统地读作品评论、作家研究等研究性著作乃至哲学、历史、文化、民俗、宗教等学科、专业的书籍,所以,如果打算上中文系,就要喜欢读书写作,在中学学习期间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和写作能力,能够在读书求知的过程中体验到收获知识的乐趣,并且对某个特定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论述清晰,言之成理。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后做什么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是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写作和应用能力的人才,毕业生去向有党政机关、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新闻媒体单位、出版单位、广告公司、各级教学和科研机构单位,从事的行业有记者、编辑、教师、秘书、文案、策划、宣传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就业范围比较广泛和多元化。
  我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2000级本科班有39人,本科毕业后有将近30人选择了攻读研究生,其中绝大多数都留在本校中文系,有个别同学转专业考到了人大的法律、新闻等院系。现在,这些同学已经先后步入工作岗位,有的在电视台、报社、出版社、杂志社、网站做记者、编辑;有的在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委、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等机关当公务员;还有的在清华科技园、康佳集团、河南省建设投资公司等各类企业的人事、宣传岗位任职,几乎都在从事和中文相关的工作。可以这样说,如果通过本科四年的学习具备了较强的写作能力,那么,今后求职、就业并不会太难。
  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本科毕业后是继续深造还是步入工作岗位成为每个毕业生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究竟应该如何选择,主要还是看个人的就业意向,以此作为选择的依据。
  如果对中文专业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希望日后从事这一领域及与之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例如,去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去出版社做编辑,和稿件、作者、编者打交道;或者在大学中文系、新闻系任教。那么,选择读硕士研究生乃至博士研究生是必须的。
  如果对中文专业并无太大的兴趣,那么,与其选择读研,不如在本科毕业后就直接工作。中文专业的本科生可以选择的就业岗位有很多。例如,去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文案或者宣传工作,在各级机关的文字写作和宣传部门工作,或者去新闻单位当记者,日常出去采访,都是不错的选择。经过本科四年的专业训练,中文系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文字和公文写作能力,承担这方面的工作并无问题,他们需要的是工作经验的积累和熟练程度的提高。
  五、升学率及就业流向
  升学:考取研究生比例为20.14%
  就业流向:国有企业就业为5.04%;中初级教学单位16.55%;其他企业就业为14.62%;三资企业为2.90%;其他灵活就业12.59%;机关为3.24%;其他事业单位2.10%;出国及退学1.68%;自由职业2.18%;
  就业率:84.92%。
  六、主要招生院校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兰州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外国语学院天津财经大学
内蒙古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吉林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安徽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厦门大学 南昌大学
四川大学 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贵州大学 兰州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暨南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
原帖地址:&&&&&
来源:新浪教育
对外汉语专业毕业后做什么?
(选自《高考专业介绍与报考指导》主编洪傲,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对外汉语培训机构。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相关对外汉语培训机构任教,或做对外汉语老师或做教材编写等相关工作。但由于近期金融危机的影响,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在减少,因此,各培训机构招生人数有限,进而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有些省份的培训机构最低学历已升为硕士。
  国家汉办志愿者。目前在国外使用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近一亿人,有约100个国家在各级各类的教学机构内教授中文课程,汉语教师严重匮乏。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从国内招募志愿者到国外从事汉语教学。自2004年以来,国家汉办已派出近5000名志愿者教师,分布于世界五大洲42个国家。
  《实施办法》规定了申请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简称“志愿者”)的条件:具有中国国籍,身心健康,年龄在65岁以下;有奉献精神、热爱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热心志愿者服务活动,志愿到国外从事汉语教学工作;品行端正,无犯罪、记过处分纪录;具有专业为对外汉语、中文、历史、哲学、教育学、外语、政治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大专以上学历;退休大学中文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中、小学退休语文教师;汉语普通话标准。
  这个项目为对外汉语专业同学提供了一个实践机会。大四时参加汉办组织的面试,如顺利通过,就有资格被汉办派往国外的大学、中小学教授对外汉语。
  自费出国。同学们可以在网站上搜索国内有关对外汉语的信息(各大高校的论坛——BBS上通常都会有),但是最新的信息当然是从国外网站上直接得到的,此时,便体现出英语的重要性了。大家可以按照招聘方的要求准备相关资料。一般来说,会要几封推荐信,要求雅思或托福的分数达到某一程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外汉语就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