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企业就业容易吗

热门推荐:
  从人们的印象上讲,农学就业似乎不太好。但从一些调查数据上看,农学专业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同其他专业比较的情况下,就业率还算可以,排在前面。但具体到农学门类的二级学科,就业情况就比较难说,好坏不均匀。
  关于就业形势,建议有意向考农学研究生的同学先不要担心太多,只要考上了研究生,在读研阶段做得很好,相关的基础掌握的比较扎实,多参与一些社会工作,毕业后找到工作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下面以开设农学专业的学校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是该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在学校占1/3比重,每年有1000多名毕业生,研究生就业率达100%,本科生也保持在90%以上。就业情况比较平稳,没有大的波动,在整体就业压力比较大的背景下,稳中有升。
  农学类专业就业方向一览
  1、植物生产类
  一般可以都到农业、园林及植物所等科研、生产及管理机构工作。
  2、动物生产类
  一般可以到农业、园林及植物所等部门从事科研、技术开发、生产及管理等工作。
  3、水产类
  一般可以到水产部门工作,也可到海洋、海运、轻工、外贸、环保等部门从事科研工作,也可选择这方面的项目进行操作。
  4、动物医学类
  一般可以选择到各级兽医防治、科研、教育、生产和行政管理部门及动物检疫站、商品检验局、生物药品制造及动物食品加工单位工作。
  5、森林资源保护与环保类
  大多可以从事水土保持、沙漠治理、园林、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的工作。
  就业前景观察
  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与学校的地域性关系很大,也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关。比如北京农业研发企业少,用人单位需求持平,每年的变化并不大,大学生村官就业正成为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新增长点。区县到高校招人时会特别关注毕业生懂不懂畜牧、懂不懂种植,因为农村基层工作毕竟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管理的结合体,在这方面,农学专业毕业生更有用武之地。即使是研究生,如果有意向、有兴趣,在村官就业专项上还是非常有优势的。
  新农村建设,使得农村或者与农村相关的部门求贤若渴,让农学专业毕业生大有用武之地。国家现在对涉农行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如果有些同学希望在这个领域创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无论是哪个专业,都有其用武之地,如果我们学与做两者都很到位,肯定能谋得一份理想的事业,建议大家在选择专业里既分析各专业的就业前景,与发展空间,同时又要结合自身的兴趣。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万学教育是中国极具传奇色彩的教育机构, 创立于2006年,...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涉农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及分析
涉农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及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2014)08(b)-0213-01
  1 调查的基本情况
  1.1 调查目的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规模占到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的一半左右,而涉农高职学生却逐年递减,甚至许多特色农业专业无法开始,各大院校涉农专业招生难、办学难、毕业生就业难已明显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高科技与技能型人才是不是已经饱和,不缺农技人才了呢?回答是否定的,不是不缺而是太缺。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设施农业等技术推广,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生产方式转变,对涉农专业人才的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已不是一张文凭,而是要求其具有实际操作、动手能力以及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职业能力。但多年来涉农专业招生艰难,导致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实验基地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办学出现了恶性循环。作为黔东南民族职业院校涉农专业课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所以,本项目组2013年在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教育类应用学项目上就自费申请了《涉农高职毕业生就业探究》的研究课题,项目组成员通过对调研收集的资料进行梳理归类后作详细分析、对比,力求寻找出一条摆脱涉农专业招生难、办学难、毕业生就业难就业难的良策,通过现象看本质,对涉农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尤其是在实践性教学的设计上,应当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让高职教育真正成为连通学生与就业市场的桥梁。
  1.2 调查对象和方式
  本项目组把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涉农高职08-10级园林、园艺、林业、畜牧等专业毕业生共100多人、毕业生所在10余个工作单位(包括国企、事业单位、私营民营企业等)的人事主管部门以及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的领导列为调查对象
,采用直接走访、电话拜访和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调查。
  1.3 调查内容
  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是否专升本、工作单位性质、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毕业生适应性调查、涉农专业与其它专业在就业时的优势比较、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职业规划、对学校教学和实践效果调查及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好的建议等内容。
  1.4 调查的时间和方法
  2013年的8份开始准备工作,去年的10月到今年4月底就收集信息、分2小组直接走访调研。调查采取多渠道并行,一是通过QQ群,将调查表传到网上,填写后传回,二是通过电话拜访,主要是针对少数在农村没有时间上网及没有网络、时间不固定的同学,三是通过班长直接传真或发送调查问卷,然后回收,四是直接走访调研。
  2 调查的结果分析
bbin游戏/bbinyl/  2.1 就业率和对口率调查
  统计显示,08-10级162名调查对象,其中就业率达89%,签约率为72%,专业对口率达80%,专升本达到70%,第一份工作90%学生都是在毕业前有意向性的,而且通过事业单位招考已经进入事业单位的占到28%,自主创业的还不到5%,有55%都是在国有或民营私营企业,而且大都成了重要的技术骨干人才,薪资待遇各方面都非常好,返乡率低,部分地区招考事业单位时学生才回乡报考。
  2.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情况满意度调查
  走访10余家事业单位对学生的评价,认为满意的(不包括基本满意)占93%,对职业综合素质的评价表示满意的占到97%。对5家民营私营企业调研,对学生满意度达到99%,工作情况满意度和综合素质满意率都让我们调研老师感到自豪,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职毕业生的态度较本科生更好,更愿意积极主动的去学,动手能力强,吃苦耐劳及适应性方面要比本科毕业生更强,所以企业更乐意接受高职毕业生。这一统计数据,与学校近几年毕业生供不应求、用人单位纷至沓来的状况是相呼应的。在满意率的分项评价中,三届毕业生职业素质的满意率分别为:95.4%、96.5%、98.1%,工作能力与水平的满意率分别为:95.7%、94.2%和96.7%。
  2.3 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满意率调查
  数据显示:毕业生对人际关系处理最有信心,对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满意率较高,对工资福利待遇还有期待,但总体评价,对用人单位较为满意。但普遍认为作为单位骨干力量,单位领导都愿意把大量的工作重担让学生承担,所以感觉有点累,但都很有成就感。
  2.4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调查
  数据显示,30%在找工作前有明确的职业规划,30%有模糊地概念,30%根本没有什么规划,有10%是走一步算一步。在对学校就业满意度调查时发现:较满意度39%,不太满意达61%,学校在就业指导这一方面的作用认为很大占15%,一般的占30%,很少的占50%。
  2.5 对教学课程及实践教学的评价调查
  95%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水平都是比较满意的,对开设的专业教学课程85%认为是比较满意的,90%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把选修课程的重要性要加强,毕业前多开设一些求职面试技巧培训,就业心理咨询
,就业政策、形势分析,就业信息发布,校方多与用人单位建立关系,做好推荐工作,
组织校园供需见面会,班主任、辅导员多与学生交流。90%的学生对实践教学要改革,多建立实训基地,学生在生产中学习,涉农不比其它专业,周期性、季节性很强,学会一个生命周期的连续性实训,这对找工作帮助太大,用人单位最乐于接受的事实。
  3 建议及对策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提出以下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3.1 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就业能力
  从调查统计来看,学生在面试时主要的困难是缺少面试技巧、心理紧张,语言表达能力差,针对这些状况,学校应该制定出相应的就业指导措施,加大就业政策和形势的分析力度,多模拟求职面试技巧培训,组织校园供需见面会,做好推荐工作,努力转变涉农大学生就业的观念,从基层做起,到一线去,那里才是他们的梦想实现的地方。
  3.2 加强理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
  从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的调查情况来看,涉农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是我们这次调查分析后最值得欣慰的,但学生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比如学生毕业后学校要进行跟踪了解。因为每年大量的毕业生毕业后就像断线的风筝,若不跟踪了解,学校与他们就失去了联系。事实上,校友、同学是最简单也最纯洁的友情,这是一个大家庭,这一人脉关系理顺了,就能最快地获得和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也就抢占了先机。
  3.3 加强校企合作办学,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它将企业和学校以“订单”的形式紧密地捆绑到一起,使学校与企业、生产和教学结成一个彼此依存、相互作用的“育人共同体”。
  3.4 搭建平台,打造一流“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教师,既是理论教学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更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关键和创业成才的引路人。“双师型”教师一是可以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定期地举行校企合作洽谈会,交流生产经营经验,实施产教研结合,培养和提升师资队伍素质;二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教师理论知识不断更新,掌握农业生产科研新技术,积累教学生产实践经验;三是实施课题责任制度,专业课教师与农业科PT游戏网址/a/ptlhjwz/技新技术的推广实施捆绑,把新技术推广的成果和教师的考核成绩、职称评定和效益的分成结合起来,风险共担,利益同享,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四是教师与学生结对帮扶,专业课教师负责指导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建立种养殖基地,扶他上马,送他一程,确保学生创业成功,教师可从中提高专业素养和业务技能。
  通过合作,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理论和实习实训的培养,与企业的要求贴切,走到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上手快,达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赢。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涉农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仪祉农林学院
站内搜索:
>>>>>>正文
涉农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部分涉农专业就业压力有加大的趋势。国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一段时间内被闲置,这无疑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理顺用人制度;在过渡时期,对农科毕业大学生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学校应为毕业生就业打好基础,创造条件;加强毕业生择业指导;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择业市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等对策以缓解涉农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 关键词:涉农专业;就业现状;影响因素;择业指导;就业观念
&&& 近年来,农业院校毕业生供需矛盾较为突出,许多专业成了供大于求的长线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产生这种现象,既有目前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所遇到的共同性问题,也有农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特殊问题。
&&&&&&&&&&&&&&&&&&&&&&&&&&&&&&&& 一
&& 选取了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案例,以四所部属农业院校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研究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602名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调研。具体如下
&&& (一)就业率
&&& 农学类专业本科生就业情况:2008年就业率最低区间为65%~70%,最高期间是80%~85%(且仅有两个专业);2010年就业率最低区间则是80%~85%,最高期间为90%~95%。有好转。虽然目前国家大力推行基层就业政策,号召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并先后出台多条基层就业途径,如“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支农计划”、“扶贫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及“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并为基层基层就业学生定制多种优惠政策,但是农业大学基层就业率不足2%
&&& (二)就业期望,薪资待遇
&&& 调查显示农学类专业学生总体就业期望值适中,相对多数的同学定位于自身的发展,对薪酬的期望不是很高。多数同学对第一年工作定位放在“基层锻炼和学习的机会”(48.2%)以及“技能培训”(20.4%),而有较高薪水待遇要求的学生仅占12%,53.1%的同学选择了2000元以下,29.8%的同学选择元间,17.2%的同学选择在间。在初次就业的学生中,只有约6.5%的人能拿到3500元以上的较高薪资待遇;元的约占23.4%;元的约占33.6%。而800-1500元占据了被采访者的23.4%,这种待遇水平基本上就相当于普工的工资水平。从相对比例来看,工资水平在元的学生人数是最多的。
&& (三)、就业单位性质
&&& 从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看,呈现多元化趋势,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是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调查数据显示,62.9%的毕业生在企业单位就业;17.1%的学生继续深造;6,7%的学生在科研院所就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教育部门就业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7%、4.7%和1.9%,毕业生就业多集中在企业单位。表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就业政策和毕业生择业观念的变化,各类企业成为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同时其需求和吸纳能力也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另一方面,随着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凡进必考”政策的推行和过高的入职门槛,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比例偏低。
&&& (四)、毕业生就业地域
&&& 调查数据显示,96.2%的毕业生选择城市作为就业地点,仅有3.8%的毕业生在农村地区就业,年毕业生就业省份前6位主要集中于湖北、浙江、湖南、山东、北京和上海。学校就业市场相对稳定,学生就业地域受学校就业市场影响明显,也表现出较大的趋同性。
&& 在我国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者占全部劳动者的比例非常低,但却发生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尤其是涉农专业招生难就业难的问题更为突出。我国城乡分割明显,因此可以假定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两个劳动力市场,即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城镇劳动力市场。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与改革”课题组的调查显示,1995年农村劳动力中大学以上毕业者的比例仅为O.54%,也就是说近200个劳动力中才有一个大学毕业生,而且这些毕业生对农村现有劳动力几乎不存在替代问题。本小组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 (一)、城乡差距大。1. 国家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严重不公平。国家各级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1978年为13.43%,1980年为12.20%;年在9.2%—10.26%之间;年,除1998年由于增发国债达到10.69%外,其余年份在8.23—8.82%之间;年则从7.75%降至7.12%,2004年上升到8.28%。2. 在处理农村与城市关系问题上,仍存在“重城轻乡”的观念,甚至以牺牲农民利益来换取城市和工业的发展。
&&& (二)、专业问题。近些年来,本专业毕业生有怕吃苦、风险大、待遇低等思想,不愿到基层去工作。这些原因造成目前农学毕业生就业较难的现状。农业投资高、产出少导致涉农学行业目前不景气,使农学毕业生待遇普遍较其他专业低。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有减小趋势,而考研的百分率却有较大增长。当今的不少农业企业还是以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为主,其中虽有一些号称是现代农业,但实际上现代化程度很低,只有为数不多的现代化仪器。资金、人才都十分匮乏的情况下现代化的脚步自然放慢。这样,缺乏先进设备和管理模式的企业本身吸引不了大学生且也并不需要大学生,一般的技术工人就可以满足他们的要求。
&&& (三)、大学生个人意愿也成为了不能忽视的问题所在。说起农业,很多人就会把它和脏累繁联系在一起。自古农业社会地位低下,很多人不愿涉足农业,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也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的偏差。即使有人从事农业,也很容易放弃。农业的见效并不是立竿见影,看到投入而没有回报是很容易令人却步的。然而,很多大学生并没有给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也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一开始投身农业也只是为了摆脱待业窘境,以致于他们轻易就转行。
&&& 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涉农专业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一是涉农专业应注重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升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二是适应不同生源的需要,在专业设置上进行市场细分,提高其市场针对性和适应性,提升涉农专业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此外,政府应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改变社会上的“轻农”思想,使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农业教育的发展。并且解决好“出口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入口问题”。国家应出台更加优惠的就业政策,鼓励和扶持农村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回到农村创业,实现学习和生产“无缝对接”,大大提高创业成功率。具体措施如下
&&& (一)、对农科大学生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我们现在处在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统分”向毕业生“自主择业”的过渡时期。因此,我们应该从过渡时期的实际出发,在政策上充分体现其过渡性。具体建议是:第一点实行国家计划安排就业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就业模式:允许和鼓励农科大学毕业生通过“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规定时间内落实单位的,负责派遣;未能落实单位的农林专业毕业生回到当地由毕业生主管部门负责安排就业。第二点3年内未落实单位的,在待业期间按见习工资标准或高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发给基本生活补助,让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基本生活具有一定保障的前提下在一定时间内开拓自己的事业。第三点进一步扩大在农业院校选拔“选调生”的数量。选拔更多的农科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任职,不仅会使更多的农科大学毕业生有用武之地,而且有利于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更有利于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学校应为毕业生就业打好基础。创造条件农业院校应该按照社会需要,做好结构调整,使“产品”适销对路。在专业结构上,应该按照农村对人才的需求,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培养所需人才。在层次结构上,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缩减专科生比重,积极鼓励本科生报考研究生。
&& (二)、大学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我国现在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加,远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业困难在所难免。如果大学毕业生仍固守传统观念,对物质待遇和工作环境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无异于自己把工作选择空间缩小了。因此,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适当降低工作搜寻中所持的可接受工资水平,是非常必要的。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化,工作转换成本肯定会降低,首次选择的工作对于终生收入现值最大化的重要性自然也会减小。(三)、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涉农专业调整成为了必须。如何把专业调整与专业内涵建设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目前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涉农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专业建设的思路与方向,依托学校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优势专业作用,立足涉农产业,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对国内高水平大学相关专业的考察和研究,在专业建设定位与人才培养规格上发挥优势,彰显办学特色。以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所培养人才的水平与社会适用性,较好地满足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
&&& 参考文献
&&&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 [2] 孙凤,王玉华.统计研究,2010(4).
&&& [3] 孙晓燕、吴学花.山东社会科学,2009,(9).
&&& [4] 李媛娟、王皓肖、诗顺.农业经济,2009,(8).
&&& [5] 李伟群.程世勇 .经济学动态 2009(2).
&&& [6] &田凤喜.郝立莹 .我国城乡就业差异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5)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地址: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统一大道ICP备案号:东方城乡报数字报刊平台-“最难就业季”,涉农专科生现状如何?
第A04:专题报道
星期四 出版
| &&&&&&&&
“最难就业季”,涉农专科生现状如何?
本报记者日前在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了解到,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喜忧参半
农林学院学生在生态农林类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实习
  699万,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比2012年增加了19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就业情况调查显示,2013年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各地高校毕业生上半年的签约率均不容乐观,有的甚至不足三成,严峻的就业形势像雾霾一样,成为人们无奈却无法回避的话题。那么在上海,我们专科的涉农专业的应届生就业情况又是如何呢?记者日前在本市唯一一所以都市农林和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为特色的高职院校———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了解到,截至5月中旬,学院的重点涉农系部园艺园林系347名毕业生中,已经签约220人,签约率为63.4%;动物科学技术系234名毕业生,已经签约124人,签约率为53.0%。1296名毕业生中,签约率也达到了64.6%,比去年同期签约率还增长6.6个百分点。这样的数据令记者感到欣慰,但该校就业办张哲老师坦言,这只是5月份的数据,而在6月份,学院学生的就业仍然受到了大环境的影响,显得后劲不足,6月份的签约率稍落后于往年。即便如此,张哲老师表示,在这个所谓“史上最难就业季”里,农林学院涉农专业的学生就业所遭受的冲击相比一些综合院校的公共类专业还是相对较小的,其中原因和专业背景、学院定位及办学实践密不可分。  □见习记者 杨清悦  总体岗位数减少 但基层岗位仍然缺人&  记者了解到,今夏虽然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但较多涉农企业仍不存在人才饱和的情况,相反,由于农业人才的稀缺,不少单位依然不能招到自己满意的员工。总体岗位数的减少并不意味着涉农的岗位数同样减少,由此可见,农业人才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反而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张哲老师告诉记者,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职类院校,其学生对自身的定位把握比较准确,面对大环境就业难、岗位少的情况,学生们愿意去尝试一些基层的工作岗位。张老师认为,岗位数的减少,可能是针对一些相对热门的行业,如果想从事此类行业,而又不是名校的毕业生,那在就业上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与之相反的,对于基层的岗位,尤其是涉农岗位,事实上受到的冲击是相当有限的,而上海农林学院又是本市唯一一所以农林为特色的高职院校,所以涉农专业的学生如果对自身定位不是太高,那就业压力相对还是轻了不少。&  记者了解到,在上海,如园艺、园林这样的专业,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仍然相当严重,尤其崇明的园林行业人才匮乏已成为生态岛建设和发展的瓶颈,每年需要培养或引进数百名专业人才填补岗位空缺。同样,本市上百家有规模的蔬菜园艺场,目前也正大量使用退休人员作为季节工、临时短工、临时长工、钟点工从事移栽、采收、包装等工序,其中不乏花甲老人,老龄化趋向越来越严重,新型职业农民的补充迫在眉睫。所以,农业人才缺失的现状以及高职院校较低的定位使得农林学院的学生在这个就业寒冬并没有被彻底“冻僵”。&  多年积累企业资源 提供学生企业实训&  “由于行业背景的缘故,上海农林学院涉农专业的学生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通过‘校企合作’来解决就业问题的。”张哲老师告诉记者,“涉农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的实习阶段就已经和就业挂钩了。”据介绍,上海农林学院通过多年的积累,学院的各个系部,包括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都有自己的长期合作企业,学院每年向企业推荐一些优秀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毕业后,则有机会直接留在实习岗位工作。如果一些企业在学生在校期间招收实习生,而学生毕业后又不为表现优异的学生解决就业的,学校则会将这些企业列入黑名单,下次不再为其推荐实习生。“事实上,很多优秀的应届生并不需要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再去人才市场找工作,而是在校实习期间,已经确定了一些就业岗位。我们多年积累下的一些诚信的企业,只要实习期间学生没有问题,那毕业后的留下的几率是非常大的”张哲老师说道。&  除此之外,在校企合作方面,农林学院正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构建“校内合作共建、校外项目合作”的实训基地共建共管机制。学院在五四实训基地、实验动物中心、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等校内实训场所实施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计划,构建由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企业提供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管理和组织实训的基地运行机制,为学生实训提供真实的训练岗位、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同时充分发挥上海五四有限公司、上海光明荷斯坦牧业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在顶岗实习教学中的作用,统一安排相关学生在校外基地实习的时间,确保顶岗实习教学的质量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实训机制,使实习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马上适应相关企业的工作环境。&  “双主体”合作办学 学生享受准员工待遇&  上海农林学院今年分别与上海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光明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签订“校企双主体”培养试点班———“家禽育种班”、“光明米业班”协议。据介绍,学院“双主体”合作办学有8个试点班,现已开班5个。农林学院宣传处费明老师告诉记者,“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企业量身定制教学内容,且学生在实践阶段就已经享受准员工待遇。&  据了解,此次“双主体”模式新增的两家企业,上海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和光明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均在技术性岗位上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断层现象,企业希望今后合作班学生在选拔上能够前移到招生环节,即企业和学院共同规划和组织“校企双主体”培养试点班的招生、教学、学生管理、实习实训、学业评定等,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制定教学计划,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方式、考核要求、职业资格考证、毕业要求等内容,共同完成培养工作。&  据介绍,为了使学生提前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感情和沟通,“校企双主体”培养试点班的学生在实践期间就享受准员工工资。准员工工资标准根据学生在企业培训工作的时间每年递增,并提供与普通职工同等的住宿、交通和伙食标准待遇。企业还将为学生配备班主任和岗位带教师傅,负责学生在企业学习和实习期间的实践指导、教学管理和日常事务管理,并为培养合格的学生提供工作岗位。毕业后即成为正式员工并签订劳动合同(免试用期)。这样入学与就业直接挂钩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为“双主体”合作班的同学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只要学好专业技能,不愁工作没有着落。&  专科农业人才就业 质量仍难有突破&  今年上海农林学院针对2013年应届毕业生,举办了2场校园招聘会,涉农专业和非涉农专业各有一场,参会单位260家,提供岗位2000多个,而今年学院的毕业生总人数也不过1296人,虽然存在双向选择问题,但2000多个岗位也足够学生挑了。对此,张哲老师表示,目前,学院的就业工作重心并不是在数量上,而是在质量上。&  记者了解到,虽然一些相对高端的外资涉农企业在招聘时很注重农业专业背景的人才,但这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仍然是一些规模较小、相对低端的本土企业,这些企业更愿意花较低的成本去雇佣一些当地农村年龄较大的临时劳动力,而不愿意招收一名具有专业背景,工资要求比老农民高的农林学生,这使得定位较低的专科类农业人才的就业空间被压缩,就业质量也受到影响。&  据介绍,近年来,就业质量一直是学院就业办最头疼的事情。作为高职院校,农林学院的相关专业学生去一些相对高端的科研机构的机会几乎为零,然而在一些低端的农业领域,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等现实因素又影响着学生们从事农业的热情与信心。张老师无奈地表示,学院虽然从学生一入学就注重培养学生学农爱农、为农服务的思想,并积极组织学生赴农村或者农业企业实地接触农业,体验农林文化,但目前专科的农业人才在社会上的认同感仍然不高,进而导致涉农岗位的待遇及地位与其他岗位相去甚远,这也是目前学院在就业质量上难有突破的最大原因。
&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东方城乡报专题报道A04“最难就业季”,涉农专科生现状如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涉农企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