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啥时麦琴读经表比较恰当

为什么孩子要读经典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为什么孩子要读经典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和孩子一起读合适的绘本,好处多多
图片:作者:cheng zheng,分享下孩子从 6 个月到三岁的阅读经历。没有理论分析只有案例说明(鄙人说对阐述深刻的理论无能&&)一、为啥读绘本? 分享下我给孩子读绘本的目的:4 个月~1 岁 :以视觉刺激为主1 岁~2 岁 :了解实践各种基本生活习惯+ 基本认知的培养2 岁~至今 :以激发孩子的兴趣为主 + 建立各种规则 + 培养生活能力及学习习惯我是个热爱阅读的同志&&从小父母是不加任何限制的任我买我想看的书,美好的阅读的时光一直是我非常美好的童年记忆。从儿子出生后,我开始折腾各种育儿心经(似乎起步有点晚了),我的第一本绘本理论入门书是松居直的《幸福的种子》,从此踏上绘本之路。我介绍的绘本类,包含了各种接地气的图书,以及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绘本类&&接下来,以倒序方式来介绍我的亲子阅读的绘本及方法:二、2 岁~3 岁(至今) :以激发孩子的兴趣为主 + 建立各种规则 + 培养生活能力及学习习惯孩子此阶段的的自我独立意思开始萌发,有自己的想法主意,和家长的&冲突&也会由于独立性的提升而开始增加。因此在这段时间内我首先让他能够自理(衣食住行的基本自理能力 OK),在此基础上注意建立一些规则,他可以在规则范围内自主的选择。最重要的是让他在情绪控制能力上有提升,在发生家长和孩子的想法不一致时,大家如何达成共识:)兴趣的激发是基石,一切的无痕教育都是从他喜欢的事物出发,寓教于乐。《托马斯小火车》-- 情绪培养三岁的孩子,给我明显的感觉就脾气渐涨,不顺心意的时候,还不知道如何控制情绪或者如何处理,喜欢通过大声喊叫来发泄不满。由于儿子超喜欢火车类的玩具,家里的车子基本上都是托马斯、詹姆士、梅西、爱德华一类的托马斯小火车人物。所以我买了一套情绪培养类的托马斯书籍。比如,《托马斯不要坏脾气》。故事从托马斯怎么会有坏脾气开始,然后讲了坏脾气造成的后果。最有意思的是,书后半部分时让小朋友找生活中自己也会发脾气的场景,以及发脾气时会有哪些做法,通过贴星星、贴红旗,剪火车面罩等游戏来帮助小朋友了解什么时候自己会发脾气,发脾气时应该怎么做。《贝贝熊系列》-- 各种情绪培养,生活习惯,规则遵守此套书是通过一家五口熊的各种生活场景来表达生活的方方面面。里面的每个熊都有自己的缺点和有点。比如,《谁的错》就通过花瓶砸碎后小熊互相争吵,而父亲来解决问题入手,告诉孩子解决问题要从行动开始。讲故事为了将来阅读打基础,而阅读是为了将来思维能力打基础。所以在讲故事的时候,讲述的过程,引导的方式也是很重要的。1、培养&听能力&:在讲完某一句话之后,会让孩子对句子重复,或者让他讲故事给其他家长听。2、锻炼思维能力:提问 - 什么;为什么 -;注重因果等逻辑关系的表达3、逆向思维:会适当提供&假如&&&,让孩子逆向思维一下前面的@-Y Wong 的回答中提到一个的方法是&情景表演&。我的情景互动,就是通过宜家买一些小的手指玩偶或者手套玩偶,搞个小舞台,表演给小朋友看,或者让他一起参与表演。待孩子对故事内容熟悉后,碰到一些对抗的场合,我就会提及绘本中的人物和他们的做法,给予儿子正面的提醒。(虽然也不是每次都有用&&教育是一项高压的运动,重复重复再重复,心平气和很重要:)《什么是什么》--&科普类的读物孩子到了喜欢问为什么的年纪。兰海有句话很深的我心,当孩子问&是什么&的时候认真回答他,&为什么&的时候耐心解答,到了青少年时期,说&凭什么&的就会少很多。所以,我希望他能保有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而家长也能给予很好的回应。儿子对车子很喜欢,对修车厂很感兴趣,所以我给他买了这套书,里面有各种适合低幼儿童的为什么的回答,主要以现象为主,还未到阐述机理的阶段。现代的小孩,还是多培养一些科普常识。除了给他看书,参观修车厂以外,我也带他去火车博物馆一类的地方,多刺激刺激他的兴趣点&&《十二生肖的故事》,詹同的《蝈蝈和蚂蚁、狐狸和乌鸦、猪八戒吃西瓜》----- 传统文化的了解现在阅读的很多绘本都是国外的,日本的美国的(不喜欢韩国的)等,我儿时的记忆都是中国的连环画,所以想让孩子也能接触点中国的绘本。所以有了这些和传统文化故事相关的中国绘本。孩子还蛮喜欢蝈蝈和蚂蚁的故事。现在是秋天,他好几次在在散步的时候问我,蝈蝈是不是要饿死了,因为它夏天只在唱歌不像蚂蚁在夏天为冬天储备粮食&&哈哈哈国内的一些出版社,我比较喜欢和英童书、蒲公英,还有个蒲蒲兰绘本馆。还有一些书,比如:《小威向前冲》--&回答孩子&我从哪里来&的问题五味太郎《数字在哪里》《三顶帽子几个人》,数字类的,不过对孩子吸引力不大《我爸爸》-- 爸爸的陪伴时间少,所以也想通过绘本来竖立父亲的伟大形象,似乎这个外国爸爸很难引起共鸣&&《甘伯伯去游河》--&画风很独特,但是孩子不喜欢&&《月亮,晚安》三、1 岁~2 岁半 生活习惯及认知能力的培养《大卫不可以》-- 行为习惯的培养,个人超喜欢这套书大卫是一个有着土豆一样的脑袋,桀骜不驯的眼神,三角形的鼻子,尖尖的牙齿,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对什么都想尝试的活力小孩。把墙涂花,打破碗和花瓶,光屁股光脚乱跑,洗澡玩水战,将一切东西敲得叮当响,睡前发上了人来疯&&&不可以&是大卫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很多孩子们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因为有着相同的体验,所以儿子看到大卫做这些&不可以&的事情时,会哈哈大笑,觉得很亲切,也很好玩儿,容易有共鸣。其中的很多场景,父母可以引导着孩子思考为什么大卫会有这么多的&不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又是什么。《噼里啪啦系列》-- 生活习惯培养这套系列是翻翻书。主要围绕生活习惯来讲述。通过三个正面形象河马、小猪、小老鼠 VS 反面形象小鳄鱼,来讲述故事的。挺有趣的一套书,儿子有段时间非常沉迷。拉粑粑以后怎么擦屁屁,刷牙要上下左右都刷刷,见面要说你好,如何洗澡等等。《小球听民乐》- 绘本 + CD,语言能力的开启孩子从 10 个多月开始,我就给他循环听这个儿歌。 从孩子咿咿呀呀,到慢慢的每次踩着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发声,到一首儿歌顺顺溜溜的唱完,已经快到 2 岁了。每次听的时候,都是和他一起唱,让他看着我的嘴巴一起说。有时候会把他唱的儿歌录下来给他听,他笑哈哈哈的觉得非常有趣。孩子说话比较早,而且表达也很顺畅,我想听儿歌是一个有趣的陪伴过程。这 2 个 CD 里面,一个部分是流传很广的儿歌,比如外婆桥,小白兔,小老鼠上灯台等等;一个部分是数字歌。通过老少的对话为开场白,加上中国传统乐器的表现,以及绘本的结合使用,感觉很好。五味太郎的书籍,比如《》《》-- 颜色的认知,好奇心培养五味太郎的书很有趣,以上的 2 本是洞洞书。比如黄色的是蝴蝶,以小男孩抓蝴蝶为主线,每本书上有个蝴蝶形状的洞,洞内的下一页的颜色是黄色。但是每翻到下一页,才发现洞里面的黄色实际上是橘子、鸡蛋、小花、小母鸡等等。每次讲这本书,我的问题还没问出来,儿子就会说&这个不是蝴蝶&&&哈哈哈五味太郎有本书很有名气,《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大家对他更有了解了吧。《我的后面是谁呢》---- 方位的认知对于空间位置的讲解,这本书很到位。每一页会有一个动物,动物的前后左右的其中一个方位会有另一个动物的局部身体出现。孩子在猜动物的过程中,也会慢慢的知晓上下左右的概念。《汽车嘟嘟系列》--- 男孩对车子的狂热,科普介绍四、4 个月~1 岁 真果果视觉挂图全套+早教大卡片全+ 布书 + 小兔子米菲《真果果视觉挂图全套》--- 婴儿视觉刺激黑白图片是新生儿视觉刺激的最佳选择,此时孩子眼里只有黑白的颜色,还没有发展出彩色系的感知。因此,以简单的图形进行视觉的刺激,棋盘、靶心、波浪,这些都是宝宝感兴趣的经典图片。《早教大卡片全》-- 认知 + 听觉刺激各种水果、动物等的大图展示,颜色鲜明,图片内容直观,还配了朗朗上口的儿歌。有过这段时间养孩子经验的人都了解,婴儿不喜欢躺着,喜欢被竖着抱。这样他们的视角会更宽广,移动的物体让他们有新奇感。但是他们的脊椎还未发展完善,最好还是横着抱。因此,我把卡片一块块穿起来,挂在客厅和卧室的墙壁上。抱着孩子的时候,一侧手臂调高让他在视觉上可以看到这些图形。还有一种双赢状态,大人坐在沙发上让孩子躺在腿上,他在视觉上可以看到图形,家长就背诵卡片上的儿歌给他听。我到现在都能记得关于小企鹅卡片上的儿歌 -- &小企鹅住南极,黑礼服来白衬衫,一摇一摆真神气&。儿子去海洋馆,感兴趣鱼类生物没几个,小企鹅馆这里到时停留玩耍了很久,或许有潜意识的印象在脑海里。布书 +《小兔子米菲》--- 步入绘本世界孩子可以坐起来之后就开始玩布书,撕不烂啊&&儿子属兔子,所以就从小兔子各种故事入手,和他讲爷爷奶奶,和星星玩耍,过生日等各种故事。1 岁之前的阶段基本上是各种抱孩子姿态 + 复读机一般的念叨。让图形刺激他,多听听声音,多肢体的接触。最后,总结一下,给孩子的书,不在于多,在于合适;方法花样不用很多,关键在于从一而终,能够将书里的内容渗透在生活里&&一个处女座妈妈的感言。为了分享,也为了记录:)
进入: 栏目主页
主题日报: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开心俱乐部
育儿网用户登录
欢迎您nickname
专家在线回答网友问题。
婴幼儿护理
情商与品德
赏识与挫折
感知觉训练
行为与习惯
艺术潜能开发
儿童常见病
玩具游戏运动
玩具游戏运动
发育关键期
发育关键期
&&&多大的孩子适合读国学经典?
多大的孩子适合读国学经典?
现在社会上流行诵读国学经典,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有的孩子刚开始学说话,父母就开始教他们诵读国学经典了,请问一下,多大的孩子开始诵读国学经典比较合适?
孩子在13岁以前是记忆发展的高峰时期,孩子能对学习到的东西能快速背诵,是一个全面吸收的过程,虽然孩子对国学经典不能完全理解,但背诵一些经典国文,能沉入到孩子内心深处,积累孩子的素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我觉得这个固定说哪个年龄是说不准的了,还是需要看孩子个人的接受能力了。如果孩子对这方面感兴趣就可以的了
相关未解决
高悬赏问题分享本文到:
在微信上关注24楼影院
movie24luo
(向春/图)
华德福教育起源于一战后的德国。大致以7年为一个阶段,在世界多元文明的视野下,遵循孩子身、心、灵的内在成长节奏来安排课程。华德福教育来到中国,面临着如何本土化的课题。而植根于中国本土经典的读经运动,推行二十多年来,有些做法引起了诸多争议。本文作者依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供教育者及家长读者们参考。
传统经典是智慧的源头活水
在我带的这个小团体中,默默生长着的一股正气,来自对经典的阅读。
距离我写作《受不受得住&&从人智学反思读经》那篇文章三年过去了。
在这三年里,我带着二十多个孩子每天清晨诵读经典,在文史课程中也涉及一些经典。在不求甚解的诵读中,日复一日,能观察到一股浑然整体的意志力、直觉感悟力在这个小小的团体中悄悄生长。身为成年人,我也体验到心魂被豁然洞开,仿佛与远古的智慧不时接通。
在春天特别躁动的时候,我需要格外使劲地站在比我高出一头的少年们面前,完全外扬地显露我对这些远古智慧的崇敬与深情。我也非常清楚,一半多以上的孩子是出于对我这份深情的同情,才跟随诵读的。对青少年,三五成群地聊聊天,或一股劲地抢球投篮,才是惬意的,诵读这些半通不通的文句一点都不酷。不过,日复一日地诵读,形成了一种习惯,就像一种仪式,某些力量也就出来了。
12到15岁是青春期前期和青春期,据说孩子会有很多迷茫和挣扎,甚至个别会有极端言行,而我观察着这群孩子,调皮偷懒自然是有的,但始终被一笼智慧明灯指引着。几乎不需要什么班级规范,他们领悟到远比学生守则行为规范更深远的为人之道,他们在日常中遇见的困惑基本上在经典中都能得到指引。
比如个别孩子嫌弃父母不够能干,不能像某位同学的父母那么有经济实力,只需要指引他看向《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一句话不多说,他就清醒过来。
比如一个孩子常常容易落入社交困惑焦虑中,只需要和他一起温习&困而知之&,让他看到这不过是大部分人的一种成长方式,就可以了。清明节的祭祀诗作,只需要一起背诵《周颂》,一句话不多言,孩子们自然知道以庄严肃穆和敬虔去缅怀和认真对待生与死的现实。此时,无论平时多么吊儿郎当的孩子都会展现出他们灵魂中那一份高贵的智慧。
在我带的这个小团体中,默默生长着的一股正气,来自对经典的阅读。我也不时感受到心魂被经典智慧之光照耀,身心在一股生机勃勃却又不躁动的气息中舒展净化。稍觉遗憾的是,这三年读经时间安排少了些,量太小。
以上仅仅是从班级整体习性的观察而言。每个独特的孩子向我展示了更丰富的面向。在诵读过程中,会发现一部分少年开始领悟其中的乐趣,少部分已能领会到只言片语里的智慧,并在日常中行出来。一些新加入的孩子,之前全然没读过,会很激动地分享&上善若水&一句让他如何激动万分,各种灵感纷至沓来,都来不及用笔记录下精彩纷呈的领悟。
有朋友说,经典教育就是要涵养出一个&大&人,这是一个深情的期待。我也希望如此,人生在世就这么一趟,若不成就自己为一个大写的人,不是荒废么?但每天二十几双清澈眼睛的围绕,让我不敢这么狂妄地以自己的期待去规划这么一个宏大的项目,就像自己能雕琢出一群伟岸的人物群像一样。但反对读经的朋友,却往往没认真读过一部经典就下了论断。您目睹到一个孩子被经典中一句话点醒时的闪烁眼神了吗?
作为中年人,这几年粗浅地阅读一些经典,深切地体会到经典是智慧的源头活水,让生命日日更新,也观察到经典是如何引领青少年的德性的。通过这些经典,宅心仁厚的孩子能涵养出一种对道的直觉。
为什么传统经典作品有力量
权威感对7&14岁的孩子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查读过众多读本,无论西方翻译的文本,还是现代名家的名篇,对心魂的震撼力量都无法与这些经典作品相比。经典作为源头活水,是未来智慧开悟的种子。最近一年多,我一直在参加几个家庭的传统经典读书会。我把经典阅读比作心魂明灯,是日常生活狭隘教条的解毒剂。经典剔除了人性的情绪沉溺,把心魂直接导向精神的层次,照亮通往&天命&之路。
经典有着无可动摇的权威感,不是强迫或控制,首先是基于一种信念的力量。&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人的一生,说到底就是自我教育的一生,修道的一生。
看多了自由散漫、自我中心,虽聪明、阅读量丰富却连基本的&洒扫应对进退&意识都没有的孩子们(包括一些极具才华,却到三十岁依然任性焦躁,以为世界就应围绕他们转的各样&孩子&们),我这几年在揣摩&权威感&这一命题。权威感对7&14岁的孩子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华德福教育创始人斯坦纳在《灵性科学入门》中特别强调,7&14岁的孩子需要一个有天生权威感的老师,如果这种权威感不是来自控制,而是自然而然的,孩子就能在学会用自己有限的知识行事之前,懂得依照信念行事。他甚至说,选老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这个&天生权威感&。
观察身边的同事,完全印证了斯坦纳的话。有的老师无论多善良有爱心,工作勤奋努力,但因为缺乏&天生权威感&,班级混乱,孩子们各自行事如散沙。孩子不仅需要天生权威感的老师,充满力量、具有权威感的课程内容,也正是这个时期孩子所需要的。对孩子们来说,没有什么能比传统经典作品是更有天生权威感的&教材&了吧?
每天诵读传统经典,三年下来,我有了一个确信:所谓华德福教育的本土化,在中国文化的学习方面,9岁后诵读大量传统经典即可。即便仅把语文作为工具&&识字,锻炼理解力,记忆力,启动想象力,也没有比传统经典更好的教材了。从人智学角度来考察,增加了我的信心。
华德福教育需要本土化,我认为人智学只是一个可供借鉴的观察方法,这个方法引导我们认识人的本质,重新认识本土文化。所以,本土化才是核心。若教育最终是要引导孩子认识自己,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天命,那么他有一个阶段是很难逾越的&&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绕过这个阶段,很难认识自己,更无从谈起实现自己的&天命&,最终成为他自己,迈向自由之旅。
认识本民族文化,有什么教材能比传统经典作品更有智慧更全面?人智学认为7-14岁的孩子应大量训练记忆力,在人的一生中,这是记忆力最好的阶段,不加训练就永远错失了。这个阶段也是对语言感受力最强的年龄,最好能学习两门以上的外语,音乐艺术的学习也异常重要。音乐中声音的震动,正应和着这一时期孩子情感的律动。因此,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自古以来的诵读法完全相宜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其传统经典的内容来说,其无可比拟的&权威感&正是这个年龄心魂所需要的。正是在这个权威感的引领之下,孩子的心魂才会被正气感召,有安全感,才会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自由。
我的观察是:9岁后中国文化方面的学习应大量背诵传统经典,能同时学习太极、古琴、书法、国画,更好不过。
身体健康与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开始凸显出来,尤其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呈现出来。
对9岁或7岁前的孩子,为什么我还是将身体健康和&洒扫应对进退&的习惯养成作为核心呢?
这源于对我女儿及同学的观察。我女儿是剖腹产,5岁前,虽没得过大病,也很少吃药,但不断感冒发烧、情绪低落或暴躁,不时有不易入睡或睡眠质量不高的现象。敏感的她4岁前基本没力量加入大孩子的游戏,玩秋千也是等大孩子都走了后独自玩。再加上那时我自己也在学习调节工作与生活的节奏,时常不免急躁,这大约也带给孩子一些不安定感。
在女儿3到4岁那年,她几乎每天早上都会在我身边旁听我教授6年级哥哥姐姐们背诵《诗经周颂》,偶尔我也会在家里诵唱,所以女儿也会几首,后来能随口说出&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当时有过些许惊喜,但女儿的身体健康占据了我几乎整个视野。
放下教育念头,我听到的&内心召唤&是为女儿每天睡前按摩,尤其是5到6岁,基本上天天为女儿做全身按摩。我没系统学过按摩,只是带着爱和耐心去做。女儿逐渐养成了每天8点半上床,9点入睡的习惯。初期还会拖拉,后期基本上听完故事后几分钟就入睡了。5岁之后几乎没生过病,一点咳嗽自己就好了,情绪越来越稳定,心情明朗,气量也大起来,6岁后成了幼儿园老师的小帮手,懂得照顾小弟弟小妹妹,成为一些小孩子心目中最喜欢的姐姐。这和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然后是不是可以开始读经典了?不一定。我和先生每周六和朋友们一起读传统经典,孩子就在院子里玩着,耳濡目染,明了经典作品是好东西,不然爸爸妈妈和叔叔阿姨为什么每周读得那么神采飞扬?女儿在幼儿园也唱一些唐诗,爸爸也试图领她读一点,但她和爸爸在一起的游戏的兴趣,多过对诗词韵律的兴趣。
反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开始凸显出来,尤其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呈现出来。我外甥10岁,在做家务方面为妹妹树立了一个良好榜样。无论在他自己家还是我们家,饭后的碗筷是哥哥洗刷。哥哥的这个习惯足足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形成,现在是自动愉快地去做。
6岁开始,女儿负责每天擦桌子的工作。整整一年,父母除了耐心陪伴,还有坚持。这点上,爸爸偶尔一两次的严厉非常有意义。女儿会用情绪反抗,甚至小声说再也不喜欢爸爸,但还是去做了,并越做越顺手,成为一种习惯。7岁开始,约定开始洗碗,倒家里的所有垃圾。5个月过去了,女儿基本上已能不找任何借口拖拉,独立认真地做好这些工作。我所做的,就是耐心陪伴,甚至写了一个盘子的故事,让女儿意识到认真态度的美好。这一习惯还需要进一步巩固。
9岁再读也不迟
时机不对,方法不当,你认为的灵丹妙药,对孩子或许是毒药呢!
7岁升入小学,在教室里开始学习写字,背童谣,也背《千字文》、《声律启蒙》。我也试验过开始带孩子练习毛笔书法。先是自己每天练,孩子在旁边看着觉得有意思,凑上来说也要学,几天就停了。我们也试图带读些古诗词、《中庸》、《大学》,但观察下来发现,这个时期,她在童谣、童话、神话故事中更灵动。用大把时间去布置木偶戏场景,然后和娃娃又唱又讲很长很长的故事,她更活泼自然。
不需要太急切。用一学期到一年时间比较熟悉学校的节奏后,再开始有规律诵读经典也不迟。每天下午三点到四点半,女儿和小伙伴在校园里欢快地奔跑游戏,回来津津乐道当天的学习内容,早睡早起,精神十足,已经非常足够。
但还有一些习惯要更细致地引导。比如零食,玩耍后收拾好东西,自己收拾房间,按一定的时间节奏洗头洗澡等。
在这个时期,&洒扫应对进退&的良好习惯和完成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意志力习惯养成,远比多背几首诗歌来得迫切。
4岁起,女儿就明确表示要学钢琴。没给她买,因为她的双手真的还没有准备好。适当的等待和盼望对一个孩子求学的心灵是有益处的。无需经典的智慧语句,她从神话传说故事中听到的道理,足以让她领悟到为什么一个孩子要学会运用双手帮助家人劳动,很多故事都在重复一个画面:勤劳的双手、诚实的坚持的劳动,才会有奇迹和幸福。
有一次,洗碗时磨蹭,找借口说一个人在厨房里太孤单了。在妈妈的陪伴下洗完后,我们在沙发上坐下来聊天,聊为什么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为什么故事里每个人都要勤恳劳动,为什么爸爸妈妈对你的爱是要求你做力所能及的劳动,为什么在学校里需要做练习。女儿眼睛不时闪亮嘴角露出微微的笑意。
睡下后,女儿挤过来悄悄告诉我:妈妈,今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我问:能给妈妈说说为什么吗?女儿不答。猜了几个都被否定了,问是不是今天我们聊天了,你觉得你明白了一些道理?女儿轻轻的,有些难为情地嗯了一声,点了点头。从女儿活泛的眼睛里,我可以确定,在基本洒扫习惯还没养成前,若再给她增加经典阅读,力量分散,她的眼睛里一定会多出一份被规定的木然。等到这些基本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养成后,再读经典,真的会迟吗?
朱熹说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进退应对&,是一个杰出的观察。我不了解目前大量读经学校强调从三四岁开始读经,甚至五六岁就包本背诵的提倡和实践者是如何来理解朱熹这个观察的。我家的女儿是一个平常的孩子,生性活泼,情绪敏感,比较适合朱熹的这个观察。目前来看,九十岁后正式大量开始阅读经典,应该都不迟。
最近一年,有个切身体悟:观察人的生命本质,一定要放到一生的长度去看。必须看到生命是一条流动的河,有它的律动、它的时节。一个德国男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华德福高中毕业生,他到学校做志愿者老师。每周四的教师会议是教师一起读人智学书籍。这个男孩表示,他不参加,原因是他现在的生命状况是非常渴望了解外面世界,渴望体验物质世界,而不是向内省查。等他三十岁,这样的研讨才是他需要的。之后,一说话就脸红的他,积极投入做各种事情,工作之余和孩子们、同事们、家长们打篮球踢足球,甚至到社区外去和别人踢球,不到一年交到了中国女朋友,把热爱中国文化的爷爷接来旅行,就这样丰丰富富地认识这个世界。有同事感叹,这德国男孩了不起,三十岁时,他一定会像他说的一样朝向内心世界去探索。经典始终在那里,按照生命律动,无所谓会不会太迟吧。
不过,在7-9岁这段时间,我会逐渐在生活中让女儿知道,从9岁开始到14岁,她将会每天持续诵读经典。她慢慢会意识到:爸爸妈妈到了40岁才有机会这样学习,我9岁就可以学习,不是一件很幸运欢欣的事情么?
我从女儿身上学到的是:放下成年人自己的教育理念,用心去聆听孩子的身体、情绪、自我,好好看看孩子的眼睛,一切就会一目了然:时机不对,方法不当,你认为的灵丹妙药,对孩子或许是毒药呢!说到底,经典作品本身不会有害,有害的是陪伴的成年人自以为是,强硬地把自己以为好的东西强硬地灌注给孩子,摧毁了孩子的热情、好奇和心灵的柔软敏感。
经典阅读的方法与量
课堂上对现代文本的许多分析技巧,我认为基本上是在浪费生命。
仅仅是不求甚解的诵读是不是太简单了呢?整个所谓的现代教育的课堂技巧,文本分析就被否定了?那还要老师做什么?
通过实践,我确信另一点:反复重复的意志力练习,可以到达&通神&的境地&&类似庖丁解牛、卖油翁出神入化的境界。从这点观察,学习中国文化似乎真不太需要老师讲太多。但这并不是说无需老师了,而是对老师的要求更高,老师首先要有实践体悟。我也绝不相信老师只需要按下录音机按钮,对孩子说&跟我读&,就万事大吉。通过老师的生命体悟,孩子领悟到的才是与生命相关,随着生命的成长律动而生长的活的智慧。
课堂上对现代文本的许多分析技巧,我认为基本上是在浪费生命。孩子的确可以通过自学来学习现代文本。我带八年级的孩子做毕业论文的研究实践,一年的时间,深切体会到了这一点。一旦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大量阅读、分析,写作成文,基本都可以独立完成,而且完成得有个性,有生机,有创造性,根本无需老师手把手分析讲解。
再说阅读经典的量。第一次听说包本背诵还录音这种做法时,吓了一大跳。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口齿不清,轻轻摇晃着脑袋背《孟子》。看着他那半闭的眼睛,我难受得无法呼吸,不到两分钟就关掉了。
我正在做减法。对班上的孩子,所教授的内容必须少而精。对自己的孩子,更是。经典作品真的越背得多就越好吗?小时候着迷地读金庸,几天读下来,整个头都晕晕的,仿佛没了四肢。王阳明说:&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绸绎反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过犹不及&的道理不是显而易见吗?
不急着教孩子背诵经典,特别是巨量的背诵,并非觉得经典对孩子来说太难,而是要量其资,观其时。&万物皆有其时&,孩子的成长学习更是如此,不能不论时节、土壤都撒一样的种子和肥料。
比较保险的做法,是在培养孩子&洒扫应对进退&的良好习惯后,具备了有始有终完成一件事情的意志力后,九岁甚至十二岁后开始引领孩子比较大量学习经典。而且,引领的人需要具备一些洞察生命成长规律的能力。
没人可以随随便便,想当然地超越自己的民族文化。要最终超越,首先得了解。一个民族的经典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核心智慧,它是这个民族心魂的明灯,照亮每个人&天命&的方向。不学这个经典,还能学什么呢?
(作者为成都华德福学校教师)
上一页1下一页
戴志勇 实习生 杨昊
“张艾嘉不是演电影的吗?她怎么懂古典音乐!”一些自认很有研究的听众,虽不知道《蕾诺儿》是什...
类似的读书经历,我有过很多,从福柯到哈贝马斯,从亨利·詹姆斯到奥克塔维奥·帕斯,读着读着就...
我一直提倡阅读经典,非但常读常新,且能别有会意,但问题是在这类读书版面上,往往要求介绍当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麦琴读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