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江西的海拔寡妇之巢最高点点在哪里吗?

从零海拔到最高极---经历川藏
有些地方值得来过,哪怕一生只有一次!有些道路值得走过,即便历尽艰难险阻!西藏正是这样一个地方,川藏线也正是这样的一条路.接受来自云端的神圣召唤吧,我们虔诚地上路……
这次我们8人由上海出发,分乘两辆越野车,跨越上海、江苏、安徽、河南、陕西、四川和西藏等7省区,最后直抵圣城拉萨,完成了一次由零海拔至世界屋脊的跨越之旅。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去西藏朝圣的方向;
没有什么能够改变,我们对雪域高原的期盼……
在中国版图的最西南角,镶嵌着一片地广人稀的辽阔高原。这片冰雪世界曾经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模糊得仿佛只会出现在梦里。神秘的宗教、虔诚的朝圣者、湛蓝的天空、纯净的湖水、连绵的雪山、世界的屋脊……当这一切都随着铮亮的铁轨被逐渐拉近现实的时候,回家的路也就显得不再漫长。&
在这个浮躁的快餐文化年代和商品社会里,西藏责无旁贷地成为了国人的终极精神家园和心灵的归宿,西藏是个值得将一生的梦想所托付的地方。而唯有驱车自驾,才能感受到进藏之旅的无限艰辛和大气之美。当你翻过一个个海拔5000米上下的山口,当你跨过一条条大江大河,西藏的壮阔和绝美就已经占据了你内心关于风景的所有记忆。无论走哪条线路进藏,西藏都好无比慷慨地展现着她不同的侧面,不同的眼睛捕捉着不同的景致,不同的心灵感悟着不同的神圣,西藏教会人思考关于美、关于爱、关于生命的一切……
拉萨、林芝、喜马拉雅、珠穆朗玛、布达拉、冈仁波齐、玛旁雍错、阿里,这些动人的名字早已变得耳熟能详。无论是追逐时尚也好,或者为自己的旅行生涯增添谈资也罢,当西藏已不再是专属于背包客和探险家们的特权领地之时,她依然唯我独尊地坚守着前世的纯净和圣洁。对于西藏而言,我们始终只是匆匆的过客。
有信仰是幸福的。西藏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她能永远给人以回家的感觉。上路吧朋友,驾着你的爱车,回到拉萨,回到西藏……
里程:4788公里
时间:2006年4月(共12天)
车辆:8人两车,庆铃QL .6L排量陆地龙
难易程度:★★★★☆
(雪域高原,部分路段艰险,后半程均在高海拔地区行车)
冒险指数:★★★★&&
(冒雪翻越多个5000米左右的山口,江达至昌都段,通麦天险等)
路况指数:★★☆&&&&
(70%是柏油路面,但高原山路海拔落差大、弯急路滑,部分路段很是考验车况)
费用指数:★★★&&&&
(属经济较落后地区,消费较低)
景色指数:★★★★☆ (高原风光、藏地风情)
上海-南京-徐州-开封-郑州-洛阳-西安-汉中-成都
【驾3天、玩1天,海拔最高点:姜眉路秦岭山口1650米】
成都-都江堰 -小金-丹巴- -道孚-甘孜-马尼干戈- -德格-江达-昌都
【驾4天、玩2天,海拔最高点:雀儿山山口:5050米】
昌都-邦达-八宿
【驾1天、海拔最高点:业拉山口:海拔4618米】
八宿-波密-鲁朗-林芝-工布江达-墨竹工卡-拉萨
【驾2天,海拔最高点:米拉山口:5020米】
2车8人共花费18600元,其中油费6360元;路桥费3650元;食宿费、门票费8590元;人均2325元;
【雪山、桃花】
这次川藏线自驾活动的时间选择在3月底、4月初发车,一来避开了五一黄金周的自助游人潮和自驾游车潮,二则恰逢西藏的春天,冰雪消融,桃花盛开,且提前躲过了雨季的泥石流和滑坡,增加了行车的安全性。这个季节并非西藏旅游的旺季,但沿途冬春的景致变换无疑为旅程锦上添花。
【行车提醒】
低温和高原缺氧会使燃油燃烧不充分,可能造成发动机工作不稳定,甚至突失动力。另外,部分山口的积雪也会给冰雪路面的行车造成一定的危险。高原驾驶一定要及时检查车况,否则极小的毛病也有可能造成大麻烦
【准备工作】
为了将风险降至最低,两辆越野车在出发前几进修理厂,从内到外进行了全面的改装和加固。由于排量大、油耗多,加装的副油箱是对续航能力的有力保障;耐低温的润滑油也是高原驾车所必不可少的。由于是两辆车结队出行,每辆车上的车载电台就成了通报路况、保持联络的重要通讯工具。考虑到部分路段路况很差,每辆车各备了两个备胎。其他如修车工具、牵引绳、撬杠等必备用品也都一应俱全。甚至还准备了帐篷、睡袋等露营装备,以备遇有紧急情况时使用。
【天气、路况、遇险】
尽管避开了川藏线上的雨季,但由于时值西藏的冬末初春,又是在高海拔地区驾驶,有时一天之内的海拔落差就达两千多米,小气候经常变幻莫测,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经历大雪、冰雹、小雨和灿烂阳光。
西藏的路况逐年在改善。但此次所走的川藏北线转川藏南线中仍有部分路段的路况比较艰险,如在江达至昌都段,其中一辆车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在雀儿山等待单向放行,并体验用一档和二档在冰雪覆盖的山路上蜗行的艰难;在通麦天险狭窄的路面上与军车和大货车迎面会车……
第1阶段:上海——成都(2410KM)
带着进藏的兴奋,一口气从上海连续高速驾驶了1500公里,第一天就赶到了古都西安。中途除了吃饭、休息和加油,车子始终在高速路上疾驰。单一的景色叫人疲倦麻木,只有路牌上的地名时不时明白无误地提醒着我们,里程在不断地累计、增加。向西,再向西……西藏,我们正在靠近你。
高速路上120KM/H的连续奔波似乎只是为了在特定时间内完成一项特定的任务。一想到在一天之内连续跨越5个省市,这种时空变换的乐趣和新鲜感恐怕在后面的行程中无法再体验到,枯燥的旅途也就变得轻松愉快了许多。
出发不久,由于在高速路上车距保持得太近,后面一辆车的前挡风玻璃就被前车带起来的一个小石子击出了裂痕。好在有惊无险,并未对行车视线造成影响。江苏和安徽境内已然盛开着大片的油菜花,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或许是出发的第一天,大家的情绪都比较高涨,司机小胖甚至几乎单人开完了当日的全程。
由西安到汉中我们选择了新近开通的姜眉路,而不走传统的108国道。这是目前连接关中和陕南最便捷的一条二级路。路面很平整,时速经常可以上到80KM/H。而且途中翻越的秦岭梁最高点的海拔也只有1650米,真所谓既安全,又快捷。
从上海到成都,除了眉县到汉中和宁强到广元段是柏油路面的二级公路以外,其余的路段都是高速公路。正常情况下两天时间即可开到,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在高速路上不能疲劳驾驶,尽量轮换着驾车。
青山碧水,粉墙赭瓦,黄得耀眼的油菜花……不是江南,却胜似水乡。翻越秦岭的这条姜眉路曾经是历史上著名的褒斜栈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中的栈道指的就是这条路。姜眉路的沿途风景依旧如三国时期一般写意,甚至让人不敢相信这里竟然是属于西北地区的一片沃土。
在西安到汉中的高速公路尚未开通之前,姜眉路无疑是最安全迅速的一条穿越秦岭的公路。褒斜道始终沿河谷地带蜿蜒伸展,道路两旁的油菜花和麦田黄绿相间,仿佛油画里浓浓的色块;远处的秦岭山脉上依稀闪烁着雪影。沿着河道,海拔在不经意间缓缓抬高。忽地悟出来古人选择这条峪口开辟褒斜道的真由:原来这里在秦岭的崇山峻岭当中是最易通过的一条谷口,相对于其他几条栈道而言,褒斜道整体最为平缓。号称中国龙脉的秦岭曾经是隔断关中与蜀地的天然屏障。古人却能在没有卫星和遥感测绘技术的上古时代开凿修建出这条贯穿秦岭的栈道,这是何等的智慧和勤劳。如今,我们以车代步,但却依然沿着古人开辟的捷径在前进。
于秦岭中依山傍水而行,我们被那一片山清水秀所深深吸引,屡屡借机停车拍照。也许相机留下的永远只是瞬间,它不一定最美,但绝对纯真……
第2阶段:成都——昌都(1240KM)
成都到丹巴(360KM)&&&
“邂逅丹巴美女”
这一路绝大多数路段都是柏油路面,但要翻越巴朗山和猫鼻梁两个较高的山口。从日隆开始一直是沿着河谷的缓下坡,路况比较好。
巴朗山是川藏北线上第一个超过4000米的山口。巴朗山虽不似传说中那般艰险,但仍需谨慎驾驶。
丹巴,一个美丽的名字,很自然地与美女联系在了一起。天生丽质外加嘉绒藏族华丽的服饰使得“千碉之国”的女子个个出落得似出水芙蓉一般。入夜时分,当我们经过了日隆、小金,冒雨按计划抵达这座川西小城时,完全被她的温暖湿润所包裹。次日的雨过天晴极大地刺激了我们游玩的兴致。
梭坡古碉群和甲居藏寨是丹巴的旅游招牌,寻找丹巴美女也成了旅途中的乐事。每当路过村寨时,我们刻意放慢速度,希望能够发现个把美女。每每看到前方路边有身着民族服装的背影,众人皆大喊“看美女喽!”齐刷刷地探头过去,边行注目礼边挥手,结果往往都是姨妈级的“美女”!可没想到在去甲居藏寨的路上,美女真的从天而降,我们幸运地搭上了有丹巴三姐妹之称的老二拉布拉姆。她盛情地邀请我们去家里做客,并告诉我们,她的名字在藏语里是宝石仙女的意思。拉布拉姆是位真正意义上的丹巴美女,落落大方,又能歌善舞。身着丹巴藏族服饰的她极具异族风情,她们三姐妹的照片还上了旅游局的宣传彩页和路边招牌,她和她的姐妹也都在当地做导游工作。拉布拉姆告诉我们,现在的“丹巴美女”已经不多了,大部分女孩都到大城市里打工,只有少数人在当地从事着旅游方面的工作。拉布拉姆一回到家就换了一身时尚的牛仔服,这时的她和一个追逐潮流的城市姑娘没什么两样。我不禁想,“丹巴美女”是否也应算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受到保护呢?它不仅仅是一个美丽传说、一段悠久历史,更维系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浪漫遐思,在童话般的东女国土地上,但愿“丹巴美女”的优雅身影永不消逝……
丹巴—八美—道孚—炉霍—甘孜(330KM)&&&
“第一场事故”
由丹巴出发,沿303省道翻过亚拉雪山山口,行车84公里就来到宁静的八美镇。丹巴到八美之间沿途约有30公里的地段有着“东谷天然盆景风景区”的美誉。平整的柏油路面一直延伸到八美镇。路边惠远寺里新修的白塔群在亚拉雪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肃穆庄严。尽管只是在八美镇午餐休息,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已经深深地喜欢上这里的纯净幽美。
就在距离道孚县城还有4KM处,一个小小的意外发生了。由于前方路面有情况,我们的头车采取了紧急刹车措施,正当大家猝不及防地前扑后倒之时,车身又随着一声爆响而剧烈一震,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心想可千万别“出师未捷身先卒”啊!原来是紧跟在后面的另一辆同行车辆因为连续下坡,刹车反应不及时而狠狠地吻住了我们的车尾。所幸并无大碍。大家一齐动手用撬杠将变形的保险杠恢复了原状,并用冷水浇凉了刹车片。不曾想出行以来的第一次事故居然是自摆乌龙,虚惊一场之后是哑然失笑。
从炉霍至甘孜要翻越洛戈梁子。在半山腰上,碧蓝的卡萨湖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视线。这或许是我们进入藏地之后所见到的第一个碧玉般的大湖。倒映的雪山、蓝天白云下的村寨,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倏地闯入镜头。
甘孜—马尼干戈—德格(206KM)&&
&“小药片大疗效”
昨夜在甘孜是出发以来睡眠海拔最高的地方。部分队员已经出现头痛的高反症状。于是在重新上路前,我在甘孜街上的药房里悄悄买好了一些阿斯匹林片,以备应急之用。没想到当天就发挥了大作用。
由甘孜出发3KM后,在岔路口右转驶上307国道,重新回到了川藏北线的主线上来。由此开始,川西高原的绝美风光渐入佳境。尽管317
国道的个别路段是碎石路,海拔也一直保持在米上下,但对于漂亮的风景来说,再糟糕的路况也显得微不足道。超凡脱俗的风光大凡都隐匿于山高路险、人迹罕至的地方吧。
壮丽的高原风光让人心情舒畅,欢歌笑语声中,我们抵达了川藏北线上的重镇马尼干戈。“马尼干戈”在藏语里意为“雕刻玛尼石的地方”,又有“中国西部牛仔城”和“新龙门客栈”的美称。我们的到来吸引了镇上的藏族同胞,有人好奇地朝车内张望;有人要求合影;还有一位主动带着我去邮局盖邮戳,当然,也没忘给这位老兄留下一张纪念照。这其中,一家老小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个妈妈带着3个孩子的家庭。妈妈有着康巴藏族特有的硬朗面容和爽朗性格,3个小孩活泼可爱,却没有像别的孩子那样围着我们要糖果。自然,她们一家成了我的特别模特,在我的“摆布”下拍了几十张数码照片才算罢休。当给她们一张张回放照片时,大人小孩都笑得前仰后合。尽管语言不通,但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就是心与心最融洽的的交流。在蓝天白云下,快乐原本可以来得相当简单。
爱上马尼干戈似乎并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她的狂野、质朴和原始在这个工业社会里已经极为罕见。也许游人在这里都会自私地想,但愿马尼干戈永远是雕刻玛尼石的地方,永远游离于商品社会之外。
从马尼干戈出发向德格方向行13公里就到了新路海风景区。洁白的雪山、碧蓝的海子、大块的玛尼石,纯净和圣洁是对新路海最好的描述。景区的管理员饶有兴致地为我们介绍了一位奇人。新路海内有一位喇嘛叫多加,号称“赤脚大仙”。他常年在新路海内的冰川下闭关修行,修建白塔,已经赤脚30年,曾先后两次赤脚磕长头到拉萨朝圣,并赤脚帮登山者背物资上山。
估摸着离雀儿山放行的时间已经差不多,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新路海。又行13公里后,来到三道班的路卡。只见所有车辆都在这里排成了长队,等待放行。上午7:00在这里放行德格至马尼干戈方向的车辆;下午2:00放行马尼干戈到德格方向的车辆。平均每天约有100辆车通过雀儿山。看来翻越雀儿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下午两点钟,三道班准时放行车辆。40分钟后,我们到达了雀儿山山口。路旁的石碑上赫然刻有“川藏第一高,川藏第一险”、“雀儿山海拔6168米,此处海拔5050米”的字样。
随后的下坡路段绝对是对驾驶技术的一次检验。冰雪和稀泥混合,前后车辆夹行。在不带防滑链的前提下,只好采用一档下坡的技术。可即使在如此艰险的路段,仍有挂当地车牌的小车一路鸣笛,勇猛地连续在狭窄的冰雪路面超车,我们异口同声地慨叹道“真是牛人啊!”。
下午5点到达德格县城时,已经有多名队友同时出现高原反应,症状是头疼欲裂、食欲不振。这时我得意地从冲锋衣口袋里掏出事先准备好的阿斯匹林片,分发给大家服用。一边半开玩笑地说,我敢保证大家不出一小时就欢蹦乱跳。同伴眼神中流露出的分明是不信任,这种平时正眼也不瞧的普通廉价小药片能起什么作用呢?我微笑不语,坚持我的“处方”。果然,待我从德格印经院拍完照片返回宾馆时,队友们也个个兴高采烈、红光满面地从格萨尔大舞台返回。原来,吃过阿斯匹林的他们没用半小时就恢复得如在平原上一般,随即跑出去与藏族同胞们载歌载舞了,甚至在晚会上喝光了好几瓶青稞酒,献光了所有的哈达。我们一致认为,这最便宜的阿斯匹林不但能治高原反应,而且还能起到高原亢奋的作用!
德格—江达(110KM)&&&&&
“二手虫草”
印象中,德格这个名字如白玉、玉树、马尼干戈等地名一样,对旅行者而言,充满着无尽的魅惑。这里不仅有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的德格印经院,更是藏族民族英雄格萨尔王的故乡。在德格印经院里,至今仍能欣赏到全藏区最古老、最齐全而精美的完整规范的印经工序。德格印经院里是不允许拍照的。为了便于拍摄,我突发奇想地联系到了当地的文化旅游局,并以特约记者的名义与负责人接洽了一番。没想到他们很爽快地答应跟印经院的院长泽旺吉美活佛联系一下。随即我去印经院的办公室拜见了这位年轻的活佛。在说明了拍摄意图后,活佛当即指派专人带领我前去拍摄印经院,而且连我的参观门票也免了。
由德格出发40分钟后,江边一块巨石上硕大的“西藏”两字立刻引起我们的一阵激动。连续奔波了一个星期,终于就要进入西藏地界了!前方不远处的金沙江岗托大桥无疑就是四川与西藏分界的最明显地标。桥头正在修建收费站,不知何时就要开始收费。因为川藏公路是国家战备公路,从都江堰下了高速路以后还没有遇到过收费站呢,所以非常疑惑这个收费站是怎么回事?
我们在江边兴奋地拍到此一游照时,几个拎麻袋的藏族老乡凑过来,拿出一把虫草用浑浊的汉语冲我们喊“8块!8块!”。因为一路遇到不少卖虫草的,我们知道这个价钱还算厚道,讨价还价后以3元一根的价格成交。提着一大袋子的虫草兴高采烈上车前,路过的一位当地人告诉我们,便宜的虫草有可能是提炼过的,就是说只剩个外壳,没有药效了。鉴定的方法是尝一下味道,真的虫草发苦。我们尝了几根,还真是没有味道。大概是为了安慰我们,他又说即使是这样的虫草,以这个价钱买到也算是很便宜了,若是带到拉萨也得翻两倍呢。我们也互相安慰,即便“二手虫草”也还是虫草啊!就权当西藏旅行纪念吧!其实,旅行就是这样,只要别太计较患得患失,把路上的每次经历都当作最新鲜最有趣的发现,那我们的每次旅行就都是完美的。
一过岗托大桥,西藏境内的国道立刻变为土路。幸运的是在进入西藏后的第一镇岗托镇找到了加油站。不过90号汽油的油价已经飙升到5.31元/L。可加油的师傅告诉我们,这还不是西藏最贵的油价,越往里走,油价会越贵。
从川藏分界桥到江达县城,90公里的土路耗时3个钟头。中途还在一个山口遭遇了冰雹。西藏就这样以她特有的变化多端的小气候欢迎着我们的到来。
江达—昌都(234KM)&&&&&&&
“身陷泥潭”
原本以为越野车走这段路不会太过艰难,预料之外的是前半程竟然成为我们川藏自驾行中最艰苦的记忆。7个小时仅仅爬行了120公里也创下了全程最慢行车纪录。除了路况糟糕以外,两辆车也先后遭遇了麻烦。
车子驶出江达后,始终在海拔4000米上下的山脊上行进,而且要翻越雪集拉山口、宗拉夷山口和达马拉山口等多个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高山。
刚下过的大雪使土路变得泥泞不堪。两辆车都在几个拐弯处发生了打滑现象。在一处河滩地,车辆都需要涉水通过。而旁边一辆拉木材的货车为了绕开水路,不幸整个底朝天翻到了低洼处。在我们抵达昌都后才听说,这起事故酿成了5人惨死的悲剧。
在第二处泥潭,我们的头车终于很不幸地陷了进去。车头悲壮地栽在水坑里,像一只把头埋在沙地里的鸵鸟。我们试着把车挂上四驱也还是无法动弹。围观的当地人给我们出主意,到前面找大卡车拖,刚才陷的几辆轿车都这么拖出来的。问了一下拖车费,居然要500元!当然,今天这500是可以省下来了。我们的另一辆车挂上牵引绳,屁股对屁股只一脚油就将头车解救出了泥潭。双车同行的好处初步显现了出来。正在暗自庆幸,我们的这辆车却突然出现了动力不足的故障。真是祸不单行。巧的是路旁恰好有一个修车铺。修理工只将进气阀调节到最大风门,车子立刻恢复到90%的动力。可惜这只是个治标不治本的临时办法。到了昌都我们就好了伤疤忘了痛,结果造成了次日途中的继续抛锚修车……
在距离昌都还有112公里时,我们历尽了7小时的“磨难”之后,才终于把车开到了妥坝乡。看见前方平坦的柏油路面,大家个个激动得想大叫一嗓子。
第3阶段:昌都—邦达—八宿(268KM)&&&
“勇闯怒江桥”
清早发车,出城加油时才发现昌都93号汽油的价格已经高达5.89元/L。这个价格也创造了我们本次川藏行的最高油价纪录。
昌都到邦达的214国道路况极好。当两辆车以80KM/H的时速驰骋在水天一色、牦牛成群的邦达草原上时,我们的心情也仿佛随车放飞。
从邦达镇沿路况很好的柏油路前行13公里就爬上了海拔4618米的业拉山口。视野倏地变得开阔,皑皑的群峰在蓝天下闪烁着银光。矗立在山口,久久不愿离去。我们像闯入神殿的孩子,世俗的恶念消遁于无形,天地万物幻化的力量摄取了内心鄙薄的灵魂……眼睛已然不够使用,耳边充斥着空灵之声,双手分明触摸到冰清的壮美与神圣。这时,眼睛里充盈的感动打湿了镜头里的画面。这是震撼心灵的凄美,这是真正属于西藏的大气之美。
视野里倏地冒出了一队长袍裹身的藏民。在春寒料峭的山口,他们执著地用等身长头丈量着通往拉萨的朝圣之路。严酷的环境与虔诚的信仰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一种莫名的感动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大家不约而同地向前问候这批朝圣的藏族同胞,并纷纷解囊略表心意。在交通已经相对发达的今天,代步工具依旧无法取代朝圣者们坚韧而虔诚的步履,他们用最原始的办法实践着内心深处的信仰……
由业拉山口到八宿之间有60公里的土路。下山路上之字形的急弯很多,是川藏线上著名的72道拐。连续下坡43公里后就到达了怒江桥。我们的车因为车速过快,减速不及时,被桥头站岗的武警士兵厉声拦下。荷枪实弹的年轻士兵严肃地问司机小胖:“走过大桥没?”小胖兴许是被吓住了,嗫嚅道:“没有”。同车的我们听到他的回答都差点“噗嗤”笑出声来。但是看见兵哥哥一本正经的样子,才意识到他不是开玩笑。我们被要求将车开到桥头的牌子前,大声朗读了一遍“限速5公里”的公告才得以放行。原来这里可是军事要地,在大桥另一头的隧道岩壁上果然刷着“随时准备打仗”的标语。
&过完怒江桥,天色渐渐黯淡下来。我们的车在治好了动力不足的毛病后,却又突然全车无电,转眼在夜色中变成了“瞎子”。无奈之下,只好由另一辆车在前面带路,我们的车则紧随其后,摸黑前进。出发前准备的手台此时发挥了大作用。黑暗中每个人的思想都高度紧张起来,丝毫没有了倦意。每一双眼睛都瞪得溜圆,生怕车子开到道路外面。尽管速度慢得好比蜗牛一般,但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还相互打趣道,旅途本应该如此,假如没有一点意外,一切按部就班的话,那不就显得太平淡无奇了么?就这样,我们的两辆车在夜色中以20KM/H的时速“爬”进了八宿县城……
第4阶段:八宿—拉萨(870KM)
八宿—然乌—波密—鲁朗—林芝(450KM)&&
&&“最可爱的人”
一早在八宿县城修好车出发,两个小时后到达了仙境般的然乌湖。雪山、冰川倒映其中,明镜似的然乌湖宛若一位待嫁的少女。柏油公路一直沿着上、中、下湖蜿蜒了10余公里,依山傍水的美景让人感觉仿佛进入了天然的森林公园。
一路下坡,又两个半小时后抵达了波密,这个有着“西藏小瑞士”之称的小城。实际上,整个林芝地区由于海拔相对较低,加之有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吹入,都享有西藏江南的美誉。
欣赏完沿途美景,又要接受通麦天险对车技的考验。川藏线就是这样,它总能让美景与风险并存。在通麦天险狭窄的山路上,我们与武警交通部队的大卡车迎面相遇。按常规,我们的小车应该让大车,但在这凶险的山路上倒车是我们从未曾做过的,心理上的压力远远大于对车辆的操控。正当我们犹豫不决时,军车上的兵哥哥们开始示意我们继续前进,而他们的卡车开始缓缓倒车。在仅容一个车身的悬崖土路上后退了近百米,用了近半个小时才退到能错车的地方。一边等待的我们早已看得心惊肉跳。要知道,通麦的天险路一边是悬崖峭壁,另一边则是万丈河谷。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酿成车毁人亡的惨剧。大概常年在这里筑路的子弟兵们早已习惯了这里的惊险,见多不怪了。在错车时,男士们纷纷高呼“子弟兵万岁!”,女士们则献出飞吻。我把脑袋探出车窗,挥着手用四川话向子弟兵们大声喊道:“同志们辛苦了!”,谁知一车的战士们立刻条件反射似地回应道:“为人民服务!”。这诙谐的一问一答把大家全给逗乐了。天险通麦就这样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被我们化崎路为坦途。
鲁朗原本是欣赏“西藏三月桃花狂”的好地方,遗憾的是当我们经过时正赶上下雨。但雨中的桃红柳绿更平添了几分诗意。
从鲁朗到林芝要翻越海拔4515米的色季拉山。不巧的是,傍晚时分山口正下着大雪,不要说远眺南迦巴瓦峰了,能见度也仅有10几米。于是我们又体验了一把冰雪路面一档上下坡的有惊无险。
当在夜幕中看见八一镇的灯火阑珊之时,一车人都在惊呼:“大城市到啦!”
林芝—巴松错—工布江达—墨竹工卡—拉萨(420KM)&&&&&
“回到拉萨”
林芝八一镇因为有了福建和广东的援建,越发地现代化了。穿梭在街头,很难看出它与内地城市有什么两样。
八一到拉萨的这段路绝对算得上川藏线上最好的公路了。从八一镇一路沿着秀美的尼洋河朝拉萨进发。估算了一下,时间应该很充裕,于是大家决定去巴松错一游。幽幽的湖水绿得发蓝,象极了一块镶嵌于高原峡谷中的翡翠。
从工布江达至墨竹工卡,车子在不知不觉中爬上了一个山口。同伴中有打瞌睡的,却全都因为胸闷气短被憋醒过来。下车一看山口的石碑,米拉山,海拔5020米!竟然是整个川藏南线中的第二高度。难怪早已适应高原的我们仍然会有些许的反应。或许米拉山正是以它的高度提醒着进藏的游人:“醒醒吧,拉萨就要到了!”
一想到几个小时后就将到达圣城拉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那感觉就象《回到拉萨》里所唱到的:“纯净的天空中飘着一颗纯净的心,不必为明天愁,也不必为今天忧。你根本不愿担心太多的问题,她会教你如何找到你自己。来吧来吧,我们一起回拉萨,回到我们阔别已经很久的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拉萨。当你历尽艰辛走完川藏线,你一定会发现那个属于你自己的完美的西藏……&&
户外贴士:
川藏线上的餐饮以川菜为主,价格适中;沿途县城和乡镇都有住宿,标准间价格一般在80—120元之间。即使在旅游旺季也很容易找到。尽管带有帐篷睡袋等户外装备,但一路上并没有宿营的机会。
川藏线沿途的县城和小镇都有加油站。昌都、邦达和八宿是此条线路上加油最贵的几个地方,93号汽油的价格均为5.89元/L。如果车子的续航能力有保证,可尽量不在这几处加油。
1.川藏线的大部分路段已经是柏油路面,但仍有一些路段路况极差,如江达至昌都的前半段(江达至妥坝),一定要集中精力谨慎驾驶;
&2.高原缺氧的情况下行车本身就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所以出发前必须对车况做一次全面检查。
1.尽量使用中国移动的手机卡。在川西和西藏的大部分地区,中国移动都有信号覆盖。
2.多车结伴时,一定要配备车台或手台,以方便及时联络,特别是在手机信号盲区内,作用更加明显。
&1.使用锂电池的相机一定要注意保暖,否则在一些山口拍照时会因为气温过低而造成电池无法供电,相机不工作甚至死机。
2.假如需拍摄反转片,出发前一定要带足胶卷。即便在拉萨可以买到,价格却是翻倍的。
3.川藏线上多数情况下拍摄的都是大景,通常一支好的广角镜头比长焦镜头使用率更高。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寡妇之巢最高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