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你说的的超物质空间是什么啊

高中化学 蒸发 萃取所分离的物质 (超级准确!)
高中化学 蒸发 萃取所分离的物质 (超级准确!)
我觉得蒸发就分离溶液中的溶质,萃取就从溶液中分离出溶剂。这么说对不对呢?
脑子不清楚的别扰了
你的理解半对半错。
前面半句对的,蒸发,就是为了把溶液中的溶质提取出来,让溶剂挥发出去。
后面半句错了,萃取,还是为了提取出溶质,显然是不利于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溶剂和溶质的溶液,
就采取萃取的 方法,用另外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原先的溶液中拉出来。
用另外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原先的溶液中拉出来。不就是把原溶液的溶质 溶剂分离了吗?溶质在另一种溶剂中,分离出的不就是溶剂嘛
差不多是你这样理解的,但是一般萃取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溶质,而不再关心原先的溶剂了
咋老感觉不对劲,你发誓没问题马
以老师的严谨教学态度告诉你,这就是正理。
那么蒸发就分离溶液中的溶质,萃取就从溶液中分离出溶剂是对的是吧。。
对,蒸发的方法得到的溶质,一般都是熔点比较高的 也就是固体。
萃取得到的溶质,一般熔点沸点比较低。
其他回答 (3)
蒸发是利用合物质沸点不同,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不同溶剂的溶解度不同,你说的免强可以
到底对不对,蒸发 萃取所分离的物质 是啥,我不是问概念的!!!
汗!你都没说分离的物质是什么?我怎么知道是什么?你最好还是看看书吧!
有点道理,但不准确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化学领域专家宇宙理论宇宙是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那么我们看到的物质是什么,属于宇还是宙?宇指空间啊,物质是空间,空间包括物质吗_百度作业帮
宇宙理论宇宙是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那么我们看到的物质是什么,属于宇还是宙?宇指空间啊,物质是空间,空间包括物质吗
宇非宇,宙非宙.“宇宙”一词只不过是中国的科学家套用了古人的词语将其描绘成为一个空间和时间的组合体.其实空间和时间是拥有相同本质的.“物质”一词,首先来自哲学而非科学,也就是说,哲学中对物质的概念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什么是“物质”?通俗一点说就是能被人类所感知的东西就叫做物质.空间和时间都是我们所能感知出来的东西,所以,二者都是物质,不过它们的区别在于组成的基本微粒是不同的.我同意霍金先生所说的单一宇宙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所在的宇宙是单一存在且有界无边的,就好象我们在地球表面走永远也走不出地球一样,除非我们能超越一个速度(可能是光速)后,才能从我们所在的宇宙中走出去,去到另外一个宇宙之中,而所行使的路程中两个相临宇宙的间隙是高维物质,或者不同的手征的粒子.宇宙是有限无边的,我们看到的物质属于基本粒子的构成体,宇宙是不可分的,所以属于“宇”还是“宙”本身是错误的.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特点告诉我们什么
要论文,800字的,尽量写,谢谢谢谢
很急啊~~帮下忙吧
08-12-17 &匿名提问 发布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3、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 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对哲学基本问题第 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5、围绕着社会状态怎么样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发展观。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 质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尽管已经认识到物质是世界的本质,但又一历史的局限,不可能概括出科学的物质范畴。就不可 能真正把握世界的物质性。抵挡不住唯心主义的进攻。不能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底。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思想,在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这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 1、定义: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 列宁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 三,体现了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的最高程度的哲学概括,它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唯一的共同的属性,这就 既把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联系起来,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把作为客观实在的人类实践包括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这就把客观性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确立了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统一性问题是指世界上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运动观: (1)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 (2)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种理解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从 哲学史上看,形而上学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即使有运动和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运动变化的原因不在事 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一切运动变化都是由于外力推动的结果。事实证明,从宏观的天体到微观的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物界到人类社会,万事万物 无一不是运动的。这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质都不可能离开运动而存在。设想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 自然科学证明了运动必然有它的物质主体,其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把运动和静止割离开来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都是错误的。 静止的定义: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它有二种基本形式:其一是指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事物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其二是指事物没有发生质变。 承认静止的意义在于: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前提,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 (2)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作 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 法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设想超时空的存在,只能导致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无运动的时空, 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3)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间与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第一,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基本面貌。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在生产过程中调整和处理社会关系的矛盾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第三、科学实践。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一种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实验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物质性。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是对象的客观变化,具有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实践的过程也是客观的。 第二,主观能动性。实践的能动性是指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不仅适应自然界,更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界。 第三,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无论是实践主体、对象、手段,还是实践的目的、方式、结果,都要以一定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为前提,并受其限制。因此,实践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 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 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整个世界无不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 1、联系的含义:从哲学上讲,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不是事物之间个别的、暂时的现象,而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和永恒的现象。 2、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1)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世界固有的,不是臆想出来强加给事物的。人们既不能“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不能“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只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其联系。 (2) 普遍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它要素 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阶段;孤立的、不与其它事物和过程相联系的事物和 过程是不存在的。 联系的普遍性已为人类的全部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实。 (3)多样性。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周围的事物、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生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是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更加适应变化了环境和条件。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比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生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其原因: 1、这个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反映在方法论上就是矛盾分析方法,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有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各自的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事物的转化和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推动事物质变的决定力量。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但是,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三)矛盾普遍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千差万别,各有自己的特点。世界万事万物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1、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没有。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 矛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指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过程个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 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首先,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分。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发展过程本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则是不能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 其 次,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在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则是处 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两者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要矛 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再 次,就每一矛盾内部对立的双方而言,又可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矛盾内部对立双方的力量总是不平衡的,它们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 的。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矛盾双方中起着主导作用、居支配地位的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 的。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四)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都有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1、质是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度体现了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用掌握适度的原则。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辩证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五)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3、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总趋势,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辩证关系。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2、原因与结果:客观世界的因果联系是辩证的,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分析因果联系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 必 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 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所以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也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现实性与可能性: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掌握它要求人们要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现象与本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们正是通过事物的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的。 内容与形式: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这对范畴要求人们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方式。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演绎是从一般性原则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分 析与综合是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分析,就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在整体分解成各个因素的基 础上,再组合为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但这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 综合是分析的完成。 抽 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这一思维方法是通过从具体的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达到了对事物真理性的认识。在认识过程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具 体,一种是感性的具体,一种是思维的具体。感性的具体是认识事物的起点,通过分析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方面,再通过抽象,分别认识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特 征,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这基础上运用综合的方法,把对事物各个本质的认识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事物整体的认识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中再现出来,这 就是从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同时就是以逻辑的必然性再现对象历史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事物的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必须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自觉地遵守客观规律。 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规律所反映的关系或联系都是本质的,即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的稳定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重复性。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就必然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的自然过程和规律。 第四,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们在实践中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和人脑对物质的反映;而意识一经产生,就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1、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指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
2、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第三,意识活动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的对物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实现,还要受物质条件的制约。片面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二)意识与人工智能 在现时代,人工智能具有广阔的发展远景,我们决不可低估它的作用和意义,但也决不能把“机器思维”和人脑思维等同起来。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三)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2、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认人在可能的空间内的选择。 主体选择是在既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尽管试图提出新的本体论方案很可能被视为令人厌倦的唐突之举,但是神圣庄严的物理学、生物学、数学… …也没有能像人们所期待那样用自己的方式回答本体论的基本问题,找出贯穿始终的一条一般线索。至今我们仍然没有一个像样的理论可以把从宇宙起源到生命现象、股票市场、计算机网络、忧郁症、海湾战争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看待,各种专门学科的发展并没有拉近它们相互之间的距离。显然,期待产生一门一般性的科学或者靠具体科学提出和完成世界一般原理的任务还为时尚早。用哲学的猜想和推论探寻本体论问题仍然是一种适用的方法和途径,轻言放弃是草率的。本体论研究的沉寂并不是因为这种方法的荒谬,而是两千多年前就确立了的唯一物质主义和唯一精神主义本体论体系其解释能力在现代科学的挑战下显得越来越苍白无力,已经逐渐丧失了作为本体论的地位,不再具备一般性了。本体论研究作为一门学科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唯一的出路在于站在现代科学革命性的成果之上,用科学的视野扩展哲学的视野,不断提出更加近似的新方案,积极参与到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去,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否则,哲学就将沦为训诂学和哲学学。辩证本体论及其定义域如果说已经有一条贯穿一切科学理论和自然现象的公共原则的话,这就是进化论,人类目前最伟大的思想成就正在于可以把从大爆炸开始到信息时代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待,一切都是进化来的。任何学科的理论都可以在这个唯一的时间坐标轴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确定自己的有效性范围。同样,本体论的任务和实质不仅是要指出这个进化过程的主体是谁,是什么东西在进化,同时,必须在全尺度范围里有效,否则,就不能算是完整的本体论。如果唯心主义的    心    是指人的精神存在,那么人作为进化的产物显然只是进化长河中的一个微小片段,这样的本体论不具备足够的一般性。如果    心    是指柏拉图、黑格尔意义上的绝对理念,在世界产生之前先决地存在着一套程序,显然,物理学和进化论都不支持这样的假设。如果    心    是指物质的结构,那么,任何结构都依附于具体的物质载体,不是唯一的,也不能单独作为本体。再来看唯物主义。现代物理学已经表明,物质在不同的尺度下和能量、力、时间、空间等处于相对关系之中,可以相互转化,因而物质相对于过程和事件。任何具体的物质都是有结构可言的,不是唯一的,或者说仅用物质这一个概念不可能解释这一切。特别是当人们更加关注过程和事件时,    信息    就成了突出的现象,作为载体的物质退居于次要地位,这时,再用唯一的物质来解释就十分牵强了,物质之间的的差别不能用物质本身来取代。差别和元间差别是什么?    差,贰也,差不相值也。        别,分解也    。(《说文》)差别是指至少两个以上的实体之间存在着的不一致、不等同、不统一的情形和状态。首先,    有    差别存在时就同时指出了差别者的存在,差别者可以是两个以上的不同物体,也可以是差别的差别,既差别本身构成的第二个层次的差别者。事实上,任何差别都以具体的差别者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载体,没有对象的差别只是一个关于差别的抽象,并不成其为差别。 其次,有了差别还不可避免地提出了    有什么样的    差别的问题,因为任何差别都有具体的形式,没有内容的差别也只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此外,任何差别都是具体的。    有什么样    的问题就是    是什么    的问题。   有    和    是    都是本体论的基本范畴。任何事、物存在的前提是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属于差别者的差别或者差别的差别者,因而,差别是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范畴,是我们这个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现象。这个世界的一切现象都可以被看成是某种物质或实体的差别的形式,就连物质、时间、空间、能量、信息、思想、精神、关系、结构等等都不能例外,离开了差别都无从谈起。为了描述的方便,这里把差别及差别的形式定义为    元间    。    元    有起源、开始、本源的意思,    间    有维度、区别的意思,元间作为和物质对立统一的一个范畴具有这个世界最基本存在方式的本体论意义。尽管差别的差别有资格成为差别者,但归根结底最基本层次的差别者仍然是物质。物质   物质    是分歧很大的一个概念,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同时期的哲学流派在进化坐标轴上选择了不同的定义域。比如,从人的天然的观察能力出发和从量子物理知识出发就可以得到对物质极为不同的理解;单纯从人和自然关系的角度曾经得出了    世界只是人的意识的表象    这样极端的想法;不限制定义域,还经常导致    什么是最终物质    的永恒的    恶无限    。具备有限和确定定义域的概念才是可能定义和讨论的。辩证本体论中的物质概念的定义域是    物质是结构的    。符合这个原则的东西才可能是物质,没有结构的东西不是物质。从物理角度上可以划一条界线,在结构没有产生之前物质也没有产生,物质是产生出来的。我们不去讨论结构出现之前的世界是不是物质世界,那是另外的世界,这也是辩证本体论的极限。在物质概念有效的范围里,任何物质都是由其他物质以一定的结构方式组成的。因此,物质这个词可以分析为    物    和    质    这样两部分,    物    指作为素材的物质以及由这些素材共同构成的新物质整体。    质    就是指这些素材之间的关系,正是由于这些关系才形成这个新物质的本质和性质。假如结构是静止的,物质就是永恒的。否则,物质就不可避免地和过程、事件这样变化中的结构联系在一起。任何物质都是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这样,任何物质又都是一个事件,这个物质的    质    是由一连串变化中的不同性质和特征共同组成的,某个物质独特的性质是指这个过程中的哪一部分呢?通常我们更关心的是这个过程中相对稳定和持久的那一个小小的段落,或者是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那一部分。显然,物质只有相对的意义。我们很难得到关于物质的一个单纯的定义。对立统一谈物质时必须讨论素材和素材之间的关系;谈差别时必须涉及差别方式和差别者。这两个概念都把对方作为自己的定义前提,离开元间单独讨论物质或者离开物质单独讨论元间同样没有意义。物质和元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和实体,也是世界一切事物的基本关系和存在方式。下面的推导可能更有利于我们关于对立统一的理解。论题: 对立统一是一种关系,而且是最基本的关系。前提: 所谓    关系    ,是指结构中的要素相互之间时、空分布的秩序和样态,是要素之间相对的意义。因此: 1、只有要素之间相对时才有关系可言。比如    力    ,任何力都是至少两个以上的要素相互之间作用的现象,没有对象就没有力。2、单独的    素材    不能作为素材和存在,也无关系可言。如果: 1、素材之间的关系无限紧密,使得素材之间的差别趋于消失,就可能变成单独的    素材    ,就回到了无关系和无素材状态。2、素材之间的关系无限松散和微弱,以至到了关系变得无意义的程度,    素材     也就不再作为素材了。结论:所以,关系仅存在于上述两种极端状态所限定的边界范围之内,处于既对立又统一的中间状态中。只有对立统一才构成关系。任何具体的关系都必然是一种对立统一的现象。推广: 1、由于    存在    被定义在相互关系之中,而这种关系又必然地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存在的都是对立统一的。2、新物质产生于原来对立统一关系的破裂以及新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形成。对立统一关系首先是存在,其次才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我们对于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关系本身的研究。恩格斯在他著名的《自然辩证法》里这样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二十卷第598页)    注意: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的时候,我们是把他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用抽象方法建立物质的概念时,用撇开     质的差异    的方法只能获得片面的物质概念和范畴,只得到了作为素材的物以及由素材汇聚成的整体的物,忽略了素材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体的性质和特点。这只能是人对物质的一种认识和理解方法,并不意味这就是对象世界实际的存在方式,只是对复杂存在方式的一种概要的描述。用这种简化了的范畴,只能对世界作简化了的描述,只能在世界发展史的某一个阶段里有效,在人类知识不是很充分,活动范围不是很广泛的领域中有效,当然不可能具有全尺度本体论的意义。把这种片面的范畴作为本体论的出发点只能产生对世界更加片面的理解和认识,得出这个世界上除了物质什么都不存在的误解。还可以撇开各种有形无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所有的物质性,撇开作为载体的物,仅仅从物质之间    质的差异    入手,就会抽象出差异和差异的形式这样的范畴,得到世界的结构性和元间性。也有人试图把这个范畴推广为世界的本体,在他们看来世界是由抽象的理念和程序构成的,是上帝的意志,是绝对的精神,或者是人自己头脑中的一个观念和看法。这就是所谓唯心主义的基本思路。显然,这同样是一种片面的抽象,只能说明一些物质高度进化状态时才有的特殊现象,不可能具有普遍的、本体论层次上的意义。沿着恩格斯的思路可以既不撇开物质也不撇开差异,获得一个更为全面的抽象吗?当然可以,就如作多项式代数时,我们保留的项数越多,获得的结果就越精确,当然运算也越复杂。不撇开物质也不撇开差别的抽象是对立统一的抽象,只有对立统一的抽象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客观世界本源的、真实的存在状态,获得以质的差异的方式实际存在着的物质以及以物质的方式实际存在着的质的差异,才能获得对客观世界全面、深刻的理解。这样获得的范畴才和客观世界实际状态更接近、更相似。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互排斥和对立,都企图代替对方,都企图独立地解释世界。事实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才合理的局部理论,都不具备全尺度上的意义。任何物质都是结构的,任何结构也都是物质的。正如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同样不可想象一样,由于运动只是变化中的结构,那么,没有物质的结构和没有结构的物质也同样不可想象。如果没有什么可以例外的话,这就是个一般原则,是辩证本体论的基本原则。物质和元间(结构)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对立统一关系,任何物体和事件只能以这种方式存在。全部进化史就是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和实体的进化史,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是全部进化史的主体。辩正本体论是不是有限理论?是的!这个理论只能在    任何物质都是结构的,任何结构都是物质的    这个范围里有效,超出了这个限度,到达没有结构的    纯粹物质    或者没有物质的    纯粹结构    的情况,这个前提就不存在了。这样,辩证本体论的定义域就有了两条边界。从起源上看应是大爆炸开始后的0+时刻,从远逝的方向看可能是    热寂时刻    和宇宙彻底收缩,还或许可能是当结构绝对优于物质载体的极端条件下。除此之外,在整个进化史中普遍有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辩证本体论的两个特例。(关于纯粹物质或纯粹差别如何过渡到对立统一状态的问题参看作者《物质与元间的世界》.湖北辞书出版社)物质和元间在对立统一中保持着自己的相对特点: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元间是相互作用的方式,元间不单独参与相互作用,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相互作用与存在既然一切物质都是由其他物质以一定方式组织而成的,那么任何物质就必然处于和其他物质的关联之中,不和其他物质相关联的东西就不符合我们的前提,也就不成其为物质。任何物质都不能脱离和其他物质的关联,因而,这个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表现为这个世界中的一切内容都处在必然的相互关联之中,如果这种关联是以    相互作用    来实现的,那任何物质都处于相互作用之中。这样,世界中任何局部的、微小的运动和变化都是整个世界的运动和变化,任何一个事件和物体都不是单独和孤立的,都是这个世界全体中的内容,都将对整个世界发生作用和影响。这是相互作用的绝对性。同时,由于作用传播的速度是有限的,不可能在一瞬间把一个个别的、局部的变化传遍整个世界,变成整个世界全体的变化和动作;另外,由于每个个别事物的能量有限,传播时经常以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速率衰减,所以,局部的事物不可能把自己的作用力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匀地分配给每一个其他局部,这种差别导致了这个世界必定是丰富多彩的。这种现象反映了相互作用的相对性。任何具体事物都是在绝对相互作用框架内具有相对性的一个特殊的现象和特征,都必定是一个经历从孕育生成到相对稳定成熟再到衰老消亡的完整过程,我们说某个物体或事件是    存在    的,是指一些素材被以特定的样态组织成特定的时空结构,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单位参与相互作用,处于普遍的相互作用之中。当这种组成形式----这个事物的    质    变化和瓦解之后,不再以原来的样态和形式参与相互作用了,这个事物也就不存在了。由此,我们获得了一个关于存在范畴的新理解。    存在    是指那些正处于普遍相关和普遍相互作用之中的质以及因这个质才凝聚和联系在一起的一些素材物。一切存在(包括世界本身)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势态与规律一些素材能否聚合成一个新物质不仅取决于每个要素自身的结构和性能,还要取决于各要素所处的初始环境和条件, 取决于局势赋与自己的形势和条件。总之,物质的形成和延续、事件的发生和演变是由更高一层次的物理局势中种种相互作用的形势以及更低一层次的物质结构状态共同促成的。我们把这种可能促使一个物质和事件产生,并对其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各种条件的综合称为    势态    。势态是普遍相关和总过程中的一个局部;是影响物质和事件过程的环境;是可以涵盖该物质和事件的有决定意义的领域;是物质分布中相互作用方式的综合形势。总之,势态是一种物质的系统关系和结构,属于元间的范畴。一个在势态作用下产生的事件和物质是被预先存在的各种条件制约和导向下的过程,是被事先规定了的过程。因此,这个事件和物质的结局也是可以预期和被规定了的,它将产生由势态所决定的必然结果,这就是必然性。在特定势态下发生的事件将产生特定的结果,这就是规律性。一个事物之所以产生出特定的性状和结果是由特定的势态所强制形成的,这就是因果关系。先生成的物质成为以后物质的素材,先生成的势态成为新势态的条件,它们限制了随机运动、为随机运动设置了障碍,同时为发展方向提供了可以利用的选择条件和趋势。迫使后来的运动不得不以已经存在的势态和物质材料作为出发点,作为自己必须遵守的规则,形成了某些事物产生的必然性和决定性。因此,规律是相互作用的一种限制性的先决条件;是形势中对其他过程发生了强制制约作用的那些势态;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时空分布的状态。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自然规律是一种外在的、绝对的、神的力量,甚至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是指导和控制世界运行的以抽象方式存在着的绝对理念。因此,决定性的规律是神圣的、不可改变的、支配一切的永恒力量。我们只能发现它、认识理解它、服从它、遵循它,根本不可能影响它、改变它、甚至创造它。现在看来规律只是自然世界发展到目前的实际存在状态,是世界的一种具体的存在方式。不是超自然的力量在决定我们,是自然状态自己决定着自己。马路中间一辆车抛锚了,我们不得不绕道而行,这就是规律性。正如没有一只液化气钢瓶可以做到绝对不漏气一样,势态对于相互作用结果的限制无法做到完美无缺,而是必然存在着缺陷。固然,相同的势产生相同的结果,但是这只能是大体上的相同,没有绝对的相同。因为绝对的相同意味着差别的消失,而两个并列的物质本身就意味着差别,意味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完全一致,每一个物质、每一个事件、每一个势态都是唯一的。层次越多,结构越复杂,唯一性就越突出,出现缺陷的机会就越多,差别就越显著。势态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决定条件,它处在全宇宙无限相关中的一个局部里,有无限多的变量在影响它,所有层次、所有局部的扰动都会改变这个局部的势态。因此,势态并不能保证由此而决定的每一个结果都是确定的结果。它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结果的取向和趋势,不能保证每一次的结果完全精确地一致。势态的不完整性和缺陷性使势态不可能彻底限制和规定局势发展的趋势,为不确定性留下了余地。以不确定的势态产生的新势态就是不确定的结果,基本相同的势态只能产生基本相同的结果;势态越动荡、越复杂,它的制品就越多样化,可供新势态产生的余地就越大。这种不稳定和复杂性使得势态无法限制新势态的唯一形式的情况被称为偶然性。势态的不完全性就是可能性和偶然性存在的基础,是多样性产生的条件。规律的发展性和相对性如果势态是静止的,没有破缺,最终导致的一定是必然性和决定论意义上的结果,没有偶然性可言。但势态本质上是一个运动、改变、发育着的结构,在势态中运动着的物质已经意味着势态本身是改变着的。每个具体的物质都在一个先决的环境中运动,这种运动改变着环境,同时也改变着自己。每一刻都有新的势态和环境产生、变化出来,如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越多,就意味着这种产品的市场越小,后出的产品和先出的产品面临着被自己改变了的不同市场环境,市场反过来制约了生产线上的产量。世界是由差别产生的,而差别又是产生差别的原因,于是,差别便以正反馈的方式不断积累起来,差别的积累就是进化。恰好满足势态限制条件的事物才能产生和存在,只有不断改变自己使之跟随事态发展的事物才能在变化发展的势态中继续存在,这就是选择和适应。总之,势态是变化和发展着的,势态的势态直到所有层次上的物质和元间都处在这种变化之中。对于必然性来讲,只是相对于某一个层次、某一范围、某一确定的时空区域才有意义。必然性更适应于这个物质自己所处的势态层次,也就是说,层次越多、结构越复杂必然性就越少,一个物体保持自身稳定并且可以预见发展结果的机会就会越低,破缺就越多。由于这种发展性、运动性使每一层次的势态都不能保持永恒不变,而且每一个层次的发展也不保持一致的步骤,所以势态的演化性使得必然性只有相对意义。尽管如此,偶然性也难以取得决定意义上的特权。因为已经形成的局面和事态是事物演化发展的出发点,这些既成事实限制和制约了演化的方向,限制和剥夺了任意发展的权力和自由,只能从这些势态留下的空隙中寻找出路。既然必然性和偶然性都可以追溯为势态和势态的破缺,而势态的破缺只是另一种势态,决定论意义上的必然性就无从谈起,必然性和偶然性都应该有程度可言。所以应该用确定性或随机性取代必然性和偶然性概念。重要的区别在于确定性有了程度可言,不是绝对的必然性,随机性也不是绝对的偶然性,确定性程度是介于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一个度量。是依据不同条件变化的一个变量。相互作用与元间的可转移性辩证本体论意义上的相互作用已经不能是那种被简化为两个理想质点之间的碰撞,因为任何物质都是结构的,都处在普遍的相互关系当中,当两个事物相互作用时实际上是两个由不同素材以不同结构方式构成的实体之间的较量,产生和维持这两个实体的周边势态也是这次相互作用的参与者,每一次相互作用都是一个内涵丰富、极为复杂的新的事件。从作用者只是通过作用轻微地、对被作用者不发生明显影响的情形,直到作用者相互之间直接地、深刻地冲突和碰撞,使双方都产生本质的改变,产生出新的物质,在这两种极端的情况之间是一个广大的区域,有无数种作用的形式和可能的结果。在这无限多样和复杂的相互作用现象中在保持自己本性的同时迫使对方依照自己的元间而改变,是一切相互作用中每个作用者遵循的基本原则。作用参与者都必须保持自己元间的完整和稳定,减少和避免在相互作用中被改变、被破坏,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质的存在。一个儿童赤足在沙滩上奔跑,他的脚印被留在了沙滩上。当脚没有踏上沙滩之前,脚和沙滩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体系,而且是各自物质和元间统一的具体物质和完整体系。因此,脚踏上沙踏滩之后,脚和沙滩都不是作为简单的、物理学意义上的质点相互碰撞,而是两个物质体系的相互作用。两个物体都力图在保持自己原有形态不被改变的前提下改变对方,迫使对方按照自己的形态重新布局。那么,相互作用的结果将使作用双方都不可避免地同时发生改变,而各自改变的程度和结局取决于双方各自本来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条件。这个模型是无数相互作用情形中一类常见的类型,这一类型的特点在于:一方比较稳定和坚固,改变较少,另一方比较松散,更容易被改变;被改变的一方在改变之后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被改变的模样。在脚和沙滩的较量中,脚强迫沙滩表面按照自己的模样重新布局,形成了一个和脚底形状相似的痕迹,当儿童离开之后,脚印留在了沙滩上。这个沙子做成的脚印是一个新的具体物质,对沙滩而言则是一种新的物质形态。它的物质成份依然是沙子,但沙子排列分布的方式却是脚的形状,是脚的一部分元间,也是人的一部分元间,脚和人的元间就从肉体转移到了沙子上。同样,我们可以用摄影器材拍摄这些脚印,把脚的形状变成胶片上的银粒排列、变成磁盘上的磁畴、变成银幕上的发光点、变成铜板纸上的彩色油墨……。总之,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平常但很重要的特点:元间可以超越具体物质形态的限制,从一种物质转移到另外一些其他物质上,这就是元间的可转移性。元间的理想转移是在这一类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对于更一般的情况来说,相互作用本质上是对作用双方原有元间的破坏,是产生新元间的过程。原有的元间在新物质和新元间中只保留了残迹,能保留多少,是新的成份多,还是旧的成份多,取决于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否使双方造成了质的改变。有没有破坏其作为这种物质的质的差异形式,使其转变为新的物质。所以,元间转移是相互作用中的普遍现象,完美的元间转移只是一种典型和特别的现象。信息是实现了转移的元间一种元间比较多地残留在另一种物质上,实现了从一种物质到另一种物质的转移, 这种转移超越了不同物质差别的限制,表现出元间相对于物质的独立性。在物质和元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每一方都把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双方始终处于对等的地位,而是经常表现出此消彼长的侧重点变化。在相互作用中,物质和元间同时被改变,但变化的重点可能不同,有时以物质方面为主,有时以元间方面为主,这种主次差别常常很突出以至于出现元间成份占绝对优势的情况,更突出地表现了元间相对独立于物质的倾向。换言之,在这种条件下,尽管元间不能最终脱离物质形态独立存在,作为纯粹元间而存在,但具体物质己经退居到不对元间内容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另一层次。因而,不仅同一个元间可以由不同种类的物质作为表达的媒体,而且,同一种物质也可能用来表达所有其他物质的元间。&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主观,指人的意识、思想、认识 等;客观,指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世 界或认识对象。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问题,是认识论中的基本问题。唯 心主义颠倒主观与客观的真实关 系,提出主观决定客观,否认客观的 独立性和主观对于客观的依赖性。 机械唯物论虽然承认客观的独立性 及其对主观的决定作用,但不懂得 主观对客观的能动性和反作用。辩 证唯物主义全面科学地解决了主观 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认为主观与客 观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客观不依赖 于主观独立存在着,客观决定主观, 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和反作用于客 观,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阻 碍作用。并指出主观与客观在实践 基础上的统一、一致,不是僵死的, 而是一个过程。由于客观事物本身 的复杂性及其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 之中,由于主观认识受社会历史条 件、阶级地位(在阶级社会中如此) 和科学知识水平等等的限制,使主 观认识常落后于客观实际,主观与 客观之间常产生矛盾,这个矛盾,只 有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包 括失败的教训),才能逐步做到主观 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邓小平 强调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 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 合,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 第2卷第364页)有时亦用主观指认 识上的主观片面,不从实际出发,主 观地看问题;用客观指观察、认识的 客观性,从客观实际出发,客观地看 问题。 主观就是人类大脑活动的各种产物。客观就是大脑活动以外存在的各种事物。当主观认识客观存在时,首先要通过感觉把客观信息转变为神经信息。客观信息的是否存在是确定客观存在的唯一标准。 你说得从主观角度看与从客观角度看,都是人在看问题,都属于人脑的主观活动。它们与通常说的主观与客观不是一回事。 在你说的含义下:从客观角度看问题,就是要求一个人主观想象不要太多,要多以客观存在为依据。从主观角度看问题,就是要求一个人可以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不必过多拘泥于客观事实。 而我们通常说的客观,是指存在于人意识以外的东西。例如客观存在,是指存在于人意识以外的各种事物。包括人体的结构,人的大脑结构和人存在着意识等事实。再例如客观规律,它是指不由人的意识活动控制的制约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我们通常所说的主观是指人的认识活动,是指以大脑为核心以感觉为外围的认识能力。主观就是意识活动。 由于“主观存在”与“客观存在”有相互转化作用,因此没有主观存在这个概念,就会出现你说的“没有什么是彻底客观的,也没有什么是完全主观的”这种说不清的现象。但是引入了主观存在这个概念后,凡是由主观产生的东西就属于主观,凡是不依人的意识活动而存在的东西,就属于客观。当一个事物处于主观存在状态时,它还属于主观,当它转化为客观存在后,它就属于客观。分不清的现象就不会再出现。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物质的哲学定义:物质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事物的一般规定和一般本质,是存在于具体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之中的绝对抽象事物,是世界万物统一的现实基础。物质是人们用分解抽象的思维方法,从具体事物或相对抽象事物身体上分解下来的肢体或部件,是具体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具有的对象性规定和实在性本质。具体事物是独立于认识主体、认识行为之外的认识对象。对象性是主体通过认识行为赋予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的一般规定。具体事物普遍具有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客体性质和能力,还具有自觉、自强、自律的主体性质和能力。当一个具体事物受到另一个具体事物的作用和影响时,就会对影响自己的其它具体事物做出反应、发生兴趣、进行认识,于是主体、主体行为和行为对象三者就同时产生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就建立起来了,被反应、被关注、被认识的具体事物就具有了对象性的规定。实在性本质是具体事物或抽象事物成为认识对象、具有对象性规定的前提条件。作为认识对象在逻辑规定上必然具有实在性的本质,必然具有时间、空间、价值、意识、运动、数量等多种多样的实在性。没有实在性规定的空洞名称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物质作为具体事物具有的对象性规定,它反映的是具体事物同认识主体之间具有的主客体关系。物质作为具体事物具有的实在性本质,它反映的是个别具体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个别具体事物之间具有的对立统一体关系。物质是具体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具有的对象性规定和实在性本质,是存在于每个具体事物和每个相对抽象事物之中的绝对抽象事物。什么是绝对抽象事物?抽象事物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事物具有的规定、规律、性能和本质,是具体事物身体的部件被人脑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并加以冠名后,形成和产生的认识对象。抽象事物是具体事物的虚拟分解体,我称具体事物为元体,所以称抽象事物为元分体。抽象事物或元分体具有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认识特征。每个抽象事物都具有自身内容的规定和存在范围的限制。根据每个抽象事物内容和存在范围的差别,我把抽象事物分为两种具体的存在和表现形式:相对抽象事物和绝对抽象事物。相对抽象事物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抽象事物的具体存在形式之一,是分别存在于不同个体、不同种类具体事物之中的特殊性规定、规律、性能和本质,也是同一种类具体事物的每个成员具有的种或类的共性和普遍性规定。亚里斯多德很早就发表了实体论。亚里斯多德指出:实体有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之分;个别物体是第一实体,个别物体具有的属或种是第二实体。他说:第一实体“是其它一切东西的基础,而其他一切东西或者是被用来述说它,或者是存在于它里面”。在第二实体中,越接近第一实体它的实体性就越多。例如在描述一个人时,说他是“人”比说他是“动物”更接近于个别人,因为“人”这个种比“动物”这个属,在更大程度上指出了个别人的特征。为了继承亚里斯多德实体论的认识成果,强调相对抽象事物同具体事物的一体关系,区分抽象事物或元分体的两种具体存在形式,我称相对抽象事物为元实体。绝对抽象事物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抽象事物的具体存在形式之一,是每个具体事物和每个相对具体事物都具有的一般规定、规律、性能和本质,是存在于具体事物、相对具体事物或相对抽象事物之中的认识对象。绝对抽象事物也被称为一般抽象事物,它近似于以往哲学所探索的本体。绝对抽象事物或一般抽象事物来源于具体事物,是具体事物身体的组成部分。为了强调绝对抽象事物同具体事物、同相对抽象事物的一体关系、为了强调绝本体同元体、元实体的一体关系、继承哲学探索本体的精神,我称绝对抽象事物为元本体。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的,没有任何存在范围限制的认识对象。准确地说,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首先是人类已经接触过、经验过、认识过的个别具体事物具有的一般规定、规律、性能、本质,其次它也必定是人类未知的一切个别具体事物具有的共性和普遍性。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世界统一的基础。为什么说物质是存在于具体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中的绝对抽象事物?因为每个具体事物、每个抽象事物都具有对象性规定和实在性本质,都包含着物质;没有对象性规定和实在性本质、不包含物质的具体事物或抽象事物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物质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的,没有任何存在范围限制的认识对象。准确地说,物质首先是人类已经接触过、经验过、认识过的个别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具有的对象性规定和实在性本质,其次它也必定是人类未知的一切个别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具有的共性和普遍性。因为物质是人们对具体事物和相对具体事物进行层层分解、逐级抽象,从每个具体事物和每个相对抽象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普遍性规定组成的认识对象。为什么说物质是世界统一的现实基础?因为物质是打开统一世界闭锁大门的钥匙之一。物质不仅可以把世界万物统一起来,而且可以把具体事物世界和理念的世界统一起来。物质不仅可以把具体事物统一起来,而且还能把具体事物同每个抽象事物、每个相对抽象事物或相对具体事物统一起来,可以正确说明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解决哲学长期存在的基本问题,使哲学关于世界是统一的理论假设得到科学地证明。因为物质同价值、意识、常名、常道、真如等名称表述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能够完全融合、相互包含的,是名称不同身体完全相同的同一个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世界只存在一个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虽然人们对具体事物的分解抽象形成和产生了许多名称不同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但是不同名称表述的认识对象都是同一个绝对抽象事物、都是同一个元本体。如果两个名称不同的认识对象在内涵方面各自具有自身特点,那么从形式逻辑上说它们就不能相互包容,它们各自的外延就是有限制的,就不符合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的标准,就不是绝对抽象事物,就不是元本体。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作为科学概念,具有外延最大和内涵最小的形式逻辑规定。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存在范围无限制、自身内容无规定是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的规定和限制。因此,我把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称为无。为什么唯物论哲学不能正确解决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的基本问题,确立无可争议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古今中外的唯物论者都把模糊不清的具体物质、把介于具体事物和绝对抽象事物之间的相对抽象事物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把相对抽象事物作为打开统一世界闭锁大门的钥匙,结果是既不能把世界万物统一起来,也不能把具体事物同抽象事物统一起来,只能站在统一世界的大门之外一筹莫展。不能科学严格地区分物体和物质,不能严格区分具体物质和抽象物质、不能严格区分相对抽象事物和绝对抽象事物是以往各种哲学理论普遍存在的严重缺陷,是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支大军长期混战的根本原因,是哲学社会实践举步维艰,不能解决社会发展提出的现实问题,满足社会对哲学的需要,被社会边缘化的根本原因。世界是统一的看法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关于世界的感性知识。思维是人的天性,人类并不满足已有的关于世界的感性知识,而要通过哲学理性思维证明已获得的感性认识,获得关于世界的理性知识。世界具有统一的现实基础、世界具有本质和本源是人类哲学实践活动具有的出发点,也是人类哲学实践活动努力要证明的理论假设。人类只有通过哲学实践活动、通过理性哲学思维证明了世界统一的现实基础、找到了世界的本体和本源,才能找到人类的精神家园,才能获得心灵的慰藉。追求世界的本体和本源,是哲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不断尝试用某种具体物质作为打开统一世界大门的钥匙、把世界万物统一起来,证明世界是统一的哲学假设,是唯物论哲学的传统行为。朴素唯物论哲学所谓的“水、无限者、气、火、五行”是介于具体事物(具体物体)和绝对抽象事物之间的相对具体事物或相对抽象事物。古代朴素唯物论者不仅没有界定“水、无限者、气、火、五行”的内涵和外延,而且也没有正确认识“水、无限者、气、火、五行”具有的抽象事物本质和特征。近代唯物论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和产生的物质概念,比起古代朴素唯物论提出的“水、无限者、气、火、五行”概念没有实质性的进步,都存有严重的问题和缺陷。物质这一词语来源于本体、存在、实在、实体、有,是本体、存在、实在、实体、有的变形或别名。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的传统理论,本体论也被称为存在论,实体论、是论、有论。近代唯物论哲学所谓的物质,是内涵和外延、本质和特征模糊不清的物质,是个别物质和一般物质、具体物质和抽象物质的混合体,是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的混合体。什么是具体物质?具体物质是具有自身内容规定,具有存在范围限制,其大有外、其小有内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例如:处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哲学语言环境里的物质就是具体物质或个别物质。具体物质不是世界统一的现实基础。具体物质是抽象事物,不是具体物体,它具有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认识特征。什么是抽象物质?抽象物质是没有自身内容规定,没有存在范围限制,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例如:处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上除了物质以外没有任何事物”、“物质是世界统一的基础”哲学语言环境中的物质就是一般物质或抽象物。抽象物质或一般物质是世界统一的基础。唯物论哲学所谓的物质不仅没有区分具体物质和抽象物质,而且也没有区分物质和物体、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没有正确认识物质的本质和特征。例如: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是抽象事物还是具体事物?如果说物质是抽象事物,是具体事物具有的一般性质和规定,那它就必然具有不可被人通过感觉器官感到的认识特征。如果说物质“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器官感知的”,能够“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具有具体事物的认识特征,那么这种物质就不是抽象事物、而是具体事物了。地球人都知道,任何个别具体事物都不具有绝对性,都不可能是世界统一的基础。列宁的物质定义混淆了物质和物体、抽象事物和具体事物的界限,没有正确认识物质具有的抽象事物本质,没有正确认识物质具有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认识特征,不是科学正确的物质定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那时你说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