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 狼

初中文言文知识大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1页免费40页免费8页免费22页¥2.0075页免费 39页免费15页免费8页免费22页1下载券8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9页4下载券54页免费17页免费31页1下载券4页免费
初中文言文知识大全|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京 东 价:
¥16.00 [8.0折][定价:¥20.00]
温馨提示:
其它类似商品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初中文言文阅读辞典
查找同类商品
《初中文言文阅读辞典》是阅读释疑的良师,迎考解题的参谋,自我检测的标尺,打开思路的钥匙。
《初中文言文阅读辞典》是阅读系列辞典《小学阅读辞典》、《初中现代文阅读辞典》、《初中文言文阅读辞典》、《高中现代文阅读辞典》、《高中文言文阅读辞典》、《职业高中阅读辞典之》之一,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改革指导意见,结合教学和中考实际而编写的。
本辞典包括阅读指导、经典题解、自练自测三部分。
阅读指导分为三大块,包括大纲、考纲中的阅读,基础阅读,考场阅读。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采用举例说明的形式作阅读指导。“基础阅读”中的“实词理解”、“虚词意义”、“文言句式”各条也编有示例。读者可对照阅读,以便于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熟悉考试的题型,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解题技巧。
经典题解,分试题题目和题解两部分。选录1996年至2000年全国各地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200份,分五部分编排,包括课内单篇(段)文言文阅读题题解、课内文言文阅读综合题题解、比较阅读题题解、课外文言文阅读题题解、古典诗词阅读题题解。课内外的区分,以年使用的部编教材为准。选录的试题重在当前,2000年中考试题101份,占50%。2000年试题是根据教育部《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而命题的,最有借鉴参考意义。题解一般包括考查内容、解题提示和参考答案。阅读经典题解,可以具体地感知中考文言文阅读测试的内容、题型以及解题方法,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
自练自测。本辞典编有自练自测题100份。选编的文言语段、短文,以课外为主。每份自练自测题包括选文、练习题。另有参考答案作为附示,统一编在第三编末尾。练习题注重课内外贯通。
前言第一编
阅读指导一
大纲、考纲中的阅读(一)大纲中的阅读(二)考纲中的阅读二
基础阅读(一)实词理解(二)虚词意义(三)文言句式(四)鉴赏评价三
考场阅读(一)把握题型(二)捕捉信息第二编
经典题解第一章
课内单篇(段)文言文阅读题题解一
1998年中考广西题《扁鹊见蔡桓公》二
1999年中考上海题《扁鹊见蔡桓公》三
2000年中考上海题《扁鹊见蔡桓公》四
1998年中考河北题《狼》五
1999年中考北京题《狼》六
2000年中考山西题《狼》七
1999年中考安微题《桃花源记》八
1999年中考河北题《桃花源记》九
1999年中考广西题《桃花源记》十
1999年中考济南题《桃花源记》十一
1999年中考日照题《桃花源记》十二
2000年中考内蒙古题《桃花源记》十三
1999年中考南京题《口技》十四
2000年中考昆明题《口技》十五
1998年中考绍兴题《活板》十六
1999年中考连云港题《活板》十七
2000年中考济南题《活板》十八
1999年中考三明题《核舟记》十九
1997年中考湖南题《马说》二十
1999年中考海淀题《马说》二一
1999年中考广东题《马说》二二
2000年中考江西题《马说》二三
2000年中考浙江西市地题《马说》二四
2000年中考湖州题《马说》二五
2000年中考衢州题《马说》二六
1997年中考南京题《爱莲说》二七
1999年中考绍兴题《爱莲说》二八
1999年中考吉林题《爱莲说》二九
2000年中考广东题《爱莲说》三十
2000年中考四川题《爱莲说》……第三编
自练自测题附录: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乏。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日:“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日:“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日“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初中文言文阅读辞典》是阅读系列辞典《小学阅读辞典》、《初中现代文阅读辞典》、《初中文言文阅读辞典》、《高中现代文阅读辞典》、《高中文言文阅读辞典》、《职业高中阅读辞典之》之一,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改革指导意见,结合教学和中考实际而编写的。
本辞典包括阅读指导、经典题解、自练自测三部分。
阅读指导分为三大块,包括大纲、考纲中的阅读,基础阅读,考场阅读。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采用举例说明的形式作阅读指导。“基础阅读”中的“实词理解”、“虚词意义”、“文言句式”各条也编有示例。读者可对照阅读,以便于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熟悉考试的题型,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解题技巧。
经典题解,分试题题目和题解两部分。选录1996年至2000年全国各地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200份,分五部分编排,包括课内单篇(段)文言文阅读题题解、课内文言文阅读综合题题解、比较阅读题题解、课外文言文阅读题题解、古典诗词阅读题题解。课内外的区分,以年使用的部编教材为准。选录的试题重在当前,2000年中考试题101份,占50%。2000年试题是根据教育部《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而命题的,最有借鉴参考意义。题解一般包括考查内容、解题提示和参考答案。阅读经典题解,可以具体地感知中考文言文阅读测试的内容、题型以及解题方法,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
自练自测。本辞典编有自练自测题100份。选编的文言语段、短文,以课外为主。每份自练自测题包括:选文、练习题。另有参考答案作为附示,统一编在第三编末尾。练习题注重课内外贯通。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七日畅销榜
新书热卖榜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文言文语法知识――初中文言文复习
&文言语法:&常见实词、常见虚词、文言句式
一、常见实词: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开列了120&个常见文言实词。2003年及以后年份的高考涉及文言实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20个实词的范围。
1、通假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通假字与本字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读音完全相同。如:故不错意也&《唐睢不辱使命》&“错”(cuò)&通“措”&&&&&&&&&&&&&&&&&&&&&&&&&&&&&&&&&&&&&&&&&&&&&&&&&&&&
(2)声母或韵母相同。&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通“攀”&
(3)形旁或声旁相同。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如:欲信大义于天下&。“信”(xìn)&通“伸”&&&&&&&&&&&&&&&&&&&&&&&&&&&&&&&&&&&&&&&&&&&&&&&&&&&&&&&&&&&&&&&&&&&&&&&&&&&&&&&&&&&&&&&&&&&&&&&&&&&&&&&&&&&&&&&&&&&&&&&&&&&&
(4)读音相近。&&&&&&如: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同“又”&
检测
&
项为之强&《童趣》
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公输盘不说&《公输》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
“强”&通“僵”&(jiāng)&
“女”同“汝”&(rǔ)
“反”&通“返”&(fǎn)
“被”通“披”&(pī)
“属”&通“嘱”&(zhǔ)&
&“要”通“邀”(yao)
“畔”&通“叛”&(pàn)&
“说”&通“悦”&(yuè)&
“乡”&通“向”&(xiàng)
“与”&通“举”&(jǔ)&
2、古今异义词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
(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
(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
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注意:
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
如《桃花源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无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配偶。&&&&&&&&&&&&&
检测
&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二章》)
• 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布衣&&古义:平民。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池&&古义:护城河。
汤&&古义:热水。&&&
烈士&&古义:有雄心壮志的人。
所以&&古义:&用来……的
但&&古义:只,只不过。
&
3、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
&&&&&如《狼》中“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作谓语,表示“打洞”;
&&&&&又如《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
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2、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3、名词作状语4、意动用法5、使动用法
(一)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目:用眼睛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赐福,保佑&
(二)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奔:飞奔的马。&&&&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t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三)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方向。“向、在、往……”等。
如:东连吴会,西通巴蜀。《隆中对》东西:向东、向西。&
2、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或依据。“用……”等。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
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像……一样”
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像狗一样地坐。&
4、时间名词作状词,表示时间。“在……”等。
如:日扳促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天天”、“每天”的意思。&
(四)意动用法&&&&&&&谓语动词含“认为…怎么样”或“把…当作…”的意思&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宾客。&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五)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使……”的意思。&
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必先苦其心志(《二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检测
&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复前行,欲穷其林。
斗折蛇行。
皆若空游无所依。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穿丧服。名为动。
走完。形为动。
像北斗星那样。名为状。
在空中。名为状。
使……凄凉。使动&
4、一词多义
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
语境,即上下文&。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上下文&)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
①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数目,自然数的开始。)&
②长烟一空(全部)《岳阳楼记》
③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曹刿论战》
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相同、一样)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检测&&&&&许&
&
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③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④曳屋许许声《口技》
⑤吾头颅如许。
⑥一生长恨奈何许。
①(答应)
②(赞许、赞同)
③(表约数)
④(拟声词)
⑤(这样)
⑥(语气词)
&
二、常见虚词&&&&&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
文言虚词很多&,但“常见”者毕竟有限&。《考纲》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指的是考纲规定的18个: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高考涉及文言虚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8个虚词的范围。
之(一)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们)、“它”(它们)、这、这件事。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节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无义。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三)动词。译作“去、往、到”。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一)判断句&&&&&&&&&&&&&&&&&翻译时要译作:“……是……”
1、用“者”“也”表示,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4、用“非、未、弗”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二)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
1、用“于、&见、“受…于…、见…于…”表被动
2、用“为”、“为…所…”&表示被动。
3、词语本身含被动,无标志词语。
&&&如:贤能为之用。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省略句
1、省主语、谓语、宾语“之”。
2、省略量词、介词“于”。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
如(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余)&录毕,&?余)&走送之。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宅边有五(棵)柳树。&&&&&&&&&&&&&&&&&&&&&
见二虫斗(于)草间。
(四)倒装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倒装”。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
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如: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
&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介词前。
②用“之、是、以”把宾语提前,以强调宾语。“之”是标志,无义。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
忌不自信。
宋何罪之有?
全石以为底。
唯命是听
&
3、定语后置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并不多见)
&&&&&&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翻译的时候要把它提前用作状语,因此,我们也称它“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律&,将其&“顺装”过来。
&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苟全性命于乱世
君与俱来
何陋之有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盖拣桃核修狭者为之
判断句
状语后置
省略句
宾语前置
被动句
状语后置
判断句
定语后置句
&
(五)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固定的格式用法。这些类固定句式,翻译时要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
&
“如……何?
“不亦……乎”&
“何其……”&”
“孰与”
“以……为”
“是故”、“是以”
“不亦……乎”&
“得无……乎”&
“与其……孰若……”
“宁……无”等等&
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如土石何?
以虫草为林。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课堂小结:
高考考文言句式,一般与对文意的理解的考查结合起来进行。学习文言句式,固然要会辨认某句是何种句式,因为这是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会正确翻译。从高考的角度讲,了解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辨别的能力,进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抽象地记忆到底有哪些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以及各种句式的具体用法如何。
&--博才网
猜你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您还有150字可以输入
更多资讯请点击
热门关键字:,,,
【打印文章】
军艺19岁校花黄筱婷清纯照曝光 舞姿柔软似水
俄罗斯军官舞会照曝光 帅哥美女如云(组图)
600余名考生泳装亮相高校表演专业招生会
美摄影网站评选出年度令人叹为观止的照片
最“凶”台球美女裁判写真
最青春!杭州武汉艺考现场美女如云(组图)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文言文阅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