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希望加入嫦娥工程计划的话,需要去几院那个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所,...

请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环境工程专业怎样?报考的话希望大么?一般招多少人啊?推免生多么_百度知道
请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环境工程专业怎样?报考的话希望大么?一般招多少人啊?推免生多么
形成了一个既有坚实理论基础、中国科学院重大,并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综合优势和特色。本所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区域地理学和环境科学高层次人才的重点单位之一,于1940年8月在重庆北碚建立,总经费逾2亿、人文地理学、“973”项目,是培养湖泊学、三等奖5项、二等奖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70多名、省级奖励,主导着中国湖泊科学的发展方向。拥有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目前本所承担了有关研究领域的国家攀登计划、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环境科学硕士学位授予点。迄今已有200余项成果获国家,以及自然地理学、“863”专项、又能攻克学术难关的人才群体、人文地理学和环境科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  本所是全国唯一以湖泊——流域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国立综合研究机构、国家攻关,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硕士生导师20多名、重点专项等共计近80项课题,博士生导师33名。  本所现有职工171名,其中研究员36名(含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部,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是中国地理学的摇篮,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自然地理学。1988年1月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国际科技合作、单位简介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前身为中国地理研究所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环境工程专业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挺难的。。慎重啊兄弟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保护视力色:
解码嫦娥工程13年
&&&&&发稿日期:
&&&【搜索关键词】:研究报告 投资分析 市场调研 航天
&&&中研网讯:
随着汽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销售服务渠道的健全日益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必要因素,尽管初期投入较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月我国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为763.75亿元
目前,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海运业萧条。由于欧美消费需求下降、原材料需求锐减,海运需求亦因此一落千
目前国内上千家电动车厂商,已初步形成各自为战的“四大方阵”:第一方阵,以江浙和天津板块中的强
&&& 10年反复论证、3年昼夜攻关,嫦娥一号升空背后是中国航天人长达13年的艰辛付出 &&&&人们常常把中国探月的最早起源,归结于一块月球岩石。&&&&日,中美建交前夕,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华,给时任国家主席的华国锋带来卡特总统的两件礼物:一块1克重的月球岩石;一面美国宇航员带上月球的中国国旗。&&&&石头很快被安全护送到远在贵阳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天体化学专家欧阳自远承担了这一艰巨的任务。为此,他请来了全国近百名研究专家。“最后确认了石头是阿波罗17号飞船登月时采集的,甚至确认了石头所在地是否有阳光照射,美国人不得不服气。”今天已是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的欧阳自远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说,此后两年的时间里,中国科学家以这块岩石为主题发表了12篇论文。 &&&&西方探月升温迫使中国跟进 &&&&但事实上,中国对月球的关注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跟踪国际月球探测的研究进展,并编写了《月质学研究进展》、《天体化学》等专著。”欧阳自远说,当时主要是学习积累阶段。&&&&这样的积累持续了将近40年,直到1994年,欧阳自远才首次提出探月构想。“当时,我们只发展了卫星、载人航天两个领域,深空探测仍属空白。”欧阳自远回忆说,这一年,美国发射了克莱门汀号环月探测器,不但开始了全月面元素的分布与含量的探测,还意外发现了在月球南极区有水存在的信息。当年,欧洲空间局也提出了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详细计划。&&&&“在全球竞争面前,中国如果无动于衷的话就会在竞争中落后、丧失发言权。”于是,欧阳自远联合其他科学家向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小组提交了一份报告,讲解中国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月球上丰富的资源将是各国解决能源危机必争的对象,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不能不考虑自己的月球利益。”欧阳自远说,这个报告得到了863小组很好的评价,“认为这件事情中国确实应该干”。 &&&&曾历经多次质疑 &&&&但当这一计划扩大到其他部委时,质疑之声便多了起来。“当时,有些部委并不同意,有些领导同志问,你们登月去干什么。”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回忆说。&&&&于是,呼吁和说服便成了欧阳自远和他的同事们接下来做得最多的工作。“围绕‘探月有没有必要’等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反复的论证。”欧阳自远已记不清当时经过多少次的审查了。&&&&可即便如此,嫦娥工程仍然停留在专家内部审议,并没有上升到国家规划层面。1998年,转机出现了。&&&&那一年,中国实施了政府机构重大改革,国务院成了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工委),并内设国家航天局。航天专家栾恩杰被任命为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面对制定“中国的航天发展规划”这一重任,这位专家型官员清醒地认识到,“未来航天发展不再关注制造多少颗卫星,而是怎么飞往火星、月球等深空探测”。&&&&当年秋天在北京香山举行的一次会议,加快了嫦娥工程的步伐。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这次会议上,科学家们向国防科工委提出,中国有世界上一流的空间科学家,可只能用国外的二手资料作研究。他们因此呼吁政府对深空探测进行开发。&&&&专家的呼吁加上栾恩杰的超前认识,体现在当年的中国航天白皮书上。当“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这一后来对探月工程产生重大影响的明确阐述,最终在两年之后向全世界公布之后,国外媒体纷纷猜测说,“中国要探月了”。
&&& 总理批示一波三折&&&&&&&&&&&“要”是“要”,但什么时候还不得而知。对于国防科工委来说,当然越快越好。随着航天白皮书的披露,专家的质疑已经不再是困扰,拿出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方案成为当务之急。&&&&2001年12月,国防科工委委托孙家栋院士协调构建探月工程框架。这位参与过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和发射的航天人,受命之后即召集专家对探月一期工程――绕月工程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综合论证。&&&&“这项论证是整个工程的关键,不仅包括绕月探测工程五大系统的确定,还包括各大分系统之间的协调和组织;不但要确定使用哪种运载火箭和卫星平台,还要解决怎样实现38万千米距离的精确测控。”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回忆说。&&&&一年后,国务院的重视让论证进程得以加快。2002年10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F基听取了探月工程的汇报,并作出重要批示:要抓紧搞探月工程的论证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从那以后,我就说,有门!”栾恩杰说。&&&&2003年,恰逢国务院拟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身为规划办公室成员的栾恩杰不失时机地把探月工程的规划送给了总理。“送到国务院以后,温家宝总理就写了一段话:探月工程要纳入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只是这样的欣喜并没持续太久。“规划要到2006年才搞完,也就是说,探月工程要到2006年以后才能实施,那太晚了。”此时,栾恩杰想到一个绝妙的主意,“把绕、落、回三步走中的‘绕’单独拿出来,准备把一期工程单独立项,剩下的留在‘中长期’里。”栾恩杰说,本来的中国探月工程指挥部也因此被改名为中国绕月工程指挥部。&&&&日是栾恩杰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国家专委会要讨论绕月工程是否单独立项。“当时谁心里都没底,我们主任就说闯一闯。”说到这儿,栾恩杰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当年,语气突然有些兴奋,“最后,温家宝总理同意绕月工程立项。”&&&&这意味着这个怀胎十年的规划即将分娩。日,农历大年初二,温家宝批准了国防科工委、财政部《关于绕月探测工程的立项请示》,国家划拨13.6亿元人民币。 &&&&核心技术都是中国造 &&&&立项后不久,国防科工委就成立了以时任主任张云川为组长的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在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正式将探月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将第一颗月球探测器命名为嫦娥一号。而核心班子早在2003年2月就已经确定:由栾恩杰、孙家栋和欧阳自远组成探月工程三人筹备领导小组。“从立项到完成一共三年半,是我国新型航天器中最快的。”嫦娥一号卫星总指挥、总设计师叶培建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当然,需要克服的技术障碍还有很多,最大的问题就是天线无法接受到信号。“地面最高的卫星是3.6万公里,但月球离地球38万公里,嫦娥一号的信号传到地球时将会以百倍速度下降。”栾恩杰说,当时天线能量提高不了,地面就不能预演,工程进行了一年多,实在做不下去了。&&&&最后解放军总装备部在青岛和新疆喀什站分别建了两个大天线,直径从12米加到18米。“可接受的信息余量大了一点,但到底行不行还是没底。”栾恩杰说,“最后利用法国卫星来检测,才发现测控能力可以完成对嫦娥一号的跟踪和测量。”&&&&像这样国际合作的例子,在整个嫦娥工程中并不少见。“俄罗斯也帮过我们审查轨道。”栾恩杰回忆说,“张云川主任有个指示,所有天上的东西,在地面一定要看得到。但中国从来没去过,要看到这个轨道,除非先发射一个过去。我们就找走过的人,当时美国不帮,我们就找俄罗斯,因为他们去过,所以我们心里就有底了。”&&&&“这些都不是实质的,核心技术还是我们自己创造。”栾恩杰说,“帮忙是给钱的,但是他们想合作一起搞就不行。没有他们,我们照样可以干。”
■ 与【解码嫦娥工程13年】相关新闻
地址:深圳市福田中心区深南中路东风大厦12层&&&&邮编:518003&&&&E-mail:服务热线:<font color="#FF-36 76 28526All rights reserved.
中研普华管理咨询公司
传真:<font color="#FF-429588VIP MSN:&&&&&我很幸运,能加入到“嫦娥工程”中_滚动新闻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我很幸运,能加入到“嫦娥工程”中
  人物素描 欧阳自远,我国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他参与并指导了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具体设计了我国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和第二、三期月球探测的方案与科学目标。
  今年3月,“嫦娥一号”卫星经过494天的飞行,成功实现撞月,我无比欣慰。回顾这一生,能与中国的月球探测事业结缘,我觉得很幸运!
  新中国成立之初,要建设工业化国家,最缺少矿产资源。国家动员年轻人学地质,去找矿。那时我还不知道什么是地质,想到既然是国家需要,就将第一志愿填写为北京地质学院,第二志愿才报了自己从小向往的南京大学天文学系。
  1957年,我考上中国科学院的副博士研究生后不久,世界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宣告了人类空间时代的到来。这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因此,我开始关注地球以外的东西―――陨石,并与月球结下不解之缘。
  从1960年到1994年,整整35年,我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一个目标―――为中国探月做准备。在此期间,我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获得了国家立项。得知这个消息,我感觉时机成熟了:第一,中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第二,在工程技术上也具备了条件,再努一把力,就可以上月球了。因此我将搁在肚子里多年的思路和想法和盘托出,花两年工夫形成一份研究报告,递交到国家“863”计划专家组。经过10年艰难的论证,2004年农历正月初二,“嫦娥工程”终于立项了。
  35年积累,10年论证,“嫦娥一号”只花了3年多就一举飞天,这是一个很快的速度。我们竭尽全力,排除万难确保成功。“嫦娥一号”第一次实现近月制动就被月球捕获,终于成为月球的卫星时,我们在北京的指挥控制中心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我很幸运,能加入到“嫦娥工程”中。虽然一路走来有太多的艰辛,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团结协作、一心一意把国家的事做好,太难得了,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有这种精神在,我觉得我们的国家大有希望。(本报记者 郑 杨整理)
&nbsp&nbsp&nbsp&nbsp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电话:010-
不支持Flash欧阳自远-就“嫦娥工程”答记者问-腾讯博客-QQ空间-Qzone
欧阳自远的博客http://ouyangziyuan.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个人日记]
转载到我空间
复制本文网址
就“嫦娥工程”答记者问
   &&&&&& 针对当前航天各国重新兴起的探月高潮、中国即将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等问题,我为大家做一些相关的解答。希望这项工作(嫦娥工程)能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把它变成大家的一个思路,一次行动。   记者:请问上世纪的月球探测有哪些成就?这些成就对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   欧阳自远:上世纪的月球探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主要是美国和苏联。苏联第一次实现了绕月飞行,第一次发射了月球着陆器和月球车,第一次无人从月球自动取样返回,第一次拍到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地名有一半都是他们命名的。美国 “阿波罗”计划的实现是人类的伟大壮举,人类的足迹踏上了另外一个星球,我认为是美国科学家、美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一大贡献。他们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科技效益,投入产出比是1:14,不仅产生了3000多种应用技术成果,还带动了世界20多年科技的发展和工业的繁荣。月球探测带动了学科的交叉渗透与创新发展、高新技术的突破与推广应用、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记者:我记得您说过“中国探月起步晚,但起点要高;既与国际接轨,又要紧密结合国情”,从这次“嫦娥一号”的四大科学目标来看,请问它们是怎样确立的?当时出于怎样的考虑?   欧阳自远:你提到的四大科学目标,主要牵涉到中国的技术能力和世界月球探测的发展趋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世界已经进行了108次探测,成功只有52次,大部分是失败的。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立项,表明中国有能力发射载人航天器和实现载人航天,也有能力实现月球探测。   除了一定要立足自己的能力外,我们必须结合国际的发展趋势和实际情况,要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可行性。首先要编制一个中国月球探测长远的发展规划并制定第一次月球探测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研制总要求。我们可以提出上百个探测目标,但要扬长避短,要筛选最重要、有特色、有创新的项目。不但我们做,估计后来的国家也会做。2002年我们公布了中国首次绕月探测的科学目标,后几年印度和美国相继公布了他们绕月探测的目标和我们基本一致,可以说是“所见略同”。   第一个目标,肯定要做一个月球三维立体地图,我们发现前人做的地图有很多空隙,南北极也没有完全覆盖到,而且大多不是立体图,我们要做一个覆盖全月球的最高级的立体图。第二个目标是很新的工作。1998年,美国开始探测月球的资源,我们觉得这也是世界探月的新方向,月球的矿产资源,所包含的元素、成分、分布,对研究月球的起源和演化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关于元素,美国做了5种,我们力争做14种。如果能实现,也算是我们有所进步吧。第三个科学目标是大家很关心的,人类需要一种终极的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迟早都要耗光,氦-3是可控核聚变的第二代燃料,地球上的资源严重匮乏,而月球上的资源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探测全月球月壤层的厚度并反演氦-3的资源量和分布。我们经过一两年的论证,认为是可以实现的。国际上对这个目标很关注,现在美国和欧洲也在考虑做。第四个目标是探测日-地-月空间的环境,这是我国第一次探测距离地球40万千米范围内的空间环境,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记者:这里面有哪些目标是我国可以做,而其它国家想没有做到的?   欧阳自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到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大多的月球地图都是平面的。最近才开始做三维影像图,但留有不少空白区,特别是两极地区覆盖不完全,这是因为那里的日照角非常低,难以成像。我们用的是激光高度计配合立体相机,一秒钟测量一个点,探测一年,覆盖效果会比较好,最终获得覆盖全月面的图像。另外他们当时为了探测月球资源分布的情况,只用了伽玛谱仪,整个探测技术水平不如今天,我们采用了伽玛谱仪、 X射线谱仪和干涉成像光谱仪联合探测,争取能探测到14种元素。探测全月球月壤厚度并反演氦-3的资源量,开始他们很难理解,通过交流他们觉得很有意义,决定安排类似的探测。大概这三件事,他们都是做得不完美或者还没有做过。   记者:我国确立这次探月的科学目标是以科学家为主的,美国最近公布了要做的181件事,请公众参与进来,请问我们的探月计划是否也会集思广益?   欧阳自远:以后我们肯定也要走这条路,但第一次比较简化。第一次月球探测国家想做一个“中华牌”的卫星,全部探测仪器都是由本国研制。以后慢慢我们也会让公众、学生参与一些很有意义的奇思妙想或者接受企业的贡献、优选项目。美国那181件也都是需要优选的。让公众了解月球探测,请公众参与月球探测,需要一个过程,发挥大家的积极性,让大家关注和参与这个事件,这是必然的方向。   记者:卫星上的有效载荷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挑选原则?能简单地讲讲其中主要载荷的作用吗?   欧阳自远:有效载荷的目的就是有效地实现科学目标。根据目标提出技术性能,选择和通过竞争由国内最具有实力的单位来完成。我们要求有效载荷的研制应该应用先进技术,集成化、轻量化和高效化,推动相关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根据四个科学目标的要求,比如要获取月表三维立体影像,采用立体成像相机和激光高度计配合;探测月球表面物质成分,采用三台仪器互相补充。一台伽玛谱仪,一台X射线谱仪和一台成像光谱仪。三者联合起来工作,能更好地勘察月球表面钛、铁等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微波辐射计是用来探测月壤性能,测定月表的亮度温度分布,再反演月壤的厚度,再以月壤的厚度反算氦-3的资源量和分布。探测地月空间环境,采用高能粒子探测器和低能离子探测器。所以说我们完全是根据科学目标的实现和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择的。   记者:听说这次“嫦娥一号”会搭载30首中国歌曲?有什么特殊意义吗?到时候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听到?   欧阳自远:这个设计是临时加的。因为把月球探测卫星发射上去,它要绕地球运行大约3天,从地球奔向月球要4-5天,被月球捕获后还要调整轨道,进入工作轨道,总共大约要半个月的时间。这半个月怎么让人们了解月球探测卫星的进程?需要一种东西联系着,让人们体验和感觉到它在奔向目的地,在干活。我们可以学“东方红”(指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播放歌曲。全国选30首,反映中华民族的团结奋斗历程和建设美好和谐社会的理想。这样随时报道“嫦娥1号”的行程,并播放歌曲。总之让地球上期待的人们和“嫦娥1号”月球探测卫星都不要太寂寞。歌曲由月球探测卫星用固定的频率向太空播放,地球上的人们用一般的收音机都可以听到。   记者:卫星拍到的第一张月球照片会公开吗?大约什么时候可以公布?   欧阳自远:月球探测卫星发回的第一张照片会公开。我们接收到数据,不做精细校正,就可以尽快公布。至于具体时间,我只能说大概接到月球数据后的一个小时。   记者:“嫦娥一号”工程有五大系统,包括月球探测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发射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其任务的特殊性对五大系统都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欧阳自远:“嫦娥一号”工程有五大系统。运载火箭系统的任务是成功发射,准确入轨。   卫星系统的任务是精确变轨,绕月飞行,有效探测和确保一年寿命;月球探测卫星与地球卫星很不一样。月球环境很恶劣,温差很大,而所有探测仪器要保持在正负40度范围内工作,对温控要求高;。月球探测卫星要求三轴稳定,即太阳帆板对日,仪器对月,通讯对地,只要有一个对不上,就很难工作,这很苛刻;地球卫星只有两轴的问题,探测和通信都是对地方向,只要太阳帆板对日就可以工作。   测控系统要确保跟踪完整,测量准确和指令无误。由于地球与月球的平均距离38万千米,因为太远了,我国已有的测控网远远不够,当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深空测控网。我们增加了两个直径18米的测控天线。目前我们在北京密云新建了一个直径50米的天线,昆明建了一个直径40米的天线,加上上海、乌鲁木齐两个直径25米的天线组成了一个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系统(VLBI),辅助USB系统,联合起来才能达到测控要求。   发射场系统的任务是精心组织,保障到位,测试规范和确保安全。   地面应用系统要确保可靠运行,精心处理并取得成果。由于地月距离太远,探测数据传回地球衰减太大,起码需要直径40米以上的天线才能有效接收。在密云新建直径50米的天线,曲面有6个篮球场那么大,作为数据接收的主要天线。新建的昆明直径40米天线,作为备份,以确保科学数据的接收。   从探月工程立项到发射只有3年多时间,我们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以完满实现“嫦娥1号”的探测任务。   记者:发射探月卫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些技术难关需要攻克。请问现在这些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吗?从我们自身系统来看还有什么担心之处?   欧阳自远:嫦娥工程总指挥栾恩杰总结了四大难关。第一是轨道设计;第二是测控能力,;第三是月球探测卫星的三轴定位稳定;第四是远距离数据接收。另外还有卫星如何“过夜”的问题。我们的轨道是127分钟转一圈,一半时间有阳光照射,一半时间黑暗;一半时间有能源,一半时间没有;热冷频繁交替,蓄电池必须频繁地充电,放电,再充电,再放电。特别是   一年有两次月食,月全食时地球挡住太阳光大约5小时。因为没有能源,全部仪器都要关掉不能工作,但卫星里的温度又不能低于零下40度,不然一些设备会坏掉。我们的蓄电池能不能坚持5小时?充电放电反复多次,效率就会降低。通过论证,“嫦娥1号”卫星能熬过月食带来的挑战。   记者:“嫦娥一号”的寿命为一年。请问一年后怎样处理它?   欧阳自远:我们希望能延长探测时间,获得更多的科学数据。一年后如何处理有很多方案,一般公认的办法是撞击月球,欧空局的smart-1撞击月球并没有得到很有价值的科学成果。我们也不想让它自己掉下来,不如主动撞,至于结果,能捞到什么就捞什么。   记者:如果是自动运行,它要多久才会自己掉下来?   欧阳自远:不一定,这要看轨道。因为月球内部质量分布不均匀,它里面有一些“瘤子”,我们叫它“质量瘤”,有几个非常大,有的“瘤子”的直径有几百千米。卫星的轨道飞到“质量瘤”上空,就要下降一点。   记者: 请问“嫦娥一号”的发射窗口与一般的地球卫星比较有什么不同?   欧阳自远: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周期相同,都是一个月。为了选择最优的位置进入环月科学探测轨道,考虑到日-地-月的相互运行关系,探月卫星的光照角、卫星的运行姿态、地面测控和数据传输的条件,计算结果表明,科学家设计了一条标称轨道,一个月内只有某一天是最理想的进入环月轨道,也就是一个月内只有一次机会进入环月轨道,因而发射的时机一个月就只有一次。在这一次发射的时段中,最理想是按时发射,这个时间称为零窗口。在零窗口前或后发射都将影响到升空后卫星的轨道调整,若偏离零窗口的时间太长,轨道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消耗的燃料越多,甚至无法调整回归。针对“嫦娥1号”的轨道设计,可以接受的发射时间最好在零窗口及偏离后的35分钟之内。嫦娥1号月球探测卫星的发射窗口一旦错过,只得等待其他月份的某一天的另一个35分钟。   卫星发射要求发射场的气象条件极其苛刻,对温度、湿度、平均风速、高空风速都有严格要求,并要求距发射中心30―40千米范围内无浓雾、雨、雪和雷电,能见度不小于20 千米。若发射窗口不具备发射条件,必须更改发射计划。为确保发射窗口,准备提前1―3天发射,让嫦娥1号环绕地球多运行1―3天,再按零窗口要求飞奔月球。   记者:国外的探月情况如何?我们处于什么样的形势中?   欧阳自远:我们就谈谈国外今后的月球探测计划。美国的计划是2008年进行绕月探测,年发射软着落器,即落月,最快在2018年争取实现载人登月,2025年通过月球去火星。这说明最近12年,他们还没有能力登月,也可以说今后10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载人登月,美国的火箭和飞船都在重新研制。   欧洲的计划概括来说全部比美国晚5年。日本计划今年发射绕月卫星“月神一号”月球探测卫星,2011年实现月球软着陆探测。印度计划2008年发射绕月探测卫星。俄罗斯计划2009年发射绕月探测卫星。英国、德国也想摆脱欧空局束缚,自己发射月球探测器。还有巴西也要探月。我们国家计划2007年发射月球探测卫星,2012年软着陆月球。   总指挥栾恩杰说现在的形势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是机遇也是挑战。总之,我们踏踏实实干自己的工作,争取在整体水平上不落后其它国家,时间上也不能太晚。   记者:听说早在1978年,美国卡特总统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送给中国政府1克月球样品,中科院曾组织全国力量对0.5克月球样品进行了初步研究,请问当时我们对样品做出了什么样的研究,从中得到了哪些结论?   欧阳自远:1978年5月,美国总统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代表卡特总统向华国锋主席赠送一块月岩样品和一面美国宇航员带上月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事后华国锋主席将月岩样品交给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询问中国科学院,得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欧阳自远等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国务院办公厅通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到北京取回样品并进行分析测试与研究。由于样品压铸在半圆形突透镜状的有机玻璃内,只能在超净手套箱进行样品分装,取出后的样品只有一克重。我们当时决定,用0.5克样品完成全部分析测试与研究工作。   根据设计好的分析测试与研究方案和流程:首先进行非破坏性分析测试:如表面形态(扫描电镜)、14MeV快中子活化分析、仪器中子活化分析、穆斯鲍尔谱分析等;再进行破坏性分析测试:如矿物、岩石学、结构构造切片研究、主要与次要量微量化学分析、微量元素火花源质谱分析、放射化分离中子活化分析、电子探针分析、X光电子能谱分析、热释光分析等。为了完成这些工作,我们联合国内的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原子核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昆明冶金研究所和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共同进行分析测试与研究。   通过系统研究,确认这是Apollo 17 B型高钛月海玄武岩,确定样品编号为,补充了70017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表面结构、形成环境等新资料,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月球科学的发展和微量微区分析技术的进步。共发表了14篇研究论文。留下的0.5克月球岩石样品送交北京天文馆展出,供公众参观。研究成果得到中国科学院和国务院办公厅的表扬。论文发表后,各国的学者来信索要论文复印件。国际陨石学会、国际月球和行星科学大会期间,不少学者与我交谈,提出“你们的工作很系统,数据还不错,证明你们的微粒、微量分析测试水平提高很快。”“你们根据数据能确定是,太难了!。”“你们对70017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表面结构、形成环境等补充了许多重要的新资料,谢谢你们做出的贡献。”   记者:看来美国的登月不是好莱坞的大片制作?   欧阳自远:当然不是。美国人自己写了一本书,自己怀疑自己。一些不严肃的科学家举的例子似是而非。最有名的论据就是“国旗晃动”。月球没有大气层,属于超高真空环境,因而没有介质传播声音和传导温度,月球上听不到任何声响,温差极大。由于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在月球表面振动的物体没有阻尼,能保持长时间振动。美国的国旗杆子被宇航员插到月球表面,因为使劲插,手一松,杆子晃了较长时间,杆子在动,美国国旗子似乎在飘,好像是风吹的一样,就这么一个道理,这反而证明了的确是在月球。   月球的天空本来该是漆黑的,星星会特别明亮,但“阿波罗”发回的所有照片没有星星。这个也很好解释。因为拍摄的时候月亮表面是白天,在正130度的高温下,在强烈的阳光下,那时候的相机,用胶片拍,绝对拍不下来漆黑天空中的星星。   还有影子的长短问题,两人的影子一短一长,角度还不一样。为什么?影子的长短和地形有关。月球表面坑洼不平,影子也可能洼进去了,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记者:2003年度您曾经荣获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并获得了50万元奖金,而您将其中的20万元作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月球与行星化学中心科研经费,30万元资助给了贵州省喀斯特生态科技研究。当时您是出于一个什么样的考虑?   欧阳自远:我们没有更高的消费,我曾经说过,你要看电视,也不会买十台电视机,何况我几乎不看电视。奖给我的钱,我觉得是多余的。贵州是我国最贫困的省份,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喀斯特地貌和石漠化,自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和恶劣,到处都是石灰石。石漠化就是不长草,全是石头,光秃秃的,种什么都不活,是石头组成的“沙漠”。贵州70%以上都是喀斯特地貌,治理石漠化,这是解决脱贫致富和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大问题。既然给我钱,我想为治理石漠化,改善贵州自然生态环境出一点力,另外拿一部分给月球研究做点基础性工作,这不更好吗?   记者:作为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您有哪些具体责任?从个人角度来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欧阳自远:他们叫三个“老头”领导。一个是栾恩杰,我们的总指挥,肩负重大使命,调动千军万马,组织战役,发号施令,夺取胜利。一个是孙家栋院士,我们的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元勋,负责工程和技术的实现,任务艰巨,难关太多,在他面前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逾越不了的障碍。我是个新兵,负责提出为什么要探测月球?探测什么科学目标?科学探测数据下来后,我要组织全国的力量来研究,得到一些科学上的认识。我们的分工大致就是这样的。   月球探测这项工作的推动是很艰难的。月球那么荒凉,地球上的事情都干不完,折腾这个事情干什么?经过了35年的调查研究,10年的艰难论证,上上下下,军方、民方、领导、院士和各专业的专家等等都要答辩通过。我之所以做这么多科普报告,就是想让中国理解。月球探测很有意义,而且花钱不多,我再三说,不是天文数字,14亿人民币,实现首次月球探测够了。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这项工作能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把它变成大家的一个思路,一次行动,只有这样,我觉得才能把它做好。我说的公众,包括所有领导,干部,院士,老百姓,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大家要理解这个事情,这是值得干的,需要干的,而且这是对中国有很大推动力的,这样我就心满意足了。   另外我最大的感触之一是,(嫦娥工程)给了我一次重新学习的好机会。我原来是做了不少关于地球以外的研究,但没搞过工程。难得有这样一个机会,我真的像个小学生,一步一步地学,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同时我也更理解了我们国家下一步该怎么走。总要有人来做这件事情,所以我努力去做,并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要做好就要学习好,所以我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受教育的机会。   &&
${autograph}}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