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物理试题库哪个研究方向比较好

[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王崇愚院士研究组招收直博生 - 鲤鱼网 - 为您提供更好的工作机会> 清华大学最好的专业有哪
清华大学最好的专业有哪些
&  清华大学最好的专业
  1、理学:7个理学本科专业,名次如下:
  数学与应用数学:第7名
  信息与计算科学:第7名
  物理学:第6名
  应用物理学:第2名
  化学:第10名
  生物科学:第3名
  生物技术:第2名
  2、工学:21个工学本科专业,名次如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第1名
  材料科学与工程(工科引导性专业):第1名
  工业设计:第1名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科引导性专业):第1名
  测控技术与仪器:第1名
  热能与动力工程:第1名
  核工程与核技术:第1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第2名
  自动化:第1名
  电子信息工程:第1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第1名
  电子科学与技术:第1名
  生物医学工程:第3名
  建筑学(工科引导性专业):第1名
  土木工程:第2名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第1名
  给水排水工程:第1名
  水利水电工程:第3名
  环境工程:第1名
  化学工程与工艺:第1名
  工程力学:第1名
网友评论(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中立 &好评 &差评北大物理系与清华物理系哪个好?_百度知道
北大物理系与清华物理系哪个好?
提问者采纳
我觉得这个会对你有帮助 :“就理科而言众所周知,由于历史上的院系调整,北大强于清华,但清华近几年也在发展,还成立了基科班。相对于数学和化学,在物理方面,清华的差距更小”
整个这一段客观上都是很正确的。 但是个人发展是一个非常个体化的问题,虽然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什么类型的有时候没法提前预料。
北大物院相对于清华物理,组织规模上要大的多; 2004年以前清华物理招生规模每届60人,基础科学班60人,当然基础科学班的六十个人最终大约只有20-30人沉淀在物理方向上。2005年以及以后,招生方式变为基础科学班统一招收数学系,物理系和一部分电子信息的生源,共计8个班250人左右,数学与物理不再单独招生;从试行的情况来看,最终沉淀在物理方向上的不超过3个班约90人,所以相比之下北大物院学生规模庞大了很多。
教授的数量亦如此,关于全国性的学科评比和排名,很多时候规模会产生大的影响---所以即便处于高速上升期,清华物理系最好大概只排到过第三。
但是这些对于个人在本科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和未来的发展究竟会有怎样的实际意义-----实际意义是没有意义。
在我看来,北大物院的真正优势是有更多会讲课的教授,而且有些教授甚至主要以授课为主-----对于理论而言,甚至整个本科阶段需要的都是扎实和广博的数理基础。 相比之下清华物理系教授少,科研普遍较重,所以就无法对教学做太高的要求,有教学天赋和没有的,往往都有需要负责的课程。理论物理方向的清华物理学生有时会到北大去旁听课程。
但是规模小同时意味着本科阶段,你就有更多机会可以接触资源,并和教授进行更多的一对一的交流,我觉得这是清华物理的优势。教授人都很nice,对一个班授课可能会受交流能力的影响,但对一个人就不同了。每个学生只要愿意,都可以获得来自多方面的,针对个人的帮助和指导。
这种小规模的优势在基础科学版扩大规模后稍有弱化,但大三定下方向后还是会凸显出来。
基础科学班开始与数学系合办以后,由于两系办学理念需要融合的时间,导致清华物理近几年的本科生具备了全国物理系最好的数学基础水平-----因为每一个人在开始的时候也同时是数学系的潜在学生。
说完教学说科研,小规模的清华物理更多的采用集中方向进行突破的方式:表面物理,低温强磁场凝聚态,量子计算在最近的几年里引进了国际一流的人才。 其他方向只要你用心调查应该也会发现有一些元老级和大师级的人物在。 北大物理相对而言方向更全,教授更多,也有其中的利弊。既然你想做理论物理,应该对理论物理有所了解,那么想想那个方向是你希望从事的,再有针对性的看看在清华和北大是谁在主持这个方向的研究,我想是更现实的事情。
说完科研说出路。 不是每个想学理论物理的人都end up as a theo旦缉测垦爻旧诧驯超沫retical physician。 理想与现实总有距离。 基础科学班的组织特色就是宽口径,清华物理也有培养各方各面学生的传统---电子,生物物理,材料,金融等等-----没有一条路是封死的-------但你也会面临更多的迷惘和选择。
如果最终在理论物理的路上走下去,那么多半本科毕业是要出国。在这方面上,统一招生以前,独立存在的基础科学班有很大的平台优势,丝毫不逊于北大物理。而扩大招生以后的2005级目前还没到接受考验的时候。 但客观上说,在基础科学班独立存在的时候,相对的,物理系两个班在出国上则比北大物理的学生面对的困难大很多,这是个reputation的问题。以上是我想到的一些,总的看清华物理系的内环境更宽松,人性;但对意志不坚定的人则更残酷,更难以成功。 清华物理系除去是个物理系,还是清华的一部分,这点比很多其他的事情都更重要-----对一个本科生而言我想很多时候学校本身的性格和氛围对个人的影响是仅次于专业内容的。
希望多少能提供一点帮助吧。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4条回答
如果没有52年的院系调整,北大物理系早就黄了。现在的情况是北大物理系在走下坡旦缉测垦爻旧诧驯超沫路,而清华物理系在走上坡路。
北大物理学科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1913年,北京大学设物理门(后改名物理系),这是我国最早的物理学本科。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物理系培养了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邓稼先等一大批杰出科学家。1952年院系调整,原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物理精英合并成新的北京大学物理系,聚集了饶毓泰、胡宁、黄昆、虞富春、周培源、叶企荪、王竹溪、杨立铭、褚圣麟等一大批中国物理学界的领军人物,使北大物理系成为中国高校中首屈一指的物理重地。20世纪50年代后期,从北大物理系分出了地球物理系和无线电系。1955年,从全国各地调入教师建立了我国高校第一个核科学专业——物理教研室(后该名为技术物理系)。解放后的50年,北大物理学科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90多名两院院士。北大物理的教学和系列教材享誉国内外,王竹溪、黄昆、赵凯华、郭敦仁、曾谨言等名师名课在国内外影响深远。北大物理的科研工作硕果累累,胡宁、杨立铭、甘子钊、杨应昌、胡济民、陈佳洱、赵柏林、陈建生等,带领北大物理学活跃在科研前沿,有很大的国际影响。
清华……清华的氛围更好
必然南大的物理最好。
物理系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简称工物系,是直属的一个系,主要研究,设有 [1] 、工程物理(班)、工程物理(定向物院)和(定向中核)专业。是根据的指示,为培养理工结合的新型人才,开创和发展我国的原子能科学技术而于1955年筹办,1956年正式建立的。[2]英文名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Physics, 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工物系创办时间1956年正式建立类&&&&别系所属地区北京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校地址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隶属于清华大学下&&&&属6个研究所,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理工结合是工物系办学的特色,工物系培养的学生不仅物理、数学、外语等基础强,而且工程素质良好。近十年来加强了电子和计算机技术技能的培养,并拓宽了专业面,使毕业生面对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有很强的适应和竞争能力。工物系已从1993级学生开始实施本硕统筹培养,每年有60%左右的学生被免试推荐为研究生,用六年时间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或用九年时间取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其余学生四年本科毕业。
工物系现设两个本科专业:即工程物理专业和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每年共招生本科160人。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工物系设有“核科学与技术”和“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和“安全技术及工程”等七个二级学科,其中“核技术及应用”、“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四个学科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重点学科,“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全国评估排名第一,并被评为首届全国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目前在“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又增设了“医学物理与工程”和“安全科学与技术”学科方向,具有“核科学与技术”以及“物理学”的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新增“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近年来,每年招收研究生100多人,还设有“核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此外,还培养“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和“安全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
工物系学科特点是多学科交叉,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核技术及应用、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医学物理与工程、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安全科学与技术等。工物系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勇于探索、不断进取、凝聚力强的科学研究队伍,形成了发展态势良好的科学研究格局,取得诸多瞩目的科研成就:“加速器辐射源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系列的研制及产业化”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型装备缺陷辐射检测技术”获得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工程物理系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近年来,先后与海外三十多个科研单位、大学建立了双边交流合作关系,如: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洛桑分校、英国阿尔斯特大学(北爱)、日本东京大学、欧洲核子中心、美国Intraop Medical Corporation公司、韩国原子能研究机构、德国慕尼黑赫尔姆霍茨中心、日本国家材料科学研究所等。应邀来系访问、讲学、洽谈国际项目的外国专家、学者达200多人次,并多次主办国内学术会议、高级研修班等。为了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充分利用海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学生兼容并蓄的国际化学术精神,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工程物理系近年来采取多种举措,在师资力量、交换学习、双语教学等方面积极与国际(海外)高校合作,学生可以通过交换生项目到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合作院校进行短期交流。
工物系在学科、科研、队伍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办学优势正在逐步形成和凸显,为在更高层次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师资力量雄厚 教学质量高
工物系现有在职教工119人,教授31人,其中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3人,清华大学百人引进教授5人;副教授58人;博士后研究人员34人。聘请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聘请校双聘教授及兼职教授22人,其中:双聘教授11人(院士7人),校兼职教授11人(院士6人)。
工物系已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课程,其中《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及实验》、《核工程基础》、《核数据获取与处理及课程设计》三门课程被授予清华大学校级精品课称号,2008年《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及实验》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工物系还特别邀请海内外著名教授和院士开设学科前沿讲座课程,不断拓展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仪器设备精良 实验手段先进
我系拥有以粒子技术与辐射成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化科研、教学实验室,其中有全国高校唯一的反应堆次临界装置和球形托卡马克(聚变)装置。
我系拥有一批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的教学和科研实验室。985建设项目校系较大投入建设我系教学实验室,引进先进仪器设备,改善实验条件和环境,开设了反映新技术的高水平实验研究项目,建设成先进的、开放的、重在能力培养的教学实验和研究平台,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科研能力、启发创新思维的现代化实验条件与环境,正逐步跻身本学科世界一流教学实验室的行列。
科研领域宽广 学术思想活跃
研究领域范围广泛,涉及核技术及应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同位素分离、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医学物理与工程、天体物理、公共安全技术研究等。作为国家科技攻关的中坚力量,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大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科研成果,多次受到国家、省部委的奖励。[2]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是根据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为开创和发展我国核科学与工程技术培养专门人才而成立的。
日周总理同著名科学家李四光、钱三强谈话,询问了我国核科学研究情况。1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会议听取了李四光、刘杰、钱三强的汇报,研究了我国发展原子能事业问题,制定了中国要发展核工业的战略决策。中共中央做出发展核工业的决定后,周总理亲自组织实施。
为了开创和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急需培养大批的原子能方面的科技人才,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1)由刘杰、张劲夫、钱三强、黄松龄、李元相、唐宗愚、蒋南翔、江隆基等组成领导小组,以加强对培养原子能事业技术人才工作的领导。
(2)经国务院批准,由蒋南翔和钱三强负责,在苏联和东欧的中国留学生中挑选与核事业相近专业的学生,学习核科学和核工程专业。
(3)为了创办新专业,高教部于1955年9月组织了一个以蒋南翔为团长,成员有周培源、钱伟长与胡济民参加的访苏代表团,了解苏联有关核专业及其他尖端专业的办学情况。
蒋南翔同志访问回国后,提出清华要办工程物理系等10个新专业,为此给高教部打报告。但这一倡议遭到当时高教部的苏联专业顾问的反对。最终,由于党中央的支持,报告转国务院由主管副总理陈毅同志批准。为了在清华筹建新专业,南翔同志给国务院打报告,经陈毅同志批准,将原定调往北京航空学院担任领导工作的何东昌同志留下来负责此项筹建工作。参加筹建工作的,还有滕藤、吕应中、余兴坤等同志。筹建阶段,不仅配备了主要干部和教师,而且有了四个年级近五百名学生:1955年秋从电机、机械、动能等系抽调部分二、三年级的优才生各43名和50名组成物八班(53级)、物九一班、物九二班(54级),共93名学生作为待成立的工程物理系的首批高班学生;年在机械系的名义下(当时何东昌同志兼任机械系副主任)在全国直接招收工程物理专业的新生(55级、56级)536人。日经校务委员会通过,工程物理系正式成立。任命何东昌同志为首届系主任。
工程物理系原是全校规模最大的系之一。后来,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学校对系际专业进行了调整,成立了若干新系和院所,工程物理系因此也先后调出了部分专业,规模有所缩小,专业设置也有所变化。在此阶段,主要经历了建全系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设置各专业教研组及相应的实验室,建立核反应堆,创建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200#”等艰苦创业过程。58年工物系由化学馆4楼迁入新建成的系馆,度过了最艰苦的阶段。教师边学边教,各专业课从无到有逐步开齐,并编出了水平较高的讲义。经过十年的努力,使工程物理系成为专业齐全、国内首批核科学技术专业系科。
当时参加系领导班子的有何东昌(系主任)、滕藤(建系初期党组织负责人)、余兴坤(总支书记)、吕应中(副系主任)、汪家鼎(副系主任)、张礼(副系主任)。
我系最初的专业设置,是参考苏联有关系科设立的。当时还邀请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等高等院校有关专家来我系作短期讲学。
根据我国情况和实际需要,工程物理系设立了以下教研组,并任命了各教研组的有关负责人:
“210—1”核电子学教研组(负责人:许纯儒)
“210—2”核物理教研组(负责人:陈泽民)
“210—3”加速器教研组(负责人:刘乃泉)
“210—4”剂量防护教研组(负责人:刁会昌)
“210—5”理论物理教研组(负责人:张礼)
“220”同位素分离教研组(负责人:余兴坤、刘广钧)
“230”核材料教研组(负责人:李恒德)
“240”反应堆教研组(负责人:吕应中、胡大璞)
“110”放射化工教研组(负责人:汪家鼎、朱永贝睿 ,该教研组于1960年并入工程化学系,汪家鼎同志调任工化系主任)。
此外,还设立了一个为全系服务的金工车间“807”车间。
1958年我校决定要建造一座2兆瓦游泳池式实验核反应堆。设计工作是在吕应中等少数教师领导下,由我系(及部分外系)广大学生参加完成的。人员的平均年龄仅23岁半。1960年该项目获批准,工程于当年下半年开始动工,于1964年建成。反应堆于日达到临界,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首批反应堆之一。同时还建成了一座零功率反应堆及相应的堆物理实验室,陆续建立了与核技术有关的化学化工、材料、热工、核探测器制造等一系列实验室,从而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核科学技术基地,该基地于1962年独立为研究所,取名为“试验化工厂(简称试化厂、“200#”),即现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简称核研院)的前身。
在此期间,培养出了我国首批核科学技术领域的大学生,累计培养了本科毕业生2038人,研究生23人。当时的生源除了每年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外,还有一部分是为了适应58年大跃进的形势,从全国各高校相近专业的高年级学生110人调入我系学习。学制原定为5年,60年改为6年。由建系开始,就确立了理工结合的培养模式,“又红又专”的方向。学生数理基础深厚,并进行了工科的学习和训练。“文革”前培养的学生质量较高。基础好,独立工作能力强,事业心强,他们为“建设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而刻苦学习和工作,许多已成为我国核科学技术和工程部门的各级骨干,为我国的“两弹一艇”、核能核电、核技术应用等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此期间,科研取得开创性成果。除了建立一座核反应堆外,在铀同位素离心分离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为今后离心分离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还安装与研制了一些小型加速器及其他高技术设备与仪器等。在此期间,由军宣队与工宣队组织的“革命委员会”领导全系工作,废除原教研组建制,实行班、排、连体制,强行系、厂合并,将原工物系所属教研组,除原220、210-3(因实验设备在校内,无法搬迁)外,全部并入试化厂(200#)。所属的教师参加厂内的“斗、批、改”及有关的科研、生产工作。220与210-3教研组的教师留校参加本单位的“斗、批、改”与科研、生产工作。1966年5月至1970年5月教育工作陷入完全停顿的状态,大部分教师下放到农场劳动。自1970年6月起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一共培养了6届,学制为3年至3年半。另外,1973年开办固体物理研究生班,招收13名研究生(1975年被迫停办;1978年复班)。1975年加速器专业还招收专修班20名学生,学制2年半。这期间共培养了1011名学生。这些学员,除头两届外,均延至1977年后陆续毕业。
在此期间,科研处于半停顿状态,我系取得较大进展的项目是同位素离心分离技术的研究。由于该项目对国防的重要性,虽受“文革”的严重干扰,但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在上海651所的合作下,改进型C2离心机研制成功,开创了我国发展“XX型”离心机事业的技术道路。这一阶段,是工物系恢复教学秩序、进行专业调整、教学科研提高阶段。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工物系于1977年从200#迁回校本部,与原留下的220及210-3教研组合并,恢复原工物系建制,但人员有所变动,干部有所调整。
在此期间,因系际间的专业调整,专业的设置有较大的变化。
从全局出发,我系陆续调出一部分专业,以支援学校新系的建设:如1982年我系的核物理、理论物理和固体物理等专业与物理教研组合并,成立现代应用物理系;续后1984年加速器教研组也调入现代应用物理系(1994年12月加速器教研组又迁回工程物理系);1984年我系部分理论物理、核物理专业与固体物理专业的教师与部分化学系、化工系教师合并,组成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88年我系材料专业与机械系有关材料专业及化工系高分子材料专业合并,组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1986年为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工程物理系各专业内容作了更新与拓宽,保留了“核”的特色,但又不限于“核”。调整后全系设工程物理和核能与热能利用两个专业。1994年为了进一步拓宽专业面,工程物理系将工程物理和核能与热能利用两个本科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工程物理专业,从1994级开始全系按一个专业招生。为了满足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的人才需求,从1992年起每年招收第二学士学位“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一个班。
自1977年起恢复了全国统考招生(学制定为5年)截至1995年止,工物系授予学士学位的“文革”后入学毕业生,累计有1589名。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经国家批准,截至1995年7月止,我系先后建立了3个专业博士点与7个专业硕士点(调出的专业未计入)。从1977年至1995年,累计共培养了博士生33名和硕士生284名。
在此期间,科研有了重大发展,完成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中的铀同位素分离研究、核电安全分析等13个课题,及“863”高技术研究快中子反应堆方面的课题。承担了“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大型集装箱无损检测及有关技术、铀同位素分离技术等的研究。核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这个阶段,工物系深化改革,在教学、科研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新发展阶段。
依据学校的部署对系内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实施系管教学,研究所管科研,全系分设核技术所、技术物理所及核电工程与热能利用教研室。系机关实行大办公室办公,将原有的8个科室合并为综合办公室。1997年开始用经济办法调控公用房屋资源、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用。在人才资源方面,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非事业编制人员聘用。1998年撤消系资料室、系金工间。
在对系的办学历史和当前世界一流大学类似系科进行充分调研基础上,制订了全系一个宽口径工程物理专业的专业培养计划,结束了全系若干个教研组“专业办学”的历史。后来根据需要,本科专业改用两个名称:工程物理专业、核工程与技术专业。1996年起,学制改为4年。现每年招收本科生150名,第二学位生30名。
为适应对核科技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与中核集团和中物院分别签订了培养定向生的十年和六年合同,1996年起的十年中累计招收定向本科生708人。期间,324名定向生本科毕业,83%定向毕业生履约去中核集团和中物院及有关核事业单位服务。走出了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点高校为国防重点单位和国家重要科技部门批量培养和输送高质量人才的路子。
在核工程方向基础上,开拓了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核技术方向,1999年开始为我国海关和有关航天部门举办第二学位班。
1997年研究生学科调整后,我校在“核科学与技术”和“仪器科学与技术”获得按一级学科招收、培养博士生的授权,我系具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全部四个二级学科和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共五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授予权。近年来又增加了二级学科“医学物理与工程”,还增加了“等离子体科学与聚变”、“高能物理与天体物理”、“公共安全技术”等新的学科,使我系初具规模:共涵盖了两个一级学科、六个二级学科、18个研究方向。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年均增长15%以上。现每年招硕士生、博士生80名,还根据国防及重点单位的需要,开办了工程硕士班。
在八五重点攻关项目“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 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实施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先后形成固定式、车载移动式、组合移动式三大系列产品,替代了国外进口,批量装备我国主要海关口岸,成为我国反走私的先进设备和手段。2003年“加速器辐射源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的研制及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此期间,我系研制成功 “9Mev” 、“15Mev”大型工业CT并在有关单位装备使用。同时,我系建成了世界高校中首个稳定同位素离心分离级联实验装置, 建成了国内首台球形托卡马克实验装置。
我系的论文数、专利数连年增长,科研经费和人均效益近六年来居全校前茅。
实验室水平进一步提高,系管教学、科研实验室达到7个。新建成了“等离子体科学与聚变实验室”,“清华大学公共安全中心”。“粒子技术与辐射成像实验室”被定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位素分离实验室”被评为清华大学一级实验室。
我国“十五”期间,确定了发展核电战略,这为我系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2006年,是工物系创建50周年,也是国家“十一五”的第一年。在“十一五”期间,我系承担着培养核专业人才的任务,还承担着国防和经济建设急需的重点科研任务,我系新的2万平米的办公大楼也将在此期间投入使用。继承传统,与时俱进,工物系在实施“十一五”规划中,一定会取得新成绩。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工物系全体师生员工,团结奋斗,一定会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做出新的贡献。
半世纪峥嵘岁月,新时期再创辉煌!学科方向
学位授予权
核科学与技术
核能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予权
国家重点学科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国家重点学科
核技术及应用
国家重点学科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医学物理与工程
  安全科学与技术
  物理学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予权
国家重点学科
安全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
  工程物理系
核技术研究所
加速器物理及应用研究室
辐射物理与探测研究室
核电子学研究室
粒子信息获取和处理研究室
核系统控制与应用研究室
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研究室
技术物理研究所
同位素分离与应用研究室
离心机械与机电控制研究室
激光分离与光电应用研究室
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室
测试技术与仪器研究室
核能科学与工程管理研究所
安全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医学物理与工程研究所
近代物理研究所
强子应用及技术中心
粒子技术与辐射成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
辐射技术及辐射成像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清华大学)
挂靠工程物理系的校级机构
清华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特种能源研究所
清华大学放射性防护室
清华大学高速铁路技术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高能量密度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工物系)-同方威视核技术联合研究所
清华大学(工物系)-上海旺捷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数字辐射成像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工物系)-辛耕投资有限公司核医学影像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波音联合中心
城市综合应急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中固医院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临床肿瘤粒子治疗联合研究所
清华大学(工物系)-北京辰安伟业科技有限公司核与辐射应急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工物系)-中核集团(燃料事业部)技术物理联合研究所
工物系共建校级研究机构
原子分子纳米科学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载人航天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华大学物理试题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